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朋友家坟地爬出个人,小伙发现一条财富密码,今天依然适用

来源: YMCK1025 2021-11-27 13:05:0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6561 bytes)

因为朋友家坟地爬出个人,小伙发现一条财富密码,

 

今天依然适用 |

 

 

老金和小伙伴 魔宙 6/19
 
 
 
Image
 
我小的时候,香港电影非常流行,功夫片、警匪片、黑帮片,看了不少,当时墙上贴的都是这些大哥。
 
Image
 
但是在这些江湖情义片之外,还有一种电影也非常火——僵尸片。除了林正英的《一眉道人》系列,这类片子还有很多。
 
Image
 
僵尸,是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的常客。清朝文人袁枚在《子不语》里,就提过不下十种僵尸。
 
但香港的僵尸片和古代的僵尸完全不同,首先就是形象,笔记小说里的僵尸,基本算是一种人型怪物。
 
而僵尸片的僵尸大家都清楚,穿清朝官服,有些还画红脸蛋,腿不能打弯,只能蹦着走。
 
形象之外,电影里的僵尸还有一个能力,一旦被它咬伤,被咬的人也会变成僵尸。
 
这就比顶多吃人脑的传统僵尸厉害了一大截。但这种带有感染性的攻击,不是国产货,而是西方流传进的舶来品。
 
这个特性来自“Zombie”,我们翻译成“丧尸”。
 
“Zombie”实际也不是英文词汇,它是海地的巫毒教里的一个词。
 
在巫毒教信仰里,死人可以通过某种宗教仪式,被巫毒教巫师唤醒,从而成为一种没有意识、行动缓慢、只听从巫师指令的奴隶。
 
复活之后的尸体就被称为了Zombie(还魂尸),也被称之为“僵尸”“行尸”或是“活死人”。
 
香港僵尸片其实也取了这个设定,反派的惯常做法,就是复活一些死尸,变成了僵尸。
 
恐怖电影一直不算大众题材,但丧尸电影在恐怖片范畴中独树一帜,常常出现《行尸走肉》,《我是传奇》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Image
 
虽然这些年,观众审美在变化,但丧尸形象依然经久不衰。
 
前段时间扎导离开华纳,拍成的首部动作大片《活死人军团》,便是围绕“活死人”所描绘的末日故事。
 
Image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无论是情节描写、还是人物刻画都差点意思,但借着丧尸本身的魅力,依然收获了一批观众。
 
那么问题来了,丧尸这种极度违背人类正常审美的恐怖形象,是如何走进大众视野,并被接受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一个美国人威廉·锡布鲁克说起。
 
老威是个神秘学家,专研究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1927年,他从朋友嘴里听到了一个诡异的故事。
 
Image
 
这位朋友是个农场主,在海地有一大片甘蔗地,听说当地有人会法术,能提高农场收成,于是他花钱请来了一对巫毒教的黑人夫妇做法。
 
朋友本以为会是某种求丰收的巫术歌舞,或是卖一些抹着动物血的草编娃娃。
 
结果,这对夫妻竟然在他面前,来了一场诡异的复活仪式。
 
邪门的事来了,这位打降生起就只信过耶稣复活的美国农场主,亲眼看见了几具尸体爬出墓地,活了过来。
 
Image
 
 
尸体,复活,巫毒教,这不比博人传燃?
 
老威听了就坐不住了,第二天一大早就坐上船,来到海地,一待是两年。
 
1929年,他返回美国,将自己在海地的所见所闻整理,出版了一部名为《魔法岛》的纪实文学。
 
 
Image
 
众所周知,纪实文学跟虚构的界线很不明显,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
 
老威在书中将丧尸描写成“双眼无神,表情迟钝,全身上下穿着用麻袋做成的破烂衣服,皱褶的皮肤像羊皮纸一样包裹着骨头”。
 
这现在被普遍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僵尸的文学作品。
 
但在翻阅资料之后,我发现这一论点并不准确。死者复活成为奇异生物,老早就被记载过。
 
人死之后,亡魂不散,就会引发一些不好的事,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说法。传统中国把这样的魂叫“殃”,遭殃一词,就来源于此。
 
据一份叫《不死的十八世纪》的研究报告上说,早在1697年,丧尸就出现在了文学作品中。
 
1726年,一位名叫纳撒尼尔·乌林的海军上尉在其游记中写道:“一个人死后,他们通常会杀鸡,并在屋外和屋内洒上鲜血。以防亡魂归来。”
 
Image
除此之外,《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来源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在文中明确写道——
 
“我就把地狱的枷锁打破!
 
我就把阴间的大门敞开!
 
我要让所有死者复活,让死人感染阳间,让死人吞并活人!”
 
Image
 
《圣经》里也有过类似的情节描述。
 
《以西结书》描述了一个场景,以西结当时被扔进骨场,向骸骨发出预言,骸骨逐渐开始摇晃,进而被皮肉覆盖,直到完全复活,只是没有呼吸。
 
《以赛亚书》中更是生怕人看不出来——
 
“死人要复活。尸首要兴起。
 
睡在尘埃的人,要醒起歌唱。
 
因你的甘露好像菜蔬上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来。”
 
后世的丧尸形象究竟有多少借鉴了这些上古文化,我们不得而知。
 
但对于具有高度宗教热情的西方国家来说,如此大的群众基础,就是丧尸文化的肥沃土壤,同时也是一门好生意。
 
哪里有赚钱的机会,资本就会找到哪里。
 
1932年,已经成功发行过《德古拉》、《科学怪人》和《木乃伊》等怪物电影的美国环球影业,根据《魔法岛》的描写,拍摄并上映了历史上第一部丧尸电影《白色丧尸》(White Zombie)。
 
电影几乎原样照搬了《魔法岛》中的设定——一种由巫毒邪术控制的行动缓慢、丧尸记忆、无自主能力、不吃人且身体腐烂的恐怖奴隶。
 
Image
 
这部电影上映后,立刻就引起了大轰动,最终以近800万美元的票房收官,超过影片制作成本200倍,这在当时尚处于经济大萧条的美国,绝对算是一个奇迹。
 
《白色丧尸》的爆火,让美国丧尸电影开始迅速崛起,长盛不衰。
 
然而早期的丧尸片,和中国古代僵尸一样,只有攻击性,没有传染性。到了1968年,事情开始起变化。
 
这一年,乔治·A·罗梅罗的第一部电影《活死人之夜》,在美国匹兹堡首映。
 
Image
 
这部制作成本只有11万4千美金的小破玩意儿,上映后即获得了1969年欧洲电影票房冠军,全球翻译超过25种语言,成为影史取得最大商业成功的独立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在美国流行了近十年,又在十年重映时,获得了近3000万美金的全球票房。
 
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这部电影里,丧尸开始变异了,首先开始咬人,被咬的人也会变成丧尸,有了传染性。
 
自此以后,绝大部分电影里的丧尸都遵照着这套守则咬人行事,包括香港僵尸片。
 
Image
 
因为这些原则被广泛采用,他本人被称作“丧尸片鼻祖”。
 
电影上映之后反响热烈,罗梅罗趁热打铁,又执导了两部僵尸电影——《死者黎明》和《死者之日》。
 
令人可惜的是,这两部电影并没能延续前辈的辉煌。罗梅罗后续拍了两部挺小众恐怖电影后,选择了息影,但丧尸的世界仍在延续。
 
Image
 
随着特效技术的提高,大大丰富了创作者的想象力,丧尸的起源逐渐从上帝或魔鬼类的奇幻世界,迈入了科幻领域。
 
上世纪五十年代,理查德·马瑟森的小说《我是传奇》首次提及疾病的概念,小说曾多次被搬上荧幕,并且这一理论由《生化危机》系列游戏及电影推向了高潮。
 
Image
 
到了今天,我们再把眼光拉回到丧尸的源头——《魔法岛》这本书上,肯定不会相信书里的描述。
 
其实在当年,就已经有一些质疑者,甚至还有人真去现场调查。
 
1937 年,一位名叫佐拉·赫斯顿的美国民俗学家,在一次海地丧尸的调查活动中,遇到了一位名叫费利西亚·门托的女人。
 
这个女人被村民称为“丧尸”。
 
Image
 
当地人说,这名妇女其实在1907年就已经死了,甚至很多人亲眼看到她的尸体被埋入地下。
 
然而在20年后,她突然出现在了村口,并且被她的家人认了出来。
 
而且,从她表现出的状态也很可疑,有限的智力、反应迟钝、身体不协调,这都与丧尸无异。因此,有人咬定她是死而复生。
 
赫斯顿不信,他坚信一定有其他原因,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他认定丧尸化的原因绝非是巫术或是黑魔法,而是由于某种药物,导致受害者进入了一种类似死亡的状态。
 
1982年,加拿大人类学家韦德·戴维斯到海地,调查一例叫克莱尔维乌斯·纳西斯的疑似丧尸的案例。
 
当地新闻报道,早在20年前,纳西斯就因为拒绝出售土地,被他的兄弟变成了丧尸,并在1962年被抓到甘蔗种植园充当奴隶。
 
在接下来的十六年间,他一直处在丧尸的混沌状态。
 
Image
 
清醒之后,纳西斯重返故乡,但他的亲人不敢相信,直到他说出自己记忆中童年的回忆,这才终于获得信任,这时候,他已经“死”了十八年了。
 
纳西斯之后正常生活了很长时间,在向其他人解释自己的死亡时,他说有人偷走了他的灵魂。
 
戴维斯博士也坚信,这次死而复生是一种未知药物的结果,并且极可能来自当地的某种植物。
 
经过了大量研究后 ,他写下了著名的药理报告《黑暗通道:海地僵尸的人种生物学》和《蛇与彩虹》。
 
他宣称找到了丧尸的秘密:一切源于巫毒教巫师,他们在药剂里放入的河豚或蟾蜍毒素,这些毒素会导致幻觉和神经系统紊乱,从而令中毒者进入假死状态。
 
Image
 
戴维斯的言论一度被广泛吹捧,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研究遭到怀疑论者的抨击,质疑他所主张的科学真实性和方法论的有效性。
 
戴维斯解释说,河豚毒素并不是罪魁祸首,这种毒素只是让受害者易于受到蛊惑,而后再利用类似曼陀罗等精神药物使他疯狂。
 
不仅如此,之所以海地会成为丧尸的发源地,这跟当地人坚信巫术和巫毒教真实存在是分不开的。
 
换句话说,因为这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使得当地人更容易受到影响,配合这种药物,就产生了丧尸。
 
Image
 
当然了,戴维斯研究报告所提及的所有理论,是他本人的一种猜测,并不能解释丧尸形象为何受人追捧。
 
不过2010年,电影《活死人之夜》的导演乔治·A·罗梅罗在采访中,做出的解释,倒可以一听。
 
“我所有的丧尸电影,都是它们所处时代的某种缩影。”
 
换句话说,电影之所以风靡,不在于丧尸本身,而在于所在时代的特殊风向。
 
然而要全面理解这句话,得了解得更深。
 
1492年,哥伦布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远航,几个月后,他在加勒比海的北部发现了一座原名为伊斯帕尼奥拉的岛。
 
同船的远征司令告诉他,这个岛上有一些原住民,会啃食人肉,跟恶魔无异。
 
Image
 
事实证明,再大的怪事,也没有之后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骇人听闻。
 
哥伦布发现这座岛之后的50年里,由于西班牙人的带来的天花和屠戮,岛上100万印第安土著,到最后只剩下了500多人。
 
之后,西班牙和法国殖民者开始从非洲贩运大量的黑奴,成了这座岛上的主要劳动力。
 
Image
 
非洲黑人被带到岛上,遭受到惨无人性的对待,他们渴望自由,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萨满教。
 
 zombie一词本意是“死者的精神”,进而被泛指为被巫师操控的灵魂。
 
在当地的萨满文化中,不自然死去的人的灵魂,会阴魂不散,在坟墓中徘徊,一旦被强大的萨满教祭司或巫师抓住,就可以控制他们的尸体。
 
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奴隶。
 
Image
 
 
1791年,黑奴为了争取自己的自由,爆发了黑奴革命。
 
当时的先锋战士,黑人女士伊滋丽·丹托意识到一件事,若想革命胜利,单纯的渴望自由还不够,一定要创立一种新的神话,把所有人团结起来。
 
于是乎,她把岛上的萨满信仰、法国的天主教、贝宁巫毒教和不死传说揉吧揉吧,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神话。
 
她向战士们说,我们是被神庇佑的,在为了神的尊严而战斗,因此是永生不死的。
 
奋起反抗的黑奴们其实就缺这么点信念感,于是提起精神,跟法国人斗争。
 
据估计,海地革命中约有10万黑人死亡,白人的死亡数量也有三万。
 
这样的惨烈程度甚至影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克逊,他在任职期间,坚持把黑人赶出美国,这也间接导致了黑人和白人之间长达数百年的种族战争。
 
Image
 
于是,黑人们在海地取得艰难的胜利,但同时活死人的传说也被战败者带回了欧洲大地。
 
 1915 年至 1934 年美国占领海地期间,驻地士兵们把巫毒魔法和“活死人”的故事带回家,作为他们荣归故里的勋章。丧尸形象也由此进入美国人的视野。
 
Image
 
这些充其量只能算是花边新闻和小道消息,但却恰恰契合了美国人民对于黑人的刻板印象,加之当时的低俗漫画的推波助澜,丧尸的传说开始广泛流传。
 
当时,美国、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有很多民间学家、宗教学家、文学家和科学家纷纷造访海地,这其中便有上述提及的《魔法岛》的作者威廉·锡布鲁克。
 
在他发往美国当地新闻社的稿件里,声称已经进行了很多次测试,结果无不证实海地活死人是真实存在的。
 
Image
 
锡布鲁克对此几乎着了魔。
 
他在自己的著作《魔法岛》中,大篇幅地叙述了实验的过程,说自己找到了一个明明已经证实死亡,却又再次出现的女孩。
 
这本书的上市,成为了当时所有关于丧尸的书籍中最为权威的一本。
 
不得不说,锡布鲁克是有才华的,在当时还没有那么完备的医学知识的前提下,他便已经猜测出丧尸的存在和与当地毒药的相关性。
 
Image
 
但对于信奉上帝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对《魔法岛》最感兴趣的,却是其中的黑魔法,这种恐怖血腥、永生不灭的恐怖生物,给安于现状的底层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感。
 
《白色丧尸》上映的时候,电影里的丧尸既不吃人,肢体也不腐烂,只是肤色苍白,甚至在巫术的控制下日夜无休的劳动,说恐惧,反倒让人心生怜悯。
 
Image
 
因此,这部电影里的恐怖感与其说是丧尸所带来的,倒不如说是因为陌生。
 
而在《活死人之夜》之后,丧尸彻底跳出巫毒教的框架,形象更从早期阴森冰冷的尸体,变成了肢体腐烂、撕咬活人的恐怖形象。
 
Image
 
《活死人之夜》的电影画面较之前,丰富了几个档次,电影的故事也很值得玩味。
 
小镇上的死尸因为射线纷纷复活,爬出坟墓,向活人发起进攻。
 
几个白人女子和一个黑人侥幸生存,躲进农庄,度过了一个漫长的黑夜。直到黎明时分,治安官带着一队民兵出现,拯救了众人。
 
然而,那位在电影里当了一个半小时救世主的黑人班尼,却被当做了丧尸,被救援人员一枪击毙。
 
Image
 
这几乎把种族歧视脱光了给观众看,但这部的电影并没有起到作用。上映当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就被刺杀了。
 
罗梅罗用丧尸电影表现了他所处时代,但这种排外造成的仇恨,远不是一部电影能弥合的。
 
那年另一部充满了种族歧视的电影在美国上映,那就是《傅满洲之血》。
 
对于“傅满洲”这一小说和银幕形象而言,这种来自于“黄祸论”的代表人物,同样是歧视和偏见下的畸形产物。
 
傅满洲的创造者Sax Rohmer,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他说:”大部分离开中国的人都是因为不可告人的原因。这些人没办法在其他地方立足于世,只能依靠犯罪。”
 
Image
 
妖魔化与自己不同的人群,来伪装对其他种族的偏见和仇视,丧尸如此,傅满洲亦如此。
 
老金以前说过:
 
人是经验动物,一旦遇上与经验不同的情况,总会先引发恐慌。
 
恐慌之后,继而是排斥、对立、树假想敌,以此确认自己是安全的。”
 
老金说的有道理,但我没他想得那么开。
 
我无法从国家、种族层面,概述出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我想用另一种方式,结束今天的文章。
 
《魔法岛》的畅销让威廉·锡布鲁克名利双收,他拥有了大量的财富,支持他对巫毒教和丧尸更深入的研究。
 
然而,沉迷于丧尸学说的锡布鲁克,突然有一天性情大变,之后更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障碍,经常与周边人发生冲突,每天都沉浸在酒精和暴力当中。
 
最终,他的妻子与他离了婚,其本人也于在1945年去世。
 
一个常年标榜以科学的角度研究丧尸的神秘学家,最终在他人眼中成了行为古怪的神经病。
 
苍天饶过谁。
 
作者:白子少
  编辑:朱富贵

参考文献:

[1]王树振.西方丧尸文化的前世今生[J].世界文化,2015(07):40-42.

[2]陈亦水.谁人之殇?——后启示录电影的末日书写与文化逻辑[J].当代电影,2017(12):34-41.

[3]金海.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属大西洋世界的奴隶制度与废奴运动[J].北京社会科学,2018(09):57-69.

[4]黎文涛.海地“黑人”和全球的“黑人血脉”[J].世界知识,2010(04):60-61.

[5]吴迪,田祥斌.论丧尸电影的价值内核变迁[J].电影文学,2012(04):24-26.

[6]LV Troost. The Undead Eighteenth Century. 2011.

[7]vaughanbell,A medical study of the Haitian zombie,mindhacks

[8]Haiti & the Truth About Zombies,umich

[9]THE HISTORY OF ZOMBIES.britishcouncil

[10] Xavi.eb 《LOS ZOMBIS MISTERIO REAL EN HAITÍ》

 

Image

所有跟帖: 

诡异的岛屿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11/27/2021 postreply 16:37:26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