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wenxuecity.com/culture/449403.html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让子弹飞》是一部极具姜文个人色彩的影片,换大白话来说,这部片子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姜文坐在水边痴迷地盯着自己的倒影。自恋,有人说一个好导演当然要自恋,不自恋怎么可能拍得出好片来。这话只对了面上的那一部分,没有涉及到根上。各种网络红人都自恋,怎么不见你们主动自觉地按下跳蛋开关呢?因为他们看起来更像是自我认知障碍,极力想表现出他们所不具备的特质。牛逼人物当然自恋,牛逼人物的作品也当然自恋,不同的是,他们能够表现出自身具备的特质,那种万人迷的特质,而且观众也信服。在信服的基础上,这种自身特质其实依然有高低不同。一个典型的因子就是审美。
姜文的个人审美品位不高,这是没有丝毫办法的事情。他出生在60年代,在他的整个童年、少年时期,接受的审美训练,造成他到今天都欣赏强健的男人,痴迷于勋章、制服和武器。老天不长眼,没有给与姜文以及姜文同时代的那些少年一个英勇战死的机会,也没有可能在他们的小鸡胸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勋章。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小朋友是被作为战士培养起来的,力量是被绝对崇拜的,纪律甚至都成为性感的别名。为什么长枪、马靴、白马反复在姜文的电影里出现?因为在女人把高跟鞋视为性感之前20年,姜文他们把绑腿视为性感,而且绑得越紧越性感。
我甚至猜想,到了后来终于可以看一点外面的书籍,三岛由纪夫那样的人会成为新的英雄,剖腹会成为新的美学。对于准备好参加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士们,这世界欠缺他们一次缓慢而痛苦的凌迟,他们的灵魂因为明确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讲无法领受那种凄美而残酷的折磨而彻夜哀嚎。他们缺乏光荣的阵亡,只能在时光流逝中慢慢垂垂老去,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当然,就有了姜文电影里那些鸡鸡大到只能叉腿站立的男人们。他们胡子拉碴,面容阴郁,穿着邋遢但未走形的制服,跃上马背、翻过高墙,娴熟地使用各种冷热兵器,在弹幕中跃进,就像死亡是一道可口的点心。这样的世界未免有些单调,所以要点缀些许恶人,一二美女。恶人总是手段酷烈,让人钢牙咬碎。而美女总是一见倾心,花痴一般在强而有力的臂膀中低下去,低下去,低到尘埃里头去,同时又在内心呐喊:占有我吧!赶紧的!
这就是英雄。而在英雄的对立面,毛的语录还在回响: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农民。。。在姜文他们的审美里,毫不掩饰地透露出精英的气息。因此,可以看到懦弱、多疑、愚昧、麻木的大批群众。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响应英雄的号召,跟随英雄战死。以此,才可以终结他们无聊、悲惨的生活,用短暂而壮烈的人生取代永无休止的剥土豆皮生涯,赋予这些历史的空白页一点点有价值的意义。
现在,可以理解我所说的审美品味不高的理由了吧?姜文当然很牛逼,他牛逼就牛逼在把他和他世代的那点审美表达到了极致。问题在于,这种审美本身品格不高,哪怕做到极致的牛逼,也就是那个样子。同样的例子是张艺谋,他也做到了相同的事情。极度压抑和扭曲的生命力迸发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张艺谋的电影里做过很好的诠释。在电影《菊豆》里,可以拿表演大奖的不是巩俐,而是巩俐在李保田身上的那双手。张艺谋灵魂里的那点小欲望,那点小肮脏,全在这双手的动作里释放完了。
姜文由于自身的审美限制,在后天进行了很多恶补。但是从他的电影来看,这些恶补都是补丁式的,不是模块式的,更不是系统式的。《让子弹飞》里,姜文自然是不肯用威风锣鼓的,因为那玩意儿品味极低,而且烂俗不堪,所以他换用太鼓。姜文也不肯露了怯,所以让一群土匪在长草中纵马下山,但是身上分明插着日本战国斥候骑兵的小旗。姜文也要让男人们都赤膊上阵,露出精壮的肌肉来,才够雄浑有力,充满男性魅力。而我也很清楚地看到,他所做的一切,都学到了形,而在神髓上始终隔了一层纱。我想,如果要去掉这重纱,大概需要从喝茶开始做,但他怕从来没有那么多时间。要是真有了这个,《让子弹飞》的结尾才有可能精彩起来,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直坠而下---英雄已经亮完肌肉,坏蛋的存在已经威胁到英雄的苍白,姜文怎么可能想得出更精彩的结尾呢?在他的世界里,故事一早就已经结束了,英雄没有“接下来”这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