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608)

 

一小时爸爸|昨天说自己5天感染2次新冠不同毒株的

 

“病毒学博士”,当晚就“挂了”

 

 

 
 

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跟大家聊了关于复阳、症状反弹、二次感染这些概念(点击阅读:新冠好了又病?1/4的患者可能会症状反弹,复阳,但这不是二次感染。新冠和很多疾病一样,在康复的过程中也会有反复。

一些研究中发现,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患者,都会出现症状减弱、消退之后过几天再次转强的情况。

但这和网上最近很多博主、UP主们宣称自己“好了几天又二次感染”是完全不同的。

而在昨天文章留言中,有几位读者跟我们说,有一个苏州的“病毒学博士”发微博说自己几天内连续感染新冠,而且还测序了是BF7和XBB两种。所以我赶快去翻了一下。

imagev

imagev

imagev

需要澄清一下:我没说过短期感染两次新冠不可能,我是说健康人这样不可能 —— 如果你的免疫力无法消灭病毒,那就不会康复。如果能康复,就说明抗体可以短期内压制住病毒,那就不会马上再感染。但对于有严重免疫系统疾病的人来说,任何都可能,但我想这个并不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担心吧。

至于这个“病毒学博士”,我觉得骂现代医药(西药)可以,夸连花清瘟也可以,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立场和三观。我之所以看到就觉得他没啥可信度,并不是因为他骂或者夸,而是他自称是一个“病毒学博士”,但他涉及到的专业言论,却和自己的专业背道而驰,这肯定是有大问题的。

做个比喻,这就像一个“古生物学博士”,天天发帖说“人就是女娲捏出来的!”、“恐龙不存在是惊天大阴谋!”;或者一个“天主教牧师”,天天跟你说“上帝没什么好信的”,“上次我去庙里抽签许愿还挺灵”,之类的差不多。

不过,真的很感谢昨天提醒我去看这个微博的几位读者,否则就可能会很惋惜 —— 因为昨天半夜,他就挂了。

哦,不是人挂了,是微博挂了,他自己申请注销账户……

imagev

我这些年辟谣的次数怎么也有上百次,挂出来的骗子、智商税广告也差不多有这个数量。尤其最近利用疫情造谣的人非常多,但造谣能造到当天就把自己逼成自杀的,这还是我见过的第一个。

这个造谣的“病毒学博士”的漏洞其实还是蛮多的,这也是为什么昨晚我在留言中看到,就马上认定这是个造谣了。

比如,他之前的账户截图,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是V账户,所谓的“病毒学博士”并不是微博认证,而是自己写的。

image

因为北卡莱纳州立大学比较“有名”,我当时用了几分钟去查了一下,北卡州立NCSU的生物生命健康科学方面,一共有9个博士项目(Doctoral Programs),分别是:生物学、生物化学、比较生物医学、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病理学和毒物学。不存在“病原生物学病毒学博士”这个博士学位。所以很快就能认定这是个骗子,在回复留言的时候,在“病毒学博士”上加了引号。

之所以说“北卡州立”有名,不是因为乔丹,而是以为北卡的确有个生物学实验室很有名,这几年一直被某“偷着乐”发言人提到。所以这位“病毒学博士”,我猜他估计是大聪的铁粉,所以给自己虚构了这么一个“学位”,来配合一下偶像。

尤其是他主页上的超话链接,或许也能侧面印证他“大聪发言人”的铁粉身份吧。

imagev

当然,他这个自己编造的博士学位,可能在昨天让不少人对他的言论多了一丝信任,也导致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因为他把账户注销了,所以我们就通过网上不同网友保存的截图,来还原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一周前,这位“病毒学博士”在微博上说自己的同事都发烧了,自己估计也快了,所以要吃连花清瘟预防一下。但问题在于,即便是支持连花清瘟的人,也知道,在连花清瘟宣传的效果中,不包含预防新冠感染,这个也被我国官媒多次澄清过。

image

他用连花清瘟来预防也的确没效果,21日就确诊感染了,然后又吃了连花清瘟。

image

结果连花清瘟不仅没帮他预防,而且吃完之后,过来5天,也就是昨天(26日)下午,他微博说自己又“二次感染”,而且两次感染毒株不同,第一次是BF.7,第二次是XBB。连花清瘟不但没预防成功,竟还二次感染了,真不知道这人是不是高级黑。

不过我们担心的不是连花的口碑,而是已经被这个几万赞,上万次转发的“二次感染”故事,成功骗到了的人。

image

而且他说这次的症状比第一次还要严重不少。多了头疼、眼睛灼烧、迅速高烧之类的……但很佩服他,这种状态下还能一直发微博。

image

但如果只是这样,其实也没什么,最近靠“二次感染”捞流量的博主太多了,多一个不多。但他的错误在于,为了博眼球,还真说自己能确认感染的毒株不同。

这就让很多人觉得奇怪了 —— 现在能测核酸就不错了,还能测出感染的是什么毒株,这太稀奇了。

于是,这位“病毒学博士”只好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来圆之前的谎,而他自己根本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漏洞就越来越大。

当别人问他是在哪里测的时候,他说“P4实验室快速基因检测”。

image

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还说自己是P4实验室工作的员工。

image

并且还具体提到一些名字,比如姑苏实验室、吴中区疾控,最后又说他是在SIPCDC,也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疾病防治中心工作。

image

image

但这种谎言实在是没办法圆回来,而且漏洞越来越多。

随着他的这个案例被很多“爱国大V”疯转吓人,很快就被不少网友扒干净了。比如苏州根本没有P4实验室,吴中区疾控和苏州工业园区疾控SIPCDC不是一个,他说的姑苏实验室是做材料科学的……

imagev

相关人员更是说清了疾控只有P2+实验室,而且确认了根本没有招募过所谓的“美国病毒学博士”。也说了因为这个谣言性质很恶劣,相关单位已经开展调查,保存证据。

imagev

而到这个时候,这个编造自己5天感染两次不同病株的“病毒学博士”,终于编不下去了,也知道怕了,最终自己把微博账户关闭。

但他的确也捧“红”了自己,因为“冒充疾控人员在网上造谣”,他的ID终于上了央媒:

imagev

希望微博官方能配合当地警方的进一步调查,这个在疫情特殊时期,伪造身份,造谣恐吓,引发社会恐慌的“病毒学博士”,到底是什么人?

这么说,不是“爱国大V”的阴谋论模式附体,而是这个账户和这次事件背后,有很明显的“产业链”风格。

按道理说,这样一个非V账户发的帖子,而且只活了几个小时就自杀了,影响一般不大,更不会那么快变得全网皆知。

但在昨天这个博士发文之后,很快一些“爱国大V”就进行了集体转发,而且还都是直接转发谣言,不是接力,说明这个“病毒学博士”的确和很多爱国大V熟悉。这是昨天这个谣言能瞬间火爆全网,被很多人都信以为真的主要原因。比如下面部分帮忙传谣的名字。

imagev

这里出力最多的之一,应该是“冈本六君子”的拆台CT,他直接以是这个“病毒学博士”的朋友自居来背书,让谣言大范围传播。直到谣言被戳穿,仍然不肯删帖道歉,在说明的时候还要加上“不过……”。

imagev

*对不知道“冈本六君子”这个梗的大家稍微解释一下。今年夏天的时候,有六个“爱国大V”(地瓜熊老六、上帝之鹰_5zn、台湾傻事、无为李爷、拆台CT、胜利主义章北海),一边骂别人穿和服拍照,骂人用日货,精日,一边集体收钱给“冈本”打广告。史称“冈本六君子事件”。而且因为发广告的时间相近,被网友怀疑背靠相同的营销公司。*

而网友也分析了这个“病毒学博士”的关注列表和日常互动,基本就是六君子、孤雁暮蝉、拍帮主、三个骗子实验室之类的“爱国大V”们。

imagev

虽然我希望这个骗子和帮他传谣的媒体能被惩处,但也知道这不太可能。“爱国”造成了一个产业化运营的体系,有小号负责造谣,有大号负责传谣,还有观网这样的资本在后面支持。就算像这次这样出了事,造谣的小号一删,传谣的大号都装死,然后再传其他谣就好了。

我们来看看上面“病毒学博士”的人际列表中,最后一位的这位“拍帮主”,在这个造谣小号自杀之后,干了什么呢?

你没猜错,继续造谣啊。

imagev

用的就是他以及三个骗子实验室之类谣言号常用的造谣方式:扭曲论文。抛开论文整体内容不说,直接抽取里面某句话,断章取义,恐吓民众

被他说成什么“CDC认证7天重复感染”的论文,是下面这篇:

image

我们来看看,如果不断章取义,你还会被吓住吗?

研究人员是针对2021年11月28日到2022年7月22日期间,感染过新冠的27972名法国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其中有188人重复感染,也就是0.7%。

如果按照这篇论文的数据,来评估一下风险的话:

  • 你有99.3%的概率,在8个月期间不会重复感染;

  • 0.5%的风险是在3-8个月期间重复感染;

  • 0.08%的风险是在2-3个月期间重复感染;

  • 0.08%的风险是在1-2个月期间重复感染;

  • 有0.02%的风险是在1个月内重复感染。

如果看到论文中这些数据,你还会相信谣言号口中,那马上就会出现的,一浪接一浪,让全社会一轮轮不停感染,越来越惨的末世场景吗?

image

但你可能说,这篇论文中的确提到了一个月内,甚至7天感染两个变种的情况啊。是的,但断章取义的谣言号,就光说7天了。它没有告诉你,研究者在论文中就已经给出了解释:因为短期重复感染的样本的确太少,而且马赛当地的变种快速交替,因此可能是患者同时感染了两种变种,也就是合并感染co-infections。(合并感染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新冠和流感可以合并感染,和普通感冒可以,当然不同病毒株也可以)

image

假如正常介绍这篇论文,就是说结论是99.3%在8个月内没重复感染,有0.02%的人在1个月内重复感染,最短7天但也有可能是合并感染。如果这么介绍,你会害怕吗?我估计不会。所以谣言号费尽心思,断章取义,不告诉你重复感染的风险高低,也不顾原作者的说明,就挑出一个“7天”,自然是为了把吓人的效果最大化。

当然,或许有些人会喜欢被谣言吓,甚至会对吓唬自己的谣言号很感激,甚至到处吹捧“这个博主好会恐吓啊!太厉害了”。不过这就不是防疫科学,是心理学的范畴了,今天不做讨论。

前两天有不少读者问我为什么不相信有“做好准备、逐步放开”的机会,原因就是太多人从“爱国”,从“封控”中赚到了帽子、钞票和流量。这些人不会看着我们按照科学的方式逐步放开,而会想尽一切方法来破坏,就像这次一样。

有人说他们是“防疫爱好者”,但其实他们对防疫毫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如何靠鼓吹防疫来捞钱而已。从昨天的这个“病毒学博士”的造谣,和“爱国大V”们的疯狂转发,应该能看到,这些所谓的爱国人士,是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放过最后发国难财的机会的。在现在这种坚决快速放开的政治氛围下,他们居然还有顶风作案的胆量。

从去年到今年春天,我曾经说过,把那些花在全民核酸、乱建方舱上的人力物力用来扩充ICU、培养医护,实在不行给医护增加福利,都会是更好的。但这样的建议被很多“爱国人士”嘲笑,理由无非是培养医护,扩充ICU哪有那么容易之类的。从这些也能看出,有些人是从来没想过如何结束疫情的。而最近看到那些关于抓紧增加医疗能力、紧急培训人员的新闻通知时,我的心情也不必再说了。

也是从那几次被骂之后,我大概就明白了,疫情最终八成不是以“做好准备逐步放开”的模式结束的。因为那些赚封控钱,赚爱国钱的人,是不会给我们这个机会的。而因为浪费时间、资源,没有做好准备,而付出的宝贵的生命代价,又会成为这群发国难财的“爱国大V”再一次吃人血馒头赚流量的机会。

如果2022能给中国社会留下一个经验教训,我希望是让更多的中国人看清这群“爱国大V”的嘴脸,明白一件事:

把爱国当成生意,就是在卖国。


参考资料:

Reinfections with Different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s, France – Volume 28, Number 11—November 2022 –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journal – CDC

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8/11/22-1109\_article

 

=============================================================

凤凰深调|第一波冲击下的河北保定,这样渡过感染高峰

燕青 傅一波 凤凰深调 2022-12-17 21:45 Posted on 北京

 

|保定某三甲医院门诊

  凤凰网原创   

和保定常住人口规模相当的地级市,全国有14个。如果保定平稳渡过感染高峰,类似城市是否可以借鉴保定之石?

作者|傅一波 燕青 
11月底,河北省保定市传出全面放开的消息,市内各区县停止社区集体核酸,恢复人员自由流动,又于12月2日宣布“常态化管理”,取消所有高、低风险区域命名,解除管控。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不少定位保定的网友证实,这座地级市各处已经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场所码,“可能是中国第一座放开的城市。”
不可忽视的变化随即发生。
越来越多保定人表示,自己和亲朋好友出现发烧症状。12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当地相关情况,称当感染人数达峰时,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困难时刻”。
“困难时刻”主要指向城市的医疗资源是否会发生挤兑,导致有病不能看的情形。
而一项基于百度搜索指数、巨量算数数据计算的全国各城市感染高峰进度预测图表显示,这座城市已经于12月11日达到感染高峰。凤凰深调通过实地调研,记录下这座迎接第一波新冠冲击波的城市的应对状态。

 

医院要分区诊疗,避免贸然停诊
医疗挤兑,首先可能发生在医护人员普遍感染的情况下,它将导致科室停诊、无人看病。
保定是一座常住人口924.26万的地级市,拥有6.1万名医护人员。多名医护人员告诉凤凰深调,12月1日开始,他们就被第一波感染高峰迎头击中:医疗机构近半数医护都因感染而居家隔离。
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内,31岁的护士李天正在值班,他是12月1日那天仅剩的2名急诊科在岗护士之一,其余5名都因阳性居家隔离。 
李天称,以往这家医院急诊科每日的接诊人数约为70~80人次,每位在岗护士平均负责接待10位病患。虽然12月1日那天病人总体数量没有太大变化,但他和另一位同事要扛下每人30~40位病患的接诊工作。
忙碌了一天后,次日上午,李天感觉不适,午休时他量了体温,37.5度,当日核酸结果为阳性,他随即被通知居家隔离。
保定医院都要求医护人员每2天做一次核酸检测,阳性医护需要在第五、第六天的24小时内连续做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才可以返岗。
但有医院科室为应对就诊高峰而作了特殊安排,“呼吸科、感染科、发热门诊这种科室,医护核酸检测阳性后,没有明显症状就得返岗,否则无法维持正常的诊疗活动。”一名医护人员告诉凤凰深调,这是为了确保公立医院不贸然停诊。
一位急诊科医生也证实,如遇病人发生紧急情况,医护会把病人是阳性还是阴性暂时搁置一边,救人为先。
据凤凰深调了解,为了尽可能减少病患交叉感染,不少医院都在院内采取了分区诊疗的方式:重新规划科室和楼层,包括输液室在内的各个区域都分开治疗阴性与阳性病患。
|医院的预检通道 
保定医院的第一道分诊关卡:是入院前门口的体温检测。体温超过37.3度的病患直接被引导至发热门诊;如果接近,大厅分诊台护士了解症状后,会建议病人先去耳鼻喉科询问医生是否要去发热门诊。
大部分医院的发热门诊都是独立楼栋设计,有两层,一层是问诊处和备诊室,配备全科医生,如果全科医生无法处理,门诊其他专科医生会穿好防护服,来备诊室为新冠阳性病患看诊。
|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
频繁与各类病患接触的医护人员感染在所难免,若遇到大面积感染,如何能保证更多人员在岗位工作?胡必杰在今年各地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曾介绍目前核酸检测Ct值(Ct值越小,传染性越强)可以精准研判感染病毒的医患是否具备传染性。当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但Ct值超过36时,可结合症状研判医护人员是否可返岗。他认为,这能够有效缩小被感染者的密接圈,让更少的医护因为仅核酸阳性就被隔离,从而减少人员消耗。
一周左右,12月8日,保定第一波感染病毒的医护已陆续返岗工作。某三甲医院发热门诊护士告诉凤凰深调,医护陆续恢复工作的同时,阳性患者越来越多了,隔离病房几乎没有空位。

 

重点人群应“反向隔离” 
挤兑发生的另外一个可能场景就是:重症患者急剧上升,而重症病房不足,从而导致死亡人数上升。
据媒体公开报道,保定三甲医院、二级医院医护人员表示,在最近“发热潮”中,暂未发现重度肺炎或多脏器衰竭的新冠重症患者。
但,脆弱人群感染无疑是任何一座城市放开后应对感染高峰的难点,“防重症是分级诊疗的重要议题,重点人群之一就是老年人。”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向凤凰深调介绍,老年人除提高疫苗接种率以外,“反向隔离”是当下一种行之有效的降低重症和死亡人数的做法。
“所谓反向隔离,比如,养老院采取只出不进的措施。除非老人在院内确诊新冠重症尽快送往医院,否则原则上不出去。”常荣山说。
12月9日,保定提出“确保不发生老年群体规模性感染”的目标,其中,包括强化养老机构闭环管理。当地一家叫锦阳红的养老院工作人员告诉凤凰深调,从9月开始,市内养老院就实行闭环管理了,不允许家属探视,不安排新入院者入住。截至目前,院内40余名老人暂未发现感染症状。
闭环管理需要配套的是,重症患者的绿色通道,“如果有感染重症,会按照预案,拨打属地医院电话,安排患者就医。”
|医院内的备用诊室
对于透析病人、肿瘤化疗病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常荣山认为,即便全面放开,这些重点人群也不应放开。这个群体极易因感染新冠而导致重症,以ICU床位为代表的医疗急救资源可能无法应对。统计数据显示,整个河北省人均拥有ICU病床量为4.73张/10万人,而香港的数字为7.1张/10万人。
常荣山表示,“反向隔离”是今年香港疫情带给我们的经验,“一个地区一万个人里有200人感染(病毒),就要(对脆弱人群)预先进行防备。 
另一方面,当非重症新冠病人住院时,也会发生与其他病人“抢”病房资源的挤兑情形。这一点在今年香港疫情初期也曾经发生。
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庄时利和介绍,香港曾让Ct值达40的感染者住院,导致大量床位被没有医疗需求的非重症感染者占用。此后,香港修改入院治疗人群的优先级,根据老年人、孕妇、基础病患者、儿童的具体风险因素进一步分类,调整入院标准,与此同时,建立新冠定点医院,专门收治新冠病人,为医疗资源建造蓄水池。
目前,保定共有640家医院,其中二级、三级医院约80家,全市共计有5.6万张床位。11月底开始,保定陆续布局了22家定点医院。11月24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将西院区的门、急诊和发热门诊变为定点医院,开始接收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成年人新冠病毒感染者。随后,各区陆续腾出一些二级医院作为定点医院。
那么,如何判断一名新冠阳性患者该不该进入定点医院治疗呢?
某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医生王安向凤凰深调介绍,这必须由发热门诊医生判断。当本院无法处理该患者的病情,或隔离病房床位已满时,发热门诊会联系定点医院进行转运就诊。此外,有基础病的阳性患者在居家隔离期间如有就医需求,应该上报社区,由社区直接与定点医院取得联系,在必要情况下,定点医院派120上门接送。

 

社区此时能做些什么
事实上,恐惧才是挤兑发生的必要条件。
当大部分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因恐惧涌向医院时,导致医院无法给真正需要就诊的病人及时看诊和治疗,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此时,如果能够在基层安抚更多人的情绪,给出指导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12月7日,国务院“新十条”发布后,河北省卫健委宣布落实居家隔离等政策,保定隔离场所也开始遣散隔离人员。工作人员告诉凤凰深调,这些人将返回家中自我隔离。保定全市隔离场所容量超过4万个房间。这意味着,短时间内社会面将有更多阳性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
12月8日,保定竞秀区一个社区内,一名居委工作人员正在接听电话,他告诉凤凰深调,平均2分钟就有居民来电咨询关于阳性居家隔离中的问题,例如咳嗽、发烧该如何处理。
他感受到居民还是流露出一些恐惧,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孩子的,似乎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他不断向电话那头重复:“现阶段,对于大多数没有基础病患者,保定各大医院建议尽可能居家隔离。” 
从12月2日起,该社区居委半数工作人员也因为感染居家隔离了。剩下的工作人员除了处理一些病患转移、上门送药的应急服务,主要就是进行电话安抚。 
通过稳定公众的情绪,让更多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居家看起来是有成效的。在感染高峰来临时,保定市内不见自由流动的热闹场景。以河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保定东站为例,这座日吞吐量近3万人次的火车站内外,当时目之所及,不过百人。
“保定人现在平均体温可能都有38.5度。”出租车司机杨思半开玩笑说。街面上的人流很少,“11月之前,每天还有300左右的营业额,现在一天100块钱不到。”
12月11日,保定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输液室内,一名护士告诉凤凰深调:“放开前,输液室平时一天有三、四十人,现在一天一百多人。”不过他认为,这种情况不能说一定是新冠感染者的冲击,“以往冬季流感高发的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
截至发稿时,多名保定当地居民反映,周围抗原阳性、发烧症状明显的人们更倾向于居家隔离,等待自愈,“心态比较稳定。”

 

120急救电话不通、救护车力量不足,该如何解决?
感染人数达峰时,最突出的挤兑情形,就是120急救电话打不通,救护车等待时间过长。
在感染人数不断上升时,不少轻症、无症状感染者除了联系社区之外,情急之下也会呼叫救护车,导致急救通道挤占、救护车运力不足。12月16日晚,保定市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向凤凰深调表示,当晚市内所有120急救车辆都已派出,处于忙碌状态,除此之外,线上有接近10名病患等待120车急救。
该名工作人员重申,如果没有基础疾病,只是发烧症状或阳性轻症还是选择居家服药隔离。如果老人、孩子、孕妇遇到紧急情况,更快的方式是自行驾车前往就近的三甲医院急诊或发热门诊就诊。
据保定电视台报道,市内设有7个120急救分站,每个分站有2组工作人员,共百余人,负责主城区的医疗急救工作。
而凤凰深调了解到,这部分运力可能会优先分配给社区,用来对接有特殊需求和遇到紧急情况的病患转运工作。
12月9日中午,38岁的尿毒症患者刘文拨打了所在社区的居委会电话,寻求帮助。此前,他每周必须去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做两次透析,每次都需要向医院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12月9日又是要做透析的日子,他的核酸报告却迟迟未出,但抗原自测结果显示为“两条杠”(阳性)。
社区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将他要透析的需求报给了社区医院。社区医院医生回电,并了解了他的详细情况,之后回复,将由120救护车上门接送他去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刘文家住莲池区,在主城区范围内,为了避免感染,社区工作人员将一套防护服送到了他家门口,刘文穿着防护服上救护车,到达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是当天下午3点多,他跟随戴护目镜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直接进入透析室。
凤凰深调查阅资料发现,今年香港在应对第五波疫情高峰时,也曾遇到救护车无法及时到场的问题。香港的救护车服务主要由特区政府消防处提供,其承诺要保证92.5%的市民紧急呼叫时,救护车能在12分钟内到场处理。但第五波疫情暴发初期,救护车及时出车率仅有21.4%。
为应对120急救通道饱和问题,港府消防处额外组织了配备急救装备的旅游巴士和小巴车队供紧急呼叫时使用,并且将每辆救护车配备的救护员从3名减员至2名。 
此外,消防和救护训练学院的教官、体能和驾驶训练组的救护人员、所有驻局高级救护主任和正在受训的学员全都投入到支援救护车工作中。
做到上述措施后,救护车及时出车率回升至75%左右。 
|驶向区定点医院的救护车
不过,120电话呼入通道饱和,是不少城市放开后,迎接感染高峰时普遍遇到的难题。
一名医护人员表示,在12月11日前后,保定120救护车难叫。相似的情形在成都也出现了,成都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任侯宇飞,近日直播中介绍了相关情况,“12月8日起,成都市每天呼入量超过7000次,而平日呼入量不超过3000次。派车的频次也从每天700趟,上升到超过1800趟。”侯宇飞表示,虽然已经提前制定了增加调度员的预案,但要保证电话完全通畅仍很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他指出,电话呼叫增量中,约有30%是咨询性质的,包括阳性患者如何就诊、居家隔离用药方式、特殊人群(孕妇、老人)感染后的影响等。
他建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120急救体系能做出一些改变,例如增加人力专门提供咨询和甄别病情服务。

 

一药难求需及时解决
对于居家渡”阳“的病患,药物短时内需求大增,一药难求是普遍情形。
12月2日开始,保定各区药店也出现了“购药潮”。
因为担心家中妻子、孩子感染后体验不适症状,41岁的徐杰决定在全家还没有“阳”之前,买些感冒用药做准备。他家住莲池区裕华路,附近有4家药店,相隔都不到1公里路。12月4日上午10点,4家药店门口排起长队,人们都为购买连花清瘟、布洛芬、美林口服液等药品而来。
当天,药店没有限购措施,大多数人同一种药物会买2盒。不一会儿,西药尽数售罄,徐杰只买到了感冒灵和川贝枇杷膏回家。
除了感冒药外,抗原试剂也开始断货。
有人因为咳嗽、咽痛等症状出现,又急着想知道自己是否感染,就直接前往发热门诊。
26岁的吴寻是竞秀区一家超市的收银员,12月1日开始,超市11名员工有4名呈阳性。12月8日上午,吴寻在家吃泡面时,不停咳嗽。室友们见状,有些慌乱,将他扔过垃圾的垃圾桶收拾干净,丢到房门外,“要么做个抗原自测,要么下楼做核酸。”室友对吴寻说,务必知道到底是阴还是阳,今天没有结果就不要回来住了。
吴寻只得下楼去买抗原试剂盒,但药店早就抗原售磬,无奈之下,他只能到最近的保定第二人民医院,想让医生判断他到底是否阳性。
|保定某药店
12月8日~10日,凤凰深调走访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等几大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发现有不少和吴寻类似的情况。其中,保定市儿童医院最为突出,带着孩子前来就诊的父母都表示担心小孩抵抗力弱,希望第一时间确诊,并且得到治疗。
不过,保定各大药店补货速度较快,抗原试剂、感冒药物售罄的情况得到缓解,而药品的及时补位,也会稳定患者的心理。
12月9日,徐杰在小区的业主群里看到消息,周边药店的布洛芬等药物已经到货。当日,药店工作人员告诉凤凰深调,大多数药店陆续补齐药品,针对感冒、发烧、流鼻涕、咳嗽等常用药品和抗原试剂、防护用品可以买到。
这座第一波迎接新冠冲击的城市,在12月过半后,似乎并没有发生严重的恐慌和挤兑现象。有网友开始在社交平台上总结河北保定的最新情况:夜幕下亮着红色尾灯的车流似乎重新回来了;快递小哥、送水大哥的电车又开始穿梭街巷;人们重新接到丰巢取件通知;药房门前不排队了;“大妈”停止囤菜,开始购买水果。
当地的出租车司机王凯告诉凤凰深调,12月15日开始,街上的人流目测回到了原先的三分之二左右。

保定是否已安然度过感染高峰期?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待官方证实。但这座地级市半个多月来应对困难时期累积的经验、出现的问题,或许可以给更多等待感染达峰的城市一些借鉴。

 

==========================================================

 

 

所有跟帖: 

中国2023国运大预测 -FormatRun58- 给 FormatRun58 发送悄悄话 (194 bytes) () 12/27/2022 postreply 17:06: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