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健康的情感关系具有哪些特征呢?
我归纳了健康情感关系的五个要素:
第一个是全无芥蒂,可以无话不谈;第二个是满怀善意,绝不伤害;
第三个是灵魂投契,同忧同喜;第四个是互相喜爱,相互欣赏;
第五个是顶级的美好关系,即发生了激情之爱。
==========================================================
:
真正的启蒙只有一种:启示后的唤醒
说到启蒙,对它的误读要比共识多,比如:
●有人把启蒙等同于“填鸭式”的教育,凡事必问怎么办,凡问必求确定答案,启蒙是为了一个标准答案。
●有人认为,只要完成启蒙,黑暗就会成为永远的昨日,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那么,何为启蒙?
◎启蒙是人自己内心的觉醒,无关他者,没人能够叫醒装睡之人,除非他自己愿意醒来。
◎启蒙只提供方向,答案需要自己寻找,直接规划好的出路不是启蒙,而是洗脑。
◎启蒙是漫长的过程,人一生可能会有很多次启蒙,而非一次性的革命。
◎真正的启蒙只有一种,那就是被启示后的唤醒。
=========================================================
作者:河边
中国过去四十年里取得的进步,靠得就是改革开放,这个说法谁都同意。
那么,什么是改革开放?
改革其实应当叫做“复辟”,因为它不过是恢复原来就有、后来被禁止和取消了的私有制与市场经济。
什么叫开放,就是把只对几个“友好国家”的开放,扩大到对原来的“敌国”们的开放。
更确切地说,改革开放就是把1949年以来的很多倒行逆施逆转了,取得名字叫“拨乱反正”,
让人们重新像人本来应当就有的方式生活。于是有了80年代的相对的言论自由,
但是政治改革始终没有迈出去,反反复复,最终还是延续了“一个党、一个主义”。
不过,中间却有小平强调的政治新规则:任期制与集体领导。
============================================================
李银河:人感到幸福时为什么会闭上眼睛?
只要对这个世界睁开眼,就会彻底绝望。因为一切都是如此的短暂,稍纵即逝。
当人感到幸福得不得了的时候,往往会闭上眼睛。
这是一个下意识的象征性十足的动作。因为人只有闭眼不看现实的时候才能感到幸福。
人必须睁开眼睛来看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每个人都是一粒宇宙尘埃。
看清了这个基本事实之后,也不是不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宇宙本就是寂寥无声的,它可以把一切喧闹、喜怒哀乐消弭于无形。
在看清了这个基本事实之后,还是可以寻求心灵的喜乐的。
只要我们不想马上死去,马上消失,就可以用自己极其有限、极其短暂、
因而极其宝贵的生命去寻找一些快乐的感觉。
作为一粒宇宙尘埃,我们只要睁开眼睛,就会感觉到绝望;
但是我们也可以偶尔闭上眼睛,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喜乐。

========================================================
我是北游:全球都在左转,为何?
未来的三大趋势,一是原子化,二是虚拟化,三是流量化,这三大背景共同催生了全球左转。
一原子化和元宇宙
现代性之于个体能力而言,是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组织能力不断衰减的过程。
在前现代社会,成功维系组织的信仰和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渐成吉祥物似的摆设,
年轻人连对此做出反驳、蔑视的动作都懒得有。
在信息时代,“无视”是对一个事物最为致命的打击。
我们最多在事物消失之后感叹一句,时代要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一声。
自从尼采说出“上帝已死”,人类就已经把所有的意义付诸个人体验而不外求。
赫拉利把这种人文主义精辟的总结为几句话:
政治: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经济:顾客永远是对的;
美学: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
伦理:感觉对了,就做吧;
教育:为自己想。
So,现代人还要上帝干什么?一切尺度都只需要人。
现代社会中,人心已经取代上帝在事实上变成了一切价值的尺度。
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无法想像,一群人可以在享受现代社会和高科技所带来的一切便利的同时,还能自发因为某种信念稳固的生活在一起一辈子,无论这种信念出自某种宗教还是某种特定的人文观念。
所以,注重个人体验的原子化是个必然的趋势,以前不可能到来,是因为技术上不允许,但现在,原子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编户齐民”不再是一个政治术语,而是一个技术成果,被现代人顺利接受。
凯文·凯利说,未来我们做的所有生意,都是数据。
据2020年的数据,Facebook现有月30亿的活跃用户,微信有10亿用户,全球数十亿的社交连接,让可以做的事情数量巨大,可以产生的商业价值也不可估量。
巨量的数据形成超级生物体,远远超过人脑的容量,这样一个巨大的机器星球,其实是全球化的一个运作,全世界的经济好像都以同样的脉搏在跳动,以同样的行为方式在运作。
数据天然就带有“中心化”的基因。
在万物互联成为现实的时代,人类进入元宇宙,只需要一个插头。
二民主和流量
一种观念的落地,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一定是因为有了适合的土壤,否则它很难开花结果。
在剖析美帝左转的原因时,我提到了两大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社会原子化的趋势,一个是人性的根本缺陷。
人类天生就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本性,熵增是必然的趋势,而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断的对抗熵增定律,从而获取强大的生存能力的过程。
在前信息时代,任何一种社会结构都会用残酷的现实告诉每一个人,人的熵减一有松懈,往往就意味着生命力的终结,和奴役之路的开启。
然而,赫拉利告诉我们,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日益成熟时,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只有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智神”。
当一个物种的大多数无法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情况下,躺平、无意义感、自甘奴役将成为这个群体的意识形态。
现代社会给人类的自我奴役之路提供了一系列的可能性,欧洲化就是这个可能性之一。
“欧洲化”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愿景呢?
实质上,就是一种熵增的合理化安排。
一群人可以不自律、不工作,就靠社会这台机器不断的给他输氧过活,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独立价值将被整齐划一的数据价值彻底取代。
欧洲化的社会图景是,无用阶级提供数据,生存依赖社会供养,自由将彻底消亡。
说到底,欧美社会现在闹得欢的那些“革命小将们”,必将成为靠机器输血过活的废人,这点毫无疑问。
三欧洲化已经蓄势待发
信息时代的社会结构,在三个方面的改变和趋势,给欧洲化提供了可能性。
一是技术准备:资讯社会,万物互联,数据主义,元宇宙,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科技跃迁,给精英阶层通过高科技操控整个社会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二是政治准备:民主制度在全球的普及,投票机制以及多数裁决的原则,让庸众在政治上的价值日益重要,数量即正义,正在悲哀的成为政治现实;
三是经济准备;在新经济糢式之下,“流量为王”成为横扫一切行业的底层商业逻辑。
社会结构的原子化,现实生活的虚拟化,经济糢式的流量化,如果这三大趋势不变,“全球左转”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未来。
数据和流量作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源,这意味着,人类第一次开始面临一个釜底抽薪的危险:
谁掌控数据和流量,谁就拥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而个人自由的空间将被极度压缩,直至消失殆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