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第一,灵魂有毒

骂人第一,灵魂有毒,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男神!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21-09-25

 

1881年9月25日,绍兴府会稽县。

 

一名男婴呱呱坠地。

 

这是一个书香门第,小康之家。

 

在列强入侵、炮火不断的年月里,这一家人竟然躲过了风风雨雨,守着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

 

男孩是家中长子,他的出生,无疑是锦上添花。

 

 

只是他们还不知道,仅仅在数年之后,家族将迎来一次大灾祸,好日子到头了:病的病,死的死,田也卖了,钱也花光了,孩子上不起学了…

 

他们更不知道,灾祸之中成长起来的男孩,不仅在危难之际撑起了整个家,更成为了全中国人景仰的大家。

 

祖父给男孩起了个小名,叫阿张。

 

不过,后来他为自己起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鲁迅

 

 

今天,是鲁迅诞辰140周年。

 

鲁迅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是年少时头痛的老大难。

 

那时的我们不懂,为什么他写的错别字就叫通假字,为什么他总是那么生气,为什么他写的文字那么难懂,却偏偏要背诵全文。

 

 

直到长大之后,一一回望…

 

才发现,我们现在想骂的,鲁迅以前都骂过了,不带脏字,畅快淋漓…

 

才发现,文字表面的冷静之下,是一颗温柔热忱的心。

 

而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华老栓…100年后,依然活在我们的身边。

 

 

《阿Q正传》严顺开 饰 阿Q

 

 

《祝福》白杨 饰 祥林嫂

 

要谈鲁迅,十篇推送恐怕都不够写…

 

今天,乌鸦只想从几个侧面去聊一聊,我眼中的鲁迅。

 

 

壹丨敏感

 

网上曾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

 

小学课文里说,鲁迅因为上学迟到,被先生打了一戒尺,于是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

 

但某网友在搜索定位“鲁迅故居”与“三味书屋”后,发现距离只有30米,步行1分钟就能到。

 

于是,“鲁迅家离三味书屋这么近还迟到”被炒上热搜,无数网友调侃“被鲁迅骗了”“迟到还刻字,也太做作了”…

 

 

三味书屋

 

乌鸦想说,说这些话的网友,要么是没好好读原文,要么是没有良心吧。

 

原文《早》里清清楚楚地写了,鲁迅“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迟到并不是因为偷懒贪睡,而是鲁迅小小年纪就背负了家庭的重担。

 

鲁迅出生后头十来年里,确实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直到1893年,做官的祖父因事入狱,父亲跟着一病不起。

 

从官员家属,变成了罪犯家属,鲁迅原来人人喊他“少爷”,后来被人称作“讨饭”,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那些年里,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当铺和药铺。

 

药铺的柜台和他一样高,当铺的柜台比他高出一倍。

 

小小的鲁迅,从高高的当铺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进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久病的父亲买药。

 

如此的屈辱,深深地刺痛了少年敏感的心。

 

 

那时的他,和弟弟周作人还忙着做什么呢?

 

找药引。

 

请的医生很贵,药也很贵,药引更麻烦: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

 

原对的意思,就是说必须是原配,兄弟俩翻遍了百草园里的每一块石头,抓来十几对蟋蟀,但怎么就知道是原配,不是小三,不是一夜情呢?

 

后来的鲁迅在文章里痛骂: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鲁迅和周作人

 

这样尽心服侍,但父亲在病榻之上拖了三年,还是去世了…

 

那一年,鲁迅15岁。

 

父亲死后,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

 

曾经敬爱的长辈,在争抢利益的时候,撕下虚伪的面具,对孤儿寡母声色俱厉…

 

 

鲁迅的母亲鲁瑞

 

鲁迅大受刺激。

 

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过早经历世态炎凉,看透成人世界的冷酷,对一个孩子而言,或许是过分残忍,但对一个作家而言,却是绝佳的生活体验。

 

比如曹雪芹,比如张爱玲,比如鲁迅…

 

从此,鲁迅不再是养尊处优的少爷,不再居高临下,而是真正活在了底层现实里,他也不再仰望迷信父权,而是习惯性地怀疑一切…

 

 

 

从此,他只从一个常人的视角,去感知,去体恤。

 

我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认识,鲁迅后来的很多思想,正是源于这种常人的敏感。

 

他写中国乡村最底层的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写看客的麻木,写礼教吃人,他为革命者白白流血而悲哀,为女学生惨遭屠杀而痛心…

 

 

他读《二十四孝图》,读到“郭巨埋儿”,满心厌恶,避之唯恐不及:我不敢再想做孝子了…

 

愚孝,比那些牛鬼蛇神还恐怖。

 

 

他甚至是女性主义者,痛批表彰女子节烈的做法。

 

他说:所有的这些规则,全他妈是男人的主意,上当的全是女人。

 

 

在遥远的100多年前,他就站到了一个位置上。

 

那里高到,足以颠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那里低到,能够给一个平头百姓活着的尊严。

 

 

 

贰丨有趣

 

以前我们的课文里,鲁迅总是在怼人,好像一天到晚在生气,让人误以为,他是个非常严肃、深沉、很凶很不好惹的人。

 

其实并不然。

 

陈丹青就曾说,喜欢鲁迅,是因为他太好玩了。

 

 

陈丹青

 

当年每个认识鲁迅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诙谐幽默,喜欢开玩笑。

 

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

 

唐弢说,每次鲁迅来他家,总是一进门就轻快地在地板上转圈。

 

他给许广平写信,亲切地叫对方“小刺猬”,自称“小白象”,还在署名的地方画上一只象。

 

网友:谢谢,有被萌到!

 

 

鲁迅画的“小白象”

 

而你只要稍微读一读鲁迅的文字,这种幽默感更是溢出纸面。

 

好朋友川岛正在热恋中,鲁迅送给他一本书。

 

他在封面上题词写道:

 

请你,从情人的拥抱里暂时汇出一只手来,接收这枯燥乏味的《中国小说史略》,我所敬爱的一撮毛哥哥呀。

 

这样的赠言,真是闻所未闻,偏偏鲁迅写得出,幽默中还带着狂吃狗粮的祝福。

 

 

他还煞有介事写过一篇《论“他妈的!”》,结尾忽然来了这一段:

 

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他嫌你写的文章水平不高,会说:我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这种东西居然也有发表的勇气。

 

他还说:我总觉得我的灵魂有毒...

 

 

一个有趣的灵魂,绝不会只满足于探索一件事。

 

他爱吃,在北京时常常光顾稻香村,最爱吃萨其马,半夜写不出稿,就来一口,吃得满嘴蛀牙。

 

他爱看电影,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一共看了149部电影,还特别爱看好莱坞影片…

 

 

《申报》电影广告版面

 

众所周知,不想当画家的设计师不是一个好作家,鲁迅才是真正的“斜杠青年”。

 

他是独具风格的插画师,自己的书,别人的著作,他都画过。

 

 

这本《心的探险》的封面设计,鲁迅用了大量古墓门画像来做飞腾在云中的群魔,围绕书名展开围攻...

 

 

《壁下译丛》是文艺论文集,鲁迅用了一幅抽象画。

 

 

为《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而设计的宣传画,选取《选集》最后一幅《德国的孩子们饿着!

 

 

“死有分,活无常!
鲁迅为自己的《朝花夕拾》所绘插画

 

他设计过北大校徽…

 

 

 

他还翻译过几部外国名著,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

 

 

他还是时尚点评家,对女性穿搭很有研究。

 

萧红来他家做客时,他还给萧红上了一堂时尚课: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

 

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现在时尚博主那一套,鲁迅早就玩过了...

 

 

 

此外,他还是绘画鉴赏家、书法家、收藏达人。

 

在教育部当公务员的时候,每周都要去北京琉璃厂,14年间去了480多次,收藏了大量的石刻、版画、拓片、信笺乃至古钱币。

 

 

鲁迅所藏南宋端平通宝

 

 

鲁迅藏山东汉代画像石拓本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提倡写白话文,号召青年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

 

大家千万别被他骗了!

 

他写的《中国小说史略》,通篇文言写成,见解独到,鞭辟入里,薄薄一本,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基础,影响至今。

 

没有多年的古文功底,怎么能做成这样的事?

 

 

鲁迅劝青年不要读中国书,是因为当时社会上充斥着假国学,鲁迅批判他们的武器,就是自己掌握更好的国学。

 

只有熟读古文,他才有底气去打假。

 

看过鲁迅的才华,你会深深叹息,原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弃医从文啊。

 

 

叁丨自省

 

今年年初,一部《觉醒年代》火遍全网,一百年前的年轻人,穿越时空,与一百年后的我们,产生奇妙的共振。

 

鲁迅作为其中一颗明星,如此耀眼。

 

他不仅仅是作家,更是几代中国人的精神领袖。

 

时间就算过去了一百多年,到今天,他的话语依然振聋发聩。

 

 

《觉醒年代》海报

 

他会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他会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他会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他会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他会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模仿“爱国贼”的神逻辑、奇葩言论,惟妙惟肖: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人格破产了!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

 

听听,这不就是今天网络喷子们的原话吗?

 

只要有人提出一点质疑,就要被他们骂不爱国,“阴阳怪气”。

 

这竟然是100多年前,鲁迅先生早就嘲讽过的。

 

 

他洞悉中国数千年的旧社会,无非是: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他说: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

 

 

 

他的剖析如此精准到位,是因为洞察了永恒的人性。

 

而这份洞察,来自深刻的自省。

 

他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他成为当时年轻人追捧的偶像,却从不认为自己就掌握了真理,他总说看不清前路,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

 

 

他常怀悲观、绝望,在最深的黑暗之中,犹豫彷徨…

 

他曾经迷茫,不知道该不该叫醒“沉睡的人”,也害怕把丧气话说出来,毒害了青年人,辜负了人家一片真心。

 

他向青年坦白:我对你们不够真诚…

 

 

 

于是他写出来的,句句如刀,却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比如《药》的结尾,在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原本他并不相信,庸众看客们会来给革命英雄献花。

 

他甚至认为,英雄也应该明白,自己的牺牲是出于理想信念,不能期望自以为为之献身的人们会记得,会怀念…

 

 

比如他鼓励青年:

 

中国青年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而悲观的鲁迅,何尝不是那样的英雄,不是那样的光?

 

他把自己葬送于黑暗之中,为他人照亮了前程,鼓舞真的猛士,奋然前行。

 

这一照,就是百年。

 

 

我记得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深以为然:

 

很庆幸,我们没有忘记鲁迅;

 

很遗憾,我们依然需要鲁迅。

 

参考资料:

《鲁迅全集》、朱正《鲁迅传》、陈丹青《笑谈大先生》、许子东《许子东重读鲁迅》

(图片源于网络

 

如果鲁迅开餐厅,你会去吃吗?

饱弟 福桃九分饱 2021-09-25

今天,我们要聊一家谁也没去过的餐厅。

 

店址不详,电话查不到,不知店主手机号,餐厅哪一年开的?谁也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这家餐厅为一个人而开。

 

店面长什么样呢?大概像他生前最爱去的北京广和居饭庄一样,是座小小的四合院吧。

 

这家店隐形的主人,是今年一百四十岁的鲁迅。

许多年来,我们老以为鲁迅只是愤怒的、孤独的、以匕首投枪精神为食的一个人。其实,他很爱吃,而且是常下馆子、会吃会做,品味不低的一个食客。

 

所以一家属于他的餐厅,最好依照他的品味来营造——

 

院门前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还是枣树。两扇门并不大,跨进门槛,抬头便见小小影壁上,挂了“周动轩”的铜招牌。

 

三个字是鲁迅手书,大概要从《学生与玉佛》的手稿里找——只要他没拿那张纸包油条的话。这是他的笔名之一,起名除了用他文字,哪还用假手他人?

鲁迅手稿

招牌下面,另有一块小路标向左指,也写着鲁迅手书“迅行二字,唯恐食客们腻歪在门前,“今天天气哈哈哈”说起来没完,挡住他人路径。

 

顺路标向左,便绕进了东西长,南北短的院子。大门东边是厨房、西边是库房,时时飘出爆炒酱焖、风鸡腊鸭的香气——这家馆子,一定正。

 

南屋是喝酒的地方: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唯一不同于咸亨酒店的是,柜里添了放酒的冰箱。

绍兴的咸亨酒店

©  图虫创意

当然,侍者的面色也比咸亨小伙计要轻松和善些。如今已不分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今天也多了),所以愿意靠在柜上喝,还是去两边板壁隔出的雅座,要酒要菜,丰俭由人。

 

酒主要是绍兴黄,不掺水,人民币十块一碗,白干、葡萄酒、五加皮、白兰地也有。

 

至于下酒物,无非茴香豆、盐煮笋、大红袍(盐炒花生)、冻肉、油豆腐、青鱼干、熏鱼头之类,愿意自带茶干酱肉河虾一类下酒的,也不拦着。

茴香豆

©  美食台

叫菜也可以,由后面的厨房端进来,尤其推荐的,是一道“软炸肝尖”,用猪肝尖切片,盐、料酒、味精腌一下,挂鸡蛋糊,油炸两次,吃起来又酥又嫩。这道菜,别的馆子里见不到,要不是鲁迅爱吃,我也没听过。

 

南屋酒菜的价钱普遍不贵,北屋才是摆宴吃酒的地方,价码更高,也比南屋显得阔气、热闹许多。只是,菜色依然不名贵,鲁镇福兴楼一元一大盘的清炖鱼翅,自然是不卖的。

 

至于招牌菜,大概就是鲁迅日常的食单:

 

京菜一定要有,而且做得好。广和居的潘鱼、炸虾球、三不沾,致美楼的活鱼四吃,乃至炒肉片、炸丸子、酸辣汤一类简单饭菜,无有不备。

 

酱爆鸡丁要用黄酱,下猪油爆炒,一定要嫩如豆腐,炒腰花要两口锅做,一口锅里焯好了,迅速捞起飞到下一锅里炒,这样才脆嫩。

©  图虫创意

辣菜也要有,为了爱吃辣椒的迅哥儿,怎么不得来几道暖身醒神的!

 

梅菜扣肉要加辣,他当年就拿这个招待过胡适,把刀客特·胡吃得满头大汗欲罢不能,还让人家试试他独创的吃辣椒提神法。

 

四川辣鱼粉皮,他跟郁达夫不知吃过多少来下酒。这道菜虽以“四川”为名,实际川菜并无此一味,是北京人用干辣椒做出来的。

 

至于家乡菜,马兰头、绍氏虾球、清汤越鸡,不可一日无此君。蒋腿不蒸,用他招待日本朋友的法子,干贝清炖了蘸胡椒吃。

 

河鲜不可少,尤其是螃蟹,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句话是他说的。大概也不会有第二个人,会在《论雷峰塔的倒掉》里,能把法海写得勾人馋涎: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蟹和尚”长这样

这段话自有高人誊写下来,装裱成轴,悬在北屋墙上,食蟹时不忘举头观看,味胜陈绍香醋远矣。

 

要想吃顿热乎乎的家常饭,自有一套奉上:红烧鳜鱼、芽菜炒肉丝、萝卜排骨,清炒菠菜鸡毛菜,都在他的平日食单上。

由此可见许广平先生的手艺了!

主食尤其丰富,广和居的烤馒头、丰泽园的银丝卷,最不可少的,是他与周作人、齐寿山常吃的清汤大碗牛肉面,甚至有乌老鸦的炸酱面!当然不用真乌鸦肉,以带皮鸽子肉代之,想必味道不差。

 

唯一确定没有的,是福建菜——什么都吃得的鲁迅,唯独一直对闽菜不太感冒。福建朋友不要生气,先生在厦门任教时想必吃得很好,不然是没有气力为一棵相思树,与拱树的猪搏斗的。

 

虽然饭菜足够丰盛,但没人愿意在这儿吃完饭就走。

 

向东还有一个小门,通向一座院内,许多来客甚至不为喝酒,而是径往此处,消磨一个白日。

 

小院内百草丛生,有一株高大的皂荚树,墙根里藏着低唱的油蛉和弹琴的蟋蟀,何首乌藤和木莲藤交错攀爬在墙上,夏天有鸣蝉黄蜂,冬天有麻雀和张飞鸟。

 

它像百草园,却不叫百草园,也不会有人蠢到把这个名字再安它头上。

大约是这样吧,但不是真正的百草园

©  图虫创意

院子的北面是一间大屋,里面有几张八仙桌,算是茶座,中间一张大长桌上陈列着各种点心,可以买了端去茶座上吃喝。茶叶可以自带、可以现点,反正好茶粗茶都有,享用哪一种,用鲁迅的话说,看有没有工夫了。

鲁迅故居

©  图虫创意

屋里屋外都有茶座,可以随意,唯独里间书房,端着点心是不能进的,须得出门洗净手再入——旧书架上摆着种种线装书,大概有些石印的《山海经》,绣像本的《西游记》《荡寇志》之类,翻书时,里面会飘出一张小孩儿描红的荆川纸来。

此处有些什么点心呢?

 

北京稻香村的饼干是必备,不是今天的稻香村,而是1926年关门的那家老稻香村——当年鲁迅吃甜食牙痛,看完牙医还忍不住去买一包的饼干,不知得有多好吃。

 

还有精制的羊羹,毕竟让先生吃到牙痛的就是它!他大半夜忍不住朵颐的柿霜糖,也要给大家带来。

柿霜糖是河南荥阳特产,据说长这样

©  大象网

萨其马必须是每条根根分明,掰开能拉出糖丝,嚼起来脆生生的——不管他弟弟周作人再怎么嗤笑北京点心,这也是他跟儿子都不舍得分享的宝贝。

小白象与小红象

也许,还有他笔下为魏连殳准备的闻喜煮饼,香甜又充实的味道,他平日一定爱吃。

大概还有法国面包坊卖的奶油蛋糕,他在北京任教育部佥事时,一发工资就跑去买二十个回家,主要给母亲吃,他自己也吃些。

 

还有一种少见的点心,白薯切片,拌上鸡蛋、面粉一炸即可,后人把这种点心叫“鲁迅饼”——那是他的元配夫人朱安为他发明的,却没有多少人知道。

朱安(1878~1947)

不知在小院里享用茶点的人们,会不会从每一碟里,读出他一生的故事。

 

这家只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餐厅,大概就是这样吧。

 

不必豪奢,但也足够多彩,多彩到我们为隐形的主人庆幸,他横眉俯首了55年的人生足够有趣,也享受过一个妙人应得的福分。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平面设计师、影迷、食客、闰土的朋友迅哥儿、小刺猬的爱人、小红象的父亲小白象,鲁迅先生,今天一百四十岁了。

在他离开的八十五年里,人们想过许多办法,纪念他不曾过的每一个生日。

 

曾经有人将他当作一面旗,也有人当他是一尊神。可当那个有肝胆有才情、有生趣有脾气的男人,至今仍在我们心头鲜活跃动时,是旗是神,已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愿意为他盖一家“餐厅”,因为他的一生值得,就像他值得一座丰碑、一座公园、一座高山那样。

 

先生,生日快乐。

©  沙飞 摄

参考资料:

[1]二毛.民国吃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

[2]薛林荣.鲁迅的饭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灵感来自蔡澜先生随笔《大辣辣》

 作者 - VJ 

 设计 - 饱主任 

所有跟帖: 

眾神之城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9/26/2021 postreply 14:19: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