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634)

 

看客 | 那些不生小孩的人,后来怎样了

 

最近我看到一组数据:

《中国生育报告2019》显示,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减少13%以上,总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报告将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于“生育基础削弱”和“生育成本约束”。

“不生孩子”的一线城市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img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0.94‰,为1949年以来历史最低值。

事实上,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已有超过60万个“丁克”家庭。

上世纪80年代末,丁克家庭(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的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比起生孩子的大多数,这些拿着双份薪水、能生育但自愿不育的夫妻们选择了一条更少人走的路,随之而来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不生小孩?丁克家庭面临着什么样的棘手问题?那些丁克多年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带着疑问,我采访了几对年龄在32岁~47岁之间的丁克夫妇。也许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能了解到不要孩子的得与失。

大城市是天然的避孕药

今年32岁的Anne是一家留学咨询公司的文案,老公文先生是西二旗某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

大学毕业后,两人一起到北京打拼。凭着一股“不愿啃老”的韧劲,二人省吃俭用辛苦工作多年,终于攒出了亚运村附近一套房子的首付。

如今背负着持续20年、每月一万多元的房贷,想到养娃大战,夫妻俩只觉得心累。

“生娃”的欲望正被焦虑社会一点点蚕食。

在“中国硅谷”西二旗,加班加点是常事,再加上文先生是个有bug洁癖的工作狂,能在十点前到家就不错了。

工作996,生活上就得做“减法” —— 比如把“要孩子”的选项排除在外。

工作之余,文先生是漫威、暴雪、金庸迷,周末喜欢在家看看电影小说,打打游戏。

毕竟,养孩子不是养猪只管饱,时间、精力、小中高升学的择校费……每一项都是沉甸甸的付出。

2016年闹得沸反盈天的“海淀区拼娃大赛”始终烙在Anne脑中挥之不去。

“从出生起就开始双语教学,三岁时辅导小朋友参加名牌幼儿园‘一小时入园面试’,五岁开始补习奥数、英语。男孩子车接车送,参加冰球、橄榄球俱乐部;女孩子进修琴棋书画、艺术舞蹈,生怕一不留神输在起跑线上……”

生孩子意味着过于隆重的人生,恋爱初期Anne就和对方说好了不要孩子。

帮朋友寄养小狗的经历更验证了当时的决定 —— 小狗乱尿乱咬,还把姨妈血溅在了白墙上,Anne根本招架不住。

“狗都养不好,何况养娃?”

事实上,让Anne怯步的不只育儿精力,还有对创造未知数的恐惧。

“我非常不聪明。读书的时候尽管很努力在学,数学也总是不及格。”

考砸了就要挨打,但始终没有人教她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笨小孩太有挫败感了。”

“据说孩子的智商90%以上会随母亲。我这智商,就别祸害下一代了,人工选择性淘汰劣质DNA就好啦。”

“我是喜欢小孩的,但养小孩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同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小原表示。

某天Bilibili给小原推了这样一个视频:《生子+宝宝4个月,就已经花了50W了!》。这无异于一次突如其来的巨型精神打击,小原和老公也跟着算了笔账:

孩子出生,私立医院10万,公立医院3万;不办酒席不去月子中心,每个月也得投四、五千;现在两居室住着刚好,但如果有了小孩,父母得过来带,那就得换更大的房子,换更大的车子……

“你大概率要一直养他到18岁,甚至更久。”

不光是经济压力。这几年好多小姐妹都赶在自己面前生了娃,但似乎都在抱怨:“累啊,没时间玩,晚上睡不好……”

那是一个小原难以想象的世界。“我现在很爽,下班就躺着。”

img小原每天通勤3小时的必经之路。

“我不能想象一边堵车一边堵奶的日子。”

自从背起30年的房贷后,两口子有好一阵没敢乱花钱了。

“我们只是北五环外一条渺小的沙丁鱼,拼尽全力才够得上北京生活的基本线,实在没法再负担一条小鱼了。”

不生孩子的得与失

没有小孩这个碎钞机,经济上也就不存在什么压力。

如今Anne夫妇正处于“丁克福利期”,用起“贵妇面霜”来不心疼,周末还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城中热门,浪遍北京城拦也拦不住。

但和自由相伴而来的,是父母锲而不舍的“催生语录”。

父亲总觉得“还早呢,过了35岁你会想当妈的。”母亲则觉得自己没把女儿教好,抱不成孙子,在亲朋好友面前提不起头做人。

每次过年回家,街坊亲戚总会问起“什么时候生孩子?”Anne一律回答没钱。安抚母亲的方式则简单直接:砸钱尽孝。

“花钱带我妈去做最好的SPA美容,给她报团旅行,在其他方面让妈妈腰杆挺直。”

正在顶风坚持的还有小原夫妇。

“我妈叫我过正常人的人生,”小原回忆说,“我爸来北京看我的时候还跟一老同学约饭。对方是个妇产科护士长,我爸说你有困难就找她。”

最让小原招架不住的,是父母拿“老公中年反悔”说事儿。

家里那个“人到中年母性大发”的舅舅便是绝佳的反面教材 —— 舅舅曾是远亲近邻里唯一一个不生孩子的cool boy,直到50岁那年,突然疯了似的想要个孩子。那会还没有冻卵技术,这个决定对于舅妈来说为时已晚。更让全家人大跌眼镜的是,出身高知家庭的舅舅火速离了婚后,竟然和一个“村里来的”扯了证生了娃。留给舅妈的是几套孤零零的房子。

单身的丁克族预备役遇到的问题同样棘手:愿意丁克的对象更不好找。

在世俗的眼光里,不生孩子意味着危机四伏;婚姻的目的,则时常指向繁衍。

不久前歌手蔡国庆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表示:“结了婚不生宝宝的人有点自私”。

但阿芋并不认为。

阿芋今年27岁,和老公在美国硅谷工作。因为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再婚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成长过程中,阿芋从未体会过“美好的一家三口”到底有多美好。

“我甚至觉得自己是累赘。没有我的存在,我爸妈可能过得更好。”

阿芋很清楚缺少关爱的童年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创伤。“没准备好就生,才是真的不负责任”。

与其说丁克是自私,不如说是自利。阿芋认为,“丁克对我们来说是最优的选择。不希望有个第三者、第四者来打搅我们的生活。”

img“养孩子不如养猫”,图为阿芋养的猫。

事实上,除家庭和社会压力之外,一道更严峻的拷问横亘在丁克面前:

以后老了怎么办?动不了了谁来照顾自己?

5月15日,一条《这届年轻人攒钱,是为了养老院自由》 的微博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现在谁还指着孩子养老,能不养他到老就万幸了。”

在Anne看来,夫家的长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老公的父母败光了爷爷奶奶的积蓄,从小把他遗弃在老人家里不管,所以我老公并不相信有娃就能颐养天年。”

img有网友招募起了“共同养老生态社区”“临终互助拔管小组”等兴趣社群。

养老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钱 —— 丁克们几乎一致同意 —— 从30岁开始,就开始给自己买储蓄型保险了。

但要实现“养老院自由”,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已经达到914万,养老护工缺口在300万至500万人。并且这个缺口仍在扩大。

还有人说,等你的父母、伴侣都不在了,只剩下自己的时候,钱是填不满那种孤独的。

小原对此不以为意 —— 甭管有没有孩子,晚年都得孤独。“死前一堆孩子围着哭,对我没啥意义。”

说没有遗憾,那是假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丁克群体逐渐衍生出各种细分标签:

“铁丁”(从现在起直到宇宙毁灭,坚决不生);
“白丁”(丁克数年后因各种原因反悔,“白白做了一场丁克梦”);
“被丁克”(由于生理原因无法生育);
“丁宠”(以养宠物代替养孩子);
“伪丁克”(年轻未婚,玩心大,还没有做决定的能力)。

据观察,35-40岁是“白丁”几率最高的年龄段。

“我身边丁的,基本都白丁了。”今年38岁的志波表示。

志波和老婆丁了8年,目前没有变节的打算。

“那些当了爹的哥们,连球都戒了。我能熬夜看球,安静看书,周末睡懒觉,不用进家长群讨好老师,还能错峰上班。想想这个,就能丁住了。”

“那如果现在彩票中了五百万生不生?”

“不生。”

img

欧美学者发现,婚后10年不育的夫妻大概率会成为“铁丁”。但由于样本较少、调查困难,这方面目前仍缺乏数据支持。

同样的问题来到春哥这里,答案却变得模糊起来。

春哥是我采访的人中“丁龄”最长的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生活,他和春嫂已经走过了20多年。

早年春哥从事高薪IT行业赚了些钱,在成都置了业。即将奔五的当口,夫妻俩开始了另一场冒险 ——

原本,两人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偶尔奖励自己一次出国旅行。一次旅行结束时,春嫂问春哥:“我们是不是又得回成都?”

春哥立马读懂了话里的失落。任性之下,他卖掉了成都两套房产,带着春嫂踏上了环游世界之旅,一走就是两年。

没有孩子的日子里,青春仿佛延长了几倍。

春嫂72年生人,可看起来也就30出头。

横渡德雷克海峡时,轮船遭遇连续的十米巨浪,春哥紧紧搂住她的肩膀,没有一刻撒手。人前人后,他都唤她“幺儿”。印象中的每一天,都和恋爱时一样。

但遗憾并非没有。

十多年前,上天曾经和他们开过一个玩笑 —— 那年春嫂怀孕了。

成为母亲是一件充满奇迹的经历,但如果妊娠发生在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则不啻于一场小型灾难。

“看到双杠验孕棒时,觉得眼前一黑。”沮丧的念头闪过脑海,几乎没怎么犹豫,春嫂就去做了人工流产。

“二三十岁时年轻气盛。现在领悟了,那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春哥说,现在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也积攒了足够的生活阅历,如果春嫂再次怀孕,一定会留下孩子(目前两人也没有主动去要孩子,一切看缘分)。

“我们会把环球之旅一直进行到走不动的那天为止,有了孩子,就带上他一起旅行。”

作为“佛系婚恋”的90后,我也有丁克的念头。我问60后的妈妈:“如果没生我,你也有钱去环游世界了,后悔吗?”

妈妈白了我一眼:“你懂什么?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的那种喜悦,是环游任何世界都代替不了的。”

大概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选择。

“生孩子好,还是不生孩子好?”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每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就如小原所言:“日子终究是自己过出来的,要尽情享受,这个没有答案的人生。”

 

 

 

 

 

竹不倒|鼓励生孩子可以,但方式也不能破坏公平吧?

据每日新闻网报道,山西某地已经开始“二孩三孩中考加10分”了。

image

虽然说我完全没必要写这么一篇文章来得罪很多人,但还是说一下个人看法,我认为这完全不公平,尤其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而言。

有人说,这是目前没有办法中的办法,生育率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的确,我不否认这类说法,但“必须解决”不代表可以通过“牺牲教育公平”来获得这种解决方式。如果连“公平”二字都能堂而皇之的无视,那么出生率恐怕并不能解决问题。

另外,一些对此支持的二孩三孩家庭称:你要是觉得不公平,你也可以去生啊。

 

关于这一点,我稍微驳斥一下。

①不公平不仅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而言,更对于那一个孩子本身,凭什么他们要无缘无故比后出生的孩子少掉10分?要知道,或许这10分就足以改变他们一辈子的命运。

②很多人其实并非不愿意生二孩和三孩,主要还是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这种情况下去谈“觉得不公平你也去生”是对公平的一种侮辱。就好像资本家花钱搞定问题之后说“你要是觉得不公平,你也去花钱搞定”一样。

③就算现在为了这个加分去生二三胎,那么保守估计也得15年后才能享受到这个加分政策,但到那时候情况会变成哪样还真说不定。因此加分真正福利的是现在就有二孩三孩的家庭。

我对这个二孩三孩中考加10分的促生方法,非常不看好。如果扣扣搜搜的不愿意多出钱补贴,那么请不要牺牲考试公平来当做福利。的确,看上去什么代价都没有花费,就获得了有几率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实际上,这个代价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image

其实关于对二孩三孩补贴这个问题,一直以来群众并没有对官方太过苛责,也没必要。因为即便在发达国家,除法国外这个补贴都差不多。比如日本在这方面同样小气,一孩二孩每个月补贴50美元;第三个及以后的孩子,补助标准为每个月100美元,期限为6岁之前。美国也差不多,他们的儿童贫困率高达15%。

因此我说生育补贴少,没啥好说,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前提是保持现状的需要之下。如果你要希望增加生育率,那也就有必要在补贴少这方面作出修缮,或者说增加补贴,凡事都是相对的。

上面提到了法国,据对比,法国应该是全世界对生育补贴力度最大的国家。他们无论你这孩子是婚生还是非婚生亦或者是领养,津贴都相同。二孩家庭每个月光子女津贴就相当于法国男性平均工资的9.5%,一直发到孩子满18岁。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头两胎生完后的强制16周带薪产假、3岁前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人仍会持续获得工资(仅能在父亲和母亲中选择一个留下并获得工资)、高质量全日制且廉价的托幼中心……

跟法国没啥好比的,经济人口都不一样,无法一概而论。但我还是上面的观点,不能一概而论,那可以不论,但不可以用牺牲教育公平的代价,来获得同样的效果。

我国《教育法》里也有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给二孩、三孩加分,还平等吗?事实上,近年来教育部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去年还取消了一系列高考加分项目。

image

有人说,那取消的是高考加分项,现在给二孩、三孩加的是中考分,还是有区别的。

在我看来,区别不大。一来中考同样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之一,二来今天可以给二孩中考加10分,那么明天就能给二孩高考加10分……这是何等诡谲的开头?再后来研究生考试甚至事业编制都能涵盖进去。力度加大了,但别忘记,加分的性质丝毫未变。

希望那些准备加分的地方能再慎重考虑一下吧,也希望那些支持者们也好好想想,公平这种东西也许失去后你会知道它的美好,但那会儿后悔又还有什么用呢?

说实话,这加不加分目前对我都没什么影响,但我期冀这种加分的趋势不会继续扩大下去,也希望大家不要做那沉默的大多数,不必等候火炬。

=========================================================

 

难得读书 | 为了提高生育率,给二三孩中考加10分

 

近期,多地发布补贴、奖励生育的政策。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缓解了人们养育子女的焦虑,确实利国利民。

有一个地方政府的生育政策,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冲上了热搜。

原来,山西省泽州县政府办印发了《泽州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九项措施》,

明确了新出生且户口登记在泽州县的二(三)孩家庭生育补贴制度。

img

该县还举行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九项措施”首批受益家庭补助发放仪式,为16个镇的首批10户家庭发放了一次性生育补贴和奶粉补助,共计11万元。

img

这本来无可厚非,值得点赞。然而,其中的一条措施是——“二孩三孩中考报考县内公办高中时可加10分”。涉嫌违规,令人深感震惊。既不合法,又不合情理。

img

网上一下子炸了锅,有网友表示:鼓励生育,给现金、甚至给房子,都是可以的。但是,中考绝对不能加分。有网友说:瞎扯,上学的成绩跟和孩子有毛关系。

img

国家、民族需要有人口,鼓励生育。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孩子,在中考时又被减分,为什么要生二孩三孩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表示:地方政府的生育支持政策不能只盯着二孩和三孩,一孩太重要了,这直接影响到青年人的养育体验,以及再生育的决策。

中考加分不可取,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凭什么要比二三孩少10分?任何时候,分数都不能成为奖励生育的工具。有网友吐槽说:一孩家庭的孩子惹了谁,凭什么就被事实上减10分?要填上这10分的差距,得要付出多大努力?

一孩才是生育萎缩的主因,没有一孩,哪来的二孩三孩?!套用一句话:提高生育率,主要应该搞新客户,而不是一个劲儿搞老客户。

考试与多生娃直接挂钩,将教育公平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来,教育资源就存在差距。这样做,更是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公平。中考分流政策,使各地的中考竞争十分激烈。一分之差,对于有些中等生来说,能起到“逆天改命”的作用。决定他们上普高还是中职,改变了学生的人生方向。

毋庸置疑,二三孩中考加分政策的实施,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会使一孩及其父母难以接受,加剧教育焦虑。

img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考试公平,教育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多次规范加分工作,各地的中考加分项目越来越少。如果二三孩中考加10分,那么,年轻人会不会更抗拒生育呢?因为他们至少要生两个,还不如一个都不生。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相比,生活压力本来就大。需要抚养的老人多,还要遭受到教育的不公平。陈丹青曾说:“只要教育优秀公平,底层就有上升的希望。”早在2020年,多个省份表示,给驰援武汉的抗疫人员子女中考加分。

李国庆表示:坚决反对加分。教育资源稀缺,多少人靠着中高考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底线,中考累、高考难、考研卷。这样做,教育的公平何从谈起?贺丹表示: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变动的自然规律,人口竞争主要是素质竞争而不是数量竞争,未来10年到20年之间,我国人力资源总量还会持续增长。

全面放开生育,很多地方真金白银地鼓励生育,包括住房支持、延长假期、补贴医药费等等。但是,生育率没有出现井喷。相反,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在持续走低。

低生育率是一个大趋势,可能会有波动,但很难逆转。究其原因,是因为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太大了!

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15年为6.1%,2020年已接近10%。我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学者蔡昉预测:2023年,我国将正式步入人口全面负增长的时期。养孩子压力大,是生育率低的根源。

img

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抚养子女自出生至成年,其费用成本平均是人均经济6.9倍。以我国目前人均经济水平为8.1万,从抚养孩子到长大成人,平均费用为55.89万元。以2021年我国发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准,抚养一子女至成年,需全家不吃不喝,仅劳动时间就长达16年,而且这还不包括为孩子们预备的房子和车子。全国各地子女抚养成本有显著差别,上海从0-17周岁到现在,平均抚养成本高达惊人的102.64万元,居全国首位。房价高,结婚的费用不断增加,造成青年人恐婚。控制房价,降低教育医疗成本,限制加班等方式,从精神上、经济上,减轻年轻人的压力,才能够促进生育率。

一位哲人说过:“人是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利用教育资源来鼓励生育,将导致恶性循环。

所有跟帖: 

泰國最美「人妖皇后」嫁入華人豪門! -FormatRun58- 给 FormatRun58 发送悄悄话 (194 bytes) () 03/19/2023 postreply 18:44:2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