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与基因

周末了, 读孔兄的帖子有感简单记录一下。

有生死的是个体,性不是个体。为了基因的传递,野生三文鱼洄游很长的路,交配产卵然后死去。人性有多少是基因决定,有多少是环境(文化)决定?基因源远流长,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亦然,近乎恒在?从宇宙的无穷无尽却是近乎短暂?

孔子后人据记载已经有70几代。一代人有上代1/2的基因,70几代后的孔子后代只有孔子的极小一部分基因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小鼠也与人类有80%以上的相似基因(有情皆可成佛?)。今人与古人的基因相似度更高;世界各地的人之间的基因相似度也更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死后有灵魂吗?很难确知,大概率是油尽灯灭,没有灵魂。性灵之光如何传递?古人没有基因和遗传概念(其实还有文化传递的贡献),难免不依赖于灵魂的轮回来解释代代延续。尽管佛经中反复出现种子的譬喻,种子里是啥古人并不完全清楚。

一个人去世,一个族群消失,甚至整体人类的灭亡,就整个宇宙而言,都不是世界末日。性是感知也好,是思维也好,确似恒在。基因绵延,环境(相?)不会消失,性海不枯竭。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