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女儿自强之路

中华女儿自强之路 |

 

 

 

老金和小伙伴 魔宙 4/27
Image
 
大家好,我是李圆脸。
 
因为工作原因,我作为一名已婚男,试用了不少陌生人约会软件,同样的一组照片,我用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简介。
 
第一条简介,和我微信签名一样:除了重要的事情,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第二条简介,写成了下面。
 
Image
我在约会软件上的自我介绍
 
第三条简介,我写的是「直男一枚,普通且自信,女权主义者」。
 
这三条简介,第一条还好,被右滑(右滑代表有兴趣,左滑代表没兴趣)与否,基本全看女孩心情。
 
第二条被女孩右滑的概率是最大的,因为它足够引人好奇,至少让人觉得,这人没那么无趣。
 
第三条,“普通且自信且是女权主义者“那一条,不知道是不是大数据匹配的缘故,给我匹配了很多简介是“女权主义者”或“Feminist”的人,可惜的是,她们全都没有右滑我…
 
为什么她们不喜欢我呢,我明明那么喜欢她们,况且右滑我的女孩有各种类型,少数民族、外国姑娘、BDSM什么都有。
 
带着深深的困惑,我问了身边一位女权主义者朋友,她说:我们女权主义者,谈恋爱也是要看脸的…
 
女权主义者到底是怎样神秘的群体啊?!我怀着不被她们右滑的愤怒,从头梳理了中国女权发展史。
 
(友情提示:如果你对古早历史不感兴趣,只想看中国现当代女权的发展现状,可直接拉到第四节「中国女权的身体解放:解放双脚,裸体游行和天乳运动」开始看)
 

01

女权是个舶来品

 
1405年,中国著名太监郑和登上大船,挥手告别明朝人民,怀抱扬我国威之决心,开启了人生第一次下西洋之旅。
 
这一年,遥远的法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叫克里斯汀的女性出版了女性主义奠基之作——《女性之城》,书里旗帜鲜明地反对仇女、女性天然低劣等观点,还记录了165位在历史和神话中出现的优秀女性。
 
克里斯汀由此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女性主义者。
 
Image
《女性之城》
 
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了《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这是世界上第一份要求妇女权利的宣言,主张“妇女生来自由,拥有和男人平等的权利”、“无论男女,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倡导“建立专门的产科医院”、“承认非婚生子女”、“女性应有离婚自由”等。
 
这些主张,在有些国家,直到今天还未实现。
 
《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发表两年后,奥兰普·德古热就因政治倾向问题被砍头处死,结束了自己女权主义活动家的一生。
 
 
Image
奥兰普·德古热
 
奥兰普·德古热死后,女权主义一度行走在消亡的边缘。因为当时正处于农业社会时期,在普通家庭中,谁有体力听谁的,女性体力远不如男性,最终导致身份地位、话语权都不如男性。
 
说得粗暴点,在农业社会,男性是顶梁柱,是一家之主,女性则是性爱工具+生育工具+家务机器人三位一体。
 
近200年过去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替代人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电力替代蒸汽,广大女性体力较弱的特点不再突出,她们终于可以走出田间地头,走出家门,进入工厂成为流水线的一员,成为光荣的劳动人民。
 
直到这时候,女性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才开始了不断起起伏伏但总体不断向上的发展。
 
Feminism(女权主义)一词,在20世纪初成为英语词汇,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的定义,女权主义关注妇女地位,追求男女平等,并力图消除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
 
按李银河老师的定义,“女性主义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Image
这书是关于女权主义很好的文献综述,讲了女权主义在全世界的分类流派、历史演变等
 
至于「女性主义」一词,无论在本文还是绝大多数中文语境中,它和女权主义都是英语feminism,法语Féminisme, 德语Feminismus对应词的不同译法罢了,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
 
从全球历史来看,女权主义运动一共有两次浪潮,第一波浪潮发生在1840年到1925年间,运动主要目标是为了争取和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第二波浪潮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
 
中国的女权主义,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慢慢萌芽了。
 

02

中国女权的起源:搞教育、整翻译和办报纸

 
西方自由、平等、男女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是由传教士带入中国的。
 
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办女塾,教授圣经、国文、算术、缝纫和刺绣,这是外国人在近代中国办的第一家教会女学。
 
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是1898年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学,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了爱国女学。
 
1907年,整个中国只有1853名女学生,不到全国学生总数的2%。相当于1万个受教育的学生里,有至少9800个男孩,不到200个女孩。
 
这么悬殊的男女比例,现在除了少林寺和女厕所,基本你都见不到了。
 
不过,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都不让女孩受教育,怎么让她们知道什么叫生而为人的权利呢?脑子里没有半点男女平权的概念,行动上当然还是三纲五常那一套了。
 
可以说,争取受教育权,是中国女权运动的第一步。
 
这一步,走对了。
 
到了1919年,光小学女生就有21万多,后续的五四运动更有众多女学生参与,她们罢课抗议,上街游行,呼吁不要签下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合约等。
 
在讲述女性困境与解放的伟大著作《天空的另一半》里,作者专门花了一个章节讲想解放女性必须投资教育的重要性。
 
书里写到:“一个又一个的研究显示,教育女孩是摆脱贫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妇女要能挺身对抗不平等,要融入市场经济,接受学校教育往往是先决条件。”
 
Image
看过的人都知道,这本书非常非常好,值得一万个五星好评。
 
任何女性运动之外,都有相对应的理论支撑,中国也不例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国教育家马君武开始比较系统地向国人介绍西方女权主义理论。
 
1902年,他翻译了斯宾塞的《女权篇》,广泛传播了一个金句:欲知一国人民之文明程度如何,必以其国待遇女人之情形如何为断。
 
这句话在当时的传播程度,和现在的“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不相上下。
 
第二年,马君武又翻译了约翰·穆勒的《女性的屈从地位》。
 
穆勒是少见的自诩为女性主义者的男性,是西方第一波女权运动中最知名的男性学者。
 
他的理论相对学术、不太好懂,我大概翻译一下他的核心论点:一个性别从属于另一个性别是错误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男尊女卑的秩序和等级是人类两性关系能够选择的最佳方案。
 
 
Image
穆勒的书,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马老这边翻译着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咱们国家的先进女性们则开始兴办报纸,通过媒体渠道宣传女权主义。
 
1898年7月24日,陈撷芬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由女性主办且面向妇女的报纸——《女报》。
 
 
Image
《女报》后改名为《女学报》
 
1905年,张筠芗、张展云母女创刊《北京女报》;1907年,留日学生燕斌在东京创刊《中国新女界杂志》。
 
 
Image
这杂志封面,啧啧
 
当然,在民国之前,所有中国女性运动领袖里,我们最熟悉的也是当时最著名的,非秋瑾莫属。
 
Image
秋瑾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就与胡彬夏、陈撷芬等人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女性组织“共爱会“。
 
1907年,回国之后的秋瑾创办了《中国女报》,还写了发刊词:“吾今欲结二万万女性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为醒狮之前驱,为文明之先导…“
 
Image
 
李银河在《女性主义》里所说,秋瑾提出了在当时看来最完备的女性解放思想,主要有五点:
 
1、 要求实现男女平等
 
2、 要求婚姻自由
 
3、 反对女子缠足
 
4、 提倡女学和主张女性经济自主
 
5、 主张女性走向社会,参与国事
 
可惜的是,创办《中国女报》六个月之后,秋瑾就被清军逮捕,处以极刑。
 
死之前,她仅仅留下了一句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
 
这位能文能武的巾帼英雄,就这样告别了自己深爱的革命事业和女权大业。
 

03

大闹参议院,掌掴宋教仁,女权主义者打人了!

 
1912年,袁世凯政府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男子独享。
 
时任北洋政府参议院议员、河南教育司长史宝安声称:“女子参政不适合女子生理及本国国情,女子以生育为其唯一天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直接删除了“主张男女平权”的条文。
 
眼瞅着上面要开女权主义倒车了,号称“民国孙二娘”时任“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的女性领袖唐群英坐不住了,先后五次上书,要求中央政府给还女子参政权,可没人听她的。
 
1912年3月20日,唐群英率领一群娘子军,冲进参议院会场,猛砸会场玻璃窗,踢倒警卫兵,造成轰动全国的“大闹参议院事件”。
 
紧接着,1912年8月25日,国民党党纲草案再次删除了“主张男女平权”的条文,唐群英又坐不住了,上前质问时任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宋教仁支支吾吾答不出来。
 
唐群英怒从心头起,在众目睽睽之下,揪住宋教仁的头发,啪啪啪啪,左右脸甩了好几个嘴*****,旁边有个哥们想劝架,唐群英反手上去,又是一个嘴*****,把两个大老爷们都打懵逼了,现场所有人更是陷入全员懵逼状态。
 
 
Image
唐群英,敢揍宋教仁的奇女子
 
随后,袁世凯出手了,他下令取缔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并悬赏一万银元通缉唐群英。
 
还好唐群英事先得了情报,就此逃过一劫。
 
她选择继续为女权而战,并与其他女权斗士恢复了湖南女界联合会,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湖南省宪政委员会同意在省宪法条文中载明“无论男女,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十一岁以上男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受义务教育以上的各级教育权”。
 
这件事,开创了宪法收录“男女平权”的先河。
 
唐群英这些相对激进的行为,总让我想起萧伯纳的一句话:讲理的人会调适自己以适应世界,不讲理的人企图调整世界来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有赖于不讲理的人。
 
大闹参议院,掌掴宋教仁,女权主义者打人了!四、中国女权的身体解放:解放双脚,裸体游行和天乳运动
 
从最开始的兴办女学到宪法收录“男女平权”,初级阶段的中国女权主要是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就业权、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权。
 
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来,中国妇女的身体权利意识渐渐苏醒,开始了一系列争取身体解放的运动。
 
这得先说一下,当时的社会认为什么样女性才是好看的,或者说合格的。
 
从宋代到清朝,中国传统美人儿必须满足两点基本要求,一是小脚,二是平胸。
 
三寸金莲行天下,70 A杯傲群雄。为了符合这种审美观,中国女性一要缠足,二要束胸。
 
现在新思潮来了,那就要从思想到身体,慢慢解放。
 
其中解放双脚,早于解放双乳。
 
清朝末年就兴起了天足运动,号召废除缠足。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刚成立,就公布了《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从此,裹脚布,脱掉脱掉!脚大脚小都是宝,自然健康最重要。
 
当然,免不了有些裹脚几十年的女人放开双脚后,又痒又疼,就裹回去了,但大部分中国女性们,终于可以伸开她们美丽的大脚,行走在广阔的祖国土地上。
 
谈起全世界的妇女解放,肯定逃不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1924年,广州办了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活动,当天现场喊出了 “排除纳妾和一夫多妻”、“打倒外国帝国主义”等多个口号。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不仅成了革命中心,也成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中心。
 
当年3月8日,汉口举行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会后,20多万军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
 
突然间,游行人群中冲出来一批姑娘,她们骄傲地挺起赤裸的胸膛,一边紧跟游行队伍,一边振臂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中国妇女解放万岁!”
 
史称“武汉裸体大游行“。
 
 
Image
 
这还不算,到了3月28日,更生猛的一幕出现了。
 
据《北伐时期的武汉裸女游行风波》记载:
 
3月28日,汉口阅马场热闹非凡。妇女协会宣传组走上街头演讲,宣传妇女解放运动。
 
有的年轻女子现身说法,高高地卷起裤腿,光着脚丫控诉缠足给她们带来的巨大痛苦。
 
汉口三分区的顾灵芝在十字街头高声演讲道:“要坚决放脚!要坚决剪发,还要坚决反对束胸!束胸是最不人道主义的!束胸是一条毒蛇!它缠着我们妇女的肉体和灵魂!”
 
她越讲越激动:“你们看,这就是真正的解放。”说着,她解开纽扣,脱掉上衣,用手托着自己丰满的乳房,高声呼喊道:“打倒封建主义!铲除封建思想!”
 
台下的人群山呼地动,呐喊声、笑声、口哨声响成一片。顾灵芝激动得热泪盈眶,振臂高呼:“全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国民革命胜利万岁!”
 
几个月后,“天乳运动”爆发。
 
1927年7月7日,广东省政府通过《禁止妇女束胸的提案》,规定“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之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则罚其家长。”
 
换句话说,身为女性,如果你还不解放双乳,就要罚款,如果你超过20岁了,连你爸妈也要一起受罚。
 
后续鲁迅先生还写了一篇叫《忧“天乳”》的文章,里面写道:只攻击束胸是无效的。第一,要改良社会思想,对于乳房较为大方;第二,要改良衣装,将上衣系进裙里去。旗袍和中国的短衣,都不适于乳的解放。
 
天乳运动期间,《性史》作者、北大教授张竞生还发表雄文《大奶复兴》,倡导女性自然健康美,不束胸的女孩最美丽。
 
Image
响应时代号召的漫画,《骑自行车的少女》和《机车女郎》
 
从「裹脚布,脱掉脱掉」到「束奶帕,脱掉脱掉」,都是中国妇女们在身体力行着身体解放。
 
可光女性们自己解放,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在男性强权主导的社会里,他的权力欲,一定会体现在对女性身体的掌控上。
 
不同的权力偏好,还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恶果。比如中国的缠足、非洲的割礼和欧洲的束腰。
 
Image
束腰
 
无论是缠足、割礼还是束腰,都是非常惨无人道的,是封建男性畸形的性癖好或性恐惧导致的。
 
更可怕的是,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权力变换中,朝令夕改,无论做什么,都可能是错。
 
民国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儿,有个女子学校规定;短发女生不能报考。
 
可她们当初之所以剪成短发,也是上面规定的。这让女生们怎么办?
 
鲁迅先生在评价“剪发“一事时道:这几年似乎是青年遭劫时期,尤其是女性。报载有一处是鼓吹剪发的,后来别一军攻入了,遇到剪发女子,即慢慢拔去头发,还割去两乳…
 
说白了,如果强权本身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也不想改,争取妇女解放,注定是要充满坎坷的。
 
Image
朋友们,图中即是想说的话,就不展开讲了!
 

05

中国女权的革命斗争:离婚自由、铁姑娘和社会主义电影

 
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一个人的推动有莫大关系——毛主席。
 
早在1927年,毛主席在考察了湖南农村几个县以后说:中国妇女除了要和男人一样受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外,还要受夫权的支配,妇女一生被这“四权”压弯了腰。
 
1931年,毛主席签署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这是中共党史上第一部以国家名义颁布的婚姻法,确立婚姻自由为原则,反对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
 
这部《婚姻条例》,在颁布之时就有很明确的女性偏向。
 
Image
 
毛主席能体会到女性的不易,与他出身农家,熟悉中国底层妇女的悲惨生活有关系。
 
另外,因为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离婚问题,毛主席确实做过实地调查。
 
1930年5月,毛主席去了江西赣州寻乌县,展开20多天的社会调查。
 
结束后,毛主席洋洋洒洒写下一篇8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寻乌调查》。
 
《寻乌调查》有一节,专门记录了农村离婚现象:十个离婚案子,女子提出来的占九个,男子提出来的不过一个。
 
男子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完全反对的态度,其中一小部分男子就消极起来了。
 
“革命革割革绝,老婆都革掉了!”这是他们无力禁阻离婚表示叹息的话。这一部分多是属于贫农。
 
一大部分男子是非常强硬的。芳田赤卫队队长曾家勋原有一个老婆,后来又勾到人家一个女子。原有老婆要求离婚,他不肯,对她说:“我家是有进没出的,你要离婚就一驳壳打死你!”这一部分男子多半属于富农。
 
当时的寻乌县政府,对离婚问题有四次变化。
 
第一阶段:
 
1、 并不反对一夫多妻;
 
2、 男人有了情人但如果老婆不反对,那就没事儿,可以跟情人自由恋爱;
 
3、 想离婚,得满足以下条件:夫妻一方承认自己有疾病的;女性受压迫的;夫妻反目半年不同居的;男子出外一年没消息的。
 
4、 禁止捉奸,不准在别人男欢女爱之时进行干扰。
 
可以看出来,这一阶段的女性,是没什么权益的。
 
到了第二阶段,就起了一些变化:
 
1、 已经结婚的,严禁跟夫妻之外的人发生性关系。私奸者,严办!
 
2、 反对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过去有错误的要斩草除根,只跟其中一个结为夫妻。
 
第三阶段,像第二阶段一样,依然反对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但如果和夫妻之外的人发生性关系,最多属于私德,不算犯法了。
 
到了第四阶段,就非常戏剧化了,除了「禁止捉奸」和「反对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保留下来了,还新增了三点:
 
1、 离婚自由
 
2、 结婚自由
 
3、 情人自由(翻译一下:有本事处情人就处吧,管不了你们了!)
 
这四个阶段的政策演变,背后是特殊历史时期人的情感状态的变化。
 
从整体趋势上看,还是慢慢偏向“男女平等”的。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1950年时,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出炉了!
 
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1954年,贵阳一个村子存在“职场”性别歧视,大家都是出门干活,男的每天能记7分,女的只能记2.5分。后来改革了,男女同酬,农作物产量很快增加了三成。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发布《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毛主席看过后击节赞叹,亲批“妇女能顶半边天”,随后,这句话响彻整个中国。
 
直到90年代时,央视还做过一个关心女性权益、关注男女平等的栏目,取名就叫《半边天》。
 
一个金句,让女权主义思想光芒万丈。
 
Image
 
50年代时,国家鼓励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活动。
 
为了达到“人人有活干”的状态,基本分两步走。
 
第一步,扫盲。
 
1949年刚建国时,90%的中国妇女都是文盲。
 
从50年代开始,妇联组织就会挨家挨户串门子,动员广大妇女去上“妇女识字班”,希望她们不仅是围着灶台和地头转,还能读读书,看看报,提高一下文化修养。
 
第二步,干活,分配到各个行业各个职业去干活。
 
在50年代,就出现了女拖拉机手、女汽车司机、女火车司机和女飞行员。
 
Image
孔庆芬:全世界第一位远洋轮船的女性船长
 
当时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金句:“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
 
Image
 
这种“不分男女”的思想成了一种新时尚。
 
思想愈演愈烈,到了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批非常特殊的女性形象——铁姑娘。
 
铁姑娘是双手长满老茧、皮肤黝黑、结实强壮的女性劳动者形象,往往梳两辫、留短发,身着蓝色工装,不太在乎个人容貌,也不太重视个人情感,眼里只有“同志”“战友”,没有所谓儿女情长。
 
那会儿,女性被鼓励进的重工业、重体力劳动行业——三八女子测量队、三八钻井队、女子高空带电作业班、女子海洋采殖班、女炼钢炉长等等职业被媒体广泛报道。
 
从数据上看,70年代时,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在30%左右,到了80年代,跃升到80%以上,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15%。
 
这些,都可以说是男女平权思想的具体体现,让男尊女卑滚得远远地,让男女平等深入每个人的骨子里。
 
Image
邢燕子,以“铁姑娘”形象成了60年代的妇女偶像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1979年,在姜昆、李文华的相声里,描述出那个年代人们对“铁姑娘”的印象:
 
姜昆:“俺队有个铁姑娘,铁手、铁脚、铁肩膀,拳头一攥嘎嘣嘣,走起路来震天响,一拳能把山砸开,一脚能让水倒淌!”
 
李文华:“这是大姑娘?”
 
姜昆:“这是二郎神。这样的姑娘你敢喜欢吗?!”
 
在男性审美为主导的价值观里,铁姑娘是男人不敢喜欢也不会喜欢的女性形象。
 
这里,多多少少暴露了那个年代男性的“厌女”倾向。
 
另外,铁姑娘从事的工作里,有很多重体力的活儿,本身就忽略了女性的生理特点,造成了很多女性身患疾病。
 
当时很多农村妇女,在家得养鸡、喂猪、割草、做鞋、做衣服,出门还要挣工分,极高强度劳动下,身体当然受不了。
 
用咱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追求男女平等,不代表要否认性别差异。
 
一直到90年代,国家劳动人事部明确禁止女性从事井下、野外和重体力作业,比如矿山井下作业、森林伐木作业、建筑业脚手架的组装和拆除、电力电信行业的高架线作业等。
 
Image
 
除了通过法律法规、进行扫盲运动和鼓励女性参与生产外,当时的女权主义者们还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媒介——电影。
 
2020年有个电影特别火,管虎的《八佰》,讲了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站,“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事儿。
 
其实早在1938年,“八佰”战役发生后第二年,电影明星、女权主义者陈波儿就演了一部电影《八百壮士》。
 
Image
杂志封面上的陈波儿
 
片子里,她演的是一位给四行仓库守军送国旗的抗战女英雄杨慧敏。
 
Image
电影《八百壮士》剧照
 
接着,陈波儿又组织拍摄了大量讲述革命女英雄的女权主义电影,其中最著名的,是1939年的《中华女儿》。
 
《中华女儿》讲的东北抗日女英雄的事儿,是新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电影,还成了1949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洲妇女大会的献礼片。
 
这地位,大概相当于当年的《战狼》+《八佰》了。
 
片子一出,看过电影的中国妇女都沸腾了。
 
当时就有一位女观众激动地写了影评:“《中华女儿》,是千万优秀中华女儿的一个镜头,它告诉我们:优秀的妇女同胞,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自己的幸福与自由,是怎样与男同胞一样的跋涉着艰辛的革命道路……历史上永远留着她们的名字。”
 
 
Image
让人想到一句话: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随后,《中华女儿》和另一部宣传革命女英雄的电影《赵一曼》,一起参加了捷克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
 
《中华女儿》拿了“自由斗争奖”,是新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的影片,而《赵一曼》的主演石联星拿了最佳女演员奖。
 
Image
电影《赵一曼》海报
 
这些电影,都被称为:社会主义电影。
 
除了这些,还有《白毛女》《刘胡兰》《党的女儿》等一系列女性主义题材电影。
 
Image 
哪怕在今天,电影都是最顶级的宣传媒介。
 
而陈波儿,是开创了女权·社会主义电影的人。
 
从陈波儿主导拍摄《中华女儿》开始,坚强有力的女英雄形象,就不止出现在电影里,后期也出现在歌剧、戏剧、宣传画等各种文化产品里。
后期,陈波儿还参与创办了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电影学院。
2012年12月22日,四尊纪念学院创始人的铜像在北电校园揭幕,陈波儿是里面唯一的女性创始人。
 
Image
陈波儿的雕像
 

06

改革春风吹满地,西方女权来冲击

 
1978年,改革开放了。
 
有两项对内改革,都间接推动了中国妇女权益的提高。
 
一个是在农村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农民们就能赚的多一些了。
 
一个是发展市场经济,鼓励发展私营企业。后续诞生了不少优秀的女厂长、女经理、女企业家等。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工业快速腾飞,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服务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通过工作自食其力了。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中劳动年龄内的妇女就业比例已达90%以上。
 
80年代,翻译热潮滚滚而至。
 
1978~1987年间,单单社会科学方面的译作,就有5000多种,是之前30年的十倍左右,这里面就包括很多西欧女权主义的著作。
 
比如波伏娃的《第二性》、玛丽·伊格尔顿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等。
 
Image
 
《第二性》堪称是女权主义者的“圣经”。
 
在书里,波伏娃非常尖锐地指出来:世上只有一种人性,那就是男性,女性不过是从男性的偏离。在英文里,man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人类;woman却只能指女人,不能指人类。换句话说,女人只是人类中的一部分,但男人可以是全部。
 
其实在中文语境里,差不多也这样。“他们”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所有人,但“她们”只能指女人。
 
波伏娃非常强调女人们自己要独立、要努力,还给女性实现自我解放出了三招:
 
1. 一定要工作,哪怕会受剥削受压迫。女性只有到社会上去工作,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2. 一定要有知识,努力成为知识分子。
 
3. 行动起来,争取社会的社会主义变革。
 
后续,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和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也被陆续引进中国。
 
Image
 
《女性的奥秘》一书的核心观点是:别只想着你的孩子和丈夫,想想你自己身而为人的诉求!
 
可以想见,这些西方女权主义译作给当时的中国女性们带来多大的思想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妇女的审美意识也从“铁姑娘”时代完全解放出来了。
 
80年代,一部叫《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大受欢迎。
 
银幕上的“红裙子”让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琢磨起穿衣搭配、梳妆打扮,脑子里想的都是“人靠衣装,美靠靓装”了。
 
Image
 
可惜,事情的发展并不总是那么顺遂美好。
 
90年代国企改革,出现了一大批下岗潮。
 
因为剔除女工,就能大大减少与女工相关的福利和产假支出,所以被下岗的人里,女性居多,占比高达62%。
 
一份对多地下岗职工的调查显示:下岗工人里80%~ 90%进人了社会职业声望较低的传统零售、服务业,以及过去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苦脏累岗位或临时就业岗位。相比于同样条件的男性职工,下岗女职工更加艰难,她们连苦力都干不了。
 
甚至有很多女职工下岗后,为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身体,成了性工作者。
 
在整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其实诞生了四个主要的女性弱势群体:下岗女职工、农村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女童和城市外来打工女孩。
 
哪怕在2021年的今天,她们的权益依然很难得到保证。
 
因为缺乏一定的发声渠道,缺乏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她们最终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不管是主流媒体平台,还是流量至上的多数新媒体平台,我们越来越少听到她们的声音。
 
在“涉及放大苦难”、“涉及制造焦虑”和“没流量,不赚钱”三座大山之下,写她们还是不写她们,这从来不是一个需要纠结的问题。
 
需要的只是:你丫闭嘴。
 
好了,不展开了,我们进入下一章节。
 

07

21世纪的女权主义:阴道独白、宿嫖幼女和女权的持续战斗

 
在日常语境里,“阴道”是一个非常有禁忌感的词。
 
从2001年开始,有人试图打破这种禁忌感。
 
那一年,女权主义先锋话剧《阴道独白》在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上演,这是它第一次登上中国舞台,还是没有官方授权的英文版。
 
此后20年,《阴道独白》演化出10多个中文版本,一次次在中国高校、民间组织和拿了官方授权的剧场登上舞台,期间经历多次改名风波、禁演风波等。
 
Image
 
《阴道独白》,女权主义先锋话剧,曾在120多个国家、以至少48种语言上演过,且获得了百老汇戏剧奥比奖
 
《阴道独白》的核心主题是反对性侵和强奸,原作者恩斯勒之前看过一个惨烈的新闻:2万~7万名女性在欧洲中部战争里被强奸。
 
她深受触动,在采访了200多位不同年龄和种族的妇女后,了解她们对身体的欲望和感受,对暴力尤其是性暴力的态度后,创作、演出了这部话剧。
 
上演这出话剧,已经成了国际性“妇女战胜暴力”运动的标志性活动。
 
到了2013年,北外一群勇敢的女生为了传播《阴道独白》的中文版《阴道之道》,拍了17张举白板的系列照片,命名为“我的阴道说”。
 
白板上写着 “我的阴道说:她只听我的!”、“我的阴道说:非诚勿扰”、 “我的阴道说:我要尊重!”;还有一些更为大胆的宣传语:“我的阴道说:我想让谁进入,就让谁进入”“ 我的阴道说:初夜是个屁”“ 我的阴道说:我要!我想要!”等等。
 
Image
 
这事儿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多年以后再看,就不得不佩服这些女孩的勇气。
 
搁现在,如果你打出拍摄这样的照片,一个简单的人肉搜索,就能让你一生不得安宁。
 
闾丘露薇评论北外女学生这次事件时说:一个社会总是有些人走得快一些,问题是如何带动更多的人向前,然后产生一种社会共识,再成为一种常识。
 
这些在微博上晒照片的女大学生们,她们借助网络比原来又跨前了一步,尽管有不理解,有谩骂,但也在争议中让更多人听到了她们的诉求。
 
2013年,还发生过一起大事儿——“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
 
这事儿起因是这样的:2013年5月8日,海南省万宁市第二小学有6个小学女生集体失踪了,第二天,找到其中4名,第三天,找到另外2名。
 
经调查,万宁市第二小学时任校长陈在鹏带着4名小学女生去酒店开房,市房管局职员冯小松带着另外2名去了酒店。
 
5月13日,当地警方出了鉴定结果,称6名女生均未遭受性侵;还称开房前是6名女生主动联系的两位成年男性。
 
这事儿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女权主义者叶海燕非常愤怒,她到了第二小学门口举牌抗议,举出写有“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的标语表示抗议。
 
Image
 
为什么选择抗议?
 
因为这件事儿,有一个非常不确定的结果。
 
当时咱们国家有一个现已废除的罪名——嫖宿幼女罪。
 
嫖宿幼女罪是指嫖宿不满十四周岁幼女的行为,其中,嫖宿指支付钱或物,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或从事其他性淫乱活动,应处五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说白了,“嫖宿幼女罪”不同于“强奸罪”,强迫与幼女发生性行为叫强奸,但强迫与幼女发生性行为并给了钱,就叫嫖幼。
 
从量刑上看,强奸幼女可能判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而嫖宿幼女,只判5-15年有期徒刑。
 
所有人都很担心,陈在鹏和冯小松会被判定为嫖宿幼女罪,而不是强奸罪。
 
还好,这事儿后续有了一个相对公道的结果:陈在鹏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6个月,剥夺政治权利3年;冯小松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6个月,剥夺政治权利1年。
 
更重要的是,2015年8月29日,国家正式废除了“嫖宿幼女罪”。
 
“阴道独白”和“校长开房找我”是当年两个标志性的女权主义事件。此前此后,很多重视女性权益的事件在不断出现,比如——
 
2012年,中国多名女权主义者通过“带血的婚纱”行为艺术,抗议家庭暴力。
 
Image
 
2012年7月9日,中国卫生部发布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允许女同性恋者献血,打破了长达14年的禁令。
 
 
Image
 
2013年6月18日,多名中国女权行动者在美团公司外举牌抗议,声援因怀孕而被美团解雇的女员工。
 Image
 
2014年9月10日,中国十多所高校门前出现扮成“小红帽”的女生,她们抗议校园性骚扰,呼吁大学建立反性骚扰机制。
 
Image
 
2016年3月1日,中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
 Image
 
2018年1月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罗茜茜实名指控该校教授陈小武曾于12年前在她读博期间对她性骚扰,且多年来性骚扰数名女生。
 
Image
罗茜茜是中国第一个喊出MeToo 的女性,这事儿拉开了中国 MeToo 运动的序幕。
 
总的来讲,这些女权主义者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改变了很多很多事,也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
 
当然,令人愤怒的是,还有很多很多人,即使在被曝光之后,依然逍遥法外。
 
谁也不知道他的权力到底大到何种程度,谁也不知道正义还会不会到来,大家只能看到媒体的报道没了,网上的讨论没了,受害者的新闻也不再出现了。
 
受害者们发出的SOS,很多慢慢扭曲变形,成了一串黑洞般的数字:404。
 

08

当代女权大乱斗:田园女权、女拳战士和真女权主义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批战斗力非常彪悍的“女权主义者“。
 
她们往往喜欢贬低男性,尤其是中国男性;
 
她们在择偶时,喜欢挑剔男性的长相、财产、学历、家庭等,却认为男方对她们提出要求是不尊重女性;
 
她们嘴上喜欢说“不婚不育保平安“,却并不完全排斥结婚,但要求男性结婚时必须给大量的彩礼。
 
这些人,就是传说中的“田园女权“。
 
有人给“田园女权“下过更严谨的定义:
 
1、 在性别观念上,鼓吹男女对立,宣扬男性加害论,有比较明显的“仇男倾向”。
 
2、 在权利观念上,强调女孩单方面享受权利,尤其是物质利益。
 
3、 在婚育观念上,提倡不婚不育,认为结婚和生育都是女性获取利益的手段。
 
说白了,中华田园女权本身就是对女权主义的异化,属于完全不干实事、只会在网上叫嚣、骂街、站队的一群人。
 
她们的声量非常大,但对推动女性权益的提高,基本毫无用处。
 
更让人担心的是,因为“田园女权“的表达过于激烈又完全不干实事儿,受损最大的反倒是女性权益本身。
 
不信,你现在去社交网络上稍微说些维护女性权益的话,有多少人会不由分说送你一个“拳师”外号,还会讥讽道:女拳分子又打拳啦!
 
其实,对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女性权益这件事,我想引用胡适先生的的话: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关心女性权益,可以完全不局限于在社交媒体与人论战,它本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
 
我们如何教会女孩,在面对侵害时,通过合法的手段有效收集证据;
 
我们如何教会女孩,在侵害发生后,怎样保留证据,怎样写作维权文章,通过联系哪些渠道可以让自己的权益得到最大概率的保护;
 
我们如何把性教育这件事落实到“从娃娃抓起”;
 
我们如何告诉女孩怎样在保护好身体的情况下再享受身体的愉悦;
 
我们该怎么培养一个有平权意识的男孩;
 
我们可以推动哪些法律法规的实施,来惩罚犯罪者,保护受害者;
 
我们该如何扭转大众对“完美受害者”的强烈认知;
 
我们该如何教会越来越多的人,怎样分辨信息的真伪,怎样做出基于事实与逻辑的判断,而不是囿于情绪、极权主义或种族主义;
 
我们该如何把提高女性权益的诉求,不仅仅放在城市女性身上,而多多少少花在那些更弱势的女性群体身上,比如农村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女童和城市外来打工女孩。
 
我们该做的和能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
 
在不能改变的宏大叙事面前,我们如何不忽略个体的微光,这可能是女性权益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唯一的道路。
 
退一万步说,如果你不想参与任何行动,任何发声,只要你不参与网络暴力、人肉搜索、P图造谣等,也是很好的。
 
不作恶,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早就忠告道:“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社会的弱势群体,还是“沉默的大多数人”。
 
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请不要一提起女权,就是中华田园女权;一提起独立女性,就是商家、媒体消费女性;一提起中国男性,就是大男子主义+普通且自信。
 
女权的定义和发展,远远没有这么粗暴和简单。
 
退一亿步说,大家都是苟活于世的普通人,大概率不能改变世界,大概率只能影响身边亲近的人,大概率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那为什么就不能少一点暴力和狗血、多一点体察和理解呢?
 
振作点吧,你可以不跟现在的舆论环境一样糟糕。
 
最后,感谢你能读到这里,读完这篇万字长文。
 
即便到现在,还没有女权主义者在交友软件上右滑我,作为一个自诩为“女权主义者”的男性,鞠躬、致谢。
作者:李圆脸
  编辑:风马牛
 
参考资料:
1. 鲁迅《忧“天乳”》
2. 毛主席《寻乌调查》
3. 李银河《女性主义》
4. 上野千鹤子《厌女》
5. 王政/吕新雨《性别与视觉》
6. 荷兰在线:《阴道独白》在中国的十年
7. 竟陵子《史海钩玄:武汉裸体大游行》
8. 安广禄《北伐时期的武汉裸女游行风波》
9. 纪小城,“女权史上的今天“系列文章,豆瓣
10. 萧虹:《中国妇女传记词典:清代卷,1644~1911》
11. 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
12.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期刊源流特點探究》
13. 王政《寻找国家中的妇女:中国社会主义女权主义革命(1949-1964)》
14. 黃雅蘭:「婦女解放」還是「女權主義」? 以《人民日報》看中國國家敘事中性別話語的變遷

所有跟帖: 

生命在于运动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11/23/2021 postreply 17:51:3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