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民(515)

 

我患上了“核酸焦虑症”

 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2022-06-04 22:23 发表于北京

 

 

对于很多上海居民来说,告别居家和抢菜的焦虑后,新的核酸焦虑又出现了。经济学家郞咸平表示:“起来第一件事,看看核酸在不在72小时内,周边哪有核酸点,开放时间是怎样的?或许和我一样,这是很多人的常态。”

 

 

 

 

文 | 曹默涵

编辑 | 胡刘继

运营 | 月弥

 

 

 

 
“我不新鲜了”
 
 

毛毛攥着手机,如坐针毡。

 

每隔两分钟,她就手动刷新一下随申码的核酸结果查询页面,祈求下一秒,“检测中”的字样跳转成“阴性”。

 

这是6月2日下午2点,人在上海的她,一边居家办公,一边焦灼地等待着“新鲜的”核酸检测报告。

 

判断报告新不新鲜,全看那个被放大加粗的数字,它如果是绿色的“24小时”,那么你的报告就是最新鲜的。紫色的“48小时”也还水灵,拿着它们怼到扫码机器上,你就可以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是过去两个多月来,上海人民最渴望的自由。

 

再不济,数字变成黑色的“3天”,即最大限度的72小时内,此时的码还能使用,但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如果还想顺畅出行,你必须人工抢救它一下,尽快去做一次核酸,给它“续上一条新鲜的生命”。有人调侃,这是一个新的“绿色出行”时代。

 

▲ 随申码上,核酸结果会随时效由绿变黑。图 / 受访者提供

 

对于很多上海居民来说,告别居家和抢菜的焦虑后,新的核酸焦虑又出现了。经济学家郞咸平表示:“起来第一件事,看看核酸在不在72小时内,周边哪有核酸点,开放时间是怎样的?或许和我一样,这是很多人的常态。”

 

“我不新鲜了。”毛毛看着屏幕上黑色的“4天”,开始自嘲。和她同一IP归属地的网友们自嘲得更狠:豆腐的保质期好歹有5天,我的保质期只有72小时。

 

眼下,正是毛毛职业生涯的重要时刻。她早前获得机会,从所在的日企上海分公司,调任东京总部。前提是她能顺利地带着材料见到中介,先把签证材料递交过去。而这一切,都仰仗于在“保质期”内的核酸报告。

 

二十多个小时前,她从中介口中得知第二天可以递交材料,当即冲到小区楼下紧急“续命”。提前15分钟到达时,前面已经排了一百多米的队伍,大几十号人。排了一个多小时,才轮到她采样。

 

这样的队伍,蜿蜒在上海小区花园、街巷路口、广场中央和医院大门旁。队伍里的人,大多是有出行需求的人,他们寄希望于最新的核酸结果,带他们踏进久违的办公室、商场、地铁、火车站和机场。

 

进入6月后,上海的暑气开始蒸腾,白天在日头底下戴口罩排一两个小时队并不好受。就算如此,队伍还是肉眼可见地拉长,某个检测点甚至摆出了“此处等待预计4小时30分钟”的提示牌。上海本地博主G僧东发微博感慨,他上次看到上海人排队那么起劲,还是在世博会排沙特馆,说完又补了一句,“离谱的是,沙特馆排进去了就不会再去了。这次是三天两头就要排一次”。

 

袁琳是上海一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她很庆幸,赶上了6月1日下午小区组织的核酸。社区群里的消息说,6点医务人员抵达现场开始检测,但5点刚过,已经有十几个人在核酸点前排起了队。袁琳果断下楼加入了他们,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做完了采样,但那时的队伍,已经绕了小区一圈,“和贪吃蛇一样人越排越多”。

 

按规定,小区内的核酸点只服务本小区居民,并不对外开放。袁琳看到,不少人质疑是否有非小区居民混入其中,志愿者只能拿着花名册挨个登记人名信息,确认是本小区居民才能排队,“有几个别的小区的人来做,然后被赶走了”。

 

袁琳租住在杨浦区,从3月初开始陆陆续续被封控了三个月。5月27日,袁琳看到家乡宁波发了一份公告,为在沪宁波籍学生开通了返乡专线,她当即决定搭乘专车回家,但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里包括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和24小时抗原阴性结果。抗原好办,小区此前接连出现阳性病例,检测试剂盒成堆发放了很多。比较费劲的,就是一份“新鲜的”核酸阴性证明。

 

和袁琳同住的室友,没有她这么好运。6月1日中午,她忍着闷热的天气,在外面遍地搜寻可以做核酸的站点。截至6月1日,上海全市设置了约15000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位,居民可以通过随申办小程序查看周边点位繁忙程度和开放状态,但有些显示是24小时的点位,实际中午会休息,过去就会扑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做的核酸亭,也要排上几百米。

 

有网友表示,他做一次核酸,从18:37排到了20:00。排在前面一位阿婆,早上去医院排队看病,结果排到了才知道72小时内的核酸结果还不行,一定要48小时内才可以,于是下午排队去做核酸,结果还没排到,就被告知到点了,不做了。晚上,是她今天第三次排队。

 

在上海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核酸报告变成了必不可少的通行证。一位家住浦西的网友,哪怕绕再远的路,来回花上一个多小时从浦西驱车去浦东,也要把核酸做上。

 

一些居民正常出入自己居住的小区,一度都被要求出示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否则小区里面的人出不去,住在小区的人也回不来,只能就近找到核酸检测点做完核酸、等待阴性结果出炉,才能洗刷掉过期记录,重获出门或者回家的自由。

 

矛盾的是,有些小区内并没有设置核酸点,不出小区也无法完成采样。为此,6月2日,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特意说明,居民出入居住的本社区,不需要提供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焦虑盘旋在很多想要出门的上海居民头顶,尤其是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博主@分成两半的谁呀拍视频记录下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长龙,地址是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不少需要特殊药物的患者,在封闭期间经历了痛苦的断药期,“解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医院续上珍贵的药。但长长的队伍,消耗着每一个人的体力和耐心。

 

▲ 6月2日,上海市民夜晚排队采样。图 / 人民视觉
 

 

 
 
不确定的结果
 

 

做完核酸的第二天,便是续命的结果“放榜”的时候。袁琳发现,等待核酸结果的心态,和封控时期也差不太多。那时她所在的小区接连发现阳性病例,她的神经也跟着绷紧。现在疫情得到了控制,她也绷着神经,期望新鲜报告的出炉,以便能乘上返乡的汽车。

 

值得庆幸的是,袁琳和她的室友分别在凌晨和上午收到了“续命卡”,随申码的数字刷新成24小时内,生机勃勃的绿色。

 

但毛毛的心却一直悬着。距离采样时间过去了18个小时,但她的核酸码还处于过期状态,新的结果仍然未出来。

 

她在心里飞速盘算着一条节点非常紧凑的时间线:如果6月2日交不了材料,就要等到端午假期过后第一天,刚恢复办公,申请签证的人不会少,不确定性又增加了。签证下不来,已经因为疫情改签过一次的机票又要延期,辞职之后不能马上衔接到总部的工作,就要面临空窗期。这些都是她要负担的成本。

 

和大部分上海居民一样,过去的两个多月,她在焦虑和不确定中度过。每天除了工作,还要上闹钟抢菜,随时盯着微信群的团购。更让她揪心的是一封日本寄来的快递,里面装着她赴日必需的在留资格认定证明书。寄信的日期是4月4日,那时上海刚刚分区封控,这份平时几天就能送达的材料,和这座城市的物流一起经历了停滞,足足50天后才送到毛毛手上。

 

证明书的有效期只有3个月,留给她办签证的时间不多了。她只想把确定能做到的事情做好,“不想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地方掉链子”。

 

时钟指向6月2日下午3点,结果还没更新。看到社区群里有人说,1日下午5点多采样的核酸结果出了,按照常理算,毛毛的应该也快了。她坐不住了,撇下手头的工作,换衣服出门,一边往外走一边刷新随申码。

 

没有新鲜的核酸证明,就不能乘坐地铁,她顶着快30°C的高温,骑上了共享单车,空气灼热,座椅发烫。此刻她还抱着侥幸心理,设计了一条沿着地铁的骑行路线,万一在路上结果出来了,还能去最近的地铁站坐车,那样舒服点。

 

但奇迹最后也没发生,毛毛吭哧吭哧骑了四十多分钟。快到目的地的时候,她路过静安寺旁边的华东医院,那里的核酸检测点罕见地一个人都没有。她抓紧去做了一次核酸,“反正今天不做明天也要做”,不能再像这一次,有急事出门的时候,因为结果没出而被困住。

 

像毛毛这种未能等来预期结果的事,也在不停上演。上观新闻称,“参与体验的16位记者中,出具报告时间最短为7小时,最长的多达22小时,平均时长约为14小时”。在检测人数激增的情况下,核酸检测实验室也出现超负荷运转,检测结果可能会延长至24-48小时上传。

 

对核酸结果时效性的不确定,驱使着有出行需求的人,源源不断地奔向核酸检测点。虽然上海大多数场景要求的是72小时内核酸证明,但不少人开始被不能出门的恐惧裹胁,从三天做一次逐渐变成两天甚至每天做一次。

 

一些熟悉的场景出现了。一位身穿蓝色防护服的女士,背后面写着“代排22人请谅解”,在社交平台遭到不少质疑。虽然截至目前,市民到指定点位做核酸是免费的,但也有不少检测机构在美团、淘宝等平台推出了上门核酸检测的服务,主打的特色自然是“快”,比如有机构承诺4至6小时出报告,当天上门,但代价也不菲,5人团购价698元。

 

 

▲ 团购平台上的上门核酸套餐。图 / 手机核酸

 

对于这些汹涌的检测需求,并不是所有检测点都做好了准备。

 

据上观新闻报道,同样还是6月1日,上海普陀区刚在宁夏路287号旁小停车场设立了一个常态化核酸采集点,到晚上就被砸了。事后普陀区相关部门称,因周边区的居民、社会面流动人员以及周边小区群众汇聚此采集点采样,造成核酸检测需求量超负荷,试管准备不够,居委会干部通知后续人员不要再排队。

 

长时间的等待落了空,出行的限制没能解除,矛盾一点就燃。一位居民对此表示不满,将周边路障扔到检测点,并掀翻了检测点桌子,造成采集员轻微软组织挫伤,采集好的核酸样本散落地上。这位居民因为寻衅滋事,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而那些被倾翻的样本,又加重了不少人的焦虑。

 

“有些到点就不做了,但居委街道没有劝返,任由队伍排下去,直到最后一遍才通知暂停检测。我经过的三个核酸检测点,全在吵架。”有网友说。

 

对于部分核酸采样点排队时间长的问题,上海市疫情防控核酸筛查专班负责人夏科家的回应是,有的采样点未开放,也有的服务时间较短,采样工位也未开足。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未来上海将采取加密采样点位、增加采样工位、延长服务时间等措施。

 

在2020年新冠病毒刚刚开始肆虐的时候,核酸检测的场所还主要集中在医院门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打开地图搜索关键词,大小城市里的核酸检测点已经星罗棋布。检测点本身的硬件设施,也得以改造升级,简陋的、风一吹就倒的帐篷,变成了可以遮风挡雨的核酸采样亭。比如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增的一批采样亭就很“精致”,不仅配置有通风净化系统,还配备有紫外消毒灯、风机、窗口对讲机等设备。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采样亭的一些设计,不仅没有如介绍那般“提升医护人员的操作灵活性和舒适度”,从而节省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反而给采样设置了障碍。比如给医护人员双臂开出的两个固定的孔距离地面太高,身高不匹配的人,使用起来就非常别扭。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显示,一位核酸采样人员,蹲在一个小凳子上,弓着腰给外面的人进行采样。 

 

▲ 核酸采样亭里,医护人员蹲着采样。图 / 网络

 

据人民日报消息,北京呼家楼、朝阳门等地的核酸检测亭已被“弃用”,医护人员直接在屋外搭起了核酸检测棚,采取传统的核酸检测方式。

 

而毛毛观察到,她所在的小区里,那台新的采样亭外部原本还给采样员配备了一副橡胶手套,但这两天再看已经没有了。志愿者透露,拆掉的原因很简单,手套接触外界总不更换,在检测时还是不安全,容易引发交叉感染。

 

 

 
被改变的生活
 

 

不只是上海,国内已经有不少城市将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上日程,核酸焦虑,笼罩在更多人头上。

 

深圳是最早一批将核酸检测常态化的城市之一,自4月5日起,居民出入公共场合和搭乘公共交通须出示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陈雨不久前刚从北京去往深圳工作,从做核酸这件事里,他对这座城市的效率有了具体的感知。街头走两步就能看到一个核酸检测点,其中不少是全天开放,采样过程也大多便捷、迅速,不用刷身份证,扫葵花码就能确认身份,全程基本上不用排队,5分钟就能搞定。

 

说是要72小时内的证明,但陈雨身边的同事朋友已经习惯了隔天甚至每天做一次核酸,“这样是最保险的”。他入职的那一天,有一位新同事约了吃饭,“但她突然一拍脑袋说,昨天忘记做核酸,哎呀,洗好的脸和化好的妆都白费了,没有核酸报告就来不了了”。

 

从4月下旬开始,北京朝阳区也展开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核酸筛查,对于未按要求参加核酸筛查的人员,北京健康宝用弹窗提示补测。

 

▲ 在北京漏做大规模核酸,北京健康宝会出现“弹窗4”提示。图 / 手机截图
 

居住在北京朝阳区的小野,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考虑到日常工作不需要坐班,也担心大规模聚集会有风险,她没有及时参与筛查。直到有一天,她去临街的店铺买水,店员让她出示核酸报告,她才发现自己的健康宝弹了窗。“大夏天的,他都把水递给我了,一看不能扫码,又把水收回去了,说卖不了”。

 

在北京,核酸码的新鲜度要求进一步压缩,只有48小时。自5月12日起,无论是进入旅游景区、酒店、超市、办公楼等公共场所,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均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保质期”更短的核酸报告,促使很多北京居民几乎每天都要排队去做检测。进入6月以后,很多人发现,核酸的队伍和等候时间,变得越来越长。

 

北京日报报道称,在步入常态化检测之后,北京的核酸检测点位与窗口均有所收缩,这导致了检测时间变长。

 

有市民称,自己单位附近原来有6个检测点,但近期只剩下地铁站边的一个。除了点位的减少,窗口也少了。有些核酸检测点,原来有三个检测通道,现在只剩一个了。有居民表示:“之前全区筛查时,不论什么时候去,很快就测完。现在排一小时才做完,外面又三十多度,到家头都晕了。”

 

陈雨认为,虽然核酸常态化对他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做核酸也很方便,不要钱,“但就是慢慢地侵入到自己时,还是会觉得不舒服”。他在排队时,偶尔会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次?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曾表示,在疫情风险较高的地区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的灵敏性,更早发现潜在风险。她透露,经过2年多建设,截至5月底,我国核酸检测总能力已达到近9000万管/天。

 

为推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几座超大城市里,北京、广州、深圳目前都对市民免费,上海则宣布免费至6月30日。据东吴证券估算,若中国所有二线以上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每年成本约1.7万亿元。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地均由财政部门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供资金支持。

 

但总不能一直这么做下去吧?不少受访者都暗暗猜想,等核酸检测重新开始收费,必然会少很多人参加。

 

一位公共卫生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为了缓解检测机构的压力,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给核酸检测时效再增加一天的‘保质期’,例如本来要求48小时的,现在要求72小时,本来要求72小时的,现在可以要求5天或者一周之内,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核酸检测的周转率。”

 

事实上,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稳定下来,不少地方开始取消查验核酸证明。例如,对于低风险地区的客、货车辆和人员,江苏全省各地已全面取消防疫通行限制,高速公路出口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予以快速放行。而广东省内除深圳仍然需要出示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外,广州、湛江等多地,出行已不再要求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真正沉淀下来成为常态的,是核酸检测给每个人生活带来的细微变化。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慢慢成为了习惯。折腾了一个下午,毛毛终于赶在6点前见到了中介,把材料递了过去。她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只能拼命检查自己是不是还有遗漏的地方。这是过去两个多月,外界所有不确定性,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些味道也被深切地记住了。袁琳现在闻到酒精味,会觉得格外安心。在小区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闷在家里、几乎足不出户,除了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出门做核酸。从外面踏进家门,她一定要用酒精把自己从上到下喷一遍,细到鞋底的每一条缝隙。

 

但对要回家的袁琳来说,核酸之路仍然漫长。拥有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和24小时抗原阴性证明,只是回家的第一步。

 

包车抵达宁波后,等待她的将是7天集中酒店隔离和7天居家健康监测。全国多地核酸结果不互认,哪怕上海的检测已经确认了她的健康状态,离沪也是点对点转运,离开酒店之前,在家乡,她还要再测4次核酸。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 图 / 人民视觉

 

 

===============================================================

 

做核酸检测师,我不怕累,更怕“乱”

 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2022-06-05 20:00 发表于北京

 

 

当核酸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核酸检测师来说,时间是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

 

常住人口2188.6万人的北京,如果按照10:1混采的方式,每天检测一次,全市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每天至少需要218万管的检测能力。按照规定,每个核酸检测机构需要在采样后24小时之内出具检测结果,而有些机构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会在22小时后发出预警。

 

巨大检测量、极短时间,意味着对大量检验人员的需求。每个机构都试图以高薪、高福利来吸引全国各地的检验师加入其中。在第三方机构的招聘群里日薪1500元、管吃管住、车接车送、缴纳六险一金早就成了标配。而另一方面,招聘人员的标准不得不一降再降。“熟悉流程、精通2个以上实验步骤”的无证“熟手”经线上面试,隔天就可以上岗。

 

一些乱象也发生在这个行业里。5月14日,监督员发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朴石医学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随后,房山区卫健委吊销了朴石医学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几天之后,北京金准医学实验室因为违规对多管样本进行混管检测,严重违反质量安全规定,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同样被吊销执照。

 

赵建(化名)毕业于一所重点医科大学检验专业,在一所三甲医院工作了近3年时间。五一来北京探亲,机缘巧合下,他兼职核酸检测员。

 

他工作忙得像打仗一样,最多的时候连续不停地检测了16个小时。但对他来说,工作强度大还可以承受,最难受的是这个行业变得“乱”。

 

他讲述了核酸检验室是如何运行的,以及看到的一些令他不解的现象。以下是他的口述——

 

 

 

 

文 | 常芳菲 李清扬

编辑 | 楚明

运营 | 栗子

 

 

 
 

1

 

我在医科大学学的就是检验专业。毕业之后很顺利地入职一家三甲医院做检验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样本。一般情况下工作量都不大,我看到昨天我们医院检测的实际核酸检测人数是6340人,十混一之后,也就是处理634管样本。一个月工资到手能有10000元出头。我挺知足。

 

其实到北京兼职做核酸检测完全是误打误撞。

 

五一假期我来北京探亲,结果到的第二天北京宣布停止堂食,我就知道疫情严重。如果我直接回去,隔离成本、时间成本都是未知的,不如先留在北京等一等。

 

这边一个朋友看到我来了,就告诉我现在很多第三方机构机构招聘兼职核酸检测员,急需有双证(检测师、临床基因扩增人员上岗证)的人。

 

基本上行价就是双证120元/小时,没证熟手100元/小时,一天一个班次的工作时长是12个小时,可以挣1440元。我就赶紧跟医院申请停薪留职,能挣钱总比在这儿干等着好。

 

工作第一天,进了实验室之后,实验室组长会要求我提供身份证、手机号、检验师证和省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PCR证(临床基因扩增人员上岗证)。我其实就是抱着能挣一天钱是一天钱的心情进去的,没有五险一金,不签合同,工资次日结算。

 

我开始兼职之后,也被拉进了一些PCR核酸检测招聘群,中介天天都在发招人需求。其实一开始也不要求检测员是检验专业毕业或者大专以上学历,是朴石实验室出事之后才提的新要求。兼职核酸采样员,一般要求有护士证,兼职核酸信息录入员就没什么特别要求,身体健康就行。

 

但中介发的信息要谨慎分辨,很多都不靠谱。比如有的中介说能给检测员开150元/小时,日薪1800元,房山朴石实验室用这个薪水招来了很多人,但结果怎样大家也都看见了。

 

有的中介说3000元、4000元就可以办临时的PCR证。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考生想拿PCR证书,首先需要由具备开展PCR实验资质的医院检验科为考生报名,不是随便一家医院就可以。报名之后的回执单需要医院检验科主任的盖章。

 

除了理论之外,核酸检测资格考试也要测验考生的操作能力。省临床检验中心会提供盲样,把阳性质控加进去,样本会呈现出正阳、强阳、弱阳性反应。最后临床检验中心会看考生挑出来的阳性样本和他们考前设置的是否一致。

 

所以这是一个门槛很高的工作,检测员需要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绝不是随便一个人拿起来就能做的。

 

▲ 检测员正在做试剂测试。图 / 视觉中国

 

 

 

2

 

跟临床医生比起来,检验专业不太受人待见。大部分学检验的人一开始都不知道检验师具体要做什么,多半是因为临床第一志愿没被录取“掉”下来的。

 

我不是。

 

我第一志愿就填的检验。当年我高考分数是597分,学临床也够了,但我第一志愿就填的检验。我宁可面对样本,也不想面对人。人太麻烦了。样本很纯粹,只要检验结果不出错,谁都不会找我麻烦。

 

2019年,我就把PCR证书考下来了,那时候疫情还没开始,我在医院做其他种类的分子实验,觉得特别轻松。谁知道现在突然这么忙。

 

现在实验室每天都排班,每个班次12小时。我最近上白班、值三区。

 

整个核酸实验室分为三区。一区是制备试剂,二区是加样,把样本加到试剂里,三区是样本扩增、结果研判区。

 

中介群里要求的所谓“手速要快”是指是加样的速度。上海大筛之后,现在普遍要求是1小时加样量不低于4板(96管/板)。我手快,7分钟就加满一板,1小时可以加样9-10板,大部分熟手加样1板都需要超过10分钟。

 

现在北京市所有的大筛都由第三方机构承担,我供职机构的实验室也遍布在各个区域,每个实验室每天都会在工作群里更新需求。如果个别区域的大筛样本量太大就会调动我们这样的兼职人员临时顶上去三五天。

 

最夸张的一次是我临时被调到丰台区的方舱,从前一天下午4点进去一直不停工作到第二天早上8点,连续不停检测了16个小时,我都不顾上数总共做了多少管。因为16个小时都要不停拧标本的盖子,一天下来之后我手指甲都是红的,胳膊也抬不起来。

 

好多时候进实验室的时候看天亮着,出来的时候天也亮着。我对时间、空间的概念就变得模糊,回去休息了也觉得自己还在实验室里。

 

平时夜班结束工作已经凌晨4点了,我实在累得回不了家,就去实验室附近的酒店睡觉。因为疫情期间,酒店也都便宜,119元一天。

 

有一次下班回到酒店,我室友让我帮他把衣服挂到衣柜里,我脱口而出:“剩下那半板反应液我都已经冻在冰柜里了。”我当时心里想的全是实验,都魔怔了。

 

▲ 检验人员将核酸样本放入冷藏室保留一天,以备复检需要。图 / 人民视觉

 

就算正常情况下,我每个班次最少要处理1.5万-2万管样本,也就是15-20万人的样本。每小时最少要处理1250管样本,节奏就是不停地、不停地工作,像打仗一样。每一分钟都在工作,不可能摸鱼。组长定期就会来我们身后数板数。

 

如果样本量大,12个小时都没法下班,平均每天都需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中间吃饭的时间也不固定,组长看检测进度,说我们可以吃才能吃。因为休息吃饭都需要脱防护服,我们就尽量少喝水。渴了怎么办?忍着。我是男孩子还好,女孩子要上厕所更麻烦。

 

我之前从来没觉得这个行业能让人落下什么病。后来参加大筛,做实验时间太久,所有人都很容易得肩周炎,手指关节、肌肉长期使用磨损也容易变形、积液。

 

大筛的时候也总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人员信息对不上经常发生。我扫的那一个管子发结果,每一个样本的对应位置都扫描了,但要上传的时候,系统会反馈某个样本没有对应人员信息。十混一的样本里,只要有一个人的信息是错的,系统就会提示找不到对应的健康宝。我就需要联络社区,寻找样本对应的人。

 

居民催结果也很着急。实验室的电话就公示在核酸检测点,可能采样刚刚完成5个小时,就有居民打机构的客服电话来催结果。客服就会立刻来实验室问进度,每次问,我都不说话。我不知道说什么。我也理解居民可能有解弹窗或者其他的紧急需求,但我也确实不能更快了。

 

方舱也是满负荷运转。

 

其实实验室方舱的硬件配置都是普通样本通量,但现在几乎都必须做高通量的样本数量。一般通量是1万管,但基本上接到的样本量都是2万管左右。

 

比较幸运的是我所在的实验室有样本释放液,样本里的RNA可以自动释放,不需要重新提取。

 

这样的情况下,设备基本还能跟上。样本需要扩增仪加温,才可以快速自我复制,方便检测员查看样本结果。一台扩增仪可以同时处理90管样本。但如果没有这个试剂,还需要提取步骤,实验时间更长,规定的24小时内很可能做不出结果。

 

有的时候我也烦躁,眼看着快下班,我试剂都收拾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外面的人刚好说:“样本没有啦!”我刚长出一口气,2分钟之后,又开门扔进来一袋样本(90管)。那我也没办法,只能测完再说。

 

其实我早就被这种工作强度练出来了。

 

2021年,核酸大筛还没有外送第三方机构的时候,我在医院比现在累。有时候十几万人的样本都在一个班次做,而且根本没有搭档。我一个人需要走全流程、三个区。从试剂制备、加样、扩增、看结果,都只有我一个人。每天正常情况下要工作14个小时。

 

我这次在北京兼职20多天,就发现过一次阳性的环境样本。看完我就立刻报给了疾控中心。我早已经对阳性样本见怪不怪了

 

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参加了援鄂医疗队。那一年春节武汉封城,到了3月份,各个省份就在满世界找有核酸检测证的人支援。每个三甲医院都拿了指标,要把有证的人都送到武汉去。气氛特别悲壮,规定孕期的不要、是独生子女的不要,剩下的人都得去。

 

当时在做核酸检测的人比现在更少,所以工作强度非常大。我们都没有工作时间,就是一直干、一直干,超过16个小时也继续干。直到有人进来接班为止。如果实在没有人手,就继续做。

 

我第一次在三区值班看到阳性结果的时候,我腿都是软的。后来那半个月,天天看到阳性结果,久了就脱敏了。

 

4月份我才从武汉回家,那次之后我觉得什么工作都不算累。坦白说现在这种工作强度和2020年比,算是轻松的。

 

▲ 检验人员正在对送检的核酸样本进行检测。图 / 人民视觉

 

 

 

3

 

其实工作强度大还可以承受,我最难受的是这个行业现在变得特别乱。

 

第一天做兼职,我进实验室二区,问跟我一起干活的哥们:“你学什么专业?”

 

结果他从来没学过检验,之前是跑滴滴的。他能进实验室完全是因为之前给采样点转运过样本,机缘巧合认识了中介,就进了实验室。司机也不稀奇,我旁边还站过房产经纪人。

 

实验室招聘的时候说每个员工都有试岗期,但这些不懂实验原理、第一次检测核酸的人可以边看旁边人的操作边学习,加样、转板的操作熟练之后,可以应付二区的工作。实验室一个班次最少需要7-8个人,现在哪个机构、哪个实验室都缺人,一般碰上了不会真轰他走。

 

有招聘权限的人也会把熟人、亲戚招来。我们组长就这样,人品上很有问题。

 

他对我们这些人考核得非常严格,但是把他亲戚保护得特别好。为了把这个亲戚招进来,顶掉一个有双证、非常有能力的同事。可这位亲戚真的什么都不会。

 

有一次他摘样的时候把污染摘出来,把阳性质控加到样本里,样本就变成阳性。三区值班的人判断结果可能是假阳,样本就要返回二区复测,我就得从头再来——重新加样、上机、扩增。

 

还有一次更惊险。复检完成之后,我让他把39号板之前的样本销毁,结果他理解错误,把39号以后的样本全倒了。那些样本都还没有出结果,如果样本需要复测,我就不可能再找到对应的位置了。最后,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某个样本的弱阳性是污染导致的,没法复检。

 

▲ 图 / 人民视觉

 

有的时候,我在三区发现二区整个“花板”(整板全是污染),可能就是阳性质控抖到板里,导致整板全显示阳性。整板要重新加样、重新上机、复测。

 

我特别生气跟他吼,他一扭脸就到组长那里投诉我,说我态度太差了,让他没法干活。

 

可能我脾气是急了一点。可是什么都不懂就敢来实验室,我真的没法接受。大家都是为了钱,但也不能这样蒙混过关。不管做什么实验,实验员都应该了解实验原理,这是最基本的。

 

拿我所在的机构来说,他们有两种试剂,一种是处理液,一种是反应液。把样本加入处理液,会有初步反应,然后需要转板,加入反应液,样本就会自动释放RNA。如果没有反应液就需要实验员手动提取样本里的RNA。整个实验会变得很繁琐,每一步都有可能污染样本,导致样本“假阳性”的情况发生。

 

我发脾气是因为不希望行业变得这么鱼龙混杂,而不是我被亏待了,或者被外行影响了我的个人利益。

 

我在北京工作20天,到手3万块钱,相当于在医院3个月的薪水了。北京最近查了这些核酸检测机构之后,有双证资质的人薪酬会更高。机构需要靠高薪、高福利来聚拢这些专业的人。

 

我不会真的辞职来做核酸检测的,我没那么虎。公立医院很值得待下去,虽然每个月活钱少,但稳定。加班没有加班费,可是申请调休每次都能批准,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这个兼职,我再做几天大概就能结束了。1分钟之前,新闻弹窗说,北京社会面筛查为零,餐饮也要恢复堂食了。我和大家一样,都盼着恢复正常生活的这天呢。

 

▲ 北京正在逐渐恢复日常秩序,市民在外玩游戏。图 / 视觉中国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