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太监,男性同胞难免条件反射般地“蛋疼根软”,感觉使不上力气。
这种源自本能的恐惧,仿佛是在警示男人,不要轻言放弃。
因此,现代男人坚信,若非迫于生计,没人会轻而易举地割掉命根子。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在古代,这是一条相当内卷的上升通道。
据现有资料推测,早在殷商时期,宫廷中就有了太监,当时叫“阉人”。
毕竟,后宫佳丽三千,可谓是美女如云,天子虽贵为真龙,也做不到雨露均沾、一碗水端平。
而最初服务于皇室的宦官大都有犯罪工具,万一钻进哪位娘娘的被窝,一次又一次,天子头上免不得绿得发紫。
可宫内活计又不能仅凭宫女,有些重活累活,还得男性操持。
要问宫里的小伙子们愿不愿意,这也不是他们能说了算的。
当然,人类最擅长的就是自我安慰,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收获的更多!
作为宫里的人,每天打交道的不是天子、娘娘,就是丞相、司马,吃的是皇粮,办的是公事,拿到现在,妥妥的体制内人士。
在民间疾苦、动辄挨冻挨饿的古代,太监还是不折不扣的高薪职业。
以明清为例,最低级的八品副侍小太监每月也有3两白银以及3斗米的俸禄,而当时的农民不辞辛苦地种上一年地,也不过10两银子,勉强糊口而已。
俸禄也并非太监唯一的收入形式,主子的赏钱、官员的贿赂以及经手的款项,才是大头。
明朝大太监王振,死后家里抄出60多个仓库的金银、数万顷田地的地契。大太监刘瑾,被抄出黄金1200万两,2.6亿两白银……
当然,即便日后无法身居高位赚个盆满钵满,也可以只赚工资就可小富即安。
更别说完善的宫廷晋升通道以及“孝敬”“通融”的官场交流环境了。
宠臣子又难分忠奸,宠外戚又怕被夺权,只有朝夕相处的还净了身的太监,值得交交心。
秦朝大太监赵高,始皇帝刚驾崩,便私改圣旨,赐死皇帝第一顺位人扶苏与大将蒙恬,还上演“指鹿为马”的好戏,不可一世得很。
后汉三国时期,汉灵帝尊称“十常侍”头目大太监张让为父,扳倒太监集团成了东汉灭亡的关键性因素。
唐朝时,太监的权力达到巅峰,皇帝的生杀废立都由他们操控。
玄宗时,五品以上的太监超过千人;代宗时,大太监李辅国还说出“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分”的专权之语;德宗时,太监甚至还控制神策军、天威军等近卫军队,皇帝被架空,成了象征。
〓 齐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一品)骠骑大将军(从一品)大太监高力士,权力虽大,却忠于唐玄宗。
到了宋朝,带兵打仗的几乎都是太监,尤其是大太监童贯,他任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20年,成史上唯一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明朝太祖朱元璋规定严禁太监干政,结果压根没用,出巡、出洋、监军的太监多如牛毛。
大太监刘瑾大手一挥,就全部处死反对他的53名大臣;大太监魏忠贤更是傍上皇帝乳母,成了“九千岁”,身为文盲却总揽朝政,虽终被崇祯帝除掉,却也把大明在亡国之路上送了大半程。
至于清朝太监,虽难以僭越皇权,但后期诸如安德海、李莲英等大太监依旧能凭借宠幸屡屡犯禁。
俗话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话即使对没了弟弟的人也适用。
事实上,无论是从小净身还是半路出家,绝大多数太监的“灵魂弟弟”始终坚挺。
清人笔记《浪迹丛谈》中记载:“阉人近女,每喜手抚口啮,紧张移时,至汗出即止。盖性欲至此已发泄净尽,亦变态也。”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孙耀庭也曾说,太监看到貌美女子仍会垂涎,且以传阅春宫图取乐,对于男女之事的了解极为老练。
明代人的笔记中还记载过太监拖欠嫖资,逼得妓女女扮男装,闯进宦寺追讨的破事。
宫廷玩弄男色之风自古有之,什么“分桃”“龙阳”“断袖”,指的都是这事。
明神宗万历皇帝曾要求:“选垂髫内臣之慧且丽者十余曹,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内廷指为十俊。”
溥仪也爱与太监互通款曲,最出圈的,要数被他赐名的小太监“王凤池”。
孙耀庭在自传中说:“(王凤池)细高挑的身材,又无胡须,秀丽而端正的脸蛋,显得异常白净……长得比女孩儿还像女孩儿,是宫里有名的美人,比起几经挑选进宫的宫女乃至嫔妃,毫不逊色”。
从殷商出现阉人开始,到了秦汉,我国的阉割技术已达到登堂入室的水平。
据传,华佗是阉割行业的祖师爷,他在被曹操杀死前,曾将一本《青囊书》赠给押狱,岂料医书惨遭焚毁,仅几页阉割术得以幸存。
古时,阉割术有两种,一是“尽去其势”,即所有外挂的生殖器官全部割去。
二是“留根不留蛋”,童子采用“绳系法”以近乎无痛的方式让人丧失性能力,成年男人则直接用刀剖去。
最常见的还是前者,毕竟皇帝不愿看到任何象征男性的物体在后宫荡来荡去。
明朝天顺年间,太监阮让精选幼童1565人,统一阉割后有329人没挺过去,为补齐数目,前后共阉割1894人,死亡率达到20%。
到了清朝,官方专门阉割的“慎刑司”与民间阉割高人“刀子匠”出现,因为技术精湛、装备精良,死亡率一度只有4%。
与同时期外国60%的死亡率相比,可谓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了。
较低的(死亡)风险、高于民间多数职业的薪资待遇以及广阔的升职前景,导致了超高的参与人次。
明朝天启元年,宫里划定三千名太监的录取名额,但前来报名并主动自宫的就已经超过了两万人。
据专家计算,明朝主动自宫且能成功当上太监的,只占3%-5%的比例。
比如明正德十一年,就“录自宫男子三千四百六十八人充海户”。海户与陵户、坟户同为贱民阶层,等同于卖身给公家不入流的产业打工,生活水平和地位远不及普通民户。
自宫成风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重视,《万历野获篇》记载,明武宗即位第二年,即下诏不准自宫;六年之后,“又严自宫论斩之法”。
但几无作用,明朝灭亡后,康熙曾问及关于明末太监的盛况,前朝老太监表示:“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
后朝评论前朝难免有编排成分,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明朝太监的屡禁难止。
清朝太监虽远逊于明朝,但仍不失为一条能够保全性命、吃上饱饭、甚至有机会飞黄腾达的出路。
宣统三年,反清热潮持续高涨,大太监小德张离开皇宫衣锦还乡,这让家境贫寒的孙耀庭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在父亲的主刀下,孙耀庭昏迷了三天,醒来后大清已被革命军推翻。
好在,清室还能凭借优待条例苟延残喘,孙耀庭得以进宫当太监。
民国13年,冯玉祥清空紫禁城,溥仪跑路,孙耀庭遣返。
编辑 | 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