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3388英里…加拿大妇人传讯报警 传到英国同名城市
CBC
英國杜倫市(Durham)警察局在推特上公布接獲3388英里外的加拿大婦人求救訊息。(取材自推特)
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杜伦市(Durham)的一名妇人9日下午发现有人要侵入她的家,紧急通过在线聊天平台传消息向警方求救,但她把消息发送到远在3000多英里外的英国杜伦市(Durham)警察局。所幸英国警方紧急联系加拿大警方,在30分钟后将妇人救出。
The Durham Constabulary Police in the U.K. was contacted by a woman more than 4,000 kilometers away in Ajax, Ont., after a man broke into her home. (Durham Constabulary/Facebook)
这名妇人传消息:「我需要协助,他就要来了,他已进入房子内。」随后陷入沉默。
英国警方发现她要联系的是加拿大杜伦市警局后,继续让聊天平台保持开放,并由控制室同仁联系加拿大杜伦市警方。加拿大警方派员前往位在杜伦市Ajax镇的住宅,发现一名闯入住宅的35岁男子,这名男子随即逃走,但在附近被逼到角落,拒捕后遭警方电击。
这名歹徒被捕时,距被害人联系警方约30分钟。被害人遭歹徒攻击受伤就医,歹徒被控非法侵入、攻击、强行禁锢、拒捕等罪名。
英国杜伦市警察局事后在推特上公布接获3388英里外的加拿大妇人求救消息,并协助解危。
===========================================================
沃尔玛创新? 美国超市铁链锁牛排,民众哀叹犯罪飙升
每日邮报
据2月11日报道,最近Tiktok上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显示,在美国各地犯罪率上升的情况下,沃尔玛已开始使用上锁的方式,确保高价牛排不被偷走。
图:每日邮报新闻截图
|
来自佛罗里达州的迈克尔·弗罗霍尔德是这段视频的拍摄者,他上传TikTok的视频显示,安格斯牛肉用带有电子安全标签的链子包裹着。迈克尔对当地沃尔玛的锁住牛排的举动感到震惊,他表示这似乎是一个相当戏剧性的尝试,以防止偷盗。迈克尔在视频中表示,他对全美犯罪率日益增加感到悲哀。他说:“你一定是在开玩笑吧,沃尔玛现在把牛排锁起来了。天哪,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越来越糟糕了。”
报道称,迈克尔拍摄的视频在几天内获得了超过400万次的播放量,许多人在评论区表示对沃尔玛的新保护措施表示失望,并称美国人生活的世界十分“悲伤”。也有网友表示,牛排上锁是为了阻止人们更改价格标签,而不是为了防止盗窃。还有网友称自己曾在杂货店工作,并分享了之前遭遇抢劫的经历。
据悉,在迈克尔居住的佛罗里达州,每10万人中就有38起暴力犯罪事件。上个月的一项研究也证实美国主要城市的凶杀率正在攀升。通过对22个城市的抽样调查发现,全美去年的凶杀案比2020年高出5%,比2019年高出44%。其中芝加哥发生的凶案数量是近30年来最高的,从2020年的770起到2021年记录的836起。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全美所有的沃尔玛商店是否都将昂贵的牛排锁住,或者该公司是否在高犯罪率地区的商店实施了其他安全措施。每日邮报已联系沃尔玛发言人请求置评。
======================================================
冲上热搜:因拿不出50万彩礼,女友被家人强行拖走
拽得网
https://twitter.com/Free2021644/status/1492511733063512064?ref_src=twsrc%5Etfw%7Ctwcamp%5Etweetembed%7Ctwterm%5E1492511733063512064%7Ctwgr%5E%7Ctwcon%5Es1_&ref_url=https%3A%2F%2Fvideo.*****.space%2Fcgi-mod%2Fshow.cgi%3Fsid%3D1lan%3Dcncid%3D0p%3D1id%3D2611
2月12日,“博主称拿不出50万彩礼女友被强行拖走”一事登上微博热搜。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此事发生在宁夏银川,警方称当事女子被女方家属从屋里拉了出去,警方已经介入处理。
2月12日凌晨5时50分,B站UP主“九品芝麻铲屎官”发布视频称,
“没有50万彩礼,女朋友被强行拖走,我该怎么办?”
其配文称,“我们在一起已经6年了,通过努力,我们在去年有了自己的房子,开始计划成立一个家庭。
为了让她母亲放心,房子的名字填了她的。但是我们仍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除非50万彩礼,
就算把我们的房子卖了也得凑够。”
拿不出彩礼女友被拖走?警方回应 内幕曝光实在令人震惊
这段视频引发网友强烈关注,此事登上了微博热搜。
截至发稿时,微博话题“博主称拿不出50万彩礼女友被强行拖走”阅读达2.4亿。
2月12日,银川市公安局一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们已经接到此事的报警。
该工作人员介绍,
“这对男女在准备结婚的事,女方的家属不太同意,把这个女子找到了,把她从屋里拉出去了。”
目前,银川市公安局已经处理了此事。
===========================================================
一个老兵打开一盒罐头 最终间接导致苏联毁灭
1979年的一天,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苏联二战老兵从海洋商店购买了一个鱼罐头。撬开盖子时,老兵意外发现廉价的鱼罐头里居然装着名贵的黑鱼子酱。老兵以为是商店弄错了,带着罐头回到海洋商店退换,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诚实之举成了一场“意外”,它不但揭开了苏联特权阶层的丑恶,还无意间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的命运。
20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发展国民经济的“七年计划”落实以来,苏联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远洋捕鱼业,仅1965年,该行业产量较去年就增长了60%,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国。但相对可怜的是,苏联人只顾捞鱼,由于缺乏相应的运输与销售网点,绝大多数苏联百姓只能从商店里买到由海鱼制成的罐头。至于新鲜的海货,对多数人而言都算得上是“奢侈品”了。好在没过多久,时任渔业部长的亚历山大·伊什科夫就提了个建议:不妨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在全国各城市开设海货的销售点,以此提升苏联人民的生活品质。
伊什科夫同志的提议没问题,自然顺利地通过了批准。随后,他将项目的落实工作交给了自己的副手弗拉基米尔·雷托夫。
雷托夫也算是个干才,在他的奔走下,渔业部牵头成立了几家相关企业,负责将海产品打包发往全国各地,然后上架到专门开设的“海洋商店”中销售。鲜鱼可比鱼罐头味道好多了,再加上价格低廉,深受苏联百姓追捧。没过多久,苏联海产品销售行业就发展得有声有色,每年都有数百万吨海产品通过这种途径被消耗,它很快就发展成一套庞大的产业体系。然而,正所谓树大招风,体量变大就意味着有了“油水”,不久,雷托夫就带头想方设法地从其中揩油。
雷托夫很精明,他借助生产、加工和包装过程中的漏洞硬是抠出了不少“利润”。首先,工人在装箱时难免不会产生误差,为防止惹上“缺斤少两中饱私囊”的嫌疑,工人们往往会在箱子里多塞两条鱼。如此一来,每批货物在重量上往往都会有一定的盈余。其次,在检查货品的过程中,官员们会吩咐下属将其中成色较好的货品挑出来,加工成“高档货”高价出售,或是干脆直接流入黑市。
再次,他们稍稍拿出一部分货品,扔进去一些塑料布、包装纸等杂七杂八的东西充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借助职权之便“瞒天过海”,把诸如鱼子酱等名贵的产品封在普通鱼罐头盒子里,再不动声色地出钱买下,然后偷偷转手卖出。更甚至有官员暗中将这样的罐头走私至国外换成外币,为有朝一日直接叛逃出国做准备。结果不知怎么搞的,其中一个“特制罐头”混入了普通货品中,还碰巧被那名老兵挑中了。诚实的老兵跑去商店退换,被其他顾客看到,这批罐头引起了市民哄抢,最终引起当局注意并介入调查。
也有观点认为,虽然“老兵买普通鱼罐头开出黑鱼子酱”的说法是苏联官方给出的,但它也只是一套说辞而已。从相关档案来看,真相是当时克格勃正悄悄监控部分公职人员的行为,有个名叫费里德曼的官员引起了前者的怀疑。
费里德曼是第一家海产品销售店索契海洋商店的经理,从1977年以后,他经常前往临近西方的东欧国家旅游,还出手阔绰地大肆消费。克格勃人员分析认为,凭费里德曼的正常收入是无力支撑这样水准的生活的,他们在追查时又发现,费里德曼居然在西德等若干欧洲国家存有外汇。
这老哥就成了整个案件暴露的导火索,克格勃是何等存在?他们三两下就摸清了其中的道道,将包括费里德曼在内的一批中层干部悉数逮捕。在狱中,这些人供认不讳,将他们背后的“老大”雷托夫咬了出来。克格勃在雷托夫家中搜到了不下30万卢布的现金,要知道,当时一名苏联普通劳动者的月平均收入只有143卢布。讽刺的是,事情败露后,雷托夫还觉得这事儿没啥大不了的,认为30万卢布压根不算多,顶多关个三五年。不料此事在当时的苏联社会引起了非常恶劣的影响,高层的意思就是往死里整,最起码要先安抚民众。
于是在1980年,主谋雷托夫被执行死刑,一大票参与者每人都领到了刑期不等的监禁。作为苏联渔业部门的一把手,伊什科夫虽没有直接参与犯罪,但也难辞其咎,75岁的他不得不“光荣退休”。直接被间接牵连的大小官员居然多达数百名,苏联特权阶层的胡作非为,简直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案子查到这一步算是水落石出了吧?然而有个人不满意,一口咬定这背后有更大的阴谋。此人正是当时苏联核心权力圈子里真正的“大人物”——掌管克格勃的安德罗波夫。
原来,“鱼子酱案”发生之时,苏联高层正在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做着艰难的抉择。当时,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年事已高,不得不物色“接班人”,而高层大佬眼中有两位合适人选,分别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一把手谢尔盖·梅杜诺夫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领导戈尔巴乔夫,后者想必不用多做赘述,我们在此专门讲讲梅杜诺夫。
有关此君的文献并不太多,从其履历来看,梅杜诺夫总体是位比较实干的同志,他以搞经济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见长,曾在1973年因相关工作完成得出色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在那个节骨眼上,梅、戈二人堪称一时瑜亮,令苏联高层的“大人物”们很难做出抉择。但以我们如今的视角来看,众所周知,当时的苏联弱就弱在经济上,缺的就是一位擅长主持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可以说,比起干啥啥不行的戈尔巴乔夫,梅杜诺夫倘若最终成为新任苏联领导人,那么这个国家日后的命运或许就完全不一样了。
此前局势处于僵持状态,但“鱼子酱案”发生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安德罗波夫看来,戈尔巴乔夫年轻又有想法,还是自己的同乡,自然更值得倚重。出于部分“私心”,老辣的安德罗波夫决定亲自出手。不久,克格勃组建了百余人的调查团,开始把矛头对准时任索契市委书记的维切斯拉夫·沃伦科夫。曾有一名海洋商店的中层管理人员向克格勃坦白,沃伦科夫曾接受贿赂。然而,纵使克格勃掘地三尺,他们也只从沃伦科夫家中搜出了1万卢布和少量金银首饰;沃伦科夫得理也不饶人,一口咬定自己是清白的。
随后,他被克格勃关进监狱,后者试图逼迫他答应合作,指控梅杜诺夫渎职。不料沃伦科夫骨头硬,死活就是不松口。克格勃也没辙,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沃伦科夫被判处13年监禁,同时财产充公。
根据档案,克格勃从另一位官员身上找到了重大突破,他们从这名官员家中搜出了数十万赃款,而此人也对犯罪行为供认不讳。然而就在深入调查之前,这名官员突然身亡,官方给出的死因是中风。无独有偶,被坐实有严重渎职行为的格连吉克市委书记博格金在克格勃逮捕之前就神秘失踪,线索直接被拦腰截断。总而言之,一系列“巧合”造成了所有指向梅杜诺夫的证据全部无效,连克格勃都束手无策,最终,梅杜诺夫只是被免去职务,他不但逃过了牢狱,还在后来担任了一些虚职,直到1985年正式退休——如此巧合令人惊叹,其背后是否有某股势力在有意保全,这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梅杜诺夫倒台后,戈尔巴乔夫顺利成了苏联高层内部“钦定”的接班人;1985年4月,他被正式扶正,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就十分熟悉了。一方面,“鱼子酱案”直接暴露了饱受诟病的苏联“特权阶层”的黑暗,占苏联总人口不到2%的他们像一只寄生虫趴在“红色巨人”庞大的躯体上,几乎用敲骨吸髓的架势硬是搞垮了这个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样一起案件被揭发本是件好事,但它却最终被人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甚至直接决定了苏联未来的命运,这实在是令人唏嘘。再换个角度看,勃列日涅夫逝世后,苏联接连经历了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两个短命时代,这两位领导者本都完全有能力改变苏联国祚,却都草草收尾;而精明强干的安德罗波夫又“糊涂一时”,偏偏从梅、戈二人中选择了后者,间接注定了苏联后来的黯然落幕。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莫非苏联国运如此,怕是历史早已注定。
=========================================================
一万一次,7000人围观:我成了全网可约pào的小母狗
嗨,大家好,我是小临。
在个人信息随时可能泄露的时代,我们早已没有多少隐私可言。
手机软件、快递单、社交账号……种种途径都可能让我们在陌生人面前无所遁形。
尽管知道隐私泄露是常态,可如果得知源头是至亲朋好友的恶意,还是令人难以抑制愤怒。
之前一篇名为《当“我们”作为“mǔ狗”出现XXX》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
别觉得标题恶心,事情比标题恶心一万倍。
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名校里。
01
事情要从前几个月说起。
某晚,小林的朋友发给了她一张招募“小mǔ狗”参加“淫乱派对”的截图,而她的微信头像,赫然在「小母狗」的行列。
朋友问她这什么情况,小林懵了。
自己什么都没做,怎么就成了别人口中的“mǔ狗”,小林赶紧在朋友圈澄清,万万没想到...
她发现不止自己,还有十几位女生有着相同的遭遇。
于是,女孩们开始调查。
最后发现一切的源头,是她们唯一的共同好友,赵某某。
可笑的是,他还是某院系的学生会主席。
受害女生在不同时期都有被他追求或骚扰,然后拒绝了他。
于是,他开始了一场“得不到就毁掉你的报复”。
长达半年的时间,他用这十几名同学的照片头像,伪造约pào聊天记录和虚假果照,陆续发给他的女朋友,朋友,同学,舍友…
他们在微信群、qq群、聚会上……传阅和分享。
除了赵某某,还有一名传谣者麦某某,以一己之力传谣覆盖数千人,言词不堪入目。
她用“听说”字眼,甚至加上自己的想象,歪曲事实真相,构筑了一个横跨多院系卖yín、约pào的“淫乱世界”。
毫不在乎,有十几个女孩,成为了他们意淫下无辜的牺牲品。
02
事情暴露后,好在女生们没有选择沉默。
6月10日,向公安局寻求帮助。
后来证实造谣事件属实,对赵某某进行拘留3日。
6月15日,学院和公安局给受害者安排了一场非公开的“道歉仪式”。
但他,毫无诚意。
所有恶意行为,全被他避重就轻了。
违心地道了一分半钟的歉,匆匆下台。
6月17日,小林在公众号曝光该事,舆论闹大。
赵某某被退学。
而法学院的女生麦某某,被学校作出记过处理。
但她毫无悔意,被要求写道歉声明的时,还和朋友吐槽:“略烦。”
始作俑者处处逃避,推波助澜者还在叫屈。
道歉也只不过走了个过场罢了。
别人的痛苦,与我何干?
丝毫不理会女孩们的名誉、精神遭受的重创,背后遭受的非议和白眼,在学校里的社会性死亡。
“清者自清”在疯狂传播的谣言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女孩们在维权路上,依然遭受着“dàng妇羞辱”的二次伤害。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也是一把杀人无形的刀,一刀一刀,把人凌迟。
03
有着相同遭遇的女孩,以及同款两面三刀的朋友,绝不止这一例。
“你的照片被人发到一个YY群里了。”
还附了几张女孩的照片,以表真实性。
随后女孩了解到,那个所谓的“YY群”,是外网一个名为“盯射”的群聊,成员多达7290人。
女孩作为受害者之一,在好心人的提醒下得知了这个群,也看到了群聊的内容。
群里的日常,就是发各种女性的照片,包括但不限于她们的自拍照、身材照以及生活照。
照片下面,则是一连串对她们的长相和身材的评头论足,辅以下流的揣测和不堪入目的字眼。
而那些照片里的女孩们,大多是群内成员身边的朋友、同学、女友,甚至家人……
从未告知本人,就大肆把身边女性的照片发出来供大家意淫。
“你朋友吗?”
“是的。”
再简单不过的对话,却看得人心头发凉。
代入一下,你把他当朋友,他却反手把你的照片拿去给别人侮辱,满口“轮jiān”、“X她”,还接连附和。
这是朋友能干出来的事?
此外,这里还时刻上演着“贡献对象”、“交换mǔ猪”的戏码。
没错,他们把女性称为“mǔ猪”、“mǔ狗”,在近万人的群组里“互换”、“分享”对象。
只因为“普通的X爱已经不能满足内心的欲望了”。
顺着群聊昵称,女孩确认了作案者,那是她无比信任的6年好友。
也是让她被全网冠以“小mǔ狗”之名的始作俑者。
因为发进群里的照片仍保留着昵称水印,任何一个有心人都可以顺着账号找到她,视奸她的微博日常。
还可以在兽欲上涌时,向她发送“多少钱一夜?”“约一次好吗?”的私信骚扰。
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看起来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件多大的事。
当她极冷静地质问那位盗图的好友时,对方的回答轻飘飘得让人恼怒:
“头脑发热了。”
“就是随便发发。”
多么不知羞耻的嘴脸啊。
轻描淡写地伤害了相处多年的好友,被抓包时却完全看不出愧疚,只有不以为意的敷衍和虚伪的道歉。
04
每当有新的谣言出现时,都有人感叹谣言传播的轻易。
《围城》里说: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快,比流星蕴含的能量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为什么人们总是不经过求证就轻易相信谣言?
是因为谣言最低成本的凶器,只需要一个念头和一个舌头吗?
是因为犯罪人需要为罪行付出的成本太低吗?
很多时候,人们传播流言只是把这件事当作社交的素材,不会去考虑这件事是否是真的,传播出去会对当事人有什么影响。
对传播者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笑料和八卦。
但“舌上有尖刀,杀人不见血。”
对于那些深陷到的困境的谣言主人公来说,这可能就是致命的伤害。
我们一边嬉笑着传递谣言,一边对站在道德高地对谣言的主人公疯狂抨击,却很难注意,手中早已捏着一把利器,肆无忌惮地刺向无辜的人。
不知全貌,不予置评。
这或许是在当今社会信息纷杂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的习惯。
哪怕只是在看到一则消息的时候,脑子里思考一下这件事情的真实概率,减少自己成为帮凶的概率。
哪怕只是让子弹飞一会。
点个在看,希望我们勇敢对抗谣言、理性对待,不做加害者。
PS:喜欢小临文章的话,记得星标/置顶哦,大家的支持就是小临写更优质文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