ZT: 让中国学术界再飞一会儿

王鸿飞是科学网上一个有名的博主。从美国回去后在化学所工作了很多后又回到美国。他说话犀利,至少从文字看是一个正直的人。下面的是他最近的一篇文章。比较有意思。


转过来是因为我也有些同感。也一直困惑为何大家没有安全感,总试图通过人情走捷径去实现目标。而对于那些吃有正义感和愿意公正待物的人总另眼相看。


大概这就是说我们的人情味很浓。在台湾的时候也大有体会/




2011.02.14


几年前我作为评审组成员集中参加项目评审。评审期间有位院士给我住的旅馆房间打电话,希望我在评审的时候关照一下他的项目。因为我想早点交差,此时我事实上已经提前将自己的书面评分和意见交给了评审组,根据申请材料对该项目表示了支持。虽然当时我对这个电话感到诧异,但还是很客气地对这位先生表示会尽力,而事实上已经无能为力。我后来的印象是那个项目根据所有评委交上去的评分和意见,确实获得了支持。


这位先生直接打电话到评审组来,显然是违规的行为。虽然人们说这种事情在国内很普遍,但是实话说我只碰到过这一次。正义感强的人也许会认为我应该向评审组或者有关部门举报。不过,这个电话并没有影响我的意见,我也不能假设其他的评委接到了电话,或者电话对他们的评审意见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所以我只是把此事当成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插曲。


人们常常说中国的院士经费很多,待遇很高,很学霸。这显然不全是事实。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位院士为什么为了几年两百万人民币经费违规,低三下四地给我这个没有一官半职的nobody打电话要求关照呢?从这个角度,我倒反而同情起中国的院士们了。


我常常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我感觉到中国学术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那些相对有成就的和有名望的人得不到较为稳定支持和不相信自己能够得到较为稳定的支持。


在这样令人人自危的学术环境下,人们自然普遍缺乏自信,各种违规和走捷径的事情也会层出不穷,还会有几个人会真正地去支持优秀的年轻人,去关心学术界的未来呢?


人们常常会不负责任地讲要大力支持年轻人,好像年轻人真的就是中国学术界的未来似的。其实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是,也不会成为中国学术的未来。


一个良好的学术体制,应该能够支持优秀的曾经年轻的人,然后才能支持优秀的年轻人。


人们常常抱怨学术界充斥着很多无能的教授和研究员,但是想当初他们哪一个不是作为年轻人被关怀和支持成长起来的?现在中国学术界问题多多,我个人觉得跟过去没有目标地支持了很多不应该支持的年轻人很有关系。随着这些人年龄的增长,当年支持他们的机制,也逐渐成为令他们失去安全感的敌人。那种曾经动不动就向年轻人倾斜的政策,事实上正是造成今天学术界混乱的罪魁祸首。


2000年前后,正好是中国学术界大换血和扩张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学术界拔苗助长了一大批不够优秀和难以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年轻研究人员。这些人,目前绝大多数四十多随到五十多岁不等,正充斥着中国学术界的各个层面,代表着中国学术界的未来20至30年的主流走向。新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和那些长期滞留海外期望未来回国大展宏图的人,在未来的20和30年里面将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股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学术界未来二、三十年的趋势很不乐观。


学术界的事儿,得顺其自然,最忌猛药。既然很难改变这样的状况,唯一比较现实的办法大概是让中国的学术界再飞一会儿,耐心等待二三十年后下一次学术界大换血的机会。

所有跟帖: 

那就让海龟们在外边再扑腾一会儿 -静斋居士- 给 静斋居士 发送悄悄话 静斋居士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4/2011 postreply 21:37:17

遗憾的是货真价实的海龟们变老了,国内还依旧没有位置... -5老迷糊- 给 5老迷糊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4/2011 postreply 22:00:48

那就不用回去啦,住めば都 -静斋居士- 给 静斋居士 发送悄悄话 静斋居士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4/2011 postreply 22:09:3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