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不是林某杰

谁人不是林某杰

西坡 人间三角 Today

Image

图|丹哥

 

福建疫情仍在继续。来自仙游县枫亭镇的林某杰,被很多人认为是本轮福建疫情的“罪魁祸首”。

 

林某杰近三年来都在新加坡打工,以前每个月能赚一万多块人民币,最近只能赚到四五千块。于是他决定回国,与一直在家里守侯他的老婆孩子团聚。

 

8月4日下午3点,林某杰搭乘的飞机从新加坡起飞,当天晚上8点降落厦门。之后按照防疫流程,他被送到隔离酒店。整个过程层层把关。厦门隔离了14天之后,再被送到仙游隔离7天。

 

隔离期间,他做过9次核酸检测,3到4次血清检测,结果都是阴性。于是在8月26日,他终于结束隔离,回到久违的家里,与妻儿团聚。到家之后,他又居家隔离了7天,饭都是由家人送到楼上。

 

9月10日,林某杰一家相继被认定为确诊病例,目前全都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隔离。感染人数最多的铺头小学和协盛鞋厂,被认为是经林某杰子女和妻子传播引发。

 

确诊之后,林某杰和家人便收到很多谩骂的骚扰电话和短信。

 

谩骂声音包括“在国外待着死回来干嘛”“干嘛要过来害人”。

 

林某杰的母亲,被不少人指指点点。也有人骂林某杰的儿子“该死”。

 

骂人者都不说身份,有的打电话有的发短信,但“基本天天有人骂。”面对谩骂,林某杰自己还能承受,但特别担心老人和孩子。

 

林某杰的遭遇既让人同情,又颇有代表性。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对确诊病例的谩骂、人肉搜索、八卦、吃瓜、污名化、猎巫便没有停止过。

 

指责者常常忘了,这些“倒霉蛋”首先是病毒的受害者,自己与家人的身体健康、工作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是径直将他们当作病毒的“友军”。

 

比如疫情发生初期,回国人士被海量的网络声音痛骂“建设祖国没有你,千里投毒你第一。”

 

不管相关人士是在外留学还是工作,他们的回国举动乃至回国动机都备受指责,“搭便车”“破坏抗疫大局”“自私自利”“两头便宜都要占”。

 

这些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在电视上动情表态的海外中国人,在疫情之下成了原罪在身、低人一等的存在。

 

林某杰只是最新的攻击对象而已。

 

回国当然不是唯一的原罪,一直在国内待着的人也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两大现成的罪名:“乱跑”和“乱搞”。

 

小道消息的精彩程度往往堪比故事会,流调报告就像故事批发市场,人人都是小说家。从流调报告还衍生出许多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文章,动辄十万加,叫好又叫座。

 

只不过,吃瓜群众都不是林某杰,也从不觉得自己会成为林某杰。

 

重压之下,百分百无辜的林某杰一边为自己辩护,一边也忍不住道歉起来:“如果我真的是源头,肯定是我的不好,向大家道歉。希望大家对我的家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可是,一个从头到尾遵守防疫规定的公民,即便真的是源头,又何必去道歉呢?一个人为什么要为自己没有做错的事情道歉?

 

另外一方面,林某杰很可能不是真源头。9月16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尤其是测序结果,认为疫情的源头病例可能系在集中隔离期间感染,并进而导致后续疫情发生。

 

也就是说,林某杰可能本来是没有中招的,但是在集中隔离期间中招了。结果挨骂的是他。

 

退一万步讲,抗疫防线是由一道道制度构筑的,虽然疫情防控离不开每个人的自觉配合,但是当疫情防线出现漏洞的时候,指责某个个体也是毫无意义、毫无必要的。如果当事者违反了相关规律,那么直接让法律给予惩罚就好了,在法外施加私刑,非文明社会所为。何况,大多数时候网络暴力建立在臆想和以讹传讹之上。

 

当一群人感到不安,他们做出的反应不是诉诸程序、改进制度,而是随意揪出几个坏蛋痛打痛骂一顿,这样的人群不管生活在公元多少年,他们都是蒙昧的、野蛮的、愚蠢的。

 

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第二天不会成为林某杰。

 

(新闻事实据澎湃新闻报道《对话|莆田疑似源头病例:收到不少谩骂和骚扰,希望能被理解》)

 

 

============================================================

 

按下傻逼,浮起伞兵

西坡 人间三角 1 week ago

最近看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消息:为了让大家不再说“伞兵”,百度贴吧现已解禁“傻逼”关键词屏蔽。

 

Image

Image

 

百度贴吧为什么这么闲,是因为有关方面发出了呼吁:“伞兵”是光荣、值得尊敬的职业!不要污名化伞兵。

 

Image

 

 

原来是很多网络社区禁止使用“傻逼”一词,所以很多网友用“伞兵”来代替。

 

我觉得网友本来肯定没有污名化伞兵职业的意图,就像“兰州烧饼”这个词不是为了侮辱兰州这个美丽的城市和烧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食。

 

何况,“伞兵”前边又没有加“中国”,我不太理解为什么非要拿伟大光荣的中国伞兵来蹭这个不好的“伞兵”用法。

 

本来大家还没有想到“伞兵”是在污名化中国伞兵,非要把中国伞兵拉来沾脏水,然后义正严辞呼吁“不要污名化伞兵”。问过中国伞兵的意见吗?

 

为什么大家说的不能是“美国伞兵”“日本伞兵”“纳粹德国伞兵”?

 

当然,如果用“伞兵”代替“傻逼”的做法过于泛滥,就像“小姐”“同志”那样驱逐了本来的含义,那么现实中的伞兵是有可能感到被冒犯的。

 

但是目前“伞兵”的使用还是局部现象。如果不是看到百度贴吧通过解禁“傻逼”来保卫“伞兵”的纯洁性,我还没有意识到“伞兵”已经成了骂人的词。

 

所以我觉得此时发起“不要污名化伞兵”的倡议有点反应过度,属于没有污名制造污名也要反对污名。这个倡议本身在客观上反而起到了污名化伞兵职业的作用,因为普及了“伞兵”可以代指“傻逼”这个小众知识。

 

我想起自己干过的一件缺德事。高中时有个同学长得特别黑,大家经常拿他开玩笑,给他取了很多绰号。有一次我义正词严地在班里讲:“我们同学之间要相亲相爱,不要随便给人取绰号,更不要搞种族歧视”。

 

你觉得这位黑同学会领我的情吗?当然不会。我刚说完班里就爆发出可以掀翻屋顶的笑声,从此“我们不搞种族歧视”就成了嘲笑这位同学的新说辞。

 

你看,语言就是这么神奇。语言像水一样,可以绕开所有人为设置的规则,实现它本来的意图。

 

强迫人们高尚,“高尚”可以成为一个贬义词。禁止人们低俗,“低俗”可以成为一种荣誉。

 

没有一种规则可以改变人性。规则设置不当,只会激起人性的逆反。

 

归根结底,网友之所以使用“伞兵”,是因为网络平台打不出“傻逼”,他们对“傻逼”没有偏爱,对“伞兵”也没有仇恨。这是屏蔽词机制下的语言自然流变。

 

然而一旦有人望文生义,要大张旗鼓捍卫伞兵的职业荣誉,其他人也就很难发表反对意见。

 

其实想想,百度贴吧也挺无奈的,为了保护伞兵总不能禁止使用“伞兵”这个词吧,要真那样就更容易被上纲上线说对伞兵不敬了。如果把“伞兵”屏蔽了,网友还有可能发明出新的代称,到时候没准更棘手。所以干脆让大家返璞归真继续骂“傻逼”吧。

 

现在想想,当初为什么要禁止使用“傻逼”呢?

 

互联网的语言治理好像画了一个圈。

 

9月6日,哔哩哔哩社区小管家发布公告:

 

为维护社区环境,B站将针对近期网上某些污名化光荣职业,缩写简化或歪曲语义进行人身攻击的用词,进行集中治理。

 

根据社区规则,我们将处理包括但不限于 “伞兵”“nmsl”“孝子”“孤儿”等词汇,禁止其被作为人身攻击、引战等违规引申用语的方式出现在互动或视频内容中。多次违反社区规则,情节恶劣的账号将会予以封禁。

 

Image

 

问题在于,这些“坏词”是能抓完的吗?

 

只要人们心中的攻击欲不消失,词语是保卫不过来的。

 

互联网平台如果真的想要维护“良好的社区环境”,运动式地封堵一些“坏词”是远远不够的。责任当然不止在互联网平台。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很多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内容型平台,客观上是受益于社会撕裂的。

 

在社会撕裂的地方,流量像石油一样喷涌而出。没有哪个平台可以抵御这样的诱惑。

 

做自媒体的人都知道,理中客是没有流量的,必须树立靶子,挑动情绪,才容易收获十万加。我们不能说人性本来如此,因为现实中人群并不是这样交流的。而是当前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容易放大极端化、对立化的声音。

 

只有建立新的对话场景,引入新的对话规则,才有可能避免“伞兵”与“傻逼”的转圈游戏。

 

归根结底,在现实世界我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来弥合冲突,网络上缺少这套规则。举例来说,假如一家咖啡馆的人都在互骂“傻逼”,它是没办法正常运转的。但是为什么到了网络上,一群互骂“傻逼”的人能够成就彼此的十万加呢?

 

我们真正需要保卫的,不是“伞兵”这个词或者这个职业,而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说话方式。

 

前两天,在邵老板朋友圈里看到一句话:活在最容易“链接”的时代,却有着最强烈的孤独感。或许每一个嘴里喊着“伞兵”的人,都是像天上的伞兵一样孤独的。孤独无处释放,转化成了仇恨、怨怒、攻击。

 

三角笔记:强迫人们高尚,“高尚”可以成为一个贬义词。禁止人们低俗,“低俗”可以成为一种荣誉。

 

 

==========================================================

 

碎片化时代,保卫完整的自己

西坡 人间三角 Yesterday

【西坡札记076】意义和幸福,哪个更重要?

 

“我从来都不是那种追求幸福的人”,赫尔佐格说,“我猜我追求的是别的东西。”

 

别的东西具体是指什么?赫尔佐格回答:“赋予我的存在以某种意义。”

 

我前几天终于看了《无依之地》。在此之前,曾经反复被各种影评剧透,让我以为这部电影是讲美国边缘社会的,是关怀美国弱势群体的。

 

看完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主人公之所以选择“浪迹天涯”,不是因为人情冷漠、社会不公。她有物质条件很好的妹妹,妹妹也爱她,邀请她留下。她在路上遇到了合得来的新伴侣,但短暂尝试定居之后还是逃走了。

 

她为什么要拒绝安稳幸福的日子,去无依之地流浪?

 

答案很简单,她老公去世了,那个给她安定感、意义感的人没有了。

 

片子里的“无依之地”,显然有两重含义,一重是现实上的,一重是精神上的。而导演想要强调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无依之地。

 

一旦某个人的“锚”消失了,Ta就成了世间的浮萍。

 

意义和幸福,哪个更重要?

 

我的答案也是“意义”。

 

不过在现代社会,传统已经失落,即便没有失落也沦为了观赏品,意义感其实更加稀缺了,意义的来源也更加随机。

 

我们从新闻里看到的很多荒唐事,都是水上稻草对溺水者的戏弄。

 

【西坡札记078】说难听的真话,还是说好听的假话?

 

“练习好好说话”这句口号很容易被误解成“说好听的话”“说让别人开心的话”,很多人以为这是情商高的表现。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面临“说难听的真话,还是说好听的假话”这个选择,我肯定会选择说难听的真话。

 

真话可能伤害关系,但假话一定伤害关系。

 

真话伤害关系是一时一地,时间长了,关系可能得到修复。假话伤害关系是永久的,时间越长,伤害越大。

 

如果一段融洽的关系是建立在假话的基础上,那么为了保持融洽,假话必须天天讲日日讲。如果你坚持讲假话,哪怕真话不再有害,你也将失去讲真话的底气。

 

我们要有勇气承受真话带来的伤害,才有可能从惨淡的现实谷底出发,一寸一寸地攀到山峰之上,等待旭日东升。

 

瑞达利欧说:“理解现实,接受现实,应对现实,既是务实的,也是美妙的。”

 

拒绝接受现实,就是拒绝接受自己。拒绝接受自己,自我将永远是一个虚幻的泡泡。

 

【西坡札记083】保卫完整的自己

 

今天看到有人说:“我已经被摧毁了,有一点点闲暇就很恐慌,打游戏会难受,读书会难受,看电影会难受,专注于一件事都会难受。写稿时候也不会很专心,而且四处摸鱼。我的生活碎片化了。”

 

我深有同感。我是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被摧毁了呢?前段时间,跟两个很喜欢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以往我们每次聊天都开心很投入。这次依旧开心,但是聊天过程中我反复拿起手机处理事情、回复信息。

 

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非常讨厌,既对不住朋友也对不住自己。那些事情真的重要到需要中断跟朋友的面对面聊天来处理吗?没有。但我陷入到了“随时觉得自己很重要”的幻觉中。

 

真是一个恐怖的征兆。一旦我们习惯于时间精力被切割成碎片,就很难恢复完整的、有机的状态。

 

进入随时响应状态的人,其实已经失去了自我。他们变成了牵线木偶,网络另一端无穷无尽的“需求”定义了他们。

 

掌握自己的时间线,把大块大块的时间留给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重新鲜活起来。

 

【西坡札记084】学会拖延

 

上回书说到“保卫完整的自己”。在碎片化时代,拥有完整时间线的个体会因为稀缺性而逐渐显示出价值。问题在于如何做。

 

最重要的一点,学会拖延。

 

长期以来,拖延症都被妖魔化了。事实上,拖延症非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我们对抗信息洪流的有效武器。

 

塔勒布说:“由于拖延源于我们的自然意志,传递了我们自身动力不足的信息,因此解决方案就是换个环境或者换份工作,让自己不要那么纠结或者压抑。很少有人可以领会这样的逻辑,人们应该过一种视拖延为有益工具的、基于自然风险进行决策的生活。”

 

一个人习惯于拖延不等于不理性,更可能是他所从事的事业是他不真正认同的。

 

我们可以用拖延的方式过滤掉大多数噪声,等待内心的真正声音涌现。

 

拖延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大脑在幕后思考,会把不同事务的优先级排列出来。

 

反过来,假如一个人完全没有拖延的习惯,那么他的时间线就会被无数的事务切割成一个个零散的单元。他会失去个人时间的主导权。

 

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拖延,而是如何拖延。

 

【西坡札记085】严肃对待自己的工作

 

越来越发现,我喜欢那些严肃对待自己工作的人。

 

工作不仅是谋生赚钱、养家糊口。每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都会遭受不理解的目光,“这人是不是有病?”“资本家附体?”“不食人间烟火”“何不食肉糜”……

 

事实上,我从没有资格“脱离群众”。但我确确实实一天都没有做过所谓的“财富自由梦”。每当我看到“财富自由”四个字,我脑海里都会出现一句诗“碧海青天夜夜心”。

 

如果有心,你也不难发现,那些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朋友,过得更充实,更坚定。

 

而那些一边抱怨工作一边拼命从工作中获取各种“资源”的人,通常不会幸福。

 

工作不是跳板,不是手段,不是途径,它就是意义的来源。工作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度链接的唯一方式。

 

莫言说:“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这就是我见到铁匠就感到亲切,听到铿铿锵锵的打铁声就特别激动的原因。这就是我一开始写小说就想写打铁和铁匠的原因。”

 

我不是说所有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而是说如果我们不想虚度此生,就要努力去从事有意义的工作。

 

Image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