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和上海的努力,终于被看到了!

张文宏和上海的努力,终于被看到了!

2021年09月24日 16:02 来源于 财新网
 
防疫措施的一种整体气质,是能感知到的。上海给人的感觉就是专业、科学,不是动辄雷霆万钧的行政力量,多是专家和学者的理性判断
资料图:张文宏。图/视觉中国

  本文系博客精选,来源于“赵亚姣的博客”

  文|青柳

  自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在反复强调一个概念——上海经验。

  这个经验日前被高度肯定了。

  9月17-1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上海举办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

  会上强调,“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经验……”这句话很亮,仿佛是说,上海等地做得确实很好,这必须承认。

  那么到底什么是上海经验,上海经验又强在哪?

上海不易,但波澜不惊

  仔细梳理能发现,自疫情发生以来到今天,上海几乎每天都在新增病例,大多是境外输入的。

 

  疫情发生后,上海是接收境外入境航班最多的城市,直到现在,浦东机场还承担着全国近1/3的出入境航班客流。

  可以想见这种风险,有的城市不就是因为机场操作失误,导致防疫链条整段垮掉?

  当然,上海仍然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这其间发生过数次零星本土感染情况,有的就发生在浦东机场内。但最后的处理很及时,流调很迅速,定位很精确,基本波澜不惊。

 

  上海最突出的,是到现在没有搞过全员核酸检测。相比有的大城市,全员检测基本是标配,而且一下连搞几轮,甚至有的在排队检测时还导致传染扩散,闹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不全员核酸检测,说白了,就是发现早、处置快,能迅速找到风险点。

  从常理来讲,其实也没人愿意全员核酸检测,这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但要是传播链条摸不清楚了,也就只能硬着头皮都测了吧。中间还点缀着一些防疫工作者累到虚脱、热到脱水的“正能量”新闻,让人看着既心疼又无奈。

  此外,还有些细节也在丰满着上海经验。比如今年1月开始,上海是第一个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的城市,彻底隐去了隐私信息。相比于别的城市动辄有患者遭受网暴,上海基本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这本身也是管理到位的表现,毕竟很多隐私信息是内部泄露出去的,我就在网上看到过某大城市的患者流调报告,从姓名到身份证号清清楚楚。

  张文宏几次强调过“动态清零”,所谓“动态清零”,就是城市运转不停止,该吃吃该喝喝,一边正常生活,一边清零病例。上海很明显就是顺着这个思路的,几次出现本土病例,但城市没太大影响,疫情也没扩大,很快结束。

  作为普通老百姓,大家都怕疫情,但谁不希望折腾少一点、动静小一点?一轮轮核酸,一次次封店,有几人受得了?

 

 

 

令人安心的专业感

  当然,疫情防控的措施细节,其实老百姓并不知道得那么真切。比如流调的快速锁定,背后是怎样的技术手段,其实一般人也很难说明白。

  但是,防疫措施的一种整体气质,是能感知到的。上海给人的感觉就是专业、科学,不是动辄雷霆万钧的行政力量,多是专家和学者的理性判断。

  无需回避,这种专业感相当程度是张文宏塑造的。

  张文宏堪称一个现象,他成了疫情以来稳定人心的一个标志。他安稳人心的方法,也不是空洞无物的,基本都是冷峻、真实的理性发言,未必好听,但比较让人安心。

  张文宏有时也被抬到了极高的位置,甚至说他是“上海的守护神”。客观来讲,这句话未必准确。其实仔细看看,公开发声的上海专家还有很多,上海的疫情防控,也绝不可能是一人之力。

 

  但像张文宏这样的专家,常在发布会上占据重要位置,发言也基本言之有物。相比于某些地方的发布会,主要就是公布管制计划,比如宣布“非必要不离X”,娱乐场所何时起关闭,哪个哪个小区封闭。

  而且也能看出来,在上海专家意见很大程度上被吸纳为公共政策。专家表达的理性和行政决策的克制,在上海常能构成逻辑上的一致,二者是同构的,不会有太大意外。这也就实现了民众对政策行为的可预期性。

  这种可预期性,就是稳人心最有效的办法,因为这本身就是相关部门掌握局势的一种姿态。当然,这一切只能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如果自己都摸不清状况,再指望从容淡定,也是不太可能的。

 

 

 

上海终究是上海

  疫情发生以来,一个肉眼可见的现象是,上海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大为提高了。

  几年前,整体舆论还不是这样。舆论里的不少声音,是指向上海的GDP增长不够快,经常到不了全国平均水平;有的也指向上海在互联网经济里没那么亮眼,似乎没赶上风口,是个有点苍凉的老大城市。

  我记得曾经有个非常刺激眼球的说法:上海将沦为环杭州城市——那时候杭州的互联网经济正风生水起。

  几年过去,再回过头看,真是令人感慨。尤其是经历了疫情,可谓是测出了一波“文明的深度”,上海终究是上海,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上海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城市”,是从近代历史分界线上生长起来的城市。百年来精英化、知识化、全球化的城市空间,似乎构成了一个隔离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上海气质。

 

  这种气质经常会被嘲笑,“上海人”在互联网上一度被人调侃。现在看,那些斤斤计较、精明算计,换一个语境,完全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正向意义。

 

  当然,这些对上海的赞美,也不妨保持一点理智。这其中可能有不少情绪化的成分,客观来讲,上海的公共决策,近些年在舆论上引发争议的也不少。

  有一个电影叫《上海堡垒》,电影不太行,但这个概念倒是挺有意思——上海是堡垒。上海似乎成了现代化的一个堡垒,它应该也必须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标记物,它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是可以被拿来参照的。

 

  但选定上海来投射对现代化的想象,终究还是令人欣慰的。人们对上海的关注点,似乎少有宏大叙事,比如GDP数字、产业发展等——当然上海可能也不再需要这种荣誉,更多的都是细节,是对市民的尊重。

  比如之前拿出来做样板的虹桥高铁站,说它一个优点就是有什么厕所智能管理系统,有没有人在使用一目了然,避免了敲门问路的尴尬。

 

  很多人赞美上海,估计确实有不少溢美之词,但一种心态是真实的:希望生活得更体面一点,并且人们把这种体面定义为文明、现代化。

  希望上海能担得起这份期待,更希望这种期待,不要最后只变成一种“城市特征”。

 

 

==============================================================

 

歪嘴时评·王亚军

歪嘴时评·王亚军 11 hours ago
 
王歪嘴:逻辑思维是个好东西
 
为了确保数据准确,用了四个多小时翻了2020年元月疫情爆发到2021年9月23日期间,
 
发生在各地的“境外输入”案例,果然结果很稳定,证实了我的判断。
 
从去年4月份开始要求入境隔离14天每天做一次核酸检测,
 
到所有入境人员执行14+7强化隔离政策每天做两次核酸检测。
 
再到最近三个月开始实施的登机、落地必须持有疫苗接种证明,再加上21天隔离和每天两次核酸检测。
 
入境人员管控力度和防控措施已经登峰造极,但境外输入病例却从未间断过。
 
一个人为了回到祖国怀抱,在登机前做了核酸检测还注射了疫苗,
 
落地后被拉到指定的酒店开始体验集中隔离“14+7”的生活。
 
每天被拘禁在在二三十平米的房间里足不出户,一日三餐之还有两次核酸检测,全部自费,
 
费用从八千到一两万。
 
熬过21天核酸也全部显示阴性,终于允许回家团聚,拥有走亲访友吃喝玩乐的自由三五天后,
 
突然空降一群身穿防化服的大哥哥强烈要求带你去做个核酸检测,虽然国产试剂盒检测概率挺没谱儿,
 
症状体征肉眼可见的时候也要检测个几次十几次才碰巧给个阳性反应,但对境外回国解除隔离的人员来说,
 
检测结果却一直非常稳定,一定肯定必须是阳性。
 
 
由此可见,要么承认中国执行的21天隔离以及核酸检测都没卵用,要么承认疫情已经全面爆发全民感染,
 
境外输入只是一个以防疫之名推进监狱化制度、搜刮民财的借口。
 
特别是当我发现所有的“境外输入”都不公布航班来源,要么是这位旅客感染的病毒在飞机上不会传染,
 
要么是这位入境旅客在航班落地前没有感染。
 
虽然每次逻辑推理总会得到最不想得到的那个结论,但我依旧认为逻辑思维是个好东西。
 
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像个傻逼一样活着,有了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发现身边无处不在的傻逼,
 
庆幸自己成为傻逼眼中的异类。
 
 
文:王歪嘴 2021/09/24
 
欢迎光临歪嘴杂货铺: https://k.koudai.com/NQNltilF

所有跟帖: 

月球上有一艘「遠古飛船」,裡面竟然有「人」…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9/24/2021 postreply 07:21:2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