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大俞孔坚教授“大脚革命”的四个误区

本帖于 2021-07-22 18:40:5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观点|唐克旺:

 

论北大俞孔坚教授“大脚革命”的四个误区

 

水土保持之点滴,关注后可查阅所有文章

唐克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

 

北大俞孔坚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水利要“大脚革命”的论点

主张去掉钢筋水泥堤防构筑物对河流湖泊的束缚,人与洪水化敌为友,允许大洪水淹没6%的洪泛区,

解放河湖的“自然大脚”,发挥其自我调节能力。

这种思维乍听起来似乎很新颖有道理,但实际上存在致命的错误

 

 

一是时间维度上的错误。

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当时特定的价值观和现实需求,用后代的眼光审视前人的做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像目前都反对的河岸硬化白化问题,在几十年前,却很少有人能提出并实施生态护岸。那时以人能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即所谓的“战天斗地”为荣为美。反过来说,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还真得有战天斗地的精神,才能为建设和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是空间维度的错误。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其实可利用地很少,几乎都在洪泛区。如果淹没6%多的洪泛区,等于淹没掉近9亿亩的优质耕地以及其中居住的几亿人。可能中国财富的80%以上都在6%的国土范围内。这种把国民生命和财富集中暴露在洪水风险下的思维是极其危险的。

三是社会经济学维度的误判。

俞孔坚教授说的“水患越来越严重”,显然缺乏基本的社会学及经济学数据支持。历史上,中国的洪水一直是最大的自然灾害,且几乎年年成灾,死亡成千上万,治水是每个朝代的大事。谁都希望生活在没有洪水风险的高地上,但中国的国土空间格局及气候水文巨大波动性决定了中国社会经济空间布局及洪水的危害性,而新中国成立后的防洪成绩是十分突出的,生命损失逐年下降。

四是生态价值的过度渲染。

污水回田、自然净化等提法其实都有些夸大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自然流淌毫无调节的河流其生态价值到底有多大,谁都说不清。“八五”时期开始,我们曾大搞人工湿地等依靠自然的净化系统,后来证明很多都失败了。国外都强调SOURCE CONTROL,即源头控制。现在的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也很多据说都是搞项目用的,很少能长效运行。在人工与自然之间,一定要有个平衡,或者称谓中庸。过度人工化不好,完全自然化也不现实,甚至导致副作用。

一是时间维度上的错误。

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当时特定的价值观和现实需求,用后代的眼光审视前人的做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像目前都反对的河岸硬化白化问题,在几十年前,却很少有人能提出并实施生态护岸。那时以人能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即所谓的“战天斗地”为荣为美。反过来说,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还真得有战天斗地的精神,才能为建设和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是空间维度的错误。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其实可利用地很少,几乎都在洪泛区。如果淹没6%多的洪泛区,等于淹没掉近9亿亩的优质耕地以及其中居住的几亿人。可能中国财富的80%以上都在6%的国土范围内。这种把国民生命和财富集中暴露在洪水风险下的思维是极其危险的。

 

三是社会经济学维度的误判。

俞孔坚教授说的“水患越来越严重”,显然缺乏基本的社会学及经济学数据支持。历史上,中国的洪水一直是最大的自然灾害,且几乎年年成灾,死亡成千上万,治水是每个朝代的大事。谁都希望生活在没有洪水风险的高地上,但中国的国土空间格局及气候水文巨大波动性决定了中国社会经济空间布局及洪水的危害性,而新中国成立后的防洪成绩是十分突出的,生命损失逐年下降。

 

四是生态价值的过度渲染。

污水回田、自然净化等提法其实都有些夸大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自然流淌毫无调节的河流其生态价值到底有多大,谁都说不清。“八五”时期开始,我们曾大搞人工湿地等依靠自然的净化系统,后来证明很多都失败了。国外都强调SOURCE CONTROL,即源头控制。现在的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也很多据说都是搞项目用的,很少能长效运行。在人工与自然之间,一定要有个平衡,或者称谓中庸。过度人工化不好,完全自然化也不现实,甚至导致副作用。

 

以上仅是个人学习相关材料的肤浅体会,未必对。但总觉得我国的水情特殊,千万不能不顾人类的安全片面强调自然调节和“大脚”。该束缚一下的地方,还是需要束缚的。能解放的地方,当然尽可能回归自然。毕竟自然才是大美,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走极端了,往往会受到惩罚。

 

 

=====================================================

 

北大俞孔坚教授:揭开中国城市洪涝灾害的“真相“

 

我国是洪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本世纪我国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建国前,两次为建国后。

每一次的洪涝灾害对部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秩序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对于我国频发的洪涝灾害一直忧心忡忡,经过不断思索和探究,

终于找到了洪涝灾害背后的“真相”。

 

俞孔坚:海绵城市的先行者

 

海绵——绿色海绵——绿色海绵系统 构建综合解决平台是关键

在俞孔坚看来,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一系列水危机,并不是水利部门或者某一部门管理下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急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问题。

对于综合性的水危机,俞孔坚早有深入研究和分析。在2003年1月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就写道“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他用“海绵”比喻自然系统调节洪涝的能力,并提出了建设综合解决城乡水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途径。

2012年7月,北京“7·21”暴雨后,俞孔坚致信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建议“建立‘绿色海绵’解决北京雨洪灾害”。

同时,在很多重要会议和媒体采访中,他均在呼吁,让整个国土成为一个“绿色海绵系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与城市中的公园系统、湿地系统形成统一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自然保护系统。

俞孔坚认为,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宏观——中观——微观 建设跨尺度生态基础设施

俞孔坚认为,城市水问题解决的前提是保护区域水循环过程,这就注定了真正的解决方案必定是跨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需以跨尺度的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基础,海绵城市的构建需要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不同尺度的承接、配合。

在宏观层面,海绵城市构建的重点是进行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并将水生态安全格局落实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建设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在中观层面,应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坑塘,并结合集水区、汇水节点分布,合理规划并形成实体的“城镇海绵系统”,最终落实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甚至是城市设计中,综合解决规划区域内的滨水栖息地恢复、水量平衡、雨污净化、文化游憩空间建设等问题。在微观层面,海绵城市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海绵体”,包括公园、小区等集水单元的建设。这一尺度对应的是一系列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

他强调,海绵城市牵动了上千亿元的投资,解决的是2/3城市面临的雨涝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是城市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应将其视为是政府投资的由头。海绵城市的规划,必须以城市现有规划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修建性规划、城市控制性规划结合在一起,同时必须进入法定规划体系,否则难以落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当尽量减少投资、减少工程的介入,尽量用自然的、低成本的方法。

消纳——减速——适应 源于中国智慧的三大关键策略

芦苇、茭白、菱角、杨柳,鸟儿欢鸣、鱼儿嬉戏……一片江南韵味;春季的油菜花、二月兰,夏季的水稻和向日葵,秋天的芦苇,冬天的荞麦花……四季花香不断。后滩公园是上海世博园里一道独特风景。滋哺这些生灵的是水质曾为劣五类的黄浦江水。

黄浦江水被引入后,流经一公里多长的内河湿地和不同高差设计的植被区域,通过垂直和水平两种植物净化,在七天的时间里,就由劣五类江水被自然净化为优三类水,不但变为公园尽头处清亮的浅滩溪流,还可以满足整个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的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需要。公园里种植的是天然湿地植物,降低了建设成本和后期的管理成本。

同时,这个长1.7公里、面积14公顷的江边公园,已经做好了迎接20年一遇洪水的蓄洪准备。这一能力是由俞孔坚如大禹般的一“砸”赋予的!他砸去了水泥防洪墙,改用石笼和抛石对江岸进行生态化改造。洪水来时,江岸能削减洪水的能量和对城市的冲击;洪水退去,公园就像洗了个澡,重新精神起来。

其实,早在2000年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项目中,俞孔坚就开始探索和尝试“海绵”技术。他设计采用的人工湿地收集雨水和净化中水的绿地系统被称为“大地生命的细胞”。

2007年,在天津桥园湿地项目中,俞孔坚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工程构建收集雨水的泡状生态“海绵体”。

2010年,在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项目中,俞孔坚结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回用,使绿带具有雨洪调节功能,营造了一个带状绿地型生态基础设施工程。

金华燕尾洲公园是金华市区闹中取静的好地方。俞孔坚及其团队在设计时提出了“与洪水为友”的理念,没有造防洪堤,而是采用了台地风格的具有天然蓄水能力的堤坝。汛期来临,公园可以蓄纳30万立方米的洪水,人们能安全地在桥上行走。洪水带来的淤泥成为湿地植被的肥料。干旱时,公园土地储备的水足以涵养植被。

和在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引、种、砸”一样,俞孔坚的设计和措施平淡、普通,却常能给人惊喜。这正反映了他一直倡导并践行的设计理念——朴素、自然、低成本。其中,渗透着的是悠久、深厚的中国智慧。

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及与水旱灾害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五千年农业文明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俞孔坚总结的海绵城市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将当代生态防洪理念与中国古代智慧相结合,实现了洪涝的系统解决。“消纳”对应的“海绵”哲学是就地调节水旱,不转嫁异地;“减速”对应的是让水由狂野变得平静,自净并滋育万物;“适应”对应的是以柔克刚、和谐共生。更多情况下,三大关键策略组合运用才能形成“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生态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

 

 

所有跟帖: 

北大教授俞孔堅:大脚革命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407 bytes) () 07/22/2021 postreply 18:44:2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