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暗恋5年的人表白,会发生什么

失败了,就明年再来
当人们谈论爱情时,许多不设防的瞬间出现了。
一位腰板挺直、坐姿僵硬的大学生,在谈到恋人时,双肩慢慢卸下劲儿来,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称对方在别人面前“高冷成熟”,但在他面前就像一个“小宝宝”。一位讲话流畅、始终直视记者的律师,聊起自己上一段婚姻,两次别过头去平复情绪,暂停对话。
这些故事与多数发生在都市的爱情没有太多不同。两个人相爱,结婚或者分开。但在有限的故事走向之外,相似的情节,却有了当下具体而真实的情感作为注脚。
一个平凡的人该如何面对爱情?
一
猜不到的爱情
“这个故事有点复杂。”
几乎所有故事都会以这句话作为开场,在短暂的犹豫或停顿后,缓缓展开。
电影与小说为我们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参考样本,爱情藏在隐秘的角落,爱情要抵抗世俗的压力,爱情会让两个毫无关联的人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但现实中爱情故事,何时何地会发生在谁的身上,答案永远难以捉摸。
三年前,大学刚毕业的王可乐谈了一段恋爱。故事以蹩脚的借口展开,“我家电梯停了,没有地方住了,问能不能去他家借住,问他能不能给我煮泡面?”
爱情在独处中滋生。那段时间,白天俩人各自工作,夜晚王可乐去对方家里住。
但从开始到结束,这段关系始终没有被任何人知晓。她是实习生,对方是她第一份实习的老板,两人相差六岁。这段爱情甚至被刻意隐瞒。对方家人每次来本地时,王可乐都得回自己家住,“他就不想让他妈妈知道我的存在”。

有些爱情只有当下,没有明天。“我俩刚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很明白这个事情没有结果”,王可乐顿了顿,补充道,“但是当时我年轻,就在一块了。”
有些故事像场奇遇。它可能发生在交友软件上,对象可能是个五官深邃的外国人。故事的开始,刘墨和一个德国人约在酒吧见面,对方向她讲述剑桥教授的风流生活,聊《老友记》和《老爸老妈的浪漫史》,还有90年代他在欧洲经历的游行。
等等,90年代,那时刘墨才刚出生没多久。后来她才知道,坐在对面的人大了她十几岁,软件上的初始资料无法修改,只能一直挂着。
刘墨说,“我觉得这个人简直太搞笑了,可以去试试”。他写了一个800多页的总结,规划自己未来的资金、生几个孩子、孩子上什么学校,还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判断自己有80%的可能赚多少钱,60%的可能挣多少钱,事无巨细地讲给刘墨。
他们约会,吃饭,喝酒,见了彼此的朋友。但谁也没有提起未来,“他对未来一片迷茫,我对未来也一片迷茫。”
谁也猜不到爱情的走向,谁也猜不到爱情会落在哪两个人身上。
今年,一个30岁的女孩饺子经历了爱情世界的剧烈动荡。她先是在上半年离了婚,结束了一段四个月的婚姻。然后在下半年遇见了一个新的男孩,大学刚毕业,国企实习生,和她相差八岁。

饺子和男孩一起拼乐高
年龄当然很重要,至少在家长看来如此。
一次,俩人约好打羽毛球,本地的亲戚叫她去家里吃饭,她带着男孩一起去了。过了几天,她收到来自亲戚善意的提醒,“让我跟这个小伙子注意分寸,因为他年纪比较小”。
二
爱情是一堂课
人们热衷于回忆爱情的细节,愉悦的,难过的,惊喜的,无能为力的......然后总结经验,结论未必正确,但至少适用于自己。
一位来自云南的高中生,分享了自己和同一个人两次相恋,又两次分开的经历。
第一次分开时,他坐在咖啡店里止不住地哭,找朋友买醉,喝醉了打给对方“乱喊乱叫”,他十几年的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如此汹涌的悲伤。
第二次分开却来得平淡,“她说我们分开吧,我说好,然后就没有了”。对方从来无法和他探讨他爱的电影和小说,他也从来不懂对方为什么总要他学会圆滑包容。

复合后,两人第一次约会,一起去打球
分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一段感情已经走到尽头了”,他说,相似的审美、价值观才是维系爱情的必要前提。
一位在北京读书的19岁男孩,讲述自己是个容易急躁,没有仪式感的人,因为爱情变得柔软。
“每月的19号都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日子”,对方把这当作纪念日,每到19号会送他礼物,可能是一个小蜡烛,可能是一次约会,可能是一个吻。“她妈妈一直是教她这样做的,会给她准备很好的生日礼物,她也就尽量这样对我”。
改变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他学会早上给女孩送热牛奶到宿舍楼下,晚上拿保温桶送粥给她。他学会习惯每天说“爱你”——之前他觉得没有必要,“但如果连每天说爱你都做不到,又有什么动力克服日常的琐碎呢”。
柔软的细节给生活打上烙印,“就像小水滴一滴一滴地滴下去,把整个生活都充盈了。”

有时,人们通过被爱学会如何去爱别人,但有时候,爱情里的挫折也能教会我们许多。
两三年的时间里,小雨陷入爱情里的死循环。“分手是我选的,但是难过的也是我,祝福别人的也是我,在感情困局里面走不出来的也是我。”
她开始向自己发问:我是不是并不适合一段亲密关系?
这个想法就像一颗炸弹,投入她的脑海。这意味着一个开始,她需要不断地学习,去寻找答案。
没错,爱人和被爱当然是件需要学习的事情。她察觉到自己在情感关系中的焦虑,她需要时刻确认自己的被需要和被爱。她思考恋爱、婚姻乃至生育对她而言的意义,她参加关于亲密关系的训练营。
她要为爱情做好足够的准备,也期待一个有成熟感情观的人,否则自己就像是一所爱情学校:“我希望在这段关系里得到滋养和成长,而不是继续受到伤害。”

小雨经常给自己准备果汁
当然,爱情里反复的自我剖析、自我怀疑,或许并不会出现在所有人身上。
对方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一个男孩给出的答案是,她有着丰富的实习经历,还能把工作以外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热爱看展,热爱聚餐。
那么,当问题的深度比简历和朋友圈更进一步,爱上这个真实生动的人,有时会让你感到自卑吗?他诧异道,我不太懂我为什么会自卑。
三
爱情是很难的
爱情催生出多种矛盾的情绪:喜悦、兴奋、感动,当然,也包括嫉妒、悲伤、痛苦。
有些挑战来自现实,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大城市的爱情故事。
一位33岁的北漂女孩,讲述了她和丈夫从大学到结婚的故事。其中当然有过犹豫,特别是她的同学找到本地的对象,轻松实现房车自由时,她想,“我是不是也该慎重一下?”
她提分手的那天,对方接她回宿舍,一路上没说任何“做挽留或者是表决心的话”,只是一直在哭,哭到不能自已,甚至挡住了后面的人流。
后来,她把分手的话收回,再没拿出来过,虽然“刚开始很辛苦,但也不一定是不可逾越的”。

两人结婚后很快有了孩子,丈夫和儿子骑车的照片
但在大都市,所有故事,包括但不限于爱情故事,“奋斗”永远是关键词,生活的艰难永远在路上。
起初是贷款买房,两人刚毕业工资都不高,她常常半夜醒来,看到丈夫还没睡着,“他真的是掉了一块头发”。后来是想要换房,住所离公司通勤一个半小时,她想多在家陪陪家人、孩子。但丈夫觉得压力太大,万一失业、降薪,根本无法负担。
两人爆发过几次争吵,最后都不了了之。
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北京有零下十几度,她从地铁回家要骑一段电动车,“但因为太冷了,电动车都不走”。当时丈夫在加班,没人来接她,她独自在寒风中走回了家。
从那之后,丈夫动摇了,他变成更坚定要换房的那个人,周末时常催她去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子。
其实,现实的考验之所以残酷,是因为人们很容易把问题归咎于最初的选择,幻想如果不是这个人,日子会不会更好过。这个可能性当然存在,但解决问题远比解决“人”重要。

雨天,丈夫接儿子回家
也有些时候,困难无法靠努力克服,甚至根本无法克服。
爱情更不可控的地方在于,不是说你满足了什么标准,对方就一定会与你相爱。有时爱一个人,要忍受长久的等待,甚至是无意义的等待。
五年,这是郑欣等待爱情的时间。
对方冷漠的回应让她灰心,他“对我不是很感兴趣”。她不断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够好看?不够瘦?打扮不够新潮?
最后她安慰自己感情不能强求,“不能说自己单方面喜欢一个人,就觉得我们两个一定要有什么结果”,却始终无法放弃执念。
家人给她介绍相亲对象,她告诉母亲,自己有了认定的人,可能不会再变了,“一旦有一个人走进你的内心了,这个地方被他填满了,很难会有一个新的人再次让你觉得他是不一样的。”
这个故事的结局近乎完美。在一场同学婚礼上,两人重逢,彼此察觉爱意,表露心意。然而中间的过程,却经历了漫长的,毫无希望的五年的等待。

郑欣和男友一起给小猫做的碗
如何等到一段梦寐以求的爱情?
“最根本的一个点是你自己要相信”,郑欣说,“当然,还有相遇的契机。”
有时候,痛苦容易挫伤人们对爱情的信念。
分手两年半,王可乐很难从上一段感情中走出来,她形容自己“没有办法去爱了”,“不敢再去付出了”。她25岁,她鼓励年轻的女孩勇敢去爱,不要怕受伤。
至于自己,“老人说的话有时候是对的,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她可能该考虑结婚生子了。
失败的爱情对人的打击近乎毁灭。
饺子有过一段四个月的短暂婚姻,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最后只是因为几句拌嘴,她因为对方没有帮她拿衣服,说了句“自私鬼”,矛盾开始爆发。冷战,吵架,而后对方提了离婚。“我还在憧憬美好的未来的时候,这个关系就戛然而止了。”
生活仿佛在离婚的那刻,裂开一条巨大的缝隙,让人直直坠落。
她刚刚30岁,结婚四个月,被离婚。她不知道该如何消化这个结果,也不知道该如何跟身边的人交代。
她开始怀疑:难道爱情到最后,结果一定都是差的吗?
这个念头几乎把她击垮。
她花了半年的时间,做心理咨询,和朋友聊天,让自己走出前段感情的阴影。

后来她想,或许父母的心理阴影更大。他们开始反复提到,“女孩子就是要找一个踏实靠谱的,爱你的人,别找什么你爱的人了。”
她考虑过这样的可能,但很快否定。
“如果我跟一个我不喜欢的人走入婚姻,我可能都走不进去”,没有爱的婚姻不会让人产生憧憬,“还不如你会喜欢怎样的人,就去喜欢怎样的人。”
爱情它当然是很难的,但别害怕。
时间是个好东西,你总会有再次开始的勇气。
作者 何晓山 | 内容编辑 程渔亮 | 微信编辑 冻杨梅
========================================================
一个全职妈妈决定离婚 | 一个人的音乐会
2018年,熙澄27岁,决定离婚,离开北京,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开启新的生活。婚姻5年,为了照顾双胞胎儿子,她失去了工作、自己的生活,还有丈夫的尊重和呵护。家庭主妇的生活带来的是日复一日的负担和痛苦,这一次,她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
让她下这个决心的另一个原因,也与她的偶像有关。结婚前,她喜欢陈楚生,总会想办法去参加他的见面会。结婚后,她过得最迷茫时,在一档综艺节目录制现场偶遇陈楚生。陈楚生还记得她,问了一句:“好久没有看见你,你干嘛去了?”
今年12月,再次遇到陈楚生,她已经开启了新的生活、有自己的工作、伴侣和家庭。她明白,能攥在手里最确定的,是个人的自信和独立。
离婚是熙澄的前夫先提出的,原因是“你没有以前漂亮了”。那时他们已经结婚5年。
熙澄觉得可笑,把自己最好的青春投入到爱情、家庭中来,得到的只有嫌弃和厌恶,换来的是“配不上他”的恶言恶语。
11年前,熙澄就读的学校有去北京实习的机会,因为希望离自己的偶像陈楚生更近一些,她选择了报名。在北京,她认识了前夫。相仿的年纪、共同的话题,两人迅速坠入爱河,踏入婚姻,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段婚姻并没有受到父母的祝福,父亲甚至没有出席她的婚礼。但那时的熙澄无所畏惧,来北京也是她自己做的决定,很多年后再回想,她觉得22岁的自己有些任性。
结婚后,双胞胎的降生让她的生活重心迅速发生了改变。孩子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一时的欢乐,但随即而来的是压在她身上的重担。她辞去了曾经的工作,希望全身心地照顾孩子。

疲于应对两个嗷嗷待哺的婴孩,熙澄没有时间再化妆打扮,每天素面朝天,最常穿的是家居服。与她的疲惫相称的,是丈夫的漫不经心和横加指责。夜晚孩子的啼哭吵得两人睡不好觉,丈夫以工作忙碌为由,要求单独出去睡,留她一人照顾。
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为两人生活带来巨大的矛盾。结婚前,熙澄习惯承担照顾者的角色,为前夫打洗脚水、洗袜子。结婚后,她每天忙于照顾孩子,不再为前夫做这些家务事,对方反而质问她:“你以前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伪装得这么好?是不是不爱我了?”
她一开始试图用逃离面对不堪重负的生活。她时常带儿子回家,一回就是半年,有亲人帮她看护孩子,她暂时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时间。
但夫妻间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回到北京,她依然要面对日复一日麻木、痛苦的生活。吵架多了,每当前夫讲离婚的事,她都没有当真,以为只是丈夫又一次闹脾气。
直到有一次回老家,得知陈楚生会去录制一个综艺节目,她决定带久受癌症折磨的姑姑去散散心,便报了名。节目结束后,她去后台找陈楚生打招呼。结婚前,陈楚生的粉丝见面会,她场场必去,还送过一个自己绣的十字绣。这次,陈楚生记得她,还问她:“好久没有看见你,你干嘛去了”。

回去后,她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到底做了什么。曾经的她以为两个人结婚就要好好地过一辈子,但反复的失望抽光了她所有的能量。“当时我感觉真的是过不下去了,从你身上得不到一点爱,反而要把我的爱分给孩子分给你,我自己得不到”。
这一次,她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再将就。既然如此,就放过彼此。两人没告诉父母,去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离婚办完了,前夫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一脚油门就出去找朋友玩,熙澄默默收拾行李,第二天便去上海借住在朋友家,27岁,重新出发。

重新开启新的生活,对熙澄来说,是一件既容易也困难的事。她要重新开始找工作、一个人生活,离开双胞胎儿子,只能利用节假日去探望。
因为平时喜欢和人聊天,她选择应聘销售工作。与社会脱节5年,并没有让她丧失重新工作的信心,但仍有坎要迈过。
做家庭主妇时,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事,不必担心别人指手画脚;但在工作中,一个细节没做到位都会被领导批评。一开始被批评,她偷偷抹眼泪,但知道眼泪不能解决问题,慢慢地,她也学会适应工作的节奏。
但她知道,此后花钱不再需要看别人的眼色,一分一毫,都是她自己赚来的。以前回老家,为了“不给丈夫丢脸”,她时常出手阔绰,给亲人们带昂贵的礼物,现在她可以自豪地说自己买的鞋、包都是99元的,袜子也是拼多多上买的。

离婚后,熙澄很少回家,也没有将自己的事告诉父母。从小成绩不错的她被亲戚视为“别人家的孩子”,连结婚都是如此——嫁了一个北京老公,家庭条件拆迁得了多套房,还有两个双胞胎儿子。她觉得,如果有人知道她离婚,只会说“你怎么想不开”“你这个人不知道满足”。
即便面对父母,熙澄觉得很多事情很难开口。直到去上海,父母才知道这一切,反问她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和家人商量?
但她害怕听到父母“早知如此”的指责。知晓此事后,父亲总跟她说,如果不去北京,你就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你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过程。而母亲的观点是,一切事情都要以孩子为重,个人的快乐应该放在最后考虑。
她觉得很难过,仿佛所有的问题都是她的错。
积压在心头的情绪终于在外婆去世时爆发。按照长沙风俗,当一位老人去世,晚辈要跪着,听上面做法的人把老人的一生唱出来,哪一年生、哪一年结婚、哪一年去世……有些人的一生不超过一张纸的长度,寥寥几笔便结束了。
当听到外婆于何年何日仙逝时,熙澄的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砸,身前很快洇湿了一片,她不再顾及形象,整个人趴在地上号啕大哭。那时,父亲并不知道她已离婚的事实,感到奇怪,从小被奶奶带大的她和外婆感情并不亲厚,为什么会哭得这么惨。
对熙澄来说,那时自己眼前如走马灯般闪现了一个平凡女子的前半生,“如果说自己再不放过自己,若干年以后也会那样子躺在那里,不会被别人记起,自己也没有多开心”。
她从地上坐起,为外婆唱了陈楚生《思念一个荒废的名字》,她觉得歌词“我用相信明天编织了一个谎言,欺骗每个辗转难眠的夜”就是自己的写照。唱完后,她感到释然许多,决定不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在“一个人的音乐会”现场,陈楚生也为熙澄唱了这首歌。阔别多年,陈楚生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两人可以坐在一起聊和家庭、孩子相关的事。熙澄觉得,这场对话就像朋友交流,他们有了各自的人生,也能说些玩笑和心事。


过得不开心的时候,熙澄害怕听到陈楚生的老歌。有时候听《一个人的冬天》,她觉得孤独,怀念刚来北京时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
那时,她住公司的集体宿舍,每天很晚下班,一个月工资只有800多元。一天晚上,她心血来潮地跑去一个琴行,花了近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把吉他,回去时背在背上,她觉得自己全身都是光环,仿佛是一个流浪在外的歌手。尽管那把吉他买回来后一直没有学会,但她认为那是离偶像最近的时候。
结婚后,她把那把吉他送给一个朋友。朋友在搬家之后,将吉他留在了原来的出租房,无迹可寻。她觉得这也许是个合理的结局,成长路上总要丢下一些东西,生活仍在继续。
离婚后,她也会和家乡的小姐妹聊起各自的心事。有一些朋友和她一样,在较早的年纪结婚,生活过得并不开心,但谈及离婚她们有很多顾虑,害怕孩子没人照顾,房子也没法分到,兜兜转转,婚姻仍在继续。
她偶尔也会从一些朋友处听到前夫的消息,有时候她会觉得不公平,自己明明以善意待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局。

经历了这么多,熙澄对陈楚生说,她依然相信爱情,但也学会了成长。她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随性地面对生活。
她反思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可能也与从小受的家庭教育有关。从小在一个有两个女儿的家庭中长大,作为姐姐,她自动承担起了许多家庭责任,帮开小卖部的父母看店、在家里承包洗所有的碗筷。
她自嘲地说,小时候爸爸总以“说谎式鼓励”来让她顺从,比如“全家的碗只有你洗得最干净”“你炒得蛋炒饭比你妈炒得好吃一百倍”,她听了会雀跃地去洗碗,而小她7岁的妹妹却被宠着长大。现在她会想一想,我是不是一定要这么听话、这么乖,总是在为别人考虑,却在自己受委屈时连愤怒和反抗都不能表达。
她没想到的是,奶奶是全家最支持她离婚的人。离婚后,奶奶无所谓地说,“离婚就离婚了,有什么了不起,现在谁不离婚,好多人都离婚了”,还教育尚未结婚的妹妹,“女孩要笨一点,别什么事都自己揽着”。
让熙澄始终放心不下的是双胞胎儿子。在离婚时,她认为将孩子留在他们的父亲身边是最好的选择,他们未来会有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有北京户口。
2020年,因为儿子奶奶一句“孩子好可怜,没有妈妈,你回来吧”,熙澄又回到北京,照顾孩子一年,那段时间她过得并不快乐,仿佛重温了一遍曾经痛苦的日子。她决定放手,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离婚了,你们要接受现实,妈妈有妈妈的生活。妈妈去上海,等寒假了再来接你们。

她计划,现在自己好好攒钱,“有点本事”,孩子缺什么她能买得起,未来他们在国外读书,她也能飞过去看望。她明白,“只有自己走出去、阳光了,才能照耀别人,你自己都是阴的,你怎么去照顾别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也接受了她的选择。有一次,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对她说:“如果你觉得累的话,可以去奔你自己的前程,就不要在乎那么多了,孩子的话,如果没办法你就放一放。”熙澄相信,时间可以淡化他们的成见,她努力生活、工作的样子,“可能他们也看在眼里了”。
今年熙澄30岁,但她觉得自己反而没有了年龄焦虑。她说,只要始终有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决心,“到40岁,我也还是20岁”。

出品丨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