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界见闻(七十六)

他看到了妻子的梦境

 
 

人们常说到“梦幻”一词,认为梦境多是虚幻的景象。不过,有人在自己的梦中,感到切切实实地看到一件事或什么人,事后还应验了;有的人则是在现实中,真真切切地看到一场梦境,事后还得到验证。这类事例古籍中也有记载,虽然读起来像小说般奇异,却能从不同的角度打开人的思维,为探索梦境提供不一样的思路。

《太平广记》就记载了这么一则梦境趣闻。

唐朝时,有一个汴州人叫张生。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他暂别妻子,前往河朔一带做工。时隔五年才返回汴州。

这天,在回汴州的路上,正值傍晚。待他出了郑州城门往家赶时,天色早已昏黑。为了赶路,张生骑着驴抄小路。

忽然,他看到草莽之间,闪耀着一片灯光,有五六个人坐在那儿正喝着酒。张生心想:“什么人这么晚了还有兴致喝酒?”便跳下驴向前走去,想看个究竟。他往前走了十多步,仔细一看,自己的妻子竟也在其中,并且和那些人说说笑笑的,气氛很欢乐。

张生连忙藏身于白杨树间,偷偷地观察他们。

这时,一个脸上蓄着大胡子的人,举起酒杯说:“请夫人为我们唱一首歌吧。”张生的妻子出身世家,自幼学习诗书,还写过不少精彩的文章。她不想唱,但是架不住那些人殷勤的恳求。于是,她只好唱道:“叹衰草,络纬声切切。良人一去不复还,今夕坐愁鬓如雪。”

那个大胡子说:“有劳夫人为我们唱了歌,我敬你一杯。”喝完之后,酒杯传到一个白脸少年手中,他也请张生的妻子再唱一首。张妻说:“唱一首都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能再唱呢?”

大胡子拿起一双筷子,说:“拿只酒杯来,谁拒绝唱歌,就罚酒一杯。”张妻无奈只好唱道:“劝君酒,君莫辞,落花徒绕枝,流水无返期。莫恃少年时,少年能几时?”

接着,酒杯传到一个紫衣人手里,他也端起酒杯,请张妻唱歌。张妻内心十分不悦,迟疑良久,才开口唱:“怨空闺,秋日亦难暮。夫婿断音书,遥天雁空度。”

酒杯这会儿传到了黑衣胡人手上,他也请张妻献歌。张妻连续唱了三四首,已经提不起气来,静静地没再开口。大胡子见她拒绝献唱,就为她斟了一杯酒。张妻哭泣着,缓缓而饮,为那黑衣胡人唱道:“切切夕风急,露滋庭草湿。良人去不回,焉知掩闺泣。”

当酒杯传到绿衣少年手上时,他说夜已深了,很快就要分别了,希望张妻再唱一首。她又唱道:“萤火穿白杨,悲风入荒草。疑是梦中游,愁迷故园道。”

接着,酒杯传到张妻手上,大胡子唱了一首歌:“花前始相见,花下又相送。何必言梦中,人生尽如梦。”歌唱间,酒杯已传至紫衣胡人手中,他还要请张妻献唱,张妻听闻后低头不语,大胡子见状又要罚她饮酒。

看到这幕的张生,怒火中烧,顺手摸起脚下的一块瓦,向大胡子扔去,正中他的头。接着张生又扔了一块瓦,这次却打中了妻子的额头。就在此时,所有人瞬间都悄然消失不见了。张生见状,感到惊异极了,他以为自己的妻子已经去世了,就这样一路嚎啕恸哭地走回家去,直到天亮才到家。

甫至家门,张生急切问:“夫人现在何处?”张生离家五年,五年来一直杳无音信。家人忽然见张生回来了,个个喜出望外,纷纷出来欢迎他。

家仆回说:“娘子就在家中,只是昨晚头痛得很厉害,还在休息。”张生赶紧进屋,问妻子头痛的原因。

妻子说:“昨天晚上,梦见自己到了一处草丛,那里有五六个人,他们轮番要我喝酒。每个人还要我唱歌。我记得一共唱了六七首。有一个大胡子频频递来酒杯,劝我喝酒。我刚喝了第二杯,忽然飞来瓦片,第二块瓦片恰好打中了我的额头,我因此惊醒。醒来后,头就开始痛。”

这时张生才知道,昨天夜里他所看到的情景,原来是妻子的梦啊。

事据:《太平广记.梦七》卷第二百八十二

 

 

=======================================================

 

梦境中提前二十年上演的微电影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有些事情确实赶巧了,有些事情巧到天衣无缝,用常理难以解读。唐朝有两人,所处时代不同,出生地也不同,但他们有一个雷同的经历,都是在睡觉时,梦到二十年之后的事。于是,官场多了几桩奇闻,民间多了几段传说。

征梦亭的来历

豆卢署,原名辅真。唐贞元六年,因参加考试落榜,到信安(今浙江衢州)游览散心,并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见郡守郑武瞻。

郑武瞻礼待读书人,就留他多住了几日。二人熟络后,郡守对他说:“你的豆卢是复姓,不适合起两个字的名字。”就想给他改改名字,问他意下如何。

豆卢署起身拜谢,请郑武瞻帮他改个新的。郑武瞻写了几个字,分别是“着、助、署”字,为了避免和他的亲属重名,郡守请书生自己选择。

当晚,豆卢署于睡梦中,梦见一位老者对他说:“我听说,郡守为你改了名字,你再考四次,才能中榜。四者最好。”

那位老者还说,再过二十年,豆卢署将成为这里的郡守。他又指着郡府内的一块空地说:“到时候,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亭台。”

豆卢署醒来后,心里思量着,老者说“四者最好”,“四者”不就是“署”字吗!根据梦中的启示,书生将名字改为署字。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梦中所示,豆卢署改名之后考了四次,才终于榜上有名。唐大和九年,豆卢署从秘书少监调任到衢州担任刺史。

他上任后,巡视郡府内外,发现了梦中老者所说的那块空地,于是命人在那块地上修建了一座亭台,命名为“征梦亭”。古人心诚意善,就容易和神灵相通。

提前上演的微电影

另一则故事也发生在唐朝。元和五年,王璠考中进士。有一天他在梦中,看到自己当上河南府尹。

梦境中,有两位客人到访,一个身穿紫衣,坐在东面;一个穿着红衣,坐在西面。穿红衣者问穿紫衣者,说:“仑邦应该怎么处罚?”穿紫衣者说:“已经打了二十大板,赶出洛阳地界。”醒来后,王璠将梦中所见,写在记公事的记录簿上。

二十年以后,王璠果然当上河南府尹。赴任之后,几位朋友相聚叙旧。洛阳县令和分司郎官都是他以前的朋友,所以酒席上彼此说话都很随意。

郎官问县令:“仑邦应该怎么处罚?”洛阳县令说:“已经打了二十大板,赶出洛阳地界。”两人所说的“仑邦”,是郎官家的一名家奴,因为偷窃官家之物,被抓捕后送到县衙受罚。洛阳县令作出了以上的判决。

王璠听后当即一怔,立即走进后厅,半天没有出来。两位客人惊讶地说:“刚才我们说话太随意,是不是令王府尹不高兴了?”

一会儿,王璠拿出二十年前的公务记录簿,将当年的记录展示给他们看。两人的对话就和王璠当年的梦境一模一样。

豆卢署和王璠梦境就像是一出微电影,提前二十年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着,冥冥之中到底有没有定数?这两个梦或许也能给人一些启示吧!

(据《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五十一、卷第一百五十四)

 

 

============================================================

 

清朝奇闻 三奇梦助恩人得功名

 
 

清朝有一桩奇闻,故事讲述的是,为善与作恶之间,不同的选择,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人做了善事,得到了上天的嘉奖,又因嘉奖的方式出其不意,成就了这桩奇闻。

哥哥早亡 弟弟霸其家产 卖其亲眷

山阴有一位徐上舍(上舍,明清时期最高学府国子监学生的别称)。徐上舍任苏州总领官,每三年回老家探亲一次。有一年回家,因其年纪已过四十,但膝下还没有儿子,于是想娶一房小妾,延续徐家香火。

当时,乡里有个秀才某甲早亡,他的妻子独自抚养一双年幼的儿女,所幸家境殷实,尚可安然度日。然而不久后,秀才的弟弟某乙不学无术,耍赖好赌,输光了家产,于是和妻子阴谋策划赶走嫂嫂、霸占兄长家产。

某乙先是诱拐嫂嫂的儿女,转卖他人,嫂嫂心知是小叔某乙所为,心感悲凉,整日痛哭,意欲求死。某乙妻又听邻居老妇说,徐上舍打算娶妾,于是某乙夫妻二人暗自为嫂子定亲,再借口说找到兄嫂的儿子,催促嫂嫂亲自去领回儿子。夫妻俩将嫂嫂送上轿子,骗她出门。

秀才之妻浑然不知某乙夫妇已擅自作主,将她嫁与他人。直到轿子抵达徐上舍府上,秀才妻才得知被某乙夫妇欺骗,一时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哽咽不已,绝望的她想以死殉节,徐上舍之妻张氏发现后,急命人拦住了她。

嫂嫂被骗改嫁 遇良善

这时,徐家才知道,原来女方完全不知情,见对方誓死不从,徐上舍与妻子就令人赶快撤了香烛,请她到屋里,想其它办法。

徐上舍说,宁可没有儿子,也绝不逼人作妾。他的妻子张氏请秀才妻进房,详细问她家世。秀才妻就把夫亡、子女被卖等事,全部告诉张氏。张氏听完后,很同情秀才妻的遭遇。不过,一时之间,徐上舍夫妻俩不知该如何处理此事,于是前去请教母亲。

老夫人得知来龙去脉后,高兴地说,“你能做这样积大德的好事,还愁将来没有儿子吗?”老夫人觉得既然人已经来了,干脆认秀才妻为义女。这样既能保全她的节操,还避免他人的闲言闲语。儿子出远门后,义女还可以陪老夫人说话解闷。徐家人欢天喜地的举行仪式,收秀才妻为义女,以免她再落入虎穴。

然而,令秀才妻意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

徐家仁心 助义女寻回子女

一天,徐上舍偶然出城,经过土地祠,遇到一位熟识的老僧。僧人请他进祠里坐坐。这时,有个大约七八岁的小沙弥,端茶奉客。

徐上舍看了小沙弥一眼,觉得他长得像极了义妹,于是问老僧小沙弥的来历。老僧叹气说:“这孩子的祖父死了,父亲也死了。他的叔叔沉湎于赌博,为了钱,将他拐骗离家,想将他卖给唱戏的。”老僧见到这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就用十两银子买下了他。原本老僧人打算送小沙弥回家,但又担心他再次被叔叔卖掉,于是将这孩子留在了祠内。

就这样,徐上舍找到了义妹的儿子。次日,徐上舍带着二十两银子,去向老僧致谢,但已不见老僧的踪影。老僧临行前留下了孩子的卖身契和一封信给徐上舍,信上面写着六句话:“震男兑女,一气相生。厥有弱息,在彼中林。山湄水溪,松柏森森。”

徐上舍不解其意,传信的香工说,“师父请施主从这里向东南走二里远,快去查访,就可得到您义妹女儿的消息。而您带来的二十两银子,正好可用来给女孩儿赎身。庙中乃是清修之地,不需要这些银钱。”

徐上舍按老僧所说,沿着土山向南走,看到松柏之后,掩隐着数间瓦房。他看到屋里有一个小女孩,大约六七岁。再仔细一看,相貌神情又酷似义妹。就这样,徐上舍又寻回了义妹的女儿。

徐上舍为男孩子请来老师,教他读书。这孩子聪慧无比,过目不忘。

徐上舍的母亲有了义女的陪伴,又有义女的聪明可爱的子女承欢膝下,甚是开心。而徐上舍的妻子也很贤慧,同义妹相处融洽。一家人美满和乐,徐上舍心里觉得很安慰,就选了个日子回苏州复职。徐上舍搭船渡江到杭州,路过嘉兴后,船停靠在西水驿站码头上。

连续三奇梦 助恩人考取功名

这天,徐上舍做了一个梦,梦中看到一老一少两位书生,来到船上向他拜谢,年轻的书生对他说:“蒙先生保全我妻子的名节,还保全了我的子女。我们父子二人将此事禀告给天帝,上天感念先生的盛德,将授予您科举功名,并得生贵子。”他们叮嘱徐上舍,上天榜文已定,一定会考中,不要再去苏州了,赶紧回杭州准备考试。

徐上舍笑着说:“考试的时候必须要写时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中的一种规范文体),我根本不知时文是什么,怎么能中举?”老者说:“这不难。明天中午,先生的船停靠在此,那时会出现卖旧书的,先生就将全都的书都买下来。其中有窗稿(私塾里面学生练习写作时所写的诗文)二本,都是我平生旧作,今年科考的诗文题目都在上面。先生不用担心考不中。”徐上舍醒来,细想此梦觉得奇怪。

天亮将要启程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船只因此不能航行。徐上舍一人沉闷无聊,就上岸闲逛,果然看到有人在卖十多本旧书。他想起梦中所示,就全部买了下来,其中有两部抄本书,正如梦中所见。他看完后,心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文吧。

既然梦境应验,徐上舍心里盘算着,不如先记熟书中内文,掉船回杭州参加应试,但转念又一想,“世间哪有不读书,却还能中举的人呢?还是不要去应试了,以免被人笑话。”况且乡试二、三场还需考经文策论,这书中未必都有。于是,他决定风停后继续前行。

念头刚定下来,徐上舍忽然觉得困乏难支,竟然坐着就睡着了。梦中,再次见到那两个书生,告诉他:“先生何必多疑?如果担心写不出经文策论,驿西旧货店里有两捆书。东头第一本就是经文,西头第三、四本就是策论。今年考题都已备齐了,即使录遗策也有了。先生快去买回来,不要耽误自己!”梦中,那年轻的书生还用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先生不要耽误自己。明年会试题目,也都在这里了!”

徐上舍醒来后,更觉得奇怪了,哪有这样的事,竟然有人在梦里一步一步教他如何应对考题。按照梦境所示,他到驿西,果真买回了经策。

夏天七月,酷暑难耐,难以入眠,他就起身阅读购买来的书,其中有一卷《棘闱果报录》,里面讲到有名应试的考生交了白卷却能中举的事例,心里虽有所动,但还是觉得难以置信。

这时,徐上舍疲倦到极点,刚睡下,那两名书生又来了,以严肃的语气说,“先生不相信,那就请先生的父亲来。”话音未落,徐上舍的先父就出现了。徐上舍上前迎接,其父怒目圆睁,生气地说:“我后悔生前没有教你读书,如今仰仗这对父子的能力,上天赐你功名。放着现成的举人进士不作,你这个不肖的儿子,到底想干什么?”

徐上舍见父亲发怒,诚惶诚恐地说:“孩儿立刻回杭州,不敢再乱想了。”经父亲介绍,才知道那两位书生,就是义妹的公公和丈夫。

天亮后,徐上舍让船夫改道返回杭州。回家后,徐上舍熟记考题。待到考试时,他发现所有的题目都如同梦中所示,丝毫不差。徐上舍因而得以高中。

拐卖侄子、侄女,企图霸占哥哥家产的某乙夫妇,看到徐上舍走后,就以继承宗祀为由,上门索要哥哥的子女,在徐家大吵大闹。

一天,某乙夫妇又到徐府,还没进入徐家大门,忽然一阵雷电交加,将二人提到街市中心,二人面对面跪在地上,遭雷劈身亡,整个身体都像黑炭一般。

徐家人帮着义妹到县衙申诉,取回了应有的家产。徐上舍第二年又入京参加会试,再次考中,出任一方知县。后来张氏为其连生五子,也都考取了功名。

清朝坐花主人汪道鼎评论道:“不会写文章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还能榜上有名,按照一般的常理,实在不可能,但事实竟这样发生了。难道这不是在常理之外行大善,从而得到上天赐予的意外回报吗?如果妻子贤淑不妒,终会获得贵子;守节的母亲也会得到朝廷的表彰。禽心兽行的夫妇,最终也遭到雷击,死在大街上。扬善惩恶,天理必定是这样的。然而,保护并送还他人子嗣却不接受酬金回报的老僧,更是高尚磊落!”

《坐花志果.阴骘两榜》下卷第二三

所有跟帖: 

河南郑州灾后情况如何?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7/24/2021 postreply 12:09:4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