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回家路

本帖于 2021-07-21 18:38:42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郑州暴雨,普通人的漫长回家路

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2021-07-21

 

 

7月17日,郑州下起暴雨,到20日,三天的降雨量达到617.1mm。其中20日16点到17点这一小时,郑州本站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超过我国大陆小时降雨量极值。

 

大雨倾盆,人们如常生活,下班,回家,乘坐地铁,但是,积水进入地铁隧道,漫过列车,对车厢里的人来说,那是眼睁睁看着水从脚面升到胸口的恐惧感。我们找到了郑州地铁5号线的两位乘客,还有一位因地铁停运而在水中走了10公里的女孩,在惊魂一夜,她们感受过绝望,又在与陌生人的相依中获得希望与力量。

 

 

 

 

文 | 周子豪 吕蓓卡

编辑 | 槐杨

运营 | 月弥

 

 

 

命悬一线的二十分钟

 
 
 

小佩,河南交通广播电台主持人,郑州地铁5号线乘客

 

我是昨天下午5:40的时候上的这趟5号线地铁,从海滩寺站前往沙口路站。虽然接近晚高峰,但或许因为这一整天郑州都在暴雨,人数还算适中。我上的是一号车厢,座位坐满了,我和其余几位乘客零散地站在车内。

 

列车运行5分钟左右,广播突然说需要临时停车。我们当时看到隧道是有水的,但想着问题不大,毕竟水面不是很高,也没有没过车厢。等到6点,车开了,但没有再往沙口路站方向开,而是往反方向。仅仅开了不到两分钟,启动大约两三百米的样子,列车又停了下来,这次明显是被动的,开不动了。

 

过了一会儿我就听到列车长出来了,他说现在所有人员请跟我走,现在是紧急疏散,是紧急疏散。

 

我记得当时是6点30分,我们所有人都按秩序往列车的第一节车厢来,大家聚集在一起,开始第一次紧急疏散。那时危险性不算大,我脚一抬就可以跨到隧道旁的步道。步道很短,也就是六七十公分宽,左手边有抓手,步道开始的位置也正好是一号车厢门口的位置。我印象非常深,步道旁边的墙上写着蓝色的195编码字样。我们就在那个位置下的车,后来这个位置也成了我给救援队伍电话求助时的关键信息。

 

最初离开车厢还算顺利,但越往前走情况越不妙。我们发现右手边隧道的水流就像山洪一样往下滚滚地咆哮而来。水速很急,大概走了五六分钟,突然听到前方有人喊“往回走往回走“。第一次疏散未成功,我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但这个时候大家都向后转,回到车厢内。

 

回到车厢后,有个画面我印象很深刻,因为水速变急,水位上涨,很多乘客都没办法回到车厢,车厢里有很多英勇的男士,他们帮忙,把其他乘客一个个拉上来。

 

当时车厢内的水位还不算高,我总觉得地铁方面会立刻来救我们,情况应该不算太糟,只要等着就行了,所以也没有想要发朋友圈来救自己、救这么多的乘客。但没过多久,水位突然上涨,外面的洪水透过门缝涌了进来。

 

7点46分我发了朋友圈,那时水位是最高位置,已经淹到我的脖子处了。那是惊心动魄的二十分钟,命悬一线。我当时觉得希望真的不大了,车厢内的人也开始到处求救,打119,120,但隧道内的信号很差,许多乘客打电话都是占线状态。

 

▲ 图 / 视频截图

 

我没有想到自己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手机只剩下6%的电,我实在是想给自己最后一个希望,也给父母和家人一个交代,当时我一直没有跟他们说我在哪儿,没有跟他们说我被困在5号车厢,他们是后来通过视频知道的。我想只有两个念头,一是希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救这几百个人,二是能给我的家人一个交代。我发了朋友圈,发出去,手机就没电了。

 

那一刹那,我又想起了我的单位河南交通广播电台的电话,我知道单位的座机是一直待命的,就借了周围乘客的手机给同事打电话。他们知道了我在求救,他们联系了郑州消防,又不停地给我打电话,说消防马上就会到。这些电话真的给了我生的希望。

 

大约十分钟后,郑州消防支队的负责人就开始联系我,让我报具体位置,让我们坚持一下,说他们马上到。我立即向车厢内的人呼喊,大家要坚持,马上救援的人就要到了。车厢里的人都很激动。过五六分钟的样子,我就听到车厢里面有男士呼喊着,“前面有光!有人来救我们了!“

 

那个时候大约是晚上8:20。隧道很长,能见度也很低,外面都是积水,他们还有很多装备要带,过来是很麻烦的,而站台距我们被困的位置大约还有300米左右。水位已经在降了,大概降了20公分,我记得一开始是淹没到门把手以上,后来到门把手以下的位置了。

 

因为地势,车头往上开,比较高,车尾比较低,隧道内的洪水就往车尾汇集,倒灌,大家都涌到第一、第二车厢来。我在车厢里头已经开始缺氧了,我没体会过缺氧的感觉,就是上不来气,头是懵的,说不出来话了。水位已经很高了,我们都想往车厢顶部再够一点。

 

那时候我们只能等,大家互相跟旁边的人说保持清醒,保持体力,不要浪费氧气。有几个男的力气比较大,就拿起灭火器把窗户的上层玻璃给打破了,实话说,那是非常难破的。车厢内瞬间弥漫着各种味道。8分钟的样子,窗户终于被破开,我们有氧气呼吸了。如果不是拿灭火器把那几个窗户打开,我觉得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那时候情况很危急,地铁门开不开了,水压太大,而且地铁已经停电了,救援人员是从驾驶室开了一个门让乘客向外撤离。门太窄了,没办法很多人同时出去,第一车厢的男士,特别是驾驶室旁坐的那几位男士,都是英雄,他们向整个车厢内喊「老人孩子先走!」「老人孩子先走!」得喊了上百遍。所有的人都让开一条通道,让后面的老人孩子先过来,一些身体不太好的妇女,还有一些孕妇,大家都没有慌,静默着,一步一步向外去。

 

地铁轨道已经被大水冲移位了,方向都变了,打开的那扇门离逃生步道有两米的距离。我们就看到门下面,有一根绳子绑到布道的扶手上,有几个救援人员在水里面站着,托举着我们这些乘客,乘客们手里抓着绳子,走到步道上。

 

当时列车还在倾斜,最危险的时候差点要往左、往步道的方向倒下去,还在车厢里的人就往右边站,用体重平衡列车。

 

那一刻,所有车厢内的郑州人高素质的表现令我难忘。

 

走上步道后,人挨着人,逆向行来的救援队伍一批又一批。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前面有一个女孩,她当时基本上是昏厥了,都不会说话了,我就和救援队员说让她先走,她被抱到步道上,步道太窄了,右边是洪水,左边是栏杆,救援的小哥侧身背着她,我帮着提着她的包,一步一步向站台靠近。

 

快到站台,大家一起把小女孩拖了上去。乘客里还有一位郑州人民医院的医生,赶紧给小女孩做抢救,诊断小女孩应该是失温了,这时候地铁的工作人员拿了军大衣给她盖上,大概半个小时,小女孩恢复了意识。

 

好几个乘客都失温了,体力不支,又有两三个是医生的乘客自发留下来当志愿者。那时我就觉得他们太伟大了,太优秀了。我以前没有体验过这种组织状态下的这种救援,其实他们都是跟死神在赛跑,就是这三个乘客医生,他们给失去意识的乘客做人工呼吸,去指导其他乘客也就是我们这些想要留下来帮忙的人处理低血糖、处理失温,去接力救援。我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了。最后一批留在地铁里帮忙的男士出来已经是晚上10:30了。

 

现在回想起昨天,我就觉得生和死之间的距离怎么那么近,突然之间就会有意外降临到你的头上。但是我是幸运的,我们5号车厢的人是幸运的,大家都在坚持,我们的幸运也离不开郑州消防、公安干警和地铁的支援,还有我们河南交通广播的同事。因为当时消防电话我们是打不通的,我的同事不停地打,还告诉我谁谁就要来了,马上就要到了,一定会来救我们。

 

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对这场大雨置身事外,昨晚很多郑州人一夜没睡,很多人凌晨3点多还在执勤抢救,报道新闻,或者帮助人们疏散。我发自肺腑地感恩昨天遇到了他们。

 

 

▲ 图 / 网络

 

 

那个叔叔又拉了我一把,把我拉回车顶

 
 
 

赵芳,郑州当地大学生,在水中走了10公里

 

下午三点多,外面的雨特别大,到4点多,我先坐5号线,再转乘2号线,网上的信息没有及时更新,到了才知道2号线停运,已经到不了我要去的东风路站了。坐了一站我就得下车,走到地铁口,看到台阶下面已经有很深的水,深的地方到腰,浅的地方也到大腿。人越来越越多,出站口已经站不下,就听到有人喊让我们能走就走。大家就开始往外走。

 

这里距离我住的地方差不多10公里,当时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公交都已经停了,打车更不可能,车都已经被淹了。那就只剩下一个办法:走。大家走我就也跟着走。

 

水浅的地方我们就走得快,水深的地方就得慢慢走。有段路我当时走在中间,旁边就有人喊让我靠边走,边上更浅一些。但是当时水已经没到了肩膀,水流很急,我的脚开始飘,走不过去。当时两个阿姨和三个叔叔就一个人拉着一个人地走到我面前,把我生拉过去。水的冲力特别大,后面我们几个人相互拉着走,自己走根本站不稳。

 

 

▲ 图 / 受访者提供

 

眼前看到的全是水,只能看到水,别的什么都感觉不到。那个水很黄很浑浊,像黄河决堤了一样。你根本不知道脚下是什么,有好多倒了的自行车,有坑,有柱子,有一次我不知道踩到什么,直接摔进水里,吓得我,还好那个阿姨拉着我,把我给拉出来了。前面的人走过去,就会告诉后面的人,脚下有石头、有自行车、有台阶,还有的地方有泥,人就会陷进去。直到最后回到家,我才发现脚上被划了个大口子,腿上也是,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什么划的。

 

走走走,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半路上不断碰到人,最后差不多10个人结伴走,其中只有两个女生,其他的叔叔就一直帮我们。我们走不了的地方,他们直接把我们背过去,背到水浅的地方,我们再自己走。走到晚上7点多,天已经完全黑了,遇到特别深的路段,前面的人走过来,说水有两米深。后来我发现没有那么深,但我一米六五,还是能没过我。

 

很多车沉在那里,我们爬上车顶,想试一下水的深度,有个叔叔拉着我,我就顺着车窗往下走,结果直接滑进水里了,呛了一口,那水真的是……旁边是个修车店,水上面飘着汽油。那个叔叔又拉了我一把,把我拉回了车顶。

 

我很害怕。站在车顶,我们想先歇一下。我和那个女生都不会游泳,她当时就想放弃,说不走了。但已经走了一大半了,我看了一眼地图,距离我家还有四点几公里。有个叔叔劝她,前面还有200米就到了水浅的地方,大晚上的,你不走,也不会有人来救你。后来她还是跟我们一起走了。

 

我没有想过放弃,因为觉得之前叔叔们已经帮过我们了,还会继续帮我们。他们确实特别善良热心。那是水最深的一段路,我们走了20分钟,我的手机差点被扔水里,一个叔叔拿个塑料袋帮我把手机装起来,又帮我拿着。我打着伞,拿着包,后来感觉打不打伞也差不多,就把伞收了,淋着雨走。冻得瑟瑟发抖,从七点多走到了八点二十,走了两公里,水终于浅了。

 

快到家了,一个十字路口水流特别急,消防和交警就在两根杆子上拴一个绳子,拉我们过去。拉着绳我都感觉要被冲得很远。要不是他们,我绝对过不来。

 

从4点多开始走,9点多,我终于到家了。室友特别惊讶,让我赶紧洗热水澡,又给我泡了姜茶。我特别感谢那些陌生人的帮助,要是没有他们,我绝对回不来。差不多一晚上没睡着,看了很多新闻,我离开的那个地铁站,半夜还有很多人被困。我很后怕。

 

 

===========================================================

 

 

 

暴雨下的郑州,7个人的回家路

看客 看客inSight 2021-07-21

 

 

困在暴雨中,人们自救也互救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在河南郑州,7月17日20时-20日20时,三天的降雨量就达到了617.1mm,相当于以往近一年的降雨量。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记录。

 

很多人都经历了他们人生中难忘且漫长的一天。

 

 

 

张磊,28岁,

5号线地铁,被困5个半小时

 

“我呼吸困难,可能出不去了,你到时候记着我就行了。”张磊听到身边一个大哥对着手机交代后事。

 

晚上8点20,车厢里的人都在大喘气,有人在发微信,有人开始喝漫在车厢里的水,用水给自己洗脸,让自己保持清醒。此时,张磊看东西已经出现了模糊,马上就几乎没意识了。他只记得,自己站在凳子上,趴在扶手顶部的排风口,奋力呼吸。

 

他想到太多需要告别的人,但陷入缺氧的张磊已经没有精力再拿手机拍视频了。

 

这起生死劫难始于7月20日下午的5点半,张磊从海滩寺站的3号线下车,等待换乘回家的5号线。5点40,地铁轨道上的地还是干的,他听说了列车可能要停运的预警,但他要搭乘的列车并没有停,车开了一分钟左右,列车停下了,停在了海滩寺站和沙口路站中间的隧道里。

 

张磊听到地铁里的报警声:“现在列车是正常停车,请大家保持安静。”5点50,列车外的隧道里已经有水了,水流还很急。6点,车厢里的水漫到了张磊的脚踝。

 

6点多,列车长从车头走到车尾,一路说“大家让一下”。张磊猜想,列车长是想把车倒回海滩寺站。但车刚刚顿了两下,就停了,他听到车启动不起来的“嗡嗡”声。车内的应急电源启动,当时车厢里还很亮。

 

6点半,张磊看到列车长从车尾又走到了车头,和另一位工作人员在想办法让大家出去。地铁的隧道里其实有悬空的小道,小道的尽头刚好连到第一节车厢的前两个门。那时,小道还没被水冲没,张磊和其他乘客顺着小道走到半路,听前面有人在喊:“往回走!”

 

原来在小道快到车站的地方,有五六米是没有小道的,有人不敢下去,害怕被水冲走,就拐回来了。

 

2021年7月20日,郑州,积水中互相搀扶携手共行的市民 / 人民视觉

 

6点40,张磊回到第一节车厢靠尾部的位置。门关上后,车厢里的水漫到了他的腰。车头地势比车尾高,水位最高的时候,到达张磊的胸口,而在车尾,人站在凳子上,水都已经盖过了脖子。水位最高的时候,张磊看到,车厢外的水能盖过车门,那是他感到最恐怖、惊慌的时刻。

 

在随后的7点到8点半,所有人都在干等,无计可施。车厢里一位女记者安慰他人:“大家不要破门,安静保持体力,外面已经在组织救援了。”

 

水已经漫到张磊的胸口,车里不少人都已经呼吸困难,甚至晕了,无法抓住扶手。

 

地铁里没有安全锤,人们就用伞、钥匙、手机砸窗户,砸到最后,个个都没力气了。有人从水里摸出了一个灭火器,用力砸开了第一节车厢正中间右侧的一个窗户。

 

瞬间,车厢里的空气都不一样了,张磊感觉自己终于能缓过来一口气。

 

“如果在5分钟之内,我们还没有破完窗,整个车的人可能就挺不过来了。”事后,张磊仍然心有余悸。

 

连砸两扇窗后,张磊听到车厢后传来的喊声:“后边有人不行了,快救一下!”有人开始从后面拖出已经晕过去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大家自觉把窗口让出来,让晕过去的人在窗边呼吸。有人在找酸奶、糖,给他们补充糖分。

 

时间已经近9点,站点上的人送来了两把破窗锤,人们把右边一侧的窗户全砸破了。人群开始慢慢往前疏散,救援人员也抵达了救援小过道。按照孩子、孕妇、老人、女性、男性的顺序,人们挨个被往外运。

 

被救出来的人都集中在沙口路站的C口。张磊的手机已经电量耗尽,他没法用手机查地图,只能在周围找酒店。走了大概一个小时,张磊遇到了一家洗浴中心,交了160块,住进了一间带两张洗脚椅的房间。

 

张磊一夜没有睡着。只要一闭上眼,他就能看见车厢里的场景,听到人们大喘气的声音。

 

从鬼门关出来后,张磊感叹“活着真好”,但他更想说的是,“遇到这种突发情况,先自救,不要先等着救援,真的要提前行动起来。当时如果破窗晚几分钟,这一车人肯定就没了。”

 

 

 

阿宽,23岁,

郑州站,被困29小时

 

到今年下午6点半,阿宽和朋友已经在郑州站被困29个小时了。她们对这里人生地不熟,现在唯一的愿望是高铁能够原路返回。

阿宽和朋友23岁,刚刚大学毕业。两人从武汉出发,乘坐G641次高铁,本打算去兰州旅行。7月20日10:26,列车从武汉开出时,她们怎么也没想到,迎来的是这样坎坷的旅途。

 

也许早该嗅到一丝不安。武汉来郑州的途中,原本没有经停站,但是因为大雨,她们乘坐的列车在驻马店停了一个小时。她们想不明白:“当时已经停了一个小时,怎么还把我们往这边拖?”

 

前往郑州的路上,车行驶得非常缓慢。而雨下得非常大,阿宽看向窗外,雨泼下来,“就像水帘洞一样”。

 

 

列车晚点了一些,下午一点多,她们抵达了郑州。积水已经漫过了铁轨,手机几乎没有信号。一直等到下午五点多——如果列车正常行驶,此时她们应该已经抵达了目的地兰州,她们得到列车员的消息,说这趟车将原路返回。

 

有了这样的承诺,她们稍微安心了一些。二人去候车厅的商店里买东西,发现候车厅聚集了超级多的人。地面泡过水,粘腻,湿漉漉的,好多人铺了一个垫子或者纸壳在地上睡觉。候车厅里只开了几盏灯,没开空调,也没有饮用水。因为没有信号,商店不能用支付宝。她们没带现金,只好一家一家试,等待着一点运气。

 

她们不敢吃东西,也很少喝水,因为上厕所只能去站台的一个公厕,里面堆满了垃圾。

 

 

在高铁上度过了第一个夜晚,朋友说:明明买的是高铁,却坐出了硬座的感觉。等到今天,郑州的雨小了,停了,铁道上的积水也干了。她们去问列车员什么时候能原路返回,对方却说,没有收到更多消息了。此外,他们开始催促乘客,让他们能走的赶紧走。

 

可走到哪里去呢?这里不是她们熟悉的武汉,也不是想要去旅行的兰州。更何况,在正规平台上叫不到车,有人找了黑车,说开到武汉要3000块——也不一定能行,她们听说高速路的积水也很深。她们也想过找个旅馆住,但同行的乘客有人定了酒店,前台打来电话,称酒店里也停水了。

 

今天的站台,水已经干了

 

今天中午,车上的水被切断了。列车员说,等到晚上,这辆高铁还会断电。阿宽和朋友有点害怕,她们去问乘务员,给市长热线打电话,给铁路部门打电话,没有人能给她们回复。她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离开郑州。兰州必然是不想再去了,她们已经无心游玩,现在只想回到武汉的家中。

 

 

 

杨明,36岁,

桐柏路棉纺西路,被困12小时

 

“一路上横七竖八全是熄火的汽车,有的车陷入塌进去的人行道,有的车架在垃圾桶上面。救护车和消防车在路上疾驰,喇叭声此起彼伏。人们撑着伞在包子铺和馒头铺前排起长龙,路面上是水洼和黄泥。”

 

杨明在今早的途中见闻中这样写道。

 

2021年7月21日早晨七点,郑州市区仍在下雨,杨明困在酒店已经近十二个小时。前一天,他返家未果,美团上定的酒店也无疾而终,对方不是占线就是拒接。无奈之下,杨明接连跑了四家酒店,“前面有两家说只能睡走廊,折叠床128元一晚。”杨明回忆起昨晚的囧途,颇是感慨。最后,他花了238元才找到棉纺西路附近的落脚点。尽管这已经是比较不错的住处,但刷着各路新闻的他,夜不能寐。一番辗转后,杨明向前台打听了回家的办法——沿着京广快速路的高架桥,一直骑到南阳新村。

 

这座城市的交通还处于停摆状态,高架上车辆极少,只有稀稀拉拉的人群在阵雨中徒步前行。杨明幸运地扫到一辆共享单车,这使得他的回家之路变得“轻巧”不少。此时的雨势有所减弱,但并未停止,倾盆而下的大雨又一次淋湿了他的衣裳,湿漉漉地,紧紧黏在皮肤上。雨伞的力量在暴雨中显得异常渺小,“有位大哥什么也没带,他一边走,一边用河南话朝着天空大吼。”杨明说。

 

平时只需要25分钟的车程,杨明花了整整两个小时。九点,他终于安全到家,看到铺天盖地的新闻,他才反应过来:昨天差点就坐上了进水的车厢。

 

棉纺路金水路环形高架上,杨明拍下这张照片

 

昨天,也就是20号下午五点半左右,郑州本站在一小时内降雨量达201.9毫米,窗外的轿车在高架下排成一排“躲雨”,杨明准备下班。陇海西路的地铁口,陆陆续续有人开始搬运防洪沙袋,眼看着外面的雨越下越大,“就是白茫茫的一片,特别密”,杨明心里有点不放心,特意询问工作人员,对方表示5号线不停运,可以坐。

 

当时地铁的人流量较平时同时间段增加了一些,“很多人知道下雨,没骑电动车,都改乘地铁了。”短裤、凉鞋、雨伞,作为雨季三件套,杨明做好了下地铁之后趟水的准备。

 

等车的时间比平常长了近两倍,杨明好不容易等来一辆,向前行驶了一站,距离出事的沙口路不到十一分钟,列车“叮”地一声又停下,十分钟过去,工作人员宣布这辆车必须回撤,不能往海滩寺方向走。

 

又等了十分钟,许多乘客摸不清楚是走是留,无法抉择。

 

“当时情况是挺乱的。”杨明回忆道“他们把工作人员团团围住,差不多等到对讲机发出了一条明确的指令,停运。”

 

下午约六点,市中心医院站的电视显示屏上写着:地铁停运,请工作人员引导乘客有序撤离。杨明意识到,这场雨可能真的有点严重了。

 

 

 

张小马,

农业路文化路,被困21小时

 

7月20日这一天,培训机构的老师张小马,决定去参观位于郑州市农业路的河南省博物馆。“博物馆刚刚翻新完毕,我还没去过。”此时的她还不知道,一场大暴雨即将破坏她本该悠闲美好的21小时。

 

中午12点半,暴雨未至,张小马乘坐公交车从家里出发。公交才走完一半的路程,雨势就迅速变大,车窗外的世界变得模糊不可见。

 

“走到农业路、文化路的时候,车厢进水了。司机师傅在跟调度联系,询问是否继续前行。但雨越下越大,公交搁置在水里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师傅查了地图,改变了线路,把车开到了农业路高架下面,那里没什么积水,我就下车直接去了博物馆。”淋了雨的张小马在博物馆待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被馆内的冷气“驱逐”出来了。

 

参观博物馆计划泡汤,大雨还在持续,她打算乘公交车回家。等公交等了许久,工作人员告诉她不用等了,公交停运了。

 

博物馆离家大概4公里,执行“步行回家”这个计划的阻力,她再清楚不过:处于生理期的她身体状态欠佳,而且身上穿着的运动鞋和衣服已经湿透了,她感受得到失温的威胁。最终她决定淌水走回去。

 

下午3点,没有力气再行进的张小马在路边屋檐下避雨。她看到雨势愈来愈凶猛,“水位迅速上升,淹了马路人行道,路边的自行车和电动车一排排被水冲倒。其实我站得比较高,有两个台阶那么高,但水很快漫过了第一个台阶。”屋檐下的门突然打开了,门内是中铁隧道员工的宿舍。

 

这道门把张小马身边的空间划开,一边是被暴雨袭击,脆弱慌乱的街道,另一边则是干爽、洁净的屋子。“人家给我开了门,让我进去避雨。里面很干净,还有餐厅。我在里面坐了半小时,突然就停电了,他们的感应门也关不上了,这个时候好多人都进来避雨。”

 

晚上8点多,雨势有所缓和,张小马决定再次出发,即使负责人已经给她安排好了安顿宿舍。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登封市突降暴雨,降水量达到300毫米,道路积水成河 / 人民视觉

 

走到文化路路口的时候,水位没过了张小马的膝盖,水的流量很大。张小马走得很吃力,于是她找到另一个女孩,两个人搀扶着缓慢挪到了信息学院路。“一路上都是车,车子停在地势稍高的高架桥下面,打着双闪。旁边的酒店,门口站满了躲雨的人。”

 

张小马在这里遇到了要回北环的公交车师傅,她跟着上车。归家的4公里被无限拉长,“当时路上飘了很多共享单车,搁浅的汽车也很多。到处都是水,感觉像漂在海上,看不清道路上的情况,一些步行的人拿着木棍摸索前行。”

 

司机师傅觉得前面水太深,比较危险,于是赶紧掉头。“那时候我坐在司机旁边紧张得要死,大气都不敢喘。”为了安全起见,师傅最后把车开到了农业路博物馆门口,因为只有那里没有被淹完。是的,张小马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聚集在博物馆门口的司机师傅们放弃前行,打算在公交车上凑合一晚上。

 

此时的张小马也跟暴雨达成了妥协,把“回家”这个目标改成了“找个地方过夜”。

 

晚上10点50分,张小马按照下午前进的路线,再次来到了中铁员工宿舍。她从门口师傅的口中得知,宿舍还可以收容更多的人,因为很多员工小伙子都去地铁抢险了。张小马得到了物资援助——纸巾、拖鞋和充电宝。通过信号极差的网络,她断断续续地回应着家人和朋友的关怀。

 

第二天上午,张小马周边的情况有所好转:路上的积水几乎没有了,只剩下一些横七竖八的树以及护栏凌乱地躺在街道上。狂虐的洪水猛兽褪去后的平静显得极不真实。

 

7月21日上午10点左右,张小马踏过混乱一片,总算是回到了家。暴风雨里4公里的返程路,曲曲折折曲曲,花了她将近24个小时。

 

“现在的情况挺好的,小区没停电,停水了,现在超市没有一瓶矿泉水。”这一天张小马的任务不再是回家,而是求购矿泉水。

 

 

 

赵思佳,20岁,

东风路,被困6小时

 

“请问有没有认识赵思佳的,如果知道她的平安请回我一个消息好吗。”

 

7月20日21:55,网名为“雾神1”的男孩在微博打下这段文字,点击发送。网上流传的郑州地铁五号线的视频把他吓到了——女友也坐地铁回家,也是这个点下班,现在还联系不上,根本不知道她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他不敢再往下想。

 

相似的内容出现在带着#郑州地铁#话题的热门微博下,大象新闻发布的河南暴雨互助通道的转发里,联系不上人,他只能在微博上求助,看能不能碰上运气。他甚至翻到了女友的抖音账号,加上了互关用户的微信,问他们知不知道情况。

 

但都没有消息。

 

此时,已经是赵思佳失联的第三个小时。

 

2021年7月20日,郑州兴荣街,行正在人趟水过马路 / 人民视觉

 

雨一直在下,从前一天夜里开始。

 

7月20日,早上八点十分,赵思佳按往常上班时间出门时,地面已经积了一整夜的雨,小区门口的积水没过了脚踝,一个好心的骑电动车的女人,顺路把她捎到了地铁站口,路面的积水大概有半个车轮那么深,顺着车轮的滚动溅到她的腿上——赵思佳特意穿着拖鞋,准备到了公司再换。到东风路附近时,积水已经涨到膝盖。

 

暴雨丝毫没有停止的趋势,窗外,东风路上的积水已经淹过了路边停放的面包车,只露出一个惨白的车顶。下午三点,微信群里有人说,地铁2号线东风路和关虎屯两站已经开始封锁。

 

一小时后,她所在的东风路正弘城通知所有员工下班回家。

 

公司大楼已经断电了,下面商场琳琅满目的玻璃橱窗里,黑压压的一片。窗外街区的扶梯上,水流像瀑布一样冲下来,在地面上行走的路人,只有半个身子能露出水面,撑着伞在水中缓慢挪动。

 

赵思佳没有立马回家,等六点多雨势渐缓,她才换上拖鞋出发。

 

走路,是唯一的出行选择——无法坐地铁公交,因为所有的公共交通都已经被封锁;也叫不到滴滴,路边停放的私家车早就因为泡水熄火。晚上七八点钟时,她看到消防车开来,把路边的车一辆辆拖走。

 

此时,东风路十字路口的积水已经到腰。

 

2021年7月20日,郑州,暴雨中,外卖小哥正在送物资 / 人民视觉

 

十字路口的水流更加湍急,想过马路,必须和路边的行人手挽着手,组成一道坚挺的人桥,才能一起挪过去——这时候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太小,一不小心就会被水流冲走。

 

从公司到家的距离其实不算太远,坐地铁十分钟就到了。但直行的道路水太深了,她不敢往过走,绕到水浅一些的地方,边走边观察情况。

 

晚上七点时,赵思佳的手机电量耗尽,她彻底与外界断联。也差不多是这时,郑州地铁里市民被困的视频,陆续在网上流传。

 

男友看到视频时,赵思佳正背着包在水中艰难跋涉——“雨一直没停,刚下楼没多久就已经完全湿透了”,腿上被树杈划伤了几道,膝盖也不知道是磕在了哪里,青了一片。

 

她走了足足四个小时,终于到家,当时已经过了晚上十点。

 

换衣服,擦头发,给手机充电,开机。四五十条短信、十几个未接的提示音疯狂地涌入她的手机——来自男友、同事、领导、爸妈和奶奶,一个个联系不上她,都快着急疯了。

 

当天晚上,22:06,男友在联系上她之后,第一时间在微博上汇报了情况:已经报平安了,希望河南能挺过这次难关,加油!大家都在互相帮助!!不要害怕。

 

 

 

萌萌,33岁,

郑东新区,被困4小时

 

昨天下午4点钟左右,萌萌开车从郑州的单位出发,想去幼儿园接他大班的儿子。

 

平时正常开车只要15分钟的路程,昨天却因为暴雨太大而开得格外艰难,车发动轮子在转却根本不往前走。她在车里等雨停等了很久,路上也有很多人同她一样,以为大雨过一阵子能停。

 

后来发现暴雨根本没有停下的迹象,萌萌就断断续续往前开,但一路上也是车泡水。不远的路程硬是开了两个多小时。

 

开到下图的桥上时,萌萌看到不远处的七里河水洪水一般往下倾泻,她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行,车停在桥上也不安全,于是进度缓慢地把车停到桥附近的一个停车场,决定步行去接儿子。

 

萌萌被困的桥

 

这一走就又是两个小时。水很脏,里面漂浮着塑料袋、酒瓶子等很多垃圾。

 

走着走着,萌萌到幼儿园见到儿子时,已经八点多了。幼儿园还有很多小朋友,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照料他们,厨房甚至还要再开火做点吃的。

 

有意思的是,其实孩子们很兴奋,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正在经历一场灾难,只知道发生了一件大事,并未有恐惧不安的情绪。

 

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们也会互相交流城市里不同区域的暴雨和积水情况,萌萌进去的时候,儿子手里还拿着其他小朋友妈妈给买的肉夹馍。

 

从幼儿园回家的路途很近,但要经过一个很宽的路口,水位大概在萌萌膝盖到大腿之间的位置,萌萌6岁的儿子只有1米2的身高,水蔓延到孩子的大腿根。

 

萌萌在前面走着,生怕路上会有井和垃圾异物,边走边拉着身后的儿子。儿子很瘦,在水里行进非常困难,平时就絮絮叨叨的他尖叫着冲萌萌大喊:“妈妈!你个胖子!你快过来拉着我!”

 

萌萌回应:“你说啥?!你叫我啥?!你什么意思?!”

 

萌萌说,一路上儿子都在尖叫和絮叨,但是她现在只记得他说自己是胖子。

 

母子二人回到家已经八点半左右,萌萌安抚儿子,儿子也在安抚萌萌,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吧啦吧啦……

 

萌萌告诉儿子,有很多人在为我们的平安努力,我们现在有吃有喝,还能洗澡,已经很安全很幸福了。

 

她说,不希望儿子因为此次事件留下什么糟糕的心理阴影。

 

而从回家到现在,只要家里大人看手机或者电视上的暴雨讯息,儿子就会凑上前看,他还会嘱咐大家要注意哪些事项。儿子还强调,妈妈平时吃这么多真没白吃,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说妈妈胖是在夸妈妈。

 

 

 

张诗琪,

嵩山北路,被困18小时

 

“车子漂起来了。”

 

7月20日下午3:30,在去往公司的路上,张诗琪和她的滴滴司机惊恐地发现,自己已经没办法控制行车的方向。

 

位于郑州市嵩山路的双向四车道,此时看上去已经是一片“汪洋”。出门时只到小腿肚下方的水位,已经涨到了大腿位置。

 

水渐渐渗进车厢,很快涨到了座椅下方,张诗琪只能把自己的腿抬起来,蜷在后座上。司机师傅是个健谈的年轻人,刚满30岁,有妻子和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显然也慌了,滔滔不绝地跟张诗琪念叨自己的妻儿。张诗琪顾不上搭话,她拿出自己的保温杯,打开车窗,一杯一杯往外舀水,但“好像怎么也舀不完”。

 

更大的威胁来自车外。水流湍急,张诗琪看着周围数,“一,二,三,四,五……一共六辆车”,还有一辆公交车。除了公交车,其他车显然也失去了控制,“都跟着水流的方向走”,“随时可能撞在一起”。

 

最惊险的一次,他们眼看着就要和公交车撞在一起,张诗琪忍不住尖叫出声,好在水流的强度没那么大,两辆车错开了,“躲过一劫”。

 

这样的漂浮状态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到下午六七点的时候,水位退下去一些,司机师傅试着把车开到了一个地势相对高的路面,他们得以走下车踩上实地,那里已经站了十几个人。

 

“雨下得又大又乱”,从各个角度打过来,伞根本顶不住,张诗琪全身都湿透了,

 

这是一场对郑州人的严峻考验。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登封市突降暴雨,降水量达到300毫米,道路积水成河,汽车被淹 / 人民视觉

 

对张诗琪来说,这个考验更加严峻一些——她正在来例假,腹腔里的钝痛一拳一拳锤击着她,但她必须站着,举着伞,湿透的衣服紧贴皮肤,她感觉自己发烧了。

 

在给父母报过平安之后,她和外界唯一的联系是男朋友。他被积水困在家里,心急如焚,只能一遍一遍打电话、发短信,询问张诗琪的状况。

 

与此同时,张诗琪的“所在地址”、“事项”、“联系方式”被男朋友放进了一个名为《郑州暴雨救灾信息统计》的石墨文档里,标注着“紧急”。

 

天南地北的电话开始涌进张诗琪的手机。“湖南的,广东的……各种口音”,人们打进来确认她的位置,再把她的信息发到更多的救援群里。

 

到晚上11点,5个年轻人出现,他们帮助滴滴司机一起把车推到了一个更高更安全的胡同里。

 

那里已经聚起了很多人,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有人买来食物,有人把车里的瓶装水都拿出来分享,张诗琪收到了好几个汉堡、小面包和饼干。更沉的夜笼罩下来,雨没有要停的意思,大家都决定原地休息,轮流守夜,等天亮了再回家。

 

终于安定下来,小腹的痛感涌上来,张诗琪只能捂着肚子蜷在后座上,很快睡着了。

 

7月21日早上9点,见水退得差不多了,滴滴师傅把张诗琪送回了家楼下。她终于可以喝上热水,洗了个热水澡,她在被窝里一觉睡到了下午5点。

 

天南海北的手机号码还在不断打来,张诗琪醒来后一一接起,“我大概接了100多个电话吧”,告诉他们:“已经安全到家啦,谢谢啦。”

 

*文中人物为化名

 

 

作者 叶丹颖、尼尼微、小波、何晓山、李薇、二恬、悬章 

内容编辑  程渔亮  |  微信编辑  菠萝蜜

 

 

===============================================================================

 

 

9个郑州人刚刚经历的24小时

中国人的一天2021-07-21
郑州暴雨,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当街道变成河流,当回家变成一场历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将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安抚跌宕起伏的情绪? 洪水仍在持续,《中国人的一天》栏目联系了郑州本地的几位网友,以下,是他们刚刚经历的24小时。

郑州暴雨,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当街道变成河流,当回家变成一场历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将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安抚跌宕起伏的情绪?

洪水仍在持续,《中国人的一天》栏目联系了郑州本地的几位网友,以下,是他们刚刚经历的24小时。

@琳琳

暴雨停电,我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了顿“烛光晚餐”

7月20日早上7点,小雨。出门上班时,我根本没想过,这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在几小时后,会演变成一场震惊全国、“千年一遇”的大暴雨。

孩子们午睡起来,大约下午2点,我发现雨越下越大了。直到快下班时,依然没有停的迹象。家长纷纷给我打电话:“老师,积水封路,今天没法接孩子了”。

我向窗外看去,停在路边的车,一半已淹在水里,水位仍在快速上升。一些离家近的同事,决定蹚水回家,走到一半,又被积水赶了回来。

我们几个老师商量,决定安排不能回家的孩子,在学校留宿。下午5点多,学校停电了,雨下得更大了,我们趁天还没黑透,给孩子们铺好了床铺,点起蜡烛,做了一锅汤面条,老师和孩子围坐在一起,吃了一顿“烛光晚餐”。

雨下了一夜,我们的心也悬了一夜。所幸的是,7月21日早上,雨小了不少,开始有家长来接孩子。我也挂念家里,想赶回去看看。离开学校时,积水在小腿肚位置,我在积水中走了3个小时,只往前走动了7公里。

这次回家的冒险,以失败告终——快到家门时,淹没的涵洞再次挡住了路,尝试绕行无果后,我只好联系了一位家住附近的亲戚,暂住他家里,等积水退去。

@时阳阳

当时,我距5号线乘客被困的车厢,只有两个站,现在想想都后怕

暴雨红色预警之后,办公室房顶开始漏水,我们赶紧把电脑遮住,用KT板把水推出去,这时停电了,手机信号和网络都断了。

下午5点20左右,公司通知提前下班。我坐地铁回家只有2站路,从1号线转5号线。

一出门,豆大的雨滴砸在脸上,让人睁不开眼。我挽起裤脚走到地铁站,听广播说,部分地铁站已停运。我想,我就两个站,应该能赶回去。

刚转到5号线,地铁就紧急停车了,大概等了10分钟,广播通知列车停运,请大家下车。

后来我才知道,我当时距乘客被困,水漫胸口的那列车厢,仅仅2个站,如果不是紧急停车,我可能也被困里面了,现在想想非常后怕。

从地铁站出来是下午6点20分,天还很亮,路面积水已经到膝盖了,水流很急,有种要把人冲走的感觉。我离家只有2.4公里,我决定蹚水回家,绕开台阶、石柱等障碍,一步一步往前走。

30分钟后,我来到了桐柏路涵洞,这里积水2米多,很多车堵在这里。我试着沿棉纺路往前走,雨越下越大,水越积越深,素不相识的人们互相搀扶着,很像一家人……

天慢慢黑了,衣服已全部湿透,我还没找到通过涵洞的路,怎么办?着急与焦虑感在蔓延,一直没信号没网的手机突然响了,家人和朋友的问候关心来了,我告诉他们,我一定要回家!然后手机又没信号了。

沿着棉纺路走到嵩山路,人行道积水已经漫过膝盖,到了大腿处,道路上零零散散的汽车被水泡着,消防车顶着积水来了,也被嵩山路涵洞拦下了。

天完全黑了,我又冷又饿。

手机依然没信号,大概又走了2个小时,脚抽筋了腿也软了,可我已没有退路,只能继续往前,5个小时后才走回家。

@王云普

很感谢那位公交车司机师傅,一路为我一个人开暖风

7月20日下午2点多,我见完一名客户回到公司时,衣服已被暴雨完全淋湿。于是我打算回家换衣服,就乘地铁来到建设路与桐柏路站转公交车。

由于路面积水太深,很多公交车都无法通行。最终,站在路口淋了十几分钟雨后,我看到了一辆B13路公交车,赶紧冒着大雨跑了过去。

当时路上的积水淹过了小腿,司机师傅特别热心,打开车门让我上车。因为淋太久了,上车一坐下来,我就感觉特别冷,双臂紧紧抱在一起,直打哆嗦。看到这一幕,司机赶忙打开了暖气。

刚上公交车时,车上还有3名乘客,后来他们都下车了,这么大的车厢,只剩下我自己。我在开着暖气的车厢里坐到晚上8点多。等雨水较小、路面积水稍退的时候,才走下公交车,骑共享单车和步行,一直到晚上11点才回到公司。

我很感谢那位司机师傅,为我一个人开暖风,我心里感觉特别温暖。

@年轻的胡哈哈

我妈妈坚持要给医护人员送点吃的

下午我妈妈从郑州火车站下车,路上全是水,而且雨下得特别大。我妈妈不敢走,有一个女孩说,“阿姨别怕我拉着你手,我走前面”。

她一直把我妈妈带到了公交站,我妈感动得不行,到家后一直在说这个事儿。

我爸爸以前住院,医护对他特别好,我妈年念叨着,下雨了,医院很可能没吃的,她要给医护送点吃的去,比如煮点面条什么的。虽然家里也没有什么存货,但我妈还是坚持要送。

可能,这就是爱心传递吧!

@宝荣

大家都想尽一份力,河南人一点都不怂,河南人就是中

其实7月20日这一整天的雨都非常大,早上大家还在调侃下雨的事,可中午之后,朋友圈气氛明显开始沉重。晚上,所有人都在分享路面情况以及各种求助信息了。

我在一个民宿的群里看到,有老板安排了50个房间,安顿无家可归被困在外面的人。于是我就赶紧通过各种渠道把消息散发出去,并艾特和私信了很多大V。然后被人看到,也帮助了别人,我感觉很开心。

但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帮不了他们,只能转发到社交平台,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

凌晨两点多了的小区门口,还有居民在马路中央站着,给过往的车辆指引道路,就凭这一点,河南人一点都不怂,河南人就是中!

我们这里差点也被淹了,但目前还算安全,希望我能再尽一份力,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方林玉

超市没电了,只收现金,街上都是被冲走的汽车

昨天下午,雨突然变大了,我本来开着车,但怎么也开不到家门口了,索性我就去了地势高点的中原区,躲在五菱面包车里睡了一夜。

手机在车里充电了,但早上醒来周边都停电了,可能基站也没电了,手机信号非常差,写一条信息一直转圈就是发不出去。

后来我出去想买点吃的,方便面都买不到了,只剩了两包儿童面条了,最后没想到超市只收现金,因为电子支付没信号用不了,关键时刻还是现金好使。

今天在街上逛了逛,到处都是昨晚被冲走的汽车,看着好难受。

@冯帅

我等了车主一宿,但还是希望能把车牌还给他

我是郑州合熙福路科源路附近一家食品公司的员工。

7月20日下午6点多,我刚准备下班回家,一位同事找到我,把一个车牌交到了我手上,并在离开公司前再三嘱咐:这是一位热心人从水里捡到的车牌,可能会有人来认领,让我留心一下。

我想,下这么大雨,本来就很烦心,如果发现车牌丢了,那就更着急了。我干脆在这里等一下,把车牌还给车主再回家。

结果,2个小时过去了,5个小时过去了……认领车牌的失主始终没有出现。我一直在公司楼下的停车场门口,等到次日凌晨2点多。实在抵挡不住困倦之意,我索性在公司住下。

说实话,有几次,在雨比较小的时候我也想赶紧回家,但我还是想再多等一会儿,说不定失主就来了……既然答应了别人,就要做到,如果能把车牌还给车主,也算是在暴雨期间,做了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

@中原

有一处暗坑,我一不小心踏进去了,刚好有位大哥把我抓住了

我在郑州市金水区玉凤路与商城东路附近,昨天郑州一直处于暴雨状态,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雨。特别是中午以后,雨越下越大,停车场已开始积水。

商城东路熊耳河的水快到桥上沿了,英协路与郑汴路交叉口水已经过了轿车两边的车窗,不少车都停在了桥上。

昨天我刚好休假,同事看到停车场水越积越多,赶忙给我打电话,我从家步行到公司,也就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全身湿透了。

打着伞根本不顶用,路上的车子还算比较安全,水刚到车牌以下。我看到有的下水道井盖移位了,有好心人放置了标记物,以防有人掉入。有一处暗坑,我一不小心踏进去了,刚好有位大哥把我抓住了,不然我肯定要摔倒了。

同事离家比较远的,就住公司楼上酒店了,还有的徒步回去,公司为了大家的安全,宣布休假一天。

下午六点多的时候,我们小区有几栋楼停电了,不过应急照明还算正常。我的家里有手电筒,充电宝等,手机电量也比较充足。今天一大早还没有来电,我去车里充了一上午。

附近超市供应还行,家里余粮比较充足,政府行动也很快,我相信很快就能解决用电问题。

今天上午路上大部分积水已经退去,平原地区排水不是很快,这是正常的,毕竟这次是千年不遇的大雨。

我接到不少亲戚朋友的电话,都在关心我的安危,网友们也都在祝福郑州,这让我很感动,灾难面前,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感谢大家的关心!我相信风雨过后就是彩虹!

@仙料

没想到一次普通的出差,让我度过了这样特殊的24小时

到郑州时已在下雨,大家没在意。雨水持续了一夜一天,路面开始有积水出现。

到下午五点左右,公司通知大家都尽快回家吧,但员工住的比较远,需要地铁或公交支持,此时网上已经在传,郑州的地铁进水了,公交停运了,各种视频图片铺天盖地,大家很恐慌,但还是坚持往家走了。

由于我是出差,离宾馆比较近,淌水就回宾馆了。之后陆续联系员工,我这边共有12个小伙伴,联系到了几个,有的就近避雨,有的躲在楼道,剩下三四个手机关机,这让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停找紧急联系人、不断打电话发短信,终于全员报平安!昨晚宾馆没网没信号的时候,家里人都非常着急,轮番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就站在窗台上,找信号……这个场景感觉可以记好多年,毕竟作为95后,还没有过这样找信号的经历!

21日上午10:50,郑州金水区没下雨了,但仍处于断水、断电、断网、没信号的境地,还有很多同事被困在公司里。

我们住的是个小型宾馆,不是酒店,趁着没下雨,我们就在楼下的饭店蹭网。好在公司和宾馆位于繁华商业区,很多店铺开业,超市的泡面、面包已经售空,水也比较难买了。

下午15:30, 外面已经没有积水,同事也陆续回家了。本来计划在郑州出差2周,目前看,为大家的安全着想,可能汛情退散后就立刻回家。可是看天气预报,后面还有暴雨!

目前宾馆有电,手机一直保持电量,没敢乱用。

最大的感受,一是国家救援速度、处理速度很快;二是郑州人情味十足,宾馆没有借机涨价;三是有太多爱我们、关心我们的人,一直在给我发微信、短信、打电话。

第3938期

编辑 | 佳琪 匡匡

出品 | 腾讯新闻

所有跟帖: 

瘟神與疫鬼的對話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7/21/2021 postreply 18:54:0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