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考试不及格,40万人被做了绝育手术

来源: YMCK1025 2021-11-28 17:55:2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4270 bytes)

就因为考试不及格,40万人被做了绝育手术 | 

 

 

 

老金和小伙伴 魔宙 8/12
 
 
 

魔宙奇谭」是一个严肃活泼的成年人栏目

讲述传奇人物,奇趣话题和惊奇故事

以达到缓解焦虑和增长见识的目的

优秀作者众多,均来自广大人民群众

 
大家好,我是朱富贵。
 
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个奇人,自称人类高质量男性。
 
Image
 
人类、男性我都懂,啥叫高质量还真不明白。
 
看了他几条视频,我明白了他对高质量的定义:高颜值、高学历、高财富。
 
这哥们挨锤的事,咱就不多说了。但话题都集中在夸张的妆容,学历的真假,凡尔赛的动作。
 
大家都在回避那个的真正问题:
 
人是不是真有高低质量之分?
 
如果有,什么才是区分高低质量人类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达不到这个标准,会被怎么对待?
 
这个问题并不是空谈,因为在不远以前,这个问题曾经被认真讨论。
 
上世纪的西方,一群科学家、军官和社会工作者认为他们找到了判断人类质量的终极答案——智力。
 
配合这个指标,也出现了智力测验,精确地判定一个人的智商,高效地把人划为三六九等。
 
这个实验很有魔力,直到今天,还有大批的人热衷于此。
 
今天故事的作者是赵十一,她讲的就是上个世纪有关智商测验的故事。
 
不同的是,今天的智商测试基本只有参考价值。而在当年,测试分数不高的人,可能会丢掉性命。
 
 
Image
 
蒂姆3岁的时候,他妈就焦虑的要死。
 
她的梦想是送孩子去华盛顿的私立学校,但那个时候不管是上学还是去幼儿园,都得考试。
 
小孩必须通过智力测试,才有资格去幼儿园报名。
 
不管是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还是律师的小孩,全都日夜苦读,只为考进这些幼儿园。
 
虽然蒂姆他妈很反感这种行为,但他爸特支持。因为蒂姆的爸爸就是从当地最好的学校毕业的,他想让儿子跟自己上同一所学校。
 
Image
 
于是,等蒂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他妈就带他去了入学咨询机构。
 
这些机构会给小孩子做智商测试,根据结果推荐学校,当然咨询费用也很高,基本都是上万美元起步。
 
测试完,咨询员给蒂姆他妈推荐了郊区一所特殊学校,那儿专门招收有语言障碍的人,还强烈建议他妈带蒂姆去做语言矫正。
 
蒂姆的妈妈吓坏了,回家哭了3天,她觉得自己生了个“弱智”。
 
痛定思痛,她开始带蒂姆去做矫正。
 
当时幼儿园的智力测试,主要考俩方面,一个是语言能力,一个是动手能力。
 
很可惜,蒂姆这两方面都不行。
 
心理医生让他讲个简单的故事,他刚开始还行,越到后边就越结巴,最后干脆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动手能力也是,医生让他定点连线,或者画出一个图形,他也经常画错。
 
Image
 
为此医生还给了蒂姆他妈一把刷子,让她没事就刷一刷蒂姆的皮肤,好让皮肤放松,增加对肌肉的控制力。
 
就这样,蒂姆过上了每周两次语言矫正,两次心理医生见面的生活。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蒂姆崩溃了。
 
他一说话,脸就皱成一团,好像说话要了他的命。
 
发展到最后,干脆拒绝沟通。
 
在那个时候,像蒂姆父母这样的中产阶级认为,只有私立学校才是最好的,公立学校是给打工人的孩子上的。
 
就算削尖脑袋也得挤进去,不过削的不是他们的头,而是3岁孩子的头。
 
蒂姆5岁生日后,参加了正式的智商测试,叫“韦氏幼儿智力测评(WPPSI)”。
 
医生对他的第一印象还不错,觉得蒂姆很健谈,但是词汇量有限,特别是问答环节,非常抗拒,好几次都跟他妈说想回家。
 
测试结束,语言能力方面,蒂姆得了34分,但是动手能力只有2分,上私立学校肯定不行。
 
虽然当时的学校都大言不惭地说:“我们没门槛,只要是优秀的孩子都能上”,却暗戳戳地暗示家长,如果你觉得孩子状态不好,那就别送来考试了,很大几率是通不过的,真是老阴阳人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心理学家说,能去那些学校上学的人都有很深的背景,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最起码得90分朝上才有资格入选。
 
最后,蒂姆的父母还是妥协了,送他去了一所公立学校。虽然没什么名,但老师水平都挺高。
 
Image
 
所谓的治疗停止后,蒂姆说话也不口吃了,但是开学第一天,蒂姆他妈还是先给老师打了个预防针,说自己孩子哪都好,就是学习不行。
 
结果过了几周,老师专门把蒂姆妈妈叫到一边,跟她说蒂姆是个很优秀的孩子啊,不管是阅读、数学还是写作成绩都不错,而且对科技非常感兴趣。
 
听到老师这么评价,他爸妈的鸡娃之魂又开始蠢蠢欲动。
 
蒂姆7岁的时候,他妈带他做了个更高级的测试“韦氏儿童智力测评”,结果蒂姆一下就考了98分。如愿以偿进了他爸的母校。
 
蒂姆的事让很多心理医生觉得难以理解,但是制定韦氏儿童测试的负责人说,孩子5岁以下,测试结果一定有波动,以16岁为界比较好,高于这个年龄,结果才准确。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结果因人而异,凭什么光靠着测试结果就给一个人下了终审判决书呢?
 
这事追根溯源,得怪达尔文的表兄。
 
 
Image
 
弗朗西斯·高尔顿,达尔文的表兄,优生学创始人。
 
Image
 
他一直信奉一个观点,万物皆可测。
 
跟全世界的纨绔子弟一样,他靠着父亲的遗产到处旅行,首先盯上了颅相学。
 
颅相学是什么呢?通俗地说,人的心理状况,是由脑袋形状决定的。长鞋拔子脸的人和长猪腰子脸的人,擅长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尽管跟脑容量沾点边,但本质上跟看面相一样,都是伪科学。
 
高尔顿去伦敦拜访了一位颅相学家,临走的时候,对方直接跟他说,他不适合做脑力劳动者,熬油点灯这种活他来不了。
 
高尔顿信了,短暂的失落了几天,立志成为一个非洲探险家。
 
他利用自己的绘图天赋,在南非的达马拉兰地区混得风生水起,回英国之后出了本游记,成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
 
Image
 
1859年,他的表弟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
 
高尔顿把这本书视若珍宝,看完之后精神崩溃了三年,几乎足不出户,也不和人交流。他在自传里说,“这本书标志着我的智力发展到新纪元”。
 
从震惊里走出来之后,他提出了优生学。
 
简单说就是,他认为优秀的基因是可以遗传的,优胜劣汰才是人类传宗接代的准则。成功人士应该多多繁育后代,至于残疾、精神病患者、社会底层的人不应该生孩子。
 
为此,他专门画了个钟形曲线来解释。
 
Image
 
曲线最左端是遗传最差劲的人,包括罪犯、潜在罪犯、流浪汉以及他们的同伙。
 
遗传稍好的人处于中端位置,他们是偶有收入但生活贫困的人,存在酗酒、懒惰等一系列问题。
 
曲线中段凸起的部分,属于令人尊敬的劳动阶层人士。
 
最后,曲线最右端的是处于社会阶层最高端的国家智者。
 
有了理论,实操也得跟上。
 
高尔顿需要一种检测方法,能快速判断出那些适合生育的青壮年和在校学生。
 
1865年,《物种起源》出版六年后,高尔顿发明了一种考试——智力测验,让“人类高质量男女”通过这种方法结婚,造福社会。
 
但是接受测试的人很少,不少人压根不知道他的理论。
 
1884年,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健康博览会给了高尔顿抛头露面的机会。
 
他在里边搞了个摊位,挂了个写着“人体测量实验室”的牌子。
 
Image
 
这勉强可以算初代智力测试,不过不是答题的形式,而是一系列动手测试。
 
比如把一个圆筒轮流放在测试者两只耳朵上,高尔顿在另一头敲击硬币,测试对方的听力敏不敏感。
 
这种新奇的玩法吸引了很多人,不一会就把高尔顿的摊位围得水泄不通。
 
高尔顿觉得,越有天赋的人,神经反应越快,鉴别天才和非天才,测试对方的体能、反应时间、感知敏锐度就行。
 
而且,他一直都觉得男的比女的聪明,加上女性的头围一般比男的小,所以他觉得头大的人聪明,即使他长了个小头,也依然这么坚定的认为。
 
到这里,智商测试还没发展成我们熟悉的样子,更像是高尔顿在推倒自己的结论。
 
即使是他快死的前几年,还在宣传优生学,翻来覆去就两点:
 
1. 让能建功立业的人生小孩。
 
2. 阻止平庸和能力低下的人生小孩。
 
如果放在现在,高尔顿能被揍到妈都不认得,但当时有不少人真信了他的邪。
 
当时高尔顿有个死忠粉,叫詹姆斯·卡特尔,是莱比锡大学的博士。
 
Image
 
在卡特尔事业起步时,许多科学家还把心理学看作一门辅修学科,甚或是一门类似于颅相学的伪科学。
 
卡特尔非常崇拜高尔顿和他的人体测量术,俩人在剑桥大学相遇,相见恨晚。等他回美国后,马上开始传播人体测量学。
 
在19世纪80-90年代,各种家庭作坊式的智力测试实验室在欧美遍地开花,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各种心理实验室。
 
法国人埃尔弗雷德·宾尼特这时候出现了。
 
这哥们心理有点不正常,因为他爸小时候虐待他。为了“治疗”他害羞的毛病,强迫他摸尸体,给他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后来学医、学法都一无所成。
 
Image
 
没想到,心理学在这个时候救了他。
 
宾尼特是个写文章的好手,观察能力也很强。他从俩女儿5岁起就开始观察她们的行为,发表了3篇研究文章,虽然当时没激起多大的水花,但是事后学界把这些论文当成儿童心理学的智力测试的奠基之作。
 
宾尼特用高尔顿和卡特尔的测试来测自己的女儿,结果发现在敏锐度和动手能力上,小孩和成人难分伯仲,但是在语言描述上,小孩就不行了,没法准确的描述出一个东西是干啥用的。
 
于是,宾尼特得出了一个结论,智力测试应该有儿童版和成人版,并且不应该只有动手能力,还应该关注更高层次的抽象和语言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想法。
 
Image
 
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设计了一套两个小时的智力测试题,结果心理学的大拿根本不鸟他。
 
但前脚宾尼特刚吃瘪,后脚法国政府就颁布了“全民教育法”。要求全体适龄儿童都得接受教育,这也就带来一个问题,学校和老师该怎么分辨那些智力有缺陷的孩子。
 
风口来了,猪都能吹上天。
 
法国政府想到了宾尼特和他的测试题,于是政府搞了个委员会,就负责这一件事,宾尼特是委员会重要成员。
 
1905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份智商测试题诞生了。
 
这套题是宾尼特和一个同事一起研究出来的,一共有30道难度逐渐递增的测试题。
 
开头几道都非常简单,比如让小孩盯着一根燃烧着,来回舞动的火柴,这样可以判断他们注意力是否集中。
 
而且他们还把小孩的年龄考虑进来,能答对题的正常孩子的岁数,应该比迟钝的孩子小。
 
不过,宾尼特一直觉得智力测试不应该只注重量,人的智力跟木头桩子不一样,测不出准确的数字。
 
所以宾尼特一直很苦恼,想改进自己的测试。
 
就在这时,英国有个叫斯皮尔曼的人,帮了他一把。
 
Image
 
这个人是个英国军官,曾经在德国学过心理学,他觉得人的智力应该分成常规智力和特定智力两部分。
 
常规智力指一些普遍的能力,比如是否能当广告策划,能不能学会踢足球。
 
特定智力只针对某一项能力,比如足球运动员的特定智力就是反应灵敏。
 
他坚持测常规智力必须是“大杂烩”,要广泛的测量受试者的各种能力,把结果汇集起来。
 
就这样,夹杂了多种学科的测试形式和常规智力的概念开始在心理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20世纪的美国几乎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研究智力有问题的人。
 
像阿甘那样的例子只活在影视作品里。精神病患者、心理变态、杀人狂和疯狂的科学家比弱智更能吸引研究者的眼球。
 
加上当时医生都是“肉眼看病”,喜欢从人的外貌特征看有没有毛病,比如把小脑袋的小孩叫做“小头病”,颅骨大于标准尺寸的叫“脑积水”,意思是脑袋里有水,把头撑大了。
 
没有病理性的描述,都是体貌特征。
 
让医生、心理学家更诧异的是,有的小孩外表没啥不同,但就是脑子不好,碰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又选择性忽略了。
 
这个时候,宾尼特的理论又帮了他们。
 
他认为这些智力缺陷不应该归医生管,这是心理问题。
 
1910年,一个叫戈达德的心理学家写了篇论文,叫《应用宾尼特的方法分析400个智力迟钝的孩子》,提出用宾尼特编写的智力测试题测定“白痴”。
 
Image
  
当时的人们相信,智力迟钝的人们更容易犯罪,因为他们脑子不好。
 
过了两年,戈达德又写了本书,叫《卡里卡克家族:低能遗传之研究》,把“智力低下人群”推上风口浪尖。
 
Image
 
为了写这本书,他找了个女助手,这个女助手调查了卡里卡克家480个亲戚的智力状况,采用的大部分方法都是推论,比如邻居的回忆、亲属的工作记录甚至是家里代代相传的家具。
 
最后发现,卡里卡克家族里一共有143个人智力低下,291个人是医生确诊的“智障”,只有46个人是正常人。
 
这个时候,优生学跟智力测试巧妙的勾连起来。
 
为了减少社会上的“智障”,可行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生育后代,那怎么把这些不“配”生小孩的人找出来呢?答案当然是智力测试。
 
1911年,新泽西出了个规定,要求当地学校开设“特殊教育班”,收容那些智力不足3岁的孩子。
 
一时间所有老师都来找戈达德要试题,就这样,诊断病人的试题被用在了小孩子身上。
 
 
Image
 
1890年,美国公立学校注册的学生有1270万,到了1915年,涨到1970万,除了本地学生,还有大量的移民。
 
到了19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很多“白痴学校”。
 
19世纪40年代,平均每年有 17万移民抵达美国。基本上停在纽约港的每一艘大型客轮上,都会带来上千名新学生。
 
Image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从1890年起,美国国会给美国卫生总署的医生一份名单,上边列着禁止进入美国的几类人。
 
医生们必须从这些移民里分辨出白痴、疯子、低能儿,以免他们影响美国的正常发展。
 
智商测试在这时就像上帝的礼物,只要问移民几个问题,就能马上判断出他们是否适合,医生们何乐而不为。
 
Image
 
在当时的移民大厅,常常出现这种情况:
 
一个年轻的医生站在大厅高处,审视着下面风尘仆仆的人们。
 
如果发现有人上几级台阶就开始喘,马上就会有人在他衣服上写个“心”字,判断这个人有心脏病;
 
如果有人走路不稳,会有人在他衣服上写个“跛”。
 
被下了这种“诊断”的人,移民申请很可能不通过,只能被遣返回欧洲。
 
Image
 
智力残疾的人更让医生头疼。
 
刚开始,医生们会在人群里搜寻,看到谁“傻乎乎”的,嘴合不上,就会上去问他从哪来,有没有上过学。
 
后来有人编了几道题,比如“某人走进树林,看见树上吊着个东西,吓了一大跳,赶紧跑出去报警了,请问他看见了什么?”
 
医生们给的答案是“看见一个人吊在树上”。
 
但移民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和成长背景不同,有人说是野猪,也有人说别的。
 
医生们觉得这个方法也不靠谱,于是又改成测试语言+动手能力。
 
比如让他们按顺序排列方块,做拼图游戏等,再加上语言测试,问他们一匹马或一个人有几条腿,再来点简单的算术题,或者让他们倒着数20个数,基本就齐活了。
 
结果,被拒之门外的移民比之前都要多。
 
除了移民,参军也得通过智商测试。
 
Image
 
当时一部分应征入伍的人不识字,于是心理学家们又发明了“AB卷”,A卷是纯文字题,B卷则是图片题。测试题现在看起来也很奇葩。
 
这些题包括说出一个词的反义词,解释蚕丝是怎么来的,氯气是什么颜色,此外还有“为什么咽下食物之前需要咀嚼”这种脱了裤子放屁的题。
 
图片题也没好到哪去,除了拼图,还得找不同,比如炉子上的水壶没画水蒸气,还有给画排序,让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Image
 
不过在测试的时候,白人经常有好几次机会,而黑人只有一次。有时军官也会按成绩高低分配职务。
 
可能那些人觉得,会念广告词的士兵比目不识丁的士兵打起仗来更猛吧。
 
到一战结束的时候,这些心理学家一共测试了170万人次,包括美国的所有宗族,白人,黑人,穷人,富人……
 
不过,这时的智商测试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它帮心理学站稳了脚跟,还让各大学校都引进了智商测试,甚至产生了产业链。
 
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每年参加测试的学生将近400万人次。
  
Image
 
 
Image
 
1916年,IQ测试奠基人刘易斯·特曼改进了智商测试的题目,想通过推行智商测试减少智力低下者的出生率,以及消除犯罪和贫困。
  
Image
 
首当其冲的就是底层人群。
 
卡丽·巴克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妈妈很穷,也没受过教育,当地政府觉得她妈智力有问题,就把她送进了收容所。
 
卡丽3岁时,被一对夫妇收养,过了几年还算可以的生活。
 
1923年,养母去乡下避暑,把卡丽一个人留在家里,结果她的侄子趁机性侵了卡丽,还让她怀孕了。
 
养父母害怕侄子担责任,于是恶人先告状,向当地民事法院提起诉讼,说卡丽是个“弱智”,他们当初好心收留她,但是现在她的弱智行为太明显,而且还未婚先孕,应该送到收容所去。
 
1924年1月,法院开庭了,法官根据养父母的描述,加上卡丽亲生妈妈的经历,判定她也是智力低下者,等卡丽生完孩子,就会被送到收容所。
 
Image
 
整个庭审过程中,卡丽一句话也没说过,就看着曾经的“父母”污蔑自己。
 
到了6月,卡丽被送到了一家收容所,这个地方条件非常差,里边大部分人都是被遗弃的孩子,他们不仅得每天做苦力,犯错还会被剃光头,关禁闭90天。
 
卡丽在这只有一件病号服,一张床垫和一个桶。
 
在卡丽来之前,这儿的负责人就已经开始偷偷给“病人”做绝育手术,但都是违法的,得藏着掖着,不能被别人发现。
 
卡丽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这个案子知名度高,如果能借此把强制绝育合法化,就能减少社会上的低质量人类。
 
于是他们策划了一起诉讼。
 
他们先找了个托,让对方写了一份“绝育法”,然后收容所的董事会把这个托和擅自做绝育的负责人一起告上法庭,目的就是看看各级法院对强制绝育的态度。
 
一般的诉讼都是原告提起诉讼,被告想尽办法摆脱责任,他们这是“自己告自己”,走过场而已,自然也不会给卡丽找好律师。
 
Image
 
庭审过程也是相当荒谬,找来的都是卡丽的邻居,养父母的朋友,卡丽的辅导班老师。
 
卡丽就静静坐在位置上,听着这些人用最难听的词描述自己。
 
从始至终,都没人提过卡丽是被强奸的,在别人嘴里,她就是个有性瘾的人,到处勾引别人才未婚先孕。
 
1927年,卡丽被带进了手术室。
 
医生切开她的腹部,切除了一部分输卵管。持续3年的诉讼,不到一个小时就解决了,再没后顾之忧。
 
Image
 
从收容所出来后,卡丽做过农场苦力,当过家政,结了两次婚。
 
她还特别喜欢读书,是教堂唱诗班的成员。
 
Image
 
1932年,全美一共有32个州实施了强制绝育计划,受害者都是贫穷的女性,而本该提供保护的收容所成了手术室。
 
要说智商测试引起的恐惧有多大,纳粹德国妥妥的第一。
 
1914年,美国一个优生学专家起草了绝育范本,希特勒看了觉得深得他心,于是在德国也搞了一个。
 
他们把人分成白痴、傻子、弱智,至于怎么判断,全凭医生的经验。
 
二战结束之后,德国人在第三帝国的领土内给40多万人实施了绝育。
 
在当时的德国人心里,优秀的青年可以为国捐躯,头脑和身体有严重残疾的人却在消耗社会资源,这可不行,他们更应该为了国家牺牲自己。
 
Image
 
15岁的厄休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她只上过3年学,小时候大脑受过伤,智力测试里的得分都很低,加上她已经有了生育能力,必须得加以干预。
 
1942年,厄休拉被送到一家收容所。
 
Image
 
刚到收容所的她,打扮得体,说话也跟正常人一样,但是因为她没上过几年学,医生们从骨子里就看不起她,认定她有毛病,所以所谓的治疗其实也都是变相验证医生的观点。
 
进收容所前,医生调查到厄休拉特别喜欢和男生说话,于是每次治疗时都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厄休拉都说自己想结婚。
 
接着医生又会问她有没有跟男人发生过性关系,有没有手淫史这些特别隐私的问题。
 
白天厄休拉要干各种体力活,晚上还要接受摧残式治疗。
 
十个月后,厄休拉精神开始出现问题,她开始发呆,走路驼着背,还经常把大小便弄到自己身上,最后发展到一到晚上就失眠,大声尖叫,抓住护士问,自己是不是快死了。
 
医生的逼问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纳粹德国开始给这些“智力低下者”实施安乐死。
 
Image
 
这些人走了,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他们有的是残疾人,有的是智力低下的人,有的人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
 
Image
 
这些人会被带到梅瑟里兹-奥布洛瓦德医院,那里是二战时有名的“屠宰场”,曾经在3年里屠杀了1.8万名患者,毒气和药物注射是常用的杀人手段。
 
Image
 
幸存者后来回忆,每天都会有30-50个人被杀。
 
智力测试成了纳粹分子的借口,让他们打着科学的名号随便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智商测试到底能测出什么,心理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
 
但是这些没结论的东西,却被人草率的使用,成为新的杀人武器。
 
智商测试只是一个新工具,从诞生到现在,过去了一个世纪,它的本质一直没变
 
但是问题真出在工具身上吗?
 
说到底,工具只是工具,掌握它的却是人。
 
 
作者:赵十一
编辑:杨铁筷
 
参考资料:
智商测试:一段闪光的历史,一个失色的点子, [美] 斯蒂芬·默多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所有跟帖: 

关东胡子滚地雷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11/28/2021 postreply 20:17:0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