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激战正酣,印度已经哭倒在厕所

如松:俄乌激战正酣,印度已经哭倒在厕所

 

 

印度是俄制武器的最大买家,在印度武器进口总量中,2012-2016年俄制武器所占份额是69%,2017年至2021年所占份额为46%,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印军服役的武器装备中,俄制武器(包括双方合作在印度生产的武器)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可以说,印度的国防装备主要依靠俄制武器来支撑。

但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印度却做出了以下意外的举动:3月,印度宣布对107种武器分批实施进口禁令,这项禁令将在2022年12月至2028年12月之间生效,俄制武器和平台(包括T-90和T-72坦克、BMP-II步兵战车、战舰和潜艇以及反坦克导弹)的子系统和零部件都将禁止进口,所以这项禁令明显针对的是俄制武器。4月17日,印媒又传出消息称,印度空军决定取消从俄罗斯再进口48架米-17V5直升机的计划。

就在去年,印度刚刚获得俄罗斯的S400,现在却对俄制武器进口痛下杀手,为什么?

我们经常陈述全球产业链概念,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各国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过程,这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可一旦某一个国家因各种原因被突然移除出国际产业链之外,本国产业链集中断裂就会造成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比较典型的是朝鲜,在苏联时代,朝鲜与华约集团国家的产业链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苏联解体之前朝鲜已经达到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苏联解体之后让朝鲜的产业链集中断裂,而且朝鲜又没有及时融入欧美产业链,让朝鲜遭遇了长期的经济危机,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这是非常典型的产业链集中断裂所造成的后果。不仅朝鲜,华约集团和苏联解体之后,东欧国家和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由于产业链断裂都遭遇了很长时间的恶性通胀,让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朗,在被美国制裁之后产业链集中断裂,其经济水平已经倒退回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大家看到了一国产业链集中断裂的后果,另一种产业链断裂的情形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所造成的损失(或“危害”)一样大,那就是军工产业链断裂。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基于人口、经济总量或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无法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军工国防体系,只能向外界购买武器以建设自己的国防,印度虽然是人口大国,但也属于这样的国家。

苏联时期,由于苏制武器即具有比较强的战斗力,价格也比较公平合理,很多国家愿意采购苏制武器以建设自己的国防,非洲、中东、东欧、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是苏制武器的客户。印度就是苏制武器的大买家,到冷战结束时,印度100%的地空导弹、75%的战机、60%的攻击机、100%的履带式装甲车、80%的坦克、100%的导弹驱逐舰、95%的常规潜艇和70%的护卫舰都来自苏联,苏制武器几乎承包了印度的国防。

苏联的体制是加盟模式,军工原材料生产和武器制造分布在不同的加盟共和国(甚至有些分布在华约各国),苏联解体之后,很多加盟共和国的工厂或直接关闭或转产其它,不再为苏制武器配套,当然也让苏制武器失去了技术维修服务,类似印度这种拥有大量苏制武器存量的国家就立即失去了很多武器装备的零部件和弹药供给,也失去了很多不可或缺的技术维修服务,这就让印度的苏制武器装备丧失了绝大部分战斗力。由此也就可以看到,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十多年间,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巴问题上异常安静,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本国军事装备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

印度与苏联之间长年积累起来的武器交易额十分庞大,国防装备丧失大部分战斗力之后就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国家在相关问题上只能忍让、妥协,所以印度在苏联解体之后的损失极为惨重,这就是军工产业链断裂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苏联解体之后,基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多数的军工财产,可以让印度的部分苏制武器“废物利用”,也基于俄罗斯的忽悠水平比较高(传统友谊),印度不接受苏联时期的教训却继续大肆购买俄制武器。当然也可能是俄罗斯以为印度的苏制武器提供部分零部件和弹药为筹码,让印度逐渐套牢在俄制武器上。但不管什么原因,印度痴心不改继续大量使用俄制武器来武装自己,直到俄乌战争之前。

但现在,基于印度已经开始禁止俄制武器的进口,意味着印度已经发现自己再次掉进了沟里:

第一,苏27、苏30、苏34、苏35以及俄罗斯的武装直升机等空军装备在世界上有响亮的名头,尤其是苏34和苏35都是十分先进的战机,可这些战机在俄乌战争中却被防空能力十分薄弱的乌军不断击落,说明这些飞机的自我防护力很成问题。当飞机的自我防护能力很差时,一旦战争爆发战损就会非常高,会直接导致战败。

到目前,乌军使用美国、英国、瑞典的单兵反坦克导弹击毁了大约1000辆坦克,俄制坦克的炮塔部位就是其软肋所在,已经彻底暴露在单兵导弹、无人机的攻击下,几乎是百发百中。一颗单兵导弹不过几万美元、十几万美元,却可以轻松击毁数百万美元、上千万美元的一辆坦克,印度看着自己家里大量的俄制坦克,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印度或许已经认为,这些玩意或许就是一具一具的铁棺材。

莫斯科号巡洋舰被乌军击沉,印度更会跳脚后悔。

无论是飞机还是舰船,苏制武器都有自己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风格具有延续性。无论是从俄罗斯购买的舰船还是依照俄制舰船的设计思路自己建造的舰船,都会沿袭这样的设计思路。莫斯科号这样的排水量超过万吨的大型舰船,一般难以被反舰导弹直接击沉,但可能有两种情形是例外:第一是击中水面三米以内;第二就是击中舰船的弱点——弹药仓。

莫斯科号原本就是在乌克兰建造并下水,乌军可以用2枚“海王星”岸舰导弹击沉莫斯科号,自然就是洞察到了莫斯科号的设计弱点并直接命中了弹药仓(见下图),弹药仓自爆的强大破坏力让莫斯科号直接沉没,这意味着俄制舰船的设计缺陷已经彻底暴露。

当己方舰船的设计弱点被对手掌握之后,自己的舰船就是非常脆弱的,这会让印度很担忧自己海军大型舰船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

另外一个问题更加严重,遭到“海王星”袭击时难道莫斯科号的防空系统睡着了吗?

莫斯科号巡洋舰有三重防空系统。

远程防空系统是一套里夫舰空导弹系统,也就是陆基S-300P的舰用型,配备5V55舰空导弹,最大射程为70~90公里,打击海上飞行目标的低界为25米,能够拦截巡航高度数十米至数百米的反舰导弹,但不能拦截掠海25米以下的反舰导弹。莫斯科号的中程防空是由“黄蜂M”防空导弹来承担,最大射程12公里,目标低界为45米,也没有拦截掠海反舰导弹的能力。莫斯科号的末端反导防御圈是6门AK630炮。

既然“海王星”岸舰导弹可以突破莫斯科号的三重防空系统,说明S300等防空系统的弊端已经暴露在世界面前,即低空25米以下是一片空白。当俄制舰船的设计弊端和防空盲点完全暴露之后,一旦战争打响,这些依照俄制舰船设计思路制造的舰船就会成为一个个漂浮在海上的标靶。

印度刚刚购进的S400是否有S300一样的弊端?据报道来看也是如此。

原本俄制防空体系让印度信心满满,现在却开始忧心忡忡。(另外,叙利亚以及叙利亚境内的俄军基地已经依托S300、S400、铠甲等装备构建了防空网络,但以色列战机却可以来去自如,估计印度也会看在眼里)

在俄乌战争中,俄制精确制导导弹的准确度很低,一般认为只有60%,更有很多导弹落地之后不爆炸,也让俄制精确制导导弹的声誉严重丧失。

一场俄乌战争让印度海、陆、空三军的俄制装备都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也让自己依靠俄制武器所构建的防空网弊端得到充分暴露,金钱的损失自然难以计数,更让印度的国防形同虚设,印度的损失难以计量。

第二,如果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最终战败并丧失所有在乌克兰的利益(这种可能性并不能排除),战败会导致其国力大幅衰退,就将丧失大部分高端武器的研发能力,也会丧失大部分对现有武器进行升级的能力,对印度这样拥有大规模俄制武器存量的国家来说这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如果因为战败导致俄罗斯再次解体,俄制武器的零部件和弹药供给能力以及技术服务能力会基本丧失,印度将再次遭遇军工武器产业链的断裂,这对印度就是更大的灾难,甚至比苏联解体时的遭遇更加糟糕(当时尚有俄罗斯继承苏联军工产业的多数财产,让印度军工产业的产业链断裂并不彻底)。

就因为上述原因,俄乌战争开打之后印度迅速取消了大量俄制武器的进口计划,印度的苦无处诉说,只能自己跑到厕所哭泣。实事求是的说,能够在一块石头上摔倒两次(苏联、俄罗斯),世上也只有印度了。

俄乌战争开打之后,有人认为印度是俄罗斯坚定的盟友,证据是狂买俄罗斯石油。印度买俄罗斯石油应该纯粹是利益驱使,欧洲国家也在买,欧美没资格谴责印度。相反,按有些人的定义,在这关键时期取消武器合同,印度是典型的“俄黑”。

基于印度所处的处境,4月21日起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首次以首相身份访问印度,22日,英印双方共同签署一项防务协议,同意建立更紧密的安全关系,强化双方在情报交换、科技研发、航空航天、网络安全等领域合作,双方同意简化武器的采购流程,英国承诺帮助印度制造先进战机等。可以预见的是,当俄制武器难以依靠之后,英国武器将在印度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印度摆脱了对俄制武器的依赖之后,印度就会与英国、美国、日本结合成更紧密的经济与军事合作关系。

 

当印度的武器装备更加依赖英国之后,就会更加亲近美英日等国,不排除未来会结合成为经济军事集团。中国应该对印度国防装备的战略转变以及地缘政治角色的转变给予高度的重视。

 

 

===========================================================

 

如松:带头大哥跳上了车,你跟吗?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末,美国债务规模已经达到28.85万亿美元,美国2021年的GDP是23万亿美元,政府债务率是125.4%,这无疑是危险的水平。

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债务率过高的时候,就会对央行的加息行动形成掣肘,源于剧烈的加息会导致政府破产。在去年三季度之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断重申通胀是暂时的,目的就是拖延加息的进程,避免让政府陷入困境。直到去年四季度鲍威尔才承认通胀不是暂时现象,强调美联储的主要目标是要打击通胀。当美联储长时间对通胀走高的态势采取纵容、妥协态度时,无疑就会助长通胀不断走高,这是美国3月通胀率发展到8.5%的根本原因。

从今年3月开始,无论美联储的官员还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机构,在对待通胀的态度上都开始迅速转鹰,似乎一夜间都记起了央行的主要职责(就是控制通胀)。对于今年加息的预测,最初的预计是全年的加息幅度在1.5%左右,但现在却已经迅速提高到美联储要在今年加息十次(一次指的是0.25%,如果一次加息0.5%就相当于是两次,即全年的加息幅度为2.5%),甚至有人已经提出美联储需要一次加息0.75%或1%!这无疑是疯狂的。

为什么市场会迅速转为超级鹰?这一切都在美联储的操控之中。

玄机就在IMF的报告中!IMF4月20日发布的“财政监测”(Fiscal Monitor)报告(下称“报告”)中说到,通胀抬头降低了公共债务和借款水平占GDP的比重。债务负担下降的原因是,当较高的价格水平推高GDP时(价格上升就会推动本国货币价值下降,就会推升以本国货币表示的GDP),债务规模保持不变。此外,因通胀对税收的提振作用大于对公共支出的直接提振作用,同样也减轻了政府偿债的负担。数据显示,高于预期的通胀已使美国政府债务与GDP之比下降约2%(效果很显著,拜登很高兴),新兴经济体的债务与GDP之比下降了约4.1%(大家是一丘之貉)。

就基于政府的财政收支得到改善让政府耐加息的能力大幅提升,美联储有能力转为超级鹰派!

所以,去年美联储拖延加息的进程,今年则转为超级鹰派,都是既定的路线。

当今时代,最理解美联储做法的就是欧洲央行,源于他们本质上就是一家人。在欧盟通胀上涨初期,欧洲央行与美联储的论调一样,不断重申“通胀是暂时的”,根源就在于欧盟内部也有部分国家深受债务问题的困扰,比较典型的包括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法国等。当通胀上涨到高位、政府财政收支得到适度改善之后各国的耐加息能力增强,欧洲央行才具备打击通胀的能力,所以,今年初金融机构尚认为欧洲央行在今年不会加息,现在的预期却已经是加息三次。

欧洲央行是美联储的跟屁虫。

欧美央行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在对待通胀问题上的迅速变脸,不是这世界变化快,而是因为政府耐加息的能力增强之后给了央行加息的底气。

客观来说,如果将全球经济作为一列火车来看待,由于欧美是主要的需求终端,就是火车头。在全球产业链断裂、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供给端开始成为目前全球经济的主要瓶颈,欧美的通胀首先上升到高位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欧美央行开始转鹰之后却立即将亚洲主要国家的央行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是全球债务率最高的国家,因此日本央行需要通过无限量的资产购买将日本十年期国债债务率限定在0.25%以下,目的是减少政府的利息支出以支持日本政府的财政。可如此一来,日本国债与美国国债的利差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引发了日元贬值,这就是日元兑美元在最近剧烈贬值的主要原因。

 

就在市场期盼日本央行会干预日元汇率的时候,在4月28日的议息会议上日本央行却继续执行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宣布维持利率不变,保持利率前瞻性指导不变,预计短期和长期政策利率将保持在“目前或更低”的水平。日本央行还下调了GDP增速预期且表示将继续无限量购债。也就是说,日本央行要继续维持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

根源在于,日元贬值实际是日本央行所乐见的。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为了挽救商业银行体系让日本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在过去的十几年,日本央行一直在通过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通胀,目的无非也是通过货币贬值对GDP进行重置(货币贬值之后,GDP总量上升)再加上出口增速上升(加大贸易顺差)共同推动GDP增速来降低政府债务率。但基于全球都处于低利率时代,再加上日本特有的民族特点和产业特点,让日本的通胀率长期维持在零附近,让日元成为避险货币,也让日本央行的意图无法如愿。目前,在美元利率上升、能源危机、产业链断裂等诸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导致日元对美元贬值,对通胀和出口起到刺激作用,这肯定是日本央行所乐见的,再加上日本3月的通胀率只有1.2%,日本央行怎么可能去干涉日元汇率哪?

日本央行期盼通胀继续上升,这是它的核心诉求,为的就是提升GDP增速然后缓解日本政府的债务压力。当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得到改善、耐加息能力增强之后,日本央行就会跟随美欧央行转为鹰派。

无论是欧洲、美国、日本都走在通过货币加速贬值对GDP进行重置以缓解债务压力的道路上。

欧美日的高债务率主要体现在政府身上,但有些新兴国家则不同,主要体现在居民部门身上,这些国家主要是依靠基建和房地产来驱动经济增长,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可当家庭债务率过高时,房地产泡沫就会破裂。房地产泡沫破裂不仅会威胁到本国的商业银行体系,还会让家庭部门失去购买力导致本国经济剧烈收缩,这些因素与房地产成交萎缩一起共同威胁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居民部门的高债务率与政府的高债务率看起来负债主体不同,但最终影响的都是政府财政,因此从财政的视角来看又是相同的。

对于这样的国家,也需要通过货币贬值对GDP进行重置(稀释债务)来给自己解套,土耳其是例子。

土耳其是比较典型的、以基建和房地产为主要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国家。2018年为了应对土耳其里拉汇率暴跌,土耳其央行在四个月内将基准利率从10%以下提升至24%(下图),这直接导致了房地产的价格下跌和成交量急剧萎缩,让土耳其陷入了债务危机之中,随后两年又只能持续降息至10%以下。

 

2021年土耳其的通胀不断上行,再次要求央行加息以控制通胀。但此时的埃尔多安终于想清楚了,货币加速贬值是给自己解套的唯一路径,因此他强烈反对加息、反而推动央行降息,这自然导致里拉汇率的暴跌,见下图。

2021年年初土耳其里拉兑美元汇率是7.43:1,年底是13.32:1。假定2021年以美元计量的土耳其GDP是不变的,理论上来说,如果以年初的里拉来计量土耳其的GDP是1,以年底的里拉来计量就成为1.79(13.32/7.43),劳动者在年初的收入是1,到年底就应该是1.79(因此就看到,埃尔多安政府还特别规定了里拉激烈贬值之后劳动者工资的最低上涨幅度),可家庭部门身上的债务是不变的,这就会推动家庭部门的债务率大幅下降,也就缓解了债务危机并给房地产解了套,又可以释放社会需求(让家庭部门恢复了购买力),最终通过缓解财政压力给埃尔多安解了套。

经济学家批评说,埃先生在通胀上涨周期却竭力推动降息,这家伙是典型的混蛋。但这个“混蛋”的心里门清,他要给房地产和财政解套,给自己解套。到底谁是混蛋?实在很难说,大多时候说别人是混蛋的人自己就是那个“混蛋”。

在这里要补充说明,土耳其通过货币贬值的手段解决债务压力、进而给房地产解套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结果,源于它有一个坚定的基础就是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当人口持续增长时就会拥有比较旺盛的房屋需求,这是房地产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石。但另外也有些国家,由于人口在持续萎缩,无论货币如何贬值,对于那些人口不断减少的城市都改变不了房地产行业长期萎缩的态势,只有人口可以持续增长的少数核心城市才会出现一些局部的机会。

其它与土耳其类似的经济体,跟吗?解放房奴实际就是解放自己。

大家都需要高通胀来解决债务问题,可马上就会面临新问题:通胀上升(即商品与服务价格上升)就会导致工薪收入的购买力下降,以2021年的美元计算,美国过去四个季度税后家庭收入的购买力下降了10.9%,最终必然会抑制总需求,这会让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熄火,低增长(或负增长)加上高通胀就成了典型的滞胀组合,滞胀一旦爆发意味着纸币的价值快速下跌(原理不再阐述),所以在年初(在另外一个场合)说到今年看好石油黄金农产品,黄金是货币、纸币价值加速下跌时金价就会受到驱动(黄金的价格是以纸币表示的价格),而能源与农产品是人们生活中的刚需、当纸币价值加速下跌时他们的价格会优先受到驱动。至于最终是否会被打脸,只能到年终去算账。

带头大哥(美联储)已经跳上了高通胀的列车,其它央行或许会犹豫、彷徨甚至扭扭捏捏,但这是一条既定的路线。

 

 

===========================================================

 

如松:蝼蚁们,快点发光发热吧

 

过去本人论述过一个异于常人的观点,二战之后经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导致美国政府的债务难以为继,最终只能通过放弃金本位实行高通胀来稀释债务,让美国政府的债务回到可持续的状态,而七十年代的滞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服务的。

在经济学家看来,七十年代的滞涨是典型的“坏日子”,失业率、通胀率同时高涨让人们的生活压力急剧加重,这都是事实;而政治家则认为让一个帝国的债务恢复到可持续状态、让帝国重新恢复活力又是一个必须的过程,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又是“好日子”,七十年代的滞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1973年石油危机中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两伊战争中的伊拉克和伊朗肯定不想成为化解美国债务问题的“棋子”,赎罪日战争(1973年)和两伊战争(1980年)在本质上也是地缘政治事件,但却在事实上都成了化解美国债务问题的契机——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利用这些重大事件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这些事件体现出不同的功用。

本世纪以来,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让美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不断加大,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2012年的欧债危机中,欧美社会开启了量化宽松(本质就是滥印钞票,量化宽松不过就是美化的名词而已)的手段以应对危机对本社会带来的冲击,这直接导致各国政府债务率的暴涨;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后,欧美国家再次采取扩大财政支出(本质也是滥印钞票)的手段来应对危机,这直接导致各国的债务率继续暴涨,上述事件集合在一起就让多数欧美国家政府的债务达到了难以为继的水平。上述过程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让美国政府债务缠身差不多。2020年下半年本人预计大宗价格将再起牛市,主要根据之一就是当债务难以为继之后美国政府(也包括其他欧美政府)就必须再次通过高通胀来稀释债务,力争实现有序化解债务压力。而高通胀意味着美元加速贬值,国际大宗价格是以美元来计量的,当美元加速贬值时,就会刺激大宗价格连续上涨。

IMF日前发布的报告已经验证了上述推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20日发布的“财政监测”(Fiscal Monitor)报告(下称“报告”)中警告,各国政府不要依赖通胀上升带来的公共财政的短期改善,因这些改善很少能持久缓解财政压力。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通胀率的飙升降低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借款和债务负担。“但此种好处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在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与俄乌局势的背景之下。”

根据报告,通胀意外抬头(是意外抬头吗?应该问问拜登)降低了公共债务和借款水平占GDP的比重。债务负担下降的原因是,当较高的价格水平推高GDP(这里是名义GDP)时,债务规模保持不变(债务就被稀释)。此外,因通胀对税收的提振作用大于对公共支出的直接提振作用,同样也减轻了政府偿债的负担。数据显示,高于预期的通胀已使美国政府债务与GDP之比下降约2%,新兴经济体的债务与GDP之比下降了约4.1%。

美国等欧美政府的算盘打的很好,IMF的报告彻底拔掉了它们的底裤,拜登政府打击页岩油、煤炭生产自然可以助推新能源的发展,但也可以通过能源价格推高通胀(让美元加速贬值)来稀释债务并改善自身的财政,收割的就是美国本土和全世界所有的美元持有人,俗称割韭菜。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美元指数在过去一年是比较强势的,意味着美元指数中一篮子非美货币贬值的速度更快,对本币持有人的收割更加锐利。所以,在非美国家咒骂美联储推动美元加速贬值收割美元持有人是不道德行为的同时(美联储的不道德是天下皆知的),也应该照照镜子看看更不道德的自己。

这是典型的释放魔鬼的过程。

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什么?是消费终端的增长。

有些国家热衷于通过基建拉动经济增长,但没有终端消费需求时,基础设施就没有利用率,就是摆设,所投入的资金都会成为坏账,基建所依赖的也是消费终端这个火车头。

可影响需求终端增长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价格,通胀走高意味着价格高涨,终端就会萎缩,火车头就会熄火,但为了化解债务压力通胀却需要停留在高位,这就是典型的滞涨模式。对于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来说,滞涨意味着失业率和价格同步上升,蝼蚁们要经历物价像烈火一样燃烧的日子,当然也是发光发热为国家债务做贡献的日子。

或有人说,通胀上升到高位之后,可以推动工资收入同步上升(以保护需求终端的增长),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企业经营是有杠杆的,当生产成本(含工资)同步上升时,企业还要承担资金成本、税收成本等其他方面的成本上涨(企业所承担的税收成本上涨是政府推动高通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是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在企业利润不变的情形下,产品成本上涨的幅度永远会超过工资上涨的幅度。也就是说,工资永远落在物价的后头。这也可以通过拜登上任之后的数据得到证实,拜登上任之后美国一直运行在高通胀、高工资增速的状态,但经通胀调整之后的时薪收入一直都在下降,见下图,美国时薪购买力增速一直徘徊在负值区间(即萎缩)。

所以,在高通胀时期希望推高工资增速来保护消费终端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虽然现在看来拜登政府通过高通胀暂时缓解了自身的债务压力,但未来他会遇到难解的困难:

第一,需求终端下滑、经济增速受到影响之后,财政收入增速就会下滑;

第二,虽然政府可以在短期内内压制支出的增长让政府的财政收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时间延长之后,政府雇员的工资和其它支出注定会跟随通胀上涨,让政府的支出放大,对财政收支的提振作用减弱。最典型的是巴西央行正在罢工,要求工资的上涨幅度必须跟上巴西的通胀率。

到这里这篇文章就似乎该结束了,源于下面的结论已经比较清晰:

第一,既然美国等政府已经开启了通过高通胀来化解债务压力的进程,滞涨就是未来。

第二,用这种方式化解债务压力注定是长期的缓慢过程,预计最少会以十年计。源于稀释债务的过程如果过于猛烈、社会无法承受就会导致内乱甚至内战。各国历史上的高通胀时期一般都会持续十几年,都是基于相同的周期性规律。

第三,当美国需要用滞涨化解债务压力时,基于财政压力沉重(类似上世纪七十年代)对世界局势的干涉能力就会下降,所以在俄乌战争中美国多次声明自己绝不出兵,这也是一种无奈。这就会让世界从单级来到多级时代,虽然是多级,但美国可能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只是失去了大部分霸权(警察)的权力。有人不喜欢美国这个“警察”,这家伙也确实像个黑老大,但好在这个黑老大要休假了。未来,将让人们体会没有警察、只有山大王肆意妄为的日子,地缘冲突(战争)不断爆发会彻底撕碎全球能源、粮食、工业产业链导致全球经济不断遭到摧毁性的打击,而战争还会导致各国的财政支出高速膨胀,两者共同让全球通胀进一步恶化。

等等。

最后还要警惕,如果美国这次玩脱了,导致通胀失控怎么办?那就会遭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危机时期的情形,这也是很多人在今天都在考虑的问题。

美联储,已经打开了魔鬼之门。

所有跟帖: 

降乩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5/04/2022 postreply 20:02:0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