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的K15,K31。。。

K15列车,暴雨中被困52小时

张岳怡 肖瑶 真实故事计划 2021-07-22

 

 

"
暴雨中,K15次列车在郑州城外的关帝庙停下。搭乘1330人的列车在缺少食物和饮用水的情况下,度过了危急的52小时。

 

被迫停滞
 
7月19日下午2点12分,K15次列车抵达河南商丘站。晚点16分钟后,20岁的阿遥终于等来这趟去往重庆的列车。上车前,太阳晒得她燥热。

差不多3小时,列车在雨中行至郑州郊外。阿遥在车厢里听到列车长播报:“因为暴雨,本列车暂时无法行进,给您带来的困扰敬请谅解”。列车停靠的小站名叫关帝庙,离郑州只有15公里。阿遥和车上1330余名乘客以为这是普通的停靠休息。

随着时间推移,阿越来越着急,列车却没有丝毫行动的迹象。她原本计划,次日早晨抵达列车的终点站重庆。列车上同样急切的,还有10号软卧车厢来自河南汝州的小晨,她的行程从开封至汝州,原本只需近4个小时。她没抢上硬座,但软卧票价不高,正好可以在行程中休息。

半个月前,小晨注意到天气预报里的提醒:接下来会有持续降雨。只是天气预报有时会失灵,上周本预测有雨,却滴水未降。12号车厢的李裕龙和女友是在3点21分于开封上车的,去往郑州的下一站巩义。出发前,他知道郑州会下大雨,但没料到雨会下得这么大,“中原地区很少被淹”。

他们不知道,此时郑州城内已经暴雨成灾。从17日开始,郑州在3天内的降雨总量达到617.1mm,这个数字约等于郑州以往平均全年降雨量。作为全国最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郑州当天一片泽国,许多高铁和列车只能在大雨中停靠郊区,与人口密集的市区不一样,K15停靠的关帝庙附近较为荒僻。

窗外,雨仍在下,甚至更大了。雨水几乎将整个窗户蒙住。通过手机,人们逐渐了解到这场特大暴雨的全貌。车厢内,人们得到的最新消息是,铁路路基塌方,列车会调整线路,调换车头后驶回郑州。

上10点,列车已在关帝庙小站停滞了近5个小时。小晨和阿遥所在的卧铺车厢熄灯,人们在焦急等待中尝试入睡。李裕所在的12号车厢,自停车消息播报后,有当地警方人员上车和大家解释情况。K字头列车的硬座车厢,惯常不会熄灯,李裕龙一直睡不着。骚动在这节搭载118人的车厢里隐隐蔓延。

车厢里多是和李裕一样的短途旅客。归心似箭的人们不安地站立、走动,打听何时车能开动。列车员出面安抚,让他们坐下。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不知道是哪个车厢的,突然拿起12号车厢的安全锤,说不管下不下雨,都要砸窗离开。龙看见他往隔壁餐车走去,此后就再没见过那个男人。

借助手机,许多乘客开始了解到郑州城内发生的情形,大量道路上的汽车被冲入激流,5号地铁线里乘客被困。可漫长的等待耗尽了手机电量,李裕开始减少手机使用频次,他害怕收不到重要消息。乘客们时不时向窗外望去,观察水势。

轨道边有一片树林,李裕看到积水一直在涨,快把铁轨淹没了。当时,他有些紧张,害怕水会一直涨,淹没列车。同时,他也在等待,积水慢慢下降,列车会再次开动。但即使看到积水缓缓下降,身穿橙色雨衣的铁道抢修人员重新出现在视野后,列车仍未开动。

图 | 铁轨上的积水

次日,铁道工作人员给K15换车头,车厢空调进入短暂关闭状态。李裕所在的12号车厢里,118个呼吸系统在一节狭窄的空间里攒动。但列车窗户向里开,只有上半部能开个窄缝,还有窗帘遮蔽,几乎透不进空气。很多乘客跑到餐车附近找方便面的纸箱子,撕下来一片扇风。

几乎静止的空气里,弥漫着烟味。K15车厢内原本禁止吸烟,但有烟瘾的人在车内憋了太久,扛不过漫长“旅途”,忍不住点燃了香烟。越来越多人在周围吞云吐雾,李龙感到烦闷。“当时差点闷死在那里”。

在这场等待里,李裕坐得难受,但也无处可去。在和女友断断续续的交流中,情绪逐渐变成一条直线。他和很多人都开始习惯,一种可能没有尽头的等待。

20日晚上10点,K15被困已经29小时,卧铺车厢照常熄灯。不同于前一夜的平静,阿遥所在的4号车厢,许多乘客集体熬夜。小孩子打游戏的音乐声闹得不行,大人们也开始抱怨“怎么还不开车”。直到12点,阿遥才睡着。

 

 

车厢里的考验
20日下午,K15次列车在雨中滞留二十几个小时。物资短缺、供电紧张、身体疾痛,开始考验这座搭载1330人的孤岛。

李裕所在的12号车厢紧邻餐车车厢。从20日凌晨三四点到次日凌晨,12号车厢中间的道路24小时不间断有人排队“抢饭”。窄窄的道路里排了两列,人们挤进去就出不来。严重时,小卖部人挤人,脚不沾地。

图 | 餐车里排队“抢饭”的人们

李裕19日没吃饭,本想次日回家再吃。结果一等再等,列车竟不动了。20日,他挤进人群,花了3个多小时排队,终于买上了两天来的第一份饭——搭配芹菜和土豆块的盒饭。泡面同样供不应求。一辆零食车从餐车推出,还没走到到12号车厢末尾,其中的泡面就被一扫而空,小车又得回去重新补货。

阿遥记得,物资紧缺的时候,列车长冒着大雨到郑州市内买来了成箱的方便面。可列车上有一千多人,这只是杯水车薪。进退不得的列车里,朴素的道德观决定了分配物资的规则:紧缺的物资优先分配给老人和孩子。

也有人顾不得这些。坐在李裕对面的大叔约莫五十来岁,他没有抢到食物,和身边乘客说自己胃病,拿到两份饭。阿遥在卧铺车厢里看到,有人抢了几包吃的,却没有付钱。

有序的车内互助仍在进行。大雨中的郑州气温只有25摄氏度左右,阿遥所在的4号车厢里,一个孩子发起低烧。小孩安安静静地躺着,不哭不闹,孩子妈妈喊来乘务员,声音有些颤抖,希望获得帮助。

5分钟后,广播里传来乘务人员的声音:“亲爱的旅客,本列车有小孩突发高烧,因列车没有随行医生和药物,故有退烧药的乘客请到4号车厢伸出援手。”很快,一位女士拿着一盒绿白色包装的退烧药急急忙忙赶来,边走边问:“谁家的孩子发烧了?”众人赶紧招呼小孩子吃药。

同样的求助也发生在10号车厢里,只是这次的对象是虚拟的云端。信号不佳、手机电量不足,许多人与外界的联系变成大雨中飘摇的细线,时有时无。20日下午,社交网络上关于河南特大暴雨的信息逐渐发酵。“郑州地铁”“巩义暴雨”等话题逐一进入公共视野。但当时,和K15次列车一样停滞郑州周边的列车并未受到太多人关注。

小晨是最早在K15次列车上发出求助信号的人之一。

晚上7点53分,被困27小时后,小晨发布了一条求助微博。她直言:“管管列车上的人吧,实在不行退回郑州也行啊。”这条微博很快收获了千余次转发、点赞。当时,“河南暴雨互助”刚刚登上微博热搜,小晨的求助微博很快成为其中关于被困列车热度最高的信息。

很快,评论区里聚满了各式各样的人。有人发来鼓励和安慰的消息,但更多是实时援助信息互递,“郑州站暂时回不去的,调度已经因为缺点停运了”“打暴雨互助电话试试”。也有亲友困在K15次列车上的网友,在这里获取暂时失联家人的信息,“我男朋友也在这列车上,我还在重庆等他呢”“关注一下,妈妈就在这趟车上”。

小晨在评论区实时播报着列车最新动态。在时坏时好的手机信号中,成为“孤岛”和外界衔接的桥梁。

6号车厢里,一位聂姓老人被小晨找到前,并未意识到联系不上他的家人已心乱如麻。小晨在微博上收到陌生网友的私信,拜托小晨帮忙看看自己父亲的情况。老人今年60多岁,一直在农村生活,不会使用智能机。待小晨找到老人的时候,他正在车厢头和别人聊天,精神饱满。

“你家人打电话找不到你。”

老人赶紧低头看手里的老年机,发现手机已经没了信号,懵懵地抬起头。

给家里人打完电话,小晨还给老人拍了照片和视频。后来,再经过六号车厢的时候,老人会主动和小晨打招呼。

21日下午1点,#K15列车被困已超40小时#登上热搜,话题阅读次数达到6561.3万,讨论次数过万。截至当日晚间,除了K15列车,受河南特大暴雨影响停滞在郑州周边铁道上的列车共有11辆,包括K226、K31、K284等。它们多是停滞40个小时之后才陆续出发。

小晨“寻亲”的同时,阿遥也在微博热搜下评论:“本人现在就在K15车上。”看着网友的回复,阿遥有点鼻酸。在QQ空间的“实况转播”下,她也收到了许久不联系的高中同学的关心:“你还好吗?”但她不敢一直刷手机,列车上电源不足。大家轮流在餐车和列车员休息室充电,每次只能充十几分钟,常常是四五个人围在一起充电。

龙的车厢里,几个人正围着一个人的手机看抖音。这是20号晚上,车窗外大雨如注。屏幕里播放着关于河南暴雨的消息,还有“郑州加油”的呼告。

人们议论纷纷。“网上说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市里已经死人了,五号线水都到腰了。”“巩义已经淹了。”

身处彻夜明亮的硬座车厢,窗外是大雨。李裕已无法感知确切的时间流逝。“哪有什么白天黑夜呢?”嘈杂声伴着暴雨声,李裕睡一会儿醒一会儿,并不踏实。在这个并不安静的夜晚,网络世界里,很多人也彻夜未眠。志愿者整理着救助信息,救援物资也正在送来的路上,车厢内的乘务员在车间打扫卫生。

21日,列车上开始由官方分配物资,乘客不必花钱购买食品和水。同时每个车厢招募一名志愿者,并召集所有党员参与服务工作。

早晨9点,小晨的车厢分到了八根火腿肠和十卷卫生纸。乘客们自愿把火腿肠让给了小孩子。但一个中年男人拿了五六根,有的小孩吃不到,吵了几句也安静下来。到了中午12点,每个车厢都分到了两箱左右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小晨所在的卧铺车厢有36个人,每个人都拿到了一桶。但李龙所在的硬座车厢“还得靠抢”。

坐在李裕对面的小伙20岁左右,刚上大学。“安安静静地不爱说话,也不抢东西,偶尔就在旁边吃”,后来去了13号车厢当志愿者。这天,李龙只见了他两次,都是急急忙忙回来喝了口水,又跑出去搬运物资。

车厢内,有一位同样忙碌的志愿者是个兵哥哥,他与女朋友两年没见面,计划这次放假回家团聚。他提前为女朋友订了花,准备一下火车就送给来接站的她。但他忙于志愿活动,只得交代女朋友来取。

21号早晨9点,郑州的雨已见小。兵哥哥的女友独自一人来到火车站,取到了那束粉色的玫瑰。

 

留下?离开?
如果没有这场特大暴雨,20岁的阿遥会一步步履行原定的出行计划:先去重庆玩一玩,再去遵义参加婚礼。但没承想,从商丘出发几十个小时后,连河南省都没出。

她有意识地用视频和图片记录着困在列车上的所见所闻。“本来想做旅行vlog,结果变成了受困vlog。

在阿遥的记录里,这场大雨的消逝从21号早上6点45分开始。当时,雨仍在下,但已明显变小,积水位下沉,露出铁轨。近2小时后,雨水呈现零星状。中午12点半左右,雨停。半小时后,铁道上只有少量积水。

那天早晨9点半左右,这辆严控的列车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本来,只有工作人员或志愿者能下车。但随着雨势渐小,广播里传来普通乘客可以离开列车的消息:“旅客们请注意,现在开始统计,想要自行下车离开的人员,请找列车员登记。”

但当时,下车的条件仍有些严苛:需有人接送,方可下车。

骚动又重在车厢内涌起。21号上午,在小晨所在的10号车厢里,有人按捺不住性子,想找救生锤敲碎车窗离开。但人们发现,不知何时,救生锤被人收走了。

中午12点,一个买了站票的妈妈带着小孩闹着要离开,和乘务员争执起来,“吃了两天泡面一直拉肚子。”她转头看到10号车厢的软卧,情绪更为激烈:“你们卧铺还能躺着,我们连个座都没有!”

同样的争执也发生在4号车厢的出口,乘务员严守车门,不允许无人接送的乘客出去。一个女生蹲下来捂住心口,称自己有心脏病。乘务员僵持不过,只好放她离开。

站在一旁的李裕看到了这一幕。不久前,他还在12车厢,恰巧听闻这节车厢可以下车,急忙赶来。12点06分,趁着轻微混乱的当口,他和女友一起下了火车,开始往外走。下车时,远在商丘的妈妈给他发来嘱咐:暴雨下得大,别乱跑。他回了个“好”。自己被困在列车上的事,他只告诉了哥哥姐姐,父母问起时再和他们坦白,省得操心。

李裕本想绕回12车厢知会另一位阿姨可以下车了,但回去看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了,整个车厢的人空了一半。此前,在乘务员统计下车意愿时,车内有45人表示有此意愿。

 

图 | 硬座里,已有些乘客离开

整个往外走的队伍大概有一两百人。路上大部分是独行者,少部分是两人结伴。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边和路边村民问路,一边拖着行李,踩着水和泥巴往前走。一些老乡以为他们是附近的职校学生。

走了大概1个多小时,下午1点18分,李裕和女友到达三十里铺公交车站,给哥哥发了公交站的定位,让他来接自己。走来的路上,李裕有点恍惚:离开火车时,他还没想好是去郑州还是回巩义。但他能确定的是,不要再回到那辆火车上,走到哪里算哪里。

和他们一起等车的乘客陆陆续续被家人接走。剩下的人,有黑车上前招徕生意,说300块包车到巩义。他们没有搭理。

下午两点半,哥哥开车到了。历经一个多小时车程,李裕回到了在巩义的家。哥哥问他接下来什么打算,他说先洗漱,然后睡觉,晚上再吃饭。毕竟,在过去的两天里,他和女友只吃了一顿饭,自己两天没洗脸洗手。

李裕下车的时候,问过对面的志愿者小哥要不要一起下车。对方回答他说不了,自己要去南阳,高铁停了,离开了这辆车也没别的去处。

和志愿者一样选择留下的,还有阿遥和小晨。

阿遥的目的地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重庆,“下了车也不知道去哪儿。”小晨则是因为“没有人接”。两人都躺在卧铺上,继续等待列车发动。

21日中午,小晨给我们发来午餐的照片,有肉末豆腐、红烧肉配土豆,以及满满一盒米饭。“今天的饭,感觉很好吃!”聊天框里,一向平静的小晨用了一个感叹号。

下午3点41分,小晨继续在微博上发布列车最新信息:“感谢大家关注!现在列车上可以自行离开,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人走了,剩在车上的就是没人接的或者目的地很远的人了,硬座那边剩的人不多了,食物已经不算紧缺!吃上了盒饭!” 

下午6点,K15列车迎来停滞在原地后的第三个夜晚。车厢内温度较低,阿遥正处于生理期,把身上的单衣又裹紧了一些。此时,4号车厢又陷入了混乱,工作人员正在统计返回郑州或信阳的人数。

晚上9点05分,滞留52个小时的K15动了。火车猛晃的那一下,阿遥周围的人群发出了“呜呼”的声音。

 

*文中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 END -

撰文 | 张岳怡 肖瑶

 

 

=================================================================

 

 

跳吧,跳吧!他们砸开车窗 | K31列车被困的48小时

小昼 极昼工作室 2021-07-22

 

 

 

文 周航 蔡家欣 王一然

编辑 王姗

 

再有一个多小时就该到家了。行驶24小时后,K31准时抵达郑州,漫长旅途只剩下最后两站:偃师和洛阳。

呼啦啦又上来了一大圈人,探亲回家的小男孩,旅行的母女,来考试的大学生,参加签售会的追星女孩,各自登上了所在的硬座车厢。

大雨中的7月19日下午,车票异常紧张,许多人只抢到了这趟列车。还有很多人看中了K31的便宜,19块5就能从郑州回到洛阳。12车厢的杜娟就是这样,她刚失业,要回洛阳老家,如果没有意外,今晚就能吃上妈妈做的尖椒炒蛋。

载着超过900名旅客,列车缓缓驶出郑州站,提速,20多分钟后,“咣”的一声,突然停在了铁轨上。

这是7月19日下午4点25分左右,车窗外天色暗淡。至少此刻,雨势仍在人们日常理解范畴中。车厢里的人本以为,这会是场短暂的驻留。杜娟甚至还有闲情欣赏自己的妆容。

无人预料到,和陇海线多辆列车一样,K31在连绵暴雨中几乎成了一座孤岛,将人们困在十八节车厢之中。信心一点点流逝,一些人逐渐被未知的恐惧擢住,又在无数场关于食物的争夺中精疲力竭。

 

● K31列车时刻表。

 
清汤挂面没有味道
K31停车的那一刻,广播准时响了起来:前方路段有涵洞塌方,预计要到晚上7点半,列车才能重新通行。
车厢里的人们此时都选择耐心等待。除了零星的抱怨声,人们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玩手机,嗑瓜子,吃水果,托腮发呆。
上车前,杜娟下载了好几集综艺节目,此刻依旧沉浸其中,手机来回切换几个当红男星的脸。和很多在郑州上车的人一样,她没带食物、充电宝,行李里最多的是化妆品。
时间一点点熬了过去,到了预计通行的时刻,广播却沉寂了。一些人第一次失去了耐心,起身找列车员询问,得到的答案都是“不知道”“不确定”“耐心等待”。
天早早黑透,雨水拍打窗户似乎变得更加猛烈。即将抵达终点的K31物资并不充沛,这天的晚餐是清汤挂面,只漂着几根海带。
但此时,人们依旧乐观,有人买了面条直接倒掉,只为那个塑料碗来打热水。餐车也几乎不用排队,许多人选择扛住饥饿。
最先告急的是手机电量。K字头列车硬座车厢不提供插座,人们在列车员房间排起长队。杜娟一站进队伍,前面的人立马转头告诉她规则,每人只能充20分钟。14车厢规定更严,只能充10分钟,后面的人到时间就会催促。餐车里,两个女生自愿守在插座旁边,严格执行着规定,每个人只能充到30%。
滞留第一夜,K31充满着最多的期盼和失望。
先是晚上10点半,一辆货运火车和一辆客运火车相继呼啸而过。火车头灯光一晃而过,燃起了乘客希望。但有人找到列车员,得到了失望的答案,它们和K31行驶路径不同。
又过了几个小时,凌晨一点多,列车突然动了起来。一些车厢为此爆发出了掌声。但二十分钟后,列车再次停了下来。
广播依旧沉寂,没有人告知这次列车移动的原因。后来的公开消息显示,K31停到了前方的穆沟车站,这个四等小站有干部职工10人能提供帮助。
尖椒炒蛋肯定吃不上了。电话那头家里人着急,一直寻问火车的情况,杜娟只好劝他们先睡觉。一些人开始感到不适。15号车厢的女孩李小雨看到母亲双腿肿得厉害,母女二人轮流躺在座位上休息。那时,和其他所有乘客一样,李小雨相信,“整一晚上,路肯定能抢救过来,明天总能发车了。”
窗外的雨没有停,有人在过道上打地铺,伴着雨声睡着了。

 

● K31被困的地方,距离郑州50公里左右。

 
桥塌了,郑州也回不去了
天再次亮起来的时候,雨似乎更大了,空中斜着飘,被风吹成一团,一块天看起来都是白的。“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雨。”一些乘客发出感慨。
所有人都看到了更危急的情况——K31停在一个山沟,列车北部数米远的垂直山坡,成股的泥浆快速下坠滑落,像一处处小瀑布,积水漫过半个火车轮。坐在餐车的一位旅客看到,一棵接一棵的树苗从山坡摔下来,不断累积,直至冲进铁轨。还有人看到远方一棵大树同样直接倒下。
列车尾端靠近山体,那里的人们更加恐慌。14号车厢,每一次滑坡都有人惊呼。更靠后的16号和17号车厢,黄色的泥水直接拍到了车厢。不止一个人感受到车厢开始倾斜,越到车尾越明显。
没有广播,没有通知,这让人们越来越焦躁。

 

● 泥水打在末尾的车厢。讲述者供图
硬座车厢的人们成了最先抗议的人,几乎是睡醒的第一刻,一些人就气冲冲地来到了餐车,要求乘务员解决充电和温饱问题,以及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有人拍打餐车的工作人员室,要求给一个说法,“或者让大厨赶紧做饭”。
充电诉求最快得到了满足,餐车和8号软卧的门打开了,这个车厢包房里有插座,过道还有三个插座。再往前走,2号到7号硬铺车厢,每节都有四个插座,很多人看到床位空着,索性直接搬了过来。
但关于“彻底解决方案”,乘客们得到的答复只是“要听上级调度”。
一个中年妇女和列车员起了争执。她希望尽快撤退疏散,但列车长表示情况一切受控。这个女人几乎是用愤怒语气在提醒,尾端车辆已经倾斜了,“一定要等出事才下车么”。
“这种是未知的恐惧。”17岁的高中生王飞说,她是和同学到武夷山游玩的,选择K31是因为它有最恰当的返程时机,“睡一晚就到家了。”
六岁那个暑假,王飞曾在火车上滞留过三天,那是从九寨沟回洛阳路上。她对此几乎没有记忆了,这天上午母亲提起才想起,当时导游姐姐哭了,直到今天,她才理解这份哭泣后面的害怕。
人们不知道自己要在K31上待多久。差不多同时出发的一趟高铁,尽管晚点一个多小时,早就顺利抵达了洛阳。陈莫一行五个人到郑州看演唱会,返程只有一个人抢到了那趟高铁,剩下四个人分在K31三节不同的车厢,如今她们都被困在了路上。
和很多乘客一样,陈莫开始想起出发时的异常,列车晚了十几分钟出发,这很不常见。甚至早在18日,去郑州的列车也在进站前滞留了一个多小时,“因为树倒了”。
也有人担忧过天气,陈莫在列车上遇到个男生,说自己出门前顺手查看了各个水库水位,没什么问题。事实上,要到他们从郑州上车几个小时后,郑州暴雨由几日前的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最后持续变成最高的红色级别。
直到列车被困的第22个小时,20日下午两点半左右,K31的广播才再次响起。广播带来了好消息:“因为要转换车头,车内暂时停电。”
根据这天中午郑州铁路的官方消息,郑州局管内多条线路,当天上午已有15趟直通列车采取折返措施。对K31来说,如果一切顺利,他们也将通过在车尾装配新车头的方式返回郑州。
停电的时刻,昏暗的车厢失去空调加持,空气燥热沉闷起来,但K31迎来最平静的时刻。15号车厢的一个母亲有点犯恶心,但她感到“心情出奇地好。”
可是半个多小时过去了,电恢复了,列车却没有挪动。广播再次没了声音。很多人至今不知道原因。也有人不知道从哪打听到消息,说附近的桥梁坍塌,郑州回不去了。
此时,仅郑州铁路局管辖的列车,至少还有K736、1304次、K178、K1143四趟列车滞留途中。其他铁路局管辖的不少列车同样滞留在河南境内,一些甚至中断了水和电,人们陆续在网上发出求助,而在普遍的困境中,食物成了他们最需要且短缺的物资。

 

● 2021年7月21日,河南省洛阳市,受河南省强降雨影响,洛阳龙门站当日暂无列车开行,洛阳龙门站暂时关闭。
 
他是因为饿才想逃出去
K31自带的食物早就耗尽了。7月20日10点第一次供食,主食是米饭,但配菜和前一天面条一样,依旧是泡水的米粉、海带、豆皮,还有酸豆角。
餐车挤满了人群。陈莫幸运地抢到了米饭,但她被困在人群中,只能无奈将饭举过头顶。直到跟在一个阿姨后面,她才脱身回到餐车座位,脚上那双白鞋已经被踩成黑色。这个刚上大一的年轻人不禁佩服长者的人生智慧,“阿姨就一边开路一边说,我们出不来,你们也别想进去。”
米饭迅速卖完,新的食物从车外首次补充了进来,陈莫看到了鸡蛋、洋葱、包菜。这是穆沟站的职工到附近村庄购买来的。
对有着超过900名旅客的K31来说,这些食物仍然显得杯水车薪。秩序开始失控了。
一个30多岁的妇人直接踩上凳子,从齐胸高的吧台跳进去,抢过一份米饭,再跳出来结帐。这更多是为她10岁女儿争夺的。13岁的高个少年罗小勇也沉默着发狠挤到了最前面——原则上老人和孩子优先,但他根本得不到成年人的谦让。罗小勇抢到了三份盒饭,一份留给自己,另外两份给身边的小女孩和老姑爹,那是他在列车上刚认识的朋友。
食物的发放引来了更多的抗议声——一些人抗议这种不合理的抢购,另一些人则抗议总在餐车发放,这让两边的旅客根本得不到食物。
于是,方便面被送到了17车厢售卖。这让杜娟得以花了20分钟和12块钱抱回两桶海鲜泡面。她尝试拦住一个插队的壮硕男士,却依旧被他塞着缝隙挤到了前面。
在餐车,一个女生排了三个小时才买到了第四锅也是最后一锅食物。配菜从三个减到两个再到一个,她拿到手变成挂面和两片西红柿,分量都不够自己排队花的力气,“五口就吃完了”。这还算幸运的,当3号车厢的王飞听到卖饭消息,和朋友拎着塑料袋跑过去,半路就听到吆喝没有了。
最困难的时刻,陌生人间展示了彼此的温情。王飞分享到了隔壁女孩的山楂糕、薯片,还有一个阿姨的粽子。这是她一天的全部进食。在硬座车厢,一位福州上车的乘客原本准备带箱香蕉回去分亲友,担心坏掉干脆在车上卖掉。一块钱一根,但他免费送了一些给孩子。
在这个混乱的为了食物奔波的白日,一些人注意到旅客出现了明显分化。一种人很平静,甚至有些漠然。20日下午开始,手机信号丢失了,很多人倒头就睡。
但另一些人则越发出离愤怒。多个车厢的乘客如鱼群般涌进餐厅抗议,“打开车门,我要下车”。有人说自己的小孩和老人已经“饿得不行了”。
情况越来越糟。食物已经不够了,有人一整天只吃到了半份米饭,有的靠白开水和咸菜熬过了晚上。
这时的郑州主城,同样迎来了最猛烈的暴雨,降水量相当于一个小时倾倒了100多个西湖的蓄水量。城市逐渐步入崩溃境地,下班的人们被困在地铁,高架上,医院失去了电力,医生只能靠按压气囊给患者供氧,地铁五号线内,积水没过被困者的腰。

 

● 遭受暴雨袭击的郑州市主城区。

车厢外的人试图联系上他们的亲人和朋友。罗小勇的姐姐一遍遍拨打弟弟电话,都无法接通。13岁的少年放暑假,独自去洛阳找姐姐,身上只有100元现金。母亲整夜没合眼了,有记者帮她打了12306询问救援也没结果。
夜晚,一些乘客的情绪彻底爆发了。多位旅客回忆,大概晚上七八点,陆续有人拿起消防锤砸碎了玻璃。软卧一扇,餐车一扇,还有硬坐车厢的一扇,瞬间成了风洞,新鲜的土腥味儿夹杂着雨水冲进了车厢。几个旅客都看到,有人跳下了车。
“当时真的很饿,我知道他是因为饿才想逃出去。”罗小勇说。他看到旁边车厢一位身材壮硕的叔叔,第一个拿起了破窗器。
动静越闹越大,维修人员很快用木板堵住了窗口,乘务人员也赶来制止大家,列车长拉着第一个破窗的人一直劝阻:“不能下车,外面真的很危险。”罗小勇印象中,乘务人员找来了一些吃的,才把他劝回座位。

 

● 餐车车厢一扇玻璃被打碎了。讲述者供图
与此同时,网络上很多人在寻找一个网名叫“明天木干不烦”的乘客,她早上10点发了微博求助,却迟迟没有更新状态。她是到郑州参加明星的签售会,求助时习惯性地私信了这位明星,得到了他的转发。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趟列车,深夜,K31被困的消息冲上了热搜,成为河南暴雨中,第一列引起广泛关注的被困火车。

直到凌晨两三点,手机信号得到了全面恢复。被众多网友寻找的女生终于连上网,惊讶地看到自己有一千多条私信。事后她说,经历一天的恐慌后,这些陌生人的善意让她得到了一种新的信心。

 

跳吧,跳吧!

7月21日凌晨2点46分,车厢里的广播终于响了起来。这次是求助信息——“现在,4号车厢有小孩发高烧,有退烧药的旅客请到4号车厢来。”
这是个1岁4个月的女孩,下午额头就有发烫,到晚上更严重了。随行的母亲和姑妈很着急。比预想中顺利,广播发出后,很快一个中年男人送来了布洛芬颗粒。在母亲怀里,安静的女孩喝药时第一次哭了出来。
陆续还有乘客的身体出现问题。没过一会儿,求助广播再次响起,这次是寻求医疗帮助。10号车厢一位老人出现低血压和高血糖。
此时被困已接近40小时,车厢里的味道越来越难闻。那是吸烟室飘过来的的烟味,混和着脚气味,泡面调料味,和厕所的异味,“那空气简直快要把我憋死了。”15号车厢的李小雨说。到21日凌晨,热水开始少了,为了节约水,小便不能冲水了。
唯一的好消息是,食物重新得到了供应。补给运到了车上,三块钱可以买到一个盼盼小面包和一瓶水,只是有些人不知道。后来又从餐车传来消息,有八宝粥卖了,餐车也有米饭供应了,一个大爷排队时晕倒了。

 

● 睡在硬座车厢的女孩。讲述者供图
食物带来的抚慰是短暂的。很多人都在商量着逃亡。不知谁说了一句:“不跑这火车还得在这儿四五天动不了地方。”等到天亮,雨确实很小了,甚至偶尔停了下来。胆大的人们率先付出了行动。
车窗一个接一个被砸开,李小雨粗略估计,有两百多个人排队等待跳窗。2米高的车窗,高个子的男性直接往下跳,在下面扶住女生,一个接一个。
邻座一个38岁的男士,一个31岁的女生决定离开。李小雨跟上他们,“我已经被饿得不行了”。母亲身材有点胖,也站上车窗,给自己打气,喊着“跳吧,跳吧”,就这样离开了惊险的K31。
人们走到了高处,才看到了更广阔的面貌:天空已经露出碧色晴好一角,山坡到处是黄淤泥,树歪斜倒着,像腰椎错位,残枝陷在淤泥里;高坡之下的山谷中,K31像被孩子扔掉的巨型玩具火车,不时有乘客隐约走过,蚂蚁一样。

 

● 被困超过40个小时的K31次列车。讲述者供图
这是一支大概有两百人的逃亡队伍,一路沿着铁轨走,前面塌方 ,被抢修队员拦回来了;另一队往附近的穆沟村走,路上的泥大概有十几米高,很软,一踩就进去了。村里停水停电,李小雨一行8人大概徘徊了3?4个小时,以为又要被困在这里时,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大哥,开车带他们到了附近的一个镇上。
大部队陆陆续续走进了村庄。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了村民的善意,一个村干部组织村民下饺子招待旅客。他们听着村民诉说村干部的不易,有窑洞塌了,他通宵都在扒救人。人们在商店买水,没有信号,没法扫码支付,但村民们大方表示可以之后再付。
7月21日白天,外界得知了K31更多准确的信息。铁路方面已经组织毗邻的上街车站抽调9名人员,克服暴雨积水困难,凌晨5点30分将一批物资送到了车厢。
K31的秩序基本得到了恢复。这是第一次按车厢发放了物资,包括水、泡面和火腿肠,碗面发完,就发袋装面。
杜娟、罗小勇等人还留在车上。中午,他们等来了更鼓舞人心的消息,列车员一遍遍统计旅客目的地,委婉地表示救援车辆要抵达了。与此同时,雨已经停了,一些人则开着私家车来接走了家人,包括那个发高烧的小女孩。

 

● 离开K31的人。讲述者供图
下午两点,留在最后的人们下了列车。回洛阳的路上,警车带领着这支公交车队逆行上了高速,原本高速已经封路了,但为他们重新打开了。
率先逃跑的K31旅客也各自离开了。有人拦下了出村的车辆,到了省道,又搭上一辆私家车,最终在巩义市区边上下了车。雨很大,但已经没有什么积水,因为附近塌方,酒店住了很多村民,她们依旧找到了空房间。没有水,但有电和充足的食物,这已经足够让她满意。
K31的旅客重新踏上归途的这个下午,K227列车被困又冲上了热搜。他们的情况后来得到了改善,当天下午的报道说,K227已经获得物资补助,正在等待下一步转移。
当天晚上8点半,罗小勇终于见到了姐姐。他被姐姐领回住处,烤冷面、黄焖鸡米饭、烧仙草珍珠奶茶……新鲜油热的食物气味交织窜进鼻子,罗小勇“活了”过来。杜娟也见到了妈妈,妈妈给她煮了菜和粥,她原本准备休息一礼拜,回到郑州继续找工作,但现在她不知道,那时的郑州会是什么样子了。
(文中人物为化名)
 
- END -

所有跟帖: 

#鄭州京廣隧道 #遇難者家屬拜祭; #部隊接管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7/23/2021 postreply 08:48:36

Thanks for sharing!!! -寻梦千里- 给 寻梦千里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23/2021 postreply 20:30:2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