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往事(526)

来源: YMCK1025 2022-08-11 19:34:3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8716 bytes)

我在东南亚读「水博」,三年后进退两难

小昼 极昼工作室 2022-08-04 22:23 Posted on 北京

 

 

 

罗晓兰

编辑毛翊君

 

「科研渣渣」想两年读博

“你想用几年来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面试官问。

“三年。”杨乐乐回得很干脆。这位内蒙古某二本院校的老师那时觉得,这算保守的时间了。

申请很顺利,有两所学校发来offer,她选了马来西亚排名前五、QS排名世界前200的公立学校,很快成为一名教育学博士生。进去一看,学校社团活动多,环境不错,坐在草坡上能看见海,杨乐乐很兴奋,“感觉入了学就能毕业了”。

 

杨乐乐读博的马来西亚高校一角。讲述者供图。

她一直对未来规划明确,在呼和浩特读完本、硕,马上就回到家乡入编,同时结了婚。父母都是体制内职工,她从小看过国营工厂倒闭后,亲戚被买断工龄,因为没有收入婚姻破裂,身体不好,50多岁就病逝。她深知稳定最可靠,从大四起就每年考公考编,终于拥有了稳定的生活,打算干到退休。

出去读博在她说来,只是为了开阔眼界,弥补一直在家乡读书、工作的遗憾。申请学校前,她考虑过其他国家,欧美太贵且要求高,韩日还要学第二门外语。菲律宾的话,雅思6.5分可以申请免学费,但考虑到排名问题,她又排除了。

而网上的中介这样介绍马来西亚——只需雅思6分,两年学制,包毕业,每年花费一两万,没有论文要求。电脑下方总弹出的小广告,也仿佛反复向她确认,“两年毕业”。综合来看,这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事实上,杨乐乐也不敢尝试在国内申博,她说周围读博的人都毕业于顶尖985,而自己只有普通一本院校的背景。她属于读书时不挂科就行的,读研时也没发表过论文。

她有个同岁的朋友在安徽三四线城市的院校任教,想借博士学位进入合肥的高校。但国内竞争激烈,读博要有科研成果,名额指标也有限,这位男老师困于日常工作和家庭责任,报了6次名,都没参加成考试,最后选择到排名靠后的菲律宾某普通学校就读体育学专业。

涌入这条捷径,绝大多数人的目的很明确。从业6年的马来西亚留学中介刘志宏说,到这里读博的中国人一半是高校老师,动机大致是:评职称,行政人员转教师岗,被学校的鼓励措施推动——比如专科院校想升为本科,需要提高博士率。剩下的人里,大多数是想跳进体制内的企业职工,和想到高校任职的硕士应届毕业生。

27岁的山西女孩陈虹已经全职在马来西亚读博三年。她本硕都在欧美留学,2019年毕业回国,给她发offer的都是教培岗,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想到女性结婚生子后容易被束缚,她索性继续读博,将目光放到便宜又能快速毕业的地方,最后定在马来西亚Top1的学校,这是她能力所及的最好选择。

陈虹坦言自己是“科研渣渣”“在欧洲混了一年硕士”,三年前报考东南亚博士的中国学生少,她入学时绩点(注:评估学习成绩的一种方法)大约只有2.5。在她看来,留学申请者的生源“很一般”,本科背景是双非、二本甚至“三本”的同学多,科研能力普遍不强。

她也是个教育博主,东南亚留学市场兴起后,在网上为国内申请者免费提供咨询,现在每天至少接待两三个人。她发现,找来的高校老师普遍在35-40岁之间。她记得有对40多岁的夫妻,都在一本院校任教,本硕是国内985,“就想混个博士升职称”,最后选了所马来西亚一般的私立学校。

这个市场是在疫情后变得火爆的。在中介刘志宏印象里,2020年申请者还抱着观望的态度,第二年开始暴涨。此前,他所在机构接待的大多是硕士申请者,去年申请博士的人一度达到了80%。他认为是疫情后高校教师看到不用出国,带薪上网课就可以攻读,不耽误工作和家庭生活;另外,受国内经济形势影响,硕士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想通过读博延缓就业。

 

「骑虎难下」

刚就读时,杨乐乐满怀期待,每天找导师聊天,问自己需要怎么做。她还报了语言公开课,积极学英语,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但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半年,她开始焦虑,头发成把地掉,晚上睡不着觉。

原以为的“宽进宽出”都是假的,“水”个博士更是妄想。在她的设想里,前半年修完所有课,后面一年半就可以回国写论文。事实上,虽然只有两门课程,但光是马来语课就要考4次。除了上课,导师每周或每半个月开一次见面会,听学生汇报工作。

压力大、学习强度高是普遍的。有的导师要求严,如果两次汇报没有进展,就以建议学生“暂时休息一段时间”来表达不满。杨乐乐有朋友就因此休了学。和周围同学一样,她每天一早去办公室,学到深夜。有天凌晨,她看到图书馆灯火通明,坐满了学习的人。

 

杨乐乐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某天接近零点时还有人在学习。讲述者供图。

两年毕业的愿望很快破碎,杨乐乐看到校友大多五六年博士毕业,甚至还有10年的。学院里,四年半毕业算快了,导师说目前还没出现过一例三年毕业的,其他学院有过也是因为科研能力强,是SCI(注:引文数据库,世界三大检索工具之一)的审稿人。

小论文也有要求,学校要求刊发至少两篇文章,被Scopus(注:与SCI一样,都属于检索工具)索引的期刊接受或发表。这相较国内容易,但大论文难度大,要经过3次答辩,中期答辩就要持续3个小时。

而陈虹所在的学校,博士毕业还要通过5次答辩。有次学院开会,直接告知学生6年不毕业很正常,巨大的“six”显示在PPT中央。陈虹想起入学不久,在图书馆偶遇一个中国学姐,满脸开心地告诉她:“我第十个学期,论文外审啦!”当时陈虹还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发现5年能毕业已经很厉害了。读到第三学期,她打了退堂鼓,向导师申请转学,想到毕业难度低的私立大学。

“据传学校退学率达80%。”虽然陈虹无从查证这个数据,但她周围就有人发现毕不了业,考虑到工作和家庭,不得不退学。和她一样,还有人申请转到排名靠后的学校,但这意味着前功尽弃。她认识一位邵阳学院的老师,在马来西亚一所普通的私立学校读博,4年了还没毕业。

当初,问杨乐乐计划几年毕业的学校,正是陈虹所在的这所Top1。听到她回答3年,面试老师说:“没有这种情况,你做好5年准备。”因此她没选这所。现在,她还是后悔,应该申请更靠后的普通学校。

整整一年,杨乐乐卡在开题上,不知道要研究什么。和国内不同,她的博士导师带了十几个人,不会提供具体的思路。她登录图书馆网站下载世界名校的毕业论文,而光是导师发给她的相关论文就读了400多篇。灵感迟迟不来,想法不断被否定,她也提出过退学,但导师没同意。

挣扎了一年,到了原计划要毕业的博二,杨乐乐终于开了题。柳暗花明并未到来,比起国内,国外的文科专业定量研究较多,她重新学习做实验,收集数据做分析。很快,疫情来了,她辗转回国,却更加忙碌。她一边工作,一边摸索论文,每隔两天就要视频沟通,有时凌晨三点还在和导师讨论问题。

更多为了评职称或跳槽的高校老师,卡在这条原以为的捷径中,继续挣扎。杨乐乐在网上吐槽,怀疑读博的意义,好些人留言说后悔出去读博。有人说想及时止损,心疼花出去的时间和钱——比如,光找中介申请学校和辅助作业,就花了十几万元。这让不冲着现实考量而读博的杨乐乐也感到焦虑。她自认为是个抠门的人,衣服只买打折的特价品,但三年下来,学费、房租、生活费等等也花了近30万元。

在菲律宾留学也同样不轻松。一位民办高校女老师就读的学校不要求雅思成绩,但在正式入学前有个面试,决定之后英语课的课程长度,她口语和听力差,最后上了120节课。她有同学请了次假,加上上课表现不好,又重修了30个课时。

她读的是全日制博士,只打算寒暑假到菲律宾,平时除了教学,还有行政工作,不时要加班。但学校作业多,即使是周末的课,还要做汇报,周六当晚得熬夜赶工,第二天又会布置新作业,不断循环。

菲律宾排名靠前的学校要求发两篇SCI,至少四年才能毕业。“一点儿都不好凑合,搞得我现在好烦躁。”现在,她用“骑虎难下”来形容自己的状态,奉劝别人不要贸然做决定。

 

被「卷」高的门槛

7月下旬,另一个留学中介说,马来西亚前五的公立大学已经报满,没有博士招生名额了。4月份他们提交了16个博士申请,至今无一人录取。有的导师一个人就带了40个博士生,分给每个学生的时间少了,这将进一步加大毕业的难度。

“这两年应届硕士毕业生没有论文成果,研究方向也一般的话,想进好学校基本不可能了。”中介刘志宏说,申请时只要求提供1500字的研究计划,现在很多人写到了四五千字。

国内的“卷”蔓延到了国外。陈虹感觉到,这两年中国申请者的综合能力越来越高,以前还有“三本”毕业的,现在国内顶尖985高校的都不少。有人硕士毕业于国际排名前20的世界名校,发过3篇论文,雅思是7分。比起她进入这所马来西亚top1时的2.5绩点,有网友告诉她,现在排名稍微靠后的高校都要求绩点在3.0以上,不足3.0的要有5年工作经验。

杨乐乐没有关注这些,包括学校的排名是否在上升,“没用,你都不知道啥时候毕业”。她仍旧想退学,丈夫劝她,再坚持一下,实在不行再说吧。家人起初都不支持她读博,现在看她煎熬,反倒安慰她经历了就行。

她的论文目前写了前4章,被导师要求大改,近乎要重写一遍。受限于在国内,她还未完成所需的实验,剩下的几章没有头绪,小论文也没发表。

 

杨乐乐目前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部分。讲述者供图。

她身心状态都不好。去年,由于内分泌失调,她突然瘦了五六斤,一段时间后又暴增了近二十斤。今年又生了病,最近住院,在吃中药调理。感觉坚持不下去,她又想休学一学期,导师再次拒绝,说每天躺在床上学习一点,半年也可以收获很多。

杨乐乐和陈虹坦承,难毕业的原因除了客观条件,也在于类似她们的中国留学生的确科研能力不行。邵阳学院事件后,这些东南亚博士处境尴尬。菲律宾留学中介大多不太热情,有人说最近最好别申请了——毕业审查将变严格,且国内认可度下降。

现在,在菲律宾读体育专业的那位男老师有些破罐子破摔,“东南亚博士已经成这样了,最不济的就是当这个博士没读呗”。当初想要通过博士学位跳到更高平台,他觉得可能性不大了。国内高校对年龄限制严,层次高些的学校引进应届博士时要求在35岁以下,有工作经验的老师想跳槽到好学校,得是40岁以下,职称为副教授。现在,他31岁,还是讲师。

邵阳学院引进菲律宾博士人均花费84.4万元,其中安家费35万元,科研启动资金15万。网上对此争议颇大,他觉得这不算多。同样在小城市,他知道这些学校的城市吸引力一般,最重要的是学校没有实验室和平台,申请不到国家的基金项目,“你到时候只能自力更生”。

比起大多数继续挣扎的留学生,陈虹的进展算是快的。进入博四之前,她已经完成了5次答辩中的第3次。论文完成了大半,有10万字左右,光开题报告就写了120多页,被导师修改了8次。答辩时被揪出了一个错别字,她挨了批评,“你的名字会写错吗?!”

她将此归结于幸运,导师劝阻了她的转学计划,还直接给她一个论文选题。但她仍旧不放心,也不确定自己能多久毕业,“还早着呢”。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倒下,即使过了外审,到了最后一次答辩,也可能被打回重新来过。

有时,她纠结毕业后继续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和家人团聚,但回去找什么工作呢?留学多年,她觉得国内太卷,过于重视年龄,几天前她看到深圳大学招聘辅导员,要求都是28岁以下的博士。

杨乐乐最近在焦虑生孩子的事,早早做好了育儿功课。博士学位似乎不能带给她现实收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也能带来心安。她感觉学历正在迅速贬值,本科毕业时能进的单位,在她研究生毕业时学历要求也变成了硕士,有的现在甚至变成了博士。

她现在安慰自己,焦虑和痛苦都是读博必经的历程,她会继续体验下去,以后也好用于教育孩子,开阔其视野。但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她想本科一毕业就生孩子。现在,她说35岁之前必须有个孩子,也尽量拿到博士学位,如果七年能毕业,那时带上孩子去参加毕业典礼。

(为保护隐私,文中人物为化名。)

 

 

=============================================================

 

西二旗不能没有“草莓一哥”

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2022-08-05 21:00 Posted on 北京

 

 

小贾哥在西二旗进进出出,卖了几千车的草莓,也结识了上千名大厂员工——他们都在小贾哥的草莓群里。正是这些草莓群,帮着小贾哥在北京安了家、买了车、立了业,他比很多大厂人更熟悉这座城市,更了解西二旗这片土地的变迁。

 

 

 

 

文 | 蒋瑞华

编辑 | 金匝

运营 | 栗子

 

 

 
 
终于来了
 
 

小贾哥,34岁,在西二旗卖草莓,微信头像也是一颗草莓。

 

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点,这颗草莓头像会准时出现在十几个微信群里,群里挤满了网易、新浪、百度的大厂员工,小贾哥吆喝着草莓和其他水果抵达西二旗的准确时间,接着就出发了。

 

但最近,小贾哥已经一周没送草莓到西二旗了。群里的人都在问:“小贾哥怎么了?什么时候来?”——在西二旗,几乎找不到第二个流动摊贩,能拥有如此高的人气,被如此多的大厂员工记住名字。

 

小贾哥也着急,因为疫情,他被隔离了一周,少卖了几千盒水果。解封前一天,他从傍晚就开始就等,一直等到凌晨,收到解封通知才放下心来,觉也没怎么睡,和家里亲戚一起,花了半宿摘好一车水果,装满面包车的后备箱,第二天直奔西二旗。

 

抵达网易对面的停车场后——这块空地是小贾哥出售水果的固定场所——他的神情明显变得雀跃起来:“他们估计都等着我了。”他把车子靠着停车场的围栏停下时,围栏外边果真有已经有四五十个大厂员工,戴着颜色各异的工牌,颇有秩序地排成了一队。

 

这片空地,是网易员工和小贾哥一起选出的绝佳位置,过条马路就是网易东门,百度园区在旁边,腾讯和新浪的员工溜达来也不远。最重要的是,围栏上正好有个缺口,小贾哥从缺口处把水果递出来,大厂人就不用多绕上几百米了。

 

工作日的中午,整个西二旗排百米长队的地方大概只有两处,一处是大厂的食堂,还有一处就是小贾哥这里。路过的人整整绕一圈,直到看到堆满水果的面包车才恍然大悟:“嗨,我还以为是排队做核酸的呢。”

 

 

▲ 一位大厂员工拍下排队的视频,发给了小贾哥。

 

草莓快过季了,小贾哥今天只带了四十多盒,刚来几分钟就卖光了。一个穿POLO衫的人不愿意排队等,风风火火地从停车场侧门进来,如入无人之境,从小贾哥的后备箱里拿起几盒荔枝、番茄,又到地上的水果筐里拿了蓝莓、油桃,自在地穿梭,满满当当装了两大袋子、十来盒水果,冲着正在忙碌的小贾哥扔下一句,“群里转你钱啊”,转身就离开了。“这都是平时没时间买水果,囤好货周末带回家的。”小贾哥解释。

 

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四五百盒水果被“扫荡”一空。一个星期没来西二旗的小贾哥,成了大厂人最期待的客人。但这些等候的人里,少有人知道小贾哥的经历,他是大厂人最熟悉的陌生人。

 

十几岁时,小贾哥离开家乡河南,跟着亲戚去沿海打工,在面包厂、服装厂干过,11年前到了北京,开过滴滴、摆过地摊,甚至收过破烂。早早领略生活的艰辛,他没想过前路,也不知道会走向何方,只觉得钱永远不够花。那时的他没想到,11年后,他竟然在北京扎下了根,还成了西二旗的“草莓一哥”,连他还没上学的小儿子也会叫出他的名号,“网易东门小贾哥”。

 

▲ 有人来晚了,小贾哥展示着仅剩的几盒水果。图 / 蒋瑞华摄
 
 

 

 

西二旗不能没有小贾哥

 

 

小贾哥在西二旗进进出出,卖了几千车的草莓,也结识了上千名大厂员工——他们都在小贾哥的草莓群里。正是这些草莓群,帮着小贾哥在北京安了家、买了车、立了业,他比很多大厂人更熟悉这座城市,更了解西二旗这片土地的变迁。

 

事实上,最开始来北京卖水果时,小贾哥没有选择西二旗作为“据点”。

 

“那时候腾讯还在清华科技园,网易在五道口那边也有办公楼。我还能去清华食堂吃饭,管得不严,可以办饭卡。”当时他摆摊的地方,就是这些大厂员工的必经之路。卖得久了,小贾哥头也不抬,一听声音,立马能知道哪个老主顾来了。也正是这些老主顾口口相传,给小贾哥的草莓带去口碑,将他一路从五道口推到了西二旗。

 

2014年,百度科技园落地中关村软件园二期,“那时候网易大楼还没建好,院子里什么都没有,窗户、门都还没装完,就是刚刚打好地基的感觉”。随后,新浪、腾讯等也先后落座。现在,站在软件园南街和软件园西三路的十字路口,百度科技园、新浪大厦、网易大厦和腾讯大楼四足鼎立,北边是联想总部,穿过软件园西路,是成片的高科技企业和科研中心。

 

小贾哥的水果生意,和在这里“落户”的大厂们一同拔地而起。互联网公司从五道口搬迁到西二旗,员工也跟着一道迁徙,小贾哥给西二旗送草莓的频率越来越高,后来,他索性自己也搬到了西二旗。

 

到2018年,小贾哥形成了稳定的路线:每天12点20分左右到博彦科技,12点40分左右到网易,下午到学清苑、怡美家园等小区附近。如果水果不够卖,中途就再回去装一次,忙碌的间隙,偶尔打开微信群,消息永远都是99+。

 

随时随地能买到新鲜水果,对西二旗的大厂员工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这里汇聚了中国最顶尖的公司,但并没有慷慨地提供丰富的生活条件。中午12点左右,几乎所有的外卖员都会汇聚到距离西二旗地铁站400米的辉煌国际商城——这是西二旗的外卖据点,再将取到的食物送到半径5公里以内的各大公司。送外卖的路上,你能见到大楼、行道树和灌木,但很难看到一家小小的水果摊。

 

很长一段时间里,西二旗的大厂人被贴上“高收入、低消费”的标签——因为基本无处消费。在西二旗某科研所读博的龙彦就觉得,要在这里找一个消费的地方,最近的去处是上地华联,或者唐家岭的商场——它甚至不能被称作是商场,感觉更像集市。“这里啥也没有,只有人,一到周末,连人影都看不见了,大家都去回龙观了,那里住了很多互联网员工,消费也更多、更丰富。”所以,几乎是每隔几天,龙彦和同门师弟都会来小贾哥这里一次,买上十几盒水果带回实验室。

 

 

▲ 后厂村路沿线,几乎找不到什么商店。图 / 蒋瑞华摄

 

中午12点到14点,西二旗最热闹的当口,也是小贾哥做生意的黄金时间。每到这时,大厂人三三两两地走出来,绕着林荫道遛弯儿、聊天。结伴找小贾哥买水果,是时间消耗的一种,也是大厂社交的一环。

 

王果在百度工作了两年,她被同事拉进了小贾哥的“草莓5群”。过去的两年,她眼看着小贾哥的草莓群一路发展到“9群”,这还没算上她不知道的群,比如“北大草莓团”“草莓草莓”“山水草莓团购群”等。

 

在工作日,王果和大部分大厂员工一样,都是在工位上敲打键盘,或在会议室进行头脑风暴。到了饭点,关系要好的同事们结伴去食堂,但排队拿餐时能聊的话题,有很多得点到即止,长长的队伍里,很可能“隔队有耳”。但去小贾哥那里排队买水果,熟人就少了许多,这是她和同事为数不多的、可以完全放松聊天的时间。

 

 

 

用最简单的方式,做最复杂的生意

 
 

小贾哥是西二旗当之无愧的“明星”。娱乐圈明星到新浪扫楼拍照,往往只有新浪员工开心,但西二旗来了小贾哥,无论哪个大厂的员工都会很开心。哪怕是在裁员浪潮一波接一波的时候,小贾哥的生意依然稳如泰山。他是个拘谨、不擅长表达的人,但做起生意来,又有一些独到的法门。

 

草莓好吃,当然是第一位的。小贾哥什么也不用多说,草莓就是他的名片。一开始,他是到种草莓的人地里去收,到了这两年,依靠在西二旗卖水果的收入,小贾哥已经建起两个草莓基地。“为什么要自己种,还是为了保证品质。”卖草莓的准备工作要从夜里12点开始,他和家人弯腰在大棚里小心地摘一整夜,才能保证第二天卖的草莓是最新鲜、品相最完整的。

 

别的地方卖水果按斤,到小贾哥这里,论份,一份多少钱,是最直观的,价格高些也不要紧,西二旗的年轻人喜欢这种方式,“因为他们对多少斤不太有概念”。坏了、不满意,还能随时换。有一次,王果在小贾哥那里买了一个椰子,拿回去之后才发现怎么也打不开,小贾哥二话不说,第二天立马给她换了一个新的。

 

最重要的是,小贾哥的水果摊,是找不到付款码的。他从不在现场收钱,大厂人从他这儿拎走草莓,自会在群里给他钱。每天结束后,他再打开手机里的草莓群,一长串红包,挨个儿点过去。

 

这是小贾哥的一大特色,也正合大厂人的胃口——时间至上,就像一位百度员工说的那样:掏出手机,挤在一起扫码,太过麻烦。

 

即使有时没收到转账,小贾哥也不会再去找顾客把钱要回来,他给予了西二旗百分之百的信任。“说不定人家忘了转呢,也不是故意的,就算了呗,大厂员工的素质还是很高的。再一个,要是人拿回去水果有坏的,(钱)也就不用转过来了。”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别的水果摊都卖不过小贾哥。最多的时候,小贾哥一天能卖1000多盒水果,他“用最简单的方式,做着最复杂的生意”。

 

 

▲ 网易东门停车场的栏杆处,大厂员工在拿小贾哥从里边递出来的水果。图 / 蒋瑞华摄

 

 

 

泡沫散了,草莓还得吃

 

 

身在西二旗,小贾哥对“离职”这个词异常熟悉。他的朋友圈加了几百号大厂员工,这些人不吝于在朋友圈分享讯息。

 

前几年,离职意味着主动离开、薪资翻倍,从网易到百度,再从百度到头条,这是许多大厂人的路径,也有彻底离开,投身金融圈的,晒在朋友圈,就是一种社交货币。

 

前几年,一个离开西二旗的女孩,后来还联系过小贾哥好几次,问他能不能到国贸送一下草莓。从北五环到东三环,几乎横跨了半个北京城,小贾哥专程开车把她订的草莓送了过去。和当年将生意从五道口做到西二旗一样,草莓又跟随离开西二旗的人,一路到了望京、国贸,甚至通州。

 

但到了现在,裁员潮余震影响的当下,小贾哥感受到的离职信息,多少有些苦涩的意味。

 

偶尔有员工,会在买水果的时候随口说一句,以后可能不来了,再抱怨公司一两句,小贾哥只是默默倾听,偶尔安慰,前段时间,他甚至还亲眼目睹一个男孩去公司楼下维权。

 

但一切打量、好奇,都到此为止,小贾哥与大厂员工保持着微妙的距离。“我只知道好多人走了,不用问去了哪儿,一看朋友圈就知道了,或者我跟着去送点水果,或者有的就没联系了。”他最关心的,是摘最甜的草莓,找最靠谱的水果基地合作,再日复一日地给西二旗送来最新鲜的果盒。

 

 

▲ 小贾哥在收拾水果筐。图 / 蒋瑞华摄

 

小贾哥回忆着自己每天摘果、包装、送货的流程,摇了摇头,“我们再辛苦,也没有他们辛苦的”。但他认同一个朴素的道理:不论干哪一行,都得打磨出自己的竞争力。

 

现在来看,他的竞争力还在,西二旗草莓一哥”的头衔,小贾哥稳稳地撑着。不论局势如何变化,行业如何震荡,买草莓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总归还有人来。

 

西二旗的午后看起来一切如常。下午2点,人群散去,林荫道上恢复了寂静。小贾哥站在空荡荡的水果筐旁,目送大家又重新回到那些巨兽一般的大厦里。提着水果的大厂人,应该已经回到了冷气充足的工位,按亮显示屏,开始下午的工作,而小贾哥也合上后备箱,准备离开西二旗。

 

没有人目送他离开,而他也并不在意。

 

(除小贾哥外,文中涉及人物为化名;实习生王心鸣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资料:
1.看客inSight:《最懂互联网大厂的人,在网易楼下卖草莓》
2.网易新闻:《低欲望的后厂村:“遍地”985211,高收入低消费,偏爱996
3.虎嗅:《2022大厂涨薪逻辑:钱正涌向95后》
4.艾瑞咨询:《2021年互联网行业挑战与机遇白皮书》
5.北京日报:《一颗草莓品味大厂的辛酸》

 

 
 

收藏

所有跟帖: 

外星人「艾羅」親述,地球是宇宙的囚禁之地,關於地球和人類最大的秘密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8/11/2022 postreply 20:33:3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