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往事(596)

95后回乡种田:早知道种葡萄这么难,说什么也不回老家

 看客 看客inSight 2022-11-27 23:01 发表于北京
 
 

我成了村里最不会种葡萄的人

 

 

2021年,佳伟从一所专科学校毕业,厌倦了大城市的忙碌与焦虑,他决定回老家种葡萄。

 

刚开始,佳伟很自信。相比隔壁大棚的叔叔伯伯们,他读过书,精通互联网,又熟悉本地的环境。更何况成功的例子近在眼前——附近村子有个大学毕业后回家种葡萄的小哥,行情最好时,一年能赚50多万。佳伟想,“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

 

但很快,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想象。种葡萄的步骤无比琐碎,5600棵苗木需要他挨个照料。几乎没有过农活经验的佳伟,踩了一个又一个坑,苗木栽得深了,比预期的长势慢了许多,葡萄架搭得距离近了,密不透风,又得拆了重新装。

 

种葡萄第一年,佳伟的葡萄没长过周围任何一个大棚。根本用不着仔细对比,打眼一瞧他的枝叶便比别人家的细小,旁边大棚的人们见了还会专程进来嘲笑,“来看看我家葡萄,老好了。”

 

但佳伟不服,他要接着种,按葡萄的生长周期,第三年才到真正的收获期。第一年吸取教训,第二年追平大家,最终的结果,等第三年见分晓。

 

以下是他的口述:

 

 

 

没想到种葡萄这么难

 

其实刚开始我还是很自信的,种葡萄嘛,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

 

我们附近村子有个小哥,他比我大了五六岁,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家里整这个了,还挺赚钱的。他们前年价格最好的时候卖到了10块钱一斤,他有20个大棚,算下来一年挣个50来万还是很轻松的,那要比打工赚得多,也勾起了我要干这个的决心。

 

但实际情况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种葡萄一点也不轻松。春天的时候,温度升高了,白天棚里能有30多度,晚上又很冷。每天得在白天把大棚的二层塑料掀起来,把风口打开,晚上快天黑的时候再给它放下去,让它白天的温度别太高,晚上不能冻着。

 

等这一个月忙完了,你的苗发芽了,就要开始给苗木上架。这时候就要定制葡萄架子,规划今年给苗木留几个枝条,留几串果,然后在这个阶段完成上架,让葡萄沿着钢丝架往上爬。之后开始冲肥,浇水,每天都得照顾着,不能让地干掉,还要定时施肥。等它再长大一点,就要开始打杈掐尖,沾药,充肥打药,一直忙碌到7月中旬葡萄成熟。整个过程你都是脱离网络,脱离人,在大棚里劳作的。

 

说实话,我当初要是知道种葡萄这么累,说啥也不会留在家里。这个活非常琐碎,修剪一棵苗木很简单,但10棵、1000棵、5000棵就很磨叽了,如果没有耐心,可能早就疯了。

 

我的葡萄大棚

 

而且刚开始种葡萄,我有多事情不懂。

 

最开始搞葡萄架,整个架型全都错了。葡萄会伸出很多枝条,如果离得太近,枝条就伸展不开。我也没想到里面有坑,结果太密了,上完一个架以后,你会发现它明显不透风,风吹不进来,棚里很热,后来又拆下来重新整,之前的人工就白费了。

 

当初栽苗的时候也没问人家,正常栽苗的话,挖一锹土放进去盖上完事,结果我挖了两锹,人家过来看说你的苗怎么栽得这么深,但没办法,后来苗木的生长就受到了限制,比预期的长势慢了许多。

 

那段时间你就突然觉得这件事情好难,人家都是一直靠地活着,浇个地很简单,我浇半天也浇不好。什么土的湿度,松土这些我都不懂,就感觉别人什么都懂,交流起来很顺畅,但说啥我都不明白,因为我就没干过这些。

 

我就只能去问村里种葡萄的人,架型是什么样,枝条的结构,怎么掐尖,怎么打杈,什么时候该施什么肥,这些都要问。种葡萄不像种玉米什么的,就那个模式,它需要很多技术和经验,有的人非常厉害,他看看叶子就能看出葡萄的生长程度。所以说真的有很多学问要学习。

 

刚挂果的葡萄

 

你应该听过晴王吧?这个品种的种植难度相当于我现在种的葡萄的100倍。

 

晴王刚长出来的串有将近200粒,它通过修剪、打药之类的控制,不说整个棚里每串葡萄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是必须的,甚至要求到每颗果粒的宽度是一样的,像我们这种技术根本就控制不了。所以它才能卖到这么贵,40多一斤。

 

我种的品种是金红娃,就是很小一串的葡萄,选它也没别的原因,纯粹因为它是最好种、最容易打理的,自己几乎不会生什么病。

 

当初跟我一起建葡萄大棚的还有四家,但他们多少都有些种植经验。第一年种葡萄的时候,你每个大棚走一遍,就算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来,我家的葡萄很弱,叶子比别人的小,枝条很细,人家的就很粗很高。

 

我都不用去对比,别人家种得好的就会来我的棚里嘲笑,“来看看我家葡萄,老好了。”

 

 

 

离开北京回老家

 

早先我也像同龄人一样,在大城市上过班。

 

我成绩不算好,18年高考结束后,在包头的一所专科学校学计算机,当时只觉得学网络、当黑客很高级,学了以后才发现还挺难的,而且越学越恐怖,有时候学校会组织我们去那种网络企业参观,你会发现所有干了七八年的老程序员,头发都没有很多,这几乎成为了一个行业准则。

 

好在专科学校的老师真的会教你一些手艺。毕竟我们是专科,不能拿学历跟人家说话,就得拿技术。当时我们上课很严格,系里的老师会专门开发一种点名软件,让你没办法翘课。老师们也真的会教我们实用的技术,比如怎么分线类,怎么压水晶头,怎么接光纤,保证我们出了学校,最次也可以在网络方面混口饭吃。

 

但真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专科生的选择真的不多。像华为、腾讯这种好的企业根本不会来我们学校招生,我去面试过一家生产网络显卡的大公司,面试结果也挺好的,只是给我的岗位都是销售一类,跟技术不沾边。他们对技术岗的要求太高了,至少得是重点大学毕业的,还得有计算机高级证书才行。

 

后来我找了一家做移动网络优化的公司,虽然跟我学的专业不太沾边,但至少是校企合作的公司,我好奇地签了实习协议,踏上了去石家庄培训的航班。一个月的培训里,我学了很多移动网络的课程,也因为报告质量和作业完成度比较高,培训结束后,被分到了北京的分部。

 

工作现场拍照,需要去基站附近测试

 

刚开始工作很清闲,每天八点多上班,跟着老员工去上门处理移动投诉,工作时间很弹性,下班时间不固定但是一般都会很早,周末还有双休。但后来因为北京冬奥会的时间越来越近,为了保证延庆基站的网络稳定,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多。

 

最忙的是快过年的时候,很多老员工攒着年假,等着过年放,于是项目组的人越来越少,本来三个人的活就变成两个人干。有时候可能早上8点起来就开始处理投诉,中午慌忙吃了一口饭,下午又去万达跑一圈,然后回来写报告。报告写完,到夜里两点多,又让你出去跑任务。因为没有那么多员工,但又必须解决问题,所以没得商量。

 

那年春节,公司不肯放剩下的人回家,他怕你出了北京以后,不能回来上班,耽误了他们的项目,所以压根不放你走。当时公司下发的通知是,所有还在项目的人员不允许离开北京。

 

但我还从未离开过家这么久,于是跟领导提出想回家。他给了我两个解决方案,一个就是遵从公司的决定,年后给我补假。第二种就是我现在回去,但有可能被辞掉。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回家。其实年后领导还是问过我,什么时候回来上班,但我已经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

 

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00块,几乎都花在外卖上。而即便转正,生活也几乎一眼可以看到头。就像我们的项目经理一样,他每个月拿着两三万块钱的工资,其实已经很富有了,但因为忙,很多问题他需要跟项目人员讨论,所以他不得不住在宿舍,大部分时间跟我们待在一起,连家都回不了。

 

都混到他那个位置了,明明拿着很高的工资,还必须住宿舍,没办法实现生活自由,这太傻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而且在大城市,很难找到老家的那种人情味。也可能是我在北京待的时间短,只有半年,感觉每个人都是低着头走路,走得特别快,哪怕是同小区的人见面也没有像邻居一样的感觉。

 

但在我老家内蒙就不一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来熟,我去包头读书的时候,先在呼市吃了两顿饭。我听不懂他们这边的话,但他们就会很耐心地跟你解释。比如我打一个出租车,你俩完全是陌生的,你说啥他听不懂,他说啥你听不懂,但他甚至会掏出手机用短信给你编辑,还会很热情地问你,是不是刚来呼市,告诉你呼市有什么好吃的,有什么特色,来了就好好玩。但在北京就不会有这样的体验。

 

那年过年回家以后,家里的土地要成立农村合作社,其中有个新项目是建立葡萄大棚,这是我大爷提出来并推动落地的项目。家里人便想让我留在家乡,他们觉得疫情当下,与其去外面找工作还不如在家里干一番事业,况且机会就摆在眼前。几番权衡之下,我决定留在家乡,给自己打工当然是好的。

 

 

 

焦虑过、摆烂过、不后悔

 

今年是我种葡萄的第二年,挂果的数量少,也没有大批量卖,远远回不了本。

 

其实种葡萄的收益周期很长,第一年不能结果,就算有挂果也要摘掉,第二年需要养苗木,不会有很好的果实结出来,第三年才能达到它的生产期,正式开始卖大钱。

 

这个过程很漫长,我也想过摆烂。第一年的冬天,要把苗木埋到土里过冬,我雇了几个工人在地里工作,后期我基本没有管过,都没去过棚里,让工人自己干。结果就是工人不被盯着,就干得很慢,后来多花了很多钱。

 

但我已经没有退路了。我总共贷了20多万的款,当初投资的时候没想到这么贵,原本是钢筋、铁管、塑料、苗木、肥料和租地需要用钱,结果那一年铁价暴涨,人工也跟着贵起来,但是你都建了一半了,又不得不建完。贷款倒不用按月还,当初跟政府说好了,等葡萄第三年盈利以后,才开始还贷。可还是挺有压力的,这不是闹着玩的。

 

灌溉的过程

 

其实我内心也有很多摇摆。当初觉得家里挺好的,但现在想想也没办法,因为当时真的没有太好的工作,要是在家能有个正儿八经可以上班的工作,其实还是上班好。种地真的很累,而且它会把你独立出来,让你跟外界隔离,逐渐落伍。种葡萄得从正月十五一直忙到七月份,几乎每天都要在大棚里,没有时间社交,没有时间生活。

 

我本以为回家种葡萄需要付出苦力,但没有那么多,不用太辛苦,我只要把这个东西学会了,教给工人就好了,但要学、要盯、要上心的东西太多了。我本以为我的选择能让我摆脱曾经我看到的项目经理的生活,但现在给我感觉,我就是那个项目经理,只不过项目变成了种葡萄而已,一点也停不下来。

 

在家乡生活,说自由也自由,说不自由也不自由。家里大人的想法跟我有很多代沟,他们还是会像上学时候一样监督着我,觉得我应该像一个正儿八经的农民,起早贪黑。

 

我待在家里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你得多盯着点葡萄,多浇点水,看看地是不是干了,看看苗是不是哪里有问题,葡萄大棚没有锁,他们怕葡萄被别人摘走什么的,让我多上点心。可能只有到了我能自己养活自己那天,我才有权利摆脱这些。

 

我种出来的葡萄

 

但你要说我后悔吗?其实也不会。家乡的朋友们都知道我回老家种葡萄了,他们大多在外地打工或者上学,过年过节才能回来,每年七月份还会跟我要葡萄。他们的生活也没啥可让我羡慕的,都是给人家上班。相对来说,我还是自由的,如果今天我不想干了,那我就不干了,无非是自己承担代价,至少我有得选。

 

如果上班的话,在我们内蒙,一年六七万工资已经很高了,但种葡萄好的时候一年赚个十几万也是没问题的。今年是我种葡萄的第二年,年产量虽然没有多高,但是葡萄长势喜人,当我看到满棚紫红色的葡萄的时候,我依然觉得种葡萄是个发展前景很大的事情。我有属于我自己的骄傲。

 

作者  清寒  |  内容编辑  何晓山  |  微信编辑  李心意

 

============================================================

一碗桂林米粉,让我挂念了他一辈子

 所有人的 全民故事计划 2022-11-30 07:21 发表于北京

 

大时代,小人物
第06期
十年前,我刚到北京,住在地坛附近。
有次周末,我到地坛公园散步,看见了一张寻人启事。发布人是一位刚刚退休的中年女性,她要寻找的,却是三十多年前有过一面之缘的一位陌生人。 
她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少年时代在西部家乡一个公园里,与一位边防战士的邂逅。女士与朋友游园,遇见休假的战士,因好感而结伴,度过了美好难忘的一日。 
四十年前,女士生活在一个连写信都艰难的时代;如今通讯发达,但我们还是常跟一些人走散。年少友人,亲人,爱人,如果想念有声音,我们想替你转达。
前段时间,我们发起了一次“那个很久没见的人,ta的近况怎么样”的故事征集。我们在上百份“想见你”的故事中,选出了7个故事。
希望我们想见的人,都能再见到。
 
一碗桂林米粉,让我挂念了他一辈子
@赖健
我和他是小学二年级同学。他是四川人,在广西很少有外省的同学,所以我对他特别好奇。
有一天中午放学,家长给了两块钱让我解决午饭。当时的桂林米粉需要2.5块一碗,我本是让他帮我买两袋一块钱的泡面,起解决午饭,但他还是买来了一碗桂林米粉。
虽然是素的,但那碗米粉让我记到了现在。
他爸爸是砖厂工人,因为所在的砖厂属于违建,他只好和爸爸一起去了古思,至此再也没见过面。年代所限,那时手机和相机都不是很普及,我没有留下任何一张他的照片。
我很想念你,李杨。
 
她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莫文祖
大学时做报纸编辑,去南昌市盲童学校采访,我认识了一个生活老师。
她叫陈梅。她以前意外怀孕,打掉了。四十几岁又意外怀孕,决定生下来,生下一个儿子。
儿子叫宇瀚,先天失明,到处求医,无法治愈,连眼球都摘除了。宇瀚几岁时,陈梅带他去乐器店,想让他学门乐器,他抓周似的选中了钢琴,后来学得蛮好。再后来,她觉着钢琴不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就到了南昌市盲童学校,学推拿。
陈梅一边陪读一边担任学校的生活老师,照顾着好些孩子。并且,盲童学校有一台钢琴,平时不让用,但陈梅有琴房钥匙,有时偷偷带儿子去练琴。有一次陈梅陪儿子练钢琴。那天天气很冷,儿子有点不耐烦。陈梅买不起钢琴,觉得这种机会很可贵,看到儿子不用心,她既难过又着急。
陈梅与她照顾的两个孩子|作者图
 
我跟她聊天,问她儿子以后怎么办,毕竟她年纪也大了,不可能照顾儿子一辈子。她就哭了,她说,儿子力气小,学不来推拿,如今连喜欢的钢琴也提不起太大兴趣。不知道儿子长大以什么为生。采访结束后,我立即给自己的妈妈打了电话,因为突然想起来,妈妈也曾很担心我毕业以后怎么谋生。只是后来我忙于别的事情,没怎么联系了。
毕业的时候,我去盲童学校回访,听说陈梅已经带着儿子返乡。
 
在我爸妈的眼里,她是个坏孩子
@周周
她是我初中玩QQ飞车时认识的网友。
我初中时很叛逆,离家出走,不知道去哪里,她风风火火地来接我,让我在她的住处住了一晚上。她的租房很破旧,却被她收拾得很干净。当时我口袋里带着离家出走时从家里拿的500块钱,晚上一起睡觉,她知道我身上有500块钱,笑着说,你身上现在的钱都比我所有的积蓄都多。
其实那个晚上我很害怕,因为她对我而言是陌生人,而且还是酒吧的服务生,化着烟熏妆,有纹身还抽烟,对于当时只有14岁的我来说,她就是大人口中的“不正经”的人。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跟她聊天,她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种对生活无奈的通透以及随机应变的豁达。我经常会把家里的一些烦心事告诉她,她总是三言两语就点化了我,可是她那个时候也不过才十八。
那天晚上,我跟她聊了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她把我送回家,然后劝我好好读书,却不肯进我的家门,说如果我爸妈知道我接触她这样的人,会担心的。我那个时候不懂,非要她进我家,我想感谢她,起码让她进去喝口水或者吃个饭,我跟她说我妈煲汤特别好喝。她执拗不过我,跟我进去了,可是从进家门那一刻,父母的眼神就跟刀子一样落在了她的身上,父母当面没有说什么,却还是旁敲侧击地说了一些我都能听出来是在警告她离我远一点的话。她离开的时候,我看到她眼睛都红了。
这个事,我愧疚了很多年。
后来我被爸妈送到寄宿学校,手机也被收了,一年多没有联系。再后来,我QQ号因为忘记了密码,再也找不回来了,QQ飞车登录进去,她也永远处于不在线的状态,我给她留言也没有再回复了。
 
谢谢你说的,我的手很可爱
@果果燊
我们是高中同桌。
我患有角化病,手掌粗厚,班里经常有同学拿这件事开玩笑。我很自卑,更是尴尬,在某次嘲笑声中,把头深深地埋进了桌里。在那难熬的几分钟里,他牵起我藏在桌子下面的手,很认真地跟我说:“我觉得你的手很可爱啊。”如果是27岁的我,只会觉得这种追女孩子的方式很老套,但17岁的我真实地被他打动了,他像是仙侠剧中光芒普照的神仙,救赎了我这个在人间挣扎的凡人。
一起放烟花|作者图
 
我们最终还是没有逃过青春里最俗套的情节,在不会爱的年纪遇到想爱的人,青涩地在一起,又矫情地互相伤害,文理分科后,我们也分道扬镳了。从此我只能在饭堂排队的人群中、上学放学的人群中、早操的人群中远远地看他一眼。直到毕业,连身影也无法捕捉了,便彻底地断了联系。
文理分科前,班里拍合照,我们也单独合影了一张,这是我们第一张合影,也是最后一张。
今年是我们失去联系的第十年,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有个女孩子曾爱过他很多年。
 
用5块钱为我解围的胖男孩
@帐篷
他是我们隔壁村里的,比我大一岁,跟我是小学同学,坐在我的后排。
他的个子比较矮,胖胖的,头发很少。
那时候我家里比较穷,买不起五块钱一个的三层文具盒,可是我同桌的小女孩就有。我特别羡慕,经常摆弄,特别喜欢。那个文具盒第一层可以放许多铅笔,第二层可以放尺子,第三层可以放橡皮。可惜,那个文具盒的轴承是用塑料做的,有一次我摆弄时一不留神,那个塑料轴承就断了,第三层就塌了下来。那个女孩一下子就哭了,让我赔钱。
那时我每天中午吃饭,我妈才给我5毛钱,哪里拿得出5块钱巨款。我一时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麻烦。那女孩就说,你要是不赔钱,我就找你家去,她这句话一说,我就更害怕了,怕挨打。那女孩一看我的窘态,脱口而出,你不会连5块钱都没有吧,你可真穷,你家也真穷。
班上的同学家里虽说都不富裕,却依旧大笑一团。
我恨不得剁掉我那只手。
就在这个时候,他向我的衣服里塞了一团纸,大声说,张不悔,你不是口袋里有5块钱么?
我一摸口袋,果真有五块钱,看到他冲我眨眼,我就明白过来了,是他给我的。
我们小学毕业后就再没有了联系,我考上了一中,他念的是二中,平时很少见面。只不过我家的地在他们村子里,每个国庆节秋收时,我下地收玉米时会碰到他。然而这个胖男孩在2008年就去世了,是从大桥上骑自行车摔下去的。据说当时他摔得脑浆都出来了。
他一定很疼吧。
 
别怕,下一站你就到了
@陈星河
2009年我高中毕业,成绩不好,下面还有弟妹,我不想给父母增加负担。
9月份别人开学的时候,我背着行李去深圳市沙井镇打工。
坐长途汽车需要一天一夜,我第一次出远门,我妈有点不放心,尽管不认识开车司机,但还是厚着脸皮拜托司机能照顾我,到了沙井汽车站有人来接。我坐上车后,看着车窗外我妈一个人在那站着,一直等到汽车出站看不到了,有心酸,有害怕,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
突然有人递给我一张纸巾。
是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男人,穿着白衬衫黑西服,文质彬彬的样子。
我不好意思收,就赶紧冲他摇摇头,用手把眼泪擦掉。胆怯得连声谢谢都没说出口。
汽车上了高速公路飞快地向深圳开去。
我第一次出门经验不足,包里没带吃的。晚上到了服务区,别人都下去吃饭了,我怕我走出去再回来会认错车,就没敢去服务区吃饭,去上个厕所然后在车边活动活动腿脚,又赶紧回车里去了。他吃过饭回来问我怎么不去吃饭?我不敢看他。他从包里拿出零食给我,我赶紧摆摆手谎称不饿。
虽然是九月份,夜里已经有些凉了,而我就穿了一件短袖,别人都拿件外套或者小毯子盖在身上睡。我只能把背包放在胸前用双手抱着睡。他从包里拿出外套披在身上睡着了。
我坐在座位上睡觉很不舒服,睡一会我就醒了,这时我发现他的外套竟然在我身上。
而他双手抱着膀子睡着了。
我不敢打扰他,又贪恋这点温暖,只能假装睡着。
就这样一直到清晨,我再次醒来,趁着他没醒,我赶紧把他的外套还给他。
那时的我真是又胆小又贪心。
汽车一直开到第二天上午才到深圳,陆续有人下车,我心里有点着急,我怕司机把我拉到其它地方,怕接我的人等不到我,提前走了。我一直焦急地盯着外面,试图在哪能看到沙井这两个字。
他大概看到了我的着急,小声提示我,“沙井还没到,你别急。”
这句话就像一颗定海神针,我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又过了一个站,他到了,临下车前,他帮我把我另一个背包从上面的行李架上拿下来,然后又告诉我下一站就是沙井,就走了。我甚至来不及说谢谢,或者是胆怯不敢说。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那已经十三年前的事了,我们当时的目的地不同,汽车到站也就分开了。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每次看到长途汽车我还能想起第一次出门时我的胆怯和那个陌生人对我的照顾。祝福他好人有好报。
 
他永远留在了17岁
@帕特里克
他是我的高中同学,八十多人的文科班,男生只有不到二十个,所以谁跟谁都基本认识。我们一起去校外的书店租过书,数学课上交换过周杰伦的专辑磁带。
我们都是乡镇人,月假有时不回家,都留在县城里玩。说是玩,其实也就是去湖边逛一逛,晚上去网吧里通个宵而已。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们都只能上三本,他的家里让他复读一年。我一方面是不甘心,一方面也是对于前途毫无想法,听到他说“你也复读吧,明年考得好一点”,我立刻就下了决心。
复读的学校在郊区,围墙外都是农田。刚开学时,自由选择座位,我跟他坐了同桌。第一个晚自习,窗外农田里夏虫鸣叫,所有人都有一种要从头开始,争取新的人生的斗志。
但我们依然会忙里偷闲,关注一些文娱新闻。那时是韩剧流行的年代,他非常喜欢裴勇俊,我总是在一张一张地听滨崎步刚出的混音专辑。
11月中旬,他因为二中的哥哥也来了这所复读学校,两人就一起租房住在校外的村子。于是每晚下了晚自习后,我们往宿舍走,他则逆着人潮往校门外走。
先是一个早自习,他迟到了。我还在幸灾乐祸,等他来了,一定会被班主任罚。但他整个早上都没来,我以为他家里出了什么事,请假了。再后来,他一上午、一整天都没有来。那是没有手机的现代,大家都只能猜测,有人觉得他是逃课去市区网了。直至当天下午,班主任把我叫到外面,问我平时和他出去玩,都会去什么地方。我说了几个网吧和书店,班主任又叫上另外一个平时与我们关系较好的男生,走出校门说一起围着学校围墙跑一圈。
班主任向右,我和另外那个男生向左。除了公路边的一排商店外,围墙外就确确实实都是农田了,靠近围墙的地块,是常年荒废的,荒草都被淋透了,一片一片地倒在那里。为什么不去市区的网吧找呢,也许他是去通宵了。很快我们就和班主任在围墙后面会合了,毫无发现。
第二天早上还不到起床时间,班主任敲门来到宿舍,叫昨天和我一起跑围墙的男生穿好衣服跟他走。很快有消息传来,他不在了,晚自习回去的路上掉进了堰塘。他们刚把水抽干,找到他。
几天后,早自习快结束时,他的哥哥来收拾他的桌子,一点点搬空他的抽屉,不知从哪本书里掉出了一张照片,是《冬季恋歌》的剧照,裴勇俊戴着眼镜。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啊,死原来是这样。就是说,裴勇俊以后还会演新的剧集和电影,但是,他永远也不可能看到了。所有好的不好的事情,我都再也没办法和他分享。
又一年高考结束,我的成绩有所进步,但最终也只考入一个末流二本。我和几个同学约好一起去看他,我们搭车到达位于镇上的公墓,在一行行的墓碑前寻找他的名字。终于找到后,我们都蹲下来,一时不知该干什么。那时候鲜花还是奢侈的东西,我们也不懂得买纸。
最终,也就是说了几句话而已。
那以后,我和同学们进入不同的大学,很快就失去了联络。每年放假都会去看他的约定,一次也没有实现过。我一次也不曾梦见他。

所有跟帖: 

探秘情降大师 -FormatRun58- 给 FormatRun58 发送悄悄话 (194 bytes) () 12/03/2022 postreply 09:35:5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