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病毒的路线斗争

卫生部原部长不点名痛批张文宏

人民日报四川分社长林治波点燃批判的火焰之后,虽然利益集团倾尽全力剿杀,但是已经无法扑灭四处点燃的熊熊烈火!

2021年8月7日晚,仅仅距林治波的文章发布只有一天半时间,又是人民日报,再次发布重磅文章!

题为《“与病毒共存”可行吗?》

文章一开始便直接而尖锐地指出:

是什么原因导致世界抗疫形势全线告急?笔者认为主要是英、美等国为显示统治力和影响力,不顾人民健康安危,盲目解除或放松了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追求所谓的“与病毒共存”,导致疫情的再次泛滥。这是英、美等国政治制度缺陷导致的防疫决策失误,也是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必然结果。在英、美等国“与病毒共存”的诱导下,不少发展中国家也放松了疫情管控,致使全球多个地区出现了第二波、第三波疫情。

如果在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论,我们甚至可以说“与病毒共存”乃是英、美等国的一计,目的是诱导其它众多国家进入灾难性的陷阱。

必须指出,这种诱导得到了中国砖家的呼应,其代表人物即张文宏。

 

 

查询网络,可以发现张文宏是在7月29日凌晨1点多发文表达“与病毒共存”观点的。

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网络反弹。

例如公众号“大道天下行”指出:张文宏的“与病毒共存”,其实就是向病毒缴械投降,可以比作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观点。

 

公众号“昆仑策研究院”转载文章《刘松萝:听张文宏的,中国就是今天的印度》,指出:在每一次应该收紧的时候,张文宏都告诉我们要放弃,美其名曰群体免疫,开放和与病毒共存。听了他的,中国就是今天的印度。

公众号“爱特龙江”发布文章《张网红终于黔驴技穷》,指出:这位得到无数舆论吹捧的网红,迟早有这么一天,……这意思已经很清楚,张网红之流已经黔驴技穷毫无办法,就是听天由命。

风雨锐察公众号当时也发表了文章《南京疫情波及15省,选择投降还是抵抗?》,指出:有少数人认为病毒太厉害,应该选择投降比如张文宏就说:未来哪怕我们每个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然会流行”,“最终达到与病毒的和谐共处”。

不愧是专家,明明是向病毒投降,还要说得那么动听:“与病毒和谐共处”。

 

张文宏的宣传对中国抗疫造成了极大干扰,严重混淆视听。显然,单靠草根公众号作者进行批驳已经不够了,必须具有某种官方身份的人员直接反驳,才能显出分量,纠正张网红的严重偏误。

《“与病毒共存”可行吗?》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因为它的作者是卫生部原部长高强,这个身份绝对够分量!

 

《“与病毒共存”可行吗?》一针见血地指出:

令人诧异的是,我们的一些专家也大讲德尔塔毒株的惊人威力,建议国家考虑“与病毒长期共存”的策略,“学会与病毒共存”。专家们的观点,既宣扬德尔塔病毒的严重威胁,又主张“与病毒长期共存”,岂不是矛盾吗? 

文章对网红之流进行了基本知识的教育:

人类与病毒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关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与病毒拼死相争的历史,不是人类消灭病毒,就是人类被病毒吞噬,从来没有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旧的病毒消灭了,新的病毒还可能出现,但人类的目标始终是消灭病毒,而不是“与病毒共存”。卧榻之侧,岂容病魔鼾睡?

文章还对砖家提出的各国无原则互通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有些专家认为,在欧美国家通过广泛接种疫苗实现了“群体免疫”之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可能会陷入被动,主张“学会与病毒共存”,实现与世界的正常互通。笔者认为中国与世界的互通,必须是健康的互通、安全的互通、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互通,而不是盲目的互通,更不是不计后果的互通。

如果反复理解,这段文章的意思其实是:网红们的“不计后果互通”的观点,乃是违反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必将造成极大的盲动和难以估量的危害。

 

如果说人民日报分社长林治波的文章《中医药在两次抗疫中的卓越表现》是对霸屏西医网红的第一波官方/准官方冲击,那么高强原部长的文章《“与病毒共存”可行吗?》则是第二波冲击。其威势更为猛烈,针对性更强。

林文大部分内容是为中医药辩护,而高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批判错误思潮。可见形势已经发展到这样的一个地步,如果不遏制西医网红的错误观点,则必将对我国抗疫大业造成严重干扰,甚至会阻碍中华复兴的步伐。后果非常严重。

因此不能任由西医网红霸屏的现象继续下去了!

经查,《“与病毒共存”可行吗?》一文首发日为8月5日。

 

 

这篇文章的最初发表,似乎是通过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官方媒体,因此它具有官方色彩。

我们需要注意,8月6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屏蔽林治波的文章,很多举报者、质疑者提出的理由是该文的个人色彩过于浓厚,不太象官方文章。

而高强通过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发声,则由于其身份的权威性质,没有人敢于这样质疑。因为高强是现任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会长,卫生部原任部长,是医疗领域的绝对权威。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民日报果断转发了高强的文章。

这一转发可以充分表明人民日报的态度,在当前疫情形势极度严峻的情况下,官方媒体一定会站在国家和人民立场发声的。

如果西医网红的霸屏导致了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严重问题和倾向,官方媒体是不会坐视不理的!

一些举报者和质疑者要求屏蔽林治波的文章,似乎得逞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更大的浪潮会在后面。

这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怎么能够阻挡得住?!

不彻底冲毁利益集团扯大旗作虎皮,绑架国家利益的局面,这股洪流是绝对不会止歇的!


 

 

- end -

 

 

==========================================

 

下午察:抗疫路线之争背后是制度之争?

湖北武汉一家汽车零件制造厂的员工本月4日接受核酸检测。(法新社)
湖北武汉一家汽车零件制造厂的员工本月4日接受核酸检测。(法新社)

字体大小:

面对狡猾的新型冠状病毒,中国是该继续走清零路线,还是改采“与病毒供存”的战略,这个问题近日来在舆论场上引发争议。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官网8月5日发表原卫生部长高强署名的题为《“与病毒共存”可行吗?》的文章,强调“绝不能‘与病毒长期共存’,而是为‘消灭病毒而长期斗争’”,被视为是以不点名方式,批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微博上发表“与病毒共存“”的观点。

各国政府都会按国情需要,制定它们认为最符合现实的长期抗疫战略。但由于疫情管控措施涉及国与国边境开放和人流物流问题,所以一国所选择的抗疫路线都会对他国造成影响,尤其是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因此大国的抗疫战略格外受关注。

 

“共存说”观点

张文宏7月29日在微博上发出题为“南京疫情促使全国经受压力测试,为未来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思考”的帖文,指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南京疫情让人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

他还说,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中国需要有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互联网)

张文宏也提及,施打疫苗是“与病毒共存”的前提。他以英国和以色列为例说,这两国的疫苗接种率都接近了70%,近期放开后出现感染人数的明显上升,但不再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病死率也从去年最高的18%降至0.1%,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平。

 

“清零说”主张

不过,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官网本月5日发表高强撰写的文章,质疑张文宏的观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7日转发此文。

高强抨击英美等国将政府防疫失策“甩锅”给病毒变异,强调中国必须坚持严格防控,必须打消“与病毒共存”的想法。

高强意有所指地说:“令人诧异的是,我们的一些专家也大讲德尔塔毒株的惊人威力,建议国家考虑“与病毒长期共存”的策略。” 他反驳张文宏说,就算死亡率为0.1%,扩散到1000万人,要死一万人;扩散到一亿人,要死10万人;扩散到10亿人,要死100万人。

高强强调,中国能否与世界实现正常互通,并不在于国内疫情控制,而在于国际疫情形势。在国际疫情严重反弹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坚持对入境人员实施严格的监测、隔离等防控措施,“这不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而是对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高度负责的表现”。

中国前卫生部长高强发文强调,绝不能“与病毒长期共存”,而是为“消灭病毒而长期斗争”,以不点名方式批判张文宏“与病毒共存“”的观点。(互联网)

网民:“共存说”会动摇国体

中国网民对这两派观点各有赞弹。赞成清零的网民说,“如果中国跟欧美一样抗疫,14亿人的中国会死多少人?至于社会经济方面,没有坚定抗疫,中国经济会惨到何种程度?我们还敢对美国说不吗?”  

这派支持者也认为,采取与病毒共存的抗疫方式会导致国体地动山摇,并反问不断完善的体制“为什么不能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与病毒做斗争的大革命呢?”

支持“共存说”的人则指出,与病毒共存不代表向病毒投降,就连欧美所谓的“开放式抗疫”也没有放弃疫苗接种,并反问“封城这个办法能支撑多久?” 赞成的网民还说,“听医生的。高是经济师”,又称高强的文章主要讲的是政治。

根据公开资料,高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历任地方及中央财政部门职务,2001年7月转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03年“非典”危机爆发后,时任副总理吴仪兼任卫生部长,高强出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兼常务副部长。2005年4月,吴仪卸任卫生部长,高强接任。高强目前是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

抗疫战略之争上升至中国与美英制度之争

高强在文中花了好些篇幅抨击英美等国政治制度缺陷导致防疫决策失误,并指那是“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从另一侧面看,高强的文章也意在间接突出中国抗疫战略的制度优越性,使得“清零”与“共存”之争上升到制度之争的政治层面。《环球时报》今天(9日)刊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题为“继续全面防控,不要中了西方的连环计”的文章,进一步强化这个印象。

张颐武说,BBC等西方媒体和某些西方专家最近接连对中国提出政策建议,认为中国对冠病病毒的零容忍是不可持续的,应该放松抗疫措施,学会“与病毒共存”,这样一来,“美英就成了中国抗疫的新示范”。

文章又指,这些国家并没有从“与病毒共存”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好处,却认为抗疫比中国先进有效,又称中国不仅疫情控制的情况远远优于英美等国,而且在严格防控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程度也远超英美。

文章还说,这种“与病毒共存”的献计献策,类似中国传统的连环计,在对方具有明显优势的时候,不要和他们发生正面对抗,而是要诱使对方自己犯错误,自己坏自己的事。文章称,一些西方舆论看到中国感染病例一度归零,社会恢复正常运转,经济等方面的恢复也很快,他们对此很焦虑,于是向中国献上“与病毒共存”的计策,“是妄想德尔塔毒株能够在中国继续肆虐”。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今天也在微信账号发文称,中国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改变动态清零的防疫策略,转为尝试欧美的宽松甚至所谓“群体免疫”路线。

他罗列了三个原因:群体免疫还根本谈不上是“正面经验”,世卫也没有这方面的认可;中国抗疫路线带来了最好的总体经济表现,美欧路线不仅导致了沉重生命代价,而且没有展现出经济竞争力;从长期看,美欧不顾死人的野蛮路线终将与中国的动态清零路线形成竞争,经济增长率将是这两条路线争夺的至高点。

胡锡进也称,中国社会并没有真的出现“严肃的抗疫路线之争”。

中英防疫处在两极端

撇开政治因素,“共存说”与“清零说”各有利弊,就如《中国新闻周刊》引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说,各国就按照自己的特点,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英国在解封措施方面走得较大胆。7月第二周,当地每10万人还有289位感染者,英国还是决定在7月19日取消几乎所有包括戴口罩的防疫限制。

7月19日,英国解除几乎所有防疫限制,酒吧、餐馆和夜总会敞开大门,也不要求人们戴口罩,部分媒体称之为“自由日”。图为当天走在伦敦桥上的民众,好些人已不戴口罩。(法新社)

全球都在关注英国是否“闯关”成功。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说,“只要医疗系统能够提供足够的救治能力,就可以开放。英国目前单日新增病例在五万左右,重症病人数量在500左右的低水平。如果重症病人的数量没有大幅增加,卫生压力就不会太大。”

BBC报道指出,中国和英国在控疫上处在两个极端,美国则在防疫政策上有些摇摆,此前一度逐渐放开,但在变种病毒的超高传播力下,又开始维持限制措施。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加利福尼亚和纽约等州的疫苗接种率很高,但还是求未接种疫苗的人在室内戴口罩;阿拉巴马和爱达荷等州的疫苗接种率较低,且没有戴口罩的规定。一些学校和大学计划要求在校学生接种疫苗,但多个州已经禁止公共机构实施此类管制措施。

因应德尔塔变异株的传播,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上月27日调整指南,要求已完全接种疫苗的人士在传染风险高的场合仍应在室内佩戴口罩。

生命与生计的两难

抗疫战略的选择,也涉及生命与生计的两难。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严忠指出,一个好的公共卫生政策,是要在公众身体健康与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之间找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经济学人智库也分析指出,“病毒零容忍”政策在经济上难以持续,像香港、新加坡这些极为依赖国际贸易、商业和旅游业的经济体将承受最大压力;中国大陆“零容忍”政策带来的压力相对较小,持续时间也可能最长,中国本身经济有较大的自给自足能力,对何时恢复通关也最为谨慎。

经济学人智库说,中国本身经济有较大的自给自足能力,对冠病病毒“零容忍”政策带来的压力相对比较小。图为安徽安庆一家纺织厂工人本月7日在工作中。(法新社)

至少40人被问责 清零仍是重点

各种迹象显示,“与病毒共存说”观点近期内不会成为中国抗疫政策主流。

其中最明显的两个观察点是,外界将高强署名文章视为中国官方对"与病毒共存"观点的舆论非正式回应;这一波始于南京的疫情波及多地,因防控不力,逾40人被问责。张家界有18名公职人员被问责,南京15名,扬州八人,郑州和烟台也都有人被追责。

据BBC报道,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认为,中国官员被撤职和不听话民众被拘捕等事件发出了非常强烈的信号,官方“不光是零容忍,而且要各级责任到位”。在金冬雁看来,主要还要看政治领导人,“中国现在一放就乱,一抓就死。根本不可能立马改防疫政策”。经济学人智库则指出,考虑到中共将在明年秋天召开二十大,届时政治局常委将换届,因此恢复通关日期有可能进一步延长。

9日发布的英国《金融时报》文章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与病毒共存”和“清零”的两种思路都不能离开这样一个前提: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全民血清抗体监测水平如何,是要不要执行清零政策的前提;是否执行清零政策,取决于全民血清抗体的水平,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文章问道:“中国据说已经注射超过17亿剂次疫苗了,未闻搞过全民血清抗体抽样监测,今天中国能构筑集体免疫屏障吗?”

 

所有跟帖: 

谁说病毒不能战胜就把谁批倒批臭!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557 bytes) () 08/09/2021 postreply 17:14:0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