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683)

来源: FormatRun58 2023-07-22 16:03:3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8843 bytes)

不读研、不考公、不进大厂,这些年轻人决定回乡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2023-06-03 18:55
 
根据5月刚发布的
《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1158万人。
他们整个大学几乎在疫情中度过。
临近毕业时,

又遇到新一波大厂裁员。

除了考研、考公,
投入竞争激烈的校招外,
他们还有什么选择?
我们采访了3位
在疫情中毕业,
以及尚在读的年轻人,
他们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

而是在家乡闯出了一番天地。

三位受访者:26岁,26岁,21岁(从左至右)

毕业后做了3年的房地产销售,
回乡开新中式下午茶馆,
刚好吃到了乡村振兴的红利。
26岁广告人,
选择回老家经营最传统的粮油店,
一年赚了几十万。
还在上大二的00后留学生,
从高中起就动了创业的念头,
趁着gap year

在家乡郑州注册了一家MCN公司......

编辑:张锐嘉

责编:倪楚娇

 

2019年,小陈的社交媒体主要分享约拍、旅行攻略

 

曾是广告人的小陈

小陈,26岁,浙江丽水

广告策划回县城开粮油店

我大学刚毕业,立刻就撞上了疫情。当时我和几个朋友在杭州做了一个广告工作室,我学的就是广告专业,也很喜欢这一行。但疫情让我意识到,新兴行业创业是会吃时代的亏的,疫情时影视制作遇到了很长的一个淡季,生意不是很好。

目前我回老家了,在县城经营一家粮油店,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实体店粮油行业,挺多人估计不理解。

当时正好家里的两个老人在经营一个粮油店,年纪大了想找人接班,这算是个契机让我决定回到老家这个不到10万人的县城,经营这个粮油实体店。

店铺很小,就是一个不足45平米的门面,还有个三十多平米的小仓库。

这一行虽然传统,但稳定,大家都要吃米的,去年我们利润就有五六十万,我想把钱赚够了,再去玩,不想被工作束缚住。

 

 

小陈守店视角

现在我的日常就是卖米、面、粮油这类民生的食品零售,另外就是配送,我们家主要配送给饭店、各类食堂,还有批发方向的话就会批给各种食品店,小的粮油店。

每天接触的人也都是40岁以上的,30岁以上的顾客在县城都很少,每天的日常还包括跟爷爷奶奶陪聊,我会发现县城里的独居老人很多,他们真的很需要陪伴,经常逮到人就聊个不停,我也听了不少县城的八卦,算是苦中作乐了。

 

小陈男友每天搬货数吨

晚上经常随便吃口粥和咸菜,因为饭点通常是店里最忙的时候
很多人觉得我回来为了躺平,但现在真的比打工累不知道多少倍!
我从来没有干过这么多体力活,每天要搬运几吨货,基本都我对象在搬。我俩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了就失去了老年客户,晚上七八点忙完,随便吃一口咸菜喝粥,因为没空出去买吃的,更没空做饭了。
十点睡觉,零社交,全年无休,基本淡季找朋友来看看店才能休息个一天,去年一整年休息了不到5天,选这条路就算是完全放弃了自由。

等到冬天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做零售的话倒腾各种面粉,特别摧残皮肤,那时候的手完全不像是25岁女孩的手。

 

小陈在社交媒体分享图片:

“谁懂97后传统行业创业的苦啊,要舍弃的实在太多了。”

经营一家店铺,看起来是体力劳动,但还是要动脑的。
之前做广告也被客户“折磨”,但至少文化水平在差不多,可以沟通,但现在的客户大部分是县城饭店的老板,中年老年人居多,跟我们这一辈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物价的涨跌,小麦现在还是进口为主,国外形势会影响到小麦的价格,但县城的客户可能就不理解,他们也不知道现在粮食是进口多还是自产的多,加上生意人对别人的戒心很重,就会觉得我们乱涨价,卖他们贵。

 

碰到大爷拿几百个一毛钱来付钱

之前两个老人在开店的时候,他们年纪也大了,基本只在店里等客人上门,不会出门跑业务,现在这个时代的零售如果都是等着别人上门买,是会被淘汰的。我会经常去餐馆跟老板们谈,如果我们给到更优惠的价格和方案,可能就会多一个客户。

小县城的客户很有限,而且他们都有固定的进货渠道,开拓多一个客户都是非常难的事情。而且现在有各种网购平台在做,虽然没有一线城市那么成熟,但对传统行业的冲击还是挺大的,所以还是得拼,躺不平。

目前业绩还是不错的,在我们接手店铺之后,老店面就碰到了拆迁,但因祸得福,我们选址到了地理位置更好的地方,还简单装修了店面,目前客流量比之前大了一些,

县城有十几家粮油店,我们排在三四名,次于两家大批发。

去年夏天40度,小陈和男朋友卖米送货

其实我不是很推荐年轻人裸辞或者贸然回乡创业,因为确实会有很大风险。
我时不时挺怀念以前做广告的时候,但与此同时,我对大城市也没有特别多的执念,虽然我很喜欢杭州的市民素质和便利,但我愿意暂时舍弃这些。
我一直是个挺爱折腾的人,也觉得年轻人不要一直坐办公室,可能很多人觉得很离谱一决定,幸运的是我爸妈还挺支持我的,因为他们想让我离家近一些。
我们目前的想法可能是做个五年,攒够一定钱甚至财富自由了,就不干了,或者换个行业,或者去其他地方看看,就都是未知的,可能在哪遇到了别的机会,就继续去做了。

肯定不想一辈子呆在这个县城里,不会想像长辈一样做了一辈子粮油,感觉他们并不快乐。

 

VV,26岁,温州泰顺,地产销冠回乡创业

回到老家之前,我在温州市里做房地产销售做了三年,后来有了宝宝,无法兼顾工作和生活,就回了老家,我是个很向往安逸生活的人。

之前销售的工作强度其实远夸张于996,基本要24小时待命,外加地产行业这两年确实不太景气,也真的不想再卷了。

 

VV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乡下慢生活:

“恰逢下雨,坐在屋檐边听滴滴答答的雨声,

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的生活太棒了。”

我们老家在一个300年的古村落里面,没有被过度开发,我也是从这里看到了商机。我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可能在商业方面也会相对敏感。

我准备了20万启动资金,开了一家新中式下午茶馆,这种中西结合的茶文化馆是个风口,比咖啡店层次更多,但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去年围炉煮茶很火,我很想告诉年轻人喝茶是没有门槛的,比如冷萃茶、煮茶。

外加茶店也是小本,时间又很自由,我就看准这些优势,开了店,目前开店第六个月已经回本了。

 

年轻人来茶馆打卡

其实回乡创业最有挑战的事情不是回乡后如何经营,而是当下做出这个返乡的决定。

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身边人的质疑或者父母的反对,像我父母当时就不太接受,他们觉得做房地产一年至少有二三十万的收入,又很稳定,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觉得家里的钱很好赚吗?老一辈只有没用的人才会回到家里。

我回乡是想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不是仅仅为了逃避大城市的内卷,我在做销售的时候月月都是销冠,赚钱养活自己对我来说并不是负担。

身边也挺多朋友回乡创业的,有做影视工作室的,有开露营地的,我也是这群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之一。

创业并不比打工容易,需要很强大的抗压能力,创业人都知道,我们饮品类型的实体店,很多只赚4个月钱,寒假和暑假,其他时间基本保持不亏本。

 

现在乡村振兴的政策很好,尤其去年,泰顺的一部分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景点,就得到了很多政策支持,比如需要宣传的时候文旅局第一时间就会宣传我们,给到我们曝光资源,游客也就多起来了。

我们返乡创业,都是因为对家乡有情怀的,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太少了,都走出去了,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外面没有赚到钱,所以与其在外面受苦,不如在家乡赚相同甚至更多的钱。

我大学就开始创业,当时算是第一代微商吧,多少会做些运营和销售。所以我会经常去旅游城市走走,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文化商业化。

我前阵子去泉州走了一趟,当时看到蟳埔女的特色,还有南洋文化小娘惹,想到我们泰顺的古民居也都是清末保存下来的东西,那我可以做晚清女的服饰,出去游玩也给我很大灵感。

最近我也在打造我的第二个项目,民俗体验馆,最近它的风刮得也很大,我就想用我们晚清时代的服饰,跟我们古村落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做一个工作室,我们提供服装租赁和妆造,年轻人来了体验、打卡拍照。

 

VV研发的围炉煮酒产品

现在店里是新中式下午茶的中西结合,泰顺的茶叶也是比较出名,我们也可以向游客展示泰顺当地的红茶,再把一二线城市最火的围炉煮茶的文化带回来,让家乡的人民哪怕不出去,也可以感受外面的东西。
说实话,县城里很多老年人,如果没有来我们这里喝过咖啡,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喝过了,这里确实是比较落后。
最近,我又把楼下的地租下来了,花了几万块钱打造成院子,外加民俗体验馆,又是一笔资金的投入。

我想我近几年都不会出去了,我要在家乡先做出一番事业。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不一样,但我觉得我们的初衷都是一样的,就是让自己过得舒服点。

 

季岚忱,20岁,郑州,大二学生开网文MCN

我2020年去新西兰读预科,目前大二,因为准备转学,所以现在在国内gap year。

经济独立,对我们00后来说,是挺迫切的一件事。

我身边挺多同龄人去做了兼职,或者实习。我认识一个学霸同学,在新西兰做幼师的兼职,一年赚了一万多纽币,合人民币五万多。

我们这代,年代隔阂比较严重,赚钱单纯是想要脱离父母的束缚,很多家里条件还可以的,毕业后就被安排工作,如果不想被安排,那就要先从经济独立开始。

 

季岚忱在奥克兰学校的图书馆
其实我很小就开始倒腾想赚点钱,可能是因为学渣本身技不如人,总要多点法子。
我所有的创业,都是基于互联网的。高中的时候做微商,做珠宝手作,当时还特意去广东荔湾广场订货,结果赔了几千块钱,因为不太会做营销。

后来我就开始写小说,因为我一直文科很好,但是写了一篇十万字的小说,写了小半年,结果我投稿的网站很快倒闭了,也没拿到钱。

季岚忱眼中的“万恶之源”键盘

再度创业是在家闲不住。两月前,我想说买了个键盘督促自己写小说,后来忙起来了没时间写长文,我突然就想在哪可以写互联网上这种新媒体短文呢?
你刷知乎的时候肯定看到有的回答里有小故事,读到最后发现要付费看结尾,这就是我在写的文章,很多平台和网站都有这种小作文。
去小红书上一搜发现有很多这种MCN机构,我就开始投稿,那个月赚了一两千块吧。
新媒体网文对文笔的要求不高,但也不是没有门槛,比较看重故事架构是否吸引人,看到一半觉得怎么这么有意思,我想付费读完。
后来写着写着,我就觉得做中介这个生意我也能摸透。
 
我就去跑这个渠道,联系到各大平台的商务负责人,比如UC就是直接对接到商务,告诉我平台的优劣势,谈好之后我在小红书上招写手,写好了我这边给写手付费,平台再对内容进行审核,我们也还会根据稿子的潜力,来为作者做营销推广。

后来供稿变多了,平台要我开专票,我就注册了个公司,在当地找了一家中介机构帮我开公司。我也没太多社会经验,但觉得找郑州本地的总没错,如果被骗了,我还能找上门去。

季岚忱业余时间在家写小说

因为从市面上收到的文章质量良莠不齐,我们培养了一批核心写手,有的平台对于文章是有主题和情节的要求的,相当于命题作文,我吃透了套路后,就教他们。写手的背景都挺有意思的,学生、上班族各式各样,但基本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我的合伙人26岁,之前也是写作搭子。目前公司有五个人,两个内部写手,一个营销和宣传,两个编辑,基本都是之前写小说的时候认识的,我是里面最小的,他们都比我经验多一些。

公司运营的成本有开公司的费用小一千,收稿的费用一千多,还有共享财务一年一千五。目前势头良好,前两个月差不多回本,最近这个月盈利有1000多块。

到现在都不敢跟我妈说,怕她觉得我是被诈骗了。

我虽然想赚钱,也刷过盘子,但没想过一直靠刷盘子赚钱,因为我觉得了解到知识,从中学到东西是最重要的。我相信等到我找工作的时候,以我目前的经历,我的竞争力还是很大的。

我不太想给别人打工,但毕业之后可能还是要找工作,毕竟创业还是要有启动资金的。如果公司真能做起来,我就去东北买个小房子,关于未来,还没想太多。

================================================================

 

在人间丨我,科研助理,刚毕业被学校“收养”

溪溪 在人间living 2023-07-07 04:47 Posted on 北京
 
 
撰文|溪溪  编辑|方远 周娜
出品|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
 
 
高校文职摸鱼岗,每周3天工作,4天放假。"还没落实毕业去向的同学可以重点注意。"
我们在大学“上班”,没有固定办公室,只是围坐在一个会议室里。时不时有老师来开会,我们便轻车熟路带上自己的行头,去楼梯间的沙发坐着等待。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真的工作,而是为考研、找工作、申请学校做准备,有人在雅思或考研的书上飞快做笔记,有人戴着耳机专注盯着屏幕上网课。
我们都是 2022 年的毕业生,我们的身份叫“科研助理”。月薪4000-5500元,每周工作三天,其他时间自行安排。这像是学校给我们的一段带薪 gap year。
依照学界传统,科研助理一般受雇于教授或课题组,辅助完成科研项目,许多有志于学术界的学生会把它当作从硕士到博士阶段的跳板;
但我们这种“科研助理”,更像是被安插在各个学院与部门的短期行政岗。这是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诞生的一个政策性岗位——用来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题的。
过去一年,我顶着这个title出入学校的行政楼,直到2023年毕业季到来。

 

2022 年 6 月,研究生毕业前夕。陆续听说同学拿到各种offer时,各种想法还在我的脑海打架:到底是找一份坐班的工作,还是赴海外读博?
当辅导员第一次发出那个文件——《2022科研助理岗位招聘启事》,我并没有太在意。毕业的班级群里每天都有几十条招聘信息,这条很快被淹没了。过了几天,辅导员再次转发了它,特别强调:
还没落实毕业去向的同学可以重点注意。
有天我凌晨两点还是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想起了这条通知。
文件里写到,科研助理的工作内容是科研辅助、教学辅助和管理辅助。工资是本科学历 4000 元/月,研究生学历 5500 元/月。协议的适用期限一年,中途可以随时解约。
这样的科研助理并非新生岗位。早在 2009 年,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聘用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参与研究工作。2020 年 4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明确提出“研究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计划,开发 10 万个科研助理岗位”。2021 年起,我所在的大学也开设了这个岗位。
我想,这份工作听起来挺不错。
虽然没有五险一金,不交社保,但这也意味着可以保留应届生的身份——我们深谙应届生身份的宝贵,无论考公还是名企校招,都有许多职位限定应届生报考,一些城市还有专门的应届生落户政策。
虽然这也算不上高薪——刨去房租,剩下的可能还不够生活费。但是每周只需工作24小时,我有大把剩下的时间用来准备申请材料或找工作。
第二天早上,我跟妈妈提起这个岗位,她表现得非常激动。我知道,虽然她有时宽慰我暂时找不到工作没关系,其实心里非常焦虑。
在小城市做高中老师的妈妈生活圈子并不大,同事中哪个孩子去哪里做了什么工作,不到半天就可以传遍整个学校。她每天下班回家向我更新:朋友的儿子凭机器人比赛进了大疆、同学的女儿在华为做到了管理层……爱面子的她承受着很大的社交压力。作为单亲母亲,她几乎是独自照顾我,我猜她很想让我“出人头地”,在那个男人那里证明自己。
而在家待了两三个月后,我和妈妈的吵架频率越来越高,我也有点想逃离家里紧张的气氛。于是我提交了科研助理的报名申请。
筛选的过程并不复杂,只有面试环节。过了一两周,我被通知入选了。后来,我才从人事处的老师那里得知,原来录取率是几乎百分之百,我们这一届招收了 140 人左右。
他说因为大家找不到工作已经很挫败了,学校不想让大家再受一次打击。

 

140 名科研助理被分到各个学院与行政部门。我被分配到人事处,一共六个科研助理。
除了周一到周三工作,每周我有四天假期。我决定继续探索很感兴趣的性别研究,并开启“疯狂看论文”状态,上班路上坐地铁也会掏出 iPad 看。我通过各种渠道搜寻导师,读文献,再一封封地写邮件“套瓷”。我的目标是申请全奖或是岗位制的PhD。
但偶尔,肌肉记忆似的,我也会时不时点开招聘app和公众号,去看看编辑或运营的工作,下意识把自己往岗位要求里套。
我一般九点到学校,边吃麦当劳早餐边查邮箱,开始准备研究计划。办公室一般是沉默的,一个同学着数学书,另一个看雅思课,还有一位总在处理excel表格,后来才知道,这是她的另一份远程工作。
大多数时候老师对我们表示理解,不会派太多任务给我们。
和我同期入职的音音自认为比较幸运,她被分派到自己本科就读的计算机学院,老师们知道她要考研,并不要求坐班。她和室友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间,房租对半开,一个月 1800 元,还算可以承受。她每天八点左右抵达图书馆开始复习,如果学院有工作,她就赶到办公室,干完活之后回来接着复习。
这些工作以行政类居多,比如给新生介绍入党流程、组织学生党支部开党会、写材料等。今年年初,考研结果公布,她被调剂去了西北一所科技类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申请了提前离职。
人事处的科研助理偶尔也有一些来自学校的任务,比如:我们花了差不多两周,把一整筐全校老师的考勤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文件大概有两三千份,老师的入职时间从80年代到2022年。这个工作不难,但是很费时间,我们几个科研助理把会议室门关起来,边听摇滚边聊天边整理。不过我们得小心控制音量,不然被一墙之隔的老师们听见了,多少还是有点难为情。
并不是每个部门的老师都理解这个岗位的政策属性。商贸专业的小圈被派到了财务处,她打算利用这一年来申请海外的硕士项目,但是她觉得繁重的工作让她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每天基本上都有干不完的活。负责管理我的老师会把我去厕所的时间精确到分钟扣掉”。
小圈认为这个工作的性质是为了方便毕业生们更好地找工作和升学,而财务处的职工坚持“拿钱干活是天经地义”。
后来小圈和财务处的领导爆发了激烈争吵,她被调到了人事处。
“其实每年都有这个问题。”学校人事处的干部王俊说,“有的学生会觉得我来这儿不是来工作的,但有的单位会觉得,你怎么能一点活都不干?”
还有一些部门从一开始就抵触科研助理的设置。“他们担心科研助理刚来,给你培养好你就走了,不敢把一些长期复杂的工作交付。”王俊说。因为协议的灵活性,科研助理可以随时离职,就算不中途离开,最多也只能服务所在部门一年。

 

 
有时候,科研助理们也会闲聊。保研、考公、出国……大家的规划大同小异,好像是有那么几条既定的轨道,但是大家都在某个地方“掉了链子”,没能成功挤上去,所以聚集在这里,度过一段类似于 gap year 的时光。
当科研助理期间,我在找工作上已基本“躺平”;几位同事在我看来已经非常努力了,还是没能在毕业时确定去向。好像在面对一个抛球机,手忙脚乱地想接住一个又错过了另一个。
黄西是英语专业硕士——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她本来对自己的求职状况很乐观。
她的首要目标是公务员,报考了 2021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这个考试在 11 月底,报录比是 60:1 左右,为了战胜其余的 59 人,黄西把几乎所有精力都花在备考上,还是落榜了。于是她放低目标,开始物色国企和事业单位,因为此前忙于准备国考,她错过了秋招的黄金时期,很多岗位已经关闭。
她投了一两百封简历,颗粒无收。
黄西觉得,班上的就业情况不乐观,和国际形势也有关系。各行各业在国际业务减少的情况下,对英语专业的需求也会下滑。于是毕业前夕她再次降低要求,开始应聘本来完全不在考量范围内的外企和银行。为了保证在北京找工作时一定的经济来源,她报名了科研助理。
小山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毕业前的春天开始应聘小学老师的岗位,因为应届生的身份,她可以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但直到毕业,她都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父母给小山的压力越来越大,她觉得科研助理是个逃离家里压力的机会。
在北京,她一边做科研助理,一边在另一所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做助教,是临时工的形式,工资是一天两百。工作繁重、通勤也远,她一度想要辞职,但是继续教育学院的老师允诺如果招聘正式员工,首先考虑她。她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如果说黄西和小山还在努力跻身主流轨道上的列车,丁芽则算是在站台徘徊的人。由于“二本三跨”(指本科毕业于二本院校,跨地区、跨院校和跨学科考研)出身,加上读研期间并没有很丰富的实践经历,她感觉自己“从根本上就差了些东西”,加上内向的性格,她总是无法轻松自如地面对面试。
春招的时候,有个同门每天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投简历、笔试和面试的经历,复盘自己的表现。丁芽发现那个同门投了一百多份简历,暗自惊叹,评论说:“你好努力。”同门回复:“真的很怕找不到工作。”
一阵焦虑爬过丁芽的心头。
迫于就业压力,她逼迫自己去考了一次军队文职,竟然一路进入体检环节,本来觉得这个工作已经十拿九稳,却被通知是差额体检,所以最后也是陪跑。
就像校人事处的干部千山说的,“很多孩子已经非常努力、非常优秀了”,但还是找不到工作,于是怀疑自己,甚至陷入了抑郁情绪。面对这样大范围的的就业困境,很难把问题归结到个人身上。但压力却是由一个个个体实实在在地承受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是享受到有限资源的幸运的少数人了。在更广阔的二、三本、专科学校,还有那些没有机会成为“应届生”的、受教育机会更少的年轻人们,他们的命运更加难以想象。

 

3月春招时,我也递过几封大厂的简历,笔试环节有很多我完全摸不到头绪的数学题——这是我高考后没再接触过的东西。后来我才得知笔试题也是需要备考和刷题的。
面试环节也让我紧张。记得找实习时线上面试一个大厂,是一个负责公益寻人项目的部门,岗位是运营类。我既有公益项目的经历,也有运营类工作的经历,算是比较对口。我提前调研了相关的业务,在面试时表现得不错。
直到面试的尾声,对方突然问我:“你能接受加班吗?”彼时我的本能反应是抗拒的,于是我犹豫了几秒,说:“要看具体是什么样的加班,如有突发状况偶尔加班是可以的”。
后来看小红书上的面试攻略,原来我这样的回答是“踩雷回答”;这种时候应该坚定地回答可以加班,才能让 HR满意。
而我曾经的一份实习经历,也让我对进入互联网大厂很抗拒。研究生一年级时,我应聘上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实习生岗位,所在的部门负责一个非虚构文学类的公众号。我经常看这个公众号,所以看到招聘信息就马上投了简历。
面试我的员工问我喜欢哪个作家,我说阿列克耶维奇,她说她也喜欢,随后我们聊了二十分钟阿列克耶维奇的作品。接到offer的时候我很开心。
但是入职后,我得到了一份几十页的共享文档,里面是排版和发布操作手册,我的工作是依据这个手册,把每一篇文章,按照段落复制粘贴进一个专门的网站,然后把图片插入事先设计好的位置,再把文章发送到相应的栏目。连按哪几个网页按钮都是设定好的。
这里的领导人很好,公司的免费食堂也不错。但是每个工作日,我坐在办公室一整天,只做几乎完全是复制粘贴的工作。虽然身体不累,也不用思考,但是感觉精力还是被榨干了。
在开始这份实习之前,我差不多每天看一部电影、每两天去一次健身房,但实习时,每天回到宿舍的我只能麻木地瘫倒在床上刷小视频。实习了五天后,我提出离职。
当然我没有把这段经历告诉妈妈,我怕她问我:“为什么别人能做,你不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但是我就是做不到。
妈妈也想让我考公务员或是做老师,但我从小就是一个“不会来事”的孩子。被带去参加酒局,妈妈朋友的孩子会举起酒杯对每一个叔叔阿姨说祝酒词,而我只会像大脑短路一样把头埋在桌底,或者露出僵硬的傻笑。
长大之后,这个局面也没有改善,我很难适应一些在大家看来很容易的规则,大学选课的时候,很多同学会特地打听什么样的课好拿分,甚至在校内的信息平台上交易这些好拿分的课,而我选课几乎全凭兴趣。还记得有一门花卉学,老师上课的时候会带我们走出教室,去学校的花园里教我们分辨樱花和桃花,桃花一般是单朵生长的,而樱花是团簇状开放。
大三的时候,听说有同学为了保研特意去献血拿证书、在淘宝上找人代刷网课,我才想起来去翻翻学生手册,看保研的标准是什么。我几乎是班上的“边缘人”,唯一主动参加的集体活动是和电影社团的朋友一起放电影,看些不着边际的文艺片。对我来说,做公务员或老师的挑战性不亚于在大厂做运营。

 

晚上在家附近的胡同散步时,我经常经过一个院子,一边是彩票站,一边是酒吧,经常有喝大的年轻人在院门口玩刮刮乐,一张接一张地刮,兴奋地大叫着,看起来无忧无虑。
有时我也会穿过这些年轻人,去彩票站买一张刮刮乐。偶尔会刮到“再来一次”。没人能保证再来一次的结果是什么,但至少新的机会能带来新的希望。
科研助理有点像我们人生的“再来一次”。
我们普遍觉得从科研助理这个政策中受益了,虽说工作层面上能力也许没得到太大锻炼,但是不算太少的报酬,给大家在北京的生活提供了经济支撑,工作时间上的自由度,让我们能专注于自己的人生规划。
目前,科研助理一年的协议时间即将结束,第二次刮奖的结果也逐渐揭晓:黄西拿到了一份外企的 offer,将在9月入职;小山还继续在那所高校兼职,期待能有一个转正的机会;音音则即将在 8 月读研,开始新的学习阶段;小圈拿到了一所美国理想学校的硕士 offer。而丁芽还在迷茫,短期内,她想再在北京留一段时间,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同时暂且逃离来自家里的催婚压力,和小城生活的鸡毛蒜皮。
至于我,可能要让妈妈失望了。
我知道,她在跟同事聊天时,会语焉不详地说我在学校工作,但并不会说明这份工作的性质和短暂的有效期。一年即将过去,我还是没能找到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
但我也不准备回应她所有的期待。在这一年里,我完成了博士申请的研究计划,联系到几个博导,但只有一个学校有五个全奖名额,我第七名,进了waiting list 。
我现在不那么急了。我最开始想读博,除了对学术的热情,也有一部分是急于想逃离求职的压力。但过了一年,我觉得找到合拍的导师更重要。
这一年里,我进行了一些女性主义的文字创作,链接到了一些女性主义的社群和媒体。虽然这些经历并不能直接帮助我申请,但我渐渐明白,申请PhD不是目的本身,申请的过程、这些文字创作与社群链接,都是我探索自己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我向来不大能感受到朋辈压力,因为我打心底里没有把自己嵌入那一套价值坐标。我不打算出于“到了什么年纪就应该 xx”的理由做任何事,结婚、买房、生孩子都不在我的人生清单上。所以我目前不需要户口、也不需要那么多钱。我用体验和探索的心态对待我的人生,而非比赛,我不想往上爬、也不想战胜任何人。借用一个朋友的比喻,我希望我的人生是坐车,看到好玩的风景就下来转转,玩腻了就继续去新的目的地。
最近,我移居到了离北京不远、有“睡城”之称的河北城市,这里物价很低,我和朋友合租了人均 800、有很大窗户的房间。大多数时候不务正业,看闲书、拍照、去河边看云彩、做尚未盈利的街头艺术公众号,偶尔也写稿赚取一些稿费。我准备在这里过完夏天,然后去探索云南的数字游民社区,同时做一些艺术项目。
我卸载了 boss 直聘、不再点开招聘类的公众号,至少是暂时地,我背过身离开了那条轨道。在新的房间,我睡了几个在找工作时从未有过的好觉。
* 文中提及的同学和学校职工皆为化名。本文头图源自《请回答1988》,文章配图由作者拍摄。

所有跟帖: 

幸存者的口供是否可信?深海鯊魚真的會襲擊人類嗎? -FormatRun58- 给 FormatRun58 发送悄悄话 (194 bytes) () 07/22/2023 postreply 20:02:1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