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象几则

来源: FormatRun58 2023-03-24 20:14:3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429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FormatRun58 ] 在 2023-03-25 11:27:4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常识流通处|杜钢建教授最新重大发现:

 

俄乌祖先均源于大湘西地区

 

杜钢建教授又有重大发现!

img

昨日,一篇题为《杜钢建发声:俄乌和解的基础在于俄乌祖先都源于大湘西地区》的雄文在网上流传。据杜钢建教授考证,俄罗斯人的祖先源于上古湖湘地区的茶陵炎帝和少昊族群。今湖南株洲茶陵地区的古露国曾经传承了炎帝朝和黄帝朝文化,早期罗斯公国的族群主要是露参盧的后裔。

同样,早期乌克兰罗斯人的主要族群是来自哥特兰岛的哥特人。哥特人是从中国迁徙到西方哥特兰岛的月氏人。月氏人的祖先起源于中国大湘西地区。

杜钢建教授认为,他的这一超级发现有助于推进俄乌和平——遗憾的是,要是一年多前公布这一重大学术成果就好了,说不定可以阻止战争发生。

哦对不起,忘了介绍杜钢建是谁——他是原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百度上,他的学术兼职包括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执行会长、清华大学凯原中国法制与义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达加斯加IFT大学一带一路文旅学院名誉院长、加拿大六祖学院名誉院长、新加坡文理学院儒学院院长、湖南省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名单很长,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令他在网上暴得大名的,不是这些很牛的头衔,而是他很牛的足以震古铄今的学术发明。其中最著名者,乃是英国人起源于湖北英山,也是大湘西一带。

有网友假教授之名考证出“丹麦”、“立陶宛”的来历,并考证出杜钢建是杜十娘的后裔——正常人都知道这只是个段子,不料遭到杜教授的怒斥,称杜撰者不是汉奸走狗,就是丧尽天良的奸诈小人——这一方面,比胡锡进的修为差多了。

iimg

不过单论学术想象力而言,杜教授实不在网友之下。比如,他不但考证出英国人祖先生活的地方叫英山,还举例说英语中的“yellow” ,用汉语说就是“叶落”,而落叶就是黄色的……这样的强大想象力,比之“丹麦”、“立陶宛”若何?

更重要的是,杜教授的研究不是一盘散沙,不是散兵游勇,而是极具系统性、规模性,在他的发现里,不仅英国人、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的祖先来自于大湘西地区,整个世界文明的源头也在大湘酉。看看这样的文章的标题——

杜钢建说“英国人英语都源于中国”,让百年英美偶像崇拜瞬间崩塌

杜钢建:亚历山大大帝姓“杜”,其祖先源于大湘西

杜钢建:大卫王是周武王,以色列人源于川蜀

杜钢建、赵香如:中国自古以来高度重视依宪治理

杜钢建:周成王是所罗门王,祖先源于大湘西川蜀地区

杜钢建:古埃及典籍、《圣经》论述的“太古圣地”,就是远古华夏

杜钢建:先周和西周是《圣经》历史的主线,后稷是犹太人祖先

杜钢建:伊甸园四条河均在四川,诺亚仨儿子是夏商周的开端代表人物

杜钢建:《圣经》中的希兰即为西戎,希兰全名可译为“吾祖自蜀”

杜钢建:《圣经》中建造巴别塔的宁录是造城工匠鲧的后裔

杜钢建:马里卜大坝是中国人迁徙阿拉伯后所建伟大工程,碑文用金文书写

杜钢建:巴别塔和空中花园是中国移民建造的,基督教文化源于大湘西

杜钢建:考古铁证证明英文源于大湘西,英文由巫师卡师族群带入英国

杜钢建:揭秘英国巨人部落和巨石文化,均源于大湘西地区

img

他还考证出秦始皇乃托勒密三世、万年前黄帝乘龙四巡天下——黄帝出巡之所以容易,是因为有飞龙作为交通工具——这只能算是他的世界文明中心在大湘西的研究的副产品。

他的重大研究发明,不仅有助于俄乌和谈,更有助于世界和平——大家都是从大湘西走出来的,最该做的事情是到大湘西寻根问祖,而不是打打杀杀。

我觉得尤其是某些战狼应该重视杜教授的文章。把西方人看成是我们的后代,也许心态就不一样了。许多重大现实难题,都可以从中得到化解。

比如,杜钢建教授进一步发现,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汉字。他在一篇题为《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汉字》的文章中写道:

“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汉字,这是我多年研究的重大发现之一。我在《文明源头与大同世界》一书中已经初步说明英语源于汉语,英文字母是古彝文和甘桑石刻文中的大湘西古汉字。近年一直在撰写《英国历史与文明源头》和《英文源头——英文词汇的汉字原义与读音》,全面解密英人英语源于中国的问题。我撰写的《文明源头与圣经人物》一书即将出版,其中简单披露英文字母的汉字原义与读音。”

“中国近年的考古发现表明,所谓英文字母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文字中已经存在。无论是广西甘桑石刻文中的英文字母,还是四川三星堆玉器文字中的英文字母,抑或是浙江字母文字中的英文字母,或者湖南怀化字母文字中的英文字母,都是英语源于汉语的铁证。”

石破天惊啊!

杜钢建教授的发现,对一些认为学英语就是崇洋媚外的观点,是最有力的迎头痛击。

近些年来,一直有专家呼吁取消英语,或者废除英语的主科地位,降为副科或选修课。但杜钢建教授的重大发现,使这样的说法不攻自破。因为,既然英语起源于古汉语,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汉字,我们学习英语,其实也就是向古汉语、向我们的传统文化、向祖先的智慧致敬。

崇拜英语,就是崇拜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寻根之旅。

为了更好地捍卫自己的重大学术发明,杜钢建教授有必要对一切建议取消英语的观点进行严厉驳斥。用他的话来说,他们才是“汉奸走狗”。

最后我想说,短期间想要超越杜教授的学术成就不太可能了,除非有人对宇宙文明起源有了新发现。

附:本人的“世相研究所”已随风而逝,“世情研究所”新近开张,欢迎列位看官捧场,谢谢。

 

==========================================================

 

基本常识|不到2岁的大熊猫宝新,被成都基地养死了

今天听到一则令人心痛的消息,从公众视野消失数日的成都大熊猫“宝新”已被证实死亡。还没满2岁……

imagev

养在国外的23岁的大熊猫丫丫,因为年老瘦弱加皮肤病脱毛,被网民认为遭受虐待,强烈要求祖国提前接回。

imagev

养在成都的不到2岁的大熊猫,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死亡,评论却是不要跟风,最痛苦的是饲养员。

imagev

是的,这是同一个人的观点,也代表着在官媒刻意引导之下一大批人的共同观点。

 

分裂吗?觉得分裂就对了,因为大熊猫的形象和命运就一直是这么被人为撕裂的。

第一,熊猫是野生动物,却被当成呆萌宠物

大熊猫身上最大的分裂是它们的形象,明明是野生动物,却被全世界有意无意地当成呆萌的宠物来看待。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定性的偏差是大熊猫这个物种悲剧命运的根源。

人们通常很难意识到把大熊猫当成宠物有什么不对:大熊猫这么可爱,大家喜欢它,呵护它,给它们更好的生活,吃更多苹果,不比在野外风餐露宿啃竹子强?

这么想可就误会大了。

人类对熊猫精心的照顾的确能让熊猫个体寿命变长,生活质量提高,但对这个物种的存续和发展来说却是严重的威胁。

imagev

衡量一个物种的发展,根本上还是要看这个物种在自然、独立状态下的生存状况。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增长再多,如果不能放归自然野化繁育,对于物种存续来说都属于无效增长。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哪天国家立法取缔所有的动物园,要求全部放归自然,那这些没有野外生存与繁育能力的圈养大熊猫立马都会清零。

卧龙自然保护区里的熊猫还稍微好点,毕竟是在自然栖息地被圈养,还有些“半野化”的生存环境,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那就纯属是为满足公众参观需求而设立的熊猫动物园,名为繁育和研究,实则对于大熊猫的物种发展没有一毛钱的作用。

这样一个以满足大家看宠物撸宠物需求为目标的营利性机构,发生伤害大熊猫权益来取悦游客的事情,就一点都不意外。例如通过某些痛苦的方式让大熊猫人工受精,例如将刚出生不久的熊猫幼崽和母亲分离,例如让大熊猫不加节制地接触人类……

只要公众普遍的认知仍然是把大熊猫当成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宠物,就一直会有这样的机构来取悦游客,满足人类“撸大熊猫”的需求,而圈养大熊猫的悲剧宿命也将不可避免代代延续。

那有没有可能像狼驯化成狗,野猫驯化成家猫一样,把大熊猫驯化成宠物大熊猫,从而繁衍兴盛呢?可以非常明确告诉大家,不可能的。

一来,野生动物的驯化需要很多代的持续努力,至少也是百年千年为单位。别看大熊猫在视频里圆滚滚超可爱人畜无害,人家可是能一巴掌呼烂人脸的食肉目哺乳动物。二来,大熊猫的食性和食量注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家养宠物,家里有矿也不一定能养得起。三来,长期圈养的环境导致大熊猫的繁育能力极为低下,这种习性的调适极为困难,不是精心照顾就能替代的。

因此,圈养大熊猫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境地,野化做不到,驯化也做不到,必须持续用极高的成本来圈养。大熊猫的物种繁衍被人类强行接管,很多大熊猫个体也因此付出沉重代价。

第二,熊猫是易危动物,却被当成马戏演员

关于野生动物表演和马戏团的残酷本质,我想关注基本常识的读者应该都会有共识,在此也顺便呼吁下大家拒绝观看野生动物表演,无论是陆地动物还是海洋动物。

但很多人意识不到的是,圈养的大熊猫们也一直在被迫表演。

虽然没有训练它们钻火圈走钢丝,但以成都大熊猫基地为代表的动物园都在想尽办法让大熊猫取悦游客,尽可能多地露面接客。而这些,是完全违背大熊猫本性的。

file

别问我凭什么知道大熊猫的想法,我就是知道,因为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有领地意识,都有警戒本能,都有隐藏躲避的需求,都有自由求偶的需求。而圈养大熊猫被设定的第一任务是满足被人类参观的需求,这是完全势不两立的。

要时刻方便给人参观,就需要把大熊猫圈养在相对狭小的环境里,必须有透明的时刻光线充足的环境,还不能有太多遮挡,饲养员还会刻意设置一些带有表演性质的投喂环节,新生的大熊猫幼崽会很快从母熊猫身边带走,会按照人类的需要近亲繁殖……

太多违背野生动物天性的操作,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参观的需要,满足人类对萌物的想象,让圈养大熊猫成为事实上的马戏演员。

第三,熊猫是和平使者,却被当成舆论工具

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重点写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关于大熊猫丫丫的话题被人为操控的痕迹。

尤其是今天有了成都大熊猫宝新的莫名其妙死亡做对比,更能看出来,有些人根本不是爱大熊猫,而只是利用大熊猫作为舆论工具来挑起国际纷争。

imagev

明明是被世界公认的和平使者,却被当作舆论工具肆意操控,真的是令人扼腕叹息。

顺便说一下,成都大熊猫宝新的死亡“莫名其妙”可不是我瞎编的,而是成都大熊猫基地主管单位说的。不到两岁原本健康的大熊猫突然死亡,原因尚未查明,这不就是莫名其妙么……

当然,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但大致的因果关系还是能推断出来的。

最后重复一遍,真正喜爱大熊猫的话,请不要把它们当作宠物看待,请尊重大熊猫作为野生动物的本能与自然需求。

 

========================================================

 

冰川思享号|

 

山东考公团“横扫”江浙沪,背后大有玄机

山东人对考公务员、考编制,到底有多么执着?

日前,一篇题为《山东考公团,正横扫江浙沪》的报道引发关注,报道提到:

“山东专门有一个巡考团,就是轮着考,全国转一圈,我考上哪个算哪个。他们把国考当一模,上海市考当二模,江苏省考当三模,浙江省考当四模,到了山东省考,正式考试”。

山东“巡考团”的存在,生动地演绎了一把“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巡考团”从山东一路考到广东。

 
 

01

热衷于进体制内,其实不是哪个省份民众的特例。但即便没有直接数据支撑,山东人对体制的偏爱,也早就成了大家的谈资。

网上关于山东人考公的段子不胜枚举,比如据说山东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不孝有三,无编为大”……

山东考公的队伍太庞大,本地竞争太激烈,一部分考生自然会往外地分流,去全国巡考。

去年,山东省考和江浙省考撞期,甚至登上了热搜。巡考团只能三选一,不少征战全国的山东考生大呼可惜,外地考生则喜出望外,终于不用怕山东考生来抢铁饭碗了。

file

图/图虫创意

为什么在考编制、进体制方面,会出现这种独具地域特色的现象呢?

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社会文化趋于保守,官本位思想浓厚,在“学而优则仕”的长期文化熏陶下,人们习惯了进体制内谋个一官半职,或者去国企、事业单位端铁饭碗。

山东人口多,但高等教育多而不强——高校数量多,但顶级高校少,于是很多考生要么继续考研(山东是典型的考研大省,考研人数全国第一),要么留在本地选择差一档的高校就读。

公务员考试有学历限制,但一般没有学校水平的限制,考不上名校,也能找到适合的公考报名岗位,高考的竞争压力,就这样传递到了公考层面。

考大学,考研,考编,山东人就这样活成了网友们口中的“考霸”。但其实影响考霸”们职业选择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地方民营经济欠发达,提供不了相对于体制内饭碗而言有竞争力的就业岗位。

02

山东民营经济的薄弱,有一项典型的数据支撑——2019年,山东省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77.4户,低于全国92.1户的平均水平,分别比广东、江苏少66.3户、105.3户。

有人会说,山东的民企并不弱,《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山东一共有50家企业进入榜单,而广东也只有51家。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觉。

山东这些头部的民企,并非都是从个体工商户、小作坊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有很多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不能算“根正苗红”的民企。

其分布的行业,也主要是石化、炼油、钢铁等领域,属于典型的传统行业。像山东排第一位的民企魏桥创业,就属于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国企占比大,重工业企业数量多,这便是山东“大象经济”的由来。

而坐拥“大象经济”的山东,错失了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这些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又恰恰是吸纳优质人才就业的重要容器。

比如在知乎上,大家估计都看到过很多类似的咨询提问,大意是,一份互联网大厂的offer和国企的岗位,或者公务员岗位,哪一个更好?这类提问说明,在就业市场上,互联网企业是有足够吸引力的,足以让一些想端铁饭碗的人产生动摇。

image

对山东考生来说,尴尬的地方在于,哪怕上了名校,在当地依旧没有合适的高薪岗位。因为民营经济活力不够,优质的市场化就业岗位少,大家只能将目光转向体制内。

这种选择的偏好,不仅仅体现在山东人爱考公上。在东北地区,人们对编制的迷恋,同样堪称一种特色现象。前些年,哈尔滨市招聘457个环卫工,一度引来1万余人报名,那场面堪称锣鼓喧天。

说到底,这也是经济结构使然——民营经济越是不发达,年轻人对体制的迷恋越深。

不管是考公考编,还是去大厂打工,职业选择都是要看性价比。民营经济不发达,优质的岗位太少,国有经济太强盛,社会资源都集中在国有部门,进体制内当然更具性价比了。

03

为什么很多南方的考生,越来越害怕山东“巡考团”了呢?

一个重要背景在于,这两年公考越来越热,考试队伍日益庞大,即便在南方省份,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在“巡考团”一路南下从江浙沪考到广东的同时,南方省份也大有“山东化”的趋势了。

以国考为例,2023年计划招录3.71万人,相比2022年扩招18.7%。而报名人数达到了25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50万人,创下十年之最。

谋求一个稳定的饭碗,公务员当然只是选择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相关新闻——深圳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吸引了大量清北硕士乃至博士毕业生扎堆报名。

image

南方省份日趋“山东化”,年轻人也开始一心求稳,原因并不难理解。

这两年来,经济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陡然增加,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一些前几年火热的行业,负面评价堆积,造富神话破灭;有的民营企业家,还在社交舆论场动不动就被打成“资本家”。

民营经济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自然会转移给员工。在企业裁员、倒闭等一些逆风的状态下,担心失业、工资下滑的年轻人,当然容易萌生逃离的想法,逃去体制内安稳过日子。

互联网大厂和基层公务员的岗位,哪个更香?如果今天再拿同样的问题去知乎上提问,相信很多人的选择已经发生改变。

公家的编制,以前是被认为是人际关系复杂、职业生涯一眼望到头,但现在它成了对抗不确定性的最佳选择——上限不高,但下限不低,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有兜底保障。

从当年的公务员辞职“下海潮”,到当下的“上岸潮”,改革开放这些年,大家的职业偏好也在潮起潮落地改变着。很难说这些年轻人的选择对不对。

但扎堆进体制,当然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事情。除了人才资源浪费、创新活力下降外,它至少说明国有部门掌握了太多社会资源,说明民营经济的活力还远远不够,说明民企的生存风险太高,提供不了足够多的优质岗位。

今年两会提到,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给广大的民营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打破体制迷恋,让就业市场的选择更多元化,就得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提供就业机会。实际上,山东“巡考团”四处征战的那些岗位,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别人,正是靠民营经济养活着。

 

=============================================================

 

竹不倒|年轻人不上进只上香?媒体越发灵巧了……

 

一对年轻夫妻,跑到浙江义乌的夜市上摆小吃摊,边摆摊边直播,生意火爆。每天500斤土豆和250斤豆腐都不够卖,一天就狂赚9000元……他们靠双手努力打拼着未来。

我之前也想打拼来着,城管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毕竟夜市口不是哪哪都有,而且就算有,摊子也不是你想摆,想摆就能摆。

img

说句实话,一天赚9000块,我连想都不敢想。别说我是孔乙己不努力,你要是一天给我9000块,除了每天6个小时睡觉时间之外,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给我先来上五年。

草稿我都打好了,9000x365x5=1642万。

辛苦点算什么?5年下来我直接退休,咱没有太大抱负,1600万就是这辈子的终极梦想,如果实现这个梦想只需要5年时间,我可能做梦都会笑醒过来。

只是我想不通把500斤土豆和250斤豆腐加工成“摆摊模样”,是个什么概念。

事实上,大家心里很清楚,普通人两个月能赚到9000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那些失业的。年轻时我也想过晚上摆个摊赚点外快,第一步“在哪里摆”就被卡死了。

我还是之前那句话,要是努力、奋斗就能坐着温酒、吃菜,那么孔乙己想必也会相当努力。

怎么可以动不动就说大家不奋斗呢?躺平这两个字是流行过一阵子,可你看终究有几个人选择了躺平。大家不过是自暴自弃的说说罢了……

可新京报昨天发了篇文章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知道上香。

年轻人招谁惹谁了?没话说、不敢说,也不必拿年轻人开搞吧?

img

也着实奇葩,年轻人上个香,他们都能推测出年轻人不奋斗的结论。连最基本的逻辑性都没有,还在那里大批特批说什么“年轻人入戏过深、乞灵于神佛靠不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云云。说到底,这一系列语录,不过只是把锅丢到年轻人的头上。

一来“年轻人”三个字是广义的;二来年轻人上香关你媒体啥事,吃你家米了?有本事,去把上香的地方关了呀。新京报应该好好想想,为什么年轻人要去上香。如果想不通,那就想想为什么努力奋斗的祥子最后结局凄惨……

又想马儿跑,又不想给马儿吃草。

其实我们知道,以上种种,不过是对孔乙己放不下读书人架子、不肯脱掉长衫的一种回应罢了。

可一句“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恶心人的程度,不亚于之前的“就你这还是大学生呢…”

就我个人的角度,我认为年轻人需要努力,也需要奋斗。

但同样就我个人的角度,年轻人上不上香不是媒体该关注的事情,新京报如果有时间,

可以说说到是什么时候年轻人奋斗所换来的不再是给老板买别墅买宝马的结果,

到什么时候年轻人才真正完全的是在为自己奋斗。

避开这类实质性问题不谈,却只提年轻人咋咋咋了,就是在耍流氓,就是混淆视听,就是看不清自己的立场。

新京报,好歹也是个大媒体,存在的意义是为人民群众说话。

说话的艺术是被你们掌握了,可请问这会儿,你到底站在哪边呢?

===========================================================

 

木蹊说|95后小夫妻摆摊日入9000,211女大学生捡破烂月入过万?这届鸡汤都成精了

前有孔乙己,后有摆地摊。

前几天,某大媒刚给就业难的毕业生们贴上了“孔乙己”的标签。

说他们不肯放下架子,不愿意劳动。

这不,配套的“组合拳”来了。

近日某媒体报道,说在浙江义乌,一对95后的小夫妻一边摆摊炸串,一边直播,吸引了不少人流。

日销9000块钱!

imagev

你看,这就给这届迷茫的大学生指明方向了,找不到工作,可以去摆摊嘛。

我仔细算了算帐,9000块钱的营收,除去食材、调料的成本,净利润大概有7000多,起飞!

image

此外,一份炸土豆或者炸豆腐大概是10块钱,这要炸900份。

每天连续工作10小时不间断的话,每小时要炸90份,也就是两人平均45秒就能卖出一份。

这比机械化程度很高的肯德基还要快几倍,手速简直无敌。

 

而且500斤土豆加250斤豆腐,除以900份数,每份竟然能有0.83斤。

我也是经常吃小吃摊的,这种管饱的分量是从来没见过,难怪生意那么好。

如果新闻报道属实的话,那么这对夫妻的小吃摊,完全可以被当作餐饮界的教学典型,

供所有包括麦当劳、肯德基、喜茶等餐饮连锁深度学习参考。

imagev

那么,这种小吃摊是否真的那么好做呢?

带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我找了一些数据尝试深入分析下。

02

摆小吃摊能赚多少钱?

这种东西没有个谱,网上各种小红书案例上,从几块到几万的都有,过于魔幻。

新闻中这种一天流水有9000的,我反正是没遇到过。

于是我就找了找数据。

据《中投顾问:中国地摊经济数据分析(2020)》的数据:

地摊的日营业额一般在100-800元之间,利润率一般在30-40%之间。

算一下,普通摊一天大概每天能赚30\~320,年收入在1万到10万之间,差距很大。

如果想多赚点,那么早点小吃和废品回收,这两大市场一定要抓住。

image

当然,搞小吃摊也要有前期的投资成本。

如果是合法摆摊,那么每个月300元左右的摊位费,以及集成燃气、锅炉的移动餐车,交通费的成本也不能少。

file

我往少了算,这个固定成本,大概在5000元左右一年。

按照年赚10万的乐观数据来算,净利润大概是9.5万。

每年除去过年,给孩子、父母过生日等必要假日,工作个350天。

一天能赚271块钱。

按照摆摊时长10小时算,**时薪27.1块钱**,大过了一线城市的肯德基餐厅每小时的报酬——14.5-16元。

从这个角度看,摆摊的收益,确实要比去肯德基当服务员来得多。

但一定要注意,这是最乐观的数据。

不乐观的话,时薪就是两块多,不如去肯德基当服务员了。

03

当然,摆摊调研报告这东西,只能印证当下,还无法分析未来。

未来的话,摆小吃摊的收入能否持续增长呢?

也有几个数据。

有报告显示,我国的个体经营户年增长率一年比一年高,从2015年的12.8%涨到2019年的19.8%。

image

夜间经济的规模和预测呢?

有报告指出,年增长率在16%左右,并呈现出降低趋势。

image

两者叠加可以看出,地摊经济的增量趋势,好像赶不上需要摆摊的人数增长趋势。

也就是说,摆摊行业,也会越来越卷。

此外,专业摆摊从业人员也存在着很难缴纳社保,不能享受医保的固有局限性。

这些都是摆摊行业未来面临的困难。

综上所述,抛开各种鸡汤新闻,摆摊这个行当,其实挺不容易的,大部分人的收入,也没有那么多。

这就启示我们:

一些新闻呢,往往喜欢抓住一个成功点猛吹。

然后我们看新闻的时候呢,一定不要把个别当全部,拿特例当常态,拿结果当过程。****

image

04

我相信,这对小夫妻确实是能日入9000的,但知情人士告诉我,这里面还有很多名堂。

比如,这9000块钱的收入,包括了直播打赏。

直播打赏多少钱呢?新闻就不说了,可能8000,也可能7000。

image

还有,他这个摊位的租金,一年好几十万,人流极大,客流量每天超过3万人次,根本不是什么普通摊位。

新闻,应该讲究一个真实,而不是掐头去尾,省去关键信息。

我某小红书上看过一个很离谱的热帖,一姑娘说自己7天假期靠副业赚了23000。

怎么赚的呢?写某红书安利广告赚了3000,然后理财投资赚了19900……..

有些鸡汤里面鸡肉很少,但鸡精很多。

这种博人眼球的把戏,怎么大媒也学过去了呢?

最近,他们又开始搞“95后女大学生捡垃圾月入过万”的新套路了。

image

image

算一下,1万元,每天就是333元。

纸箱0.5元一斤,一天要收666斤……我问了小区里回收破烂的物业阿姨,一天能收多少斤纸箱。

她说:“能收到50斤就不得了。”

真心实意想帮助年轻人创业,就不要搞那么多鸡精。

谈理想奋斗的时候,也谈谈现实和困难。

鸡精喂多了,对健康不好。

 

==========================================================

 

韩青说书|年轻人上个香,到底招谁惹谁了?

 

真是搞不懂了,一些人但凡能敲两行字,就想着给年轻人上课。

对于最近火热的孔乙己文学和去寺庙上香现象,前有央视网叮嘱,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后有新京报教育,奋斗才是人生的底色。

image

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懂年轻人的焦虑,同时也是揣着糊涂当明白,不懂佛学的底蕴。

今年就业有多难,随便看三个数字就知道。

应届毕业生人数再次超过千万,达到了1158万人,广州的美团骑手本科率达到了30%,河南财大校园招聘,记者工资不如保安。

image

同时在消费主义刺激下,年轻人花销可不低,加上网络贷款诱导,超前消费很普遍。

有调研显示,说90后群体负债率高达1850%,负债是收入的18.5倍,只能以贷养贷。

这时候,不想着帮助年轻人解决实际的就业难题,尽快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反倒指责年轻人放不下架子,脱不下长衫。

那这些媒体有没有想过,这件长衫,可能是很多年轻人唯一一件避寒遮羞的衣物?

这时候让他们脱下,是想看年轻人集体裸奔的场面吗?于心何忍啊!

再说上香。年轻人为什么去寺庙上香啊?

除了好玩跟风之外,更重要的是,寺庙能净化心灵,佛菩萨能赐予力量。

他们能在那里得到尊重,得到倾听,得到慰藉,得到包容,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image

他们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向佛菩萨诉说自己的心事,不用担心佛去被评判,会被指责。

这就是慈悲。佛菩萨的有求必应,并不是满足所有诉求,而是包容和回应所有诉求。

寺庙让年轻人确信,自己,是永远被爱的。

而这些,在社会上和生活中,是很难获得的。

另外,佛家也讲智慧,讲放下,讲布施,讲精进,能让人放下小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去寺庙上香,不只是一场心灵按摩,更是一次智慧点拨,一次佛法加持。

image

不管对年轻人自身而言,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安稳幸福而言,都是有利无弊的。

最后,选择怎样的心理排解方式,本就是年轻人的权利。一个外人,有何资格说三道四?

看不到这一点,上来就认定年轻人去寺庙上香只是迷信神佛力量,只能说明自己的浅薄。

不是年轻人走偏了,分不清虚幻和现实,而是评论作者近视了,看不透表象和本质。

很遗憾,一家曾经为民鼓与呼的新锐都市报,如今却摆出了一张教育年轻人的臭脸。

央视网那样发声我不稀奇,但没想到,新京报这个浓眉大眼的小伙,也堕落到这个地步。

不想着如何用新闻影响今天,只想着如何用言语讨好新欢。拍马屁,还拍到了马蹄子上。

唉,真是可悲可叹,可耻可怜。

反倒是北京日报评论:大可不必上纲上线,与其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注他们求什么。

期待能有一份社会学调查,问问年轻人上香的背后,多少是想上班,多少是想上岸。

image

最后,那篇评论的标题送给新京报,奋斗和上进,更应该是媒体的底色。阿弥陀佛~

所有跟帖: 

传说的传说 -FormatRun58- 给 FormatRun58 发送悄悄话 (194 bytes) () 03/24/2023 postreply 20:43:5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