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进入帝王梦 吐云施雨显神迹

一幅画,看上去是静止的,但有人能看到里面动态的世界,甚至画里的人,还会进入皇帝、平民的梦中,或展现神迹,或有事托付。
帝王祈雨 梦见罗汉吐云施雨
宋神宗熙宁十年春天,京师一带发生旱灾。宋神宗为此心焦神劳,于是就在御花园的后苑瑶津亭设建道场,向神祈祷,为民请雨。神宗祈雨之心精诚而殷切。
一天夜里,神宗梦到一位僧人,容貌很是奇异。他见那名僧人站在空中口吐云雾,正在施雨。神宗醒来后,得知天降大雨,龙颜大悦。
当时元绛厚担任参政,亲眼目睹神宗祈雨之事,为此特作《喜雨诗》。另一位大臣王禹玉和其诗韵,吟诵:“紫殿宵称感圣忧,玉毫曾降梵王州。慈深三界云常聚,法遍诸天雨自流。作弼为霖孤宿望,神僧吐雾应精求。”
由于梦境着实清晰,宋神宗对此念念不忘。他记得那名僧人的样貌。于是在佛阁中寻找画像,想看看史上是否有记载。果然,在宫廷收藏的画像中,有一幅和梦中僧人非常像,原来是罗汉中的第十尊者。
画像“失队” 罗汉托梦“归队”
在北宋同一期,还有一则第五尊者进入平民梦中的故事。梦中,第五尊者要求“归队”,最终如愿以偿。
北宋僧人惠洪在其撰修的《冷斋夜话》中提到,自己前往临川景德寺时,得到五代贯休和尚(号禅月)所画的十八应真(罗汉)像,非常传奇逼真,只是很遗憾失去了第五卷画轴。
当时,惠洪带着嘲弄的口吻,说:“十八声闻解埵根,少丛林汉乱山门。不知何处逻斋去,不见云堂第五尊。”
不料次日,有一女子前来礼拜,谈话间说到,“我是南营某士兵的妻子,如今寡居且常年食素。夜里梦到一个僧人,他说:‘我本是景德寺僧,因为失队,劳烦您相引,带我回到寺院,可以吗?’等我醒来后,邻家来要饭,我进入邻家家门,看到墙壁上挂着一幅僧人画像,样貌正是我梦中所见之人。”当时临州长官朱世英听说此事,觉得很奇异,于是派人去请回画像,放入宝阁珍藏起来。
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谈到,当时他还年少,因没有看到第五卷罗汉画,就出言不逊,嘲弄罗汉失队。只是没想到,这画中的罗汉实在神异,远在他方,竟也能看到他的纤毫心思。罗汉向善良的妇人托梦,最终了却了归寺的心愿。惠洪也为年少时的轻慢心生忏悔。
事据:《墨庄漫录》卷九、《冷斋夜话》卷一
2019-03-01
=========================================================
梦境中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唐玄宗神游天界

传说中上古时期,在颛顼帝之前,天与地相通,人与天人也容易沟通。那时,常有天神降临人间,传授世人各种技能。古人精神专注,纯净高尚,所以沟通神明,相对比较容易。
后来,因九黎族败乱道德,人将自己与神放到同等位置,不再敬畏神明,使天地失去了原有的准则与秩序,导致人间灾祸不断。为了归正天地秩序,颛顼帝将人与神分开,断开了人与神的直接通道。他命孙儿“重”(人名)以双手奋力上举,托起苍天;命孙儿“黎”(人名)以双手奋力压地,把大地深深地压了下去。从此,天地之间有了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除了攀登天梯昆仑山可上天之外,其它天地之间的通道就全部阻断了。也就是说,天神和人不能够随便上天下地了。这就是绝地天通的来历。
虽然人与神不能直接沟通,但还是会通过其它方式,保持与神的联系,梦境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梦境,世人不仅能看到另外空间与其生命形态,还可以获得技能,或者得到神明的教诫。本篇介绍的是大唐玄宗皇帝的二则奇梦。
九天使者入梦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天唐玄宗做了一个清晰的梦,梦中涌现出壮观的仙人仪仗队,但见千乘万骑聚集在空中。有一神明身穿红衣,头戴金冠,从车上下来,拜见唐玄宗说:“我是九天的采访使,来到人间巡察探访,想在庐山西北置办一座下宫。木石基址已经有了,但还需要一些人力。”
玄宗梦醒后,派宦官前往庐山西北探查,果然发现一处基址。过了两宿,几千根巨大的木头自然地“飞”来。修建宫殿、大堂、廊宇所需的不同木材,不论长短粗细,全都备办齐全。原来冥冥之中,神仙已将木材全都运来了。
人们挥斧做工,修建庙宇,忙得不可开交,但谁也不觉得疲惫,十多天就建好了。工事结束后,宦官梦见一位神人吩咐他说:“赭、垩、丹、绿颜料,庙北地下就有,寻找一下就能找到,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宦官梦醒后,按照神人的嘱咐派人去找,果然哪一种也不缺。
当初,玄宗梦见神仙的那天,就曾召请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询问神明之事。
司马承祯修道有素,颇有通天通神的能力,于是将自己知道的情况,禀奏玄宗:“如今主宰名山大川的神明,人们都将他们当作一方之主来祭祠。太上老君担心他们作威作福,从而为害百姓,于是分别派出仙人前往名山大川监察他们。五岳有真君坐镇,又有青城丈人为五岳之长。潜山的九天司命主管九天生死籍;庐山则有九天使者执掌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等三天令符,可以弹劾天地万神。他们都是五岳的上司。”劝玄宗为这些天神修建庙宇,定期祭祀,供奉他们。玄宗采纳他的话,下诏在五岳三山修建庙宇,祭祀神明。
星君入梦与帝沟通
另有一次,玄宗皇帝处理完国事,在宫里闲居,忽然昏昏欲睡,闭上眼睛就睡着了。玄宗梦见二十七位仙人对他说:“我们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因一人正在值班,留在天宫不能下来。我们寄住在罗底间三年了,一直为陛下镇护国界,不令外敌侵扰边关。”他们还告诉玄宗,众神常会改换形貌,混迹人间四处闲游。玄宗梦醒之后,敕令大唐各郡县,寻找名叫“罗底”的地方,但始终没有找到。
在一天夜里,玄宗又梦到这些星君对他说:“‘罗底’在一个有音乐的地方。”按照星君的提示,玄宗再次派人去寻找。在宁州东南方,有一个县叫罗川,川中有县,县以川名而命名。当地还有一座罗州山,相传山中有洞穴,因为草木繁茂,从来没人能够进去,不过上山打柴的樵夫、放牧的人曾听到里面传来的乐声。
玄宗派人去找这个洞穴,找了很久,还是不得其果。有一天,人们忽然看见一只白兔从林中跑出来,一直跑到山崖下。人们在兔子跑入的地方,找到一个洞口。进洞一看,发现一座宽敞的石室,里面陈列着二十七尊石像。
于是这二十七尊石像被运入皇宫,陈列在大殿内,宫人奉命早晚焚香祭拜。玄宗皇帝也曾亲自瞻仰并谒拜。后来,玄宗皇帝让夹纻工匠仿制了二十七尊神像,送回原来的洞穴,并在那里盖起了通圣观,改罗川县为真宁县,同时赐下宝香和香炉。一直到唐朝结束,五代之时,编撰《神仙感遇传》时,玄宗所赐的香炉依然还在。
据真宁县的百姓说,往年县里来了一位叫“底老”的老人,谁也不知道他从哪儿来。老人在山下卖酒,常常与一些异人喝酒。老人或外出,或静处,与寻常的老人很不一样,乡里人虽不知道他的底细,但非常敬重他。
一天早晨,众异人对他说:“请再加些酒,再喝一回,以后就不再来了!”老人如其所愿,加酒招待他们。酒备好之后,群仙悠然而至。
当众仙喝到酣畅之时,坐在末席的那位说:“我恳请刻下众仙神貌,留于后世。”说着,取出二十七块石片,逐一刻成了二十七位。瞬间,又全部刻下了众神容貌,放置在洞中。按照喝酒的座次,逐一排列。并在石像后面刻上了众仙名讳。待着一切安置妥当后,众仙就散去了。
那位老人也不知去了何处?时人都说他飞升成仙了。也有人揣测,那位叫“底老”的老人说不定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氐宿星君呢?后来著作郎东门诰,专为此写下赞序,记载此事。
事据《国语》卷十八《楚语下·观射父论绝地天通》、《太平广记》卷第二十九、《神仙感遇传》
注: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2019-05-27
========================================================
王阳明奇梦“看见”一千多年前的恩怨是非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年)八月廿八夕,王阳明梦到晋朝忠臣郭璞拿着一首诗来见他,并且说到昔日的历史,他认为世人都知王敦图谋叛逆,却不知他的堂弟王导才是真正的幕后操纵者。他的说法和正史记载有很大出入,究竟孰是孰非?
一个奇梦 泣诉恩怨
王阳明醒来后,将这首诗一字不落地默写下来:“我昔明《易》道,故知未来事。时人不我识,遂传耽一技。一思王导徒,神器良久觊。诸谢岂不力?伯仁见其底。所以敦者佣,罔顾天经与地义。不然百口未负托,何忍置之死!我于斯时知有分,日中斩柴市。我死何足悲,我生良有以!九天一人抚膺哭,晋室诸公亦可耻。举目山河徒叹非,携手登亭空洒泪。王导真奸雄,千载人未议。偶感君子谈中及,重与写真记。固知仓卒不成文,自今当与频谑戏。倘其为我一表扬,万世万世万万世。”
这个梦涉及到四个晋朝人物,分别是:郭璞、王导、王敦与周顗(音以)。郭璞,字景纯,晋朝官员,善于占卜观相。周顗,晋朝名士。王敦与王导东晋权臣,出身于琅琊王氏世家。
王与马 共天下
根据《晋书》等正史记载,西晋没有灭亡之前,河东首先发生了骚乱。为此郭璞卜了一卦,看到结果,他丢下书策叹息道:“哎,不久之后百姓将要受异族统治了,故乡也将会遭到匈奴的蹂躏啊!”
永嘉五年(311年),外夷军队攻破西晋国都洛阳,俘获晋怀帝等王公大臣。至316年,西晋灭亡。317年,在士族王导等人的支持下,琅琊王司马睿即位称帝,在建康(南京)建立东晋。
永嘉之乱后,王敦灭江州刺史华轶,镇压荆湘流民起义。他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其中,王导内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权,王氏家族子弟皆是朝中大臣,身居要职。王家二兄弟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意专天下 架空皇权
王敦在外手握强兵,独专擅权的迹象愈发严重,比如他擅自主张提拔降将杜弘,私自加升割据险处的何钦为四品将军。他口不言财色,却极重名望,逐渐产生叛逆篡位之心,引起晋元帝的忌惮。由此,君臣之间产生嫌隙。
王氏家族权势强盛,行事跋扈,有专权天下之心。王敦忌惮元帝贤明,想要改立一个新皇帝,以便于掌控。只是王导还有忠直之心,没有顺从,王敦也拿他无可奈何。
为了节制王敦,晋元帝任用刘隗、刁协作心腹,重新布防军事。因此王导也被疏远。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刘隗谮毁忠良、疑惑圣听、扰乱天下为名率兵攻打建康,杀了刁协等人。刘隗出逃,投奔了后赵的石勒。
虽然刁协已经伏诛,刘隗也弃官而逃,王敦依然不去朝见元帝,拥兵石头城,纵兵四处劫掠。各署官员纷纷逃散,只剩下两名侍中服侍元帝。晋元帝只好派人向王敦求和,并命公卿百官到石头城拜见王敦。同时大赦天下,宣告王敦等人无罪,并拜王敦为丞相等要职。从此晋元帝大权旁落。
王敦得志后,任命王导为尚书令。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诛杀奸臣,当皇权被架空后,王导则又出面维护皇室。
良友身死 英灵抱不平
王导的角色很微妙。王敦起兵叛乱时,王导怕全族被灭,每天率领二十多名家族成员跪在宫殿外,请求治罪。那天恰逢好友周顗入宫,王导苦苦哀求他说:“伯仁(周顗字),我一家百口就全部托付给你了。”周顗没有同他答话,径直走了过去。然而入宫后,周顗亲自向皇帝求情,说王导忠诚,应该赦免他们的罪过。皇帝采纳他的建议。周顗喜欢喝酒,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方才出宫。
王导等人还跪在宫门前,又呼叫周顗,周顗不与他说话,而是对左右的人说:“今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斗大的金印,挂在肘后!”周顗回到家后,又写了一封奏表,申述王导无罪,言辞至真至切,只不过王导不知道罢了。王导以为周顗不愿意救他,因此心中非常恨他。
周顗、戴渊声望高隆,王敦向来妒嫉他们的才德,有意杀掉他们。他询问王导,是给周顗高官呢,还是杀掉他呢?一连问了三个问题,王导都沉默以对,没有回答。于是王敦就杀了周顗。
事隔一千多年以后,郭璞进入明朝王阳明的梦中,向他泣诉:“不然百口未附托,何忍置之死。”指的就是周顗被杀一事。不知是否因此,恩将仇报的王导在郭璞眼中就成了“真奸雄”,从而有了和正史不太一样的评价?
奇人郭璞 淡定历劫
后来晋元帝病逝,明帝继位,王敦将再次谋反叛乱时,拥护明帝的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一卦。郭璞回答说,无法判决结果。于是,温峤、庾亮又让他占卜一下,看看温、庾二人的运数凶吉。这回郭璞肯定地说:“大吉。”
温峤和庾亮二人悄悄地议论道:“第一次占卜,郭璞说他无法判定结果,那是他不敢明说,或许上天要夺王敦的命啊。如今我们为国共举大事,郭璞说‘大吉’,那意思是说我们举事一定会成功。”于是二人劝谏明帝讨伐王敦。
很早之前,郭璞常说:“最后杀我的人是山宗。”那时谁也不知道“山宗”是何人。后来,有一个姓崇的人诬陷郭璞,在王敦面前诋毁他。
王敦将要起兵时,让郭璞占卜。郭璞直言相告:“不会成功。”王敦本来就怀疑他劝告过温峤、庾亮,又听到他报的是凶卦,便让他再起一卦,占卜王敦的寿命。郭璞还是直言相告:“根据卦象所示,您若是起兵,必会大祸临头。若是您住在武昌,则寿数不可测。”
王敦大怒,问他:“那你的寿命有多少?”郭璞回答:“就在今天中午,我就命终。”王敦恼怒,命人把他抓起来,押到南冈斩首。
想来,郭璞也是一代奇人,临死之前,依旧泰然淡定。半路上,他对行刑的人说,行刑的地点是在南冈的两棵柏树下。走到那里一看,南冈果然有两棵柏树。他还说:“树上应该有个喜鹊巢。”众人都找不着,他让人仔细寻找,才找到,原来鸟巢被茂密的枝叶遮挡住了。一个人临死之前,还能这番淡定,也唯有看破了生死,看穿了“人生如戏”,才能在临死之前说出这番“戏言”。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真像按照命运设定的台词,走个过场罢了。
一个奇异的梦,引出一段历史,一桩道不明的是非恩怨。没想到,一千二百年后,前朝英灵会进入王阳明的梦中。并感叹王阳明能记下梦中的全部诗文,可谓精明之极。不过,几位相关人物孰是孰非,无法定论,我们也只是从历史的碎片,折射的光晕,重温当年的风云岁月,留下的精神与神迹。
参考资料:
《王阳明集?纪梦》
《晋书》卷65/卷72/卷98
《资治通鉴》卷92
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