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落下

本帖于 2022-03-12 12:02:3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如松:铁幕落下

 

 

2013年底乌克兰开启了亲欧盟示威运动,2014年抗议活动升级,这场运动最终以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驱逐、建立起亲欧盟的新政府作为结束。

随着新政府的建立立即诱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1772年起,克里米亚汗王沙希因从依附于奥斯曼帝国转而依附于俄罗斯,1783年俄罗斯通过法律正式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纳入俄罗斯的版图。在此之前,克里米亚半岛是严重穆斯林化的汗国,当地居民主要是鞑靼人,此后随着俄罗斯族人的不断迁入克里米亚半岛开启了俄罗斯化的进程,逐渐成为由俄罗斯民族所主导的地区。

1954年2月19日,在当时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主导下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由于当时俄罗斯联邦与乌克兰同属苏联,虽然苏联是联邦体制,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克里米亚改属乌克兰只被视为是苏联国内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动而已。

1991年苏联解体,克里米亚半岛成为独立的乌克兰的一部分,半岛上的俄罗斯族裔居民原来认为仅仅是变更了一下自己的行政区划,现在却需要拿不同的护照,这立即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当时的半岛上还驻扎着俄罗斯海军的黑海舰队,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但乌克兰大选之后极端民族主义的党派遭到失败,克拉夫丘克所领导的相对温和的政府(与俄罗斯的联系也相对更紧密)登台执政,这才让克里米亚的局势缓和了下来。

但“火种”还在,它总是要燃烧的。

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亚半岛终于还是宣布独立,但随后在俄罗斯的调解下才决定继续作为乌克兰的一部分——但作为一个自治共和国存在。也就是说半岛依旧留在乌克兰内,但地区独立性增加。就在这时乌克兰同意俄罗斯租借克里米亚南部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的部分作为黑海舰队的基地,这明显是在克里米亚地位上所进行的妥协。

1997年乌俄两国进一步签定《乌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克里米亚半岛归乌克兰所有, 两国承认苏联时期划分的俄乌边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并同意通过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随后的事情世人就基本都清楚了,2014年乌克兰发生亲欧盟示威运动、组建的新政府全面倒向西方之后,克里米亚再次宣布独立。克里米亚对俄罗斯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为了克里米亚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曾经进行长期的争夺,它既是俄罗斯控制黑海进入地中海的桥头堡,还是黑海舰队的基地,由于乌克兰新政府已经全面倒向西方,俄罗斯就开始支持克里米亚独立并进行实际控制。

顿巴斯地区与克里米亚的情形基本一样,也是严重俄罗斯化的地区(下图),当地的主要语言已经是俄语。当乌克兰政府全面倒向西方之后,也开始要求独立并加入俄罗斯,这就是持续了多年的乌东战争。

上述都是朋友们很熟悉的事实,为何还要重点陈述?

基于历史沿革的因素和联合国宪章精神,乌克兰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其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但克里米亚和顿巴斯这两个已经严重俄罗斯化地区的居民要求回归俄罗斯的民族意愿也有其合理性,源于尊重民族自决的精神也是当今世界所遵循的普遍规则。

一方面要尊重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一方面也要遵从民族自决的意愿,类似克里米亚和乌东这样的地缘矛盾在世界上普遍存在,但这些矛盾的影响也只体现在局部地区,不会蔓延至其他地方更不会对整个世界带来明显影响。

 

俄乌战争与克里米亚和乌东危机的性质就具有本质的不同,是非常典型的大国之间意识行太的冲突,至于详细原因在这里却不能明说,否则就会404,有兴趣的可以看看3月8日的文章《如松:俄乌战争的前生今世》。从国家的实际边界变更和尊重乌克兰民族独立性两个视角来观察,俄乌战争体现的是非常典型的意识行太冲突。

由此就可以看到,2014年的克里米亚独立和乌东危机之后,无论后续的经济制裁和谈判都只体现在政府层面,但企业和民间基本都不参与这种争端,政府忙于制裁和谈判但企业与民间忙着做生意,对当时的世界大局也未产生明显影响。

但俄乌战争爆发之后,由于这是一场基于价值观和意识行太的冲突,而价值观和意识行太的冲突会涉及到全球几乎每一个人,所有人都会被动卷入,这就让这场冲突立即演化成某种形式的“世界大战”,波及了世界上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主要包括:

第一,在东方大国民意汹涌,支持俄罗斯是主流。

第二,印度的态度非常微妙,它声称愿意调整俄乌冲突,这种姿态明显与欧美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俄乌战争的问题上与俄罗斯走的更近一些。

第三,欧美社会普遍支持乌克兰并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甚至连永久中立国瑞士、袖珍小国摩纳哥、以往从不在国际重大议题上明确表态的新加坡都参与了制裁。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是西太平洋岛国,全国人口只有区区10万多人,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却立即宣布与俄罗斯断交。

当这些国家都参与到这场争端之后,可见俄乌战争波及的范围之广,波及到了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国家。

第四,国际大企业普遍参与“制裁”,制裁两个字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制裁,而是他们所进行的自我选择。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欧美持续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但国际企业根本不参与政府的行动,源于商业有商业的准则,它们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政府没权干涉,相反,当时和随后的一段时间有很多欧美企业继续进军俄罗斯,政府与国际资本明显不同调。

但本次却截然不同。

俄罗斯是全球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石油出口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出口居世界前四,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巨头眼中的“金蛋”,但俄乌战争后包括BP、壳牌等能源巨头在内的欧美石油公司却立即撤离了俄罗斯;大众、戴姆勒等汽车巨头宣布终止在俄罗斯的业务;苹果、谷歌、微软、波音、空客、万事达、Visa等大企业宣布从俄罗斯撤退,等等,这些企业撤出俄罗斯的过程会遭受多少损失?少则数十亿多则数百亿美元,有传言称国际企业在本次撤出俄罗斯的过程中所遭到的损失合计大约1万亿美元左右。追求利润是资本的最高准则,又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国际大资本宁可遭到巨额损失也要撤出?唯一只能是意识行太的纷争。当企业意识到这场争端是意识行太之争后,意味着未来本国与俄罗斯之间会出现铁幕一样的阻隔(包括文化阻隔和资本往来阻隔),再加上俄罗斯内部经济局势恶化,这些大企业就只能断臂退出。这些大企业的撤出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远比欧美政府的制裁措施更严重。

国际大企业的行为也是在意识行太问题上进行表态。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表态甚至背离本国意识行太,企业就会出现大量的人员流失(辞职),还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这会让本企业遭遇生存危机。

或有朋友对此不以为然。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一直在俄罗斯油气公司担任高管,俄乌战争爆发后也一直未辞职,这让施罗德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十分不满,目前这些人员都已经辞职。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失完全会让这些国际企业立即倒闭,所以它们在这样的关口即便遭到巨额经济损失也必须依照本国的价值观进行选择。

第五,二战之后由美苏英中共同确立了战后秩序,战前与战后最大的变化是德国与日本。

二战结束直到1956年德国都没有自己的国防军。基于美苏冷战的需要虽然在1956年重新建立了联邦国防军,但联邦国防军的职责范围、规模、军费等都是被严格限制的,源于无论德国民众还是世界人民都忘不了二战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惨剧。

要说明的是,默克尔时期的德国就想加强军备,2017年5月默克尔对德国人指出,“我们必须为欧洲人自己的未来和命运而战”, 她承诺将提高德国的国防开支。但当时的默克尔在德国内部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大多数德国人非常不愿意走这条路,相关议案也就难以在议会获得通过。这让德国的国防开支长期停留在1%左右,即便特朗普不断对德国施压,德国人也不改初衷,坚持去军事化的政策。

但俄乌战争爆发后,在2月27日德国联邦议院特别会议上,朔尔茨宣布将拨出1000亿欧元专款提升军备以“捍卫欧洲和平”,同时宣布从即日起将把2%以上的GDP投资于国防上。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俄乌战争以前,在全世界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在德国国内必然遭到空前抵制,议会内部会会出现激烈讨论并难以通过。但这次,无论世界还是德国内部都未引发什么争议,甚至连一点波纹都没有,为什么?

立足于意识行太的战争是全球所有国家和民众都要面对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之后德国也需要保护自己和欧盟的安全,德国有捍卫自己生活方式的责任,所以德国开始强化军备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基于俄乌战争打响的是一场意识行太的战争,所有企业、个人都会卷入,所有国家都必须选择、站队,最终在国际上就会形成由不同的国家所组成阵营,阵营之间的铁幕就会徐徐落下。

事实上,资本铁幕已经率先落下。

经济全球化时期,国际资本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进行投资活动,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欧美企业迅速撤出了俄罗斯,基于反制措施、也基于渡过经济难关的需要,俄罗斯宣布用卢布偿还外债,俄罗斯执政党(普京所在的政党)已经启动外国公司财产收归国有程序,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很爽,但这种直接的主权违约行为将让国际资本从此远离俄罗斯,俄罗斯与国际资本之间的铁幕已经落下。

既然从俄罗斯的撤出行动已经让国际企业遭到惨重损失,它们立即就会重新审视过去数十年中在与本身价值观不同国家的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俄罗斯进行主权违约之后,这些企业也会感觉到一旦其它国家进行主权违约所带来的寒意,此时它们就很可能立即开启逃亡潮,规避自身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不同阵营之间的资本铁幕正在落下。

在这个历史性的当口,人们怎么选择自己和家庭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的生活方式和孩子们的教育方式?

有些国家某些关键民生行业的对外依赖度非常高,铁幕降落之后这些行业的供给就会严重匮乏,自己该怎么选择就业和投资活动?

铁幕降临之后,各国都会强化传统的生活方式,经济上也更加独立自主,人们应该怎么规划自己的事业?

铁幕落下,是这个时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必将深刻地影响我们这几代人。

 

 

====================================================

 

老孙退休三件事|

 

无论战事结果如何,

 

普京都在事与愿违的意义上改变了世界

文章总汇: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作者:孙立平

实际上,现在乌克兰战事在军事上的结果已经不重要,可以说,无论军事上的结局是什么,其影响都将会差不多。

这种影响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普京在事与愿违的意义上改变了世界。说得具体一点,四句话:第一,帝国梦碎,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中心消失。第二,国际秩序失去三角稳定性,我们少了一个战略缓冲。第三,世界反俄大联盟形成,世界秩序再次重构。第四,大脱钩开始,世界产业链重组。

下面具体说说这四句话。

帝国梦碎,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中心消失。开战前后,一直有人在论证俄罗斯出兵的合理性。但俄罗斯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上,是用一种过了时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在当今时代,被人们认同的办法,是经济的纽带,是价值观的凝聚力。而俄罗斯用的是过时的帝国模式。这种方式注定了最后的结果。

这里关键是有关国家与民族及世界秩序的想象。在传统时代,我们曾经有一种天下观,即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俄国关于世界的想象,则更强调地缘、民族与历史的因素。历史上的疆界在哪里?你是不是属于我?我们是不是一个民族?苏联时期的有限主权论,也基于此。你作为一个国家是有主权的,但主权是有限的。由此就演绎出,你乌克兰,作为东斯拉夫三国之一,必须服务于俄罗斯的安全。这就是俄罗斯理直气壮出兵并控制乌克兰的理念性基础。

然而,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民族国家的时代,民族国家的主权和边界是神圣的。也就是说,帝国模式已经不能为当今的世界所接受。这就决定了世界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决定了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处境。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战争的消耗,国际的制裁,战事结束后世界对俄罗斯的警惕,都注定了俄罗斯未来的命运。

国际秩序失去三角稳定性,我们失去一个战略缓冲。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中美对抗是当今世界唯一的主轴,没有第二个。我原来就说过,中美之间,任何对抗都是战略性的,任何缓和都是策略性的。这是一场长期的终极对抗。从根本上说,这种对抗源于关于人类与世界的不同愿景,这种愿景的差异根植于古希腊时代。在具体的政治层面,所谓终极对抗是指,美国已经彻底检讨了1972年以来的对华政策,把中国视为终极对手,不会再有包容、妥协、放弃和演变的想法做法。这种思路在理念上是以彻底打败对方为目的,绝无妥协。

但在这个主轴中,俄罗斯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们知道,三角关系是最稳定的,同时也赋予整个结构以一定的弹性空间。有无论是的存在,哪怕他的力量有点不对等,但可以不时吸引双方的注意力。可以作为一种钳制的力量,甚至有时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正因为如此,才有中俄联盟之说。但俄罗斯这个因素具有高度不稳定。原因在于俄罗斯的体量,就是我说过的,从体量上说,它既太大又太小。这就注定了它具有极大的可变性。

世界反俄大联盟形成,世界秩序再次重构。前几天我曾经说过,我很在意三个消息,即德国态度与立场的急剧转变,日本前首相安倍主张日本应申请加入北约,瑞士放弃中立国地位,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还有瑞典、芬兰要求加入北约。还不仅如此,联合国秘书长已经明确表态,大部分国家对俄罗斯纷纷进行谴责并加入制裁,世界许多地方爆发民众抗议俄罗斯的游行示威,甚至在俄罗斯国内,也有强烈的反战声音。这些动向意味着什么?一个反俄大联盟有可能形成。这是在冷战结束后没有过的现象。

几天前我就指出,如果全球反俄大联盟形成,也许将会另有含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定不能放弃道义的制高点,防止出现道义之失。网上一些不理智的言论,有可能授人以柄,乱上添乱。说一句没有原则的话,我们可以退到人道主义的立场,除了斡旋以促进和平之外,尽量在人道主义的层面多做一些工作。

大脱钩开启,世界产业链重组。目前世界的稳定性,或者斗而不破的局面,是建立在三重依赖的基础上的:西方特别是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西方对中国的市场依赖,中俄对西方的科技及高端设备依赖。这也是当今世界冲突中弹性或投鼠忌器的地方。未来世界的产业链重组,将围绕解决这三方面的依赖来进行,也就是大脱钩。大脱钩将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

后两个方面的脱钩,在战前就已经开始。美国和西方在努力摆脱对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依赖,中国也在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摆脱对西方技术和高端设备的依赖。而这次战事之后,反思和调整的重点将是西方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最新的消息是,欧盟制订新的能源独立计划,在2030年摆脱对俄的能源依赖。由此,新能源的发展也许将进入新的天地,俄罗斯的能源将逐步失去战略意义。

所有跟帖: 

宇宙「最神奇力場」找到了 !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3/11/2022 postreply 19:24:5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