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往事(683)

来源: FormatRun58 2023-07-22 16:08:3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6699 bytes)
 

疫情期间,我选择从地铁裸辞

2023-07-21 12:56:16
3人评论

作者铁血绵绵

想要全职写作的有梦想的咸鱼。

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疫情走向仍不明朗,找工作愈发艰难。而此时,大专学历的我放弃了国企五险一金的待遇和辛苦一年的年终奖,裸辞离开了地铁。

裸辞的前两个月,我搜了关于抑郁症的各种药——太贵了,我买不起。

1

我所在学校的绝大部分专业都与铁路行业对口,毕业生八成都进了地铁或高铁工作。即便如此,我们对这个行业也称不上有多了解,2018年毕业前夕,班里同学甚至对地铁上不上夜班这件事产生了分歧——大多数人都觉得晚上地铁里都没人,“哪来的夜班”?当时的我也这么认为,同时暗想:就算上夜班又怎么样,累一点罢了。

这年6月,我通过校招进了地铁公司,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应届生一起报到。公司给我们统一分班,并且安排好住宿点,我和另外5个女生住一个宿舍,相处还算和谐。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室友有2个:琳琳,很漂亮,长得很像韩国明星金敏喜,情商也很高,会在周末休息的时候自费给大家点奶茶;田田,记忆力出众且上进,一直在自学英语。

培训期间,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各种关于地铁的知识:一般来说,一个地铁站包括“一线岗位”和“二线岗位”,一线岗位里有站务、工班(负责各类设施维修)、司机和行车调度(简称“行调”,负责一条地铁线各项事务的监管把控)等,二线岗位基本就是站长等管理基层的各类小领导。除了这些基本岗位,地铁里最常见的就是安检,但他们属于“委外人员”,是跟地铁公司合作的乙方安检公司派遣过来的,工作十分辛苦,需要一直白夜倒班,甚至24小时连上。

我干的就是一线岗位里的站务(),升职之后是值班员,然后是值班站长(值站),再往上升就是二线岗位的站长。培训老师调侃说,站务是“地铁的门面”,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常遇见的地铁员工,要负责车站内日常的运营——解决乘客票务问题,给不认路的乘客做引导,在站台随时观察站台门及列车运行情况,好在站台门开关异常或乘客“闯门”时及时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保护乘客的安全。同时,站务还需要对车站内部进行巡视,查看有无可疑人员、环境是否卫生整洁等。

老师还告诉我们,地铁工作是需要上夜班的,原因很简单:地铁里的各种设备,比如FAS火灾报警系统、BAS环境监测系统、各种监控设备、站台门等都是需要定期维护检修的,这些设备白天基本都在运行,所以会在晚上安排检修。检修由各种类型的工班负责,但在检修过程中,站务要监管部分作业规范,还要给在夜晚进入车站工作的各类工人开地铁口的卷帘门和站台的端门。

除了监管设备维修,站务人员还需要在夜里进行多种演练,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并维持车站正常运作。我们需要演练如何应对“车站大面积停电”、“突发大客流”、“车站水管爆管”、“踩踏事件”和“恐怖袭击”等各种情况,要知晓在地铁停运时如何提供公交接驳服务等信息。虽然这些演练并非每个夜班都会进行,但通常每个月会进行两三次。

除了各种演练,我们夜里每两个小时还要巡一次站。所谓“巡站”,就是把车站各个角落都巡视一遍,包括乘客无法进入的放置设施设备的设备层。这是没办法偷懒的,因为我们有专门的“巡更棒”,到了一个地方,要用它打一下对应的“巡更点”,这个地方才算“巡”完。一般只有4个出入口的普通车站,需要“打点”的地方就有30多个,若是被分到有6、7个出入口的大车站,巡更点多达60个左右,一趟下来要走1个多小时。

不只是我们站务岗位,地铁站其他一线岗位也各有各的辛苦:

工班分不同工种,通风工班负责地铁内空气与地面空气的接壤流通,如果地下层没有新鲜空气输入,人在底下基本是待不了半天的;通信工班负责各种通讯设备的维修,地铁员工上岗是不允许带手机的,我们用手持台和座机相互联系,通讯设备坏了,可以找他们维修;此外,地铁还有站台门工班、轨道工班、信号工班、水电风工班、电扶梯工班等等,各司其职。

地铁司机负责整条列车的安全,普通情况下,列车虽说是“ATO自动驾驶模式(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但也是要司机操控全局的,若列车遇到恐怖分子袭击、火灾、站台门夹人等不可测因素,更需要人介入处理。司机岗位最辛苦的地方在于,他们呼吸的是整个地铁里最劣质的空气,许多司机上岗一年就会出现鼻窦炎等各种呼吸道疾病。他们工作时长时间一个人待在司机室里,面对压抑的地铁通道,时间长了心理难免会出现点问题,所以公司为司机岗聘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论工资水准,行调是超出站务、司机、工班的,一上岗就有5位数。但这份薪水绝没有半分钱是白拿的——在上岗前,他们要先在其他3个岗位轮流实习半年左右,等东西学会了且通过公司的考试,才能变成“跟岗行调”。“跟岗行调”拿很低的实习工资,得2年甚至更久的才能转正。能上这个岗位的人,可以说基本没有一个是废物——光站务的工作内容和规矩,要背的东西就至少近万字,司机岗要背的东西更多,工班的动手操作性比站务工作更复杂,而这些,行调都得过硬。所以,地铁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调侃的话,“有头发的行调不是好行调”。他们通常要远程操控管理一条线的各种大小事务,其他3个岗位的日常事务多是要先向他们汇报申请,他们觉得没有问题才可以进行。比如,工班需要在轨道上施工,施工前由站务向行调“请点”,行调要在监控上确定轨道内没有异常且没有列车运行等情况,才会同意工班施工。

当然,每个城市的地铁内部规划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邻市的地铁,行调每个月也就4000多的工资,但相对来说,他们的地铁线路少,里程短,事情不多,上岗要求也很低。

2

为期2个月的培训结束后,老师给我们实习生安排了综合测试,通过后才能跟岗实习,实习结束,才能独立上岗。

综合测试就是独自面对3个领导,然后分别回答他们的问题。测试的难点在于,不会给你划重点,考的内容全在一本4厘米厚的专业技能书上。我们这些新人只能背诵各路老员工“流传”下来的资料。室友们都是在测试前1周才开始突袭背书,而我在前1个月就开始准备了——彼时的我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在工作中改变自己,在一众人中脱颖而出。

测试当天,我自认很顺利,不到5分钟就出来了,但结果却是,我没通过,而室友们都通过了。后来在公司待久了,我才慢慢对综合测试的玄妙之处心领神会——它虽有运气成分,但那运气绝不是像电脑抽题一样自动、智能,它是“人工”的。

第二次复测,我不出意外地通过了。9月,我顺利“下站”,穿上实习马甲,成为一名实习站务员,工作是两班倒,白班是早上8点到晚上8点,晚班是晚上8点到早上8点,一周休息2天。

我的带教师傅人很好,对我有问必答。我和她一起坐在售票岗,看着她和路过的同事一个接一个地打招呼,半天下来,当班、值班的同事全都招呼了个遍。我心里开始暗暗羡慕她的高情商与好人缘。

不过,在相对轻松的实习期中我发现,自己的体质真的不适合上夜班——我的记忆力明显下降,学过的东西很快会忘或者干脆记不住。大脑的衰退使我在工作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加上我本身就是个一出门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的路痴,所以,我经常在“打点”结束之后又在担心某个巡更点究竟有没有“打”过,然后重新跑到走过的地方,十分形式化地将“打点棒”按在巡更点上。这导致我巡一次站要比别人多花10分钟,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即便多花20分钟也没有关系,只要能把“点”打全。

那时的我还是个只会照本宣科的“死呆子”,没有经历所谓的“社会的毒打”。新员工入职手册里面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车站员工穿统一的制服是为了和谐统一的平等观念,弱化等级制度。其实制服的作用有很多种: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企业凝聚力,规范员工行为甚至只是为了好看,我没有细想过“平等”为什么要单独拎出来说——这就类似草坪里“禁止踩踏”的标识,这个标识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之前有人做了、并且之后还可能会有人继续做标识上禁止的内容,如果我早明白这个道理,或许会少走很多弯路。

同事之中有像师傅一样善良能力又强的人,当然也有不那么“善良”的人。一个车站几十个人,人多了,不善良的人的比例就容易变多。因为我是实习生,比我转正之后还高一级的老员工可能就会在我夜班后小眯一会儿时去踢一脚我脚底下的瓶子,又或者在我晚上站了2个多小时的站台、关完电扶梯,费力地用脚爬上来时,才告诉我上来之前要在站台完整地转一圈才行……我不明白他们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也许只是闲着无聊戏耍别人一下解解闷。

 

漫长的2个月实习期结束后,我转正了,进了王值站的班组。

在车站,每过12小时都会有一次班组之间的交接班——值站与值站、值班员与值班员之间先把事情交接好,然后由值站组织班组开会。值站会先把问题以及车站重点情况念一遍,然后点名抽问。

每次王值站强调重点时,我都会全神贯注地听,拼命尝试去记住他的每一句话——因为我们是新人,经验不足,很多问题都会先问我们。但是,我学东西慢,不熟悉的知识和专业术语又太多了——像什么“互锁解除”“好了信号”,它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就只是一种动词或者名词——可我真记不全,每次回答问题时总是磕磕巴巴的,于是就成了每次交班时抽问的重点对象。这是那段时间我最为痛苦的事儿,但这没彻底打消我对工作的热情。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

在独立上岗的初期,我在巡站时还是经常漏掉巡更点。王值站忍无可忍,在考核本上扣了我4分——总分100分,4分算是比较重的处罚了,一般犯错扣分只会扣1到2分,如果我不小心再犯个什么错,这个季度的站区评比,我就会得C,不仅要扣钱,还会变成车站一两天的热门话题。但这4分,我认。

季度末,我果然没能平安度过,我的评分不是C,而是更差的D——因为夜班行走电扶梯,又被扣了2分。那天夜里上厕所,一个“打点”结束的同事和我打招呼,然后从电扶梯上走下来,我还冲他点了个头。等到凌晨2点我“打点”时,疲惫的我忽然觉得眼前的电扶梯似乎比步行楼梯少了几级台阶,就鬼使神差地走上了电扶梯。碰巧那天上边发邮件通知车站,查一查前天夜班有没有人不按规定行走关闭的电扶梯,我就被查到了。事后出于好奇,又或者是试图寻求安慰,我悄悄打开考核本,翻了又翻,却始终没有看到那个跟我打招呼的同事的名字。我握紧了手中的本子,不愿深思。

没过几天,和我同期“下站”的一个男实习生扛不住了,辞职了,而琳琳已经顺利考上了值班员。我打开公司内部软件搜了一下,同宿舍的女生,已经有2人离职了。

3

也许是因为不适应地铁站的氛围,我变得沉默寡言,变得不那么讨人喜欢,也许是夜班凌晨1点的演练、凌晨2点和4点的“打点”、4点10分的“运检”的摧残,让我身体发抖,头脑越发灵光。总之,由于我绩效不达标,偏见也随之而来。

车站员工如果有事要请假,一个月可以有2次和同岗位同事换班的机会,我用了这个机会,换到了秦值站的班组上白班。

那段时间,下午的客流高峰期站台要“双人立岗”,但排班的时候由于人手不够,售票岗和站台岗的人员安排总会发生冲突,所以,部分班组会在指定的半个小时内只留一个站务“立岗”,另一个人则去售票结算。于是有天我在结算完后,以为不用再回去“立岗”了,就点了一份外卖,打算享受一下难得的休息时间。我刚吃到一半,秦值站进来了,他看了一眼我手中的饭,问:“你为什么不在站台?”我愣了一下,赶忙放下手中的筷子,回答说我在的班组就是这样安排的。

秦值站是个老员工,平时和大家嘻嘻哈哈的,人也随和。当时站台有人,同站的许多同事也不会在这个时间点下站台,然而,秦值站罕见地板起了脸:“‘脱岗’是很严重的,弄不好是要被公司通报批评的。”

大概是感受到了气氛的凝重,在一旁小声聊天的同事们也都瞬间沉默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有人替我插了一句:“有的班组确实是这样(单人立岗)的。”

可秦值站不买账,冷着脸对我说:“等下我打电话问你们王值站,如果你们班组不是这样的,你等着!”

我手里的饭实在是吃不下去了。

王值站曾经当着我的面说过:“我们班组没有懒人,不像其他班组,总有一两个不肯干活的。”这让累死累活的我有点欣慰,觉得自己的努力别人是能感受到的。我自认从业以来没有半点态度问题,我总试图以勤补拙,即便最累的活总是轮给我,也没半句怨言。接班时,我甚至提前几分钟去,让同事早点下班,就这样以最笨最实在的方式试图博取别人的好感。

像秦值站这样的老值站,阅人无数,什么离谱的员工都见过。我明白,他的态度是用来应对那种软硬不吃的懒散人的,但地铁站的消息传播速度很快,他的那番话传出去,别人又会用怎样的话来描述我呢?

此刻,我突然觉得,原来自己的努力只是对自己而言有意义,对别人的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

 

网上说,如果寂寞能分等级,最高一级和次高一级分别是“一个人过春节”和“一个人看病”。

工作第一年,我就经历了一个人的春节,2019年的5月,我又体验了一个人看病。

当站务员,一坐就是3小时,一站就是2小时。起初,我只是腰酸不适应,时间久了,偶尔站3、4个小时也能勉强熬住,但我没想到自己的身体会坏得那么快。

那天夜班,我没敢麻烦同事,自己扛着腰疼着硬是站完了2个小时。我以为我还年轻,回宿舍睡一觉就好了,没想到腰竟疼到睡不着觉。眼看觉是睡不成了,我洗了把脸,咬着牙自己去了医院。

打车要103块,我有点舍不得,骑共享单车先去坐地铁。到了医院,我努力用一个不那么狼狈的姿势将上半身撑在护士台的询问口,问:“你好,请问核磁共振往哪里走?”

护士看了我一眼,说:“现在都(下午)3点多了,做核磁要排队,你今天不一定来得及。”

“你能不能用医院座机帮我打个电话问一下那边,前面还有几个人?我一个人来的。”

护士没有打电话,脸上很平静:“那你的家人呢?”

“我一个人在这里工作。”

“同事呢?”

“在上班。要不你问一下吧,打一下很快的。”我眼睛看向她手边的座机。

护士终于拨了电话,我还是在当天拿到了核磁共振的片子,并从医生口中听到了一个很耳熟但又让我觉得不应该与自己这个年龄有关的词:腰椎间盘突出。

在身心双重负荷之下,我身上的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我开始怀疑这份工作对我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不是值得我拿自己的健康去换。我多想有个人商量一下,告诉我下一步怎么走,可爸爸联系不上,妈妈又是一个靠想象去想象社会的人,她只会觉得我不懂事,吃不了苦:“这份工作又好又稳定,别人想上还上不了。”

我开始沉寂、默默无闻,试图隐身、试图讨好,只想和其他人一样随便混日子。

4

我们每年有2次升职的机会,都是通过机考、实操考试、综合测试来决定的。

机考和考驾照的“科目一”差不多,需要背书本上关于值班员的题目,然后在电脑上考试,这种考试有点呆板,据我所知,很多值班员在升为值站后,都不知道考的那些专业名词是什么意思;实操考试就是考对各类设备的操作,比如自动售票机卡票该怎么处理,消防设备的操作,IBP盘(综合控制后备盘)的操作等;综合测试依然和实习培训时一样,3个级别比你高的人依次对你进行提问。

为了保护我的腰背,我开始蓄力升职。一切都很顺利,虽然最后的综合测试我是第一个进去的,但我准备的确实不少,甚至还扩展答出了考官问题以外的知识点。

2020年1月,我升了值班员。工资加了1000左右,每月到手能有6000多,工作内容在我看来也变轻松了——不再需要每天站4、5个小时了,只是在车站控制室内记录台账、监控设备是否异常、统筹联系各方车站人员。

这时,恰逢有一条地铁新线路要“开荒”,我就报名去了。

进行“开荒”工作时,我们要驻站值守,监管未开通地铁线的剩余施工,确保安全。同时,我们也要看守地铁通道,防止闲杂人群进入,并在后续阶段协助地铁进行试运行。在地铁站正式对外开放前,我们需要保证一切运行正常,为运营做好准备。

此前我听人说“开荒”很累,也有人说“开荒”很爽。我的体验是,去“开荒站”比待在“开通站”要舒服很多——至少是朝九晚五的作息,女生甚至不用上夜班。有了之前的经验积累,我的紧张感少了很多,很多事也变得得心应手,我能感受到工作氛围明显轻快了起来,大家一起点奶茶的时候也不会“漏了”某个不起眼的站务员。

我以为自己又可以继续每天努力工作了,直到那天下班,我站在小区门口的黄泥地上,腿上裹着厚厚的过冬打底裤,尿了出来。

 

“开荒”相对轻松,但工作环境也恶劣,开荒中的地铁站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封闭的地铁隧道。戴上白色的N95下站台,口罩不到半天就开始发黄,一天下来直接发黑。最要命的是,这里第一个建好的,并不是厕所——地底下的工人太多了,以前有过很多先把厕所建好、然后他们不规范使用的案例,所以后来干脆把厕所安排在最后建。

和我一起守站台的保安小哥,在混熟了之后跟我透露:站台这层有一个隐蔽的小房间,男生大多会在那里解决“小需求”。我面上做出一副“真的假的”的表情,心里暗暗皱眉:这帮男生……

但这还算文明的,毕竟只是解决“小需求”,工人们大多没有那么文雅,我有一次巡站时有幸亲临现场——走到工地上没有门的门口时,看见一个戴着顶安全帽的人蹲在空地上,我没敢看真切便退了出去。等我巡完一圈再回来时,地上果然多了排泄物。

在这个地方,男生尚且可以用手一遮,然后毫无顾忌地酣畅淋漓,女生呢?站外有一条泥巴小“路”,通往一个临时的公厕。说那是路,实在是勉强,它只是开垦的湿泥地里较为好走的硬泥。为周边建筑工人使用的临时公厕往往没有排水系统,寿命通常只有两三年——地铁站完工了,它自然是要推掉的,建得那么好,没有必要。我去的女厕臭气熏天,每个坑的落脚处甚至排水道里都丢满了卫生用品。厕所的门还是坏的,冬天风裹挟着雪“呼呼”往里刮,夏天蚊子苍蝇的数量堪比一个养蜂场。

那个冬季多雨,一下雨泥巴路就会变得湿滑软塌,踩一脚鞋都能陷在里面拔不出来,然后人还可能因为惯性摔在又冰又水的泥巴里。我的裤子常混着工地上的泥巴湿上一下午,次数多了,我也不愿意去厕所了。工地里不再有人问喝不喝奶茶,连饮用水消耗得都比别的站慢一半——女生基本不喝水,我们一般会憋着,基本上一天只去一次厕所。

但在那一天,快撑到家门口的时候,我还是憋不住了。24岁、刚毕业没多久的女生,像一个尿失禁的老年人一样尿在了裤子上。为了保持仅有的尊严,我站在了小区路边的草地上,我不想让尿液渗到水泥路面,这样水泥路上会一直有我尿液的气味。天空飘起了小雨,我担心尿液的气味会因为下雨变得更浓,又愚蠢地祈求这些雨可以让别人以为那沿着我小腿滴下的液体只是雨滴。

自此之后,我的泌尿系统出现了毛病,我明明什么都没喝,却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上厕所,我开始尿频、尿急,赶去医院的路上,坐一站地铁我就得下车,体会血液伴随着尿液一起被排出体外的刺痛感,然后继续循环。医生说我这是尿路感染,复发率很高,确实,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痊愈。

5

2020年的7月底,“开荒”结束,新车站开始投入“正线运营”,我不用再忍受临时公厕了。有乘客入站乘车,要处理的事务和台账的记录也更多了,随着第一年疫情进入了人人自危的时期,车站里隔一段时间就发现“黄码”的乘客,我们又得抽出额外的十几分钟去处理这件事,一天至少得3个。

仿佛除了我之外,其他同事都游刃有余。尤其是和我搭班的新值站程程,她聪明、漂亮、情商高,无论男女,她都可以谈笑风生,从不因为自己的职位等级对谁颐指气使。就算新地铁第一天向乘客开放,整个车站忙成一团乱麻的时候,她说话依然笑呵呵的,一开口,让整个氛围都变轻快了,我顶礼膜拜。

正式运营的第一天中午,我们都忙得没有空吃午饭,程程一边在电脑上飞快地打字,一边和安检交代注意事项。我一边接行调的电话,一边在本子上写台账。临近下班,车站又出现了一名“黄码”乘客,程程放下手中的活就跑了出去,我吃了一口晚饭,和她在对讲机里沟通一句,手上的笔都没有停过。这时,接班的值站老魏来到车控室,他扫了一眼满桌面的台账稿纸,皱眉问我:“怎么那么乱,真的连收拾的时间都没有吗?”

虽然我们叫他老魏,但他也比我早2年来地铁。我不知道他之前有没有开过荒,有没有时间收拾,看我的样子不就知道?但我默认了他的不满,继续搞我乌七八糟的台账,程程还在窗外马不停蹄地处理事务,老魏很潇洒地签到打卡,去男更衣室换衣服了。我那时候还是很天真,为了讨好老魏,我又留下来加了1个多小时的班,后来程程进来,和他交接,我才感觉他对我说话好像缓和了一点。

第二天我是来接老魏他们的班,我特意看了下桌面,也是乱的。老魏瘫在椅子上,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而他的值班员在赶台账。我抿了抿嘴唇,不敢张嘴。

 

后来,有同事请假,我上了他的夜班。夜里1点多,我一边处理手头所剩不多的事一边和当班的值站冉冉闲聊。冉冉也是管人事的值站,请假调休都要经过她的手。我俩正聊到“干到50岁还有没有命上夜班”时,她的手机声响了,她要打字干活,就把手机开了免提:“喂?”

“喂。”对面的声音带着哭腔,嗓子里像是卡着一滩没来得及咽不下的痰。

双方很有默契地沉默了一会,电话那头的声音又虚弱地开口了:“冉冉,我生病了,明天要请个假。”

“你怎么了,人没事吧?”

“我癫痫……医生说我太累了。”

电话那头的女孩好像快哭了,冉冉赶紧安慰了几句,老练地和她沟通好了请假流程,末了嘱咐她好好休息,不要太累——我抬眼看了一眼排班表,程程是明天唯一的女生。

程程生病期间,我一直和老魏搭班。我以为自己的努力会得到他的认可,直到某天,他翻开了一本台账,皱着眉,几乎是用训斥的声音问我:“这条记录你怎么没写?”

当时恰逢站长也在,我为难又尴尬,只好强笑着说:“我看前面的人也没写。”

因为这本台账写得少,“开荒”期间又完全没有用过,对于它的格式,整条地铁线十几个站都争议,没有定论。老魏没有翻我前一天的台账,而是翻到更前面的人的台账:“他不是写了吗?”

我只好笑得更加小心翼翼:“我第一次遇到,不知道。”

对于我的退让,老魏完全不买账,大有考核我的架势:“第一次?现在你又跟我扯‘第一次’,你知不知道这个本子没搞好要扣6分的?”

考核最终没有落到我身上,但是我每天花费心血最多的就是这本台账:翻看前面的人怎么写,再打电话问隔壁站怎么写,甚至下了班我们几个值班员都会私下讨论怎么写。没有人教我们,值站们也不会,这些内容全都是我们自己按照上面下发的不清不楚的模板,瞎子一样摸索出来的。

过了几天,这本台账格式终于被摸索清楚,趋于统一——跟我之前写的格式是一样的。委屈愤恨自然是有的,可笑的是,我更庆幸我没有被考核。此时,我更加体会到新员工入职手册上摆放那句“平等”的必要性。我升职成了值班员,但似乎还远远不够,我变得老练了,又好像不够老道。

我再次开始怀疑自己,我一面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觉得自己很废,一面又逼迫自己强打起精神变得更完美、更优秀。那以后,我常常白天很亢奋,夜晚也很亢奋,上了一夜的夜班老魏瘫在椅子上起不来,我却能跟刚睡醒一样精神百倍。

6

我知道我病了。

深夜,一切都很安静,我闭眼躺在床上,呼吸平缓,听着自己强劲有力的心脏在我的身体里跳动,一下一下,一下一下……我猛地从床上坐起。

生不如死。我的心里自动浮现出这个词,一遍又一遍。

我让自己的身体给自己穿好衣服,直奔下楼,在凌晨3点半的昏黄路灯下,我拨了自杀干预热线,一边听着电话那头“嘟嘟”的排队等候音,一边焦躁又绝望地踱步让自己冷静,电话自动挂断,我就继续打。我在夜里看到了一只又一只野猫。这时离医院开门太早了,心理援助热线得不到回应,我不知道该怎么熬过这漫长的4小时2分钟——我不记得后来我那天是怎么一个人到的医院,只记得医生很和蔼,诊断单上的诊断结果是“重度焦虑”。

那些日子,我只能靠佐匹克隆片入睡。我打开公司内部软件,搜了当初同宿舍的几个女生,想看看她们如今怎么样了——不是很意外的,琳琳升了值站,田田升了值班员,别人全都搜不到了。

辞职吧。

这个想法一次次在我脑海浮现,又一次次被我立刻否定——辞职了,以我的专业出去之后又能干什么呢?现在疫情,企业纷纷倒闭,活下来的公司也都在裁员,我一个女孩子在这样稳定的国企上班,多少人羡慕不来,干一辈子都够了。

焦虑症的事我不敢说出去,别人能扛得住压力而我扛不住,这理所当然地被我归结为自己的错。家人那边我也要瞒得严严实实,因为以往我对妈妈形容我的压力时说:“我脑子里总是会浮现出用直尺插进自己脑袋的画面。”她便会生气地反驳我:“说什么屁话。”

我本该继续这样浑浑噩噩下去,然而在第二次去医院的路上,我对着医院门口一个履行自己职责的保安爆发了,起因是我进去的时候没有给他看行程码。

“我刚刚才(从门诊楼)出来,里面信号不好,我就是出来找个信号!”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努力控制情绪,那已经是我当时能控制得最好的状态了,我以为我在讲道理,并且语气和以前一样平和。

但他的反应告诉我:不是的。于是我觉得下不来台,像别人想象中的泼妇一样,在公共场合与他争执、吵闹。如果是10年前,有人告诉我会像现在一样撒泼耍赖,我一定会骂他神经病然后扭过头去,继续像小鸟一样和同学聊天。

我感觉自己变得面目全非——这份工作真的还有那么重要吗?

 

2021年3月,我向老站长提出了离职。

老站长并不惊讶,因为这行辞职的人平均下来每天都有两三个。他和蔼地问我原因,我不能说我焦虑症,扯了个谎说适应不了夜班。

按流程,他应该先对我进行心理辅导,问我是否考虑清楚,然后才能同意我走离职流程。但这次,他沉吟着对我说:“我这里有个机会,你再等等,我看看能不能帮你争取到。”

他都这样说了,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先应下来,在岗位上苟着,想着再找个机会提离职。

没过几天,程程回来了,和她搭班,我的日子松快许多。她依然处事得当,接人待物中仍旧能听到她标志性的笑声。如果不是那天夜班意外听到她和冉冉的电话,我只会觉得她是家里有事请假了。

至于老魏,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一直找我的茬。某天,我路过站长室,隐约听到里面传出来老魏的声音:“又是她们班组……”

隔壁几个站都在传,我们站长要升走了。老站长走了,谁当新站长呢?几个值站之中,能者居上。但我想,这些都与我无关了,我要离开了。

不过,我等来的不是离职流程,而是老站长所说的“机会”——借调集团的后勤部,做五休二,朝九晚六,通勤有公司专门的接驳车到固定地点接送,工作清闲,就是工资和晋升渠道可能会少点。

其实老站长没有必要这么设身处地为我着想,大可以按照流程让我走人。他做到这一步,若我再走人,实在是有点不知好歹了。我想不到拒绝的理由,直到现在,我仍是很感谢他的。

老站长打开富光杯,吹散浮在表面的热气,喝了一口茶:“你们这些孩子啊……”然后头也不抬地向我一抬手,示意我“走吧”。

所以,我们这些孩子到底怎么样呢?

7

2021年5月,我侥幸通过面试,调到了后勤部,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算是过上了闲适的生活。去了那里之后我才知道,这个名额本来就是集团总部下发给一线工作人员的,要我们自愿报名,因为工资不高,升职也难,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来。

当时和我一起面试的还有5个女生,等待时我问过她们,她们并不想来,都是被拉过去谈话之后“自愿”要求来的。我所在站区除了我以外,也有几个人也想来混日子,但都被拒绝了。我猜测,也许是下发的邮件被拦截,由上一层挑选合适的人,毕竟,车站某些重点岗位的人离职,于车站整体运作不是什么好事。

但后勤和车站完全不同,因为在集团总部,楼里随处都是在车站八卦里才能听到的大领导。人生地不熟,我走路都得挑选路线,生怕不小心碰到大领导,给他们留下一个我支支吾吾、不会说话的印象。

车站那种快节奏的压抑生活一步步离我而去,后勤岗位的工作内容本就不多,薪资也随之调整,很多同事都是家里有矿来混个五险的。我本该在这种环境下慢慢地重新变回正常,但因为一个人对我的态度,这事变得困难了。

 

我办公室的同事有3个人——奈德,满满和富贵。

奈德执行能力强,一个人几乎承包了办公室所有的事务。在我看来根本搞不定的事,他一个电话就能处理好,为人处事面面俱到,对接任务发条消息都要三思而行。和他比起来,之前的搭档程程简直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很是知道怎么才能让自己在这里存活得更舒适:“领导给你发任务,不管多简单,你都不要马上做好,你做好之后要等到最后一天再交上去,因为活儿是永远干不完的。”

满满很呆。我第一次跟她交流工作事项的时候,她一边打字一边回答我提出的简单问题,打字速度慢得像个老年人,大脑转动速度也像老年人。话说到一半,她甚至会忘记自己接下来该说什么。我试图引导话题,将她往正轨上带,但她彻底屏蔽了外界,仿佛她在说话的时候,大脑就无法接收别人的信息。那次她花半个小时交代了我下午的两件任务是什么,那感觉就像有人花了半个小时断断续续地给我念了一遍26个英文字母。

富贵人如其名,家里资产千万。有钱真的可以解决大部分烦恼,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们这个阶级装都装不出来的宽和安逸的心态。

我刚来后勤部的时候,部门领导大手一挥,将我交给奈德“培养”,嘱咐他好好教。跟着奈德的第一天,他在电脑上打开钉钉,拉开公司的部门框架结构,指着上面问我:“你看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上面先是几个大领导的职位和名字,然后就是各部门。我看了半天,什么门道都没看出来。他神秘一笑,鼠标在后勤部上晃了几个圈:“知道以后各部门的老大是谁了吗?”我配合着他点头,恍然大悟般地拖着声音回了个略为夸张的“哦”。他接着对我说:“新人进来之后一般都会问我‘晋升快不快’,我们现在接触的都是大领导,你干得好,领导看得见,升职机会肯定比车站多。”

后面我一直跟着他,上班前几天他对我还像同事一样,来时打招呼,走时说再见。但是很快我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优点:精简人物关系,从来不会在不重要的人身上花精力。

也许是因为我没有按规矩给奈德“敬香”,他对我冷淡下来。他没有教我在后勤部会接触什么工作内容,也没有告诉我做什么事应该找哪个部门、哪些人我们以后会经常接触到。我甚至不知道我当下该做什么才能尽快融入这个群体、接触到我将来的本职事务。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和奈德打招呼他大多不会听见,他忽视我的肢体动作、口头语言,戴着耳机低头看着路,直接走到他的工位上去。即便如此,我下次、下下次还是要和他打招呼——我们看似是同事,可他随便一个动作就能让我焦头烂额。

让我觉得融入困难的不仅是奈德对我的冷淡——开会时我发现,我所要接触的人中,不仅是同事,包括领导,除了满满,全是男性,乌压压一片。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是谈论工作,可工作上的事奈德几乎一点都没有交给我。我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实习生,和他们任何人都不熟悉,一天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几次,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建立联系。

更糟糕的是,这里分工不是十分明确,本该和我对接的人,也是从其他部门拉过来临时兼任的。这就像,我是学校的专职老师,到了学期末的时候被告知要接手兼职老师带的班。兼职老师时间一到就会走,才不会管那个班的成绩如何,而我得使出吃奶的劲把这个班的成绩拉上去。我不可避免地被“兼职老师”坑了不少——他对我的到来表示十分高兴,然后在他离开这个岗位还有2个月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将我拉进了一个又一个的群。也就是说,这2个月里,他还是这个岗位的员工,但所有的责任和工作,都是我这个实习员工来包揽。

更绝的是,他还交给了我一个十分离谱的活儿:排除一楼和负一楼的消火栓,并画出消防疏散图,截止日期是1个月之后。两层楼的消火栓有100多个,光一个个找一遍,没有两三天的工夫是不行的。更麻烦的是要画图——不是简简单单在纸上画,而是要先用app建立一个区域模型,再将模型里消火栓的位置一个个标出来。这活儿画图老手就要3天,我这样连模型都不会建的人,估计一整个月可能都要耗在这件事上。而这件事是1个多月之前就安排下来的,他纹丝不动地在任职期就留给了我,傻子都知道有问题。

我和满满在办公室讨论了这件事,她强烈表示这种事不应该让我这个新手来做。奈德则一直低头刷着手机,不语。

8

临近任务结束期,“兼职老师”给我发来了微信,问我画图完成得怎么样了。我委婉地表示,这个活我干不了。第二天,他部门的主任级别的领导就来找我谈话了。

我并不属于那个领导管辖的员工,而他说的话也十分微妙。他并没有像其他领导一样先寒暄几句新工作适不适应,而是后仰在椅子上觑着我,隐晦地表示,“新工作要做好”。我估计是“兼职老师”向他吹了什么风,他部门不想接这个活,又觉得我这个新来的好糊弄,所以才有了这次谈话。

我微笑点头诺诺应下,心里却不以为然。回去后,我把这件事和满满说了,她和我一起吐槽了好长时间,并表示会和领导反应。中午我和满满在食堂排队的时候,又好巧不巧地遇见了上午谈话的领导,他和上午的表情神态完全不一样,主动和满满打了招呼,脸上恨不得笑出一朵花。他们随意攀谈了几句,又各自找了位置吃饭。

后来我才知道,满满的哥哥,级别比那位领导还大上许多,属于我们基层员工见不了面的那种。满满很笨,她自己清楚这一点,但从未因此庸人自扰,工作对她来说很难,她就耐心地坐在工位上用食指将该录入的文字一个一个敲进去。像她这么有“背景”的人,在整个公司里都屈指可数,但她半点架子都没有,她似乎就不像一个在国企混了那么些年的人,不会只看利益说话,她曾经给以前的同事打了一下午的电话,就为了给我弄到一个奈德一句话就可以搞定的内部电话。

就是这样一个能力薄弱至此的人,在那个时候成了照亮我的微弱光束。

 

在我来后勤部的第二个月,满满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安全部来检查,发现安全通道里的一扇窗户不够稳固,当风吹来时会有声响。通道是满满的管辖范围,整改的责任自然落到了她的头上。

她和奈德讨论的时候,我想学点经验,就在旁边听着。这件事在我和满满看来,牵扯颇多:

窗户是设施维修部负责维修的,大可以让他们来处理,但通道又是满满的辖区,且安全部是向满满交代的问题,维修部自然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推诿扯皮,更何况我们的工作以后少不了维修部帮忙,就这么大手大脚把问题一甩,似乎也不大合适 。

当年安装窗户的是外单位的施工部门,他们愿意过来修,但现在他们远在安徽,因为疫情工人们回来至少也要7天,但安全部要求窗户不仅要在7天内修好,还要走审批,系统上领导挨个看过觉得没问题才算通过,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奈德提供了两种方案:一,私下里找维修部关系较好的工班来修;二,打电话给维修部的工程师,让他交代手下的人把事情接过去。

“一个工程师而已。”说到第二个方案的时候,奈德的语气很轻巧,仿佛部门工程师遍地走。

在地铁单位,工程师几乎是和站长一个级别的,区别在于站长多接触基层,工程师多接触高层。奈德的级别和这两者差了不止十年光阴,却能说出这样看似初生牛犊的言论,也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他的职位放在古代皇宫,相当于皇帝身边的大内总管,官衔不高,门门道道不少,各种各样的东西都要经过他的手。在我和满满看来进退两难的事情,对于奈德来说,只需要一个电话,一个人情。在国企,级别也并不完全能压制一切。

 

在这里的第三个月,我突然被通知要调回车站,会有一个新来的女生来接替我的岗位。

我坐在工位上,一天没有说话,无意义地刷着手机里的短视频。

奈德难得语气缓和地问我:“晴晴,车站给你安排工作了吗?”

我头也没抬:“没有。”

到了下班时间,想着以后可能跟他们再也不会有交集了,我刻意没有打招呼,以免发生没人回应的难堪,只收拾了自己的东西,想要悄悄地离开。走到门口的时候,正在打字的满满目光移向我,随意又自然地说了一声“再见”,跟着,富贵似乎也发现我要走了,抬头笑着说了一声“再见”,奈德依然低着头,刷着自己的手机。

晚上,我歪坐在床上,眼睛看着斜上方。我不知道那里有什么可看的,一个空调,什么都没有。我只好盯着空调发呆——我已经3个月没在车站待了,专业知识我已经忘了四五分,更别说操作那些一个按钮摁错就会满盘皆输的仪器。

从前的焦虑又在我的脑海里自动播放,恐惧慌乱从我的心脏蔓延至四肢百骸,再通过一个个颤抖的细胞重新输送回去。我忍不住像剧烈运动时一样张大嘴不停地大口呼吸。那晚的痛苦比以往每一次都要猛烈,理智驱使我强行控制住颤抖的手,手指敲击手机上的键盘搜索抑郁症相关内容:安眠药,一盒150元;帕罗西汀,一盒236元;氟伏明,一盒389元;氟西汀,一盒472元;喜太乐,一盒569元。

工资就这么点,还得付房租,一个疗程下来,我怎么负担得起。

我关闭手机,合上了双眼。

9

2021年的8月,我回到了车站。程程成了新站长,老魏还是原岗位,对我的态度明显好转。

冉冉先我一步辞职,原因是作为人事值站,在疫情期间,竟连自己的年假和调休,都因为车站人手短缺无法请到。11月份,她放弃年终奖和十几天没休完的假期,毅然走人。

我点开钉钉,她的头像还在,点进去,个人资料变成一片空白。她的朋友圈发了一张钉钉主页的空白截图,配文,“人生不是赛道,而是旷野”。我又点开了同一批次进来的琳琳和田田的头像,她们主页正常,琳琳还是值站,田田还是值班员。

之前,我一直在这条赛道里拼命奔跑,但是现在,我也许该离开了。

第二天我找到程程,第二次提出了离职。她和我谈话时笑容里多了点和蔼可亲,少了她标志性的笑声,整个人显得更加沉稳:“现在疫情那么难,多少公司因为疫情倒闭,你要出去,真的考虑好了吗?”

我笑了笑:“我已经考虑8个月了。”

待在车站的最后一个月,程程给我安排了相对轻松的岗位。走完流程从人事部离开的那一天,我站在马路上,远处过往车辆行人川流不息,绿化带的植物红的红、紫的紫——周围的景象随着我的辞职离开流动起来,事物又开始有了色彩。很快,我的焦虑症不治而愈。

我将我离职的消息分享到了大学宿舍群里。不出我所料,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我们聊了一会儿,他们都很好奇我为什么要离职,我大概说了一下原因,他们都纷纷安慰我。我也是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当初和我同一批去那个地铁公司的同班同学,都早于我离职了。

每个城市地铁的管理制度都是不一样的。我私下里稍微问了一下在邻市工作的同学,她那里的地铁只通了一条线,虽然日常工作也繁杂,但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回头想想,在这份工作里我也有收获,至少我再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职场小白了,让无数年轻人叫苦叫累的工作,我甚至觉得还算轻松。

 

在家休养了2个月,我凭借平时对素描的练习积累找了一份教培的工作,做六休一,每天工作7个小时,工资待遇确实没有地铁好,但是我觉得轻松许多,连走路的步伐都轻快了不少。

干了一段时间后,前台老师找我闲聊:“小姑娘,你真的能吃苦,之前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小姑娘,和你差不多大,干了没几天就觉得累,走了,我看你好像一点都不怕苦的样子嘛。”

我笑了笑,没有说话。

哪有人天生会吃苦?我爸爸腿上有一道疤,肩膀上有一道疤。腿上的疤缝了6针,那是1993年他为了跑业务骑摩托车路过泥泞的河道摔的;肩膀上的缝了13针,离脖子几厘米远,那是他1995年外出跑业务时遇到抢劫被砍的;他的脚底板老茧特别厚,他睡着后我用指甲挠,他都没有反应,那是连摩托车都没有的时候,为了跑业务磨出来的。

离职的事我始终没有和父母说,毕竟在上一代人眼里,现在工作的苦还算什么苦呢?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

 

 

拼尽全力走出文明巷的草根女孩

2023-07-20 11:57:25
20人评论

作者有野

给点颜色就开染坊

1

江浙一带的城市,市中心那些密密麻麻的街巷里弄,有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从外面看,青砖白墙灰瓦,很有江南情调,但居住其中才知道,这些老房子冬天停水,夏天停电,一条巷子近千户居民只有一个公厕,每天早上大家排队倒马桶,连最基本的生活质量都无法保证。

我和英子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文明巷公厕的化粪池旁,当时我俩各端着一个痰盂,忍着恶臭在排队。那是1996年,我九岁——从六七岁时能够得着化粪池上沿起,我就开始帮家里倒痰盂了,倒一次我妈给我一毛钱,想着这钱可以买一根盐汽水老冰棒,我便乐此不疲地领了这个任务。

当时文明巷中倒痰盂的人大多是每家的阿婆、妈妈或是女儿,虽然我说不出每个人的名字,但大致能知道哪个人住巷子的哪段,是哪家的,尤其是那些与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孩。所以,当陌生的英子一出现,我就立刻注意到了她。

当然,对陌生女孩的好奇,敌不过电视剧的魅力。我喜欢在排队时和邻居姐姐聊天,问她们前一晚的电视剧演到哪里了。聊着聊着,我就沉浸在小青姐姐对《东京爱情故事》的讲述里。小青姐姐那时十五岁,人美声音甜,在中专学幼师,我从小就是她的小跟屁虫。但不知为什么,那天小青姐姐讲着讲着,语速就慢了下来,开始词不达意,左躲右闪,表情很不自然。我随着她的目光四下张望,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排在后面的英子却突然蹿了出来,径直接过小青姐姐手上的痰盂,用近乎命令的口吻道:“我帮你倒,你先走。”

小青姐姐犹豫了一两秒,点头,把痰盂放在地上,迅速跑开了。

我完全没明白发生了什么,问:“怎么了?”

“往前走,排到你了。”英子并不回答,只推着我往化粪池走。

等我俩倒完痰盂,去旁边的水龙头清洗干净,小青姐姐才又笑靥如花地出现。她的身边多了一位戴着随身听、推着自行车的大哥哥。那个自行车的车把朝外翻,和我们弄堂里的自行车都不一样。两人有说有笑,路过公厕,小青姐姐好像不认识我们一样,一个眼神都没投过来,她还特意去分大哥哥的耳机,大哥哥低着头,注意力全在随身听上。

我和英子站在化粪池旁,看着小青姐姐走远。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每天必做、如饮水进餐一般的日常,在一些人眼里是丢人的、不体面的、需要隐藏的。

那天之后,无论我妈如何威逼利诱,我都不愿意再去倒痰盂了。

 

文明巷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秘密。很快,我就知道了英子的所有信息:她是邻居魏嬢嬢的外甥女。魏嬢嬢夫妇在中学当老师,是这条巷弄里少有的文化人,他们有个独子在部队当兵。魏嬢嬢的妹妹,也就是英子的妈妈,更是这条巷弄里的“传奇人物”,她从小长得漂亮,学习也好,从医学院毕业后就进了市里最好的医院做医生,后来和同事结婚,生下了英子。

90年代初,英子爸妈双双被单位选中派去加拿大进修两年,才两岁的英子被托付给了大姨。可两年后,英子妈妈拒绝回国,滞留加拿大,只有她爸一个人回来了。对此,文明巷里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英子妈妈的被资本主义的纸醉金迷诱惑了;有人说她和白人导师有一腿;有人说她在唐人街替黑户开刀,一天赚的钱就能买一架钢琴……无论真相如何,客观结果是一定的——英子妈妈的选择害得她和丈夫双双被开除公职。

英子爸爸是外市的,离婚后就带着英子回老家了。直到1996年的夏天,英子爸爸再婚,为了给新妻子一段适应的时间,便趁着英子放暑假,再次把她托付给了大姨。

因为要抓紧时间开补习班赚钱,魏嬢嬢夫妇在暑假里也很忙。每天一茬一茬的中学生把他们家不大的空间挤得满满当当,从早学到晚,英子夹在其中很无聊。而我爸妈是国企双职工,早八晚六在工厂上班,暑假家里也只有我一个人,守着电视也很无聊。我们两家住得很近,于是,两个无聊的小姑娘,就在1996年的暑假成了“临时好友”。

2

1996年的夏天,闷热难耐,天气预报播报的温度似乎永远都是39度。我不怎么出门,一个人待在家看电视、写作业。

英子第一次上门,是要拉我去附近的百货大楼里吹冷气,我不敢:“我妈让我待在家里乖乖的。”

“待在家里乖乖的会被热死。”英子拉着我出门,步行十分钟就到了市中心的商圈。

虽然文明巷逼仄、困顿甚至生活环境难堪,但只要抬头看,不远处就是最繁华、最鲜亮的市中心。我们一般去商场四楼的家电柜台,能同时吹冷气和看电视。待久了,售货员嫌我们烦,态度不好地撵人,英子会怼回去:“是你家吗?有谁规定小孩不能来?”说完她就拉着我跑,再换一家百货大楼待。我们偶尔也去新华书店看书,不过那里没空调。

那段时间,我俩就这么从一家百货大楼流浪到另一家,傍晚在我爸妈下班前回到家就好。如果遇到下雨,我们也不打伞,就不徐不缓地穿过一栋栋大楼抄近路回家:先穿过五星级饭店一层的门面,那里有新鲜出炉的香喷喷的蝴蝶酥;再路过百货大楼化妆品柜台,那里有选购商品的都市丽人;最后从本城第一家超市的进口软糖柜台旁的后门出去,就到了文明巷的巷口。

一拐进文明巷,就是另一番天地:巷口的公厕始终有人在排队,脚下流淌着污水秽物,头顶晾晒着每家的内衣被单,这边邻里在寒暄热络,那边夫妻在大打出手。那时我还年少,虽然窥探到了巷子内外的一点点不同,但懵懂的我还不知道,这就是后来爆火的网络用语——“世界的参差”。

 

那年暑假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风传已久的拆迁首次落了地,这个旧片区靠近外马路的两条巷弄要拆了,拆迁条件很好,可以等两年,原地还建房子,还有货币补偿。而我家所在的巷子太靠里,似乎永远动迁无望。

那段时间,陆续有人家谈妥条件,签字走人,推土机随即就到,轰隆隆地铲平一切。对于留下的人来说,拆迁遥遥无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与昔日一起受苦受难的老邻居一下天差地别。

英子来找我,经常会碰到我爸妈吵架。

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吵架时说话很有哲理:“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用抽水马桶的,另一种是每天去倒马桶的。我怎么命这么好呢?拆迁拆到隔壁巷子,嫁人嫁了你这么个没本事的男人。”

我爸好脾气,端上半个冰镇西瓜:“吃西瓜吃西瓜,祛热败火。”

我妈不依不饶:“离婚,孩子谁想要谁要。”

看到英子来找我,他们会暂时停止争吵,扯一些哭笑不得的场面话。我有些难堪,拿起从前倒马桶攒的钱,拖着英子去弄堂小卖部要请她吃冰棒。

两个小姑娘坐在路边的青石砖上,沉默地吃冰棒。我问英子有没有办法进到五星级饭店的房间里:“我想试试抽水马桶,为什么我妈妈在乎它超过我?”

可能是为了安慰我,英子第一次和我说起她的妈妈:“你妈就是说说,不会当真的,我奶奶说,我妈才是真狠心。”

英子对她妈妈没有任何记忆,但在她爸爸和奶奶的讲述中,她妈妈是个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坑害丈夫、背叛国家的女人,于公于私都要被批判鞭笞。可是就在几个月前,英子在家里翻到了她妈妈在很久之前寄来的信,信中解释说,当时她做的一项科研快出成果了,如果能成功,她就能申请身份,然后就可以接女儿去加拿大生活。于是她申请了延毕,之前医院也有人这么做,只不过她没人脉没关系,申请被冷处理了。

英子说,那封信里有张照片,一个还挺漂亮的女人站在一栋房子前面,“那种房子我只在电视剧里见过,房子前面还有小花园”。因为这封信,英子和爸爸发生了争吵——她想知道,妈妈还有没有寄来别的信,但爸爸拒绝回答,还把她送回文明巷“冷静冷静”。

这年暑假快结束时,英子爸爸带着新妻子来到文明巷,把英子接了回去。听说,她被送进了一家寄宿小学读书,再后来的四五个暑假,我都没有见过她。

3

越来越多的巷弄“拆”字上墙,而我家所在的文明巷依然没有消息。我小学毕业那年,我妈似乎已经抱怨不动了,她将全部希望都押在我身上。她不接受我直升附近的菜场中学,一定要想尽办法为我择校。

我爸妈挖掘了所有关系,求爷爷告奶奶,终于靠着三代本地土著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拐弯关系,又斥资三万元赞助费,把我送进了排名靠前的重点中学。当时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本市房价不过千把元一平,那三万块再加些钱,都能买套像样的房子了,但大多数人还没有购房的理念,包括天天盼着拆迁的我妈。

初中开学报到,我竟然重遇了英子,她就坐在我的后排,神采奕奕地冲我笑,令我惊喜不已。原来,她已故的外婆曾是这所学校的教师,职工家属有入学福利,加上她爸新添了个儿子,大人们商量后,便把她的户口迁到了大姨家,由她妈妈支付抚养费。

我俩重逢的欢欣并没持续多久,很快就被班上的情况给震住了——开学第一天摸底考试,奥数、语文、英语、综合测试,试卷难度之大不说,还有很多知识点我的小学课本连提都没提过。班上的同学各显神通,他们有的曾参与奥数竞赛,有的作文能拿满分,甚至有个女生还能写一手漂亮的英文花体字。

我这才知道,我们这个班是“共建班”,专门招收“共建单位”员工子弟,家长都大有来头,几乎全在军区单位、政府机关、三甲医院和高校任职,再次的,也是本地知名的企业家。而我和英子是这个班里家境最普通的孩子,也是这个班的异类。

学校试点搞素质教育,每天下午三点后开展兴趣班,可供选择的科目很多,文化兴趣班包括天文、文学、电影、各种乐器;体育兴趣班有网球、高尔夫、游泳、篮球、排球。我和英子选了文学社和网球课,都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

与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比,我家的情况愈加黯淡——国企改革,我爸妈双双下岗。我妈妈絮叨的内容升级为:“三万择校费,一学期就是五千,每个月你上学雷打不动就先花掉一千块。我和你爸才赚多少钱?你最好每个月学回来一千块钱的东西。”

 

这年暑假,传闻已久的拆迁终于轮到了我家所在的巷子,大大的“拆”字上了墙,我妈安心了。只是,此时的拆迁政策不如几年前的好,在原地还建房子已是痴心妄想,接下来的日子,每一户人家都在和拆迁办拉锯。

小青姐姐二十多岁了,出落得非常艳丽,但性格和长相相反,柔柔弱弱的。她在一家民办幼儿园做老师,没有编制,收入不高,那段时间,父母不断催促她相亲,希望她赶紧结婚——家里增加一个人头,就算增加一部分面积。我们会碰到不同的相亲对象送她回文明巷,而她总是闷闷不乐的样子。后来有一天,她留下字条走了,听说是和朋友一起去深圳闯荡了。

那时候拆迁,确实是摒牢得时间越久,得到的条件越优渥,于是巷子里生出了不少“钉子户”。等我家搬离的时候,已经每隔一天就会停水停电了。那段时间,真的很难捱,我们一家生活在一堆废墟之中,没电,天又热,我妈会切一个西瓜,把中间最甜的部分盛在碗里给我,然后她和我爸一人捧着半个西瓜,用勺子挖着吃。吃着吃着,两个人开始愁云惨淡,讨论着是要“货币补偿”还是要“房子置换”。货币嘛,和房价比太少了;置换房子嘛,远到城乡结合部去了。聊着聊着,他们就会在某个点上爆炸,恶语相向,最激烈的一次,互砸西瓜。有时他们又会很开心,畅想搬到远郊的楼房去,如何装修,怎么布置,搞出一个体面温馨的家。

最终,他们选择了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还建小区,面积大一些,一套两室一厅的现房。家里有了真正的卫生间和厨房,我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卧室。但新家周围非常荒凉,都是泥巴路,我每天上学要先骑车十分钟才能到达最近的公交车终点站。生活里的种种不便还是次要的,最大的问题是,我家原本私有产权的房子变成了向区房管所承租的公房,要一次性缴纳大几万块“买断”后,才能重新拥有房子的产权——可我家里的存款之前全用在了我择校上了。

英子她妈从加拿大寄回了一些钱,帮她大姨家换了个一室一厅,英子还是没有自己的房间,晚上要在客厅的沙发上铺床。好在我们依然是邻居,我们对新小区很满意。当时《流星花园》正流行,每个女孩子都被迷得如痴如醉。英子问我:“你喜欢F4里的谁?我不和你抢,我换一个喜欢。”于是,我喜欢道明寺,她喜欢花泽类。

会写花体英文的女班长邀请我和英子去她家玩,她爸爸在政府单位工作,去宝岛交流时带回了《流星花园》的全套VCD。她的家在市中心的商品房小区,三口之家,四室两厅,小区里竟然还有羽毛球场和篮球场。

那天,F4的吸引力远不如班长的家。

4

我和英子顺利考入了这所学校的高中部,在周围人的眼中,我们属于“一只脚已经踏入大学校园”的天之骄子了。其实我俩的成绩在班里只算中等,没想到我们的中等,在其他学校里已经算是尖子生水平了。

高中时我俩被分在了不同的班级,只有每两周一次的文学社的课是在一起上。交流不如以前方便了,我们便互相写信,也不贴邮票,套上信封放在校门口传达室,等着对方去取。

英子进入高中后很活跃,成了学校里的明星人物。学生会、文艺部、广播台,到处都有她的身影。不再和她同出同进的我,恢复了普通平凡的状态,每天埋首于数理化题海,回到家就被我妈的唉声叹气笼罩。

下岗后,我妈为了生活,白天要给好几家公司代账,晚上去大学城里做宿管。我爸去了外地,在一家小工厂做他的老本行,一家人分隔两地。可能是他们对乖巧懂事的我放心,也可能是他们维持了小康家庭的基本体面外再无余力,总之不太管我。只是我妈偶尔会叮嘱:“不要和英子走太近,这个小姑娘心太野了。”

当时班上流行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男生们传阅的那一本,其中的“精彩段落”都有了明显标记。我和英子也看,说实话,我看不太懂,英子说她很喜欢这个小说,还给我背诵了书中写直子第一次性爱时的片段,用的词句是“听过最亢奋声音里最凄楚的”。即便如此,英子在我心里也只是更外向开朗、更敢说敢做一些,和我妈说的“野”是不沾边的。她是个永远不服输的女孩,总是要冲在前面,要么0,要么100。

直到后来,我收到一封英子装错的信,才对她有了新的认知——那是她写给文学社小黄老师的信,里面大段大段摘抄了《挪威的森林》里的文字,就是男生们会折页的那些。我虽然看不懂小说,但不妨碍我懵懂地知道那些文字在写什么,我认为这些内容不适合和异性老师讨论。

小黄老师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工作没几年,除了本职工作,还兼任校文学社的辅导老师。他长相一般,但风趣幽默又从不摆老师架子,所以在学生们中间很受欢迎。他曾主动给我写过信,在信中细致地描绘我的长相,说我的眼睛是他见过最澄静且蕴含感情的。他夸我是个聪颖秀丽的女孩子,又有文学天赋,鼓励我多写多看多交流,还推荐不少小说和电影。说实话,收到信的那一刻,我是洋洋自喜的,一个少女被关注、被肯定的雀跃,还有“我真的有那么好吗?”的羞怯,让我视这封信为隐秘。我和任何人都没有说,包括英子。那时候学生对老师都是本能的尊重和信任,但不知为何,我内心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我非常简单客套地写了几行字的回信,大意是感谢老师的鼓励,我会好好学习,此后我就没有再收到小黄老师的信了。

我知道,英子一直在和小黄老师通信,但万万没想到,他们字里行间语气熟稔,甚至在讨论那些我和英子都要私下悄悄说的话题。

终于等到下课,我拿着信冲到英子的班上,问:“你为什么要和小黄老师聊这些?”

英子很快反应过来:“装错信封了,你别管,我有分寸。”

我没法当作没看到。英子让我放心,说老师没写任何过分的话,是她自己看了小说有些想不明白的,写出来和老师讨论。我半信半疑,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一直以来,我遇到事情都会习惯性地求助于英子,这次是和她有关的事情,我不知道还能问谁。

 

有一阵,英子和我说,她要好好学英语,大学就要考去美国或者英国。

“你妈妈联系你了?怎么不让你去加拿大?”我问。

“不想去。”英子没有正面回答。

附近的大学城有个英语角,一些大学生和上班族经常聚集在那里练口语,英子也去。后来,经常有几个大学男生来校门口等她。他们只比我们大一两岁,却抽烟、泡网吧、讲荤段子,发型很非主流,像当时流行的韩国男团组合。

有次放学,他们又来了,英子让我等一下她。领头的男大学生点了一根烟,非要让英子抽一口,英子抽了一口,然后夸张地咳嗽。大学生们哈哈大笑,英子也跟着笑,我却觉得她的笑容和给小黄老师的信一样刺眼。随后,英子拿着一套托福考试的书和磁带走了回来,她想分我几本,要我一起学。

我扔回给她:“我不要学”。

英子也不生气。

此后我们还是一起上学、放学,甚至课间一起上厕所,但是不再说彼此的心里话了。

 

高二这年,有一家国际文化交流组织来学校做宣传,想招募一位学生去国外高中交流一年,往返机票、一年期学费和寄宿家庭的食宿都是免费的。在当时,什么“非盈利组织”、“寄宿家庭”,对于大多人来说都太陌生,尤其是所有材料都需要英文填写,最终报名者寥寥。

我是在英子确定入选后才知道消息的。她是最后的入选者,她的英文材料非常出色,都是小黄老师帮忙做的。那天她带我去网吧注册了Hotmail的邮箱,约定好每月写一封电邮给我,让我收到后去给她大姨报个信。之后英子便不来学校上课了,她在家自学英语。她大姨很开心,说:“去了美国,离加拿大就不远了。”

一天,英子来学校等我下晚自习,说第二天她就要飞去北京参加该组织在总部组织的集训,然后就从北京直接飞美国了。那天她没穿校服,没背书包,头发留长了一些,可以扎个揪揪了,她笑着说:“这样去到美国,可以省下剪头发的钱。”

我默默收拾书包,询问她一些细节,很担心她,又隐隐预感到我们的人生从此就不一样了。那个和我一起从旧巷里弄走出来的女孩,陪我一起倒过痰盂、蹭过空调的女孩,我们一起走了那么久,如今她真的要离开了。

5

英子在美国的那一年,我过得浑浑噩噩的。文理分班,我明明喜好文科,却为了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去了理科班,成绩直线下降。在外地的工作我爸,突然消瘦二十多斤,去医院检查,重度糖尿病和并发症,直接被扣下来住院,在医院待了近两个月。我妈就一边往医院跑,一边继续为生活奔波。这些事情我都不想在邮件里和英子说,只写一些明星八卦。

一开始,英子的邮件来得很准时,一月一封。后面却变稀疏很多,从一个半月一封,到两个月才有一封。她说,她很适应那边的生活,那个寄宿家庭的白人夫妻有两个亲生孩子,还有一个从越南领养的女儿。他们对她很好,愿意在一年后帮她申请本地的大学,继续资助她读书。

高三那年,英子结束交流活动回国了。她整个人变化很大,每天都化妆,虽然不是大浓妆,但俨然已是社会人的模样了。我终于把她盼回来了,却又得知她学期结束会再走,一走就是四年,后面多半是不会回来了。我们都很珍惜这为数不多在一起的日子,我把自己在读的小说带给她看,她带我去美宝莲柜台帮我化妆。

说实话,英子刚回国的那一两个月,我的日子过得很不像高三。一天,我俩又一次逃了晚自习,英子带了一堆化妆品去麦当劳,我俩啥也没点,她教我化妆。我顶着美美的妆回家,一路心情雀跃,想着一会儿回去和爸妈是打不到照面的,只要借口“早值日”,我就能在他们起床前出门,带妆去学校了。

回到家,我爸已经睡下了,家里照常黑黢黢的。我开了灯,却看到本应该在大学宿舍值夜班的妈妈,此刻赫然坐在黑暗里,不知她已经坐了多久。她冷着脸问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连谎话也编不出来。好在我妈并不想知道答案,她只是疲惫地说:“你要对得起你自己,要对得起我和你爸这么辛苦。高考是你唯一改变人生的机会,不要再和英子玩了,她的人生已经改变了,你和她不一样的。”

我爸被吵醒了,从卧室里出来打圆场,他借口要打胰岛素,支派我妈去帮他拿消毒酒精。其实他不出来还好,出来了在那边摸索了半天也没对准针头(糖尿病的并发症让他的视力下降得太厉害了),让我妈更怒了。她索性把家里的严峻情况摊开在我面前——我爸短时间内是不能出去工作了,她代账、做宿管的收入有限,而那年头胰岛素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家拆迁分的这个承租房,如果不尽快买断产权,万一后面政策变化了,很有可能一辈子都只有使用权了。

我爸继续试图和稀泥:“不至于,都有政策的。”

我妈火力全开,先是冲我爸喊:“还说‘我们工人有力量’呢,还不是说下岗就下岗?”然后冲我说:“给你择校的钱,六年前都可以买一套房子了。你将来毕业赚的钱,最好还能买得回一套房子!”

我爸难得发了脾气,喝止我妈。我妈不说话了——她只请工友替她俩小时的班,她得穿衣出门了。

这天之后,我开始把高考列为头号大事,努力学习,英子再约我出去玩,我就拒绝了。次数多了,她也意识到我的压力,我复习时,她就在一边学英语。

 

在平淡的高三生活里又陆续发生了一些事,让我俩都意识到,我们不再是“你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你想要什么”的那种关系了。

英子不用参加高考,她一边等着拿高中结业证明,一边在白人夫妇的帮助下申请美国的大学。有时她会在午休时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有几次我在旁边,听到她叫他们“爸妈”。我感到震惊,英子却觉得这没什么,只是一个称呼而已。想着星夜去值班的妈妈,想着在外打工至生病消瘦的爸爸,我无法认同“爸妈”只是一个寻常的称呼,于是我没有再说话。

高三上学期,我转入了文科班,英子对此很支持。因为比同班同学少学了一年政治、历史、地理,我每天都在疯狂背书。有时我正背书,英子就会在一旁碎碎念,要么说国内考试死记硬背不合理,要么说美国大学里才有政治学专业,政治作为高考科目不合理……这些话让我很苦恼,当时我必须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知识成体系的记下来,而她在美国的所见所闻,非常干扰我的记忆。

在一次小小的摩擦之后,我们会有意识的把交流的内容控制在不会出问题的领域,比如明星八卦呀,电视剧之类的。但该来的还是会来,我们最终因为一个我想都想不到的点,吵架了。

那天,我喜滋滋地告诉英子,我的高考志愿已经想好了,打算报护理学专业。原因很简单,我妈听说护理专业大多是专科,本科毕业生有优势,很好找工作,不用找关系也能进医院。我上网查过,省内就有一家医学院,有护理专业国际班,毕业后我可以去发达国家做护士,待遇很不错。

没想到,英子的反应很激烈:“你干嘛学护理?你这手一到冬天就生冻疮,做护士的,都要用酒精消毒手,冬天疼死你。你拉着我参加文学社,你看过那么多书,小黄老师说你有天赋,想想你到底喜欢什么,学什么护理!不要什么东西都只考虑钱钱钱的!”

我满以为她会因我们未来有可能相聚而开心,却不想她竟指责我只考虑钱。所有人都可以说我人穷眼光短,唯独她不行。我们可是一起从文明巷里走出来的苦小囡啊,一起蹭过空调、倒过痰盂,一起在这个高级中学里努力不做异类。

“我就是必须考虑钱,我不像你,你可以靠任何人,你靠小黄老师,你靠那些男大学生,寄宿家庭而已,你那么快就喊人家爸妈了。我只能靠我自己,我有我爸妈要管,不像你。”

这句话说完,我就知道完蛋了。一段令人窒息的长久沉默之后,英子收拾了书本,没有说话就离开了。此时,距离高考还有七个月。

后来,我们就不说话了。高中结业考核完,英子顺利地拿到毕业证,就不来学校了,转而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打工挣钱,顺便蹭外教的英语课。

6

在我高三的尾声,我们的城市通了地铁,我们学校邻近一个大站点,那里地下是四通八达的出口,地上是新开的购物广场。学生们都改坐地铁上学,出站后,穿过整个购物广场,接连路过LV、CHANNEL、DIOR的门店,就到了学校。

我总是目不斜视地穿过这些名牌店,有同学说,曾经看见英子走进这些店,在里面购物。大家说什么的都有,也有人来问我,她是不是有老外男朋友了?我不去理会,只沉浸在漫天的题海里,那时数学是我的弱项,怎么补都不行,令我痛苦不已。

时间很快到了六月,高考期间,我家所在的小区里出了一件事:有个流窜作案的抢劫犯夜里入室抢劫,造成两人受伤。我一心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直到考完睡了个天昏地暗,醒来才听说被抢的那户人家正是英子大姨家。英子没事,但她大姨和姨父被刀砍伤了,万幸没伤到要害。

邻居们说,悲剧都因英子而起,她从美国回来,穿着打扮洋范,行为高调,还有老外送她到小区门口,“肯定是如此,他们家才被小偷盯上了,觉得他们家有钱”。邻居大妈们又说英子大姨一家可怜,善心养着妹妹的女儿,反而给自己家招来祸事。

我听说此事,瞬间忘记我和英子还在冷战,立刻跑去见她。英子姨父的胳膊和胸背都裹着绑带,躺在卧室里休息,她大姨胳膊上受了轻伤,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们对我不似以往热情,英子就示意我去外面。

英子讲,那个抢劫犯刚流窜到本市,是夜里撬窗进来的。当时她正蹲在厨房里等寄宿家庭的越洋电话,听到响动,下意识拿起水果刀防身,结果激怒了抢劫犯,姨父和大姨是为了保护她才被刺伤的:“如果当时我睡着了就好了,估计也就是损失点钱财。”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英子哭。除了对大姨姨父的内疚,更让她难过的是,周围人都说这是她崇洋媚外的报应,又连带着重提了她妈妈当年的事情。

英子说:“有时候感觉人生就是一步错,步步错,但这一步又不得不错。”

 

这事过去没多久,英子没有再等其他申请学校的消息,提前去了寄宿家庭所在城市的一所普通州立大学。她出国后没多久,我的高考成绩出来了,刚过一本线。我想起英子对我说的话,扛住了我妈给的压力,坚持填报了新闻专业。

没有英子,时间倏忽急逝,大学四年,我在电视台实习,后来跑新闻、跟直播综艺晚会、做真人秀、做纪录片。我的人生缓缓拉开了大幕,每天都会被新讯息填补得更加充实,也很快能赚实习补贴养活自己。硕士第一年,我攒出五万元,加上爸妈工龄折算的金额一起,终于买回了我家房子的产权。

MSN还没废掉时,我偶尔会和英子在上面联系,知道她拿下了学士学位,并成功申请到硕士的奖学金。她还去加拿大见过一次妈妈,她妈妈一直无法拿到行医执照,只能在华人街做中医推拿,也没有再婚。

英子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嫁给了一位同事,婚后,他们搬去了美国的一个小城市生活。说是小城市,也可以理解为大农村,整个城市人口没多少,开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到大山大湖的美景。英子依然在大学里任教,她生了孩子,一个可爱的混血女儿。她拿了身份,生活闲适,不仅学会了做花卷,还在美国找齐了配料,炒出了口味正宗的毛血旺。

我在大学毕业后赶上了传统媒体最后一波高潮,从新闻做到纪录片,一直在不停地换城市、换领域。尽管中间有低谷,有挫败,也有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但也算坚持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当有一些捷径近在眼前诱惑时,我就会想想远方的英子,想想文明巷,想想文明巷里的女孩子们和妈妈们。我有一千条理由对自已妥协,不妥协的理由只有一条:我怕一步错,步步错。

每每这时,我会想起英子少年时候老说的一句话:“我挺羡慕你的,你有爸妈,每天吵吵闹闹。”而我那时羡慕她没人管,想干嘛就去干嘛。时间改变了我们,她有一点点变得像我,我有一点点变得像她。

 

MSN停用,我和英子一度失联,再恢复联系,已是2015年。我们加上了微信,却很少聊天,聊天记录变成了人生大事的通报:“我结婚了”“我辞职了”“我换到北京生活了……”

平常,我们只给彼此的朋友圈点赞,但谁有个什么情绪低谷,一个越洋视频电话,那一头总会有个人不管时差,永远在倾听。有时我会想,如果我们一直在一起就好了,也许我俩都能比现在更幸福、更勇敢。但我知道,作为城市旧里弄走出来的草根女孩,在我和英子的人生诉求序列里,友情是最珍贵,又是最无法排在前列的。

我们不至于没有兜底,但缺乏向上的引领,只能凭自己肉身去摸索、去垫着脚向上够。英子早慧且敏感,我迟钝而坚韧,我们是截然不同性格的女孩子,但走出文明巷,都花费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力气,多到无暇再兼顾那无比珍贵的友情了。

回顾我们的前三十年,好像一直都在一个窘迫的环境下生活,每一步都要选择,每一步都一定要选对,因为每一步都决定着未来人生走向。

(文中人物名、地名均为化名)

所有跟帖: 

從古到今無人能解的難題:海水是從哪裏來的? -FormatRun58- 给 FormatRun58 发送悄悄话 (194 bytes) () 07/22/2023 postreply 20:07:0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