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在法前,德在法后

李云迪与“德在法后” | 舆论手札

照相的宋师傅 旧闻评论 Yesterday
 

Image

 

李云迪买春遭警方查处,像一根导火线,一边殃及其国内演艺生涯,另一边爆燃社会大众的道德感,两下的负面效应相辅相成,而后一种影响更是胜出九天。参照此前宋冬野“忍不住说话”的舆情,于普遍的道德感压制下,李云迪的职业生涯大概率就此终结。

 

目力所及,本次讨论有几个指向:一是法律层面的,议论警方通报的合法与必要,认为李云迪的隐私未被重视。二是故事会层面的,由通报中的个别措辞,再一次渲染/讥讽所谓“朝阳群众”的传奇与现实。三是抨击媒体无良,通报后第一时间竟采访李的恩师谈感受。

 

人们按照议题被延展的观点,各自寻欢喜,不知不觉中展露出在公共领域的身份,其一曰欲言又止的大国寡民,其二曰难以自拔的看客。看名人遭殃倒霉,成全了痛打落水狗的氛围,坐在最后排的兴高采烈,就连“壁角的驼背”也咽不下那份口水。

 

嫖娼绝非光彩,吸毒亦不名誉,李云迪的问题也是宋冬野的问题,那就是演艺人员究竟要为他们显而易见的过错付出多大的代价,且这份代价有没有一个可以丈量的时长。宋冬野那会,隐约从某些白名单那传来隐约的答案,道德惩罚不设期限,望不到头。

 

真正关键的,一般人也应该了解的是,经由吴亦凡、宋冬野、李云迪系列的道德谴责模式,有一个改进了的原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就是四个字:德在法后。李先生时成形,宋冬野时公开重申的就是这四个字,现如今它已经和盘托出,不再模糊。

 

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曾出现过“以德治国”的提法,倡导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其初衷直接与建设法治型政府相呼应。现时的改进,主要是道德的提倡,更显著地运行于社会层面,更积极地贯彻于娱乐产业,因而道德教化的影响比过去更加广泛。

 

随着“德在法后”这一训令在舆论场合下频繁作业,它与早已经在成熟使用的“纪在法前”,形成了有效的链接。进一步来说,“纪在法前,德在法后”因应身份政治,产生了相对应的惩戒模式。体制中人适用“纪在法前”,体制外配以“德在法后”,已然是不争的治理逻辑。

 

应该看到的是,“德在法后”作为旧原则的改进型,目前有着最为匹配它的社会土壤、群体心理、执行系统与舆论机制。你很难用简单的好坏去衡量它的功效,因为它落入现实开花的实情实景,让人很难简单照抄照搬过去那种对“道德评价”的评价标准。

 

在韩国司法惩治“N号房”的性犯罪分子时,当局在公开场合下都会使用固定颈托,来防治罪犯低头躲避。这种轻度的、类似枭首的手法,受到了大众和媒体的欢迎。行政部门与大众情绪互动,在着力制造“社死”效果上,“德在法后”的拥趸们似乎“德不孤”。

 

随着“纪在法前”“德在法后”两条惩戒线索,在大量实践中被提炼出来,响亮地交集,人们对时下身份政治的认识理应更上层楼。即使在解读社会新闻时,也可以对照这一对原则所映射的逻辑。因为它们几乎有了内在驱动力,频繁地在发挥作用。

 

“纪在法前,德在法后”像两艘独立巡航的母舰,时分时合,在各自管辖的时空里逡巡。它们在具体事件中的贯彻实施,不断地涵养其生命力。这些原则不断重申权威的行事逻辑,而在另一个维度上,则是讲道理的立场,这是理解周遭处境的一个视角。

 

上回写许艳的舆论手札,后台有不少留言,以“全国人民”的名义为她叫屈,认为那几个受害者有罪。除去某些读者信息接收落后,这就是不知道、不理解“纪在法前”,自顾自对着行动逻辑讲道理。而李云迪买春丑闻后,讲法律理念做隐约辩护,则是对“德在法后”无感,道理亦然。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

 

嫖个娼公告天下,买个官秘而不宣

敏敏郡主 玖奌杂货店 Yesterday
Image
Image
 
2016年4月,信阳市政法委原书记、公安局原局长李长根因受贿(折合人民币630.95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李长根在河南公安系统任职多年,曾担任信阳市副市长、公安局长、信阳市政法委书记等职务。2014年11月被查。

Image

 
财新网对判决书进行疏理后,得出一份行贿者名单。
行贿者多为信阳市公安系统官员,主要是各分局的局长、政委、支队长等中层警官,为谋求工作和职务晋升上的便利而向李长根行贿。
 
Image
在判决书中,以“李某1”“吕某”等形式隐去了相关涉案人员的名字。
但这份行贿名单还是被前媒体人何光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蹊跷。
 
何光伟曾经在《时代周报》干过多年的调查记者。信阳是何光伟的家乡,利用这个便利,何光伟根据判决书上的职务等信息“破译”了大量涉案人员的名字。
但让何光伟惊奇的是,他发现不少涉案人员仍在信阳公安系统任职,这令他非常愤慨。
 
随后,何光伟向信阳市有关部门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公布李长根案判决书中提及的买官者姓名、处理结果,以及仍在信阳市公安系统任职的法律依据。
被拒绝。

Image

 
为什么不公开?
信阳市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年对31名行贿人员采取了措施不一的处分,但具体处分情况,因为“是内部机密文件,不便对外公开”。

Image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804720841649439&wfr=spider&for=pc

 

何光伟不服,开始诉讼。
Image
 
信阳市浉河区人民法院审理后,驳回何光伟的诉讼请求。
何光伟继续上诉。
2020年7月30日,信阳中院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Image

 

经过一审二审以后,何光伟要求公开买官者姓名的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

当年向李长根买官的人,姓甚名谁,仍然是一种秘而不宣的状态。

 

这几天,一个钢琴家嫖娼的事情,几乎人尽皆知,作品被下架,被音协除名,各大媒体也是连铺天盖地的报道。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这个嫖娼的性质非常严重,已经到了“不可活”的程度了。

Image

 

当然,明星的社会影响力很大,他们嫖娼的社会危害性很大,因此应该通报,让更多人知晓。

而且,明星做为公众人物,更应严于律己,他们在违法后被舆论遣责,也是咎由自取。

 

但是,买官的社会危害性,可一点也不比明星嫖娼的危害性小,甚至更大。

嫖娼是用钱买性,买官是用钱买权。公职人员的买官卖官,直接危害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

 

警方通报钢琴家嫖娼时,用的是李某迪,媒体报道时便直呼其名。但是在报道公职人员买官时,媒体就很谨慎,用的都是李某、杨某,为什么不能同等对待,直接点出买官者的姓名呢?

 

钢琴家的嫖娼,是“视国法为无物”“突破底线”“自作孽不可活”。

那公职人员的买官,是不是在“视国法为无物”“突破底线”“自作孽不可活”?

钢琴家嫖娼以后,作品下架,被“从业抵制”,为什么买官者可以继续在地方担任公职?

 

明星的嫖娼公告天下,公职人员的买官为什么要秘而不宣呢? 

 

这,确实让人看不懂。

 

============================================================================

 

 

于无声:这次的配角,轮到李云迪了

园地耕耘者 一枚园地6 3 days ago

Image

编前语:前两天莆田欧某“畏罪自杀”;昨天沈阳市区燃气爆炸;今天油价冲上云霄;朋友说买青菜7元,韭菜10元;河南、山西灾后重建艰难万分……李云迪“嫖娼”来得真及时。

 

这次的配角,轮到李云迪了

 

于无声|文

 

又是朝阳大戏。不过这一次,配角轮到了李云迪的头上,主角依然是当仁不让的朝阳群众。
 
当然主角不止朝阳群众,还有很多。你看,配角落马了,主角们纷纷发声:
 
人民日报 评“李云迪嫖娼被拘”:昔日的“钢琴王子”登上违法失德艺人名单,令人唏嘘。黑白琴键,不容涉“黄”;人生正道,不容走歪。越是公众人物,越需爱惜羽毛,一旦倒在“荆棘”里想翻身都难;一旦毁掉人设,再高的技艺也弹不尽悲伤。崇德守法,才有未来。
 
央视网评:颜值不是违法的挡箭牌,才艺也不是胡来的护身符。“钢琴王子”李云迪嫖娼被抓,再次给某些视国法为无物的明星大腕敲响警钟:遵纪守法是做人的底线。谁敢于突破底线,挑战国法和公德,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一个时期以来,某些明星大腕频频挑战社会良知、道义乃至法律尊严。这些被捧上天的人生活在虚幻之中,已经找不到北了。
 
侠客岛评:“琴键弹错了可以重来,人生道路可得认准黑白!”
中新网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法治日报:“嫖娼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文化快评:”德不配位,李云迪们只能由法律来处理。”
极目快评:“李云迪嫖娼被拘,王子变嫖客何其悲剧?”
 
中国音乐家协会:取消李云迪会员资格。
Image
 
从不放弃任何机会报道复杂中国的环时胡总编也出来假惺惺了:“那么年轻,处在事业巅峰,怎么就这么糊涂!这就叫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翻船在了小河沟里。多强大的人,多红的人,都是脆弱的。有时就会输在一念之间。一个人越成功,自我约束就是越重的课题。”
……
 
以上各种主角们发出的声音,占据着舆论和道德法律高地,他们叫主流。
以下也有很多普通人发出的声音:
 
有人说:要为李云迪点赞。他作为一个响当当的名人,衣冠楚楚,才貌双全,却没去骗财骗色,多吃多占,也没有仗势欺人,软硬兼施,霸王硬上弓,更没有挪用公款,长期霸占人女、人妻,而是自降身份,自掏腰包,无比谦虚地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嫖客的位置上。不知道天下有多少女孩和富婆,日思夜想、垂涎欲滴地盯着李云迪,想嫖一嫖他呢!
 
有人问:如果朝阳群众今后不再老是盯一些明星,转而去把火眼金睛放在那些官老爷身上,贪腐会不会得到根治?
 
有人骂:落马的官老爷们每一个都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生活腐化堕落。怎么很少见到是朝阳群众举报的呢?TMD他们怎么就一点都不为反腐倡廉做贡献?
 
有人不解:为何嫖个娼就要下架其艺术作品呢?唐诗宋词的作者有好多都喜欢逛青楼的,我们干脆都不要读他们的诗词了,以免亵渎“圣洁”的灵魂。
 
有人翻出吴京的老底:吴京曾因醉酒驾车被处行政拘留十日,但并没有因为失德、违法滚出娱乐圈,反而混得风生水起,走上影坛巅峰。
 

Image

 

 
有人细致分析法律条文: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卖淫、嫖娼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查遍法条,并无通报规定。为何把李云迪的这件事全网推送?
 
Image
 
有人调侃朝阳群众:宇宙的尽头是不是铁岭不知道,反正娱乐圈的尽头是朝阳群众。
 
有人追问朝阳群众:你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啊?游走在法律与犯罪的交界线,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留下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传说。
……
 
当然,这些普通人发出的声音,只配在朋友圈中流传,是不能入流的声音。
 
Image
直接点说,我喜欢李云迪。
 
我看过有人这样描述过21年前的那场大赛:波兰首都华沙,五年才举行一次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进入到最后一轮。
 
18岁的李云迪是最后一位演奏的选手,虽然在前两轮的比赛中他暂时位居第一,但这压轴赛场的氛围格外紧张,台下聚集了全世界最优秀最挑剔的钢琴家,他们熟悉每一个琴键和音符,耳朵能捕捉到每一个演奏者最细微的差别,甚至连选手起伏不平的心绪都能捕捉到。
 
由于秉承极高的艺术准则,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已经连续空缺两届金奖了,足足空缺了十五年的时间。
 
镜头和灯光对准了最后出场的李云迪,青涩的他面庞如玉,黑发微微卷起,刚刚长出来的喉结紧张地吞咽着不安。
 
鞠躬,落座,屏气。当细长的指尖落在黑白琴键上,李云迪就已经和钢琴融为了一体,紧张和不安荡然无存,他已和钢琴合二为一,在手指和琴键的美妙起落中,虽然东欧平原正值凌冽的寒秋,音乐厅里的所有人却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当最后一个音符回荡在音乐厅,评委和观众全体起立为他喝彩, 就连评委们也十分罕见地鼓起掌来。掌声足足持续了30秒钟。
 
那场比赛,李云迪毫无悬念地拿下了第十四届肖邦大赛的金奖,同时他还是史上最年轻的金奖得主,更是第一个获得该比赛金奖的中国人。
 
回国后,李云迪来到了恩师但昭义教授的深圳钢琴学校跟广大钢琴学子见面,那里也是李云迪学习成长的地方。坦白讲,深圳能被称为钢琴之城,多靠但昭义教授等人的长期付出,也得益于李云迪一战成名带来的示范效应。
 
那天的见面会,我带着女儿去了。那时的他,风华正茂,俊朗帅气,清秀斯文,安静单纯。
 
成名后的李云迪五登央视春晚。当选重庆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常委、香港青联副主席。
 
李云迪还荣获“中国十大青年领袖”“全国五四青年大使”“深圳义工形象大使”等荣誉称号。
 
2019年他展开“李云迪奏鸣曲”世界巡演,并同时获得波兰至高“荣耀艺术”文化勋章金质奖章。
 
多年来,李云迪获奖无数,且拥有不少社会荣誉和职务。
 
20年前的那一面之后,我再没有见过李云迪,但一直关注他的一些动态,总感觉他没有安顿好自己的人生。
 
39岁的他至今未婚,而差不多同期成名的朗朗早已携手如花美眷双进双出,幸福盈门。这几年,李云迪磕磕绊绊地游走在娱乐圈里,他本来可以靠才华好好生活在象牙塔,却偏偏要下凡到江湖。人间所有的欢娱、享受都有代价,李云迪也不例外。
 
Image
 
对于这次事件,李云迪大错特错了吗?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只不过,在如潮的奚落责备甚至批判声中,我更多的是惋惜的心情。
 
我们要一棍子把他打死吗?从此不听他的琴声和音乐,从此不欣赏他的表演和才华了吗?我做不到。
 
记得李白有一首诗《对酒》是这样写的:
 
葡萄酒、金叵罗,
 
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
 
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
 
芙蓉帐底奈君何!
 
直白一点翻译,这就是李白描写自己逛窑子的诗。在我看來,这是李白坦荡面對自己的生理需求和精神享受。
 
我们再把时间拉近一点,民国时期的大师胡适曾在他自己的日记中记载:“在59天内,打牌16次,喝酒14次,进戏园、捧戏子19次,逛窑子嫖妓女10次”。
 
虽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当时的道德标准和法律规范。但是具体一个人本身而言,我们沒必要也无法苛求一個艺术家成为一个道德完人。
 
我惋惜李云迪,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盛名如他,在这个宏大叙事的盛世里,也只不过就是一个配角。那何况我们这类平凡人呢?
 
我们没有足够的胆量去吸毒,也没有多余的金钱去嫖娼,更不敢去北京去招惹朝阳群众。但我们更是名不见经传的配角,在时代的大潮中,我们不过是一粒粒微尘,随风飘零,我们注定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或许李云迪们,还有我们,天生就是配角的戏份,结局当然只能是沦落在风尘。

 

【作者简介】于无声,一个喜欢文学的小企业主,一个永远有梦的老男人。一枚园地耕耘者。


 

 

========================================================

 

 

若论社会危害性,官场的“性贪”远比嫖娼的明星大

chuzhaoxin 老褚记 3 days ago

对钢琴家嫖娼的官方通报,引起了较为强烈的舆论反弹。

 

Image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韩旭,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对此通报也公开提出了质疑。

 

韩旭教授认为,官方通报于法无据,涉嫌行政违法。此外,官方方通报不符合宪法原则和“比例原则”,损害公民各项基本权利。

 

韩教授还指出,“如果我们的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不能牢固树立‘人权保障’的理念,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永远不可能建成”。他对此事的具体意见,大家可阅读他专门就此事发表的文章《全媒首发 | 韩旭教授:涉嫌卖淫嫖娼人员是否应该被通报?》。

 

《中国慈善家》杂志也发表了题为《嫖娼通报被“社死”,满足公众知情权就要牺牲个人隐私权吗?》的文章。文章指出,就法律层面来说,嫖娼行为属于个人隐私,公安机关依据相关法律对当事人进行处罚无可厚非,但无权将这种涉及个人隐私的嫖娼行为公之于众。毕竟,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只对卖淫嫖娼者规定了拘留、罚款的惩罚措施,不包含通报。

 

除了这些从法律层面提出的质疑,还有很多其他的质疑。

 

比如有人就指出,如果因为嫖娼就要下架这些艺人的文艺作品,那中国古代很多诗人词人都曾公开狎妓,他们的诗词是否应该全社会禁止诵读传播呢?古今中外很多知名的文学家、音乐家、画家都有嫖娼的行为,但没有人否定他们的艺术成就,他们的作品正常流传,如今却要对这些嫖娼的艺人一棍子打死。

 

各种角度都很道理,老褚作为一个过气的前时政记者,要从另一个更现实更紧要的角度说这个问题。

 

有读者说,这些明星的社会影响力很大,他们嫖娼的社会危害性很大,因此应该通报让更多人知晓。

 

若非要论社会危害性,手握公权力的“性贪”的社会危害性远比这些艺人明星嫖娼大。嫖娼,甲掏自己的钱换乙的色,虽然违反《治安处罚法》,并不太大妨碍社会的公平正义,手握公权力的官员搞权色交易和钱色交易就不一样了,直接严重危害社会的公平正义。

 

前不久,中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江苏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 “大搞钱色交易”。此外,最近还有海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勇、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邓恢林、青海省原副省长文国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协原主席姜国文等被通报“搞权色交易”;河北省政府原副省长李谦是“搞钱色交易”,福建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张志南和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胡问鸣等,既“搞权色交易”又“搞钱色交易”。

 

何为权色交易?中纪委案件审理室编著的《纪律审查证据收集与运用》一书明确界定:“搞权色交易”,属于违反廉洁纪律,利用职权为对方提供帮助,并与对方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属于权色交易。稍微翻译一下,“权色交易”可以发生在上下级、官商之间,是一种交换。 “权色交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搞,该官方出版的书中还明确认定,有资格违反这一条的主体是具有一定职权的党员或者党员领导干部。

 

从官方的这些界定和规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官场的权色交易是一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色谋取利益并以此换取色,那么在提拔干部和承揽工程项目时就会大量存在不合法不公正的情况。

 

上司和下属搞权色交易,那势必影响公正的人事提拔,影响到地方局部的政治生态是否清正,上司权力范围内的人事安排就势必会脱离规章制度而失去规范。

 

《中国经济周刊》曾报道称,在江西赣州官场,一些女干部与原市委书记史文清的不正当关系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样的地方官场,还有何公平正义可言,失去了公平正义,还有何公信力可言?

 

再说官场的钱色交易。中纪委案件审理室编著的《纪律审查证据收集与运用》一书明确界定:与对方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同时向对方赠送钱物以保持不正当性关系的,属于钱色交易。仔细琢磨发现,“钱色交易”更像是包养情人而不是嫖娼,因为官方定义里强调了“赠送钱物以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官员们的那点工资,够搞“钱色交易”长期包养情人?为了实现“钱色交易”,势必要贪污受贿卖官卖工程,这对社会的危害难道不比一个艺人拿自己的钱去嫖娼大?

 

官员们搞权色交易、钱色交易的另一个危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有些官员搞权色交易、钱色交易,是替人揽工程,这样的工程不可能保质保量,轻则导致豆腐渣工程出现浪费社会资源,重则会出现群死群伤的重大伤亡事故。

 

我曾看过湖北一名厅官的忏悔录。他忏悔说,“我和前妻婚后长期不和谐,我在婚后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在道德上对她有些亏欠,因而总想经济上不能再亏欠她,应更多补偿她。我为她创造条件,让她参与高利贷、收受现金和装修款、红木家具等违法犯罪活动。”

 

可是,这个忏悔录只是小范围传播,并没有对社会公开,老褚也是采访中偶然得知。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官场的权色交易、钱色交易远比明星嫖娼的社会危害性大。既然官方觉得明星嫖了哪个娼值得公开向社会通报,那官员们和哪些异性搞了权色交易、如何搞的权色交易,岂不是更值得通报。

 

试想,如果将官员们和哪些人搞了权色交易钱色交易的细节全部公开通报,双方的家庭乃至家族都会受到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以后哪个下级还敢去色诱上级搞权色交易、钱色交易?

 

这些年,官员嫖娼被抓的也不少,可是也很少通报。对艺人嫖娼的公开通报,这是典型的选择性通报。

 

对社会危害更大更广更重的官场“性贪”不通报有选择性的盯着那些艺人,这不正常。

 

老褚记

2021年10月23日

 

所有跟帖: 

觉得身体不舒服,怎么自查?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10/25/2021 postreply 12:30:5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