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情侣住进荒野7年,租下30亩地自耕自食



这片土地位于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处,
气候偏干旱,且没有自来水,




5月山间气温转暖,前几天刚落下第一场春雨,土壤变得湿润,马铃薯幼苗窜了个儿头,冒了好大一截。
春耕的节奏紧锣密鼓,蚊滋滋和长角羚得掐着时间,施肥、翻土、播种、移栽,还要为新一批羊羔和鸡幼苗的入场做准备。
狗狗和猫也忙了起来,绕在两人脚边来回奔跑转悠。


春天大葱也开了花

两人忙着春耕
他们的本名分别叫张赫赫与赵天晓,然而在山里生活,两人更愿意以“蚊滋滋”和“长角羚”的自然名相称,这是他们融入自然的一种方式。
如果朋友到访,他们也会鼓励对方取个自然名。有位叫“冬小麦”的朋友,感受到了这样做的变化,“自从我叫了冬小麦,好像这世界上所有的冬小麦都跟我有关,哪里丰收了,哪里欠收了,我就觉得跟我关系很大。”



中间红色屋顶就是两人的农舍
租下的这块地,距离北京市区70多公里,属于三面环山的“里山”地景,一半以上都是荒野。
与一般从城市去到乡村里的知识青年不同,他们并不是要做生产型或休闲型农场,农舍非常简单,睡的还是土炕,夏天家里只有一台功率很小的空调。
他们想做的,是超出自耕自食之外,拿自己的生活做一次长久的实验——在与荒野相邻的地方,在普通人看起来危机四伏的偏僻之地,能不能在克制的改造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后山上野生的狍子和豹猫
在他们看来,这片30亩的土地和山林并不独属于自己,而是与周围的野生动植物“邻居们”共享的栖息地。
这个季节,野生的狍子会在后山吃树的嫩芽,到了夏天,果子狸和狗獾会跑来偷食树上的水果。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曾经偷吃了他们家养的鸡,蚊滋滋和长角羚及时发现了鸡舍的漏洞后,赶紧加固,同时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与豹猫做邻居,太酷了!”
疫情肆虐的这个春天,远离市区的山间人烟稀少,一如既往的安宁。
早晨在桑树底下听听喜鹊,去后山看看桃花和杏花,讨论着即将要进行的种种农活细节......他们过着一种踏实而舒展的生活,周围浸润着沉静而又乐观的能量。
以下是蚊滋滋和长角羚的自述:


我们俩是在挪威上研究生认识的,学的都是生命科学专业,谈恋爱的时候就喜欢一起到野外走走了,毕业后一直从事自然保育类的工作。
当时虽然住在城里,但我们很多时间是花在乡村和野外的。在来山上住之前,曾经在一个农场里租过一块小菜地,连续种了三四年的蔬菜。
那很自然而然地,我们俩就想更大胆一些,完全住到一个与荒野相接的地方,一个所谓“里山”的地景。
它跟城市没有完全断开,城里人开车一两个小时就能到,同时有可耕种的土地,也还有完全不受控的荒野山林,农舍就像一个小小的蘑菇,长在舒展的土地上。
可能一般人有个误解,觉得大城市都是生态荒漠,已经完全没有“荒野”了,其实不是的。

农舍十分简单


这片土地位于燕山山脉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交汇处,原本属于一对老夫妻,他们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但是土地年限还没到,他们就问有没有人愿意来?
我们就想试试,2014年交了租金,之后就把家搬到这儿,做个小农户,来过小两口的日子。
我们签的租期是14年,现在已经住了7年多了,每年的3月到11月份在这里,深冬防火季,以及有工作需要的时候才会回到城里。


巅峰时期有近30只羊

6月份,把熟透了的杏子做成果酱
我们养了一些动物,巅峰时期有200多只鸡、近30只羊、5只大鹅、5只狗、2只猫和3只兔子,让它们在开阔的自然空间里觅食和活动。后来为了让土地不那么有负担,羊的数量减少到了4只,鸡也少了些。
果园里有200多棵树,树龄都比较老了,桃树、杏树、板栗树等十多种,到了丰收季节我们会做果酱,那种果实自然成熟的味道,真的非常美味。


说心里话,干农活确实蛮辛苦,虽然我们本身对动植物比较了解,但真正涉及到田间农活,头两年也是摸不到门路,忙得脚打后脑勺,比在城里上班还累。
它有很多弯腰和蹲下的动作,费腰椎和膝盖,我们常常说笑,算是充分感受到了人类直立行走以后要付出的代价了。
现在我们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状态。
春季早上7点起床,夏天5、6点就起,白天大部分时间做农活,晚上天黑了,也没路灯,就自己房前一盏小灯,在屋子里边看看电影,或者听听音乐和评书,时间也就过去了,差不多10点就会睡觉。
山里的生活成本比较低,每月三四千块,主要花在去城里的往返油费、水电燃气费和有机食材的补给上。我们很少买衣服,记得上一次大规模买衣服还是2015年,当时是为了干农活添置的,现在已经不太依靠消费来满足精神需求了。



2015年我们搬到这里时,就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不是挣一个亿,而是我们能不能融入这里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在荒野旁边,我们有没有可能在不冒犯自然界其他“邻居”的同时,也能活得很好?
这个目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不去消耗过多的资源和能源,另一个就是把我们的生活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到最低。


这片土地是比较干旱的,没有自来水,周围也没有河流和湖泊。
那我们就去使用屋后一个传统的水窖,能存30吨左右的水,每次都需要开车到1公里以外的乡村机井站,开阀输送。
它是比较旧的管道,经常碰上零部件坏掉了,就好几天没水吃。人能扛一扛,能买桶装水喝,动植物不行啊,于是我们就想到了雨水收集器,作为水源的补充。
窗外是雨水收集装置

两人设计和建造的生态旱厕

蚊滋滋手绘生态旱厕外部和内部结构示意图
这种情况下,也真的不舍得用能吃的水去冲厕所,于是我们俩自己设计和修建了生态旱厕。
可能很多去过农村的伙伴听来都会心头一紧,会不会很脏,不舒服?但其实我们家的厕所真的可以做到不臭、不脏、没苍蝇。
而且我们会做分级处理,每年会有固定的时间,将人的粪便和木屑收集混合进行堆肥,它发酵成熟后是没有任何味道的。
最终形态会是一个棕色的、疏松的、充满了森林幽香的天然肥料,拿到果园去施用,它对于土壤来说是非常友善的,果树能生长得很健康。
我们也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甚至有时候故意留着杂草,利用自然生态里原本的食物网去除虫害。

小型气象站
另外我们还设立了一个小的气象站,收集来的数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的气候规律。
里山的生活是不方便的,但正是这种不方便,让我们重新拥有了动手动脑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
所以每年冬天一旦在城里住久了,我俩就特别渴望回山里。



拍摄到的野生狍子
我们屋后的山坡,别看它海拔只有200米,但里面的肌理非常丰富,有野生的貉,“一丘之貉”的貉,还有刺猬、鼩鼱(qú jīng)、黄鼠狼、岩松鼠、狍子、狗獾和果子狸。
我们在山上安装了红外相机,通过它还看到了野生的豹猫,它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第一次发现它们的时候,我们特别兴奋,简直太酷了,竟然和豹猫做邻居!


利用村里废弃石材搭建的院墙
我们屋檐有北红尾鸲(qú)飞来筑巢,屋前的桑树上今年有喜鹊在搭窝。屋后的手作步道,是和朋友们一起搭的,供人方便上山,野生动物也会在其间行走。
石墙垒起来的时候,本身有很多的缝隙,前几天就发现有小松鼠会在其中寻找居住的巢穴。
当然了,我们周围不止有这些可爱的动物,还有一些令人惧怕的。不过如果走路看见条大蛇,我们可能还会跟它问个好:“怎么样,没有踩到你吧?”
像春天有很多蜂类开始活动,大概拇指这么长的蜂,有毒性的,因为我们对它了解,有时候可能还会跟它说话:“你还是不要在我们附近筑巢啊,不然会可能很危险,你走远一点吧。”外人不了解的,可能觉得这人精神上稍微有一些问题吧。

与朋友们在果树区“席地而坐”

美国有个作家理查德·洛夫写过一本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他就提出一种“自然缺失症”的现象。
可能现代都市人距离自然远了,重新回到野外,会有一种紧张和陌生感,有些朋友来山里做客,哪怕一只小虫子从他身旁经过,就会感到不安。
坦白来讲,很多冲突的发生,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性,这种情况下,保持适当距离也是很重要的,况且对于这些动物来说,人类才是那个让它害怕的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俩就把自己在山上生活的经历、与野生动物的各种相遇啊等等,写成了《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这本书,也是希望能让大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多一些不同的理解角度吧。
我有一个城里的朋友,他已经连续三年上山来了。
头一年夏天他帮忙割草,特别招蚊子,咬了一身包回去。第二年又来了,带了个无人机,说帮我们航拍,留点数据。到第三年跟爱人一起,还带了松茸,我们一起在院子里吃饭聊天。

自然成熟的果实
有的朋友会问,你们山上的果实什么时候最好吃?我经常会说,这棵树给你的时候是最好的。
当你在土地上去生产食物的时候,你真的可以感受到一个生命完全成熟的味道,那绝对是市场上买不到的。

与朋友们围着篝火聊天
天气好的话,我们就在院子里做饭,柴火灶和烤窑是和朋友们一起搭建的,用地里的食材做一桌丰盛的餐食,生个小篝火,聊聊天,就很开心。
有时候夏天晚上特别累了,我们在外面乘凉。
月色之中一只萤火虫,随风飘过来,尾灯是绿色的,在黑夜里划出了一条小小的光线,你看到这个光的时候,马上就觉得全身都放松了,内啡肽油然而生,那感觉真的特别享受。
==============================================================
随水文存|两个月了,上海目前岁月静好
不知不觉小区已经封控两个月了,上海目前岁月静好。
马路上的车子少了,开着的工厂也少了,呼吸到的空气甘甜清新,沐浴到的阳光温暖和煦,每天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我们早就该回归这种舒适慢节奏的生活了,比起从前冷冰冰的社区关系,现在邻里之间友爱和睦守望相助,好像一个大家庭;物资供应、紧急就医的流程都已得到完善,快递和外卖逐渐重启,居民同志们清心寡欲随遇而安,小区变得越来越像世外桃源……这才是和谐社会该有的样子嘛。
我们家里没什么大事儿,除了前段时间我太太被关出了产前抑郁症陷入绝望和自我否定,当然现在危机已经解除了;65岁的姑妈前两天确诊转送去了上海张江的方舱,她打过两针疫苗,在确诊之前有过一晚并不严重的发热症状,但那两天核酸和抗原都是阴性;检测出阳性被转送去方舱之前,症状就都消失了。她说方舱条件很好,地方特别宽敞,一进去先发个大礼包,每天都能保证鸡蛋水果牛奶,比家里吃得好多了。她感谢政府感谢党,愿意积极地配合国家的防控工作。她在里面碰到一些人是专门通关系把自己搞成阳性住进来,乐不思蜀地免费吃喝了二十多天,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证明。
我认真学习了5月5号会议的讲话,领导班子高深莫测的智慧教我受益无穷,更令我幡然醒悟,纠正了许多过去错误的观点。比方说,我明白了真正的科学是不容置疑和否定的,终有一天会被历史所验证;又比方说,我之前说上海是“文明之光”,那是一个极大的认知错误,上海和香港就算有光那也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恶之光,只会把人引向错误的方向——风餐露宿需要自己面对各种风险的野鸟怎么可能比笼中衣食无忧的宠物鸟更幸福更文明呢?
我意识到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才过了没几年资产阶级的小日子,居然就数典忘祖,忘了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多亏了党和政府在疫情中的英明领导,通过不容讨价还价的封城,对腐蚀上海人民心灵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进行了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打击,用事实胜于雄辩的魄力,让我们迷途知返,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和反省。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党中央的雷厉风行与高瞻远瞩,将一场危机变成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封控就好像一场全民大练兵,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军事化管理,上海人民如今已经与“资产阶级自由化”划清界限,不再向往混乱的自由,也不再想着要解封,在封控中用心感受着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温暖。这并非我信口开河,我爸跟朋友视频“云喝酒”的时候,他一位在封控区外从事着保供相关工作的朋友亲口说:希望封控一直不要结束,最好封到年底!
前段时间网上充斥了各种各样不怀好意地对抗疫大好形势进行抹黑的言论,其中有些很明显受到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指使,意图挑拨我们国家内部的团结。网络审查工作人员为此不得不加班加点,睁大他们的火眼金睛把好关,不让这些反动言论毒害人民群众纯洁的心灵。敬爱的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句话在今天显得格外有意义。就像5月5日会议上所说的,我们要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放一放正政策的言行作斗争。而我认为,仅仅在舆论上交锋还不够,此时此刻我们远比平时更需要严防敌特分子对防疫工作进行渗透破坏。
这是我们当前中国“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特点决定的。“动态清零”毫无疑问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为了给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我对党中央的政策表示无限的拥护和无条件的服从,但显而易见的是——越是精密高效的系统,越是容易受到攻击。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免疫力太弱人容易生病,但如果免疫系统太过活跃,对外界物质反应过度,就会产生过敏症——过敏症正是免疫系统攻击人体自身造成的,严重的情况下会致死;还有一种致命的病理现象叫“免疫风暴”,大家这两年应该或多或少也听过,也是由于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造成的。得了过敏症的话,几乎唯一的方法就只有小心,不要接触到过敏原。
中国目前的情况就跟过敏症有点像——“动态清零”政策建立起了强大的保护,让我们有了盔甲,但同时也有了软肋。
我过去一直觉得“新冠是生物战”这种说法很扯,因为“敌对国家”自己死了最多的人,这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然而在奥密克戎毒株强大传播能力的前提下,生物战就能够成立了。只不过这场生物战并非以杀伤人员为目的,而是为我们的防疫措施量身定做的——以让中国的经济停摆为目的。
比如说这次上海的封控,对中国经济和资本信心的长期伤害效果甚至比贸易战都要更好,这就让敌对势力发现自己其实掌握了一种成本极为低廉却极其强大的武器。当然上海是咎由自取,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腐蚀下丧失信仰,没有坚持贯彻中央防控措施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但就算像北京那样严格执行“动态清零”不也得封上一段日子吗?
所以假如我是境外敌对势力,现在就会千方百计把病毒输送入境,让中国持续不断地破防,各地轮流瘫痪,忙于堵漏洞。
为什么敌对势力不早点这么干呢?早些时候他们自己尚在疲于应对疫情,病毒的传播能力不像现在这么强,我们的防控难度没有那么大、成本也没有那么高——换言之,过去我们筑起的铜墙铁壁没有那么容易被突破;而奥密克戎的出现,使得我们的防控成本以几何级数增长,对敌对势力来讲简直是天赐良机。
那我们要如何应对呢?清零政策的大前提坚决不能动摇,所以绝对不能使用痛苦的“脱敏疗法”。保证过敏症患者安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远离过敏原,当整个世界都成为“过敏原”的时候,中国除了坚定不移地与世界脱钩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办法。因为攻击方的成本实在太低,而我们进行防御的成本太高,完全不对等。敌人知道我们害怕什么,也知道要如何突破我们的弱点——只要安插进来一个失控的阳性,就能对我们造成成千上万亿的经济损失。接下去这段时间里,中国在境外敌对势力眼中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靶子,他们会竭尽所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渗透活动,破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我们的防控政策必须与更为严格的出入境管理政策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强大的作用,只有将国门紧闭,才能为防控提供最坚实的后盾。
国家显然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国家移民管理局最近再次重申——从严限制中国公民非必要出境活动。这个出入境政策对我所在的圈子造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大家讨论得很多,各种焦虑情绪,各种猜测——大家尤其想不通的是,不让外头人进来倒说得过去,不让国内的人出去又是为哪般呢?因为敌特分子就躲藏在我们中间啊!谁知道某些人出国是为了干嘛?一万个人里面只要有一个替境外敌对势力运毒投毒,就可能在这个特殊时期给我们的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最近看到新闻说,随着珠峰登山季的来临,继去年之后,西藏登山管理部门将再次在珠峰北坡设置“隔离线”,禁止南北坡任何人员在峰顶接触,以防病毒输入。我在此要为管理部门的反应迅速毫不松懈点赞,大家也可以通过这件事看到境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惜让新冠患者攀爬到8848米的珠峰顶上向我国投毒,其心可诛!
鉴于此,我建议我国出入境管理部门应当直接关闭普通公民的出入境通道。当前这种形势下,每个入境人员都可能化身为对中国本土实行“恐怖主义”袭击的敌特分子,他们不需要炸弹、枪械、刀具,只需要打开一个装着活体病毒的小瓶子,只需要在城市里漫步呼吸,就可以制造出比爆炸案、枪击案、绑架案更大的恐慌,就能让一整个城市和地区陷入停摆——关键他们自己能够安然无恙,完全不用考虑病毒对自身可能产生的附带伤害后果。唯有断绝出入境通道方是万全之策,假如为了出海营商那么点蝇头小利,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显然得不偿失;至于跨国婚姻家庭那些儿女情长,在这种时候更应该为国家安全让步。
大家不要觉得这样的做法走了极端,我们的防控政策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科学有效的,但决不允许进行歪曲、怀疑、否定——因为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是一场战争,一场双方投入完全不平等战争!打赢一场战争需要全国人民有着统一的思想、行动和信仰,我们必须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内部的信仰,才能让敌特分子无处可躲。
这场战争将耗时持久,然而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何尝不是一场应对紧急情况的全民大练兵?我认为今后有必要将这种接受国家军事化管理的封控状态长期保持下去,以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卷土重来——经济可以倒退,思想决不能倒退!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坚定不移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下去,从长远来看,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总之,经历两个月的封控,上海以及上海人民已经彻底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大家再也不会见到从前那个腐朽落后的上海了。
==========================================================
感情周边产品|上海抗疫小词典4.0
Phase 1 一些新概念
动态清零
社会面清零
社会面基本清零
社会面动态清零
硬隔离
软分隔
静默期
微网格
网格长
静态管理
强化兜底
流调判密
点式复工
有序解封
重新赋码
底线思维
极限思维
压茬推进
提级管理
数字哨兵
无疫之区
网格化管理
防疫零动态
无差别消毒
安全屋技术
沉默少数群体
流动中的风险
严格静态管理人员
社会面流动人员
小区自我静默期
综合社会成本最低
Phase 2 应X尽X 系列
应收尽收
应转尽转
应隔尽隔
应免尽免
应检尽检
应治尽治
应接尽接
应筛尽筛
应开尽开
应考尽考
应续尽续
应扫尽扫
应验尽验
应贴尽贴
应领尽领
Phase 3 一些数字游戏
四应四尽
六保一防
一戴四查
一日三检
三消一静
三个并重
一地一策
一点一策
一事一协调
一事一对策
一小区一分析
一小区一处方
一行业一指引
一点多组、多点一组
以点带链、以链带面
一天一户、一人一次
"1+1+1"管理
“4+7+12”联动机制
“2+2” 抗原核酸检测
“四早”要求
“四集中”原则
“绿蓝黄红”4色风险
15分钟检测服务圈
三辆车 三道口 三圈判定
三区分级差异化防控
一朵云一根线一个面一条边
Phase 4 一些排比对仗
日清日结
日产日清
追阳转阳
双阳双控
双联双进
群防群治
即采、即走、即追
扫街、扫楼、扫村
抓早、抓小、抓基础
快封、快筛、快消、快解
采、送、检、报、核
从严从紧、从细从实
有序放开、有限流动
有效管控、分类管理
动态调整、动态公布
连点成片、连片成面
有限人员、有限区域、有限活动
Phase 5 一些重要行动
大冲洗
大清消
大总攻
捞干扑灭
逢阳快转
拔点清面
挂图作战
清源行动
敲门关爱行动
腾换扩容行动
中医药干预行动
拔点攻坚行动
大上海保卫战
九大攻坚行动
十大清零攻坚行动
Phase 6 一些生动比喻
“加减乘除”解决民生需求
治未病
全国一盘棋
拧紧“水龙头”
拔钉子
摸清疫情“底数”
积极挖潜扩大“增量”
优化管理盘活“存量”
“较劲爬坡”关键时刻
打通“大动脉”
畅通“微循环”
Phase 7 一些作战口号
层层压实
包保责任
守土有责
全力以复
发现一起 扑灭一起
清零一块 巩固一块
过“紧日子”
信心比金子更重要
Phase 8 一些语无伦次
关门不歇业
解封不解防
时空伴随者
层层传导压力
控制摄取信息量
暂时离开应激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