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蛆,焉知蛆之乐

本帖于 2021-09-06 17:41:59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子非蛆,焉知蛆之乐

 

 

余少镭 现代聊斋余少镭 2/21
 
Image
【水仙殿】68×35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Image
 

开年第一篇,挺不想恶心大家的,但没办法,时势使然,想起袁枚《子不语》里一篇让人细思极恐的故事。

 

故事叫《水仙殿》,发生在杭州。某一个开科之年,所有考生在文庙的明伦堂集中,考前先由廪lǐn生负责给应试的童生进行“保结”。

 

所谓廪生,简单可以理解为有编制生员(秀才),每年有官方助学金拿,也得承担给一些童生作保的责任,就是保证考生身家清白,政审过关,没有冒名顶替等违规情况。

 

那一届的廪生中,有一位姓程的,该去“保结”那天,他一大早便正好衣冠出门,走了两三里地,忽然又掉头回家,进了书房,闭门而坐,口中念念有词,像在跟人聊天一样。

 

家人以为他考试压力大,精神出了问题,也不敢打扰他。

 

没多久,程生又开门走了出去,很久都没再回来。家人心想好了,这下正常了。

 

不料,过了一个时辰,一位该由程生作保的童生竟找上门来,问程生在不在家,说在明伦堂里等他很久了,时间到了都不见人,急。

 

程家人慌了,说他一早就往文庙去了呀。正想细问,便见一位住在附近的箍桶匠(旧时制作和维修木桶的工匠),扶着程生踉踉跄跄走回家。家人一看,只见程生全身湿透,脸上涂满污泥,瞠目结舌,像极了中邪的样子。

 

赶紧按民间偏方,灌姜汁,涂朱砂辟邪。

 

一会儿,程生终于能开口说话了:“我出门走到街上,遇一黑衣人朝我拱手,我一下就迷糊了,只知道跟着他走。他说,你回家收拾一下行李,再跟我去逛水仙殿,包你销魂。我就将他带回家收拾行李,跟他走出涌金门,到了西湖边,看到水面上有一座平时没见过的豪华宫殿,金碧辉煌,里面还有美女在跳艳舞。那黑衣人指着宫殿对我说,那是水仙殿,你觉得,到殿里看美女跳舞跟到明伦堂保童生,哪种更爽?我说当然看艳舞更爽。他说那还等什么。我正准备跳下去,忽听身后一声大喊:‘恶鬼勾人,别下去,别下去!’回头一看,正是死去的父亲。这时黑衣人怒了,动手跟父亲打起来,父亲快打不过他了,我一时不知道咋办好,刚好箍桶匠走过来,就像有一股热风吹入水中,黑衣人消失不见,水仙殿和父亲也都不见了,我这才回家来。”

 

家人赶紧重谢箍桶匠,又问他怎么这么巧就救了程生,箍桶匠说,今天本来是涌金门内一户人家预约箍桶,我走到西湖边,天很热,突然发现地上有人落了一把伞,就想捡起来遮阳,没想到走到伞边,突然听到水里有异响,转头一看,才知道有人落水,赶紧救人。您家相公当时一头硬要往水里扎,我生拉硬拽,好不容易才把他救上来。

 

程生的妻子忍不住说:“人乃未死之鬼也,鬼乃已死之人也。人不强鬼以为人,而鬼好强人以为鬼,何耶?”

 

这可算天问了:人鬼轮回,殊途同归,但人从不会强迫鬼做人,鬼却总喜欢强迫人做鬼,这到底是为什么?

 

此话一出,忽听得空中传来一个声音说:

 

我亦生员读书者也。书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等为鬼者,己欲溺而溺人,己欲缢而缢人,有何不可耶?

 

不好意思,我也是读书人,书上说了,所谓仁者,就是自己想有成就,也希望能帮别人有所成就;自己想通达事理,也希望能帮助别人通达事理。我们做鬼的,自己溺死了,也想帮助别人溺死;自己吊死了,也想帮助别人吊死,这有啥不对吗?

 

说完,空中那鬼又大笑几声,然后就消失了。

 
 

这个故事,情节平平无奇,重点就在于最后这一番鬼话。

 

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鬼的奇葩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第六》最后一章,全文如下:

 

子贡问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孔子说,如果有人能够泽被苍生,可不可以算一个仁者。孔子说,岂止是仁者,必须是圣人啊。泽被苍生,那是尧舜想做都做不到的事。仁者的境界还不用这么高,自己有个小目标,也能帮别人实现小目标;自己想深明事理,也能帮别人深明事理。将心比心,就是在通往仁的大道上前进。

 

子贡为什么有此一问,因为孔子把“仁”定为儒家的核心嫁植观,却从来没给“仁”一个官方解释,所以《论语》中有不少弟子问仁的记载,每一次,孔子都针对不同学生,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给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线。

 

子贡可算是孔子门生中在政商方面都最有成就的人,政方面当过鲁相、卫相,经商又成了鲁国首富。孔子就告诉他,求仁,不要想着泽被苍生那么弘大,只要将心比心,凡是自己想实现的,也能帮别人实现,那就可以算是仁者了。

 

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先富起来,也要帮大家实现共同致富。

 

是不是挺崇高的。

 

但是,在通往仁者的高速路上,如果碰到ETC自动抬杠,也有人会这么说:我就是不想立也不想达,你吃多了撑着吧干涉我的自由。

 

也是,比如有人就是喜欢跪着,觉得那样才通体舒泰,他们对“男儿膝下有黄金”的理解,就是男人只有跪下去才有钱赚,你自己“欲立”就自己争取站起来好了,还想着让他们也站起来,那就分分钟都可能被反噬。

 

所以,故事中鬼的那句话,听起来荒诞,里面也包含着归谬法:拜托,大家都是读书人,都被教育过“己欲立而立人”,推而广之,我们当鬼的,自己溺死了、缢死了,“纵做鬼,也幸福”,所以也想尽量帮多一些人走共同幸福的道路,这有错吗?

 

没毛病。

 

再看程生,身为廪生,领着国家的助学金,相信也曾悬梁刺股一门心思憋着将来好好为人民服务,可一看到豪宅和美女,立刻就忘了初心,一头要往里扎,拉都拉不住。他亡父现身阻拦,跟鬼撕打,他也只是围观了整个过程,没想过要出手帮忙——说好的孝呢,难道只停留在孝话里?

 

其实也不难理解。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现在黄金屋和颜如玉就在眼前,跳水即可得,放弃了,再去科考,不一定考中,又将是多少个悬梁刺股的漫漫长夜。你看,朝仓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现在轮到你了,你跳不跳?

 

所以,你说那箍桶匠是不是很多管闲事,换我是鬼,我也要人肉他、威胁他、恐吓他,天天在他耳边说,我知道你家在哪儿,今晚就上门喝茶。

 

当然,做鬼是不是真的很幸福,这会不会是鬼计被识破后的强词夺理,这个得等我也做了鬼才知道。

 

子非鬼,焉知鬼之乐嘛。

 

不过,曹操小时候的故事,倒是可以给我们提供另一个参考角度。

 

忘了在哪儿看过的,说曹操跟两个小伙伴玩,见邻家满园春色关不住,黄澄澄的杏果挂满枝头。三个小伙伴垂涎欲滴,想翻墙到园内摘杏吃,可又不知道安不安全,有没有恶犬。曹操自告奋勇说,我先翻过去,啥情况再告诉你们。说着三两下就翻墙过去——不成想,墙那边是一口大粪坑,曹操往下一跳,就掉进了坑里……

 

详情就不描述了,换一般孩子,惨叫或哀嚎那是必须的,可曹操要这样那就不是曹操了,他硬是捏着鼻子朝墙外喊,墙里就是一座大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哇哈哈,哇哈哈,你们快过来吧。

 

第二个小伙伴听说,也利索地翻墙、掉坑……他本能想大喊,曹操立马捂住他嘴巴,小声说,咱俩都一身屎了,能让他一人独善其身吗?小伙伴立马明白,捂着鼻子朝墙外喊,这里杏子太好吃了,快过来吧。

 

扑通。

 

虽然是黑曹操的段子,但这样的“人”,你敢说没遇到过吗?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袁枚故事里那个用“己欲溺而溺人”为自己坑人辩解的鬼,也是无数“曹操”中的一个。

 

他们只是纯纯的坏,一点也不蠢。

 

真正蠢的,是那些在粪坑里甘之如饴的蛆。

 

但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又犯了一个认知上的错误。这错误,有可能导致蛆们群起而攻之。那就是:

 

子非蛆,焉知蛆之乐。

 

 

 
再安利个人视频号,重剪了《肖申克的救赎》里最后的经典镜头:如果,你和自由之间的距离,隔着五百码的粪坑,你爬吗?
 

 

-END-

 

 

在这样的女性面前,我无地自容

余少镭 现代聊斋余少镭 2/10

Image

【巾帼战须眉】35×35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Image

 

一个女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碾压男人,昨天我已见识到了。素未谋面,但她已开始替我承受本来我该承受的,而我只敢在朋友圈表达惭愧,在这个能给我带来酒钱的公众号里,屁都不敢放一个。

 

只好再讲一个故事,一位旧时代的女性,也是在生死关头扛起了一切。

 

故事来自清代作家宣鼎的笔记小说集《夜雨秋灯录》,标题《王大姑》,发生于咸丰年间,著名的台儿庄。

 

当时台儿庄属峄(yì)县,因为濒临运河,交通发达,是全县经济最好的一个镇。镇上有一大家族,姓王,其中有一户人家,生了一对儿女,儿子叫懋修,秀才,流转各地当私塾教师。

 

故事主角是这家的女儿,也就是懋修的妹妹,小名大姑,长得楚楚动人,又天资聪慧,从小就喜欢读烈女故事,常被书里人物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王大姑长大后,也嫁给一秀才。不幸的是,丈夫有慢性肺病,常咳嗽不止。嫁过去才半年时间,王大姑就在老中医的忽悠下,一连三次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熬成汤药给丈夫喝。

 

最后当然治不好,丈夫死后,大姑想以身殉夫,怕亲人伤心才作罢。

 

丈夫死后,家中无人,大姑一贫如洗。懋修心疼妹妹,就将她接回娘家,对她说,我服侍咱爸咱妈一天天的,也很辛苦,有劳妹妹了。大姑说,我责无旁贷。于是,她就全力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比她哥还尽心尽力,全族人都夸她。

 

故事如果只是这样,不值得拿出来讲,因为大姑如此举动,完全是被三纲五常洗脑,才会作出这样无谓的牺牲,特别是割自己手臂肉治夫,简直不能再愚蠢了——感动我的,是后面的故事。

 

咸丰八年(1858)夏天,有消息称,席卷河南、安徽、山东的捻军,即将来台儿庄劫掠。全镇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族长呼吁全族远迁,因为捻军势大,本地官军肯定扛不住。

 

捻军是什么?简单通俗点说,就是低配版太平军。说好听点,也是农民起义军;但在官方语境中就是匪,在很多百姓心目中也是匪,因为他们都是打到哪劫到哪。太平军打到皖鲁苏一带时,捻军也曾以独立整编的方式加入,分分合合的。所以清政府把太平军称为“长毛”,把捻军称为“毛匪”。

 

台儿庄的王氏是大族,有钱人家多,全族远迁面临的问题,就是家私细软带上路很麻烦。族里讨论的时候,大姑站出来说:“咱仓促逃命全靠牛车,载人还可以走快点,再载上重物就会很慢,遇贼肯定会为财丧命;就算不遇贼,也会被坏人觊觎。我的意思,人命远比财物重要,不如就地过年——(哦不对我手贱了)——就地挖坑,将财物藏好,咱空手乘牛车,才能抢速度逃出虎口。”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点赞,立即执行。

 

埋好财物,全族一百多人口立即乘牛车出逃。出庄才走了十里,就遇到捻军的先头部队,恶狠狠把全族拦住,逐个搜身,所得甚少。捻军头目也不傻,一看这些人的打扮,都不是穷人,拔刀厉声喝道:“你们也太狡猾了!说,金银财宝都藏哪去了,不说统统死啦死啦的!”

 

全族所有人面如死灰,你看我我看你不敢吭声。

 

危急时候,王大姑微笑着下了牛车,整整衣裙,上前施礼,说:“大王别生气,他们都是农民,本来就笨嘴笨舌的。我是替他们保管金库钥匙的,真金白银必须有,都埋地下呢。呶,前面那片树林里那些房屋,就是我们的聚居地。我可以当带路党,为大王指点发掘,多的没有,至少十万银子唾手可得。不然,大王把我们都杀了,一分钱也得不到。”

 

捻军将领一听大喜,觉得这女子长得好看又会说话,相信她说的都是真的,手一挥,把全族人放了,指挥大部队跟着大姑走。

 

大姑慨然自若在前面引路,又找机会偷偷回头,示意族人快逃。

 

走了一里多地,来到一座很大的村子,大姑走进一豪宅,骗贼众说,这就是我家。遂破门而入,先请那些头领在客厅里坐下,捡起地上遗留的蒲扇,一边摇着一边说:“各位长途跋涉,应该又饥又渴,请先歇一歇,我到里面煮点茶,略尽地主之谊。然后再准备一些锄头畚箕,先挖我家,再挖其他家的。”

 

捻军首领一听,都笑着点点头,眼前这弱女子早已是瓮中之鳖,让她逃也逃不了,于是放松下来,坦胸露背,东倒西歪,纵声欢歌。

 

过了很久,天都晚了,说进去煮茶的大姑还没出来。几个贼众跑到里屋搜寻,大吃一惊,原来大姑已悬梁自尽,尸体都开始冰冷了。

 

贼发现上当,恼羞成怒,想侮辱大姑的尸体。不料,刚从梁上把她放下,一贼徒突然惨叫一声倒地身亡,其他人一看,他脑后就像被铁锤重击过一样,没多久就死了。这些贼徒平时咋咋呼呼的,此刻也明白烈女不可冒犯,齐齐跪倒,然后撤离此地。

 

大姑的哥哥懋修正从外地解聘回家,途中听说台儿庄有王姓女子舍身救全族的事,当场就大哭起来:“这必须是我亲妹啊!”

 

等他赶到族人避难的地方,家人已将大姑尸体抬回,全族人都围着尸体痛哭。

 

懋修一边哭,一边询问当时详情,最后趴在妹妹身上放声大哭:“妹妹你实在太惨了!”后来想到什么,又站起来纵声长笑:“我妹太了不起了!牺牲自己,保全了父母性命,甚至是全族性命,这事连男子都很难得到,何况是女流之辈。难怪我妹妹小时候读《烈女传》,常常读哭了,真是天性如此啊!如此贞节且孝顺,壮烈且机智,除了我妹妹,还有谁能做到!”

 

故事最后,作者站出来评论说:

 

以王氏合族百余人,猝遇贼氛,何不一战毕命?其所以束手待毙者,视贼如虎狼耳。而大姑视之,直犬彘不若矣。姑之节也可哭,孝也可敬,烈也可悲,智也可喜,贼之痴也可笑。

 

王氏全族有一百多人,突然遇贼,为什么不拼个你死我活?之所以束手待毙,是在他们眼里,贼就像虎狼一样可怕。可在大姑看来,贼就是猪狗不如。大姑之节、孝、烈,真是可敬可悲;她的机智,更让人佩服;而那些贼的愚蠢,实在太可笑了。

 

套用一些诗句来说,就是:

 

一百多人齐解甲

竟无一个是男儿

风潇潇兮峄水寒

侠女一去兮不回还

 

 

这个故事,应该不是作者杜撰的。

 

网上查到《峄县志》载:“咸丰八年戊午秋九月壬寅晦,捻匪张乐形、刘天福窜陷台庄”;“以台庄为峄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谋攻之”。

 

县志说时间是秋九月,故事里说是夏天,这个可以忽略,毕竟九月真是难分夏秋。捻军头目张乐行、刘天福突袭台儿庄,因为这里是峄县最富的镇,经商的多,经济比县城还好数倍。

 

官兵的防守呢?县志上说了,“时台城久废,参将营老弱仅数百,又多空额,仓卒不能守,遂逃去”。

一是城防年久失修,二是只有一个参将营几百老弱残兵守着,无法抵挡如狼似虎的捻匪,所以充城而逃。

 

那么全城百姓就这样任匪宰割吗?

 

也不是,县志里也记载了另一个可歌可泣的抗匪故事:

 

马毓德,字润亭,台庄人。咸丰八年冬十月,捻匪数万众渡河来犯,毓德率练丁三百人御之。时贼众且锐,练丁惊溃,毓德独与敢死士十余人驰击之,手刃剧寇数名。贼惊怒,挥众围之数匝,毓德度不能脱,自刎死。

 

这位叫马毓德的台儿庄人,据其他资料说,当时年已七十,但老当益壮,乱世之中求自保,组建起三百多人的团练,日常操练不停,让小股流闯匪徒不敢染指台儿庄。咸丰八年冬十月,当数万捻匪来犯时,马毓德率三百勇士以卵击石,但贼势正盛,勇士胆寒,一触即溃,只剩马毓德跟十几个死士勇往直前,并杀了几名捻匪,最后被重兵团团包围,马毓德自知逃不出去,战到最后一刻,挥刀自刎。

 

Image

【钗裙白发俱忠义】35×35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巧的是,八十年后,1938年,抗日正面战场上,川军师长王铭章,同样在台儿庄血战中以寡敌众,战至最后一刻,自杀殉国。

 

从马毓德到王铭章,这片土地上也不乏热血男儿,洗刷了匪寇面前“竟无一个是男儿”之耻。但这些男性英雄,依然掩盖不了王大姑“舍一人而救众生”的光芒。

 

今天扒这个故事,可看成一个胆小如鼠的男性文人对一位女英雄的致敬,唯有如此,方能让心中耻感减少点滴。若有打赏,我郑重承诺,全部归我个人,沽酒助胆,看牛年能否雄起一点。

 

顺祝朋友们新年平安,若无意外,本号也放假几天,酒喝够了再更新。

 

所有跟帖: 

數千年前瑪雅預言,最新正解!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9/06/2021 postreply 09:45: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