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694)

来源: FormatRun58 2023-08-20 16:49:3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85853 bytes)

 

我,为开厂卖掉北京房,曾月入百万,因战争全亏完,现在东山再起

 自PAI 自PAI 2023-08-13 22:31 Posted on 北京

这是《自拍》第404个口述故事

我叫刘云雷,今年41岁,来自山东潍坊。不同于山东人基因对稳定的追求,我的人生经历非常刺激。由于从小读书不错,考大学时我误打误撞进入了当时热门的石油钻井专业,一毕业就赶上了央企加速出海的风口。我有幸被选中公派到中东,开始开挂般的职业生涯。2006年到现在,整整17年,我的足迹遍布阿拉伯世界。

 

我的近照,前一阵子在土耳其出差期间拍的。

从给中字头的企业打工,到自己在北非创业——我在叙利亚读过书,结识了卡扎菲家族,帮单位拿下近百亿美元订单,还亲历过利比亚撤侨。赚钱方面,我也大起大落:开的基建厂巅峰时3个月回本,每月纯利润几百万;也因为冒进扩大规模一下就亏了几千万,最窘迫的时候过年被亲戚堵家门口追债。漂泊十几年,每一天我都在努力生活。
我出生于1982年,不是什么富二代、官二代,我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山东农村家庭,父母传统,事事以稳妥为主,他们也不曾想过我在外的日子这么不平静。我的童年清汤寡水,在老家度过。念过高小的爸爸是村里少有的读书人,他在大队做会计给人算工分,妈妈则边务农和边照应我和弟弟,家里条件一般得很。

 

小学时期跟同班好友合影,左边是我。

好在我俩成绩都不错,一直都是年级前几名,在村里也算逢人就夸的别人家孩子。其实我不是“勤学用功”款的学生,高一高二两年我都是玩儿着过来,高三了想上大学我才抓紧学了一年。
2001年,我以605分的成绩考进了我们这儿的石油大学(华东)。当年山东地区重本线才580分,我这个成绩也还算可以了。报专业时候家里没人指点,我自己也没主意,光是听说村里有户老乡在石油系统上班待遇不错,我就误打误撞报了钻井专业。我目的很单纯,想一毕业就赶紧挣钱,毕竟我上大学一年6、7千的开销对爸妈压力很大,加上下面还有个上初中的弟弟,我不能也不敢停下脚步。

 

2001年,我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那时候校区还在东营。

一上大学,我就马不停蹄找各种来钱的渠道,我在电脑城打工,给人组装电脑贴补生活。当时互联网刚进入中国不久,电脑还是奢侈物件,一台联想、惠普的品牌机可能要一万五到两万,参数也就那样。我们学校一些条件不错的同学买不起,就托我给他们找点配件自行组装。这些东西没啥技巧,我凭着经验组装一台性能还不错的机子前后下来也才四五千元,每台机子根据配置不同有个几百上千的利润,彼此都很满意。
慢慢的,找我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不再朝家里拿钱生活也能过得下去。大学四年,我拢共组装了全校几百台机器,收入了数万元,在同学们中也是自立自强的典范。不过我很清楚,这到底是个偏财,想要事业发展还是得学扎实技术。
石油系统缺人我从大二就感受到了,一到寒暑假,各大油田就来我们学校找实习生下场。21世纪初,全国只有三所学校培养这种技术人才,尤其是像我所学的石油钻井,是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种,得熟悉用钻井专用设备和技术,在预先选定的地表位置处,按照预定轨迹钻出一定直径的圆柱孔眼,并钻达地下油气层指定靶点的工作。
我这个人是那种如果想做好一件事,就会全力以赴的人。大二开始,我就在东营的胜利油田跟着老师傅学技术,我态度谦卑,好学好问,师傅也待见我,经常给我一些实操上手的机会。2005年我毕业的时候,凭借优异的成绩直签了一家著名央企的华北管理局。我的入门岗是助理工程师,一个月能拿8、9千的工资,当时的商场营业员一个月最多也才500元,可想而知这行真的是高薪职业,全家都替我高兴。
在河北干了不到三个月,我就打出了一口精品井,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系统。所谓精品井,就是钻孔实际轨迹按照预定轨迹在地下几千米的油气层完美命中指定靶点的钻井。这是实打实的技术活儿——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老练的一线钻井施工经验。很多老前辈干了十多年也未见得能做出精品井,一下子让我个毛头小子给整出来了,周围人自然十分震惊。
当时我们内部刊物《华北石油报》还专门为这个事儿对我做了专题报道,题目好像叫“新入职助理钻井工程师三个月打造精品井”什么的,可见其重视程度,我也因此被集团总部注意到。

 

公司的一线钻井队。

那几年,我们集团正全力拓展海外市场,不停地在阿拉伯地区拿石油板块,非常缺懂技术、懂专业还会语言的人才。我和其他油田上的6个人被集团挑选出来,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公费学习阿拉伯语。学出来后,集团就会直接把我们外派出去。
我是这些人里唯一一个一线钻井平台上出来的,也是最年轻的。能被选中,自然十分高兴,而且集团出手很大方,直接给我们报了北外的加强班,安排了多个老师专门为我们服务。我们住在留学生公寓,领着工资,每天啥心也不用操,从早到晚学阿拉伯语就行了。

 

2005-2006年,我在北外学习了一年阿语,当时正赶上学校成立65周年,后面挂了横幅。

这事儿并不简单,在学小语种的圈子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分钟的韩语,三小时的英语,三天的法语,三个月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以及三百年的阿拉伯语”——可想而知其难度:不仅吸收了大量外来语言、方言,语法规则还复杂且古老,尽管学了一年多我们口语水平还是差强人意。
第二年,公司直接把我们送到阿拉伯世界的最高学府——大马士革大学全力学习。这是我第一次出国,来到了一个伊斯兰国度,叙利亚。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边保存了很多漂亮古迹。当地生活方式也和我们完全不同,男人能娶好几个老婆,女人都裹着头巾,整个国家都是依靠信仰生存,生活贫苦也无所谓。那种文化冲击使我二十多年来习以为常的价值观被打破,我的眼界开阔了很多。

 

叙利亚留学期间,我游览帕尔米拉遗址。

在大马士革,我们住着集团给租的别墅,用着公司雇的保姆,还有十几个学校老师围着我们转,简直是皇帝般的生活。老师们每天二对一、三对一地全力轰炸我们阿语,不学也不行。别人四五年的课程,我们两年就学完了。等到2007年我毕业时,已经考到了阿语7级证书。最高级8级,相当于中文里文言文的水平,我这也算白话文里最高水准。

 

留学期间,我(二排右三)跟同事以及隔壁美国加强班友人合影。

集团在叙利亚设有办事处,当时在当地已经有好几套钻井平台在施工,差不多有百十来个中国人,远远不够支撑这么大项目运转,公司还雇了大量本地工人,两边文化碰撞,矛盾常有。这边人时间观念不强,爱磨洋工,加上每天还要做五次礼拜,一次最少一刻钟,我们的效率大打折扣。沟通也是个难事,即便是接受过语言培训的老师傅,现场交流还是非常困难。一个5分钟就能做好的事,光解释给叙利亚工人就得20分钟。
我意识到这样太耽误事儿,就利用业余时间总结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话,翻译成阿语,写了一本工作手册。里面收录了如“钻头、钻具、钻杆、泥浆、鼠洞、二平台”等专业术语,也有“扭矩太大、接方钻杆,倒划眼、开双泵,泵冲100,泵压6兆帕”等实操话术。怕有些语句不合适,我还专门请我的阿语老师给我捋了一遍,甚至配了音。现场师傅需要工作配合时,只需手指指一下关键词,对方就能看懂,实用性非常强。

 

毕业后我在公司叙利亚办事处工作,这是参加大使馆酒会时拍的。

据我了解,一直到现在公司还在用这本手册。我工作上的认真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所以当我提出离职时领导多次挽留。但我当时内心已经坚定了,工作2年,我从快退休的经理身上看到了我的职业轨迹,一眼看到了头的生活,加上我很不喜欢办公室政治的那种氛围,就想赶紧跳脱这个圈子,去外面看一看闯一闯。
2009年,一个朋友推荐我到了一家浙江民企做政府关系,他们有一个万套房建项目需要懂语言有海外经验的商务经理,我便跳槽到了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可惜干了不到半年,项目一直没启动,虽然不怎么影响收入但总感觉无用武之地。
这时另一家央企又挖我去利比亚,外聘的人工资很高,没有条条框框,比较适合我这样的人。我再度跳槽,这也开启了我职业生涯最长也最高光的一站。
这家央企,在海外承揽了不少机场、港口、住房的建设项目。而利比亚这个国家也很特别,它的石油储备和天然气储备都是非洲前几,人口才几百万。卡扎菲统治时期实行着高福利的社会政策,教育和医疗完全免费,结婚发福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但是经济上却备受制裁。
卡扎菲2003年宣布放弃核武器后,利比亚和美国局势缓和,西方一些国家也对它放松了限制,之后几年一直都大力发展经济。我到的时候整个国家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走到哪个城市都是在修路、盖楼、做工业区,气象非常好。

 

战前的利比亚,我在地中海边上拍的。

我来主要做一些基建项目上的招投标以及其他跟政府的外联工作,类似于商务经理的活儿。在这边做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我精通阿语,也喜欢阿拉伯文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研究他们的宗教、历史、社会环境这些,因此和当地政府人员聊得很来。他们对我的印象也特别好。

 

在利比亚工作时,我和时任住建部领导合影。

相比于西方的契约精神,他们这边做事更看重“人”而不是纸面上写好的东西。他看你人不赖,合同不签事情也能办;要是打听一下你人品不行,多少钱的生意都不给你做。工作一段时间,我领悟到在这边混就是“找对人、进核心圈”,很多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利比亚,那最大的肯定是卡扎菲家族。我经过朋友介绍,结识了卡扎菲的圈子。通过这些关系,我给单位拿下了公路项目、市政下水道工程以及几个大型房建项目,总价值差不多有100亿美金。

 

卡扎菲定制送给功臣和友人的劳力士手表,我一直珍藏至今。

公司承诺给的50万底薪加上项目分成让也我大赚了一笔,可以说那几年是我打工生涯的巅峰。我存下了人生第一桶金,还陆续在国内买房置地,孝顺父母,供弟弟上学,也算是改变了家族命运。我很庆幸,当时有魄力放弃所有人看好的金饭碗出来闯荡。
转折点发生在2011年,这边爆发了反对政府的“茉莉花革命”。事情大到足以震撼全球,估计那时全世界人民每天的头条新闻就是这个。身处风暴中心,大使馆关心我们在利华人的安全,开始组织一切力量撤侨。那会儿差不多有3万多名中国人困在利比亚,撤退也是个浩大工程。咱们国家速度很快,海陆空三天把人全部撤出且无一伤亡轰动了全世界。而我所在的是中部撤侨小组,正是当时最后一批乘船离开去马耳他的。

 

全是中国同胞,平常都在工地上不怎么遇见,这回看见这么多人非常震惊。

 

无护照船票,背后有大使馆提醒的注意事项,我们拿着这个登船。

 

撤侨路上拍摄的。

当时场景就像是电影《万里归途》一样,外面战火连天、烽烟四起,我们的车插上中国国旗排队离开,交战的两方空出道来让我们赶紧走,整个过程惊心动魄,让人终身难忘。后来各国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身为海外华人,真的很感动国家对我们的保护。

 

大使馆包的船,当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本以为动乱一两个月就会停止,没想到这一折腾一下子就一年多。等我2012年再回到利比亚时,我心态已经变了,想自己创业。卡扎菲时期限制商业活动和制造业,整个利比亚衣食住行全靠进口,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战后重建加上改革开放,处处是空白,遍地是机会。
推翻卡扎菲的战后几年,利比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不到两年所有城市规模几乎都扩大了一倍,利比亚人也都觉得自己国家5年可以赶超迪拜。所有工地砖头水泥石子都供不应求。我有关系,也懂技术,于是果断辞职,自己做了石子厂供货。事实证明,这又是我精准踩对的下一个风口。
当时生意火爆到什么程度呢?我根本不需要跑市场,每天500方的石子刚下生产线就供不应求,别人想买我的东西还得给我送礼。一个投入500多万的石子厂,3个月就回本了,比印钞机还快。后来我又投入了砖厂和搅拌站,生意也特别好。几个摊子一个月的纯利润就是两三百万人民币,钱源源不断地涌来,让我飘忽所以。

 

 

我的第一个石子厂,每天能出十几车石子。

我以为是我的聪明才智把我带向成功,我还想更成功。我要扩大规模,建一个全利比亚最大的石子厂,于是回国开始筹措资金。我卖了北京的房子,借了亲戚朋友的钱,凑了几千万重仓了这片土地。
不是没有人劝过我谨慎一点,可我哪听得进去。我从毕业到那时几乎没走过弯路,以为这小打小闹已经过去,就想撒开了挣钱,根本不知道以后还会有动乱。父母跑来劝我,还没说两句话我就烦的得不行;朋友说我,我还以为他眼红我挣钱,整个人一意孤行非要干。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人不可能一直顺,我栽了个大跟头。
2013年一整年,我都忙活着跑手续、找土地、选设备。按照预想,新石子厂的产能一天至少出五六十车石子(之前老石子厂产量的5倍),每个月能带来近100万美金的利润。当时基地已经建设的差不多,设备也千里迢迢运了过来,还需要半年左右厂子就能投产。可惜还没来得及组装,这边又乱了。东西部势力因为战后石油分配比例不均战事再起。
所有的工地被迫停工,新厂子还没成型就搁置在那边了。我彻底失去了对生意的掌控,投进去的钱也如泥牛入海。这些钱里有些是我辛苦打工多年攒下的,有些是我挣了舍不得花继续投产的,还有我朝亲戚朋友们手里借来的。一下子全压在这儿了,直到回国时我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眼下残酷的战争又要开始了,我硬撑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毫无起色,为了保命,我在2014年不得不离开。不同于以往的春风得意,这次我宛如战败的灰熊耷拉着脑袋,只想偷偷摸摸回国。不过利比亚的消息早就先我传回了家乡,借钱给我的亲戚朋友们没了往日的和善,大过年的堵在我家门口要钱。我见到了人性的底,也反思自己的狂傲,情绪跌落深渊,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或许是和性格有关,我这个人抗压能力很强。一段时间后我也慢慢接受了现实,开始想办法找出路。2015年,我经熟人介绍,去到了一家美妆日化厂做商务,重新开始打工生涯。我想着一来是找点事做缓解焦虑,二来也赶紧挣钱把欠的窟窿填补上。
我找到厂长,向他了解企业运转情况以及他的核心诉求。我这才知道这厂子看似大,实际上也利润单薄。厂长想再打通外贸这条路,不管有没有利润,想先把订单拿下来养活员工再说,因此找上了我。说实话,我对外贸供应链这块也没太接触过,不过各类行业规则也就那样,一通百通,我决定试试看。

 

展会上,我在给日化工厂做外贸拓展。

我开始用最快的速度了解这个行业,找到竞品,从竞品的包装背后找代工厂、供应链,一步步看他们如何走上海外货架。老板想短期内增加订单量,那就必须得有大客户,最快接触大客户的方式就是参加展会。最多的时候,一个多月国内国外的展会我参加了十几场,到处跑业务推销产品。
得益于海外多年的作战经验,我公关能力很强,能很快渗透进行业的内部圈子。短短半年的时间,我帮公司拿下了沃尔玛、屈臣氏等大客户,把公司的海外业绩几乎从0做到了1500万美元。到我要走的时候,老板万分不舍,各种挽留。我一开始就清楚,这个工作也只是个过渡,有合适机会时我还是会回到非洲,因此谢绝了老板好意,向这段时光告别。
是的,合适机会来了。当时我从东非一个朋友口中得知,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正在兴建港口,物料什么也比较缺,很适合再过去弄个砂石厂。相当于全新的环境里再次触碰老本行。我知道这是一个机会,我几乎没有犹豫就做了决定,又四处筹措了一些资金,甚至把国内仅剩的老家的两处房产也抵押了。
2016年,我秉着背水一战的信念,拿上凑到的几百万,再次杀回了非洲建厂。东非环境和北非不同,这边中国企业很多,工业相对成熟,市场也被巨头瓜分得差不多。我就做个砂石厂供货,挣得肯定和利比亚没法比,胜在生意稳定。

 

我在坦桑尼亚渔港。

在东非的两年,我一直期盼着战争结束,想重返利比亚。那是我的大本营,我所有的人脉资源都砸在里面,不可能彻底扔下。加上东非这边营商环境也不太好,老有人三天两头过来找麻烦。很多时候中企在这里挣下大钱也带不走。情感上,我也更偏向于回去。
两年多时间我还清外债手里也有些资本时,利比亚局势也慢慢安稳一些,我觉得是时候重新开始了。2018年,我再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地方。经历过几年动荡,这里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刚来时利比亚社会还非常传统,女士出门必须裹面纱,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外资差不多都跑了,烂尾楼密布,证明这里曾有桩热闹生意;大使馆也撤离了,我好像一下子成了个无家可归的人。而我自己厂子差不多也荒废了,设备能用的我折价出售了,不能用的就只能当废钢卖给钢厂了。我的搅拌站也转手了,因为没有什么公建项目,再做基建供应利润已经被打得很薄。

 

战后利比亚街景 ,满目疮痍。

利用一些老关系,我开始考察其他机会。投了塑料相关的水塔厂和管件工厂;针对当地装修对石膏粉、石膏板的依赖,又全部需要进口,打算在当地建利比亚第一家“石膏矿-石膏粉-石膏板”全产业生产线。目前项目一期石膏粉已经试运行,石膏板生产线设备也在国内生产中;利比亚石油储量非洲第一,成品油却主要依赖进口,所以我们的利比亚第一家私营炼油厂也已开始土方施工。

 

我的石膏粉矿生产线安装测试时期。

 

2021年,我代表中资企业跟当地市政厅签框架合作协议,这是当地媒体拍摄。

不怕重蹈覆辙吗?我一开始也有顾虑。眼睁睁看着这几年打来打去国家越来越差,多方势力和外部政治势力已经意识到再闹下去对彼此都没有好处,好像大家也安生了不少。过去5年这边局势一直都还比较稳定。我的生意也在大时代里如履薄冰地前行着,慢慢步入了正轨。

 

作为中国企业家代表,我被利比亚中央电视台采访。

事实上,我在外面挣了钱也并不享受,利比亚是个非常传统的国家,生活极度单调,不能饮酒不能放纵,不管男女着装必须过膝,甚至现在我连条大裤衩也不能穿出去。我的生活十多年来如一日,白天研究政策法规,盯厂子干活儿,晚上和一些朋友洽谈项目。偶尔想出去放松放松了,我还得去趟土耳其呼吸新鲜空气。

 

利比亚生活简单,我偶尔会去附近的土耳其、迪拜、突尼斯等地放松几天。

现在,我看到这里一点一点变好也与有荣焉,有些国内朋友来投资,作为踩坑无数的过来人我就会给他们介绍机会。还是我说的,这里是熟人社会,想做一点事必须有人引荐。我扎根多年,更熟悉这边,也更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我用当地关系用了两年时间成立了利比亚第一家中利联合投资集团,希望能把这边的几百位华人创业者团结起来。我后面还有做中国城和中国商会的想法,这样有事儿大家可以一起商量一起解决,报团取暖。
中国人在外闯荡的辛苦,只有身在其中的人知道。当年撤侨时看到的那些面孔,都是风尘仆仆的普通人。如果不背井离乡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谁不愿意?可若让我再重来一次,这样大开大合的人生我或许还会坚持。
*本文由刘云雷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刘云雷本人授权提供。
*本文在今日头条首发。  
 
刘云雷 | 口述
韩瑞雪 | 撰文
呱   呱 | 编辑
 

-THE  END-

===============================================================

 

我,后悔初中辍学,不想当酒店服务员,读到博士,成为大学老师

 自PAI 自PAI 2023-07-17 22:33 Posted on 北京

这是《自拍》第398个口述故事

我叫杨红,如今是一名大学教师。跟大多数高校教师成长路径截然不同的是,我的文凭起点是初中辍学,职业起点是酒店服务员。

 

近期工作形象照。

1979年末,我出生于湖北应城的一个普通乡村家庭,父母务农为生,家里还有个哥哥。我从小跟姨妈家关系很近,每到暑假都会去姨妈家住一段时间。姨妈是个小学老师,她的职业从小就影响到了我,那时我的人生理想就是长大也当个小学老师。

但当时农村上学的环境不太好,我也年轻浮躁,对于求学这件事动力不足。我们当年小学读5年,初中读4年。上到初中之后,村里上学的同学就越来越少,大家一个接一个辍学离家打工去了。到了初四下学期过完年,好多人都不再读了,我就也顺势跟家里说要去工作挣钱。

 

小时候和父母、哥哥一家四口合影,我在前排右一。

父母都不同意我辍学,妈妈、姨妈都苦心劝我一定要读书,甚至一些同学也都来劝过我,但那时真有点鬼迷心窍,而且似乎叛逆期到了,你越劝越不想按你的思路做,死活不肯继续上学。最后家里拗不过我,就说你不读就不读吧。然后妈妈给我找了份工作,去表姐家卤菜店当小工。

说实话,当他们说“你不读就不读,你出去打工”的时候,我突然心里就不好受了起来。刚刚宣告走上社会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

那时候年纪太小,还不到16岁,其实什么都不懂,只觉得上学不自由。你要上课,乖乖坐在那里听课,不听话表现不好还要请家长,很不自由。当时觉得走出社会应该能自由一些,但其实也不是,你要打工,要做事,也没有那么舒服。

 

8岁的我和哥哥合影,我在右边。

1994年,15岁的我出来才打工了两个月就非常后悔了,但又不愿意低头认输,觉得那样丢面子,于是就一直嘴硬强撑,硬跟家里说外面好,不读书好,其实心里非常痛苦。

最初打工的日子我也干得很不踏实。一开始跟表姐卤菜店当小工,后来干了没两天就不干了。我妈看我做事不踏实,又给我找了份裁缝学徒的活,想让我学一门手艺傍身。结果学了三个月,三天两头我又找理由不去,然后师傅就跑到家里说我怎么不好好学。

妈妈被我搞得很头疼,但也拿我没办法。后来姨妈说,首义饭店在招工,这个单位属于省委下属招待所的性质,相对比较正规,待遇也还不错,而且不管怎么样,多出去见见世面总是好的。就这样,16岁的我来到了武汉,成为了一名酒店服务员。

首义饭店作为省招待所的性质,经常会接待一些大型会议活动。那个年代会议厅供应的茶水需要会务人员提前烧好,然后现场再给参会人员倒水。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饭店接待了一场100多人的会议,我要提前打好130多瓶开水,才能满足会议需求。于是会议前一天,从晚上10点开始,我一直烧开水打开水,打到了第二天早上,才终于完成这项工作任务。那晚饭店播放着交响乐当背景音,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版的《命运交响曲》。在烧开水等水开的循环往复下,我听了整整一晚交响乐,内心思绪万千。我开始思考起了自己的未来,觉得人生不应该是这样。

那时候城市的灯光还不像现在这么多,凌晨两三点是很宁静的感觉。我想:我应该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一辈子待下去,从此服输吗?什么时候我也能成为一个被服务的人,而不是去服务他人的人呢?

 

1996年,我17岁,初中毕业在首义饭店的前台接电话。

其实辍学之后,家里对我也就失去了期待,他们觉得只要有事情做,将来能嫁个好人家就可以了。这也很好理解,如果愿意上学,即便是初中毕业考个师范念完,起码能找个稳定的工作。你不愿意念书了,父母也就很难对你再有更多的期望和要求,但也正因为父母对我没有了期待,也让我有了更多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我到底要做什么。

我也没想清楚自己到底能怎么办,只觉得需要多读书。于是,后来的日子里,只要下了班,别人睡觉休息的时间,我就去武胜路新华书店或一些小书店看书。

酒店的客人有些看着像学者、像老师,我会主动问他们,怎么样能像他们一样有学问,有知识?如果是老师,我就请教他们:我应该怎么学习?他们偶尔也会跟我讲学习应该从哪里开始。

比如有客人说,你得去拿个文凭,你得考虑自己想做什么。他们不断的追问我各种问题,也强化了我想当个教师的想法。他们说,如果你想当老师,你就应该去读师范,首先去读个中专,初中毕业肯定是不行的,还会给你些前瞻性的判断,告诉你以后文凭肯定会越来越重要,一定要拿文凭。

有一次,招待所住进来一个新闻社的记者,在那住了大概一个月。他看见我每天晚上拿本英语书背,觉得这孩子跟其他人不一样,蛮爱学习的。就问我,你这么好学,应该去读书,为什么没读书呢?我说我农村孩子没见过世面,读书的时候不懂事。他说那现在也还是有机会的,然后跟我说有哪些方式可以去读书,哪些方式可以去当老师。

他的话激励了我,18岁那年,我跟妈妈说我想回家念书,妈妈也同意了。因为不到入学的时间,那段日子就在家自学。每天早上5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语频道就开始教英语。我就每天5点起床,跟着收音机学英语。然后再将哥哥的高中课本拿过来自学。

 

年轻时的我。

我已经十八岁了,不再是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也面临着周围亲戚朋友的催婚压力。在老家,18岁不念书的小姑娘都已经开始张罗嫁人了。很多邻居朋友亲戚都会问爸妈,说这么大的姑娘了,为什么在家里待着又不做事,又不嫁人,还想念书?爸妈替我顶住了不少压力。

我也很迷茫,虽然好像每天都在学知识,但也不知道这些知识学了能做什么。你出去拿个初中文凭,说自己有高中水平,那肯定是不行的。

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我当时就如同走在一片迷雾里——我知道自己要学习,但不知道该学什么,从哪下手。我想当老师,就去当地小学问他们,说你们招老师需要什么文凭?他说至少要师专,中专都不行。我说师专中间不是还隔了个中专?于是,我感觉这条路离我好遥远,我有一条好漫长的路要走,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也不知道是否适合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到达,一切都很模糊。

有时候我也会想,我是不是不适合走这条路?撑不住的时候,我也会问自己,这时候找个人让你嫁了,你愿不愿意?我好像也不愿意。

后来妈妈让我去读个职高,是那种只要交钱就能读的,不算数的文凭。于是我一边上学,一边打工赚钱,为将来上大学做准备。期间甚至做到了应城当地一个三星级酒店的执行总经理,干了将近三个月时间。那是一家新酒店,从开业到后来运营搭建,基本是我筹建起来的。

有一次,我从应城乘车去武汉汉口武胜路新华书店看书。那时候身上也没几块钱,就买了几个馒头,一头扎进书店,直到晚上书店关门再出来,然后直接到汉口火车站候车厅休息,第二天再跑书店看书。连续三天,我就这样在书店看书,直到被一位退休老人打断了:“我观察你很久了,你在这里看了几天的书了,不吃不喝的。”

我以为是书店要赶我走,结果他说他是一个退休老教师,说自己很少看到这么认真的学生。天天看书,为什么不买回去看呢?我说自己没钱,他就说你看你要什么书,我都给你买下来。那天我从书架上挑了三本英语书,老先生给我都买了下来。也是因为这件事,让我更坚定了自己以后一定要当老师的信念。

1999年,20岁那年,我再次来到武汉找工作,并下定决心不想再做服务员了。我鼓足了所有勇气走到一个民办小学毛遂自荐,说想在那里教英语。

校长问我:你是哪里毕业的?当时我在去学校的路上,我正好捡到过一张江汉大学的学生证,我灵机一动,说自己是江汉大学的学生,想找工作实习赚点学杂费。校长给了我一个试讲的机会,然后竟然顺利通过了。

 

20岁左右,我在武汉一所民办小学当实习教师。

但不多久,校长就从一些蛛丝马迹里看出破绽。校长说,实习的时间一般是3个月,你快一年了,怎么还在实习?我只好坦白说,我撒谎了,其实自己并没有读大学,甚至没读过高中,一切都是自学的。

“当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没有教师资格证,你教得再好也不行。”当天,我就被学校开除了。校长说你还是得要去读书,我问他哪里是培养老师的地方,他说最好的学校就是华师了。

就这样,我被开除了。我背着行囊茫然的走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心想着我能去哪呢,好像已经无处可去。我虽然是冒充江汉大学的学生,但是我还不知道江汉大学长啥样,于是我决定去看看江汉大学到底长什么样。来到江汉大学的操场,我隔着球场旁的铁丝网,看着操场上生龙活虎的学生们,心想:我要是真的是江汉大学的一名学生,就好了……

知识改变命运!那怎样才能有知识呢?自学好像行不通,那就上大学吧。上大学前要先上高中,可我已错过了上高中的最佳年龄,怎么办?

内心的“老师梦”一直在催促,让我继续求学之路。那期间我去华师打听,问到他们有一个成人教育的大专班。于是我又回到老家,找爸妈借钱念书。2000年21岁,我考了华师成教院大专班的大专,学的中英文秘专业。当年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父母愿意负担我的学费,但让我自己解决生活费。所以那些年我一直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

 

我(右三)在华师读成教大专时跟同学的合影。

2003年,24岁毕业找工作,我找到了一份深圳某大公司的工作。那家公司在武汉理工大学招聘,我跟他们全日制本科生一起应聘,最后只招了6个人,我是其中一个。但当时我正在谈恋爱,男朋友郑志方,是报社记者,我也放不下他,就决定还是留在武汉发展。

我的男朋友,是我哥哥读初中、高中、大学时的同学。那会儿我还没考上大专,有次去我哥哥学校玩,认识了这个他。后来我俩恋爱结婚,再读研读博,我先生都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

我先生是一个个性特别好,非常宽容的人。他大学毕业后,成为应城当地的公务员,第一次去他们工作时的寝室,我就发现他拖鞋摆得整整齐齐,被子叠得干干净净,我就想,要是跟这个人结婚,我是不是一辈子都不用叠被子了。我是个从小不叠被子的人,后来当服务员,叠了无数的被子,感觉这辈子的被子都被我叠完了。所以看到别人被子叠得好看,印象特别好。

 

跟先生恋爱时的合影。

我是个性格大胆主动的人,像个野孩子,从小在外面抓蛇打架。而他比较含蓄,沉稳话少,对我很包容,所以我觉得他跟我是很好的互补。后来,他还因为我而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参加湖北日报的考试,成为了一名省报的记者。

我大专毕业,为了工作上离先生近一些,我直接找到了报社隔壁的滨湖酒店,问他们要不要招人,给他们塞了我的简历,说如果需要的话请联系我。

 

2004年25岁,大专毕业后在湖滨酒店工作。

 

在滨湖酒店先做文秘,后做销售。

第二周我就收到通知,说他们保安部招文秘,问我做不做,我就去了。后来在那里工作了将近两年,先是做文秘,后来做销售,月薪也涨到了5000多元。

那年我24岁。从15岁辍学开始,在服务员的职业路径上我已经兜兜转转地过了10年。职业之路似乎走得挺不错了,收入也不差。这年我跟先生也成家立业,在武汉买了房子定居。

家庭事业都很稳健,一切似乎都圆满了。但我依然想当老师,我内心依然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一个有知识、被人尊敬和认可的人。

 

2006年,与先生的结婚照。

我的想法得到了先生的无条件支持。他说没钱也没关系,考试学费他都可以支持我。于是从2004年起,我开始边工作边准备考研,目标是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专业。第一年我顺利考过了国家线,但因为英语单科没过线,被调剂到了广西师范大学,但我还是更喜欢华师,而且担心离开武汉后,很难再回来。于是2005年2月,我从酒店辞职,开始全职考研。

我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方便常去学校蹭课。当时华师有个老师,我经常去蹭他课。熟络之后,我告诉老师我要考研。他问你这么勤奋,是哪个班的?我说我是原来成教院的,学的中英文秘。他说大专考研有挑战,但好好学肯定可以做到的。

那时候我心里特别感动。我说我不是正式的大专生,是成人教育学院的,他说那也没关系,很多自考成教的人也能考上。我说我没有读过高中,他沉默了很久,说那更了不起了!

 

考研复习时的照片。

因为经常蹭课,我也交到了一些一起考研的朋友,认识了一些老师。老师们经常鼓励我,都很愿意指导我,教了我很多学习的方法,也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各种疑问。在老师们的眼里,不管是你辍学也好,没读书文凭低也好,好像都不重要,只要你能保持勤学上进的心。

2007年,这回,我终于顺利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全日制统招研究生。这是我过去人生里重大转折的一刻,我不再是一个成教大专生了,而是一个全日制研究生,就如同脱冠加冕一样,以后我可以去考公考编、去报社,能正面接触到学者、文化人了。

说起来有意思,我一路来的梦想其实就是当个小学老师。大专毕业的时候,我去学校找工,学校说说必须要全日制本科才可以。然后我又去考研,硕士毕业的时候,有学校说,第一学历必须是全日制的,成教大专也不行。

 

硕士毕业时的留影。

我心想,我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从初中学历奋斗到了全日制硕士,没想到还是进不了小学的门槛。我硕士导师说,你要不再努努力,读个博士,直接当大学老师吧!2010年,我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32岁读博期间,我在旅行途中坚持阅读。

我先生说,你本来就想当个小学老师,结果要当大学老师了,太炫了。我说,我也是被一步步推着走,回到十年前,想都不敢想,能活着就行。

其实只要是你自己积极向上,勤学奋进,心存善念,你就总能遇到贵人。读研期间,真的很多人都在帮我。我的老师、师兄、师妹,大家都会告诉我需要怎么学,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无数的帮助,我一直感念在心。

 

我的博士学位证书。

一路走来,其实我都非常感激。包括我的父母,他们给我很大的尊重。如果他们当初催我嫁人成家,没有这种包容,我也不可能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来。

其实我的经验是,农村家庭出来的孩子,如果父母又是很传统的人,那在人生关键时刻,父母说的话你尽量反着干,反而可能获得成功。如果父母说什么你都照办,那你的人生高度就只能停留在他们的认知天花板的程度。父母在他们的认知里,这辈子也没有做出什么成就,你再按照他们的思路走,就更难有所突破。

读到博士之后,要去大学当老师,其实我也是有点不自信的。我一直没上过大学生的讲台,也不太敢在公开场合说话,何况我自己都没经历过高考,要去教大学生,我有点不够胆的感觉。于是,针对这块我也做了一些刻意的练习,去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强迫自己跟陌生人说话、讲课。

 

2010年,我在省博物馆当志愿者时的照片。

我是一个愿意接受挑战的人,哪怕遇到困难,我不会绕道、不会放弃,那不是我的性格。

3年博士毕业后,我兜兜转转的来到了江汉大学,成为了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

2016年,我儿子开始上一年级。我那时给留学生上课,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但与此相对的是,我跟自己的本科生上课,却发现大家无精打采。于是我决定从自己儿子开始,邀请了几个朋友的孩子,一起免费给大家上《论语》课,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也是后来我的创业项目——“蒙正国文”线上课堂的雏形。

 

我给大学生上课的照片。

我在网上讲了一年《论语》课,还把内容做成视频音频,分享给更多人。很多家长因为我的课程受到启发,就问我们能不能付费开课。那时候我们还挺不好意思收费,就说每人交500元,我们做5次活动,当作活动经费。

慢慢地,孩子到了二年级三年级,有了作文的需求,我们又开始开写作课,古文和写作一起开。孩子越来越大后,作文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慢慢做出了一点规模,积累了一些人气。

疫情期间,一个家长说,他们想带孩子出去玩,又想跟我学写作,怎么办。我们就跟出去玩的机构商量,看能不能一起合作,设计一个“行走的写作”课程。慢慢的,我们两家公司形成了深度合作。写作本身是一种基础素质,我们把写作课搬到了户外,教大家把玩耍的过程记录下来,目前这个公司也做到了武汉的头部水平。

 

给孩子们上国学课的照片。

2020年我40岁生日的时候,我把20年来拿到的每一张证书组合编辑成了一个视频,讲述了我一路来的故事。那条视频让我们账号粉丝瞬间从300涨到了5000,后来持续给大家分享学习方法,我的粉丝涨到了49万。

这期间,很多人开始问我怎么考研,疫情期大家又不方便出门,我就开始在线做考研指导。做这件事受到的质疑很多,网上的人怀疑我的动机,说一些不友好的话,觉得我是个假博士。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也有人在后台告诉我,说老师我受到你的鼓舞,今年考上研究生了。还有人跟我说他初中毕业在酒吧打工,白天都在睡觉,晚上工作到3点,他也想读书,将来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我就一点点跟他说,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怎么读书怎么提升自己。后来他就开始备考,现在大概大专也快毕业了,跟我说还想考研,我也愿意继续鼓励他。

其实很多人都像我年轻时一样,懵懂无知,冲动叛逆,后来好不容易醒悟,想从头再来却不知如何下手,找不到路。所以这部分的工作对我来说更像是社会服务,我一路来收获了很多鼓励和支持,我也很愿意把这种力量传递下去。

 

我在学校图书馆做公益直播。

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这两件事之间,我个人其实是更倾向于教书育人的。对我来说,我人生价值最大的方向其实是唤醒。用我的故事,我的经历,让更多迷茫的人能振作起来,帮助他们确定目标,坚持向上,给他们力量,让他们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正规教育,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在我看来,人生总是要多尝试的,尝试之后才不会后悔。当我们把人生的时间拉长,眼下经历的困难苦恼,等10年后回头看,其实都只是让人生变得更丰富饱满立体。人有困难迷茫并不是坏事,因为这说明你有想法有追求有梦想,你只是需要为你的梦想找到一条路,搭起一个梯子而已。

我和我先生共同最喜欢的一句话: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人需要有梦想,但梦想需要用双脚去实现。

*本文由杨红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杨红本人授权提供。
*本文在今日头条首发。  
 
 
 杨   红 | 口述
 邵   峋|撰文
 呱   呱 | 编辑
 
 
-THE  END-

 

 

所有跟帖: 

零的發明以及不為人知的秘密 -FormatRun58- 给 FormatRun58 发送悄悄话 (194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7:51:3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