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恩怨,乌东血战

如松:百年恩怨,乌东血战

 

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那就是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包括太行山以东的山前“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和太行山以西的山后“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九州”,山前七州就是今天的京津地区和河北中北部,而山后九州就是今天的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燕云十六州处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大部分古长城也分布在该区域之内,它形成了古代游牧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分界线。一旦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就会无险可守,北方民族的草原骑兵就可以从山前各州出击扫荡整个华北大平原,进一步又可以深入两湖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自北向南征服整个中国(见下图)。熟悉宋、元、明、清历史的人们对这一幕的记忆十分深刻,辽、金、蒙古持续从北向南发动进攻,先后灭亡了两宋并建立起元朝。后来,在宋代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又联合蒙古人遵循同样的路径建立起清朝。相反,草原民族如果失去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就会被中原王朝所压制,一般就只能俯首称臣。也因此,燕云十六州在中国历史上被草原民族和中原王朝反复争夺,这个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战场。

与燕山山脉将古中国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分割开来一样,欧洲也有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就是喀尔巴阡山脉,它也将欧洲的东欧大平原与其它地区(中西欧地区和巴尔干地区)分割开来,见下图。

在中国古代,雁门地区(山西北部)是草原民族入侵中原王朝的要道,宋朝的杨家将几代人在此征战以阻击游牧民族的进攻,这已经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在欧洲也有一个类似雁门地区那样的地理位置,那就是巴黎盆地、西欧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的连接带——波德平原(参考上图),而古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版图就像一个楔子一样卡在这个非常关键的地理位置上,参见下图。

过去的文章中已经多次说到,在1430年至1783年间,居于环亚速海周边的克里米亚汗国鞑靼骑兵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不断扫荡俄罗斯草原,防止俄罗斯人在南俄草原定局,最惨烈的一场战事是1571年攻陷了莫斯科,不仅擒拿了15万的奴隶还大肆屠杀俄罗斯人,以至于尸骸填满了莫斯科河,这就在俄罗斯这个国家的身上留下难以解脱的阴影,必须在地理上巩固自己的“边界”。

中国中原王朝巩固“边界”的手段是不断往北打,直到占领燕云十六州,那么,巩固“边界”的俄罗斯要打到哪里哪?当然就是喀尔巴阡山脉的山前和山后。

沙皇俄国时期俄军曾经越过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到多瑙河流域(参见下图),而苏联更实际控制了整个东欧和巴尔干地区,实际就是不断巩固“边界”的结果。

但俄罗斯不断巩固自己的“边界”、占领了喀尔巴阡山脉地区之后,自然也就占领了古波兰立陶宛地区,俄军就可以沿波德平原顺利进入中西欧地区,这就让中西欧国家失去安全保证,中西欧的强权国家就会对俄罗斯的巩固“边界”行动予以反击。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首先进攻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西部,但随后就招致了中西欧国家的反击,奥地利军队进入罗马尼亚让俄军知难而退。当中西欧强权国家达到鼎盛时还会一直向东进攻,希望彻底解决东方这个不安分的邻居,拿破仑在1812年进攻沙皇俄国、一战二战时期德国向沙皇俄国(苏联)进攻,都是这样的历史背景。

就因为上述原因,在中西欧强权国家和俄罗斯夹击之下的古波兰立陶宛联邦地区的各个国家在历史上一直处于极其动荡的状态,他们就是今天的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在强权的夹击之下不断灭亡已经成为常态,当机会出现时又不断重建。典型的是波兰三次被瓜分,到1795年直接亡国,此后又多次重建多次亡国,今天的波兰已经是一战之后的1918年重建起来的国家。

该区域内的国家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国土面积比较小、人口比较少又处于重要的地理要冲上,自己很难左右自己的命运,所以华约和苏联解体之后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选择立即加入了北约和欧盟,希望通过加入这些组织让自己的安全得到保护。但白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都是苏联联邦的主要加盟国,在文化、经济、军事等很多方面与俄罗斯的联系十分紧密,苏联解体之后在国家发展方向的选择上陷入了短期的迷茫,结果是回过神来的俄罗斯立即通过组建俄白联盟国的方式让白俄罗斯再次回到了自己的怀抱。但乌克兰却心有不甘,2013年的亲欧盟运动标志着乌克兰要彻底挣脱俄罗斯的束缚融入欧洲,俄罗斯自然也不肯善罢甘休,结果就是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开始持续到今天的、已经历时八年的乌克兰战争(包括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历时八年的乌东战争以及2月24日开启的俄乌战争)。

如果将这场历时八年的乌克兰战争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来观察,它就是俄罗斯数百年持续巩固“边界”战争的一部分。在这历时八年的乌克兰战争中欧美持续支援乌克兰,这些行动与拿破仑1812年远征俄国、一战二战德国进攻沙皇俄国(苏联)一样,都是对俄罗斯巩固“边界”战争的反击。

今天,有些人以北约东扩来理解今天的战争,有人以俄罗斯的扩张基因来理解这场战争,有人以意识行太来理解这场战争,但如果将其放在历史和地理的大框架下来观察,它非常简单,就是没有安全感的俄罗斯数百年来巩固“边界”战争的一部分,当然也就是中西欧国家守护“边界”战争的一部分。

世界是简单的,所以今天的文章也是简单的。

2014年开始打响乌克兰战争,目前克里米亚已经被俄罗斯实际控制,乌东独立运动分子和俄军控制着卢甘茨克和顿涅茨克州领土的40%(参见下图黄色部分),而政府军控制着这两个州的60%。由于长期的战争,双方都已经建立起坚固的阵地,两边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强将。2月24日俄乌战争打响时,如果俄军期待从顿巴斯地区的正面突破,其难度可想而知,甚至几乎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俄军的作战思路就是从克里米亚向北进攻赫尔松和扎波罗热,从白俄罗斯南下进攻基辅,从东部进攻乌克兰的苏梅和哈尔科夫,当这些方向上的进攻得手之后,就可以对顿巴斯地区的精锐乌军形成合围的态势,就可以控制整个东乌克兰甚至整个乌克兰,这是正确的军事战略。

上述战略虽然是十分正确的,但这种大迂回战术明显对后勤补给、基础设施修复能力、通讯能力、战争的组织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这些恰恰都是俄罗斯的短板,最终导致俄军的进展并不如意,基辅、苏梅、哈尔科夫、扎波罗热等战略目标都未得手,虽然俄军攻克了赫尔松,但乌军还在持续反攻,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此时俄军决定放弃基辅、哈尔科夫、苏梅等战略目标,转而将主要攻击目标改为整个顿巴斯地区或乌东南地区(即顿巴斯-马里乌波尔-赫尔松-敖德萨),但改变主要的战略目标之后,主要问题依旧未解决,那就是如何突破顿巴斯地区乌军所构筑的正面防线?或许,攻占哈尔科夫、第聂伯罗两座城市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达成对乌东地区精锐乌军的包围态势,就看俄军有没有这样的攻坚能力。

反之也是一样,乌军如果要收复全部国土,也要解决如何突破顿巴斯地区独立主义分子和俄军所构筑的正面防线的问题。

现代乌克兰从1918年开始建立,但却一直无法摆脱俄罗斯(前苏联)的控制,形成了百年恩怨。现在,莫斯科希望通过一场胜利在5月9日之前结束战争,而乌克兰已经公开声明要收复每一寸领土(当然包括敏感的克里米亚半岛),双方根本没有妥协的余地,乌东(南)正在酝酿的是一场血战,了结的是百年恩怨!

今天想起了中国抗战时期的一句话,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中国人赴汤蹈火守护家园:一寸山河一寸血!

 

===========================================================

 

如松:欧美对俄罗斯下死手

 

自从俄乌战争打响之后有一个问题可能在缠绕着所有人,俄罗斯经济会不会被打爆?

这里所说的“打爆”有相对准确的定义,就是逼迫一国的通胀率上升到50%以上并连续恶化,持续的时间至少数年,所有产业(包括能源、农业等最基础的产业)出现长期的衰退并导致GDP的连续萎缩。这就是类似于俄罗斯在上世纪最后十年所经历的情形,参考下面的两张图。

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人们很容易认为俄罗斯又会遭遇类似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的情形,虽然当时很艰难但并未爆发长期的恶性通胀,本人也持有这样的怀疑。

但目前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俄罗斯今天的遭遇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具有本质的不同。

第一,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经历了十年的惨烈调整,从本世纪初期开始进入升势,2012年8月俄罗斯加入了世贸。在这二十多年中,由于并未加入世贸这样的国际组织,让俄罗斯经济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我们知道一国经济的独立性越强,内循环的能力就越强,耐国际冲击的能力也就越强。

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时,俄罗斯刚刚加入世贸1年多,与全球经贸体系的联系并不紧密,依旧体现出相当强的独立性,耐制裁的能力很强。

但今天的局势已经与那时完全不同。

2012年8月俄罗斯加入世贸之后,经过十来年的发展,让俄罗斯的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了全球贸易体系,俄罗斯能源也不断进入欧盟、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市场,俄罗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机体的一部分。

一件事情可以佐证俄罗斯经济与全球经贸与科技体系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自从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到目前已经有600多家国际企业从俄罗斯撤出,几乎包括了我们能叫出名字的所有国际著名企业,撤出之前它们都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组成,与其他俄罗斯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当这些企业集中撤出时,对整个俄罗斯经济来说就会一种塌方效应。

据相关媒体报道,俄罗斯最大的坦克制造商“乌拉尔机械制造厂”因零件短缺已停止位于俄罗斯中西部的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生产作业。如果连军工企业都因此而停产,民用企业就更加困难,这是俄罗斯最大的企业企业(拉达)也陷入停产的烟瘾。这是塌方效应的具体体现。

全球化时代,全球所有国家都严重依赖于全球贸易体系、全球科技体系、全球金融服务体系等,一旦一国因各种原因与国际体系脱钩,都会遭遇类似俄罗斯这样的塌方效应,甚至比俄罗斯还要糟糕。

因此,今天俄罗斯的遭遇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具有本质的不同,相反倒类似于苏联解体时期。在苏联时代,华约内部国家之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构建起统一的市场,彼此具有紧密的产业链联系,在苏联解体时各国遭遇了产业链骤然断裂的打击,各国普遍爆发了恶性通胀。今天俄罗斯的遭遇几乎就是那时的翻版。

第二,能源生产是俄罗斯的支柱产业,能源产业的收入占俄罗斯政府收入的四成多,直接决定着俄罗斯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2021年俄罗斯出口总额4933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961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973亿美元。能源和燃料出口金额占出口总额的54.3%,即2678亿美元。这其中煤炭大约160亿美元,天然气为542亿美元,其余就是石油、凝析油和燃料油(柴油、汽油、石脑油等)等,由此可见油品是俄罗斯出口的核心内容。

欧美对俄罗斯的经济与金融制裁已经达到数千项,俄罗斯绝大多数银行(包括俄罗斯最大的联邦储蓄银行,其资产占俄罗斯银行业总资产的四分之一以上)已经被移除出SWIFT,这已经严重打击了俄罗斯的进出口。

我们很难具体了解这些制裁措施对俄罗斯产业活动尤其是石油产业活动的冲击到底有多大,但国际能源署(IEA)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指引。

美国已经宣布在未来半年内每天释放100万桶的石油储备,合计1.8亿桶。而国际能源署(IEA)又紧急动员成员国释放6000万桶(IEA公布的数字是1.2亿桶,减去美国的6000万桶之后剩下6000万桶。而美国的6000万桶已经计算在1.8亿桶内),如果这部分也在半年内释放完毕,就折合每天33万桶,所以,美国和IEA合计每天释放的石油就达到了133万桶。

这是史无前例的石油储备释放力度,可见美国和IEA已经竭尽全力稳定国际石油市场。

欧美也在全力推动委内瑞拉、伊朗重回国际石油市场,进展也比较顺利。

为什么美国和IEA以如此大的力度推动国际石油供给的增加?源于制裁之后俄罗斯石油供给能力的下滑。2月俄罗斯石油和凝析油的产量为1106万桶/天,3月下降为1101万桶/天,下降的幅度不大,但IEA预计俄罗斯4月的石油产量将下降四分之一,全球能源供应将出现每天300万桶的巨大缺口。

我们很难具体判断IEA预测的数字是否准确,但知道制裁开始显示效力之后注定会导致俄罗斯石油产量的大幅下降。一旦未来公布的俄罗斯石油产量下降的数字达到IEA预估的水平,就会给国际石油市场投下重磅炸弹。

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美国、英国已经宣布停止购买俄罗斯的所有能源产品。

欧盟、日本已经宣布停止购买俄罗斯的煤炭。

欧盟和日本必然会在今年完成与俄罗斯石油的脱钩,并开始大幅降低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度。

等等。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欧美基本未打击俄罗斯的石油等能源产业,更未与俄罗斯能源进行切割,相反在此后的数年中俄罗斯的能源产业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与今天具有本质的不同。

当俄罗斯的石油产业遭到持续的打击后,俄罗斯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破坏俄罗斯的财政收支平衡;当俄罗斯的石油出口遭到打击之后,国际收支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就没能力继续通过贸易顺差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财政收支平衡的持续恶化就会推动通胀恶化。

基于以上两点,今天俄罗斯所面临的局势已经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完全不同。这从通胀走势上也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参考下图)。2014年3月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组织了全民公投,随后欧美开始启动制裁,到2015年初俄罗斯通胀率才达到当时的最高点17%左右,在当时并未爆发恶性通胀。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美迅速启动了经济制裁,4月8日俄罗斯公布的3月通胀率就已经飙升至16.7%,今天的通胀局势显然更加严峻。

因此,今天的俄罗斯在遭遇类似苏联解体时的情形,经济活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以产业链集中断裂为核心特征(欧美与俄罗斯能源脱钩也是产业链断裂),未来有比较大的可能是恶性通胀。

(要强调的是,恶性通胀往往并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如果俄罗斯社会可以保持稳定,爆发恶性通胀的几率就会下降,反之就会急剧上升,所以需要密切关注俄罗斯未来的社会动态)

俄罗斯的通胀一旦继续恶化,就会导致下述问题:

第一,以俄罗斯油品(包括石油、凝析油、柴油、汽油、石脑油等相关产品)日出口约780万桶的规模,一旦陷入长期衰退时给国际石油市场造成的供给缺口会很难弥补,油价会出现长期上涨的趋势,全球的通胀局势会持续恶化。

这就意味着很多内容,比如:石油危机的不断加剧会推动金属、谷物、石化产品等所有基础商品价格,让大宗牛市不断深入,这对交易者很重要;由于油价涨势会推动所有商品价格的涨势,央行的加息行动对通胀的压制作用比较差,只有连续加息引发经济危机时(经济危机意味着需求被破坏)才能真正影响通胀;各国的基础利率会长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这对企业和个人的债务管理提出了高要求,等等。

第二,中国是俄罗斯油气的大买家,一旦俄罗斯陷入产业衰退时履行合同的能力就会下降,最终就有可能被动违约,这是中国目前需要警惕的,避免在未来陷入被动局势。2013年委内瑞拉开始爆发恶性通胀,产业快速收缩,委内瑞拉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合同无法得到履行,外国(包括中国)的投资款(以及借款)就只能被长期拖欠,目前或需要警惕俄罗斯也出现类似的情形。

欧美的各种制裁措施以及与俄罗斯进行能源脱钩的效果会在未来一两年内持续体现出来,尤其是对产业的冲击才刚刚开始,不应被今天的一系列表象所迷惑。

所有跟帖: 

在戰爭中,如何領會神的旨意?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4/13/2022 postreply 21:01:1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