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ana
你要工作多少年,才能挣回留学的钱?
©;小红书博主@小琛日记
这段人生当中的奇妙经历,到底带给留学生们什么样的影响与收获?
阿帕斯
28岁,现媒体打工人
加拿大留学生
©;受访者阿帕斯供图
©;受访者Ru女士供图
©;受访者Ding供图
©;受访者Troye供图
©;受访者Jennie供图
©;受访者Jennie供图
©;受访者Ding供图
愿你也能找到自己留学的意义。
======================================================
“我爱孩子, 但有时也想弄死他”
英国的育儿剧《养育者》,影片一开头,两位爸妈就在认真地讨论一个骇人听闻的问题:如何把娃弄死?
是的,“我愿意为孩子而死,但很多时候我也想弄死他们。”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烦!了!
无论孩子刚出生时,有多期待多兴奋。养育路上,身心俱疲都会逐渐成为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我们总说为了娃,连命都能不要,但为什么有时会烦TA烦得恨不得丢出去?甚至有时听到TA的哭声、看到TA闹腾,就会火蹭得一下就往上冒。
从前自己对谁都和颜悦色,不曾高声贝嚷嚷过一句话,如今为什么对着孩子却总是口不择言,说着最尖酸刻薄的冷言冷语,爆发最凶神恶煞,最丑陋不堪的一面?
天啊,是“我太不合格,不配当妈吗?”不,你只是深陷“养育倦怠”的沼泽中,无力自拔。
听说过职业倦怠、心理倦怠,唯独没有听说过“养育倦怠”。但其实,这是非常常见且正常的一种现象。
都说父母不易,每天有多少次处在崩溃边缘就有多少次深呼吸。累了,不想带了;烦了,不想看见娃;倦了,当妈当得自我怀疑了。
“孩子大了以后,我的母爱激素明显减退,感觉自己不那么爱她了,但出于责任,我又被迫爱她。多么复杂的人类感情。”群里一位宝妈的吐槽,引起了众人的一致认同。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员James J. Gross曾邀请了两千多位家长,做了一项时长6个月的在线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曾有过从“憧憬”到“幻灭”的育儿心境。
心理学上,将这种父母由于压力过大、精力紧缺、要求过严而引起的一些列情绪失调叫做“养育倦怠”。
生活和工作的失衡,家庭分工的失衡,期待和落差的失衡……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垮了妈妈身心俱疲的最后一根稻草。反复的情绪崩溃,内心自责,让每位妈妈都不自觉处于撕裂状态。
“养育倦怠”主要表现为:长期养育压力下所形成的由情绪耗竭、情绪疏离以及低个人成就感。
电视上那种笑起来甜甜的母慈子孝的镜头,只出现在少部分时光中。真实的养娃场景,是无数繁琐又单调,烦躁又无助的片段所组成——
中间还要穿插着处理育儿中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协调工作和生活,接受身材变胖、样子变丑,还有许多很多未知的风险……
365天全年无休,孤军奋战带来的不仅是精力的透支,更是心理上超负荷的压力。于是,长期高压带来的情绪紧绷,使得妈妈耐心不足,一点小事就能点燃爆炸的引线。
但每每情绪决堤后又愧疚,愧疚后又忍不住怒吼,怒吼完有因为对自己失望,而再深陷愧疚和自责。
养娃不易,不吼更难。熊孩子总有一千零一种方式挑战你的忍耐极限,点燃你的怒火。
工作不想干了,可以跳槽,但孩子看不顺眼了,也只能硬撑,毕竟父母没法辞职。当养孩子的过程让人身心交瘁,原本至亲至爱的孩子,也突然变得可恶可恨。
于是,吼娃的分贝提高了,训斥的次数增加了,发火的级别提升了!
但每每互相伤害完,又总是愧疚万分。于是,不自觉的,我们竟然产生了“讨厌孩子”的想法。这个念头看似大逆不道,却,又如此合情合理。
这个时代有多卷,妈妈就有多焦虑。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如此优秀,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不自觉的充满期待。但常常,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有对比就有落差,有落差就有失望。于是,内在的自我攻击再次汹涌袭来。“我不是好妈妈”的自我PUA就仿佛找到了新的证据,板上钉钉的把自己的失败昭告天下。
日剧《坡道上的家》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旦女人知道一个孩子正在她的体内生长,人们便向她灌输新生活的理念、理想,不停地向她描述新生活的楷模。”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带得了孩子,搞得好事业;哄得了公婆,伺候得了老公;辅导得了作业,还得增值得了自身。
从当妈的那一刻开始,整个社会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就假意用“牺牲、奉献、伟大”等冠冕堂皇的词藻,把妈妈架上了“母爱”的神坛炙烤。表面看起来神圣而光鲜,底下却是熊熊燃烧的烈火。
让被道德绑架的妈妈们,在密不透风的“理所应当”和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别人都可以”的大山下,被拳拳暴击,却还得咬牙强忍着屹立不倒。
但内心那些不断涌出的哀怨、疲惫、痛苦,会逐渐滋生出粘稠、阴暗的沼泽,最终吞噬了自我,也伤害了儿女。
数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比例0.618,被称为黄金比例。无论在建筑、设计、音乐、美术还是生活中,这都是一个让人感到舒服和和谐的比例点。而在养育中,“60分妈妈”同样是被誉为“足够好的妈妈”。
是的,不用100分,不需要完美。你只需要做到60分,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都已经是恰到好处的爱。
60分的妈妈,允许自己有40分的自我空间,又放手让孩子有40分的空间去学习独立,经历挫折,面对挑战。接纳自己会犯错、接纳孩子并不总是那么听话,接受生活并不尽如人意。
刘若英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里特别提到:人会在各种关系里失去一部分的自己,因为相处需要缩小自我。那就用短暂的分别,用脱离日常关系的独处,将自己放大,“不需从众,可以自我”。
摘下“伟大母爱”的皇冠,撕掉“贤妻良母”的剧本,抛弃“完美妈妈”的人设,做一个“懂得示弱,懂得放手”的妈妈吧!
学会和“无私”保持距离,对牺牲敬而远之。你不是超人,也不是圣母玛利亚,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妈。照顾好自己,才有余力照顾他人。
心理学著作《状态的科学》中提到克服倦怠的最佳办法,就是“做减法”:
到底哪个牌子的牛奶更有营养?早起有点凉,孩子要不要穿外套?周末到底是带娃去爬山还是去博物馆?
哪个牌子的牛奶都有营养,肯喝就行;孩子冷了自然会穿外套,不用纠结;周末出太阳就去爬山,下雨就去博物馆,太累了就在家。
当妈不用事无巨细,尽善尽美,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想法简单了,生活就简单了。
吼娃过后,总是内疚。但长此以往,负面的情绪只会将自己裹挟其中,让内心负担更重,让情绪更濒临崩溃。
当妈要学会自省而不自责。面对负面情绪,不强行压抑,也不肆意发作,及时补救,正面看待。可以倾诉,可以寻求帮助,可以试图改变,但唯独不要将自己深陷在愧疚的沼泽中,让负能量把自己拉进深渊。
社会给妈妈的枷锁已经够多,我们没必要再给自己加码。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内耗,学会自我放过,才有心力去改过。
没有“应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妈妈;也没有“应该”辅导得了娃上得了班的妈妈;更没有别人做到,你也“应该”能做到的妈妈。
不擅长做饭,没必要跟那些“美食厨娘”做比较;但你擅长给娃做手工,那也是一种本事。
不擅长辅导作业,就交给老师或托班吧。反正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是那块料的话,天天耳提面命也鸡不出一个学霸。但你擅长陪玩陪吃陪喝,周末带娃游山玩水,母慈子孝,快乐童年,也是一种收获。
当不来全职妈妈,也不必因不能24小时陪伴孩子而愧疚;在职场上能闪闪发亮的那个你,也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好榜样。
当妈没有统一的模板,也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有,那就是让孩子看到一个阳光、乐观、真实的你。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100分的父母,谁不是在一边崩溃一边振作,一边怒骂一边安抚中,陪娃共同成长。
养儿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虽然崩溃有时,焦虑有时,但孩子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却是养儿路上最难以割舍的牵绊。
================================================================
他长大后去坐牢了,没有逆袭
最近有一个热帖,讲的大概是一位女教师去乡下支教,看到有的男学生像「侠客」。
比如,考试前一天去沙漠骑摩托,考完试后就游荡去拉萨,见了人就跟人家喝大酒……
最后,博主得出的结论是:
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我没转,但作为一个从农村里硬爬出来的人,我想谈点我的看法。
这样的男生,在我成长之路上见过太多了,有比我大几届的,有和我同届的,还有比我小的。
学生时代,他们读不进去书,蔑视权威、离经叛道,惊起尖叫无数,一副「爱谁谁」的样子,看起来很酷。
但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我说的是「绝大多数」,最后却走向了一条自我放逐和毁灭的路。
而且,对周围人杀伤力极大。
我亲舅舅,上学时玩吉他、追小虎队,经常逃课去徒步,从来不把世俗的功利性标准放在眼里。
后来呢?
他因为抢劫又遇上严打,入狱四年半。出狱后娶了我舅妈。
然后,他发现自己承担不了生活的重量,开始酗酒、赌博,开启了打老婆、打小孩、打父母的家暴之路……
最后众叛亲离,45岁暴尸街头。
我同学的哥哥,曾经是我们小学里最靓的仔,跳霹雳舞、芭蕾舞一绝。
别的男孩子为穿紧身芭蕾裤而羞涩,怕引人笑话,他完全不放在眼里;上小学就抽烟、追求刚毕业来学校教美术的女老师,一时被奉为传奇。
后来呢?
他没考上初中,就出去打工。有点钱就拿去看世界,我们还不知道火车长啥样的时候,他已经去过北京、上海。
再之后,他做了建筑工人,回家娶了老婆,又成为了赌鬼和家暴狂,还是好吃懒做那种……田地里的活儿都是老婆干,还把老婆卖农产品换来的孩子的学费钱,全部赌光。
我表弟,上学时候看起来也跟故事中的那个男同学一样。
那时候,他长得帅又爱干净、会打扮,打篮球、玩游戏机都很溜,吸引一批女孩子的注意。
实际上,他花的都是农民父母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
上学时候,他经常逃课,高考后落榜,填志愿时第一志愿是清华。他很能喝,靠喝酒交到一帮同样爱喝酒的朋友,说要跟这帮人合伙做生意,忽悠来了一些钱出去考察。
最远去到了乌兰巴托,回来说自己是全村第一个出国的人。回国后,生意没搞起来,钱却花光了。
这中间,当然也没少见义勇为。比如,曾经救起一个落水儿童,接受那户人家的「顶礼膜拜」。
后来呢?
他娶了个很能干但出生于孤儿家庭的老婆。婚后几年开始不做事,「低端的活儿看不起,高端的活儿干不了」。
现在,父母六十多岁了,还靠打工那点微薄的收入养着他。
他老婆因为忍受不了这个长期好吃懒做的丈夫而闹离婚;他女儿因为从小没得到过太多父亲的关爱,对他怨念颇深……
这类「坏男生」,我真是见太多了……
到了中年,他们大多好手好脚,但宁肯在家里啃父母、啃老婆都不肯出去工作,「本事小,但在家里脾气大」。
到了中年,还活得像个人的,很少。
如果哪天我真的活不下去了,但我身体健康的话,我还是能俯得下身子去做「吉祥三保」:
保安、保洁、保姆,并且奋力成为「三保」中的佼佼者。
而他们不愿意去干这些工作,说是怕周围人的眼光,怕被哥们儿看不起。
如果这种说辞为真,那我觉得还是智商问题。
你那么在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周围人、哥们儿的眼光,就不在乎能养活整个家庭的你老婆的眼光?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到底应该讨好谁、在乎谁的感受,你还不明白?
好吃懒做的人,不说人品了,绝大多数智商就不过关。
年轻时候不好好学习,到社会上没有猛练一门技艺,又不肯承担家庭责任,也是智商不过关。
我还见过这样一个「坏男生」:
上初中时,他从来不好好学习,拿父母给的饭钱去打游戏,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直接在试卷上画红叉叉。他的父母也是,只要听他说「去同学家里了」,就不再过问他是否回家过夜。
那所初中的校长真的是一个非常负责任、把学校当家的校长,学校里申请到一点经费,他恨不能把它全部花在学生头上。
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出来,去资助学校里的贫困学生;他也努力地拉拔差生,希望他们哪天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把心收到学习上来。
在好学生和好家长中间,他非常受爱戴,只可惜,不到五十岁就因为脑溢血去世了……
他去世前几个小时,到学校进行晚自习巡查,发现有几个男生不在座位上,这其中就包括那个「坏男生」。
一问,说是跑去湖边游泳了。校长听闻,急得跳脚,担心这几个男生的安全。毕竟那时候湖边黑灯瞎火的,而且他也不知道,这几个男生到底会不会游泳。大半夜的,他一个人打着电筒、骑上摩托车去湖边找他们,找了几个小时,湖边连个鬼影都没有。
回到学校,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后来问周边小卖部的人才得知,那几个学生原本是要去湖边游泳,但后来看到学校外面的游戏厅,就临时改了主意,打游戏去了。
他跑到游戏厅,把这几个男生都揪了出来,送回宿舍。自己回到家时,已经十二点了。回到家里,他觉得有点累,就打了一盆水泡脚。这一泡,他就歪倒在床上,再也没醒过来。
家人把他送去医院时,已经救不回来了。
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全校师生和家长心痛不已,去他们家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他下葬那天,收到的花圈从家门口一直摆到了大街上……很多农民自己家里没多少钱,但还是凑出钱来买花圈,表达对他去世的哀痛。
有的人比较嘴碎,就跟那个「坏男生」说:「要不是因为你们,他可能也不会死。」
当然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校长找了他们大半夜」跟「校长突发脑溢血去世」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因果联系,这么说话是不对的。
但是,令人气愤的,是那个「坏男生」的反应。
其他几个和他一起出去打游戏的男生,都因为校长去世而感到有点内疚,唯独他,理直气壮地怼了回去:「是他自己愿意去找的!我逼他了吗?他活该!」这话一出,就真的惹众怒了。
校长作古很多年后,我打听了下这位「坏男生」的近况:因参与黑社会犯罪,在扫黑除恶斗争中被抓。
那帮跟他一起去打游戏的男孩中,也有一个比较成器的,受校长的感化改邪归正、努力学习,最后考上了中专。
毕业后,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娶了老婆养了娃,努力养活了一个家。
我觉得,那位女教师之所以会讴歌男学生那种「侠客」精神,是因为她并没有长长久久地呆在农村,没有看到这些故事的后续。
她只是厌烦城市里人人都在追求「豪宅、豪车、好收入」的功利性竞争,进而想象出了农村侠客的浪漫图景,并将自己对生活的某种向往,投射到了他们身上。
可是,这种想象是不符合现实的。我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这些「侠客」走天涯的背后,钱从何来?
是谁在为他们的「侠客行」买单?
他们的任性背后,又有多少父母、妻子、儿女的血泪?
这些所谓的「侠客」,搞不好就是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轻则祸害家庭,重则为害社会。
我们都在抱怨内卷的人生,抱怨人与人之间比拼个没完没了,抱怨这个世界关于「见世面」的衡量标准很单一。
但是,男学生的这种「任性」,真不值得美化和讴歌。
衡量你对另外一种生活是否向往的唯一标准是:
让你们身份互换,你是否愿意?
你在城市里生活,拿着白领的工资,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然后去问一个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你愿意和我互换人生吗?」
人家也许会举双手双脚同意,而你就未必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出生就能感知到生活的质量,所不同的是,有人尝试着背负起这份重量,并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将其变轻。
比如,一早就知道自己能获得这份求学机会非常不容易,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成长,继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而有的人则选择逃避这种重量,然后,把自己该承担的那一份,撂挑子给别人。
比如,年轻时候不学习、不赚钱、不攒钱,天天想着要出去「见世面」,视世俗标准为粪土,老了让身边所有人为他的任性买单。
我是无论如何,都没法跟后者共情的,我的成长经历,也决定了我始终没法为包裹在文艺外壳下的叙事感到浪漫。
安分守己的人生,很值得鄙视吗?
离经叛道的人生,又那么值得神往吗?
世界是由离经叛道的人「引领」的,但却是由安分守己的大多数「创造」的。
离经叛道的人,一类对社会有极强建设力,另一类有极强的破坏力。
比尔盖茨退学、创造了微软;韩寒退学,靠写作突出重围……但是,这些人都是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中途退学的人,最后都混成了「街溜子」,只能靠嫖娼、赌博、吸毒、家暴、啃老等低级发泄,解决内心的冲突。
聪明人、能逆袭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这是常识。
社会稳定,靠的就是安分守己的人,靠的就是每一个肯对自我和家庭负责的人。
对普通人来说,选择一条主流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