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奇事:人死并不如灯灭 死后为神的清朝巡抚

清朝奇事:人死并不如灯灭 死后为神的清朝巡抚(图片: 清代绘画局部)

当我们仰望天空,日月星辰昼夜轮转;俯瞰人间,四季更迭,生死轮回,一切周而复始的运行着。人死并非如灯灭,殁后的去向,从一些记载来看,颇为奇特。从清朝官员文人的记载中,那些为官清正廉洁的人殁后成为神明,在清人文集中留下不少。

清朝晚期,有一个叫吴少村(1810年—1867年)的中丞(清朝对巡抚的尊称),少负奇气,精神振奋,意气风发。他身材魁伟健硕,犹如武夫。

吴家与陈其元家相距不过一里。吴、陈二人经常往来,一起谈论诗词文艺,偶有意见不合,必会反复争辩。有时他们还捋袖伸臂大声呼叫,争论不休,惊动邻里;有时他们心意相通,谈到投缘时,彼此又互相称赞,为其心有灵犀而叫绝。吴、陈二人在鸳湖书院上课时,常与同侪沈笔山凑钱数百文,一起到酒馆喝酒,直到杯盘狼藉,钱也花完了,尽兴尽乐方才停止。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


吴、陈二人在鸳湖书院上课(示意图片:明代绘画局部)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陈其元前往金华任校官,此时吴少村也已进士及第,朝廷派他到广东某地任知县。从此之后,二人忙于政务,鲜少通讯,也没能相见。

有人从广东来,说吴少村政绩卓越,在当地享有“吴青天”的美誉。当朝廷擢升他担任河南巡抚时,百姓哀声号哭,为此罢市,并且制作万民伞送给他,数量竟高达一千多柄,甚至就连乞丐也为他制伞。他的美名传满天下。由于我懒于写信,一别就是二十余年不通音信。

一直到同治六年(1867年),陈其元调任松沪厘局(征收厘金的机构),吴少村则奉广西巡抚之命,到上海乘轮船前往广东。一天,陈其元在寓所中,家僮仆人都出去了,忽然听见厨子好像在门外与人争执。于是把他叫进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厨子说:“有一个好像武官的人,穿得很寒酸,想来见大人。我向他索要手本、名帖,他都没有。只说和您是几十年前的好朋友,却又不肯说姓名。”陈其元急忙让他进来,厨子不知对方身份,叫道:“官人叫你”。说著就从侧门引他进来。陈其元抬头一看,原来是吴少村。昔日的好朋友久别重逢,彼此都格外高兴。

吴少村诙谐地对陈其元说:“我的脚患有风湿病,只作长揖,不下拜,可否?”陈其元开玩笑地说:“哪儿有让中丞大人叩首的礼节呢?”吴少村笑着说:“呼我进来,却走侧门,怎能不行叩首礼呢?”二人彼此相视,开怀大笑。

吴少村说:“原本准备马上启程,前往广东,听说昔日好友在此,特来拜访。带的三个随从在整理行李,没有随我来,因忘了携带名帖,才闹出这般尴尬。”然后又笑着说:“即使带了名帖,广西巡抚的手本也没有啊。”吴、陈二人叙旧,畅谈了很久。

陈其元问吴少村:“为什么在广东会如此得民心?”吴少村说:“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惟独凭心作事,不收百姓钱财罢了。”临别之际,二人约定年过六十就回家乡,同作洛社之会(1)。没想到,吴少村到广东不到半年就去世了。失去这样难得的贤臣,朝廷上下都感到很可惜。


临别之际,二人约定年过六十就回家乡,同作洛社之会(示意图片:〔明〕仇英画作局部)
相传吴少村去世后,他的生前幕僚俞君在家中,正准备吃午饭,忽然放下筷子站起来,好像在接什么东西。接着俞君又作出拆信的样子,然后神情悲伤地说:“这是吴中丞的信。中丞因为公事繁忙,仍旧邀我去帮忙。然而,以前在南方,乘船十分便利。现在到了北方,非得乘车骑马不可了。这些我都不擅长,怎么办?”

俞君的家人好奇地说:“听说吴中丞已经去世了,怎么会来请你呢?”俞君告诉他们:“如今中丞已做了冥官。”家人说:“为何不推辞邀请。”俞君说:“不能啊!”家人说:“不行就向城隍神祈祷,请神明代他推辞。”俞君说:“吴中丞的官位非常尊贵,并非城隍所能管的。然而,我过到那边,还须要某厨子服侍我。”当天晚上,俞君就去世了。次日,某厨子也无疾而终。

吴少村的为人,正如隋朝时期的大将军韩擒虎,韩擒虎在临死之前,得知自己将做阎罗,留下一句“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人生能够如此,足矣!

注释:

(1) 洛社,即洛社镇,位于无锡西北。相传王羲之曾经在此居住。后来,世人就以“洛社之会”表示贤人汇聚,畅谈文风与世情。

参考文献: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二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