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柏之死
伟大的西征 (七)
作者 | 罗马主义
上一期写完了以后,有些细心的读者问我,既然俄罗斯人停止了供粮,那么清军即使在原地据守,也应该缺粮。相反,如果清军的粮食,足够原地据守吃,那又为什么不能够南下呢?
说实话,即使这些读者不问,我以前也注意到了这类问题。在新疆以往的诸多次战役中,经常有将领汇报说“无粮进攻”,可是他们驻守在原地时,似乎又活得有滋有味,这是怎么回事呢?
以前我没有深思过这个问题,现在这些读者再次提出以后,我仔细一想,确实是一件怪事!
一开始,我认为打仗的时候,军人会吃得更多,可是我想了想,发现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呀,运动了是要多吃一点,可是能多到哪里去呢?
按照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来看,大概也就多百分之二三十?这点增加的量,似乎影响也不是很大,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粮食不足呢?
左思右想之后,我也找不出答案,然后我赶紧去查资料,结果发现作战的时候,给士兵的配给并没有明显增加,也就是多发了一点盐菜钱,数量的增加也是微乎其微。
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事实,战争中后勤供应经常跟不上,士兵时常被迫忍饥挨饿,消耗的粮食,有时甚至还不如原地驻守。
既然不是这个原因,我又想,会不会是因为进攻的时候,需要增加大量的人手,加大运输补给,所以消耗比平时更多呢?
这个说法似乎有点道理,可是我把古书中的数据,拿来仔细一推敲,发现还是站不住脚。因为在新疆,即便是固守一个地方,也是需要长途运输的,但是粮食的支出,并没有比平时的消耗多很多,那么到底是哪里需要额外的粮食支出呢?
为了找到答案,我不停地查阅古籍,一一研究那些枯燥的数字,可还是一无所获。
这个问题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没想到机缘巧合,本周巧遇一位玩马术的朋友,和他的一席闲聊,让这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原来是马要吃饭!
乍一听,这岂不是典型的废话吗!马当然要吃饭了,不然它怎么活?但问题是它们吃的是草,新疆有草的地方可不少,让马走到哪吃到哪就好,怎么又和粮食扯上了关系呢?
说实话,今天马已经不是常见的动物了,大部分人都没怎么见过,更不要说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了。
我们人人都知道马要吃草,可是我们不知道草的热量很低,如果一匹马要吃草吃到饱,需要大半天,留给人骑马的时间就不多了。
如果要一整天都用这匹马,那就得喂它粮食。吃纯谷物的话,最多半个小时,它就能吃饱,剩下的时间,都可以供人驾驭了。
听完了这位朋友的介绍,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打仗的时候,反正也是闲着,就让马慢慢吃草好了。但是征战中,马是以吃粮食为主的,还特别能吃,比人的饭量多五六倍。一支2万人的部队,如果有1万匹战马,粮食的消耗需要增加四五倍,运输消耗也要成倍增加,粮食自然不够用了。
如此一来,俄国人断供以后,刘锦棠无力继续向南进攻,只能据守新占领的城市,下一次进攻,必须等到秋收以后的8月去了。
接着又有一个问题浮上了我的心头,我问这位朋友,如果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要进攻敌人,难道也要喂马吃粮食吗?可是他们没有粮食呀!
这位朋友听完了我的质疑,只是哈哈一笑,他说你读了这么多古书,难道没有注意到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般都是在秋季才发动进攻吗?
哦?我当然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但是我一直以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个时候发动进攻,是因为汉人刚刚收了粮食,有东西可抢。
他说不错,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马吃了一个夏天的草,长了很多膘,所以饿一饿也没有关系。再加上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匹马,可以换着用,这样南侵的时候,他们才能保持机动性。
我终于明白了,古人在他们的书中,从来都不提这些缺粮的原因,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可是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很少见到马,完全没有概念,想破脑袋也想不清楚。
如果不是遇到这位朋友,我大概永远也猜不出其中的原因,也永远无法回答读者们的提问,所以在这里,我代表大家谢谢这位玩马术的朋友,祝他生意兴隆。
既然没有粮食喂马,5月初的战马也没有长膘,所以飞将军刘锦棠,自然也飞不起来了,只能原地趴窝,那么这个时候阿古柏在干什么呢?
阿古柏死了!
好端端的,阿古柏怎么突然死了呢?这是一桩历史悬案,每一本书的记载都各不相同,直到今天也依然没人搞得清楚!
左宗棠说,刘锦棠飞一般的进攻速度,吓破了阿古柏的胆,让他感到了绝望,所以他服毒自杀了。
相信所有的读者都和我一样,对左宗棠十分敬仰,但是对于他的这个说法,我必须指出,实在是不靠谱。
阿古柏是何许人?在浩罕的时候,参加过无数次的政权内斗,起起伏伏了很多回,和俄国人打仗时,曾经身中数枪,被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刚入新疆的时候,也曾经多次身陷绝境。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在仅仅丢了新疆北部的几座城市,但主力依然健在的情况下,居然服毒自杀,这也太不靠谱了一点吧?!

虽然清史上都是这么记载的,但我还是认为这是胡扯,目的是矮化阿古柏。
除此之外,还有更诡异的说法。在《阿古柏入侵新疆记略》里,有这样一则记载,据说刘锦棠攻下托克逊以后,阿古柏感到很恐慌,他觉得真主似乎正在远离他,于是他想试一试,真主是不是真的要抛弃他。
于是他在卧室里倒了三杯茶水,在其中的一杯里放了毒药,接着走到客厅里,做完祷告以后,正襟危坐,命人从卧室里端出一杯茶水,然后一饮而尽。
据说在他看来,如果真主没有抛弃他,那么仆人端出来的茶水,就一定不会有毒药;如果真主真的抛弃了他,那仆人端出来的那杯茶水,就会把他毒死。没想到,仆人端出来的,恰好是那杯有毒的茶水。

尽管我承认,阿古柏绝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我也必须指出,他肯定不是一个神经病,他是一个枭雄,毕竟在长达10多年的穆斯林混战中,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出这么无厘头的举动?
如果你觉得这则记载够荒唐,那还有更荒唐的。土耳其人说,阿古柏是被俄罗斯的特使,普尔热瓦尔斯基毒死的,就是发现普氏野马的那个著名的探险家。
这个人以探险为名,长期在中国西北部晃荡,和马化龙白彦虎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且长期积极游说俄国政府,支持中国西北的穆斯林叛乱,与其说他是一个探险家,不如说更像是一个间谍。
最后一个见过阿古柏的西方人,正好就是普尔热瓦尔斯基。5月初,他在库尔勒拜会阿古柏,传达了俄国政府,愿意和阿古柏改善关系的愿望,在他走后不久,阿古柏就死于非命。
虽然说普尔热瓦尔斯基,是一个化妆成探险家的间谍,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他更像是一个政治间谍,而不是一个007,詹姆斯邦德式的人物。
先不说一个使者,要毒死阿古柏有多难,单是从利益上来讲,毒死阿古柏对于俄国政府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因为这等于帮了清军的大忙。
前面我们说了,阿古柏虽然是俄国人的敌人,俄国人一直希望置其于死地,但前提是俄国人占领新疆,而不是让清军占领新疆。
俄国人的如意算盘是,让左宗棠和阿古柏打得两败俱伤,维持一个混乱的局势,让大清和阿古柏都不能对俄国构成威胁,然后他们再来火中取栗,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现在清军一路势如破竹,俄国人立刻就开始搞平衡,暗中使绊子,停止向清军供粮,拖清军的后腿,还开始派人拉拢阿古柏,又怎么可能毒死他?这也太匪夷所思了。
当然,这是土耳其人的说法,土耳其人向来不靠谱,为了政治目的,他们一贯喜欢瞎编乱造,直到今天,他们这种劣根性也没有改,还在新疆问题上胡说八道,真是狗改不了吃屎。
但是关于阿古柏之死,这还不是最无稽之说,还有更玄乎的。
俄国人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在他所写的《喀什葛里亚》一书里,有这样的记载,阿古柏的一位重要内阁成员,一个叫阿凡提的家伙,向他透露了这样一则内幕消息:
1877年5月28号下午5点,阿古柏的秘书哈马尔办事不力,阿古柏雷霆震怒,用手枪的枪柄把秘书哈马尔当场砸死,怒气未消的他,又开始打他的司库,也就是财务官萨比尔阿訇。
没想到司库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竟然敢还手,和阿古柏打成了一团。混战中,他击打了一下阿古柏的头部,阿古柏当场晕厥,而后伤重不治,在5月29日凌晨2点死去。
这则记载有详细的时间、地点、人物,看起来言之凿凿,却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根据同时期的记载,阿古柏一贯小心谨慎,无论走到哪里,随时都是卫兵环侍,这个人居然能和阿古柏扭打在一起,实在是太不合理。
再加上提供这则消息的阿凡提,并不是新疆传说中,那个神奇而又聪明的阿凡提,所以我对他的这个说法,实在缺乏信心。
那么阿古柏究竟是如何死亡的呢?我提供几个,从逻辑上看起来,比较合理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阿古柏是被人毒死的,不过不是俄国人派来的007,而是阿古柏伪政权下的和阗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也就是他的和阗市长,或者和阗总督。
据说这个尼亚兹.哈科木,看到阿古柏接连败退之后,生了二心,试图反水,他和清军将领张曜,暗中有书信来往,引起了阿古柏的察觉。
大概是害怕事情败露,或者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和阗市长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暗中重金收买了阿古柏周围的仆人,伺机给他下毒。
根据毛拉穆萨的《伊米德史》里的记载,有一天,阿古柏手下的一个书记官,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事情,引起了阿古柏的震怒,于是他命令周围的侍从,殴打这个倒霉的书记官。
侍从们打完了以后,阿古柏觉得还不够解气,又亲自上前拳打脚踢,发泄了一通,累得大汗淋漓,然后命令侍从上茶。
接着有一个被和阗市长收买的侍从,趁乱在茶水中下了毒,阿古柏就被毒死了。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可信之处,因为左宗棠在给总理衙门的一封函件中,曾经提到了这个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他曾经确实给张曜写了一封信,向他报告了阿古柏中毒身亡的消息。
不过在这封信中,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并没有说,是他下的毒,但是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如果他公开承认的话,很可能被众多穆斯林视为叛徒,将来会遭到极端分子的报复。
这个说法还有一个佐证,在穆罕默德.阿拉姆所写的《哈吉.帕迪夏.哈比不拉,热西丁汗.哈兹和阿古柏传》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根据书中的描写,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给了阿古柏的侍从5个元宝,并答应将女儿嫁给这个侍从,让他找机会毒死阿古柏。
这个侍从官鬼迷了心窍,一天夜里,趁自己单独当值之计,把毒药掺入茶水,毒死了阿古柏。
和阗人塔里普阿訇在他的《统治者之书》里,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是清军收买了和阗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许愿让他将来担任大官,然后他收买了阿古柏的侍从,毒死了阿古柏。
从这些记载来看,阿古柏被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毒死,是有很大可能的。因为他当时就在阿古柏军中,同时位居高官,还和清军有暗中的联系,再加上这么多本书大同小异的记载,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接近真相的说法。
还有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法国探险家兼作家,费尔南德.格鲁纳,在他的《现代中国领突厥斯坦文献样本》一书中的记载,他从俄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那里,得到了一则关于阿古柏的死讯。
据彼得罗夫斯基说,阿古柏之子海古拉的一个侍从,亲眼目睹了阿古柏之死的经过,事情是这样的:
海古拉到达库尔勒的时候,并不知道阿古柏已死,他发现阿古柏没有参加礼拜,有点儿诧异,就让这个侍从前去探听消息。
海古拉的这个侍从,去向阿古柏的侍从打听,被告知阿古柏身体不适,正在房间里休息,但这个侍从觉得,这些人说话的时候闪烁其词,非常可疑。
于是他拦住了一个叫做克里木.阿浑德的司库反复追问,终于得知,阿古柏已经死了。据说他在死前殴打了一名官员,喝了一杯茶水,然后感到身体不适,回到房间里昏睡,第2天凌晨的时候失去知觉。
第2天早上,众人发现阿古柏没有参加礼拜,于是前往查看,发现阿古柏陷入了昏迷状态,众人一时不知所措,就想找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商量。
但是有人提出,阿古柏怀疑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和清军有联系,找他恐怕不好,可是众人思来想去,觉得只有他最适合作出这个决定,就前去找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商量,是否请海古拉来主持政局?
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听了以后,沉思良久,然后对大家说,如果我们现在请海古拉来主持政局,万一阿古柏又醒了过来,那我们岂不是犯了谋逆之罪?不如大家再等等看,对谁也不要说。根据这则记载,阿古柏应该是中风而死。
在穆罕默德.本.米尔.迈哈迈德所著的《阿古柏汗史》里,也有类似的记载,说阿古柏死于中风。
总之,关于阿古柏是死因,看史料会把人看疯,简直就像《罗生门》,越看越糊涂,我们只能知道的是,他打了一个人,喝了一碗茶,接着就翘辫子了。
至于他是被毒死的,还是死于中风,恐怕永远也无人知晓,他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死了。
这样的结果,对于还没有来得及看刘锦棠和阿古柏直接交手的读者来说,也许觉得不解气,毕竟这个对手的实力,从他的经历来看,是非常强大的,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来得及发挥。
本来他和刘锦棠之间的较量,绝对会是一场龙争虎斗,他们接下来的碰撞,才是真正的巅峰对决,可惜没有接下来了,这多少让人有点遗憾。
但是对于大清来说,这一刻实在是幸运到了极点,就像很多年以后,刘锦棠还没有走到战场,就意外中风而亡,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是幸运到了极点。
但天意就是如此,也许这就是国运吧。这一刻的国运,属于大清。
接下来发生的,就是夺嫡之战,阿古柏之子海古拉,再也没有心思留在北疆了。他要回去和阿古柏的另外一个儿子,伯克胡里一争高下,他把北疆的一线防务,全部交给了白彦虎。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是一笔糊涂账,每一本书记载的故事,都各不相同,这次我决定选择土耳其人的记载,因为他们恰好在海古拉的军中服役。
土耳其军官默罕默德.玉素浦,此时正和海古拉一起防守喀喇沙尔,阿古柏死后,他和海古拉一起来到了库尔勒。
不过即使是土耳其人的记载,也一样非常的混乱,因为另外一名土耳其军官,关于此时局势的表述,则是另一番景象。
根据这名叫做阿里卡兹姆的土耳其军官记载,就在这之前,阿古柏任命海古拉为总司令,土耳其军官穆罕默德玉素普指挥他的骑兵部队,土耳其炮兵军官伊斯玛吉指挥他的步兵部队,率领重新整编好的17,000人的大军,正准备北上反攻刘锦棠。
他本人也率领了一个步兵团,携带了4门发射三磅重炮弹的德国造克虏伯野战炮,一起参加了这次反攻。但是大军刚刚出发,阿奇木伯克尼亚兹.哈科木就传来阿古柏已死的消息,于是这支大军就此返回了库尔勒。
随后,他任命一个叫哈希姆.汗.图拉的贵族,为前线最高指挥官,他本人则护送阿古柏的灵柩,同时率领一部分部队南下,和阿古柏的另外一个儿子伯克胡里,争夺继承权去了。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叫做哈希姆.汗.图拉的人,居然也是一个野心家,他在当地的一些贵族的支持之下,很快发动了兵变,自立为王,开始进攻海古拉。
哈希姆.汗.图拉要求土耳其人向他效忠,但是土耳其军官借口没有收到伊斯坦布尔的命令,拒绝向他效忠,于是他们被剥夺了指挥权。
接下来的记载又很混乱,土耳其骑兵指挥官玉素浦说,海古拉被哈希姆.汗.图拉击败以后,前往喀什噶尔,投奔阿古柏的长子伯克胡里,后者杀害了他,这和中国史书上的记载一样。
土耳其军官阿里卡兹姆则说,海古拉被哈希姆.汗.图拉击败并俘虏,然后被当众斩首。说起来似乎他的记载更可靠一些,因为他当时正在哈希姆.汗.图拉的军队中。
接下来伯克胡里和哈希姆.汗.图拉之间展开了混战,哈希姆.汗.图拉被伯克胡里击败,逃入了俄国境内,所有土耳其军官们以及他们麾下的士兵,又全部加入了伯克胡里的阵营,负责防守北部第二道阵线。
那么谁在防守北部的第一道阵线呢?是白彦虎。他和他手下的1万多人,不仅仅没有参加这场内战,还是这场内战最大的受益者,双方不愿意参加内战的军队,全都投奔了他,让他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这场狗咬狗的争夺,整整打了两个月才结束。这个时候,已经接近8月了,秋粮已经入库,刘锦棠也做好了南下的准备。
不过这场混乱,虽然消耗了敌人的力量,可是刘锦棠的处境,并没有好转,甚至变得更加艰难。
没有了俄国人的粮食,仅仅只靠新疆屯田的收入,左宗棠无法按照原计划,派出4万大军南下。

徐占彪的部队被迫撤回了巴里坤,张曜也仅仅率领了5000多人,参加刘锦棠计划中的南征,担任后卫,清军全部的进攻兵力加起来,不足16,000人。而且这次南征,一路上还要分兵把守沿途攻下来的城池,保护粮道,清军实际能使用的兵力,只有1万人左右,可是伯克胡里和白彦虎手下,却还有将近4万人的兵力。
双方不仅仅兵力悬殊,而且清军远道而来,敌人则以逸待劳,那么刘锦棠能够再创奇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