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界见闻(七十)

菩萨答拜长年礼佛的老太太

 
 

清代才子袁枚在《子不语》一书中,记载了一则他的祖母柴太夫人告诉他的,她外祖母杨氏老太太的故事,也就是袁枚的外高祖母的故事。

杨老太太因为膝下无子,到了老年,依靠女儿洪夫人过日子,寿年九十七岁。

杨老太太平时居住楼上,天天礼佛诵经,三十年不曾下楼。也就是说从她六十七岁到寿终这三十年间都足不出户,也没下过楼。

杨老太太生性慈善,只要听到楼下有鞭打奴婢的声音,她就坐卧不安,连饭都吃不下。有时奴婢上楼,她必定要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吃。

杨老太太九十岁以后,拜佛时,佛龛上的佛像竟然会起身来答拜,杨老太太因此手足失措,觉得承受不起。

那时,袁枚的祖母柴太夫人还是小女孩。此后,杨老太太每当拜佛时,就带她一起拜,并说:“你是个小孩子,有你在这里,菩萨就不会答拜我了。”

杨老太太临终前三天,要取盆洗脚,丫鬟拿来了她平时用的木盆。这次,杨老太太却说:“这木盆我不能用了。我这一去,将要脚踏莲花,用这木盆洗脚不够干净!快把我平时洗脸用的铜盆拿来!”

后来,楼上传出一股檀香在空中缭绕,杨老太太盘膝端坐,无疾而逝了。而那香气竟然缭绕三天三夜才慢慢散去。

资料来源:《子不语》

2018-08-07

 

=====================================================

 

因心善获仙人赠画

 
 

唐代宗大历初年,在钟陵郡西住着一位叫崔希真的人。他善于操琴,工于绘画,喜好修养之道。

大历二年十月初一夜里大雪纷飞。希真清晨出门,见一位老人,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他家屋檐下避风雪。希真感到诧异,就请老人进屋暖暖身子。脱了蓑衣,摘去竹笠后的老人,神色毛骨,非同常人,崔希真对老人更加敬重。他问老人:“我家里有大麦面,全靠它当饭吃,不知老人家你能吃得下这样的东西吗?”老人答道:“大麦受四时之气,在谷物之中算好的食品,如果用豉汁佐用它的话,更有益于身体。”

崔希真就让家人为老人备饭。其间又奉上松花酒。老人说:“这种花酒涩而无味。我能令它变得醇美。”只见老人从怀里取去一色黄而坚硬的药丸来。他用石头把它敲碎,放到酒里,酒顿时变得甘美。老人将一粒药丸送给了希真。老人还取出素绢,好象在其上涂抹了几下,瞬息即作罢。

崔希真不一会儿就备好了饭食,呈给老人,老人也无推辞就接受了。崔希真后来进到屋里,发现老人已经走了。

崔希真想知道个究竟,就踏着雪,寻找老人的行迹,走了数里,追到江边,走进芦苇丛中,发现有一条大船,船上有几个人,相貌都很奇特。有一个砍柴人站在旁边。那人回头笑着说:“葛三是被这个人给留住了!”又回身对崔希真说:“不必拘尊道严师之礼。”崔希真赶忙下拜致谢。他回家后,到屋里一看,得到一张图。图上画有三个人、两棵树、一只白鹿和一只药箱。其中有两人象世外异人,是手拿玄芝的采药人。另一位是仙人。画上的树似柏树,枝干全已被折断。药箱亦为风雨所败。两棵树显得枯槁,树根相连。画上的一切皆非世人所能想到。

后来崔希真拿着画和丸药去到茅山,请教于李涵光天师。李天师说:“这是真人葛洪的三儿子画的。”天师又说:“在朽木下画神仙,是说,若是得道的人,其寿比松柏还长。那药则是千年的松胶。”

(资料来源:《太平广记》)

 

============================================================

 

蠢富翁享福免祸 乡人求乩解前因

 
 

清朝的名人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令人好奇的故事。

说有这么一个毫无知识的乡村富人,他不善于经营理财,然而家里的财产总不减少。不擅于调养身体,却从不生病。偶尔遭到灾祸,也能意外地化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人们都搞不懂。

不参与人间事的“蠢富翁”逢凶化吉

这个人是清朝时的乡村富翁,他的一生就是关起门来享福,不参与、不干预外面人间的事情,很少人能见到他一面。他的人生偶而也会遭逢意外的灾难,却也都能逢凶化吉。就说这一件,有个婢女曾经在他的府上上吊而死,出了人命了,这可不是个小事,主子能不负责任吗?

村里的无赖大喜,故意夸大其事上报官府,等着看好戏。接报当天官吏都赶到了,兴致勃勃要来瞧个究竟。

人员到了,陈放尸首检验时,那婢女的手脚竟然微微动起来了。大家正感到奇怪不解,接着又看到婢女的身子伸动、翻身,接着坐起来。原来以为死去了的婢女竟然活过来了。这时,官吏还想把强奸迫使上吊的罪名按在富翁头上,就稍稍用了一些话引导婢女,要套罪供。

婢女叩头说道:“我家主人的姬妾都美得像天仙,哪有心用到我这样一个婢女身上?倘若主人能喜欢我,我欢喜都来不及了,还肯自杀吗?实情是因为我的父亲,不知什么缘故被官府拷打而死,我的悲痛无处申诉,愤恨之极,所以寻死,没有别的原因。”那官员听了,顿时垂头丧气地走了。其它发生在富翁身上的灾祸也往往与此类似,无意中就得以化解。

人间福气从何得来

乡里人都传说,富翁没有知识,并不聪明,甚至有人说他蠢得像头猪,却有这样的福气,这里面的道理实在弄不明白。有好奇的人曾经扶乩,召来乩仙询问,富翁的好运到底怎么来的?

乩仙的解答,意思是这般:

诸位错了!他的福气正来自于他的蠢。

这位老翁前一生是个乡村老头,他为人淳朴老实,没有计较心;随随便便,没有得失心;平平淡淡,没有爱憎心;坦坦荡荡,没有偏私心;遭人欺凌侮辱,他也没有怨恨心;有人欺骗他,他也没有防备心;有人谩骂攻击他,他也没有憎恨心;有人陷害他,他也没有报复心。

所以,他虽然穷困一生,无声无息而死,没有什么大的功德,却就以这样的心地,受到神灵的福祐,让他这一生享受到回报。

他这一生身体虽已变换,仍然没有丧失前生善良的本性,你们却对此产生怀疑,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当时在场的人,相信和怀疑乩仙的解答的都有,各占了一半。纪晓岚则认为这些话耐人寻味,并认为富翁的今生情况,是得到前世善报,这样的推断实在有道理,就把它记在《阅微草堂笔记》里。

资料来源:《阅微草堂笔记》

2018-07-31

 

============================================================

 

旅店“驴娘子”害人终害己

 
 

哪来的旅店老板娘“驴娘子”

唐朝的时候,汴州(开封一带)西面板桥地方有一家客店,老板娘叫三娘子。在那个时代,一个三十来岁的守寡妇女,孤零零一人开一家客店,从来不见亲戚朋友来走动,显得很是特别。而且,客店周围谁也不知道她是从哪里搬来的。

三娘子的客店很像今天流行的民宿,几间房间给过路客商住宿,同时供应简便饭菜给客人。虽然是小店,她却很富裕,店里养了很多的驴子。三娘子总会以很便宜的价钱把驴子卖给需要的住店客人。因为她要价低,大家都说三娘子为人厚道。许多人贪图廉价驴子,远近客人路过这里,都喜欢住三娘子的客店。

元和年间(唐宪宗年号,公元806年—820年),许州(开封周边,今许昌)人赵季和要到东都洛阳去,也要在板桥三娘子的客店里过夜。那天,赵季和到得晚,住宿的那间客房里早就来了六七个客人,一人占着一张床榻,只剩下最里面靠墙壁的一张空着。赵季和把包裹朝那张空床榻上安放下来。

不一会儿,三娘子准备了十分丰盛的饭菜,来请客人们吃,也一面陪客人们喝酒、聊天。大伙兴致高涨,一边喝酒,一边谈笑,不觉一直吃到深夜。赵季和素来不会喝酒,也吃了些菜,陪着大家说说笑笑。一直到二更光景,客人们酒醉饭饱,呵欠连连,三娘子才告别了客人,回到自己的房间。

夜深人静,酒醉饭饱的住客一个个鼾声大作,早已进入梦乡,而赵季和却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一会儿觉得被子太硬,一会儿被鼾声吵得心烦。就在鼾声起落之间,他听见隔壁房里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再仔细一听,仿佛是挪动家具发出的声响。

他不觉抬起头来,东看西瞧,忽然发现墙壁上有一条缝,就扑在墙壁上从缝隙里偷偷地张望,原来隔壁就是三娘子的房间。烛光映照出三娘子的身影,她从一个装头巾的小箱子里取出一副犁耙、一头木牛、一个木偶人,都只是六七寸大小,然后把它们都放在灶头前面。三娘子的嘴含了口水,喷向木偶、木牛身上。

接下来出现的景象,让赵季和屏气凝神。那木偶人竟驾着木牛,在床前耕起地来了!只见木偶驾着木牛,来来回回耕了好几遍,不一会,地耙平了。接下去,三娘子拿出了一包荞麦种子,交给木偶人。木偶人开始播种,不多工夫,荞麦苗长了出来,越抽越高,开了花、孕了穗,几乎是一顿饭的功夫,荞麦成熟了。木偶人就把荞麦收割下来,接着又打场,一共收了七八升荞麦。

三娘子搬出了一只小磨子,让木偶人把荞麦磨成了面粉。直到磨好面粉,三娘子才把木偶、木牛这一套玩意儿全都收进小箱子。然后,她用这面粉做成许多烧饼。

扑在墙壁上从缝隙里偷看到三娘子稀奇古怪行径的赵季和,头皮发麻,到底自己投身在什么邪店?不一会儿,听到鸡啼了,他才赶紧躺下,假装睡觉。

三娘子听到客房里的人有了起床的动静,就笑眯眯地把热呼呼的烧饼端上桌,招呼着客人来吃早餐。

赵季和并没有吃那荞麦烧饼。他有预感,那东西绝对不是好东西。他托辞背起包裹早走了一步,又暗地里悄悄地从店外头偷看店里的动静。只见客人们围着桌子,兴致勃勃地吃着烧饼,不到一顿饭功夫,他们一个个都倒在地上,口吐白沫,而且嘴巴里发出驴子的叫声,只见一会儿工夫,那些客人全变成了驴子。

这时三娘子又出现了,她手里拿着鞭子,恶狠狠地把驴子都赶到客店后面的牲口棚里。赵季和吓得目瞪口呆,赶紧蹑手蹑脚离开这家怪异的客店。

使计治“驴娘子”

一个多月以后,在洛阳办完事回来的赵季和,又特地上三娘子的店去住。住店前日,他预先请人做好了几个荞麦烧饼,大小、款式,都和上次三娘子店里看到的一模一样。

这天晚上,客店没有第二个客人住宿,只有赵季和一个人。三娘子见来了客人,招待得十分殷勤,满脸堆笑,一会儿添油点火,一会儿送上洗脚的热水,一再问他还需要些什么。

赵季和故意说:“我明天一早要赶路,麻烦你随便给我做些早点吧。”三娘子听了这话,正中下怀,热情地说:“这事容易,客人尽管放心睡觉。明天一早就有得吃了。”说罢,笑眯眯地走了。

半夜里,从墙缝隙里传到赵季和眼中的景象,和上次一样,三娘子取出木人木牛,如法炮制,最后做成了烧饼。

天亮了,三娘子捧着装满了烧饼的食盘来了。趁着三娘子回去端洗脸水的时候,赵季和赶紧把预先准备好的荞麦饼拿出来,和盘里的烧饼交换了一个。等三娘子再进来,他就只顾低头整理包裹,三娘子竟也没有察觉。

整好包裹,赵季和坐下来吃早点,忽然摸摸头,对三娘子说:“哎呀,你看我的记性多坏。我自己不是明明带着烧饼吗?麻烦你了。你做的饼就拿下去留给别的客人吃吧,我先把自己的吃了。”

赵季和从自己的包裹里取出烧饼,正吃着,三娘子又送来了热茶,赵季和说:“来,请你也尝一尝我带来的烧饼,试试味道还可以吧。”

接着就把刚才掉换来的那个烧饼递到三娘子手里。三娘子并不疑有他,接过饼就吃了起来。三娘子使计害人,万万没想到反过来害了自己!只见三娘子吃完那个饼,就突然跌倒在地上,像驴子那样叫了起来,转眼之间,变成了一头驴子,很是健壮。

赵季和还去了三娘子的房间搜出她的木人木牛,也想使一使试着做做看,但是不懂其中的诀窍,试来试去试不成功。旅店的老板娘变成了驴子,赵季和就骑上那驴子,从此到处游历,而且从来没有出过什么事。那驴子可以日行百里,不知疲倦,别人见了很是羡慕,想出高价向他买,他总是不肯。

就这样过了四年,有次赵季和骑驴入关,去到了华岳庙东五六里路的地方,奇异的事情又发生了。

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经过他身边,拍手大笑,说:“哈哈,板桥三娘子怎么变成这等模样了?”

老人拉住驴缰绳,对赵季和说:“她虽然有过错,不过这几年受苦受罪也够了吧,怪可怜的,请你把她放了吧。”

赵季和答应了。老人伸手把驴子的口鼻用手掰了开来,忽然间就从驴肚皮里跳出来一个活脱脱的三娘子,依然是当初模样。她眼泪汪汪地向老人磕了个头,就走了,从此消隐了踪迹。

资料来源:唐?薛渔思《河东记》

2018-04-24

 

 

 

=======================================================

 

现世报应 阴谋夺财遭雷击

 
 

清代才子袁枚所编写的《子不语》中,传录了这个现世报应的故事。

湘潭县西边二十里的石灰窑地方有个老头,家境小康,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他就招了两个上门女婿,相依为命。

老头对没有儿子传子嗣这件事一直挂怀,有次他到广西买卖谷子,买了一个小妾回来。

当小妾有了身孕时,老头的二女儿和二女婿开始担心,私下商议:“如果小妾生下一个儿子,父亲的财产还有我们的份吗?”

他们表面上与小妾很亲热,背地里却阴谋要陷害她。当小妾分娩时,果真生下一个儿子。可是男婴一落地就死了。

老头心中非常痛惜,认为自己命中注定没有儿子,即使生下了,也留不住。老头悲伤之下,脱下衣服,裹住死婴,埋在后园里。

二女儿和接生婆心里不踏实,就去挖开来看。就在他们起出衣服包裹的时候,突然,一声霹雳,二女儿当场被雷打死,而死去的婴儿却苏醒过来。一旁接生婆也同时遭雷击,全身焦烂,但还没死。

发生了这样天大的灾祸,众人问接生婆,接生婆就把原委说了出来。原来是老头的二女儿贿赂了接生婆,要她将初生婴儿掐死。第二天,接生婆也死了。就好像老天爷有意让她迟一点死,是为了取得口供,来警戒世人。

伤心的老头埋葬了二女儿,又给了二女婿一些钱粮,打发他回去。

谁知,二女婿乘船渡河,刚到河中心,忽起了一股怪风,风浪大起,把他淹死了。这一连串事相继发生,前后不过几天的时间。这些使坏的没有一个逃过现世报。古人说“神目如电”,在这事件上表现得很清楚,做好作坏自己承受。人可以自己选择善恶与未来。

资料来源:《子不语》

2018-07-24

所有跟帖: 

成珠樓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6/29/2021 postreply 09:13:3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