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猛子ym”是最近在B站上突然火起来的一个现象级网红。

这个长相老成的青年其实岁数不大,他2021年刚刚大学毕业,7月24日上岗,进工地不到4个月,B站账号也是工作后才开更的。
短短几个月里,他已经在B站上积累了50万粉丝,且在我写这篇文章时,仍在以不可遏制的速度暴增着——写到这里,我这个专职写号已经快一年了的过气公号主羞愧的低下了头。
但如果你真去看“大猛子ym”的视频,会发现他的视频似乎没什么“正经”的,无非就是一些“搬砖日常”。
因为工地的工作条件很艰苦,我感觉还还有点“卖惨”的嫌疑——“大猛子”会给你看他怎么一步步变黑、把胳膊晒曝皮的、说说今天又在工地上走了几万步、怎么扛水泥、打灰、凿石头、扳电缆……

然后间或(很把握时机)吐槽上几句。
比如:“唉,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有的人生来就是牛马。”

不太清楚这句话是不是他的原创,但很明显,是在他这里火起来的。
而这样貌似浅尝辄止,实则可能恰到好处的吐槽也带火了他。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网红的爆火,不管看似多么无厘头,一定有原因,一定是满足了某一群社会受众的某种需求。
而相比于“胸和臀一定要有一个对着镜头”的普通网红美女主播,我更愿意将大猛子的爆火看做一种当代中国年轻人一场“线上大型互舔伤口大会”,笑中带泪的那种。
大猛子的爆火首先得益于他特殊的工作: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氛围最接近如今很多大学生口中的“工地搬砖”,而大猛子给观众们展现出来的那种生活状态,确实让人感觉跟普通农民工似乎没什么区别。
所以,在“大猛子”每一条吐槽自己工作艰辛、生活不易的视频弹幕和留言中,都会有大批的人在同情他之余,同情自己正在或即将面临的就业不易、工作艰辛——或者干脆找不到工作。
在“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有的人生来就是牛马。”这句名言之后,当今中国青年中两个风头最盛的群体:“躺平族”和“红小将”们,更是达成了奇妙的“生命的大和谐”,在一起跟着大猛子完成这份对社会与时代的喟叹与质问。
不过,有些残忍的说:如果单纯以惨而论的话,大猛子所展现的那种“毕业后就去工地搬砖”,其实还不是当代年轻人最惨的一种。
与“大猛子”同期毕业的中国2021年应届大学生有909万人,这个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而叠加疫情打击、经济增速放缓、支柱产业倒塌、留学生大批归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成了“真·史上最难就业季”。

眼下,你随便到知乎、豆瓣、B站上一翻,都能找到大批应届毕业生在像大猛子一样记录或吐槽自己辛苦和不易——找不到工作的,被拖欠工资,工作没了房租还要照交的,比比皆是。
“大猛子”在其中真的算是很幸运的一个——好歹他火了,成了这代“空前苦逼”应届生中的一个标杆,将来即便不在工地上搬砖了,也算自媒体创业成功了,算是侥幸上岸的人。
而展望明年,你会发现“长江后浪推前浪”,明年应届生还会更加“苦逼”一些:
据官方统计预估,202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迎接数量将首次突破1000万,创下1076万的新高,其中,一本毕业生超过100万,二本毕业生370万,专科毕业生460万,研究生130万,还有海外回国就业的海龟们......

而面对这个必然到来的“新·史上最难就业季”,惨烈的竞争已经开始了,报考公务员人数达到537万,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37万……
大学生,这个曾经是天之骄子的群体,如今正在陷入空前的焦虑之中,就连我这个小号上,经常遇到“月经”问题,也成了“小西,我今年毕业,找到的工作不理想怎么办?”“小西,我该考研、考公还是工作?”……
对于这些问题,我刚开始的时候都尝试进行个案式的回答,但答的多了,我感觉到,对于当代青年正在遭遇的这种困境,是需要做一个整体的分析和解答的。回答我们遭遇的这一切的发生机理究竟是怎样的,可能是回答该怎么办的先决条件。
我思考后得到的答案,是“市场的失灵”。
如果你看过我向你推荐的那本《小岛经济学》,你会理解在一个理想状态下就业机会本来应该是怎样产生的:
一个用人的企业主(渔船主),为了扩大生产,需要招募人手帮他工作,如果市场上劳动力短缺,那么他就不得不提高工资,加价购买雇员的劳动力。而雇员在拿到薪水之后,就会进行消费,从而刺激产生新一批的企业和工作岗位……
所以从理论上讲,如果资金对劳动力的赎买,像流水一样通行无碍,那么一个市场上应该是不存在有劳动意愿者失业这回事儿的,价格会充当是最灵敏的调节阀门,让就业机会均匀流淌。
这个规律用在现实中似乎也有影子,比如现在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但另一方面是很多地方农民工用工荒,就像“大猛子”说的,工地上的熟练工一个月四五千毫不稀奇,很多技术工种月入过万也非罕见。看起来,似乎比寒窗苦读十余年,才拿不到三千工资的大学生强多了。
所以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的“亏空”完全可以用农民工的用工荒来弥补。
但现实中,你会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宁可去抢三千一个月的白领饭碗,也不肯真的去“工地搬砖”。
于是,就有不少“砖家”站出来指责大学生:眼高手低,不务实,找不到工作完全是咎由自取、破坏国家就业形势云云。
但这样的指责其实很可笑,就就像经济学家指责消费者不肯买高价商品,造成产品滞销、经济危机一样是胡说八道。
中国大学生们为什么宁可几战考公,也不真去工地搬砖?
是因为他们像有些砖家那样说的眼高手低,不肯吃苦吗?
真正的问题,是现实并不像《小岛经济学》中呈现的那样是一个完全生活在无菌箱中的“纯市场环境”,现实中的就业市场会受很多因素的干扰和扭曲:比如户口、医疗和养老保险的双轨制、工作是否“铁饭碗”等等。
这些隐性的“劳动力价格”,都在市场够不到的地方被垄断起来了,于是就造成了体制内工作天然的稀缺性,而这类工作的敲门砖往往就是学历文凭,于是就造成了大学生们宛如考科举一样,都一门心思要往体制内钻。于是就业不再像市场交易、而更像是一场赌博,在这种机制下,赌赢了的人拿到的“待遇”,当然是从赌输了的人丧失是机会成本那里剥削来的。
其实遍观全世界,很多持续性失业问题都是这么出现的:
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工会组织出现恶性膨胀,强迫资本家给其会员提供越来越夸张的福利待遇、高工资,结果逐渐导致了美国产业的空心化问题,工会会员们的日子可能是过好了,但随着大量企业将生产部门搬离美国,原本应该出现的就业机会消失掉了。
老一代工会会员们等于是为了让自己日子过得更舒坦,从年轻人那里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
日本的情况更为典型,形成于经济腾飞时代的企业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组织工会制,曾被誉为是维持企业稳定的三大法宝,但到了经济停滞、泡沫崩溃的年代,这些规矩都成为了妨碍劳动力市场重新启动、让更多年轻人更好找到工作的“罗马城墙”。
所以很多人说日本年轻人在“失去20年中”遭遇的困境,是他们与老一代日本人之间“代际矛盾”,但实际上不是得,这是一个就业市场与无形之手之间的矛盾。
就业市场与所有市场一样,都是不留情面的。被无形之手固化的“隐性工资”越多,能够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的工作机会就越少,待遇也就越差——日本的“隐性工资”问题比美国严重,所以它面临年青一代生活艰难、内卷和失业问题也就比美国还重。日本“正社员”们依靠无形之手的调配,日子过的比美国工会会员还要好,那日本没“上车”的那些年轻人找“正经工作“就比美国的年轻人还要难。
如果仅仅是“有人生来就在罗马,有人生来就是牛马”,那也好说,只要人员能自由流通,人人身份平等,牛马也可以靠奋斗慢慢变成人,然后条条大路通罗马。甚至进不了罗马的人,就地另造一个罗马也可以了。
怕就怕罗马是被特殊塑造的,不仅有特殊待遇,而且有入城编制限额——那样的话,罗马永远是罗马,牛马永远是牛马。这城只能越来越难进。
当然,具体到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痛苦还有另一种来源,我们的大学,其本质严格说来主要不是一级教育机构,而更近似于一个“衙门”,一个“垄断设租”的机构、一个“体制内单位”。养活学校的资金主要不是来源于购买其服务的学生和家长交纳的学费,而是政府拨款和学校对教育的垄断设租。
这就导致了大学并不太关心市场或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更不用说依照市场需求来调整人才培育模式,而是用体制内公事公办的流程在机械性的批量生产大学生。
这种体制内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最配适他们的归宿,当然也有且只有体制内单位。所以大学生热衷于考公、考研,真的没毛病。反而是毕业后去私企打工,甚至自主创业的人,要承受一份“走出体制”的痛苦。
但体制内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基本是恒定不动,而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产量”却是线性增长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记录几乎每年都会被刷新。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给这种困局提供一点解决方法,但我发现这个工作很难,呼吁减小体制内与体制外工作之间“隐性工资”的落差,这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实现。呼吁大学多为学生考虑,完全变成一个存粹的教育机构则更难。所以这种困境是会持续的、加剧的。
我们所能预期的,只能是这种困境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最近,除了“大猛子ym”的爆火,还有两件有关大学生的事情,我想提请所有的朋友注意:一个是“把资本家挂路灯”这句口号,正在B站、知乎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成为一句时兴的口号。
比如在一则云的演讲视频当中,满屏的弹幕中通篇都在刷这句话。
面对就业焦虑和从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将自己的困境,换算为对“资本家”这个标签的仇恨,似乎把后者“挂路灯”,就能照亮自己未来的前程。
另一个,则是前段时间某在校女大学生因为一份外卖跟外卖小哥起了冲突,小哥抱怨几句,女大学生直接爆粗:“老娘本来就是顾客,顾客就是上帝,老娘就是你的上帝,我不命令你命令谁啊,你现在在这打工你就是我儿子一样,你知道吗?”
曾几何时,大学生不说是“天之骄子”,至少也是知识分子,他们的表达至少在整体上讲是理性而克制的,他们是社会中层这颗“压舱石”的后备军。
但现在,形势的烈火正把他们灼烧的越来越焦躁,他们对下看不起,对上满满的怒气,对自己则顾影自怜。
什么远大理想,社会担当之类的咱就不提了,指望这一代人能独善其身,就殊为不易了。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批评这种思潮的形成,因为如前所述,它真的其原有自——这代年轻人确实很难。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这种焦灼的思潮所感染,奔向躺平与愤怒的两端时,这个社会的未来会怎样呢?
那是一个正在积聚的火山,这是一个必须被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