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741)

来源: FormatRun58 2023-12-20 16:22:0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8752 bytes)

清北学生争抢风波后,鹅腿阿姨「熄火」了

 小昼 极昼工作室 2023-12-07 20:24 Posted on 北京

 

文 | 魏芙蓉

编辑 王一然

 

 

烧烤炉子已经熄火10天。12月第一周,鹅腿阿姨陈秀凤愁得“吃饭都不知道什么味”。

烤鹅腿的生意她做了十多年,在几所高校的学生中很受欢迎。前不久她稀里糊涂红了,却因为走红引发的一连串反应,暂停了生意。

为这事夫妻俩这几天总吵架,老公梁永昌抱怨她:“在北大踏踏实实卖点鹅腿多好,你非要拉个清华”。陈秀凤听了生气又委屈。

风波的源头,确实得从她去清华送鹅腿说起。她的鹅腿采取预售制,微信群里下订单,统一时间去学校送货。过去她往北大、人大等学校送得多,清华去得少。但前不久清华学生主动拉了群要订鹅腿,11月中旬开始,连着十多天,陈秀凤都在清华门口卖鹅腿,学生们很热情,每次十几二十分钟就卖空了。

事后复盘,陈秀凤觉得坏就坏在这里:每天的鹅腿数量有限,她光顾着清华,其他学校顾不上送了,北大、人大的学生纷纷在群里“声讨”清华,说鹅腿阿姨被清华“拐走”了。十多天后当她重新返回北大送鹅腿时,清华的学生又不愿意了。三所高校学生开始“花式抢人”,鹅腿阿姨被推上了流量高峰,持续三天霸榜微博热搜。

那几天陈秀凤其实没注意到网上的动静。鹅腿爆单,她又要登记订单又要烤鹅腿,忙得“饭都落不下吃了”,她只是给杭州的儿子打了个电话,想让他来帮忙处理手机上的订单,自己好全心全意烤鹅腿。

直到11月27日晚她去北大送鹅腿,才意识到情况不妙,“人一下子堆起来,乌泱乌泱的”。她估计得有上百人,买鹅腿的学生、直播的、还有看热闹的,把她里里外外围了几层。

“你们别堆啊,堆一起干嘛呢,该排队排队呀。”陈秀凤被挤得站不稳,电动车也摇摇晃晃。一箱鹅腿,往常她在北大可能要花三小时才能等预定的学生拿完,当晚不到10分钟就被抢光。

那天陈秀凤费了老大劲才从人群中脱身,她在前边骑着电动车,发现后边有人开车追上来,“阿姨,让我媳妇跟你一起开抖音,咱们赚到的钱平分!”对方跟了一路,吓得陈秀凤钻进巷子,在外头躲了一小时才敢回家。

隔天,她在各个群里宣布暂停预定鹅腿。

大儿子梁宇也没料到卖个鹅腿竟然能闹出这么大动静。前几天接到妈妈的求助电话时,他也没放在心上,说快寒假了,再凑合着卖几天吧,直到听到妈妈被尾随,他立马从杭州飞到北京。

那是11月29日,陈秀凤虽然已经宣布暂停送鹅腿,梁宇看到她手机还是“噼里啪啦跟打雷似的”,足足2000多条未读信息,转账消息一个接一个弹出来。陈秀凤收也不是,退款又忙不过来,只能等着它们到期自动退还。

走红的消息也传到老家。弟弟在11月29日这天给陈秀凤来了三个电话。第一个电话告诉姐姐不要被流量影响,“该烤还是烤你的!”没多久又再次打来表示坚定支持。第三个电话,他讲了最重要的事,跟姐姐要了她放在连云港老家的烧烤炉。

几天后,他连人带炉出现在老家一所镇高中门口,支起个摊,也烤起鹅腿来。一条醒目的大红条幅挂在旁边的面包车上:鹅腿阿姨亲弟弟。

走红了,陈秀凤却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相反,她郁闷极了。因为网上开始质疑她食品经营“证照不全”。

这方面陈秀凤确实心虚,她制作鹅腿的地方其实是一间小作坊。50平米左右的大通间,她花2000块租下来,自己改成两间,一间居住,一间当后厨,配了净化式烧烤炉,又往墙上贴了些防火棉。房子租了才不到一年,现在关注量太大,房东不敢让她在屋里烤鹅腿了。

烦心事还不止这些。一时间,网上冒出各种顶着她头像的“鹅腿阿姨”、“鹅肝阿姨”。11月29日晚上,她在儿子帮助下开了视频号,想提醒网友别上当受骗。视频里她穿一件大红袄子,戴顶花帽子,整张脸都圆乎乎的。刚开始她还笑着打招呼,“同学们好……哈哈哈哈……社会(关注)量太大了”,但一句话还没说完,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声音也哽咽了,“我就想平平安安地做烧烤,人流量太大,压力太大,我都不敢干了。”

陈秀凤真正担忧的是没法“把这碗饭保住”。

这是夫妻俩二十多年的心血。他们2001年从老家连云港来到北京,最开始靠着在北大“打野摊”卖水果起步,一步步累积才有今天。

当初他们的水果生意做了十来年,始终平平淡淡,看到别人的烧烤生意好,2011年,陈秀凤卖水果的同时,另外又扯了个摊“搭”着卖烤串。

一直以来,陈秀凤都是家里拿主意的人,做生意方面也点子多、好琢磨。烧烤生意从零起步,陈秀凤费了不少心思,不断调整配方,听说有学生家里在新疆做烧烤生意,她也要来电话请教。

“琢磨”出来的成果,大儿子梁宇小时候印象深刻,整整一大盆腌制调料,“看得头皮发麻”。而且为了做出碳烤风味,陈秀凤用果木炭炭烤而不是更方便快捷的电烤。过去爸妈也跟梁宇说让他跟着一块干,但梁宇嫌麻烦,“看着这个流程我都烦死了。我感觉我干不来。”

十年前的北大西南门外,夏天傍晚总是很热闹,烤串、猪蹄、烤冷面、手抓饼等小摊沿人行道一字排开,烟火气十足。陈秀凤烧烤摊上的烤鹅腿在学生当中很受欢迎。他们的摊子从下午两点摆到凌晨五六点,人多的时候十几张小桌都不够坐。

他们在北大西南门摆了五六年烧烤摊,靠着在校园内积攒的口碑,2016年第一次采用微信售卖的方式,就在校园里火了一把。当时路边摆摊被取缔,是梁宇想办法拉了第一个微信群,头天晚上群里只有3个人,等梁宇一觉醒来,“(微信群)人数一下子就满了”,很多学生还以宿舍楼为单位自发组建微信群,再把梁宇拉进去。鹅腿一度供不应求。

现在陈秀凤的手机上最让人眼花缭乱的就是各种微信群,人大的鹅腿群有18个,清华也有十多个,北大则有30多个……近些年鹅腿的口碑不仅在北大,在清华、人大、北医等多所高校也传开了,群里每天晚上零点开放预订,200多条鹅腿,几个小时就被订完。

几年前就有学生问,鹅腿阿姨是不是搞饥饿营销啊?梁宇否认了,“谁不想发财啊,是真做不过来”。

陈秀凤夫妻俩每天早上从六七点开始忙活,梁永昌负责进货、冲洗鹅腿。腌制和烤制最讲究工艺,陈秀凤说她要亲自把关,上签、翻面,“来回上手十多遍”。当年出摊时他们平均一天能烤100只,如今不出摊而且专烤鹅腿,最多也只能烤出200来只。烤鹅腿从当年的8元、10元、12元到如今的15元一只,“15”是陈秀凤给北大学生的“友情价”,其他学校卖16元,她解释说北大送货近,也因为当年北大学生的支持。

早先还有大儿子能帮忙送货,但2016年他离开北京去了杭州发展。前几年他们雇过一个帮手,活太累,对方干了一天就不干了。

这么多年,除了孩子小时候他们带着去过一次故宫,夫妻俩很少踏进四环内,哪怕原来的住处离颐和园就两里路,也没进去转转。

前几年因为陈秀凤受伤,他们才休息了一阵子。那是2019年,陈秀凤送鹅腿时被一辆电动车撞伤,脚踝骨折,梁永昌用面包车把她从北京拉回江苏老家做手术,花了一年多养腿,生意也停了。

他们今年54岁,帽子摘下来,两个人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两双手也因为常年在冷水里浸泡落下毛病,梁永昌的手一到冬天就裂口子,润滑膏和创可贴都不管用,走到哪里都戴着一副蓝色的橡胶手套。陈秀凤的手则是发红、肿胀的,变形的指关节常年犯疼。

他们得到了口碑,也留下了遗憾。陈秀凤经常挂在嘴边,这些年光顾着生意,“把俩孩子都给落下了”。大儿子今年27岁,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初一没读完就不愿上学了;陈秀凤怕耽误了小儿子,把他送进全封闭的私立学校。孩子寄宿后见面机会更少了,这些年每每往大学里送鹅腿时,陈秀凤说她都会想到儿子,他过得怎么样啊?在学校里头吃得好不好啊?

现在小儿子大学快毕业了,性格闷、不爱说话,哪怕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也没过问一句。陈秀凤归结于孩子从小寄宿,缺少父母的陪伴,她心里头自责。这些年夫妻俩之所以这么拼命干,多少源于心里对孩子的亏欠,想给他们多攒点家底儿。

这次走红一下子把夫妻俩的计划打乱了,生意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他们想要租间正式的门脸,去北大附近打听,吓一跳,月租少说也得五六万。食品加工的证照一时半会也办不下来,但“停一天就少赚一天钱”。

流量看似也带来了一些“机会”。这段时间大儿子梁宇每天忙着接各种各样的邀约电话,有说要免费提供场地让他们继续烤鹅腿的,有请求陈秀凤开班招学徒的,还有说要买他们家配方、合资开店的。看父母吃不下也睡不好,梁宇安慰他们,“实在不行咱不烤了,回老家直播带货去”。

但陈秀凤听了都摇头,“不感兴趣”,“我就喜欢这样干、做点小生意”。

陈秀凤说自己还是最乐意跟学生打交道,“那些小孩上我跟前我可高兴了,他们多青春、多有活力啊,跟学生们一起,我真觉得自己也年轻了。”十几年前常来自己摊前唠嗑的学生,陈秀凤现在还记得他们的名字。

和学生相处给夫妻俩留下了不少温暖记忆。天冷了他们给自己送暖宝宝,雨雪天气又送来雨伞、雨披。所以当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北京,惦念这口味道,找夫妻俩订鹅腿时,他们亲自给对方送到宾馆,“回头就是客嘛”。

说回这次稀里糊涂的走红,过去这么多天,陈秀凤说自己多少也有点弄明白了,说到底,也跟“北大清华的学生自带流量”有关。她现在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害怕镜头,在室内也戴着口罩,面对媒体,很多问题她都要思考很久。前几天他们打算申请注册“鹅腿阿姨”商标,得知已经被抢注,家人说要不换成“清北鹅腿阿姨”吧,陈秀凤稍微一细想,“清北”二字还是让她“慌兮兮”的,最终没有用。

到12月7日,无论是校门口还是各个微信群里,鹅腿阿姨已经沉寂超过一周。头几天网上还有人拍视频催促她,“鹅腿阿姨,赶紧带货呀,抓住这泼天的富贵呀”。这几天又有人说,“鹅腿阿姨活该,泼天的富贵接不住,一辈子发不了财,怨你自己”。

儿子梁宇有些无奈,“你告诉我怎么接?平头老百姓做点小买卖,还想让他们干嘛?”其实也不是没有一点心动,“主要是吃在没文化的亏”,他有些遗憾地补充。

这几天他们夫妻俩还在不停地接打电话,寻找门面、补办经营资质。“北漂”二十来年,他们看过很多像自己这样的摊贩来来往往,有年轻的摊主回老家结婚去了,再也没回来;也有的因为生意没起色,撑不下去而另谋出路。

陈秀凤还想干下去。作为母亲,眼看两个儿子都没结婚,其中一个儿子大学还没毕业,她不敢停下来。

(文中梁宇为化名,视频已获讲述者授权)

 

===========================================================

 

大城市00后扎堆赶集:每月省下一两千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2023-12-09 17:55 Posted on 上海
 
近两年,大城市的年轻人
有了新的爱好:去农村赶集。
不少农村市集更在社交媒体上火出圈,
像是北京郊区的沙河大集,
“全北京没有大学生没听说过”。
两位热衷于赶集的年轻人
一条采访了6位热衷赶集的年轻人。
有大学生比上早八课起得还早,
只为在市集30块钱吃到撑;
有工作党每周赶集囤菜,
每月省下一两千;
也有00后赶遍全国大小市集,

到陌生摊主家吃饭……

便宜之外,
年轻人也在赶集中
找回了久违的烟火气,

和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编辑:宋   爽

责编:朱玉茹
年轻人爱上了赶集
在每座城市的乡镇都能找到市集。
社交媒体上关于“赶集”的内容,

浏览量上百亿(图片与文中人物无关)

周三清晨6点,北京天还没亮,大三学生叶子就轻手轻脚地爬下床,快速洗漱完毕,经过还在沉睡的室友,走出宿舍楼,急匆匆地乘上开往郊区的早班公交车。

公交颠簸1个半小时,来到偏远的昌平区,下车,周围已是人山人海:穿着朴素的农民工、提着编织袋的老年人、驱车前来的一家三口……与叶子年龄相仿的大学生、刚毕业的工作党,同样不在少数。

跟随人潮步行15分钟,叶子最终到达目的地,早已在社交媒体上火出圈的农村市集——沙河大集。

 

据说,北京的每位大学生都知道沙河大集

 

这里每周三五日开,
从早上7点开到下午5点

 

(图片来源:阿岳扶不住的flag)

每周到这里赶一次集,已成为叶子的习惯。“这里太火爆了。工作日早上人少点,东西最全最新鲜,我一般是没早课的周三来,起得比早八上课还早,在这里逛两三个小时都逛不完。”

市集一应俱全,果蔬鱼鲜、休闲食品、生活用品、服装鞋帽、古董字画……叫卖声此起彼伏,人群摩肩接踵,摊位间生起袅袅烟气。

 

价格便宜,水果还能免费品尝

叶子通常直奔果蔬区。这里的蔬菜水果一般都是从菜地直接运来,还没来得及卸货,就被顾客挤得水泄不通。不仅新鲜,而且价格只有城里的一半。

古玩区、生活用品区、服装区,虽不属于叶子的购买范围,“也图个好玩看看,听摊主唠唠这件小玩意儿的用途、那件古玩的来历,比回宿舍躺着有意思多了。”

叶子性格内向,平时在学校很难交上知心朋友,和室友也只是打个照面的关系。赶集,算是她少有的“社交”机会。

逛得累了,叶子会在美食广场和陌生人挤着吃顿早饭。她建议我们空着肚子来。“10块钱的羊杂汤、8块钱的肉夹馍、5块钱的梅干菜烧饼……20块钱管饱,30块钱吃撑。”
宁波女孩cc是位“赶集专业户”

00年出生的宁波女孩cc,也是位“赶集专业户”,目前已去过大大小小10来座市集。去年6月从上海的大学毕业后,她没急着找工作,而是选择在各地旅居。每到一座城市,她也总是想要找找当地有没有有趣的市集。

 

草坪新村巷市集,售卖老绣片、烟草、苗医药水、银饰

其中最令她流连忘返的,是一座以售卖苗族传统手工艺品为主的市集——贵州凯里的草坪新村巷市集。她将在这里的见闻分享在社交媒体上,没想到帖子浏览量超过了10万,不少年轻人跟着她的脚步前来赶集。在她看来,赶集在年轻人中的流行,也与全国范围的“非遗热”有关

赶集,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风俗,本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遗留下的贸易活动,顾客以老年人、农村人为主。而现在,它重新回到年轻人视线中,成为了他们的“休闲新去处”。

 

年轻人开始在市集囤菜做饭

(图片来源:《最美不过菜市场》)

谈及为何被农村赶集吸引,大家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太便宜了!

29岁的山东女孩Lily是一位程序员,大学毕业后开始北漂。“每天没日没夜地加班,回到家完全不想做饭,一般点个又贵又难吃的外卖就糊弄过去。到手工资虽不错,但付掉房租、外卖钱,其实就所剩无几了。”

现在的她,经常趁着休息日早起赶集,囤好一周的食材,然后再花一下午的时间提前备菜。“算下来一个月至少能省一两千。”

她还跟我们分享了赶集省钱小技巧:能说方言就说方言,不会说就带上当地朋友;想好买多少,再便宜的东西坏了也是浪费,有时摊主让你凑个整,不需要就果断拒绝;旁边有年纪大的人,先别出声,听听他们的价格了解“行情”;稍微晚点去,碰上收摊可以捡漏……

 

市集的价格仅仅是商超的1/3(图片来源:Thea西亚)

22岁的water,在河南一所大学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市集的水果价格,仅仅是商超的1/3。

“学校附近的水果摊儿有很多黑心商家,认为我们学生不会砍价好欺负,经常有同学买到又贵品质又差的水果。”

“农村市集就不一样了。印象最深是有一次去买沙糖桔,入口10块3斤,往里走一点10块4斤,再往里走10块5斤……等走到尽头,还有一家卖10块钱7斤的。各家水果品质大差不差,价格却一再击穿我的认知底线。从那之后,我都是去市集上买水果,买一次能吃好几天,基本上吃完了下一次市集又开始了。”

去的次数多了,water也跟着市集摊主们学会了怎么挑选水果,时令季节是什么价、非时令季节是什么价。再面对一些摊主对大学生恶意提高价格的时候,也知道怎么辨别、如何讲价。
左:27岁的出神儿

右:市集上理发只需要10块钱

27岁的出神儿惊讶地发现,市集上甚至还有理发的摊位。“速度非常快,坐下去铺上一块布,就开始用推子推,不到十分钟就可以理完一个头,把布一掀,下个人就接上去,像流水线一样。价格10块钱,非常实惠,跟城市理发店的动辄几百上千的很不一样。”

出神儿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日常娱乐一般是探店、聚会,偶尔去健身、练瑜伽、游泳,消费很高。

但近两年来,她明显地感受到经济状况下行,同龄人消费降级现象普遍。她自己也更愿意去进行一些低消费,甚至是不消费的娱乐活动。“市集上你甚至可以什么都不买,就算只去逛一逛,当成锻炼身体,也很开心。”

 

左:00后自由职业者cc

右:cc常去的草坪新村巷市集

曾在北上广生活过的cc,对大城市感到格外厌倦。“节奏太快,完全是被推着往前走。”

大城市中,也不乏年轻人喜爱的各类新兴市集,像是近几年流行的咖啡市集、二手市集、书展。但cc总觉得,这些市集“精致又刻意”,入场还要收门票,完全没有生活的烟火气。

而城里人爱看的农村题材视频,也把乡野打造得像个“乌托邦”,并非农村的本来面貌。

 

市集上的摊主非常热情(图片来源:Thea西亚)

开始农村赶集后,cc久违地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首先是怎么找到这些市集?很多都是口口相传,你在社交媒体或者地图上找不到,只能靠问当地人。”

赶集的次数多了,cc和许多摊主成为了朋友,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温情。“有一位年轻的摊主姐姐小韦,常常邀请我去她家吃饭。她很信任我,会向我倾诉烦心事,说她在20出头碰见一个人,就稀里糊涂结婚生孩子了。丈夫生病后,她独自一人看摊、照顾两个小孩,很羡慕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到处旅行。而我也教她用社交媒体,给她提一些更贴近创业的建议。”

“还有一位79岁的摊主奶奶。当时路过她的摊,就直接叫我们进去吃酸汤火锅。她年轻时常常背着背篓走山路去收绣片,那时没有旅店,全靠陌生的村民招待。她总是说着大家在外都不容易,她看到旅人就会招呼别人给予帮助,这是一种不怎么在都市常见的交往方式。”
每年寒暑假回到家乡,
张文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去赶集(图片来源:噜噜酱)

来自四川小镇的张文,目前在澳大利亚留学。他在国外最怀念的,就是家乡市集的烟火气。

“农村是熟人社会,平时住得远,赶集时遇到这家的阿姨,那家的叔叔,大家索性就坐下来唠唠嗑。我还喜欢和摊主聊天。这个食材要怎么做?你在这里摆摊多少年了?你这个料怎么这么好吃,加了什么?是不是涨价了?”

做过城市规划的他也对烟火气有着自己的理解。“说到底,烟火气就是回归传统邻里社会人人平等的交际模式。农村赶集,卖的都是10块、15块的东西,大家都属于低消费者,坐在一个桌子上吃东西、唠唠家常。而在大城市的西餐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进去的。”

赶集,让出神儿仿佛回到了家乡东北的早市。“在北京,如果你去山姆、盒马买东西,店员的态度是很有距离感的。而在市集,摊主操着各地方言,顾客比肩接踵地走来走去。这种氛围很松弛,像是参与了一项社会活动,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购买事件。”

 

图片与文中人物无关

在cc看来,赶集最美妙之处,在于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方面是指市集本身,比如摊主是轮换的,每次也会有新的东西卖。”

“但更重要的,是对我自己人生的可能性的发掘。”cc在东南沿海城市长大,后来高考、读大学,生活在大城市,一直过着“标准”的人生。原本以为生活只有一种范式,但赶集的经历,让她看到了不同的人生。

“我在赶集时认识的苗族朋友芊芊,原本她完全没有对苗族身份的认同感,也想要逃离相对传统保守的贵州。直到今年开始关注苗绣,芊芊才重新接触到了苗族手工艺。03年的她决定休学,在市集周围的老绣片古布工作室实习。”

 

市集上的cc

cc为网友代购银饰

而cc,也碰到了一些机会。她把在市集上买到的苗族银饰品分享在社交媒体上,没想到收到许多私信请她帮忙代购,她便顺势做起了“小生意”。后来她和一家绣片摊位的老板混熟了,还在邀请下帮后者出镜做了一周直播,赚的钱足以支付当时的房租。
作为自由职业者,cc以写稿为生,偶尔因收入不稳定而焦虑。“我原本以为只能靠出卖时间、学历赚钱,赶集让我发现了新的收入机会。虽然赚不了大钱,但多了一些信心,怎样都能活下去。”
“我现在已经旅居一年半了。这些人文与机遇都让我想继续往外走走。未来也想尝试更多赚钱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大都市资源争抢系统里的那个游戏规则。”

喜欢逛集市的小王,也对“物欲”有了新的思考。她在大四时去学校附近的寺庙当义工,决定在毕业后住进庙里,过清心寡欲的生活。

赶集入门tips:

1. 多数城镇以新历尾数3、6、9或者1、4、7为赶集日。建议提前查好开放日期及时间,避免跑空;

2. 尽量早到,人少,东西也新鲜;

3. 带一个大袋子,没有人能空手离开;

4. 货比三家,遇到心仪的东西先不急着下手,离开的时候再买,既省力,性价比也高;

5. 市集鱼龙混杂,注意随身物品。

所有跟帖: 

见字如面 -FormatRun58- 给 FormatRun58 发送悄悄话 (214 bytes) () 12/20/2023 postreply 18:22:2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