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梦坟塚 原来寓意是这个

“梦见坟塚”究竟有何深意呢?有一位唐人做出这样的解读。
唐宪宗元和年间,殿中侍御史(官职)樊阳源有事要去京城,向皇帝面奏。临行前,幕僚带着乐队前往城外漆方亭,举行宴会为其饯行。当时,参加饯行宴的官员有监察陈庶、独孤乾礼等,都在官署任职了六七年。
宴席间彼此感叹升迁不易。对此,樊阳源体悟,人是否能够做官,不过都是命运罢了。于是,他对众僚说起自己的往事。
樊阳源原名叫“源阳”。考中进士那年,有人告诉他应该到西府找个差事做。当时他闲居在洛下,已经八个月了。那一年的七月,源阳的表哥在密县当县令,派人招他立刻前往密县。源阳答应前往。
半途,樊源阳夜宿于永通门,偶做一梦。梦中,他看见一座高大的坟塚,上面有一个穿着麻衣的人,好像正在摆设宴席。源阳环顾左右,还有四个人。坟上那人招呼源阳上去,源阳不乐意。但他身旁有一人先向坟塚上走去,又有一个人也跟上。
他再一看左右的四个人都上去了。这时,源阳忽然转变心意,也随着上走。等到他们都登上坟塚,那名麻衣人从袖中取出一册文书。原来是河南府呈报的推荐举人的名单,而名列第六的人名叫“樊阳源”,却没有“樊源阳”。
睡醒之后,樊源阳觉得很奇怪,但又不明就里。
不几天他就到了密县。但是他刚到密县就得了痢疾,前后折腾了一个月才痊愈。源阳感到身体实在疲惫虚弱,打算休息几天,就返回洛中。他对表哥说:“东、西两府录用官员,按照惯例要事先申报。而我没有申报,恐怕不能被西府录用。”表哥却劝他就安心留下来,等候东府的任命。
当时,樊源阳心意未决,一天忽然看见密县推荐到州府的名单,位于第六名的是阳源,而不是源阳,为此闷闷不乐。有一隐居的有德之士石洪说:“‘阳源’这个名字确实比‘源阳’好。”樊源阳就将自己做的梦告诉了他。
石洪为他解梦道:“这是个好梦啊!你想啊,梦中的坟塚就是土丘,登上土丘,不就是登高吗!从此以后,声名大振也说不定呢!”源阳为了应兆吉梦,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阳源。
后来,阳源如愿以偿,及第登科。因为这场人生经历,使他领悟到,人所拥有的,无非是命罢了。
应梦改名,在唐朝不是个案。唐人豆卢署根据梦中所示,改名后参加科举,终是榜上有名。调任刺史后,就在梦中所示的那块空地,命人修建了一座亭台,命名为“征梦亭”。
事据《太平广记》卷154
2019-02-25
==========================================================
梦笔与梦笔生花的传说

自古以来,正史野史均记载了“梦笔”或“梦笔生花”的故事。
五代时期有位文人王仁裕在其著作《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李白小的时候,梦见平时所用的笔,在笔头上长出了一朵美丽的花儿。从此以后,李白文思敏捷,诗文词采富丽,名闻天下;他的诗词千古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并传诵[1]。这是“梦笔生花”故事的由来。
据《南史·纪少瑜传》记载:南朝文学家纪少瑜,少年时期梦见当时已经成名的文学家陆倕授给他一把用青玉当笔管制成的毛笔。自此之后,文思如泉涌,写作水准大有长进。
我们都听说过“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说的是南朝时期文学家江淹的事情。江淹什么时候被授予神笔,史书中没有记载,但他晚年被收回神笔的事情却被史书及一些杂记著述记载了。据《南史·江淹传》及南朝文人钟嵘《诗品·卷中》载,江淹从宣城太守任上辞职,回乡的路上,在一野外的长亭中休息,梦见一位自称郭璞(晋朝文学家)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把笔放在你那很多年了,可以还给我了。”江淹闻言探手入怀中取出一把五色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诗赋再也写不出优美的句子,当时的人说他是才尽了,这就是“江郎才尽”的典故由来。
二十四史中记载了多例古人“梦笔”的故事。笔者也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事情说出来,由于笔者所见所知有局限性,因此以下叙述的情况只是给各位读者作参考。
梦见或天目看见神仙、高层次的神佛授予神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人必须相信神明的存在,并敬奉天地神明。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孩子一进学堂首先学的是如何释奠先圣先师。以唐朝为例,国子学释奠的先圣是周公,先师是孔子[2];州学、县学亦如是。而且朝廷还规定了释奠时采用隆重的三献之礼[3]。古代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如何敬奉天地神明;学会如何敬慎地看待传统文化。正如《诗经·大雅·抑》所说的:“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大意:恭敬慎重地对待传统的礼仪,其中包括祭祀、仪仗、仪容等;维护好做人的道德准则。)。”
而“天授神笔”的情况也有几种,有的人是先天根基好带来的,也就是一出生就带着神笔。例如《宋史·范质传》记载:“质生之夕,母梦神人授以五色笔。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文中说的“五色笔”也称为“五色毫”,笔毫是由“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构成的;它对应了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至于笔管是什么材质的那就不一定。古代大部分有名的文学家及诗人都是这种情况,先天根基好,一出生就带有神笔,去世后又带走了。李白的神笔也是先天就有的,“梦笔生花”意味着他的神笔被上天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比如在写诗方面更厉害吧。
也有的是后天被三界内的神仙授予神笔,这种情况一般都存在因果关系,有的用一段时间会被收回或转给别人;只是收回的时候有的人有感觉(比如江淹),有的人没有感觉到。据《旧五代史·和凝传》记载:“和凝,字成绩,汶阳须昌人也……年十七举明经,至京师,忽梦人以五色笔一束以与之,谓曰:‘子有如此才,何不举进士?’自是才思敏赡,十九登进士第。”这是后天被授予神笔的情况。
不管是先天带有神笔或者是后天得到的,它都在另外的空间体现。在常人的另外空间身体上带着。它必须与人类这个空间的某个载体对接上才能用,这个事情必须由三界内的神仙或三界外的神佛才能做。这个载体就多种多样,有可能是一把笔或几把笔,或是一本书;或是一本笔记本。古人常将读书时学到的词组或诗句记在笔记本上随身带着,而这本笔记会给他写诗带来灵感,甚至是文思如泉涌,其实是另外空间的神笔跟这个载体(笔记本、毛笔、或现代的钢笔等物品)对接上了。我们现在读的《笠翁对句》及《声律启蒙》这两本书,都是古人根据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的。
一个人即使天生就带有神笔,没有神的帮助也运用不了。一个不信神的人,别指望会得到神的帮助。敬奉天地神明是先决条件;以写唐诗中的格律诗为例,背诵及正确理解足够的古诗文是必须的,还得有真正的老师传授诗词格律及用韵的方法,对仗的诀窍。就好像专业的歌手及舞蹈演员,必须经过艰苦的训练一样;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而且越是遵守诗词格律,越能得到神明的点化和帮助。
神笔用修炼界的话说,它是一件法器。这件法器即使是先天带着的,它开始也处于沉睡状态,满足以上的条件后,神才会唤醒它并赋予它灵性及生命,让它与人类这个空间的书本或笔等物品对接上。换一句话说,我们常用于写诗的笔及参考用的笔记本,就是神笔法器在人类空间的体现。
有了天授神笔之后,写诗的过程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有时会感觉那些美妙的文字,触类旁通,如绸缎般涌现出来,诗词格律就如尺寸,诗人用神笔在划拨及剪裁,所以古人将写诗说成“裁诗”,很形象。写好的诗,神会赋予新的生命,她是活的。当诗人用优美的诗篇去描写莲花、梅花、水仙花等花卉时,有时会触动那个层次的神,比如水仙花神会来感谢。所以,走回传统才能够与神接触上,而这个过程又不能带有人的执着心,特别是有求之心。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代陆游〈文章〉诗)”因此,这一切都是神造就的,神赋予的;所以,写好诗之后,常常会有对神的感恩之心涌现出来。
没有天授神笔的人,即使读过很多古诗词,到要写诗的时候可能脑袋空空什么也想不起来。有时要花几天时间才能写出一首诗来,而且效果还不好。而得到天授神笔的人,写诗又快又好。
神笔法器有层次高低的划分,有的是在三界内形成的;有的是三界外神佛赐予的,通常都带有他那一门的特点。只有得到创世主恩赐的神笔才是最好的。诗曰:
修心入道胸襟阔,知命敬天眼界殊。
君子裁诗因梦笔,清风作伴上归途。
注释:
[1]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天宝》:“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2]《旧唐书·志第四》:“高祖武德二年,国子立周公、孔子庙。”“高宗显庆二年七月,礼部尚书许敬宗等议:依令,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又《礼记》云:‘始立学,释奠于先圣。’郑玄注云:‘若周公、孔子也。’且周公践极,功比帝王,请配武王。以孔子为先圣。”
[3]“三献”指祭祀时向天地神明的三次献礼,为初献、亚献、终献。据《旧唐书·志第四》载:“释奠既准中祀,据理必须禀命。今请国学释奠,令国子祭酒(国子学的最高长官)为初献,祝辞称‘皇帝谨遣’,仍令司业为亚献,国子博士为终献。其州学,刺史(州最高长官)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县学,令(县令)为初献,丞为亚献,博士既无品秩,请主薄及尉通为终献。”
2019-02-18
=========================================================
占梦化危机 晏子不居功

自古以来,谦谦君子不夺人之功,不掠人之美。专门记载齐国丞相晏子言行的《晏子春秋》就有这个一则故事,晏子以智慧化解齐景公病中忧虑,进而促使其痊愈。事后,晏子却不居功,最终得到君王的赞佩与重赏。
一回,齐景公得了肾炎病,已经卧床十几天了。一天夜里,他突然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结果败下阵来,惊醒后吓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上朝拜见齐景公。齐景公忧心忡忡地问晏子:“我昨夜梦见与两个太阳搏斗,我却被打败了,这梦是不是预示我将死亡呢?”晏子想了想,建议齐景公召占梦人进宫解梦。齐景公立即命晏子去办这件事。
晏子出宫后,即刻派人用车去迎请一位占梦人。占梦人问:“阁下召我前来是为何事呢?”晏子就将齐景公的梦境及担忧告诉了占梦人,此回是请他进宫为齐景公解梦。
占梦人思忖了一下,对晏子说:“那我就反其意为大王解梦,您意下如何?”晏子回说:“不需如此。大王所罹患的肾病属阴,而梦中的双日属阳。一阴不能战胜二阳,所以这个梦正好说明大王的肾病就将痊愈了。你只要照这样说,就行了。”
占梦人进宫后,齐景公问道:“我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却不能取胜,这是不是我将死的先兆呢?”占梦人依照晏子的指示回答说:“您所患的肾病属阴,而双日属阳,一阴当然难敌二阳,这个梦说明您的病很快就会痊愈了。”
齐景公听后,放下心中大石。由于放下了思想包袱,加上用药和改善饮食,三日之后,病果然好了。齐景公开心不已,决定重赏占梦人。
占梦人对齐景公说:“这可不是我的功劳,是晏子教我这样说的。”于是,齐景公决定重赏晏子,不过晏子则说:“这些话只有由占梦人来讲,才有效果;如果由我来说,大王一定不会相信的。所以,这应该是占梦者的功劳,不能记在我的名下啊。”
最终,晏子和占梦人都受到齐景公重赏。景公赞叹道:“晏子不与人争功,占梦人也不隐瞒别人的智慧,这都是君子所应具备的可贵人格啊。”
事据《晏子春秋·内篇》
2019-01-10
======================================================
唐人传奇:梦美人作诗 梦入吴国悼西施

人们都说大唐气象包容、海纳百川,心胸视野都很开阔。在一些文集中,唐人的开放视野,还体现在另一方面--思想开放。现在玄幻影视,穿越的剧情很吸引人。一些大唐子民穿越式的梦境,读来更是惊艳后世。
我们曾在《跨越千年 唐人梦中入秦 留下凄美爱情故事》讲过唐朝沈亚之的一则趣事。沈亚之于梦中从大唐穿越到秦国。
在唐朝,沈亚之从事文职,是陇西公的秘书。可在梦中,他在秦国是一个骁勇的武将,协助秦穆公伐晋,攻下不少城池,立下赫赫战功。为报答他,秦穆公将弄玉公主嫁给他。
只是片刻睡眠,沈亚之在梦中跨越一千四百多年,经历了刻骨铭心又轰轰烈烈的人生经历。既有唯美伤感的爱情之旅,又有冲锋陷阵,建立战功的万丈豪情。
唐宪宗元和十年,沈亚之跟随陇西公驻守泾州。这段时间,他又记载了二则生动有趣的梦境奇闻,读来令人莞尔。
陇西公驻守泾州长安城里的故交好友都来作客,看望他。五月十八日这天,陇西公到东池便馆赴宴,去见客人。众人开怀畅饮,海阔天空的闲聊,好不热闹。
当宴会进行到一半时,陇西公向大家说起一件趣事。年少时,陇西公和刑元帅的儿子刑凤常出去游玩。邢凤住在长安城平康里南头。贞元年间,刑凤花了上百万的钱财,买下一座极其幽静的宅院。这座宅院的主人原本是一位富豪,不过他已经去世了。
见美人舞蹈 始知“弓弯”
买下宅院,刑凤就搬进去了。大白天,他躺在床上休息,很快进入了梦乡。梦中,刑凤看见一个美人,从西门缓缓走来,脚步轻盈而从容。美人手捧着书卷,一面走,一面吟诵着。
刑凤在梦里看得真切,那美人穿着方领衣服,系着绣花的腰带,披着宽袖的小短袄。少女扎着高高的环形发髻,眉毛也很长。
看着眼前的景象,邢凤非常高兴地说:“美人,为什么来到我这儿呀?”美人说:“这本来就是我的家啊。我喜欢诗,所以会常常写。”邢凤请她小坐一会儿,他想欣赏美人的诗作。那美人坐在西床,将自己写好的诗递给邢凤。他接过来,先看第一篇,题为《春阳曲》,一共四句。以后的几篇,句数都和这篇一样,算下来共有几十句。
美人想到,刑凤一定很想把她的诗传出去,就想送给他一篇。于是刑凤站起来,从东屋的案几上取下彩色的纸笺,挥毫抄写《春阳曲》。
这首诗曰:“长安少女玩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罗帷空度九秋霜。”
邢凤吟罢,不懂诗文里说的“弓弯”是什么意思,于是向美人请教。经美人解释,他才知道,原来“弓弯”是一种舞蹈啊。美人说着,站起来,整理一下衣服,挥起衣袖,舞了几拍,做出弯弓的形状让邢凤看。跳完舞蹈,美人低头沉默了很久,接着就收拾东西准备告辞离开。
邢凤还想请她再多坐一会儿,奇怪的是,一转眼她就消失了。这时,刑凤也从梦中惊醒,感觉头脑昏昏沉沉的,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住。
一更天后(一更指戌时,即晚上七点到九点),刑凤从自己的衣袖中,无意中翻出那首诗《春阳曲》。这时,他恍然忆起梦中景象。
邢凤和陇西公交游,对他说起这件事。在宴会上,陇西公又向众宾客转述这件事。当时在场的客人有监军使、宾府郡佐、陇西独孤铉、范阳卢简辞、常山张又新、武功苏涤,他们都感叹地说:“这件事值得写!”沈亚之是陇西公的秘书,于是记下了这件趣闻。
唐人梦到吴国 作诗悼西施
次日,渤海人高元中、京兆人韦谅、晋昌人唐炎、广汉人李镯、吴兴人姚合等和沈亚之一起前往明玉泉游览。沈亚之拿出昨日记下的故事给大家看。
这时,姚合也说起一则趣闻。姚合有个朋友王生,是太原人。元和初年的一天晚上,山西人王生作梦回到了吴国,来到了江南,而且还来到吴王夫差身边服侍他呢。
王生在梦里停留了很久。一天,他看见吴王宫中辇车出动,听到一阵吹箫击鼓的声音。人们说,要去葬西施。
梦中,王生看到吴王夫差悲恸不已,伤悼万分。他让门客们作挽歌,缅怀西施。王生写道:
“西望吴王阙,云书凤字牌。连江起珠帐,择土葬金钗。
满地红心草,三层碧玉阶。春风无处所,凄恨不胜怀。”
王生写完挽歌,将其献给吴王。吴王夫差很赞赏他的文才。
谁能想到,山西人王生一场梦境穿越千年,而且还来到吴国,看到了史册上没有记载的内容,吴人埋葬西施,还作诗挽悼西施呢。
事据《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八十二
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