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还敢不敢扫黄

看你还敢不敢扫黄

余少镭 现代聊斋余少镭 Yesterday
Image

【扫黄】纸本水墨 33×65|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Image

 

故事还是来自袁枚的《子不语》,标题叫《三姑娘》,是一个叫钱琦的监察御史讲给袁枚听的。

 

清代的监察御史,也有巡视京城、督察治安及城防的任务。有一次,钱琦巡视到南城的时候,一位姓梁的守备(警务司令部下级军官)向他述职。之前钱琦就听说过,这位梁守备虽然老了,但功夫还在,特别是轻功,跳跃腾挪特别厉害,当守备期间,抓获的大盗数以百计。钱琦就让他讲讲捉贼过程中有哪些危险或难忘的事。

 

梁守备说,抓贼倒没啥稀奇的,抓妓女比捉贼危险多了,有一件事,至今让我一想起依然感到后怕。钱琦说奇了怪了,堂堂守备,抓妓女还有啥后怕的,说来听听。

 

梁守备说,我记得很清楚,那是雍正三年某月某日,九门提督召我进府,问我:“你知道金鱼胡同的妓女三姑娘水很深吗?”我说略有所闻。提督说,你有把握把她抓来不?我说有。提督问你要多少人,我说三十吧。提督就说给你三十名捕快,抓不到人,提头来见。

 

在梁守备的记忆中,三姑娘在金鱼胡同营业的那家妓院,“深堂广厦”,要是贸然行动,很容易被她溜了。梁守备决定夜间偷袭,就命那三十位捕快在妓院外面埋伏了一圈,自己施展轻功,翻墙而上。

 

正是华灯初上时分,梁守备趴在屋顶,便看到两个丫环打扮的女子,手持红灯,带着一位华服少年进来,丫环跪在东边一窗户外,小声说:“禀三姑娘,郎君已到。”里面一个声音传出来:“中堂待茶。”

 

梁守备透过瓦隙观察,见那少年被带进中堂,上了三道茶,才有四个丫环持着红灯,簇拥着一位美女从里屋走进来,跟少年互相行了礼,说了几句甜言蜜语。梁守备在屋顶上,但见那三姑娘光彩照人,果然美艳不可方物。

 

接下来,酒席摆上,三巡过后,又是歌乐响起,六个丫环如穿花蝴蝶,翩翩起舞。一直到三更鼓响,三姑娘挥手让舞女退下,对那少年说:“郎君,困了吧?请跟我来。”牵着他的衣袖,就走进了东边里屋。此时满堂灯烛尽灭,镜头一黑,梁守备当机立断,扫黄抓现行,从屋顶一翻而下,顺势一腿踹倒房门便冲了进去。

 

便听得床上惊呼一声,三姑娘赤身裸体跳下床,一把抱住梁守备的腰,在他耳边低声问:“请问官爷是哪个衙门的?”梁说九门提督。三姑娘说,那我惨了,既然是九门提督抓人,谁能逃得了,不过人家现在啥都没穿,就这样见官太失礼了,官爷请给我时间穿衣服,愿答谢明珠八颗。

 

梁同意了,把她脱在地上的内衣外衣扔给了她,三姑娘来不及穿上,先开了箱,取出八颗明珠递给了梁,然后从容穿上衣服,微笑着问:“官爷不是一个人来的吧?”梁说,带了三十个弟兄,在你门外埋伏了一圈,想跑是跑不掉了。

 

三姑娘又笑了,“我干嘛要跑。只是夜深了,弟兄们为我所累,辛苦了,我心不安。都请进来吧,让我好好款待一下,再跟你们走”。

 

梁守备把那三十个捕快喊进来,三姑娘命丫环们下厨,杀鸡宰羊,很快做了一顿大餐,众捕快席地而食,不亦乐乎。梁守备惦记床上那个少年嫖客,就想伸手揭帐,三姑娘摆摆手说,官爷不必做得这么绝吧,“彼某大臣公子也,国体有关(原文);再说,罪也不在他,我早已让他从地道离开了。放心,到时九门提督不会就这事过问你的,如果会,一切都在我身上。

 

事已至此,只好作罢。等捕快们吃好喝好,天已大亮,三姑娘自备挂着红帷的马车,由梁守备同车押着,三十个捕快护卫一路簇拥着,前往九门提督公署。

 

离公署不到半里,一匹快马迎面而来,递了一纸公函给梁守备,原来是九门提督朱砂手谕:“本衙门所拿三姑娘,访闻不确,作速释放,毋累良民,致干重谴。”刚抓的三姑娘是误抓了,立即放了她,不要伤害良民,否则后果很严重。

 

梁守备赶紧下车,把三姑娘送他的八颗明珠还给她,三姑娘说留着吧。这时,十二个丫环骑马而来,前呼后拥,把三姑娘接走了。

 

第二天,梁守备还想去原地勘查一番,发现那里早已人去楼空。

 
 

故事讲完,可能会有朋友觉得,就这?也太小儿科了吧。

 

没错,故事听起来很套路,但背后的真相,细思极恐。

 

首先,钱琦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杭州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出身,曾当过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御史、按察使、布政使等。他以诗文跟袁枚相交50年,妥妥的好基友。

 

还有一个历史背景:别以为古代都是卖淫合法化,清初也是把禁娼写进律例的,虽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有了法律依靠,官吏们在有需要的时候就随时可以进行扫黄。

 

所以,此事大概率是真的。因为它有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也有当事妓女名字,还涉及当时的九门提督。梁守备或钱琦,都不可能瞎编这样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从时间、地点、人物入手,进行一次穿越探案。

 

一句话案情:雍正三年某月某日,九门提督命梁守备去抓妓女三姑娘,最后却有神秘高层人物命提督放人。

 

九门提督,不少朋友都不陌生,北京城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的俗称,正二品。至于这职位相当于今天的什么,你懂的。

 

那么,雍正三年的九门提督是谁?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阿齐图。

 

原镶白旗蒙古副统领,他的前任,就是著名的隆科多,康熙的舅舅,雍正上位时他帮过忙,后自恃功高,过度干预朝政,雍正受不了,上位的第二年年底,就把他撸下,换阿齐图当九门提督。

 

阿齐图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这么说吧,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被划入镶白旗,与阿齐图有旗属主仆关系,阿齐图从此誓死效忠雍正。更重要的一点:同一年的下半年,雍正搞倒了年羹尧这只大老虎,具备执行抓捕任务的,正是阿齐图。

 

不用说,命梁守备去扫黄的,正是阿齐图,新官上任三把火,想弄个大新闻,听说三姑娘水深,就从她下手。

 

权力这么大,又深得皇帝信任的阿齐图,在布置属下扫黄后,又命他把抓来的妓女放了,什么人能让他这么干?

 

官大一级压死人,理论上,除了已失势的隆科多、年羹尧,朝中能压得住正二品的九门提督让他听话的大臣还是有的,比如张廷玉、鄂尔泰等。

 

问题是,这些权臣,不管文官还是武官,都不是伞兵,怎么可能在自己儿子已安全逃离扫黄现场的情况下,还去救一个妓女而自我暴露?

 

回味三姑娘对梁守备说的那句话,似乎泄露了天机:“彼某大臣公子也,国体有关……”

 

国体,即国家的体统、脸面。皇权时代,谁的形象、言行能影响国体?当然是皇家。具体到满清,就是爱新觉罗家族。所以,配得上“国体有关”的人,第一是皇帝本人,第二是皇位继承人,第三是皇室成员。

 

至于大臣,官当到再高,也不外两种:满族的,是奴才;汉族的,是臣子,奴才都配不上当。奴才或臣子,就算全家嫖娼被抓,也不会影响到“国体”。

 

再看三姑娘的营业地点:金鱼胡同。

 

这胡同现在还在,没改名字,直接上地图。点大图看,红圈就是:

 

Image

 

别大呼小叫,知道您去过。没错,就在北京旅游打卡点:王府井大街。从故宫(紫禁城)东华门出来,一直往东走几百米就是(现在已是北京地标)

 

把妓院开在离紫禁城这么近的地方,目标客户是谁?

 
 

换一个问题:一提到家里有地道的妓女,你首先想到谁?

 

对,李师师。

 

李姑娘最大的恩主是谁?

 

宋徽宗。

 

不是吧,难道三姑娘的恩客,是……雍正皇帝?!

 

当然不是。这一年雍正都47岁了,就算他还有一颗骚年的心,也不可能是梁守备在屋顶上看到的少年。

 

剩下的嫌疑人,就是皇子了。

 

雍正共有十个皇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活不过十岁就死了,老四爱新觉罗·弘时,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从小确有“行为放纵”的差评,但是,雍正三年他都已经21岁了,三百多年前的人比较实诚,21岁的男人是不可能被称为少年的。所以,就算弘时也曾光顾过三姑娘,但那天晚上的那个少年绝对不是他。

 

弘时以下就是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雍正三年他14岁,正是当仁不让的少年。

 

那就是他了?

 

别急。弘历的异母弟弘昼,比弘历小三个月,当时也是14岁的少年。

 

再往下的就得1720年才出世了,案发时最大才5岁,排除。

 

初步结论来了:当晚在三姑娘家出现的少年,不是弘历,就是弘昼。

 

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昼,就是后来的和硕和亲王。

 

不要跟我说14岁少年不可能干这样的事,也不要说皇家不可能,记得同治皇帝怎么死的吗?

 

太喜欢逛八大胡同,最后染上梅毒死的。

 

那么,到底是弘历还是弘昼?

 

线索到这里戛然而断。

 

故事最后的八个字,是:“明日侦之,室已空矣。”第二天,梁守备心有不甘,再加上好奇心,再次到金鱼胡同查看,发现人去室空,三姑娘已人间蒸发。

 

这纯属私人行为,说明九门提督阿齐图并没有向梁守备透露,要他放人的是谁。

 

可这么一来,又多了一个疑点:梁守备既然已知道了三姑娘卧室中有地道,第二天发现人去室空时,在职业习惯和好奇心驱使下,怎么可能不去探一探地道通往哪里?

 

就算三姑娘能耐大到当天晚上在“少年”走后就让人把地道出口堵了,梁守备的讲述也应该是:“明日侦之,室已空矣,再探地道,已不通。”

 

最大的可能是,梁守备进了地道,发现了地道通往哪里的秘密,猜到了“少年”有可能从宫里出来的,吓到了,所以没敢把这终极的秘密告诉钱琦。而这,也是他二十多年来一想起就后怕的原因。

 

那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当天晚上梁守备看到那少年的容貌,后来机缘巧合,又看到弘历或弘昼的样子,这才吓成这个样子?

 

不可能。要知道,在当时,作为一个京城下级武官,见到皇帝或亲王真容的机会几乎为零(可见,朝廷不发行皇帝的画像是多么英明的行为)

 

最后是彩蛋时间。

 

再回放一下当晚的镜头:三姑娘和少年上了床,刚脱了衣服,梁守备从屋顶翻下、踹门,而三姑娘第一时间也从床上跳下,抱腰……她根本没有时间教“少年”怎么从地道逃走,更没时间吩咐他怎么去救她。

 

这些对付突击扫黄的应急预案,应该是早就演练过的,这就证明了,“少年”并不是第一次来,早就轻车熟路了。

 

所以,按常理推断,谁在历史上有风流成性的口碑,谁就是最大的嫌疑者。

 

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梁守备说“扫黄比捉贼危险多了”吧?

 

 

-END-

 

所有跟帖: 

9月木星遭碰撞引發的忧虑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10/06/2021 postreply 13:25:4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