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夏之年

本帖于 2022-05-23 15:17:0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如松:无夏之年,2022是冻死还是热死?

 

 

今年五月初就已经立夏,中国大陆应该已经开启暖洋洋甚至炎热的季节,但今年的五月却极端异常,以至于有人惊呼难道我们要冻死在这个夏天?

其实,即便到了五月,中国大陆出现冷空气也是十分正常的,甚至在东北、内蒙等地出现降雪也算是基本正常的,但正常年份五月的冷空气已经很难跨过长江,要想跨入岭南就更是痴心妄想。但往年“痴心妄想”的事情确实在今年出现了,冷空气在五月横扫、而且是多次横扫了从北向南的整个中国大陆。

5月上旬,已有167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测量数据突破了历史同期日最高气温的最低记录,很多地区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冷的5月上旬。

在北方,5月13日凌晨的内蒙古图里河气温降到了-10度,大兴安岭、祁连山和太行山区出现了降雪。5月11日河北石家庄平山驼梁景区的雪景。

再看南方,往年5月中旬的冷空气较少越过长江以南,即使侥幸跨过了长江,也难以翻过南岭。但今年的大陆冷性气团在5月中旬一路南下至南海中部,甚至向西南越过云南直达缅甸,这不仅在5月显得异常,即便在冷空气强大的冬季都是十分的罕见。

广西气候中心17日介绍,5月1-16日,广西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低3.4度之多,为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值。虽然已经过了立夏时节,但广西一些地区的人民依旧被“冻”得瑟瑟发抖。

两广自古是一家,广西人民瑟瑟发抖时,广东当然也要陪伴广西。据广东省气象台16日发布的信息,2022年5月1日到15日,广东日平均气温排名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

既然两广都处于异常偏冷的状态,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当然也不好受。而且这种低温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东南亚继4月多地刷新低温纪录之后,又一波“五月凉”席卷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等国也都打破了历史低温记录。

为什么在东亚和东南亚出现如此异常偏冷的五月?除了极端气候不断加剧这个历史大背景之外,或主要源于两点:

第一,2020年至2021年出现了拉尼娜,2021年到现在再次发生拉尼娜,这就让2021年成了双拉尼娜年,主流的预计是本次拉尼娜可能在夏季结束,而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气候部门预计今年秋冬季节很可能再次出现拉尼娜,这就让2022年也成为双拉尼娜年。连续四年的拉尼娜、连续两年的双拉尼娜年是非常极端罕见的现象。

拉尼娜可以严重影响太平洋周边的地区的气候,2021年是第一个双拉尼娜年,这个双拉尼娜年已经让整个世界看到了它的威力:北美西海岸和欧洲多次出现热穹顶事件,以夏季凉爽著称的加拿大居然出现了50度的高温,北美西海岸因高温导致数百人死亡,农作物大幅减产;而欧洲与中国河南、河北的暴雨人们一定还能记忆犹新,多地的日降雨量创造了历史极值;而南非、巴西这些热带地区却遭遇了极端的低温与普遍的降雪,巴西、北美西海岸还遭遇了千年一遇的干旱。

而2022年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双拉尼娜年,气候很可能会更加极端。

以前说过,当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从太平洋东部吹向太平洋西部,令西部太平洋海平面较东部增高将近60厘米时,西部海水温度就异常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不断积累形成台风或台风胚胎,东部底层较冷的海水就会不断上翻,导致东部太平洋海水变冷,这就是拉尼娜现象。

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既然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就意味北美大陆(以及周边地区)的气压偏高,高压就会对北极空气形成挤压并让其出现位移,这些冷空气就会在西伯利亚堆积、南下。此时,西太平洋气压因高温而下降,台风或台风胚胎形成时更会异常下降,就会对这些在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堆积的冷空气产生“拉扯”效应,导致冷空气加速南下。所以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一般都会让中国大陆趋于偏冷。由于冷暖空气可以在中国大陆上空剧烈交汇,中国在拉尼娜年就很容易出现水灾。上述逻辑关系以前也在这里论述过。

目前已经出现了连续三年的拉尼娜,而且很可能还会延续到明年,就会出现连续两年的双拉尼娜年,这就会导致拉尼娜现象所决定的大气环流趋势不断强化,所以我们就听到气候专家不断在说今年冷涡在西伯利亚频繁地形成,而蒙古高原的高压异常强大,这意味着冷空气南下的能力比一般的拉尼娜年份更强大。

蒙古高原异常强大的高压意味着向南泵送冷空气的能力更强大,而西太平洋频繁地形成的台风胚胎或台风带来的低气压又会对冷空气形成更强烈的拉扯效应,让冷空气向南深入的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第二,南支槽是个什么鬼?

南支槽是一种天气系统,也称副热带西风槽,它与西风带低压槽东移及受青藏高原大地形阻挡形成的南支系统关系密切。南支槽位于孟加拉湾地区,槽前的西南气流可以将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输送至我国西南和华南等地,所以对中国大陆的气候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南支槽出现的位置却是变化的。

当南支槽偏西时,最大水汽输送异常中心在孟加拉湾北部地区,我国西藏东部地区和云南西北部地区就会受到影响;

当南支槽位于中部时,水汽输送异常中心随之东移,最大异常水汽输送带自孟加拉湾东部延伸至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南部、贵州等地;

当南支槽偏东时,气旋式涡旋中心位于孟加拉湾北部,最大异常水汽输送带就会自孟加拉湾东南部经中南半岛延伸至云南东南部、贵州、广西、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等广阔地区。

不要小瞧这个南支槽,2008年中国南方的极端冰雪事件就与南支槽偏东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南支槽是低压区,当南支槽偏东时,就会给中国南方带来低压,也会对南下的冷空气形成“拉扯”作用,让冷空气在中国大陆南下的能力更强,而今年的南支槽恰恰就是偏东。

所以,今年五月冷空气之所以可以横扫中国大陆,主要的原因是已经持续了三年的拉尼娜(而且很可能会持续四年)现象,同时再加上今年南支槽偏东所带来的结果。

既然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专业机构都已经预计今年秋冬季节会再次出现拉尼娜,就可以对今年的气候大局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我们需要警惕下述极端事件:

第一,北美今年的高温干旱还会继续,其程度很可能会超过去年。

去年北美的高温干旱从6月下旬起步,7月最为严重。从现在的报道来看,今年的高温干旱来的更早。2022年5月20日已经有媒体报道称,虽然美国的夏季还没有正式开始,但近60%的美国人,即2亿人,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感受到90华氏度(摄氏32.2度)的高温。周五下午,包括克利夫兰、华盛顿、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和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在内的城市高温都将在90到95华氏度(32.2~35摄氏度)之间——所有温度都足以挑战每日最高的、自193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的历史纪录。5月19日—22日,预计20个州的部分地区将出现130多次创纪录的高温。

大陆的朋友可能觉得这个温度不算热,对中原和沿海地区的朋友来说这个温度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但这个温度已经比美国正常年份同期高12度以上!所以这是严重偏高,到了六七月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现象。

好在这轮高温的时间不长,本周就结束了。但这或许在预示这今年的高温干旱更不寻常,而加拿大气象部门已经预计今年将出现60年来最严重的的干旱。

北美今年的农业收成堪忧。

目前,印度、巴基斯坦正在遭受百年一遇的热浪袭击,印度部分地区的地面温度已经高达55度,数十人热死,法国也在遭遇热浪的袭击,这种情形在今年有可能还会在其他地区蔓延。

像去年巴西、南非出现气温极端偏低并大规模降雪一样,今年也必然会出现气温极端偏低事件,四月至五月东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气温创出历史同期的新低仅仅是开始。“冻死”“热死”在2022年很可能会同时发生。

第二,全球各地在今年很可能多次出现热穹顶事件。

第三,冷空气异常强大而暖湿气流也一样强大,自然就会在中国大陆上空剧烈交汇,局部出现水灾的可能性很大。虽然前些日子华南地区遭遇了强降雨,但今年最应该警惕的或应该是华北(山西、河南、河北值得警惕)、东北等地,这些地区的朋友们需要有所防范,高温豪雨很可能从本月下旬就将开始。

 

==========================================================

读书笔记:俄罗斯,东西之间

文 | 曹仲轩  愚马

全文约3200余字,阅读约需7分钟


阅读了包括《娜塔莎之舞》在内的一系列俄国历史和社会研究著作后,作者思考着一个几百年以来的经典问题:俄罗斯是一个东方还是西方国家?如赫尔岑所说,“我们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门神伊阿诺斯,或是像一只双头鹰,我们望着不同的方向,与此同时,却又像有一颗共同的心脏在跳动。” 
 

▌俄罗斯:欧洲vs亚洲

以彼得大帝起,俄罗斯进入近代社会。从此开始一个问题——“俄罗斯人到底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问号悬而至今三百年,尚未解开。

 

作为一个曾经被蒙古(鞑靼)人统治过近200余年的民族,笔者问过所有到访过俄国的朋友,俄国人身上还有没有蒙古人的痕迹?回答几乎都是——很浓。

 

事实上,在蒙古人的统治影响下,俄国的政治体制很大程度上烙刻有亚洲国家的影子。在欧洲风靡的革命运动进展之时,俄国的专制制度让欧洲人感到,俄国人骨子里和他们格格不入。法国历史学家A.贝桑松曾说:“在欧洲,几乎所有地方的自由主义观点都取得了胜利,1830年的革命正在法国完成,选举制度的改革正在英国进行,而此时的俄罗斯正以最无情的方式粉碎波兰的起义。”同时,相比于欧洲国家,俄国属于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例如孟德斯鸠认为俄国是专制制度的极致体现,并且缺乏第三等级(中产阶级)。19世纪后半期,欧洲的资本主义已经充分发展,进入现代化阶段,而俄国还在努力从村社农奴制走出,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

 

除了政治体制不匹配,欧洲各国的潜意识里也将俄国看成是一个半野蛮国家。17世纪德国旅行家和地理学家A.奥利厄斯在自己的游记中对他们的描述是:“观察俄罗斯人的精神、道德和生活方式,你肯定会将他们列为野蛮人。”狄德罗也曾用“奴隶制和迷信激发了他对生命和对死亡的蔑视”来解释俄国士兵的勇敢。

 

总而言之,当时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下,民主和自由成为欧洲的价值观,与之相对的是东方的专制和官僚。西方和欧洲象征着先进、文明、工业文明,而东方和亚洲则象征着落后、野蛮、农业文明。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自然具有了明显的亚洲属性。例如恩格斯便认为“欧洲大陆实际上只存在着两种势力:一种是俄国和专制,一种是革命和民主”,他认为俄国是一个“具有半亚洲式的社会条件、风俗、传统和机构的国家”。
 

而除了他者的凝视外,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国内也一直存在着自我认同问题。从俄国发展早期开始,对西方文化的艳羡和对本国民族的认同,两者的矛盾就扎根于俄国自身发展之中。彼得大帝本人即是这样一个综合体。一方面他羡慕西欧文明,强制全国西方化,剪胡子、以英国为模板发展海军、以普鲁士和瑞典为模板发展陆军、借鉴日耳曼人的法律体系、来自丹麦的文官体系……但另一方面受到曾经的蒙古统治者影响,他也保留了东方帝王的无上权力,圣彼得堡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为留存至今的标本。

 


▌彼得堡vs上海:两座西化的城市

 

彼得堡和莫斯科作为俄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城市,却包含着极为不同的历史底蕴。14世纪初克里姆林宫的建立标志着莫斯科的崛起,并且随着蒙古族的衰弱,莫斯科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核心。


而相比于莫斯科,圣彼得堡倒不如说是一座“做”出来的城市。俄国诗歌中描绘了当彼得大帝来到彼得堡这片土地上,他看着蔚蓝的海水,决心在这片土地上建造出一个新的城市。引用当时作家赫尔岑的描述:“在一个最不适合做首都的地方”,动用数十万人,平地而起一座新城,死伤无数,建成一座这样的城市——“区别于所有其他欧洲城市的地方,就在于它跟它们每一个都非常相似”。彼得堡的建立,是彼得大帝对俄国旧有文化、对莫斯科“黑暗”和“落后”风俗的抛弃,它象征着俄国向西看齐。


以建筑为例,彼得堡的教堂是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里加那些尖顶教堂的混合体。


《娜塔莎之舞》中这样写道:“习惯于城市多种建筑风格混杂的欧洲观光客来彼得堡后,每每惊讶于它那不同寻常的做作之美,常将它跟舞台做比较。阿尔加罗蒂伯爵写道:这个首都充斥着各式各样假冒伪劣的建筑,剽窃自意大利、法国和荷兰。”

 

同时彼得大帝也要求俄国贵族采用欧洲的生活方式。在此之前,俄国贵族在物质文化方面和普通人几乎没什么分别,彼得社会改革之后,俄国贵族开始学习欧洲语言,适应以宫廷为核心的文化生活。因此可以说,彼得堡的建立就是在西化俄国的基础之上。


回到中国的地图上,类似于圣彼得堡,最为西化的大陆城市是上海。


尽管上海早期被迫成为租借半殖民地,但被殖民的同时,这个城市也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石海山曾在其文章中写道:“假如有人想从南京路乘电车去中国城里的某个地方,他必须先乘英国电车到租界边的爱德华七世大街(今延安东路),接着穿过马路进入法租界,乘法国电车到南头,然后穿过民国路(今人民路),再乘中国电车继续前行。在这趟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上,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英国人、白俄人和印度锡克族人,然后是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后是中国警察。”穿行于当时的上海,可以瞥见不同文化在这里的交融。

 

赫尔岑曾说过圣彼得堡的千篇一律使他想起“军营”。这是一座缺乏“人味”的城市,主宰它的是抽象而对称的建筑物,而不是居民的生活。这点不同于俄罗斯的传统形象,许多俄罗斯人在看待二者关系时,也认为当他们在莫斯科时,会变得更像是俄罗斯人。

 

西化主义者和斯拉夫主义者之间关于俄罗斯文化使命的意识形态论争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对立。一句俄罗斯谚语曾说“彼得堡是我们的头,莫斯科是我们的心”。果戈里则这样形容二者之间的区别:“彼得堡是一个精确、守时的人,是一个完美的德国人,他做任何事情均考虑周到。在举办宴会前,他会先看看自己剩的钱有多少。莫斯科则是一个俄罗斯的贵族,如果他想玩乐的话,他会痛痛快快地玩到倒下,根本不在乎自己口袋里还剩多少钱…彼得堡喜欢取笑莫斯科的笨拙和没有品味,莫斯科反过来谴责彼得堡不会说俄语。”
 

而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如同莫斯科和彼得堡那样。易中天曾在《读城记》中说过:“对于许多外国人(不管是投资者还是观光客)来说,北京让他们感到神秘,而上海让他们感到亲切。”相比于乡土社会气息浓厚的其他城市,上海则显得“人情冷漠”了许多,而这种“冷漠”建立在契约精神的基础之上,也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表现,这和西化思想的传播离不开关系。


 

▌急行军式的现代化

 

同情地回想,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后进民族(或族群、部落、乃至无论数目多寡的一群人)面对先进民族(人群或文明)的时候,“懒散”肯定是会被率先贴上的标签之一。


这可以从各种方面解释: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思考,“落后”的社群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可进入市场交换称之为“商品”的东西非常少。而恰恰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在发育不完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懒散”恰恰是最为划算的选择。

 

从人类学角度思考,“落后”和“先进”之间的差别,一般是以工业革命为界限。“先进”族群已率先迈入工业化,讲究的是效率,是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一起用各种方式(最有效的肯定是蒸汽机和机械)最大化单位产出……后进族群肯定还停留在温情脉脉的熟人和小共同体之内,连亲兄弟明算账都未必是行业通则。以此推导社会成员的心理状态,工业社会和农业社自然天差地别。以铁路为例,它的运行需要精确到分钟,人无法对此讨价还价,必须无条件服从,这哪里是农业社会中人可以想象,可以一下子接受的?


以工业文明为标准定义的“懒散”,俄罗斯人直到20世纪都没有解决。俄语中一直还有一个特有的形容懒汉的词汇——“奥布洛莫夫习气”,被认为是俄国人特有的习性,也是布尔什维克建政后,发誓要打击的敌人。但是,奥布洛莫夫并不是一个俄罗斯农民。它来自同名小说中,一个终日躺在沙发上做白日梦的贵族,被公认为是俄罗斯的民族顽疾。其代表形象就是“奥布洛莫夫的睡袍”。同名小说作者冈察洛夫仔细地指出,这件睡袍来自亚洲,“一件真正的东方风格的睡衣,没有一点欧洲的痕迹,没有流苏,也没有天鹅绒衬料,”裁剪是真正的“亚洲风格”,袖子“从肩膀到手越来越宽”。


用军事化的方式,急行军地把全民族拖进现代社会,几乎是每一个后进民族都会选择的(印度除外)。俄国这方面的民族性颇似德国,与日本也有接近。我们可以说俄国是一个一半嵌入进欧洲里的日本,也可以说彼得堡就是一个俄国的上海。


那么俄国人的思维、内心的分裂,就可想而知了,其文明的一部分,即精英部分,很长的时间是说法语的(参见《战争与和平》)。这部分人面对西欧时,表现出日本式的艳羡,急切的“脱亚入欧”心理,是再正常不过的。而同样这批人,东望莫斯科,大概也跟上海人看北京差不多。

 

 

================================================================

雪崩时刻,末日时分,到底是什么样?

 

自从美联储加息以来,以美国股市下跌为焦点导致市场悲观情绪急剧蔓延,而欧洲和亚洲大国经济数据的低迷就更加助长了这种恐慌情绪,在去年底人们还在担忧欧美的通胀失控,现在却有部分人开始担忧出现通货紧缩式的萧条。

就像六月天一样,市场的情绪变化的永远都是这么快,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

我们首先要问问自己,美联储为什么加息?

第一,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已经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导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不足8000亿美元扩张到4万亿美元以上。在抗疫过程中美国政府给居民发放了大量的补助,导致政府自身的债务率暴涨,在这个过程中美联储又再次释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以支持政府债务的扩张,体现为美联储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在疫情爆发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又再次飙涨一倍以上(现在已经超过九万亿美元),这就让流通的基础货币数量急剧增长;与此同时,疫情期间经济活动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解除疫情管制之后生产活动开始恢复,金融体系的杠杆率就会快速上升,基础货币数量暴涨加上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快速上升就导致流通货币的数量飙涨。前面已经说过物价和通胀本质上就是货币现象,源于没有货币就没有物价,而没有物价当然也就没有通胀。流通货币数量的飙涨就推动了物价快速上涨,这就让欧美的通胀出现了飙升。

相反,在疫情期间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并没有以增加政府债务的方式对居民进行大量的补助,央行的基础货币增长的就比较节制,再加上自身需求比较低迷,过去一段时间的通胀也就比较温和。

第二,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的断裂制约了经济活动中的供给端,俄乌战争的爆发又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全球能源和农产品的供给体系,这进一步刺激通胀。

是流通货币的高速膨胀和供给端的问题导致通胀恶化,这是美联储加息的根源所在。

必须要说明的是,任何经济复苏时期金融体系的杠杆率都会上升,都会加速创造衍生货币,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绝不是几天甚至几个月的事情,一般都要持续数年甚至以上,次贷危机之后这一趋势甚至延续了10年(从200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爆发流动性危机的2019年三季度,当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显示枯竭的现象,美联储开始降息)。虽然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比较特殊(主要体现在基础货币和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都在短期内出现了过快的上涨),但也无法逃脱这样的规律。但如果经济活动体现为滞胀,很可能会缩短这个时间,可恰恰,未来的全球经济特征很可能就是滞胀。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一两只黑天鹅在飞翔,而是一群黑天鹅在起舞。欧美高通胀、俄乌战争如火如荼、气候越来越极端、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债务危机、极端抗疫措施导致全球产业链集中断裂,等等,这注定是一个极其动乱的时代。一旦出现通货紧缩政府的财政就会枯竭,政府就没能力应对国内外频发的一系列危机,因此,政府为了应对自身的高债务压力以及频发的危机就只能选择滞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上述事件相伴而来注定会打击全球经济增长,让全球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萎缩,但上述所有因素却都会刺激价格,就会让世界经济走向滞胀。一旦滞胀爆发,意味着失业上升而物价同时上涨,就会让人们的生活出现雪崩。与此同时,1974年之后世界上所有的政治与经济游戏本质上都是钞票的游戏,源于粮食供给有保证之后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印钞来解决,用印钞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算问题吗?别逗了,印钞是央行的本职工作,印钞可以解决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只有能源危机与粮食危机的爆发才算是问题,因为这是印钞无法解决的问题,会让世界重新体验末日的感觉。欧美机构正在抛弃科技股拥抱能源与农产品的股票,考虑到股市会领先实物市场半年到一年,难道末日时分就要到了吗?)

在经济复苏开始后银行体系开始加速创造衍生货币,美联储就开始转为收缩政策,其目的是为了什么?

第一,美联储释放货币是为了给市场补充流动性,稳定经济活动,但流动性过于充沛以至于通胀快速发展时就会损害经济活动,美联储就要回收流动性,因此无论释放还是回收流动性都是为经济平稳发展服务的。所以,美联储这时的收缩行为自然是渐进的,既要抑制流动性的过快发展以抑制通胀,又要保证流动性的平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既然美联储要保持流动性的平稳为经济活动保驾护航,当然也就不会去制造通货紧缩。

第二,利率是资产价格的天花板,当美联储开始提升利率时就会抑制股市,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纳斯达克指数代表的主要是科技行业,科技行业的市盈率普遍比较高(现金回报比较低),当利率提升时其股价受影响更大,所以纳斯达克指数今年下跌了27%左右,而标普只下跌17%左右。有些板块由于商品价格上升推动现金回报率上升,股价反而上涨,所以就看到虽然今年美股大盘指数出现了明显下跌,但能源板块却出现了大幅上升,这都是正常反应。

未来的反弹应该依旧会以商品股为主导,能源板块、农产品板块很可能是中坚。

第三,美联储开始加息,意味着美联储已经认可通胀不是短期现象。既然提升利率会抑制股市尤其是科技股的价格,债券市场的风险也因利率提升而放大,资本就开始从风险升高的场合(主要是债券)和现金回报低的行业析出,追逐美联储认可的方向——商品价格,所以在加息周期一般都会出现再通胀的现象。

抑制通胀是美联储的主要职责,通胀恶化就会导致社会危机,当再通胀启动时就会逼迫美联储进一步收缩货币,最终就会到达市场流动性枯竭的节点。

目前的通胀主要发生在欧美社会和部分南美国家,欧美的通胀不断发展代表的是美元欧元加速贬值,这就会连续刺激大宗商品价格,然后再通过大宗商品价格将通胀向世界其他地区传导。也就是说,再通胀发生时通胀所波及的范围将更广,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将更大。目前,以日元为主的很多亚洲货币都在加速贬值,意味着未来亚洲的通胀也会被点燃,这是再通胀阶段通胀向更广阔的地区蔓延的一种表现。

流动性开始枯竭的节点是美联储最紧张的时刻,源于虽然通胀会被抑制,但也会对经济活动造成猛烈的冲击导致失业率上升,此时,美联储会果断降息(美联储可以接触所有内部的和外部的资讯,可以给出十分准确的判断),希望向市场回补流动性以稳定经济活动。

但流动性紧缩的趋势一旦发生,说明市场中各种“雷”开始引爆(企业和个人加速违约),金融体系为了避险就会降低杠杆率回收流动性,就会导致市场的流动性持续收缩,此时即便美联储降息所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源于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要经过金融机构才能向市场传导,当金融机构尚在避险的时候美联储的降息行动对市场流动性的补充作用就受到制约,此时往往就会有“身板”比较弱的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倒闭,雷曼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倒闭的。由于金融机构开始收缩,有些金融机构暴露危机甚至倒闭,就会导致市场的流动性急剧收缩,所有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开始暴跌,就具备了出现通货紧缩的条件(但不是一定出现)。

2007年9月美联储开始降息,但无法逆转流动性紧缩的趋势,到了一年后的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才宣布破产,导致市场的流动性剧烈收缩,所有价格暴跌,出现了通货紧缩。此后,美联储开启了量化宽松才让市场恢复正常,流动性开始再次进入上升的轨道,这一趋势持续到2019年三季度。

今天说的是,加息进程中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现在美联储刚刚进入加息进程,也就不必去杞人忧天,降息时才需要保持警惕,但也不可一概而论。滞胀是强通胀弱复苏的一种现象,加息会首先打垮经济复苏的“脊梁”,这就制约了美联储持续收缩的“能力”,当经济开始、收缩失业率开始上升之时,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开始下降,市场的流动性开始收缩,美联储只能被动停止收缩进程并开始反向降息,这恰恰是最紧张的时刻!就基于滞胀时期首先打垮的是经济复苏的脊梁(而不是通胀的脊梁),所以就很难出现通货紧缩。

所有跟帖: 

情人蛊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5/23/2022 postreply 20:11: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