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590)

 

转载自麦子熟了微信号(ID:maizi8090

 



作者 Nana

 

 

你要工作多少年,才能挣回留学的钱?
 
最近,90后留学生博主@小琛日记 现身说法,算了一笔账:
 
16岁出国,留美8年,花掉268万人民币,然而藤校毕业的她,年薪只有15万。
 
也就是说,要不吃不喝近18年才能挣回学费。
 

©;小红书博主@小琛日记

 
「工资学费倒挂」的窘境,让不少和小琛一样的留学生们欲哭无泪。
 
某些招聘岗位要求有留学经历,硕士以上学历,月薪2-3K让人两眼一黑——留学生真就比白菜还便宜了?!
 
更惨的是,在这个史上最难秋招季,还有大批简历上写着big name的留学生,期望值一降再降,却依旧连一张平平无奇的offer都接不到。
 
这样大的落差,让不少海归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海归废物」成了他们半玩笑半认真的自嘲。
 
网络舆论更是在无形之中把焦虑的氛围感拉满,种种夸张的反面案例仿佛都在暗示,当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留学这件儿事儿无疑极不划算。
 
但是读书和求学就只是为了赚钱吗?
 
留学的价值又仅仅是只用薪资来衡量的吗?

这段人生当中的奇妙经历,到底带给留学生们什么样的影响与收获?
 
我们采访了五位海外留学生,试图还原他们真实的求学经历以及归来现状,究竟该以何种眼光重新审视留学投入与回报的价值衡量,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答案。
 
 
 
 

阿帕斯

28岁,现媒体打工人

加拿大留学生

 

©;受访者阿帕斯供图

 
说起当初为什么要出国留学,我可能是因为「胸无大志」。
 
我们中国人好像总习惯于在什么阶段就做什么事,不然你就有可能一步错步步错。但是本科毕业后我觉得,青春时光如此美好又短暂,为什么要耗费在工作上,早早地就「过劳丑」。
 
不想工作,又不想在考研内卷,出国留学就成了一个可以「两全」的选择。
 
留学与其说是一种个人投资,不如说是一种体验。一种去感受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去探索国内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去寻找人生还有什么更多可能性的体验。
 
玩过,看过,这就足够了。
 
而我早早就有了薪资赚不回学费的觉悟:
 
别那么功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年薪百万,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才是成年的必修课。
 
这么说可能会让人觉得我就是个拿着家里钱只知道享受的富二代?
 
事实上,留学的那几年里,我一直都在做兼职,最多的一个月能赚2500刀,再加上加拿大留学并没有英美那么费钱,消费水平也不高,收入足以cover生活费。所以我后来不仅没再向家里要过钱,甚至还为爸妈的加拿大之旅出了点赞助。
 
这样的留学生活其实并不轻松。
 
为了省钱,我住过没有隔断的客厅,蹲点过超市的打折菜,尝试过走路40分钟去上课;
 
垃圾物业准点下班,不得不学会了自己换老式保险丝;
 
兼职打工的时候,也被黑心老板克扣过「血汗钱」却没处说理……
 
不是所有留学都是为了所谓的远大志向,清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敢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也有能力为理想买单,才是我「胸无大志」的底气。
 
而那些在加拿大看过的风景,那些让我学会独自生活的经历,就已经值回票价。
 
 
 
 
Ru女士
24岁,美国顶尖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受访者Ru女士供图

 
我是学艺术的,所以对我来说,留学的意义本身就是不能简单用工资或者金钱去衡量的。
 
学艺术的,想去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学校深造,上国际知名艺术家的课,比较刻薄的来说,这不是你有那么多钱就可以等价交换的机会。比如我毕设的指导老师是某国际顶级大奖的获奖者,如果我不出国,上哪儿去找他当指导老师。
 
所以在我的衡量里,我肯定是赚的。
 
我最开始留学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功成名就,极为单纯。我是为了卷死别人获得成功才继续上学的。
 
但是三年留学下来,我不想卷了,我躺平了。不是我不热爱了,而是我不那么功利了,我的热爱更纯粹了。
 
我的一节创意写作课,同班同学10个人,我是唯一一个中国人,唯一一个一路上学上到研究生的人。我的同学们一个比一个精彩:
 
有工作后又来念二硕的小女孩;
 
有怀揣作家梦,为了维持生计当了好多年社区中学文学课老师的波多黎各大哥;
 
有40多岁刚离婚,有时候甚至带娃上课的大姐;
 
还有一个已经退休的70岁的阿姨,重拾对写作的热情,现在在写非虚构……
 
对这位「高龄」同学来说,或许这辈子都没有太大可能得诺贝尔得布克文学奖了,为啥她还要学习还要写作?因为她喜欢啊,这不就是朝闻道夕可以死么?
 
 
我就忽然明白,人不一定要成功,你可以喜欢一切你做得平庸甚至不擅长的东西,然后做一辈子。
 
我们的人生也无需那么着急,我还有几十年可以浪费,可以「朝着功成名就获得成功赶紧赚钱」以外挥霍。
 
这些种种,让我可以跳出原有的文化体系,看到way more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和国内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最后,其实说完我是学艺术出来留学的之后,价值和意义这个东西就不言而喻了。无人可以反驳,后面的话都是value add。反正在哪里都没有钱赚。
 
 
 
Ding
33岁,现国企法务
澳洲留学4年

 

 
 
当初去留学的时候年纪还小,其实对人生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划,有点「稀里糊涂,阴差阳错」地走上了留学这条路。
 
现在我发现,留学对我的人生重要事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毕业后我进到了一个普通国企从事法务工作。作为一颗小小螺丝钉,拿着一般的工资。但因为留学生的身份,公司会给到我相较于其他同事更多的机会。比如一些涉外案子,会倾向于找我来做。
 
今年年初我通过了公司的海外人才轮岗计划,顺利的话,这两个月就要动身去南美工作了。虽说是背井离乡,但两年后回国,事业上会得到一个比较大的提升。我相信如果没有留学经历的话,我是很难得到这个机会的。
 
而且也是因为留学,让我的环球视野变大,接受度变得更高,也有勇气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才敢去接下这个外派的offer。

©;受访者Ding供图

 
当然,我老婆也会跟我一起去南美。我们两个其实也是留学认识的。
 
语言课上的一个破冰游戏让我注意到了这个女生,之后在一次次的小组作业、约饭、party上逐渐升温。我们的故事和其他留学爱情故事比没什么不同,但幸运的是,我们走到了最后。
 
所以我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我老婆。
 
可能因为同是留学生,我们的背景、经历、三观都非常契合。在得知我想去南美试试的第一时间,我老婆就站出来支持我,并对我有一种「迷之自信」,哪怕我们两个人一句西班牙语都不会说,也相信我们在那边工作生活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Troye
27岁,任职某互联网大厂
美国Top 30 研究生

©;受访者Troye供图

 
不同于我的本科,一所不是名校的普通大学,在美国Top 30读研的时候,我真的遇到了很多很棒的人。大家会经常聊一些比较正向的话题,诸如感情,诸如工作,每个人或许迷茫,但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在这样的碰撞中,我的视野被逐渐打开,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会让我不自觉地想要变成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要优秀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从小就被认为是一个逻辑性很差的人,但或许是准备托福、GRE和在国外读书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大家很欣赏我的点,竟然是我的逻辑清晰严谨。
 
以及每堂课、每个教授反复强调的critical thinking也让我在和不同的人交流的时候,有了更多思考的角度和包容性。
 
这些性格里的改变,是将伴随我一生,且远比薪资重要的多的东西。
 
那当然如果一开始留学就是为了回来挣钱,拿更多的package,也无可厚非。我有见过一些同学,为了留下来,为了找到工作拼命networking。不过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
 
我相信大多数人出国是为了多看看这个世界,那既然初衷是「体验」,为什么回国之后又要因此而焦虑呢?
 
 
 
Jennie
30岁,现体制内工作
「大龄」辞职留学英国

 

©;受访者Jennie供图

 
如果要按照工资来衡量的话,我本人可能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废物」。
 
出国前我的月薪过万,花40万去留学后,现在月入只有4500。
 
但是你要是问我后悔吗,我的答案是,一点儿也不。
 
因为是留学让我学会了接纳自己。
 
我到现在还记得,学校舞社里的外国同学们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样子,她们或许并不瘦,也不并不是大美人,甚至连动作都不一定熟练,但是她们就是敢展出来自信又大方地展示自己。
 
这让我发现,原来美一直都是多元的,我被曾经的单一审美PUA了太久太久。
 
在国内搜「Gap year」,出来的全是教你如何考研考公上岸再顺带拿个教师资格证。好像我们永远都不能停下来,要时时刻刻去做「有意义的事儿」。但在国外的间隔年,大家是真的会去做一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事情。
 
有人去了非洲当志愿者,有人打工赚学费去了,甚至还有人因为喜欢功夫喜欢李小龙,跑到香港追星……
 
这些都让我明白,只要不自己给自己设限,人生是有很多选择的。
 
留学确实也给了我更多的选择,我可以选择去一线城市卷生卷死,也可以看够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后,选择回老家上岸。当然,我的这个岗位是要研究生学历的,这也算一种最世俗的留学的价值吧。
 
但我始终相信,一件事的意义或许不是当下立刻显现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再回头看,你才能发现这其中的玄妙。
 
所以与其追问意义,不如重在经历。

©;受访者Jennie供图

 
 
 
点开豆瓣著名「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小组」,你会发现成功的留学生都是相似的,废物的留学生各有各的「废点」。
 
他们有人从名校毕业后,无法接受现状配不上过去的自己的心理落差,不甘心成为默默无名的nobody,每天思考着这份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人看着身边原本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功成名就,焦虑着为什么只有自己一事无成;
 
有人回国后严重水土不服,看着身边人一个个结婚生子迈入人生下一阶段,自己也要面对催婚催生、年龄焦虑……
 
似乎所有人都在往前走,除了自己。
 
他们想改变,却又感到处处碰壁的无力。
 
这些迷茫和焦虑并不是海废所独有的,他们只是和所有25到3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正在经历着「四分之一人生危机」

©;受访者Ding供图

 
不同于被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折磨得心力交瘁的中年危机,处在人生四分之一阶段的年轻人们依旧拥有着去改变自己、改变未来的可能性。
 
但同时,他们又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还有足够的年轻资本去试错,将每一个决定都看得重之又重,怕自己走错了路。
 
而「名校海归」的光环,更是无形中将这种焦虑放大。他们自嘲为海废,一边喊着躺平,一边反复仰卧起坐去卷回去。
 
但是就像海废不一定真的废,当我们不再把「金钱」当做唯一衡量标准时,留学的价值也变得更丰富。
 
留学也从来不是一个标签化的东西,它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风景,自然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这些植根于内心深处最主观的感受,不能,也不应该被冠上一个世俗的标准被评头论足。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陈传兴老先生回忆自己巴黎留学时光时的一段话。
 

愿你也能找到自己留学的意义。

 

======================================================

“我爱孩子, 但有时也想弄死他”

养育路上,你崩溃过吗?有多少次白天口不择言的吼娃,就有多少个深夜的辗转反侧反思自责。
 
有娃以后,反复的情绪难以自控,内心愧疚不已,让每位妈妈都不自觉处于撕裂状态,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
 
我到底怎么了?对此,心理学上给出了另一个解释。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

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

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英国的育儿剧《养育者》,影片一开头,两位爸妈就在认真地讨论一个骇人听闻的问题:如何把娃弄死?

 

 

是的,“我愿意为孩子而死,但很多时候我也想弄死他们。”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烦!了!

 

 

无论孩子刚出生时,有多期待多兴奋。养育路上,身心俱疲都会逐渐成为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我们总说为了娃,连命都能不要,但为什么有时会烦TA烦得恨不得丢出去?甚至有时听到TA的哭声、看到TA闹腾,就会火蹭得一下就往上冒。

 

从前自己对谁都和颜悦色,不曾高声贝嚷嚷过一句话,如今为什么对着孩子却总是口不择言,说着最尖酸刻薄的冷言冷语,爆发最凶神恶煞,最丑陋不堪的一面?

 

天啊,是“我太不合格,不配当妈吗?”不,你只是深陷“养育倦怠”的沼泽中,无力自拔。

 

吼娃就不是好妈妈?

你可能不懂什么叫“养育倦怠”

 

听说过职业倦怠、心理倦怠,唯独没有听说过“养育倦怠”。但其实,这是非常常见且正常的一种现象。

 

都说父母不易,每天有多少次处在崩溃边缘就有多少次深呼吸。累了,不想带了;烦了,不想看见娃;倦了,当妈当得自我怀疑了。

 

“孩子大了以后,我的母爱激素明显减退,感觉自己不那么爱她了,但出于责任,我又被迫爱她。多么复杂的人类感情。”群里一位宝妈的吐槽,引起了众人的一致认同。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James J. Gross曾邀请了两千多位家长,做了一项时长6个月的在线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曾有过从“憧憬”到“幻灭”的育儿心境。

 

心理学上,将这种父母由于压力过大、精力紧缺、要求过严而引起的一些列情绪失调叫做“养育倦怠”。

 

这种情况,出现在8%~36%的父母身上,主要以母亲为主。

 

“养育倦怠”的三大表现

无力、无爱、无成就

 

研究发现,养育倦怠产生的核心原因是失衡。

 

生活和工作的失衡,家庭分工的失衡,期待和落差的失衡……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垮了妈妈身心俱疲的最后一根稻草。反复的情绪崩溃,内心自责,让每位妈妈都不自觉处于撕裂状态。

 

“养育倦怠”主要表现为:长期养育压力下所形成的由情绪耗竭、情绪疏离以及低个人成就感。

 

 

 

电视上那种笑起来甜甜的母慈子孝的镜头,只出现在少部分时光中。真实的养娃场景,是无数繁琐又单调,烦躁又无助的片段所组成——

 

 

中间还要穿插着处理育儿中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协调工作和生活,接受身材变胖、样子变丑,还有许多很多未知的风险……

 

 

365天全年无休,孤军奋战带来的不仅是精力的透支,更是心理上超负荷的压力。于是,长期高压带来的情绪紧绷,使得妈妈耐心不足,一点小事就能点燃爆炸的引线。

 

但每每情绪决堤后又愧疚,愧疚后又忍不住怒吼,怒吼完有因为对自己失望,而再深陷愧疚和自责。

 

于是产生自我怀疑,开始自我PUA——“我不是个好妈妈”。

 

 

养娃不易,不吼更难。熊孩子总有一千零一种方式挑战你的忍耐极限,点燃你的怒火。

 

即使你在心里默念了一百遍“亲生的、发脾气不好、要科学育儿、要好好讲道理……”,可是当讲理,共情,冷处理通通无济于事时,最后忍无可忍,什么爱与自由,什么冷静与共情,什么温柔而坚定,都被心中的怒火炸得四分五裂,让人几乎是本能地原地爆炸,脱口而出地咆哮怒吼。

 

工作不想干了,可以跳槽,但孩子看不顺眼了,也只能硬撑,毕竟父母没法辞职。当养孩子的过程让人身心交瘁,原本至亲至爱的孩子,也突然变得可恶可恨。

 

 

于是,吼娃的分贝提高了,训斥的次数增加了,发火的级别提升了!

 

但每每互相伤害完,又总是愧疚万分。于是,不自觉的,我们竟然产生了“讨厌孩子”的想法。这个念头看似大逆不道,却,又如此合情合理。

 

 

 

这个时代有多卷,妈妈就有多焦虑。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如此优秀,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不自觉的充满期待。但常常,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渴望TA吃得好睡得好,奈何TA是个睡渣兼饭渣;渴望TA知书达理,品学兼优,奈何TA粗枝大叶,拖拉磨蹭,写个作业都得吼破嗓子;渴望TA学琴棋书画,有一技之长,奈何钱砸了一大堆,啥也没有学出个花;渴望TA嘘寒问暖,拥有“感恩的心”,奈何TA一身反骨,只会顶心顶肺……

 

 

“为什么别人当妈那么成功,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

 

有对比就有落差,有落差就有失望。于是,内在的自我攻击再次汹涌袭来。“我不是好妈妈”的自我PUA就仿佛找到了新的证据,板上钉钉的把自己的失败昭告天下。

 

三招教你消除“养育倦怠”

 

日剧《坡道上的家》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旦女人知道一个孩子正在她的体内生长,人们便向她灌输新生活的理念、理想,不停地向她描述新生活的楷模。”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带得了孩子,搞得好事业;哄得了公婆,伺候得了老公;辅导得了作业,还得增值得了自身。

 

从当妈的那一刻开始,整个社会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就假意用“牺牲、奉献、伟大”等冠冕堂皇的词藻,把妈妈架上了“母爱”的神坛炙烤。表面看起来神圣而光鲜,底下却是熊熊燃烧的烈火。

 

让被道德绑架的妈妈们,在密不透风的“理所应当”和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别人都可以”的大山下,被拳拳暴击,却还得咬牙强忍着屹立不倒。

 

 

但内心那些不断涌出的哀怨、疲惫、痛苦,会逐渐滋生出粘稠、阴暗的沼泽,最终吞噬了自我,也伤害了儿女。

 

 

数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比例0.618,被称为黄金比例。无论在建筑、设计、音乐、美术还是生活中,这都是一个让人感到舒服和和谐的比例点。而在养育中,“60分妈妈”同样是被誉为“足够好的妈妈”。

 

是的,不用100分,不需要完美。你只需要做到60分,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都已经是恰到好处的爱。

 

60分的妈妈,允许自己有40分的自我空间,又放手让孩子有40分的空间去学习独立,经历挫折,面对挑战。接纳自己会犯错、接纳孩子并不总是那么听话,接受生活并不尽如人意。

 

60分的温度,40分的距离,爱就刚刚好。

 

 

 

刘若英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里特别提到:人会在各种关系里失去一部分的自己,因为相处需要缩小自我。那就用短暂的分别,用脱离日常关系的独处,将自己放大,“不需从众,可以自我”。

 

摘下“伟大母爱”的皇冠,撕掉“贤妻良母”的剧本,抛弃“完美妈妈”的人设,做一个“懂得示弱,懂得放手”的妈妈吧!

 

家里卫生不用每天做,不想做饭就点外卖;周末老公休息就多让他“父职”上岗带娃;孩子的学业别太着急,睁只眼闭只眼,总归得让他学会靠自己;累了倦了就给自己放个假,跟闺蜜逛街聚会下午茶;每天再忙再累也要留点时间给自己看书、运动、听音乐、独自放放空……

 

 

偶尔偷懒不是罪过,而是自我放过。

 

学会和“无私”保持距离,对牺牲敬而远之。你不是超人,也不是圣母玛利亚,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照顾好自己,才有余力照顾他人。

 

 

心理学著作《状态的科学》中提到克服倦怠的最佳办法,就是“做减法”:

 

 

到底哪个牌子的牛奶更有营养?早起有点凉,孩子要不要穿外套?周末到底是带娃去爬山还是去博物馆?

 

无关紧要,无伤大雅的生活细节,不要耗费太多的精气神在上面。

 

哪个牌子的牛奶都有营养,肯喝就行;孩子冷了自然会穿外套,不用纠结;周末出太阳就去爬山,下雨就去博物馆,太累了就在家。

 

当妈不用事无巨细,尽善尽美,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想法简单了,生活就简单了。

 

 

吼娃过后,总是内疚。但长此以往,负面的情绪只会将自己裹挟其中,让内心负担更重,让情绪更濒临崩溃。

 

当妈要学会自省而不自责。面对负面情绪,不强行压抑,也不肆意发作,及时补救,正面看待。可以倾诉,可以寻求帮助,可以试图改变,但唯独不要将自己深陷在愧疚的沼泽中,让负能量把自己拉进深渊。

 

社会给妈妈的枷锁已经够多,我们没必要再给自己加码。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内耗,学会自我放过,才有心力去改过。

 

 

 

不要被生活中的“应该”所捆绑。

 

没有“应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妈妈;也没有“应该”辅导得了娃上得了班的妈妈;更没有别人做到,你也“应该”能做到的妈妈。

 

人无完人,承认自己有做不到的事。

 

不擅长做饭,没必要跟那些“美食厨娘”做比较;但你擅长给娃做手工,那也是一种本事。

 

不擅长辅导作业,就交给老师或托班吧。反正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是那块料的话,天天耳提面命也鸡不出一个学霸。但你擅长陪玩陪吃陪喝,周末带娃游山玩水,母慈子孝,快乐童年,也是一种收获。

 

当不来全职妈妈,也不必因不能24小时陪伴孩子而愧疚;在职场上能闪闪发亮的那个你,也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好榜样。

 

当妈没有统一的模板,也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有,那就是让孩子看到一个阳光、乐观、真实的你。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100分的父母,谁不是在一边崩溃一边振作,一边怒骂一边安抚中,陪娃共同成长。

 

养儿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虽然崩溃有时,焦虑有时,但孩子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却是养儿路上最难以割舍的牵绊。

 

 

================================================================

 

他长大后去坐牢了,没有逆袭

 

来源:晏凌羊( ID:qiushan08)
作者:晏凌羊

 

 

最近有一个热帖,讲的大概是一位女教师去乡下支教,看到有的男学生像「侠客」。

 

比如,考试前一天去沙漠骑摩托,考完试后就游荡去拉萨,见了人就跟人家喝大酒……

 

最后,博主得出的结论是:

 

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我没转,但作为一个从农村里硬爬出来的人,我想谈点我的看法。

 

这样的男生,在我成长之路上见过太多了,有比我大几届的,有和我同届的,还有比我小的。

 

学生时代,他们读不进去书,蔑视权威、离经叛道,惊起尖叫无数,一副「爱谁谁」的样子,看起来很酷。

 

但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我说的是「绝大多数」,最后却走向了一条自我放逐和毁灭的路。

 

而且,对周围人杀伤力极大。

 

 

 

我亲舅舅,上学时玩吉他、追小虎队,经常逃课去徒步,从来不把世俗的功利性标准放在眼里。

 

后来呢?

 

他因为抢劫又遇上严打,入狱四年半。出狱后娶了我舅妈。

 

然后,他发现自己承担不了生活的重量,开始酗酒、赌博,开启了打老婆、打小孩、打父母的家暴之路……

 

最后众叛亲离,45岁暴尸街头。


我同学的哥哥,曾经是我们小学里最靓的仔,跳霹雳舞、芭蕾舞一绝。

 

别的男孩子为穿紧身芭蕾裤而羞涩,怕引人笑话,他完全不放在眼里;上小学就抽烟、追求刚毕业来学校教美术的女老师,一时被奉为传奇。

 

后来呢?

 

他没考上初中,就出去打工。有点钱就拿去看世界,我们还不知道火车长啥样的时候,他已经去过北京、上海。

 

再之后,他做了建筑工人,回家娶了老婆,又成为了赌鬼和家暴狂,还是好吃懒做那种……田地里的活儿都是老婆干,还把老婆卖农产品换来的孩子的学费钱,全部赌光。

 

我表弟,上学时候看起来也跟故事中的那个男同学一样。

 

那时候,他长得帅又爱干净、会打扮,打篮球、玩游戏机都很溜,吸引一批女孩子的注意。

 

实际上,他花的都是农民父母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

 

上学时候,他经常逃课,高考后落榜,填志愿时第一志愿是清华。他很能喝,靠喝酒交到一帮同样爱喝酒的朋友,说要跟这帮人合伙做生意,忽悠来了一些钱出去考察。

 

最远去到了乌兰巴托,回来说自己是全村第一个出国的人。回国后,生意没搞起来,钱却花光了。

 

这中间,当然也没少见义勇为。比如,曾经救起一个落水儿童,接受那户人家的「顶礼膜拜」。

 

后来呢?

 

他娶了个很能干但出生于孤儿家庭的老婆。婚后几年开始不做事,「低端的活儿看不起,高端的活儿干不了」。

 

现在,父母六十多岁了,还靠打工那点微薄的收入养着他。

 

他老婆因为忍受不了这个长期好吃懒做的丈夫而闹离婚;他女儿因为从小没得到过太多父亲的关爱,对他怨念颇深……

 

 

 

 

 

 

这类「坏男生」,我真是见太多了……

 

到了中年,他们大多好手好脚,但宁肯在家里啃父母、啃老婆都不肯出去工作,「本事小,但在家里脾气大」。

 

到了中年,还活得像个人的,很少。

 

如果哪天我真的活不下去了,但我身体健康的话,我还是能俯得下身子去做「吉祥三保」:

 

保安、保洁、保姆,并且奋力成为「三保」中的佼佼者。

 

而他们不愿意去干这些工作,说是怕周围人的眼光,怕被哥们儿看不起。

 

如果这种说辞为真,那我觉得还是智商问题。

 

你那么在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周围人、哥们儿的眼光,就不在乎能养活整个家庭的你老婆的眼光?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到底应该讨好谁、在乎谁的感受,你还不明白?

 

好吃懒做的人,不说人品了,绝大多数智商就不过关。

 

年轻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社会上没有猛练一门技艺,又不肯承担家庭责任,也是智商不过关。

 

我还见过这样一个「坏男生」:

 

上初中时,他从来不好好学习,拿父母给的饭钱去打游戏,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直接在试卷上画红叉叉。他的父母也是,只要听他说「去同学家里了」,就不再过问他是否回家过夜。

 

那所初中的校长真的是一个非常负责任、把学校当家的校长,学校里申请到一点经费,他恨不能把它全部花在学生头上。

 

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出来,去资助学校里的贫困学生;他也努力地拉拔差生,希望他们哪天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把心收到学习上来。

 

在好学生和好家长中间,他非常受爱戴,只可惜,不到五十岁就因为脑溢血去世了……

 

他去世前几个小时,到学校进行晚自习巡查,发现有几个男生不在座位上,这其中就包括那个「坏男生」。

 

一问,说是跑去湖边游泳了。校长听闻,急得跳脚,担心这几个男生的安全。毕竟那时候湖边黑灯瞎火的,而且他也不知道,这几个男生到底会不会游泳。大半夜的,他一个人打着电筒、骑上摩托车去湖边找他们,找了几个小时,湖边连个鬼影都没有。

 

回到学校,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后来问周边小卖部的人才得知,那几个学生原本是要去湖边游泳,但后来看到学校外面的游戏厅,就临时改了主意,打游戏去了。

 

他跑到游戏厅,把这几个男生都揪了出来,送回宿舍。自己回到家时,已经十二点了。回到家里,他觉得有点累,就打了一盆水泡脚。这一泡,他就歪倒在床上,再也没醒过来。

 

家人把他送去医院时,已经救不回来了。

 

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全校师生和家长心痛不已,去他们家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他下葬那天,收到的花圈从家门口一直摆到了大街上……很多农民自己家里没多少钱,但还是凑出钱来买花圈,表达对他去世的哀痛。

 

有的人比较嘴碎,就跟那个「坏男生」说:「要不是因为你们,他可能也不会死。」

 

当然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校长找了他们大半夜」跟「校长突发脑溢血去世」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因果联系,这么说话是不对的。

 

但是,令人气愤的,是那个「坏男生」的反应。

 

其他几个和他一起出去打游戏的男生,都因为校长去世而感到有点内疚,唯独他,理直气壮地怼了回去:「是他自己愿意去找的!我逼他了吗?他活该!」这话一出,就真的惹众怒了。

 

校长作古很多年后,我打听了下这位「坏男生」的近况:因参与黑社会犯罪,在扫黑除恶斗争中被抓。

 

那帮跟他一起去打游戏的男孩中,也有一个比较成器的,受校长的感化改邪归正、努力学习,最后考上了中专。

 

毕业后,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娶了老婆养了娃,努力养活了一个家。

 

 

 

 

我觉得,那位女教师之所以会讴歌男学生那种「侠客」精神,是因为她并没有长长久久地呆在农村,没有看到这些故事的后续。

 

她只是厌烦城市里人人都在追求「豪宅、豪车、好收入」的功利性竞争,进而想象出了农村侠客的浪漫图景,并将自己对生活的某种向往,投射到了他们身上。

 

可是,这种想象是不符合现实的。我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些「侠客」走天涯的背后,钱从何来?

 

是谁在为他们的「侠客行」买单?

 

他们的任性背后,又有多少父母、妻子、儿女的血泪?

 

这些所谓的「侠客」,搞不好就是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轻则祸害家庭,重则为害社会。

 

我们都在抱怨内卷的人生,抱怨人与人之间比拼个没完没了,抱怨这个世界关于「见世面」的衡量标准很单一。

 

但是,男学生的这种「任性」,真不值得美化和讴歌。

 

衡量你对另外一种生活是否向往的唯一标准是:

 

让你们身份互换,你是否愿意?

 

你在城市里生活,拿着白领的工资,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然后去问一个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你愿意和我互换人生吗?」

 

人家也许会举双手双脚同意,而你就未必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出生就能感知到生活的质量,所不同的是,有人尝试着背负起这份重量,并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将其变轻。

 

比如,一早就知道自己能获得这份求学机会非常不容易,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成长,继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而有的人则选择逃避这种重量,然后,把自己该承担的那一份,撂挑子给别人。

 

比如,年轻时候不学习、不赚钱、不攒钱,天天想着要出去「见世面」,视世俗标准为粪土,老了让身边所有人为他的任性买单。

 

我是无论如何,都没法跟后者共情的,我的成长经历,也决定了我始终没法为包裹在文艺外壳下的叙事感到浪漫。

 

安分守己的人生,很值得鄙视吗?

 

离经叛道的人生,又那么值得神往吗?

 

世界是由离经叛道的人「引领」的,但却是由安分守己的大多数「创造」的。

 

离经叛道的人,一类对社会有极强建设力,另一类有极强的破坏力。

 

比尔盖茨退学、创造了微软;韩寒退学,靠写作突出重围……但是,这些人都是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中途退学的人,最后都混成了「街溜子」,只能靠嫖娼、赌博、吸毒、家暴、啃老等低级发泄,解决内心的冲突。

 

聪明人、能逆袭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这是常识。

 

社会稳定,靠的就是安分守己的人,靠的就是每一个肯对自我和家庭负责的人。

 

对普通人来说,选择一条主流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所有跟帖: 

不要遗忘这个男人 -FormatRun58- 给 FormatRun58 发送悄悄话 (194 bytes) () 11/19/2022 postreply 10:32:3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