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病毒”大流行,美/中超级大绞杀

如松:“美元病毒”大流行,美/中超级大绞杀

 

过去三十多年,非美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都以壮大自己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储备)为本国经济活动的焦点,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二战之后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亚洲国家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地区。

既然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就会向欧美市场大量输出商品,自身拥有的资源就无法满足需求,就必然需要进口大量的资源,这就导致对其他地区的资源依赖度越来越高。所以也就看到,目前多数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的国家)的原油对外依赖度、谷物对外依赖度、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对外依赖度都比较高(各国之间有所不同),这是经济增长方式使然。

而充足的外汇储备就可以保证能源、基础原材料和谷物的进口,这是保证本国制造业可以稳定运行的基础,也是保证本国社会可以稳定运行的基石。

第二,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非美国家为了稳定自己的货币币值,就需要建立足够的美元储备作为本币发行的保证金。

第三,美国作为全球经济中最主要的需求终端,各国都希望扩大对美出口推动自己的经济增长,而美元不仅是主要的世界储备货币更是美国的主权货币和交易货币,各国就只能不断接受美元。

等等。

其实在上述逻辑关系中,有一点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上述做法必须基于一个基础——美元价值保持稳定,此时本国就可以进口足够的能源等基础商品,控制通胀在低水平上,也就可以维持自己的工业基地稳定地运行。

而美元价值稳定的标志就是美国国内的通胀率停留在低水平上,各国美元储备的购买力就可以保持稳定。

但是,当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不断壮大时,这意味着对美国的债权在增加,美国作为债务人,债务压力就会加剧。债务压力不断加剧的过程就是美国通过不断发行美元解决国内问题的过程,比如次贷危机和2020年病毒大流行都直接导致美国政府的债务率暴涨。当美国无法履行债务人责任时,就会出现违约,违约的方式就是美元加速贬值。

从外在表现上,美元违约就是美国本土的通胀率加速走高的过程,一方面贬值本国美元持有人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就是贬值境外美元的购买力,最主要的当然就是贬值各国美元储备的购买力。

可以以中国来举例说明这种违约的过程。

下图是中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走势图,从2017年开始外汇储备基本稳定,2021年大约增长了1%。

苏联解体之后尤其是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通胀率比较低,美元的购买力基本稳定,这意味着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购买力也能基本保持稳定,只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就可以维持工业体系的运行和本国的内需,也可以维护自己的货币价值稳定。

但从2021年开始美元加速贬值,体现为欧美的通胀率暴涨,而国际大宗价格是以美元计价的,当美元开始加速贬值之后,就会刺激大宗价格开启牛市。

如果将2020年底中国外储的购买力看做是100,考虑到美国去年12月的通胀率达到7%和2021年中国外储增长1%之后,到2021年底中国外储的实际购买力就变成了94.94(100*101%*93%),也就是说忙活了一年,表面看来外储增加了1%,但实际购买力却萎缩了5.06%,这就是美元违约效应。

上述计算方法并不理想,以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涨幅来计算美元储备真实购买力的变化,或许更有合理性,终归亚洲各国与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用来进口大宗商品。

彭博商品指数(BCOM)是衡量大宗商品价格的综合指标,在这个指数中各种商品所占的权重见上表,下图是近年BCOM走势图。2020年底BCOM指数是78.0543点,2021年底的BCOM指数是99.1694点,一年内的涨幅是27%。也就是说,将202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作为100,再考虑到2021年全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约1%,到2021年底时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变成了79.5,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20.5%。

美元加速贬值周期是基于债务周期的要求,所以高速贬值的周期不会是一两年,而是要延续很多年份,今年迄今为止BCOM指数的涨幅已经高达约36%。这意味着以大宗商品为基准,2021年初的1美元购买力到今天已经下降了一半,即外储的数字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其购买力在不足一年半的时间内已经下降了大约一半。。

所以也就,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历了高达十多年的高通胀,石油、黄金在十年中的价格涨幅超过20倍,而其他很多大宗商品价格涨幅也高达十几倍,这就意味着各国美元储备的实际购买力只剩下当初的百分之几,差不多直接清零了。当美元储备的购买力严重下降之后,美国才有能力应对相应的债务压力,美元的价值才能稳定下来。

这种美元超级贬值周期和大宗商品的超级牛市周期,本质都是债务周期决定的,也就是俗称的剪羊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的外储购买力几乎清零,也就无法完成进口,带来的结果是上世纪70年代的新兴国家——主要是拉美国家爆发了持续约20年的高通胀时代,几十个国家爆发了债务危机,而1998年的东南亚危机也违约大潮的一部分。

目前欧美已经处于高通胀状态,当欧美的通胀持续发展一定时间之后,意味着美元欧元的购买力出现大幅下降,亚洲等国家的外汇储备购买力大幅丧失,就难以稳定自己的进口需求,进口不足就会导致通胀恶化。因此,大家坐在同一条船上,只不过欧美坐在船头,先感受通胀恶浪的冲击;而亚洲等国家坐在船尾,当自己的外汇储备购买力被严重削弱之后,通胀恶浪才会紧随而至。

这有点像隔山打牛,而美元欧元就是那条鞭子。

目前有两个亚洲国家已经倒下,第一个是前面说过的斯里兰卡,由于进口不足导致了能源、食品和药品短缺,该国已经陷入动乱状态;另外一个国家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土耳其,由于进口不足导致食品和600多种药品出现短缺,通胀正走在失控的状态(见下图,食品通胀率明显超过通胀率)。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将面对“美元病毒”大流行所带来的剧烈冲击,这是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决定的。

亚洲各国过去数十年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何时集中爆发?可能就是现在,斯里兰卡和土耳其很可能就是排头兵。随着外汇储备购买力的快速下降,问题集中爆发的第一步应该是亚洲各国外汇储备开始减少,根据日经中文网的统计,对比2021年底和最近,GDP排在亚洲前十的经济体(不含日本)的外汇储备全部减少,合计减少了5%,即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数字下降自然是外汇储备购买力加速下跌的结果,这会进一步制约各国的进口能力并推动本国的通胀,欧美的高通胀就转移到亚洲,实现了“隔山打牛”。

亚洲各国可以抛弃美元、欧元转为其它货币进行储备吗?很难,其他货币要么规模有限要么也面临债务问题的困扰,不足以满足世界储备货币的要求,如果使用黄金作为储备又会导致交易和清算不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将自己的黄金储备储存在纽约和伦敦的主要原因,目的是方便国家之间通过划转的方式进行贸易清算。,所以,如果要参与现在运行的、在二战后由美国所制定和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就会被美元所绑架。

美元欧元病毒大流行带来的是各国外汇储备购买力定期(接近)清零,就是美欧所发动的超级绞杀,中国和亚洲国家该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外汇储备储备的到底是什么?是美国和欧洲建立起来、以美元和欧元所表示的信用,既然美元欧元的信用也不可靠,就不如建立自己的信用,然后储备自己的信用,让自己的货币成为可自由兑换、信用稳定的货币流通在世界上,就是唯一的出路。

 

 

===========================================================

 

如松:普京的大谋略

 

到1598年俄罗斯还几乎是一个内陆国家,源于北方的北冰洋虽然是洋,但一年中的多数时间都处于封冻状态,也就无法成为俄罗斯进出海洋的门户,参见下图的橘红色部分。

为什么说当时的俄罗斯几乎是一个内陆国家而不是一个完全的内陆国家哪?

虽然北冰洋的多数地区在一年四季都处于封冻状态,但俄罗斯还是幸运的,它位于科拉半岛的摩尔曼斯克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其港湾终年不冻,也就可以全年通航(有时需要破冰船的协助),这里是北极唯一的不冻港,下图。

但在19世纪以前,摩尔曼斯克对俄罗斯却没有意义,甚至还没有这个城市。源于没有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将该地与俄罗斯腹地联系起来,一旦港口偶尔被冻住,当时也没有破冰船来开通航道。这就让摩尔曼斯克成为俄罗斯帝国建立起来的最后一座城市,直到1915年,由于一战的需要才修建了从彼得罗扎沃茨克到摩尔曼海岸的无冰地点铁路,然后经由这条铁路由盟国向俄罗斯腹地输送军事物资。从此,摩尔曼斯克作为一个城市、摩尔曼斯克港作为不冻港才开始建设起来。

但这只是后话,在1915年之前的俄罗斯人并不知道后来的演变。基于自己国土的地理特点,1915年之前的历代沙皇都将寻找不冻港作为俄罗斯的战略出发点。

在彼得大帝时期(1682年至1725年在位),俄罗斯就想在远东地区谋取不冻港,但在雅克萨战役(1652年至1689年)中沙俄战败,清朝与俄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堵死了俄罗斯向太平洋方向谋取不冻港的道路。

此后,俄罗斯开始聚焦于欧洲方向,在彼得大帝时期夺取了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进入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1762至1796年在位)夺取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港作为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出海口,然后在1860年的第二次甲午战争中又从清朝手中夺取了海参崴作为进入太平洋的入海口。

虽然经过两百多年的努力俄罗斯在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方向上都获得了出海口,但最终俄罗斯却发现自己可以倚重的却只有在1915年才开始建设的摩尔曼斯克港。

海参崴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时受到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而盛行偏北风,寒冷而干燥,12月的平均气温为零下9.5度,1月则是零下13度。所以海参崴港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有长达一百多天的结冰期。海参崴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母港,漫长的结冰期就限制了太平洋舰队的活动。而海参崴港的对面就是日本海和日本列岛,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美日的严密监视,再加上俄罗斯的战略重心一直在欧洲方向,这就让海参崴港的战略地位下降。

俄罗斯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港之后建立起了黑海舰队,但马上就遇到了进一步的问题,黑海舰队如果要进入地中海和大西洋,还需要穿越土耳其海峡,可土耳其是俄罗斯的世仇,而且土耳其还是北约成员国,一旦俄罗斯与北约爆发冲突,以塞瓦斯托波尔港为母港的黑海舰队就会被关在黑海成为“黑湖舰队”(下图),这就让塞瓦斯托波尔港的战略地位下降。

另外说一句,在俄乌战争中谁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最大?人们会说是美英和波兰,但从战略的含义来说,土耳其的力度也很大。战争打响之后黑海舰队遭到了重创,其旗舰莫斯科号也已经成了莫斯科号“潜艇”,土耳其在战争打响之后就立即对俄罗斯关闭了土耳其海峡和领空,让俄其他舰队的舰船无法通过土耳其海峡进入黑海以支持乌克兰战场,这就从根本上减轻了乌克兰在敖德萨方向上的军事压力。

再看圣彼得堡。

从地理来看,波罗的海与黑海一样也基本算是内海,只有丹麦与瑞典之间狭窄的海峡与北海相连。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重要的军港,但海军舰船要从圣彼得堡进入大西洋,首先要穿过长约400公里的芬兰湾进入波罗的海,然后还要经过丹麦与瑞典之间的狭窄海峡进入北海然后再进入大西洋,一旦北约封锁了丹麦与瑞典之间的海峡,波罗的海舰队就也成了波罗的“湖”舰队。俄罗斯在波兰与立陶宛之间还有一块飞地加里宁格勒,从这里出动的舰船也要受到瑞典与丹麦之间海峡的限制。

上述因素重要吗?在军事上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无论海参崴港、塞瓦斯托波尔港、圣彼得堡港和加里宁格勒的港口,其战略作用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制约,俄罗斯海军的军事活动只能在北约的眼皮子底下进行,被看的一清二楚。因此,虽然俄罗斯通过两百多年的努力夺取了数个出海口,但从某种含义来说俄罗斯的领土依旧像是一个被扎上了口的大布袋(见下图),源于出海活动受限或受监视,让俄罗斯的“呼吸”并不通畅。

到了这时俄罗斯才发现,自己可以倚重的港口在1598年就已经存在于自己的国土上,只是直到1915年才开始建设使用,它就是摩尔曼斯克港。虽然它地处北极,但却是不冻港,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直接经北极进入海洋而不受限制,北约也难以监视,所以,该港所处的科拉半岛(下图)对俄罗斯的战略地位就异常重要。

在核武时代,如果使用发射井发射,其威慑力就会受到制约,源于这样的基地随时都可能被对方摧毁。但如果将核武装载在潜艇上就可以随时在海洋的任何地方发动攻击,对方就更加难以防范,这让核武的威慑力大增。但这些潜艇如果从塞瓦斯托波尔港、圣彼得堡港或海参崴出发都会受到严密的监视,被北约或美日“点名”,这无疑是糟糕的,会成为对手的标靶。但从摩尔曼斯克港就可以不受限地进入海洋,就可以发挥最大的战略威慑力,所以这里就成了俄罗斯最重要的潜艇基地。摩尔曼斯克港既然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潜艇基地,就必须将科拉半岛建成俄罗斯最主要的核基地,再加上从科拉半岛打出的装载核弹头的导弹可以直接威胁北美,这就让科拉半岛成为这个星球上核武器最密集的地方。空中也是核打击的重要方式,由于科拉半岛是俄罗斯的最重要的核武基地,这里也就建成了俄罗斯的战略空军基地,俄罗斯那些著名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大多都是从这里出发执行核威慑任务。

今天的俄罗斯,常规武装力量、经济和财政总量、工业和科技力量都已经落后于欧美,其最主要的战略屏障就是核武,这就让科拉半岛成为俄罗斯的战略支柱,成为普京的“心脏”。

可就在俄军在乌克兰鏖战、胜负未分之际,北约却直奔普京的“心脏”而去,那就是芬兰和瑞典已经申请加入北约。

当芬兰加入北约之后,400公里长的芬兰湾(下图)两侧都成了北约的地盘,北边是芬兰南边是爱沙尼亚,它们都是北约成员国,再考虑到芬兰湾最窄处只有19公里,平均水深只有40米,从圣彼得堡出发的俄罗斯舰船(潜艇)就无法逃脱北约的“点名”;当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之后,波罗的海进入北海的瑞典与丹麦之间的狭窄海峡就彻底被北约所控制,波罗的海周边的国家也就都成了北约成员国(俄罗斯除外),波罗的海基本就成了北约的内海,一旦局势紧张之时北约就可以对俄罗斯关闭相关海域,俄罗斯从圣彼得堡的出海之路就会被堵死。

最严重的是,当芬兰加入北约之后,俄罗斯的“心脏”——科拉半岛的安全暴露了问题。

科拉半岛的主要问题是交通,这是俄罗斯的战略瓶颈。科拉半岛是通过700公里长的公路和铁路从北到南和俄罗斯的腹地相连(见下图),一旦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局势紧张起来,北约就可以攻击这条补给线将科拉半岛与俄罗斯的腹地之间切割开来,让俄罗斯失去“心脏”。在芬兰没有加入北约之前,这条公路和铁路还算安全,因为北约只能从科拉半岛最北端30公里长的挪威——俄罗斯边境打过来,所以俄罗斯在这短短的边境线上就派驻了5万精锐部队。但如果芬兰加入北约,俄罗斯和芬兰之间有1300多公里的边境,而且整个边境地带都是茂密的松树林,在这样的地区面对神出鬼没的芬兰士兵,俄军很可能连影子都找不到,一旦北约决定攻击这条交通线,即使俄罗斯陈兵百万也难以阻挡。同时一旦打响战争,北约军队从芬兰和挪威出发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攻击科拉半岛上的俄罗斯潜艇基地、战略空军基地和核武基地,当解除了俄罗斯的核威胁之后,以今天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北约就可以掌握战略主动权。

所以,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彻底改变了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核战略平衡,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

由此也就看到,以往任何一个国家要加入北约,一般都要经过数年的审核和等待,但芬兰瑞典正式申请加入北约之前英国就已经率先声明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所有手段保卫它们的安全,美国和波兰立即紧跟英国之后,即芬兰瑞典在未加入北约之前就已经享受了北约成员国的待遇,根源就在于芬兰和瑞典的战略地位太过重要,不仅可以彻底堵死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方向的出海口,还可以直接威胁甚至解除俄罗斯的核威胁。

战争的胜负从不会仅仅体现在战场之上,俄乌战争迄今为止在战场上尚胜负未分,但北约却开始抄俄罗斯的后路,直奔俄罗斯的“心脏”而去,面对这种局势,这是普京总统展现自己大谋略的时候了。

所有跟帖: 

發現隱形的身體 !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6/10/2022 postreply 21:06:4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