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往事(481)

来源: YMCK1025 2022-07-05 19:49:1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9637 bytes)

我在伦敦唐人街的寻味之旅

2022-07-04 15:08:38
0人评论

作者扶霞·邓洛普

吃在成都的英国女孩

前言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的《寻味东西》一书,汇集了她曾发表在《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美食杂志》《洛杉矶时报》等知名媒体的随笔佳作。扶霞以一贯的细腻幽默笔触,将自己以往人生中的美食趣事娓娓道来,生动地演绎了东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各种差异,讲述出一段段精彩的“寻味之旅”。

1

我第一次去伦敦的唐人街是在1980年代末期,我们一家人的朋友、来自新加坡的丽儿(Li-Er)带我和我的表亲去那儿吃点心。当时的我还从未被中餐“开光”,所以那是一次充满异域风情的大胆尝试。

我们走过一根根缠龙柱,进入别有洞天的食肆“泉章居”。落座以后,周围有推车来来去去,吃的各种小东西都看不出是用什么高深莫测的原料做的。那些食物的口感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松软、黏糯、紧绷、滑溜。

那时候的我十几岁,已经是个热衷于烹饪和冒险的“吃货”,还在母亲的影响下养成了遇到新菜品就进行分析的习惯,总在努力猜测一道菜是怎么做出来的、用什么做的。

然而,在那顿周日的午餐之前,我吃过最接近真正中餐的东西,就是偶尔尝试的外卖油炸猪肉丸(咕咾肉),配上颜色鲜红的糖醋酱汁,还有罐装竹笋炒鸡,以及蛋炒饭(对了,这个我还挺喜欢吃的)。

在泉章居,我兴奋与困惑的程度不相上下。我什么都想吃,所以尝了人生第一个鸡爪,是用豆豉汁蒸的。我还吞下了滑溜溜的神秘“粉卷”(肠粉),里面包着大虾,以及一块块白色的饼状物。大多数小吃我都完全猜不出成分,也没有判断其好坏与否的标准。

我怀疑,要是没有丽儿,我应该永远不会冒险进入这样的餐厅。那顿点心午餐只是单次的冒险而已。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中餐将成为贯穿我人生的一个执念。

 

一直到好几年后的1992年,我才开始了多次中国之行的第一次。

我背包畅游了这个国家,从广州到阳朔、重庆,还有北京。和很多外国旅行者一样,我因为对中国认知不足,又无法说读中文,一路困难重重。

除了几道像北京烤鸭那样的名菜之外,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美味。进了餐馆,我也完全摸不着点菜的门道。我在那次旅途中的饮食体验可谓相当随机而慌乱,毫无计划。

重庆的一些菜肴让我畏缩,因为里面充满了我以前从未尝过的“可怕”香料——花椒。我的唇齿与一些橡胶口感的东西缠绕扭打,我觉得这些东西可能来自某种动物的消化器官。在桂林,我遭遇了骗子宰客,他们说我吃下肚的一只油炸鹌鹑是珍稀的野生鸟类。

当然也有一些亮点,比如我在粤菜馆吃的炒蛇肉和令人惊艳的点心,这些都出现在我那本《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旅游指南里。但很多时候我都窝在背包客聚集的咖啡馆里,吃着那里简单的家常菜肴,看着被翻译成“洋泾浜”英语的菜单。

不过,我已经被中国迷住了。

2

回到伦敦以后,我开始上夜校学普通话,并且和朋友们约在唐人街吃晚饭,面对菜单上那些大多从未听过的食材和菜肴,随机地点菜尝试。

我记得自己很喜欢被一丝丝芋泥包裹油炸的芋泥香酥鸭,还有上面盖着云一般的蟹肉泥的翠绿蔬菜,但我其实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有时候我会犯后来才意识到的“中餐馆大错”:点套餐。这些套餐几乎无一例外地充斥着中国人几乎不吃的“傻瓜菜”,但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对面前的食物相当满意。

直到后来,我在中国旅居了比之前长得多的一段时间。在那一年半里,我在四川大学学习中文,接受了专业厨师的烹饪训练,还漫游了全中国。

之后再度归国,唐人街才成为我伦敦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已经开阔了眼界,见识了中国地方菜系无穷无尽的多样性,以及整个中餐烹饪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在伦敦家中也会做川菜,总是很想说普通话,在各种意义上渴望着中国的一切。我去唐人街购买食材,还找到几个在川大时交的朋友,他们分别来自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和英国,都住在伦敦,我们一起在唐人街享受悠长的点心午餐。

 

唐人街是家,也不是家。

是,我们是可以吃到某个版本的中餐粤菜,用生硬的普通话与粤籍服务员交谈。那里的杂货蔬菜店和鱼贩子是重要物资的来源,包括基础调味品和偶尔可得的珍品,比如稻壳和泥巴包裹的皮蛋(从中国送来时,它们被装在装饰着龙纹图案的陶土大缸里,后来因为欧盟的相关规定,这种运输方式被取消)。

但香港和南粤离四川太遥远了,饮食习惯也大相径庭。唐人街根本没有一家正宗的川菜馆。以前,中餐在我心中是个笼统的概念,现在我则明白,粤菜只是无数不同风格菜系中的一种。我想念自己在四川省爱上的那种菜系。

彼时我已经对花椒上了瘾,但唐人街出售的花椒陈腐发霉且滋味全无,像受潮的炮仗一样毫无亮点,而非天空中明艳的烟花,更遑论有四川辣椒售卖。唯一的辣味豆瓣酱是李锦记的香港版本,用倒是能用,但缺少正宗郫县豆瓣酱那种幽深的香味。

我想买芽菜,即咸中带酸、皱巴巴的腌菜,是干煸豆角和担担面中的灵魂配料,售货员会给我“指路”,叫我去买豆芽,因为四川以外的中国人也把“豆芽”叫做“芽菜”。

无论是沟通还是烹饪,唐人街的通用语言都是粤语,很少能听到普通话。我在英国遇到的少数几个四川人都得“自给自足”——每次回乡都要在行李中塞满香料,或者靠成都朋友投递“爱心包裹”。

3

在这个时候,我开始了自己作为美食作家的第一份工作,为《闲暇》城市饮食指南年刊评论中餐馆。粤菜占据了中餐馆产业的大半壁江山,这叫我这个已经被热辣刺激的川味惯坏的人十分沮丧。

而唐人街甚至不是伦敦吃粤菜的最佳去处。嘴最刁的香港人更喜欢去城中环境较好的地区,找那么特定的几家粤菜馆就餐。

但唐人街仍有很多令我兴奋的地方。比如“五月花小菜馆”,他们会细细打量你,看你不是那种喝醉了酒之后气势汹汹想来找茬的常客,就会给你一碟自制的泡菜和一碗糖水;江记,一家逼仄的小饭馆,特色菜单叫人激动不已,上面有大蒜莲藕慢炖鸭、豌豆芽加干贝酱;还有兴隆咖啡馆(Hing Loon café)他们家的五香鸭心叫我叹而思蜀。

不过,唐人街的餐馆常常把最好的菜藏在西方人从来不看的中文菜单上。

如果你能读中文,就能在那份菜单上找到需要一定“进食技术”的骨头、丰满油滑的肥肉和脆韧的软骨;臭咸鱼和带壳的大虾;皮蛋和苦瓜......

在中国旅居那么些时日之后,这些正是我想吃的东西,我也尝试着鼓励《闲暇》的读者们去试一试这些菜。但通常情况是,我点了比无骨炒鸡或香酥鸭更有挑战性的菜品之后,服务员会劝我放弃,引导我去点那些千篇一律的套餐——那是中国人绝不会点的。

“你们怎么不翻译一下这些最佳菜式呢?”我仔细研究着那诱人的中文特色菜单,并这样问道。

整个唐人街的服务员都会告诉我,如果给西方人端上中国人最爱吃的那类菜,他们通常都会找麻烦——带骨肉和软骨常让他们抱怨连连,他们还会把带壳的大虾送回厨房;如果鸡肉还有骨头,而且骨头周围的肉还带点粉色,他们会惊骇不已;服务员端来肥肉,他们会说这是廉价猪肉,指责餐厅诓骗顾客。

一次,我在发表的文章中大肆宣扬了一番潮州卤鸭配卤水豆腐,据我所知,这在伦敦可谓独一无二。而等我再去那家餐厅时,这道菜已经从菜单上消失了。

我找服务员询问原因。“西方佬抱怨菜里有骨头,还有分量太小,”他对我说,“太麻烦了,不值得。”

 

一位唐人街资深女服务员告诉我,非华裔的客人会在吃完饭之后假意抱怨,并拒绝为他们认为“不能接受”的菜品埋单,这是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在唐人街的餐饮界,吃了饭之后拒绝付钱的行为被称为吃“霸王餐”。我就在个人最爱的中餐馆之一“五月花小菜馆”,目睹过一次邻桌做出这种行径。

一对穿着考究的年轻英国情侣,晚餐已经吃完了,却抱怨说餐食不值菜单上那个价。与服务员争论之后,他们拂袖而去,说他们留下的钱就是自己心中这顿饭真正值得的价格。

后来我和那位服务员聊天,他受伤又愤怒,生着闷气:“如果是在法餐厅,他们肯定不会这样做,对吧?为什么在这儿撒泼呢?”

服务员们大多被这类“暴君”式的粗鲁行径搞得心力交瘁,而且反正说起英语来也很吃力,干脆就放弃了向西方人推销正宗的中餐。像我这种能够看懂中文也有正宗中餐饮食经验的人,还有那些有中国朋友或伴侣的人,都能在唐人街吃得很好。

有些人可能热衷于尝试有趣的菜式,却对中餐知之甚少,也得不到服务员的鼓励和帮助,他们想体验美食就要难一些。点一顿精彩的中餐,需要经验和了解,要让菜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和谐圆满,这是一种艺术。

正宗中餐的有些方面对外人来说天生便是一种挑战,比如欣赏欧洲饮食传统中并不存在的“口感”元素。除非西方人能学会吃带骨肉、软骨和凝胶感的海鲜,不然就免不了对一些昂贵的中餐感到厌恶或困惑。

4

不知何故,1990年代,在越南菜、日本料理和泰餐重塑伦敦对亚洲餐饮的认知时,中餐却陷入了一成不变的困境。也许原因很简单,就是中餐和所谓的印度“咖喱”一样,是最早来到英国的亚洲美食之一,并且在中餐全球化之前就被迫调整以适应英国人的口味。

中餐厨师和餐馆老板们做出了一些妥协,这些妥协也许在过去是必要的,但被封冻在时间之中,没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口味。

而事到如今,尽管唐人街有正宗的中餐,但由于文化差异和彼此偏见形成的僵局,仿佛大局已定,往往只有华裔客人才会喜欢这些菜肴。

有太多的英国佬仍然认为中餐是廉价的垃圾食品,或者是有着可怕的异国情调。一些新认识的朋友听说我对中餐感兴趣,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吃过的最恶心的东西是什么?”

2002年,《每日邮报》刊登了一篇臭名昭著的文章《呸!切个屁!》,告诉读者们,“中餐是全世界最靠不住的食物。做中国菜的中国人会吃蝙蝠、蛇、猴子、熊掌、燕窝、鱼翅、鸭舌和鸡爪……点中餐外卖的话,你永远也不能确定筷子夹起来的、渗着水加了荧光色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回想一下你上次点的粤式糖醋咕咾肉吧,你真的确定它们不会在黑暗中发光吗?”

这篇文章触犯了众怒,中餐馆的老板们游行到报社门口进行抗议。英国,一个不久前还因为糟糕饮食在全世界臭名远扬的国家,竟然会这样看待世界上美食文化最博大精深的国家的饮食,这在我眼里实在是不可思议。

也许《每日邮报》那篇文章是针对中餐旧有偏见的最后一声哭喊,因为在那之后的十年,一场“革命”悄然兴起。

英国人的口味更加大胆冒险:由邱德威(Alan Yau)开创的“客家人”(Hakkasan)中餐厅于2001年开业,更让中餐的形象光辉起来,并助力点心“鲤鱼跃龙门”般跳出了贫民区。中国经济的崛起、衣着光鲜的中国大陆富人出现在伦敦,这些都在整体上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地位。英国旅行者的足迹也开始遍布中国,他们回来的时候,对正宗的中餐充满兴趣。

在唐人街,很多移民二代的粤人已经不干餐饮了,中国的开放也掀起了新一轮的移民潮和游客热,他们来自福建和其他省份。在唐人街的语言系统中,普通话开始与粤语抗衡;不同的地方菜系也开始渗入粤菜馆的后厨。川菜大行其道之外,还能找到上海小笼包、台湾卤肉饭、北方包子和一系列的福建与东北风味菜肴。

尽管千篇一律的套餐菜单和秘密的特色菜单依然存在,但要找到一盘盘“辣椒火海”中的麻辣味肚条、鸭舌和滑溜溜的海鲈鱼,已经并非难事。中国地方菜系的多样性之惊人,也许唐人街仍然只处在其边缘,触碰到一点皮毛,但也算是有长足发展了。

 

对于像我这种长期接触不到优质中国特产的“厨子”,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食材的供货有了爆炸性的增长。

曾几何时,唐人街杂货店的调味品只能满足粤菜厨师的需求。而现在,光正宗的四川豆瓣酱就有六个牌子,任君选择,还可以买到绍兴霉豆腐、潮州橄榄菜和山西陈醋。曾经难得一见的蔬菜已经随处可见:蒜薹、新鲜荸荠、百合与韭黄。

最棒的就是“毛记农场商店”(Mrs. Mao’s farm shop),在一堵墙上开了个洞,售卖中餐里经常要用到的蔬菜,都是在毛太太自己的小农场种植的有机菜。她的农场位于有“英格兰后花园”美誉的肯特郡。

居家进行中餐烹饪的可能性,如今是无穷无尽了。

5

我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美食札记《鱼翅与花椒》中写道,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我有幸在中国品尝到许许多多特别的食物。很久以前,我便立誓要“什么都吃”;西方世界有许多“什么能吃”和“什么不能吃”的偏见,我绝不会因此对食物望而却步。

我明白,中国的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全世界都是翘楚,其多样广博与精致成熟,更是无与伦比。我的理由很充分:在这样一个美食的国度,如果大家都视某种食物为珍馐佳肴,那一定也值得我好好关注。

这种冒险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品尝中餐,认识“生产”这些盘中美味的人们,也和中国朋友们分享美食,真乃人生乐事。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是着迷:中餐包罗万象,大厨们匠心独运、才华横溢地做出美味无比的餐食,这一直以来都叫我叹为观止。

文化壁垒挡不住誓撞南墙的我,我也因此品尝到很多不可思议的绝妙食物,其中的一些会被我的英伦同胞们视为离奇,甚至深感厌恶反胃。

如今,我最喜欢的食物中,有些食材从文化视角看依然会被归入“怪异”的范畴,比如鱼肚和牛筋、鱼头和豆腐。我也陪着许多中国朋友进行了他们人生中头一遭在“西餐”世界的正经冒险。大家一起去伦敦、悉尼和都灵等地的餐厅吃饭,我见证了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一言难尽,交织着欣赏与不安。

这种种反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中餐与西餐两者的理解。

如今的我,热爱用清淡的中餐汤品,搭配比较“干”的菜肴,比起沙拉,更喜欢吃炒的青菜。如果在美国的餐厅连续吃上几个星期,我通常会觉得那些食物太“上火”了。自己在家的话,我大部分时候都会做中餐来吃,也经常采取中国文化中的“食疗”之法应对自身的小病小痛。

都说出外旅行和学习外语可以“开眼界拓思想”,我的经历恰恰佐证了此言不虚。

尽管我的重点一直是美食,但很多时候都在进行跨文化的饮食冒险,这些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不仅是对我味蕾的“再教育”,也是思想上的脱胎换骨,让我不仅能对关于中餐的西方偏见说“不”,也能从他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这些经历也一直提醒着我,憎恶与喜欢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对而言”。我眼中的“习以为常”,在你看来可能“陌生怪异”,反之亦然;你谓之“发酵”,我视为“腐烂”;你食之“美味”,我感觉“恶心”。如此总总,不一而足。一涉及文化偏好,“正确”和“错误”的概念往往难以准确界定。

英语里的老话说得好,“剥猫皮的办法不止一种”(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cat),意即“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自然与芸芸众生一样,有个人好恶,但时至今日,内心深处也明白一个道理:这些好恶并不绝对。

既然我一个英国女子能学着去享受绍兴的霉苋菜梗,那么只要愿意,任何一个中国人也会循序渐进地爱上蓝纹奶酪。

 

文化多样性能让我们都更为充盈丰富。生物多样性既让世界美妙无比,又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文化多样性也是如此,为我们提供多种多样的视角,让我们不断成长与发展。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饮食上,也关乎我们与整个世界的关系。

我相信,中餐为西方人提供了更为健康与可持续饮食的宝贵洞见。而从16世纪辣椒由美洲出口以来,到如今在法式甜品中加入中国食材的时尚,中餐烹饪传统也因为西方的影响变得更为博大精深,从前如此,以后也一样。

往深了说,虽然世界之大,人们的饮食都不尽相同,但像“正确”与“错误”、“正常”与“奇怪”这样的概念,很少能下绝对的定论。想明白这个道理,其意义远超于单纯的美食。

我从事写作,主题是食物,当然部分也是因为喜欢,以及个人所迷恋的东西:我就是纯粹地喜欢吃中餐、做中餐和思考中餐。但我的工作也将我带入两堵“偏见之墙”的中间地带——一堵墙是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另一堵是中国对西方的偏见。我身处两堵墙之间,得以看清两种偏见都是根基不足、谬以千里。

当今世界,局势复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努力去相互理解。食物,往往是我们接触某个异国文化的第一媒介,也是个完美的演武场,让偏颇的成见接受挑战,让各类差异接受试炼,并让我们尝试从新的途径去了解曾经视为陌生怪异的东西。嘴巴尝尝,思想也“尝尝”。

还有好话一句想奉送给各位,遗憾的是在英语里找不到合适的措辞,所以,送您一句法语:bon appetit(好胃口)!土耳其语:Afiyet Olsun(用餐愉快)!还有中文:慢慢儿吃!

本文选自上海译文出版社《寻味东西》

 

===========================================================

 

吃人的线上免费股票交流群

2022-07-04 11:13:06
7人评论

作者湖中岛

每一种人生,都有一个努力的样子

1

2020年年初,武汉封城,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按下了暂停键。我打开电视,每天从早到晚只有武汉的抗疫新闻,除了每隔几天下楼排队领菜,大部分时间都是“葛优躺”。人在家中躺,房贷、社保还得按时交,平时渴望休息,可真要休息几个月,我内心倒充满了焦虑和惶恐。

3月下旬的一天,朋友柳会计给我打来电话,说自己接到了一个理财投资的邀约电话。对方让她进一个股票交流群,群里有专家讲课,还有老师可以免费帮忙分析手头股票。放在过去,这种电话她是不会搭理的,但现在困在家里没有收入,也无事可做,有免费的学习机会,她就想尝试一下。

柳会计40多岁,毕业于武汉一所名牌大学,是我们单位的主管会计,离婚后孩子不在身边,属于自己的时间比较多,平时很喜欢逛街。疫情封控不能出门,简直把她憋坏了,她迫切地想找点事做打发时间。

我理解她的心情,但现在的骗子太多了,就算听个课也怕有什么机关把自己套进去。我提醒她:“这种事,十有八九都是骗人的,无利不起早,人家凭什么免费给你上课啊?”

柳会计不死心,继续说:“反正也没事做,如果要骗钱,动真格的,大不了按兵不动,退群、拉黑呗。”

柳会计抱着学习的态度进群看了看,发现还挺实在。直播课上,老师主要讲股票投资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看盘技巧,态度敬业、内容专业,不比一些大学老师讲得差。学员们在留言板上实时互动,氛围很活跃。

当时受疫情影响,A股除了与口罩、检测试剂和药品概念股外,大多数股票都近乎跌停,盘面惨不忍睹。这种情况对于我这种经历了2015年股灾的老股民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我只有一个动作——“躺平”。自从几十万本金亏损得只剩下两三万之后,我几乎都不看股票了——看又有什么用?除了满把辛酸泪。

那天,柳会计再次联系我:“还有点意思,不像是骗人的。反正不要学费,闲得没事,正好学习下,我把你也拉进去吧。有些课我听不懂,太专业了,你脑袋聪明,说不定能学到点什么,转转运什么的,我这种猪脑壳听了几次课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呢!”

柳会计平时说话办事都比较谨慎、沉稳,这次却主动给这个股票交流群做起了免费广告。听她讲了这多话,我笑了——都说股市10%的人赚钱,20%打平,70%的人亏损,但每个炒股的人都会把自己当成那10%,或者说都想成为那10%。

可柳会计很认真,她把每天的直播课程用手机录下来,以便日后复习。那天,她发来前几天的课程视频,我连夜观看,深受感染。经不住诱惑,我决定也进群学习。

这个群不是谁都可以进的,得注明是哪位学员引荐。我感觉这要求合情合理,还挺正规,但又有点说不出来的神秘。我的进群申请被通过后,一个助理来加我微信,告知了一些基本的事项,例如上课时间、课程表、不得私下加其他群友为好友,等等。说完这些,助理又给了我一个听课的链接和房间密码。

这个学习群的上课时间安排得很紧凑,看起来干货满满。

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半是盯盘——先分析大盘,预测当天走势和热点,然后随机选股,从60分钟线、日线、周线和月线上分析股票。结合这些股票,老师会讲授一些基本的战法和选股技巧,从如何选股、如何买卖,讲到如何持股、如何赚钱,还会带领学员现场寻找当日可以关注的股票。

下午1点到3点,老师主要讲一些基本的理论,现场答疑,一个个分析群友提问的股票,对走势和买卖提出一些建议。

晚上7点半到9点半,复盘,老师会再讲授一些职业操盘技术。

我从未参加过这类学习,但听说这就是现在时髦的线上学习模式。我知道自己有点落伍,可心里还是很疑惑:这种免费的事背后一定有阴谋,他们迟早会动手搞群友的钱,只是怎么搞、从哪里下手、搞多少,我想不出来,也懒得想了。

我决定只听课,免费学点知识,如果对方要想我投资或者交钱、转账,我就随时开溜——难不成他们还能到我的账户里去抢?

2

我第一次进授课房间,里面已有2000多人在线了。

授课的老师叫周杰,听他说话的语气和声调,我猜他应该只有30多岁。他说自己从前在私募基金里做操盘手,熟悉各种操盘手段,如今被朋友请来讲课,纯粹是帮忙。说着说着,他清了清嗓子,说是昨天喝多了,“几个人喝了几瓶红酒,到现在头还是昏昏沉沉的”。

他说,和他一起喝酒的几位老总都是国内做私募和基金的大腕:“李总是××基金的,王总是××私募的,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们聊了很多关于当前股市形势和前景的话题,认为今年应该有一个波段行情。”

说着,周杰拿出了一份他们做的投资报告在镜头前晃了一下。可具体是哪只股票,牵涉商业秘密,他不便透露,说是要等待合适的机会,一定告诉大家:“现在大家专心听课,好好炒股,多赚点钱,到时一起参与,有钱大家一起赚嘛。”

另一位老师叫赵坤,主要讲一些股票基本理论和实战技巧。虽然都是网上可以看到的知识,但他讲得比较系统,有针对性,听起来有些意思。

股票这东西回过头来研究日线、周线和月线,大约是可以归纳进各种理论和战法的。不仅对于不懂庄家和游资套路的新手,就算是对老股民,这种课也有一定的吸引力。更何况,无论是周杰还是赵坤,他们可以对学员提出的股票进行当堂诊断、解析,分析走势——对于那些被深套或凭感觉炒股的股民,这种贴心的帮助显得很实在,也很得人心。

每次听课,我看到线上有上千人热热闹闹地讨论,总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每个进入股市的人起初都满怀信心,绝对认可自己的能力,虽然可能早上买菜还在为几毛钱的小葱和菜摊老板斤斤计较,但一打开电脑和手机上的股市软件界面,就会挥金如土。盈利、亏损就是一念之间,一个手指头之下的事,无论结局好坏,都得由自己背负。所以,炒股是一件孤独的事。特别是炒股亏损的人,总想得到外界的支撑和理解。

那段时间,助理常在群里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多多交流,最好把自己手里套着的股票拿出来给老师分析,看看接下来的操作思路是去还是留:“机会非常难得,这几位老师都是公司花了大价钱请来的,都是业内高手,业绩卓著之人。千万不要有什么顾虑,要知道,在平常请教他们的收费很高,而且很多人根本没有请教的机会。”

其实股票这种东西,每个股民都能分析一点,稍微有点口才的还能说得头头是道。至于准确性嘛,可以套用那句常用语——“我又不是股神,又不是先知,不可能每次都准”。

周杰上课也喜欢讲股市的俗语,我内心是认同的:财富是个积累的过程,每天进步一点点;买入不急,卖出不贪,止损不拖,品种不散;势在心中,风险严控;牛市无利空,熊市无利好,反复时常有,趋势总不改……

这些话大家都知道,甚至会背,但不意味着能理解,能做到。

 

就这样,我免费听了一段时间的课。

一天,正在授课的周杰突然主动解释起他讲课的目的:“你们肯定很奇怪,每天免费讲课学习到底为了什么?今天我就来告诉你们实话,我不是雷锋,没有那么高尚的品德。我也不是比尔盖茨,没那多钱和功夫来做慈善。我是来赚钱的,但君子取财取之有道,拿点报名费、拿点课时费,我还真瞧不上。”

“课可以免费听,但朋友不能免费交,回头我要从你们当中挑选一部分学员合作。那些行动力强、执行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学员才有机会。”

“我要找一个盘子不大,没有老庄的股票。我已经有了几个备选的,暂时还没确定。我资金不够,只有几千万,只好借大家的资金一起做这件事。大家跟着我一起拉抬股价,最后赚了钱,按约定比例给我提成就可以了。现在证监会管得严,我们只能私下偷偷搞,所以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我选择伙伴的过程……”

这事是违法的,周杰再三嘱咐大家:“免费听课,互惠互利,这事千万不要对外头讲。”

此后,他讲课会不时偏离主题,聊点自己对未来的规划。这很吊人胃口,群里一阵骚动,一些人开始摩拳擦掌:

“什么时候开始啊?急死了!”

“我要报名!把这些年的亏损全扳回来,报仇雪恨。”

“那需要多少钱才可以参与呀?”

“我的钱真的在自己账户里吗?我自己操作,你怎么看得到?”

3

每天上午9点,周杰会根据昨晚和早晨的最新财经信息,分析当天大盘的走势,然后结合讲授的选股逻辑,现场挑选当日可以买进的股票。他一般要求大家只买进资金的10%,说这样好控制,而买入时机,他会陪着大家耐心等待。

一次,他选了一只数字货币股票,买入后没几天,连拉几个板。周杰很谦虚,说这是运气,不是水平,但我能感受得到他内心的喜悦和得意。

他信心满满地说,自己准备在授课期间选择20只股票,其中80%的股票要让大家赚钱:“在我提示买进到卖出阶段里,股价必须有一个明显的涨幅,至少有一个以上的涨停板。”

这牛皮吹得有点大,不过群里的人都激动了起来。

他继续说:“其实,赚钱只是表面的,我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大家学会选股,找到选股逻辑,以后自己就能慢慢赚钱了。”

这话让人很受用,不一会儿,鲜花和鼓掌的图片就在留言板里刷了屏。

 

隔天,住在附近小区的妹妹给我打电话,问我每天在干嘛。自武汉封城以来,我们2个月没见了,只偶尔在微信里互相晒晒自己做的菜。

“我在学习炒股票。”我有点不好意思。

妹妹也是2015年被套在了股票里,不过她没有融资,跌了就“躺尸”,不像我,只能选择割肉平仓。本来在慢慢回本的,不料新冠疫情爆发,连续跌停,一朝回到解放前,亏了个底朝天。

妹妹说:“你还有这雅兴,还交钱学习炒股票,网上都是骗人的。”

我连忙申辩:“没交钱,是免费的。有个股票交流群讲的都是炒股的干货,我听过几次,感觉还有点意思。”我把柳会计录制的视频传给妹妹,让她抽空看看,学习下高手如何看盘、选股、买卖。

妹妹不以为然:“肯定是骗人的,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

我说自己暂时还看不出哪里骗人:“钱在你手里,看紧点,想骗还得你同意啊。”

“你这是火中取栗,悬崖边跳舞。”妹妹笑了,还是同意看一下视频。之后,我又把周杰前几天选的那只数字货币股票的前后走势给妹妹讲了下,她手头正开着电脑,点进去一看,叫了起来:“这也太牛×了吧?!莫不是他们在做庄?你买了多少?”

我只得承认自己没钱买,就是挂个眼科,过了个干瘾。

当天晚上11点,妹妹又打来电话,说她看了视频,感觉老师讲得真不错,实在。

“可我还是很奇怪。”妹妹在电话那头沉思着,“他们这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炒股?随便就能赚很多钱,何必在这里讲得白沫子横飞,还免费。如此辛苦,真的就是高尚伟大,为了拯救我们这种饱受煎熬被压迫的股民吗?”

我不知如何解释,只能干笑。妹妹动了进群学习的心思,她说自己没事做,只听课学习,不会参与任何买卖。我很怕她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就强调了一句:“冲动是老虎,只准看不准动!”

妹妹欣然同意。

4

4月,赵坤分析股票的次数开始减少,开始有意无意谈自己主要操作比特币指数的炒作。群里的一些“老学员”就嚷嚷着让他指导炒这个,赚钱更快。

赵坤装模作样,半推半就地讲解如何做比特币指数,并开始现场操作。看起来很简单,只一会儿,他就赚了几千美元。反复几次,群里就炸开了锅,一些学员喊着:

“有这等赚钱的好事,还不教会我们,还去搞那些股票,任庄家宰割!”

“不懂呢,教教我们吧!”

“赵老师,我们跟着你炒这个吧。”

赵坤盛情难却,开始讲解这种指数的炒作技巧,还现场演示如何买卖,很快就赚了不少钱。不过他告诫学员:“不要急,慢慢来,要听指挥,乱操作可不行。”

言谈中,他很会设身处地站在学员角度考虑问题,显得善良,一切都是为了大家好。

 

像是安排好的,周杰的课堂也开始不安分起来。当他讲股票的时候,群里有些学员不耐烦了,让他讲点赚钱快的,“别的群天天炒指数赚钱,我们群里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就挂眼科”。

周杰说自己也可以炒比特币指数,但他被请过来就是为了讲课,等待时机成熟,再带着大家去弄一只小票,让大家有点耐心。后来拗不过“老学员”央求,他现场做了几笔比特币指数交易给大家看,轻轻松松就赚了几万美金,看得大家眼睛放红光。

这时,群里有人又开始抱怨,问何时开始联手炒作之前说的那只股票,“说了这久了,莫不是忽悠人的吧?”

周杰说股票已经选好,有2只,暂时没确定最终弄哪只,但就这几天准备开始。他“被逼无奈”地说:“既然大家有要求,那就先做做比特币指数赚点钱,再开始弄股票吧。”

他让想做比特币指数的人在留言板打个“6”,看看到底有多少。很快,留言板上就是一大溜的“666”。

周杰说比特币指数的炒作,8千元1手,换算成1千美元,算是“起步”。要跟着他炒,至少买5手,即人民币4万元:“大家可以先试试,弄1手玩玩,找找感觉,但随后要真正操作,必须5手起步啊。”

周杰露出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好像学员们的要求打乱了他原定的授课计划,他这么做实属无奈。

 

随后,周杰开始演示实战操作流程。

直播间里,有些人跟着他一起买卖,短短几分钟就赚了几千、甚至几万美元。太神奇了!我们都被深深吸引,看得心痒痒的。微信群里也不断有人聊今天赚了多少钱,有的甚至晒出交割单。

发财的机会近在眼前,不容错过,群里不少人开始蠢蠢欲动。群里有一个学员私下加我好友,说自己从前炒股亏了很多,最近听课学了不少知识,准备大干一番。他想把股票清仓变现,把钱全部投进去炒比特币指数,还问我行不行、准备怎么搞。

我感觉他就是一个托儿,但不好直接戳穿——万一他真是普通学员呢?毕竟天下之大,在股市中受伤害的人不少。

看群里很多人都在转钱,我问他:“你准备弄多少?”

“20万吧,这几天就弄好。”他很有信心。

后来,这人不时找我聊天,说自己在一个小城市做销售,疫情期间生意不好做。他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自己就是一无业游民,啥也没干,“不是住在武汉嘛,现在封城,没一分钱收入,股票也亏得所剩无几,没办法清仓变现”。

听我这么说,他后来就再也没理我了。

5

不久,群里下了通知,说明天群就要解散了,转了钱做比特币指数的学员将移步新群继续学习,周杰也将从新群里挑人合作炒股。助理开始在群里发消息,要大家抢时间转钱,“倒计时开始,机会马上就没了”。

没多久,群里就不断有人开始贴出自己报名的截图。好家伙,海水不可斗量,这个群里有钱人多得是,几个人的截图都是20万、30万的,出手阔绰。

助理也给我发私信,让我赶紧报名:“反正钱也不多,如果有疑虑,可以先弄个几千元试试。亏不了的,放一百个心。”

我连忙给妹妹打电话,让她谨慎转钱,但发现手机占线打不进去。柳会计电话抢先一步打了进来,她开门见山地问我:“你做不做?群里乱哄哄的,像不要钱似的,都在报名转钱,我也动了心,不过怎么看都像是假的。要是一起合作炒股,我还可以接受,毕竟钱在我账户里。这个炒指数,得把钱转进去,风险太大。”

不愧是做财务的人,做事细心认真,凡事讲凭证,头脑再怎么发热也不轻易出手。我也说不清里面套路,便答道:“算了,我赶不上,发财是别人的,我挂个眼科也不错,以后有机会再说。”

随后,妹妹的电话打进来,语气很急切地说:“我准备试试。”

见她动了心,我就把柳会计的顾虑说了一遍,又讲了自己高中同学的故事。

疫情之前,那个同学也是进了什么股票交流群,认识了几个很牛的老师。一开始对方带着他炒股,他赚了点钱,但嫌太慢了,就开始炒什么指数,赚美元,有时一天能赚几千美元。同学让我也进群跟着玩玩,但没几天,他就打来电话,语气非常急迫和懊丧,说自己不小心操作失误,几分钟就被平仓了,本金全无。他想翻本,找我借几万元救急。

当时我就感觉他进了某种骗局,就随便找了个理由拒绝了。谁知这个同学自信又固执,完全不听别人的意见,只想借钱。他不分白天晚上的给我打电话,我被纠缠得受不了,只好把他的电话和微信全部拉黑。

谁知妹妹压根听不进去我的话,说已经向助手报名了:“群里那么多人都在买进卖出,炫他们的成交单,我还是想试下。说好随时可以转出来的,我只转8千元试试,骗了也只这么多。万一是真的呢?”

 

妹妹移步新群,新助理加了她微信,要了她电话号码,一步一步指导她如何操作。对方先给她发了一个比特币指数交易的链接,让她下载了一个APP,然后教她如何注册、转账、进行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

助理察觉到妹妹有点犹豫,就让她先试试,找找感觉,并告诉她APP里的钱随时可以进出,数额不限,没有任何风险。

于是,妹妹先转了8千元进去。她跟着老师操作,前后只花了几分钟时间,就赚了500美元——这简直像在捡钱,太容易了。妹妹很兴奋,不过还是有些不放心,就问助理:“钱可以转出来吗?”

“当然可以,你转100美元出去试试不就知道了?”

妹妹没听她的,偷偷转出了500美元,兑换成3千多元人民币,直接转到了自己的建行卡里。很快,助理打来电话:“不是说好转100的吗,怎么转了500?”她责怪妹妹不听指挥,不配合她的工作,弄得她很难堪,“本来起步需要4万人民币,我是因为看你人不错,才特别照顾的”。

助理让妹妹赶紧再转4万元进去,她就拉妹妹进新群,得到新的听课密码。妹妹拉不下面子,只好推诿说钱没到账——其实她只想用那8千元玩玩,或亏或赚就那几千元钱。

难道不进新的群就不能交易吗?交易权在自己手里,自己也可以操作呀。妹妹又试着自己做了一单,结果,网页突然显示金额为零,被强制平仓了。妹妹急了,才明白这哪是在炒指数,分明就是有人在后台控制——所谓赚钱亏本,都是后台做出来的。

妹妹非常生气,要求助理赶紧退钱,助理不理她。妹妹就在群里发了一个自己被平仓的信息,说平台有问题,“这是个骗局”。

很快,助理就给她发私信,警告她不要胡言乱语,平仓是自己操作导致的,不要在群里散布谣言,影响别人。这下,妹妹更生气了:“怎么可能呢?几千块钱一下子就一分不剩了!”

群里一阵骚动,几个学员私加了妹妹的微信。其中一个中年妇女说她已经报了名,正准备转10万元到指定账号,问出了什么事?妹妹说:“千万不要转钱了,绝对是骗人的,太邪乎了。”

她把自己的操作经历讲了一遍,对方连声感谢:“太及时了,就差一点,不然我就被骗惨了。”

她们正说着,我、柳会计、妹妹都被踢出了大群。

无奈之下,妹妹只好给助理打电话:“赶紧把我的钱退了,不然我去报警,你们这是诈骗!”

助理也不再客气,往日的温柔不见了,彻底翻了脸:“有本事你去告吧,我等着!”

妹妹气得吐血,我一时也找不到什么话来安慰她,后来妹妹叹着气自言自语:“报个鬼的警,什么证据也没有,我自己都说不清楚。再说,唉……”

我知道,妹妹大概不想让丈夫知道自己被骗了钱。回头看,这骗术十分拙劣,说出去丢人现眼。

我很内疚,妹妹出事我有责任,明知道其中有局,自己往里头钻不说,还把她带进去,让她受了损失。柳会计和妹妹也很熟,也后悔不该拉她进群学习。她做事太冲动,自以为玩得过骗子,哪知自己的每一步都在骗子的套路里,在他们的算计中。

为了得手,骗子前期做了大量的铺垫。他们把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好了,可能每句话都是有稿子的,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将人圈进去,一点点吃掉,最后连骨头渣也不剩。

6

半年后,妹妹来我家吃饭,说自己的建行银行卡被锁了,“刚去了银行,他们说我参与了洗钱。我平时循规蹈矩的,身份证也没离过身,不可能被盗。想来想去,只可能是那件事,一定有人报了案。可我不是有进出的交易吗?”

“和银行解释下嘛,你也是受害者,被骗了5千元,情节也不轻啊!”

“说了没用,银行管不了,这事得公安局说了算,是他们把我拉入黑名单的。问题是,我到哪里找他们(骗子)?估计那案子还没结案吧。”

网络诈骗取证很难,我经常接到一些诈骗电话,收到一些诈骗短信,人都麻木了。老是想,如今骗子那么多,一定是老百姓很好骗,又很难被抓到,否则怎么会那样猖狂?

妹妹叹口气,说:“偷鸡不成蚀把米,我的信用还成了问题,你说冤不冤?”

我把这件事讲给柳会计听,她有点不相信:“能做到这一步,银行也能看出是你妹妹是被骗了啊。流水就很清楚,进的少,出的多,移出黑名单哪有那么难?幸好被骗的钱不多,就算是买个教训了。当时我们都动了心,也差点被骗。”

柳会计说的是实话,如果当时我们手头活络,估计也会试试。在赚钱的诱惑之下,我们都是笼中的小鸟,只是幸运点,逃脱了被宰割的命运。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所有跟帖: 

真實的活人獻祭!?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7/05/2022 postreply 20:54:4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