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孔兄今天的帖子,我终于觉得可以总结我对两位立场的理解。两位对空与性的理解有基本的不同。
孔兄很明确地主张性是觉知能力,觉性恒在。性相不相妨,可以说是觉知可以独立/超越觉知的对象(相)。平兄讲的空性是相的基础(我个人的理解),在孔兄的系统里,其实还是归于相的范畴(包括组成相的基本元素,无论什么层面的)。在我读到的平兄的文字里,从来没有把性特定地定义为觉知功能。
相恒变而实在,性恒在,相性存在在空里。性是觉知的能力,那么是谁(什么)在觉知?孔兄说空为体,实相无相。我觉得这个讲法就是为解决一个关键矛盾:如果说有情个人在觉知,作为相的个体灭后,觉性怎么延续不灭?
我个人的理解是世尊讲觉性恒在(假设这是世尊的立场),其实是思悟力是个神奇的,固有的能力。世人为生死烦恼所苦,要想解脱诸烦恼,唯一靠的还是自身的思悟力。思悟力有什么神奇呢?它可以觉知相的恒变,生灭有时而难测。它也可以超越相而思悟永恒的东西,比如宇宙的无穷尽。此外,它还可以思悟自身(metacognition, 或元认知)。有这些能力,人就可以理性看待生死这些过程,而减轻或消除不必要的自身或导致他人经受的烦恼(贪,嗔,痴,惧等)。性(觉知)相(生死)不相妨,你整天为生死烦恼也改变不了生死的必然过程。世尊几十年说法,就是相信此思悟力人人皆有(恒在),关键在于启迪。
说穿了,我甚至觉得觉性就是理性思维。佛教的经书似乎也是多少闪耀着辩证思维的光辉。
理性思维怎么来的?从现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得知,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与人类遗传有很大关系。古人没有今日这么细密的理解,因为觉得不可思议,也许名之为空。理性思维会灭绝吗?好像也不会。将来有超越人类的智力生物在,他们肯定更聪明,更有觉性。
与孔兄不同,我是无法理解或认同轮回的。我只能从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古人所说的轮回是为了解释什么。但灵魂的轮回对我来说,还是匪夷所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