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丁磊报志愿选专业,靠谱吗?

跟着丁磊报志愿选专业,靠谱吗?

深燃团队 深燃 2021-06-23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唐亚华
编辑 | 黎明
 
 

 

高考落下帷幕,又是一年出分时,填志愿、选专业成为学子们的头等大事。
 
前途攸关,很多互联网大佬曾在选专业这件事上支过招。俞敏洪和刘强东都推荐选择大城市,马云认为选专业比选学校重要,任正非认为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是刚需,丁磊在近日的直播中直言看好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计、金融专业可能会没落。
 
细究这些专业,生物医学、材料科学是公认的朝阳行业,有巨大发展空间和社会价值,投身于此大有可为。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生物医学从业门槛已经提高到了硕博及以上学历,学子们要有“坐得住”的科研素质。
 
而普通的会计、金融岗位确实存在门槛较低、需求收缩、可替代性强等缺点,但是,被淘汰的只是一些低端重复性工作,有资质的会计师和高端金融从业者仍然是金字塔尖的人才。
 
除此之外,数学、物理、化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专业,以及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心理学专业,拥有“强基计划”等政策红利的专业,都是教育从业者推荐的方向。至于选择专业的方法,兴趣导向、新经济发展导向、父母指导都是有效的途径。
 
学子们十年学海磨一剑,填报志愿可能会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经此转折,有人也许会找到心灵的归宿,坚定地奔赴热爱的领域,也有人无奈与现实妥协。但我们只要坚信,保持独立思考、坚定热爱,无论选择哪个专业,都能有立于天地之间的根本。
 
 

01

大佬看好的专业有多强?
 
高考结束后,有道精品课在调研中发现,学生们最大的困惑是怎么选专业。事实上,这也是广大考生最纠结的事。为此,网易CEO丁磊专门开了直播,向学子们分享如何填志愿选专业。
 
丁磊提到,选专业的时候,要看这个专业未来十年、二十年对社会的价值。当被问及“未来十年中,哪些专业是对社会有价值的、对个人来说有前途的”,丁磊回答称最看好的专业是生物医学、材料科学。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看似生僻的专业有什么神秘之处。
 
国际教育顾问、知名自媒体人“半根筷子”对深燃分析,生物医学产业在美国很多州的GDP占比将近1/4,在国内,生物医学在股票、产业热度、吸引资本等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突出。
 
“生物医学属于医学院的基础学科,如果它发展的好,对于国家、老百姓的价值是很大的,对比国外,中国在门诊部分做得很好,而基础病理科相对薄弱,生物医学的发展直接关联我们的医疗治疗水平,亟待更大的突破。所以生物医学无论是产业自身发展,还是对国家和普通大众,它的大幅进步,价值都非常大。”“半根筷子”提到。
 
但需要学生们注意的是,生物医学专业是基础学科,偏理论,培养时间比较长,大多数从业者要读到硕士甚至博士及以上,“需要学生‘坐得住’,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半根筷子”说。
 
再来看材料科学。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专业,它既包含传统的陶瓷、玻璃、无机非金属这样的材料,也有新兴的比如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属于应用学科,大部分学校把它归在工程类学科里。
 
“国内大部分材料专业的发展已经处在国际先进水平了,但还有少数高精尖的材料,比如航空材料、芯片、高分子材料等目前亟待突破,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都大力投入来促进相关行业发展,这必定会产生人才虹吸效应,报考这样的朝阳专业前景自然是明朗的。”“半根筷子”对深燃说。
 
 
教育咨询机构云创互动CEO王光美认为,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都属于在当前阶段比较超前的专业,如果报考,建议以后走科研路线。
 
事实上,很多互联网大佬都很看好这两个专业方向。除了丁磊,此前黄峥和张一鸣相继卸任CEO,投身科研。2021年初,黄峥宣布辞任拼多多董事长并表示将致力于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2021年5月,张一鸣宣布卸任CEO,将更多参与到“脑疾病”等项目的探索中。一度有说法称,生命科学才是互联网大佬的归宿。
 
从近年来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倾向来看,如今的社会思潮正在发生转变。
 
以前有大量的学生选择金融、会计、商学专业,如今更倾向于理工科。“半根筷子”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以往基础学科、实业还没有发展到较高程度的时候,大众出现了追求资本化的现象,如今,很多人的观念开始回归。
 
丁磊的说法,实际是我们最早年所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现代版本,如今,社会回归到一个共识,就是一个人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这也是选择专业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02

会计、金融专业,
真的会被AI淘汰吗?
 
选择专业需要参考行业未来十年的潜力和走向,丁磊预判,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计、金融专业可能会没落,“以后再学金融就是华尔街的农民工”。
 
“半根筷子”解释:“一般公司需要的会计,除了财务总监,基本上不需要太高学历,专科学历也是符合要求的。高学历的会计专业人才大部分是做审计,对注册会计师资质的要求远远大于对学校和专业的要求。但行业需要的人不会很多,很难消化太多毕业生。”
 
另外他提到,会计专业里有一个偏信息系统的分支,主要做一些机械性的统计工作,门槛不高,容易被AI替代。
 
王光美也指出:“会计专业是一个未来可能面临淘汰的专业,因为学的知识相对较浅,毕业后从事的大多是为企业做账报税等基础性工作,可替代性太强,再者,由于会计工作的门槛比较低,市面上还有大量的会计培训班,导致从业人员参差不齐。”
 
所以,会计行业的“敲门砖”是有含金量的资格证,而非基本的学历。
 
不过,“半根筷子”也注意到,在国外有单独的会计给个人或企业提供报税服务,未来国内这种服务可能会渐渐热门起来,带动一定的就业。
 
而且,会计专业里有特定资格证的人才仍然枪手,比如,美股上市公司CFO除了需要有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证,还需要美国的注册管理会计师证,有些港股上市公司还需要有ACCA证书。所以对会计专业来说,拥有对应的特定资格证的人才,就业压力并不大。
 
金融专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精英、海归聚集地,也是无数人向往的领域。
 
 
王光美认为,投行招聘非常看重名校背景、学历高低,好不容易进去了还非常依赖人脉资源,在行业扎根难度大。
 
“半根筷子”强调,大众对金融有个误区,就是认为金融专业毕业的人大部分是去投行赚大钱,但实际上金融的方向有很多,风控、企业金融、企业现金流管理等等,而金融专业大部分毕业生被各种商业银行给消化掉了。
 
过去这些年,国内银行业发展迅速,行业整体收入良好,吸引了很多人才涌入。但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收入等各方面都受到了限制,而且随着数字化、互联网化的发展,银行对人力的需求在大大减小。
 
“半根筷子”建议,家庭有金融相关资源积累的学生报考这样的专业会更适合,另外,把金融作为辅修的第二专业,有一定积累之后再通过考研、留学等解决专业背景问题也是一种选择。
 
其实,有人不建议报考会计、金融专业,反映的是这两个专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难题,比如会计专业入门容易,成为高端人才难,再比如金融大数据可以通过AI处理很多繁杂、低端的工作,人的作用大大被削弱。
 
但广大家长和考生应该认识到,万事无绝对,真正优秀的人才在任何领域都有用武之地。
 
 

03

大学专业怎么选?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规律,被普遍看好的专业,往小了说,能让普通人拥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往大了说,这些行业对国家、对民众有普遍社会价值。
 
那么在选专业上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呢?大佬和专业人士也给出了建议。
 
丁磊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出了学子们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一些方法论,如兴趣第一、家长引导。
 
具体来看,他认为,对学生来说,“要先弄清自己内心的兴趣,再寻找与兴趣相关的专业有几种可能,然后把这些专业未来十到二十年发展的路径和可能性看透。而对家长来说,“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的家长做陪练,三流的家长做保姆。许多孩子现在无法判断专业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路径,父母要去引导孩子。”
 
对于培养兴趣,网易有道CEO周枫补充道: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多的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只有多接触才不会误解自己的兴趣,早点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其实是最幸福的。
 
丁磊以自己举例,他说在自己小时候,父亲通过看无线电杂志的电视机电路图,在业余时间自己购买零件做出了一台电视机,家里拥有了整个县城除工厂外的第二台电视机。这件事让他印象深刻,也感受到了家庭中家长作为榜样的力量。
 
 
他喜欢电脑,在1989年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听父母的建议填报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电机工程专业,“我很幸运选择了这个专业,过去移动通讯、电脑、手机、半导体,都是这个领域的。”
 
不过,“半根筷子”也提醒,学生们需要辨别自己对兴趣的理解有没有误区,比如喜欢打游戏和喜欢计算机专业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做选择时要至少保证对这个专业的具体内容不反感。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蒋永红看好数学、应用数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等专业。他认为,未来社会对数学的需求非常大,即便是精算、材料学专业,没有数学依然玩不转;社会学的迁移能力很强,可以做媒体,考公务员,加入社会公益组织,或做市场调研;此外,现代人普遍压力大,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对这方面的从业者需求也很大。
 
蒋永红不推荐过于细分、专业性强的专业,他认为未来的世界变数太大,人不一定终身从事一个职业,他更看好迁移性比较强的学科,因为这样的专业能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我建议学生选择专业时参考新经济领域的热门发展方向,理科可以选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近两年新开的专业,文科可以选择交互设计、新媒体等专业,对于走科研的同学来说,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前景也不错,尤其是如果报了高校的强基计划,算是踩中了国家的政策红利。”王光美补充。
 
方法论再多,终究是局外人纸上谈兵,对于每个学子而言,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之前选择的合集。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事后的荣誉或财富,而是过程中的历练和成长,教育到最后剩下的可能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是无数教育从业者以具体而生动的方式去影响受教育的每一个个人的过程。
 
现实是不断变幻的大舞台,需要我们扮演的角色也一直在变,走好当下的每一步,至于结果,就交给时间。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文中配图均来源于Pexels。

 

从就业角度考虑,2021 年高考报志愿,哪些专业前景比较好?

Sean Ye 知乎日报 2021-06-21

 

 

题图:《三傻大闹宝莱坞》

 

 

2021 年高考报志愿,哪些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好?学长学姐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答主:Sean Ye(100+ 赞同,人力资源(HR)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作为一个职场答主,我遇到同学毕业时就业困难,认为是自己的专业不好,导致不好就业。

 

这个回答主要从「毕业后求职就业」的角度给大家反推一下高考怎么填志愿。

 

(注意,仅仅从就业角度切入讨论,不讨论体制内和未来深造做研究的部分)

 

在我看来,高考填志愿的种种纠结,可以细分成这几个问题:

 

1、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2. 学校名气优先,还是地理位置优先?

3. 高薪专业优先,还是兴趣优先?

 

 

01
 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一家咨询公司在 2019 年做过一次调研,我们直接把数据搬过来。

 

49%,接近一半的考生认为学校重要,41% 考生认为专业更重要。

 

 

 

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开看,如果你选的是理科、文科或者商科专业,那么就算你在这个专业读完 4 年,未来你的职业依然有很多选择,是完全开放的。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选学校,一定比选专业重要;

 

但是在另一方面,诸如工科、医科这样的专业,选专业大概率就等于选择了未来的工作,那么优先需要考虑的是,这份工作是不是让你充满兴趣和干劲。

 

如果你还不确定,那么依然是「学校优先」是更加稳妥的选择。

 

如果你确定特别喜欢这个专业,可以优先选在这个专业上实力更强名气更大的学校。

 

 

 

咱从就业角度给建议,就不搞骑墙中立了。

 

直接我的建议:除非你作为一个高中生,已经规划好了未来几十年的工作生涯,否则的话,我建议优先选学校。

 

HR在校招的时候,筛简历是优先看学校,再看专业。影响我们就业率的往往是先是学校。

 

对于商科和文科学生来说,这一点尤其显著。

 

因为你学的专业知识和职场真实的环境是有差距的,你学的人力资源未必符合企业里的HR环境,你学的市场营销未必跟得上市场上的营销趋势。

 

说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是一个互联网运营岗位,那么大概率北大的历史专业(不对口,且就业率排名倒数的专业),大概率是比安徽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口)更容易拿到岗位机会的。

 

 

02
 学校名气优先,还是地理位置优先

 

 

一般来说,都是学校名气优先。

 

但是,但是,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会给当地的学校带来额外的资源。

 

举个例子,211 的上海大学,和 985 的兰州大学,你选哪个?

 

咱不吵架 ,就说一个事实,上大考研,明显比兰大考研的竞争要激烈很多。

 

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给当地的大学提供了很多魔法加成,比如说:

 

  • 北京上海的大公司更多,更方便学生求职和实习;

  • 北京上海的平均薪资更高,可以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 大部分公司都会在北京上海会搞线下的校招活动;

  • 北上本地学校落户当地更容易

 

 

03
高薪专业优先,还是高就业率专业优先

 

 

关注就业,是我们选专业的一个重要指标。毕竟一方面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谁也不希望一毕业就失业嘛。

 

我找了一下 2019 年的应届生月收入比较高的本科专业

 

 

 

可以做个简单的判断:排在前 10 位的专业,基本和两个行业相关:互联网+高科技,毕业后可以选择互联网行业的工程师,或者华为这种通信行业的工程师。

 

这和我之间视频里分享过的有钱途的行业,是差不多的。数据基本靠谱。

 

那么就业率数据靠谱吗?

 

我找到一个 2019 年统计本科就业率的数据,可以发现两个榜单其实是有些不同的。就业率榜单中也夹杂着一些知名的劝退专业。

 

 

 

我不建议只看就业率。

 

基于这几个原因:

 

1、部分学校可能会美化就业率

 

清华北大往往无所谓强求学生一定要在毕业时就业,但是有些二本三本学校的老师,反而会威胁学生不签三方,就不给发毕业证。

 

2、就业率高,不代表未来发展好,收入高

 

举个例子,高职就业率最高的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这可是标准的辛苦活。日晒雨淋,而且高危。

 

举个例子,榜单里的医学,就业率确实高,但是进入医院能拿高薪吗?对于那些新进入医院的年轻医生来说,在各个科室轮岗,加班值夜班是常态,辛苦而且钱赚得也不多。

 

我之前在 Mercer 有一个同事,就是医院实在又苦又没钱,所以放弃了编制,加入了咨询公司。

 

3、从专业来算就业率,其实不太合理。

 

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文科和商科,毕业之后做的工作千奇百怪,比如我学英文专业的,现在做的是人力资源;我们在咨询公司的时候,招来的咨询顾问,有哲学系的,有数学系的,也有社会学的……

 

还是之前提到的那家咨询公司做的一份调研,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毕业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只有 54%,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其实和专业本身关联并不大。

 

 

 

当然我也不建议只看高薪专业。

 

1、薪资高意味着更多人涌入,竞争激烈

 

就拿互联网工程师圈子为例,过去 10 年也一直在变化,从 2015 年之前的,只要上过培训班,大专学历也能混进互联网公司,到 2018 年后逐渐饱和,平均薪资下滑,工作时长变长,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大专学历的码农逐渐被淘汰。

 

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呢?

 

大家在高中应该学过一个知识: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在中国,大概所有商品都符合这一规律,人力资源也不例外。

 

2005-2015 年这段时间里,互联网迅速发展,并在 2010 年前后开始迭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到位了,但是 App 还没有,于是各家互联网公司都开始招人做 App,有点像城市规划了一个新区,但还没有造房子,于是各家大厂都拼命招工人盖房子。

 

当时的市场上的工程师是很有限的,于是你会发现大专生进修一下编程知识也能拿到高薪,1年跳槽好几次的码农,也能拿高薪;

 

到了今天,没有那么多新的小公司涌现,大厂的房子——也就是 App ——都盖好了,现在就需要做一些维护和装修。这依然需要工人,但是不需要那么多了。

 

需求量下来了。

 

另一方面,过去 5-10 年间大家都听说码农赚钱,于是都考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系,没有学计算机的,在机构里学编程。涌入这个市场的人才量越来越大了。

 

供应量上来了,所以对于工程师们的要求更高了,薪资却没有之前明显的涨幅,所以程序员们都开始喊内卷了。

 

未来 4 年后呢?7 年后呢?

 

事实上,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人涌入,除非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码农这个工种未来的钱途,并不好说。

 

再比如现在流行的四大劝退专业「生化环材」,当年在我读书的时候都是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专业,前途无量。

 

2、当下热门≠未来发展一直好

 

我们大学通常是4年,如果考研或者留学,还有2-3年的读书时间,毕业出来走入职场可能就是6-7年后,如今的市场千变万化,火热的专业,你看得到,别人也看得到,2-3年后就可能会人才饱和,甚至开始裁员。

 

2018 年时火热的人工智能专业,一度开价 80 万挖应届博士生,到了今年,几家人工智能的独角兽企业都在疯狂裁员,试图渡过难关。

 

放在 20-30 年前,一个火热的行业就算是退烧,也需要 4-5 年慢慢来,但到了如今,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一个行业就可能瞬间垮掉。

 

这个充满变化和未知的职场世界,哪里有一张保证书,可以向你保证你读的专业,在未来一定就业前途好?

 

就算 4 年后好,真的就会一辈子好吗?

 

一个行业总有高峰低谷,一个岗位也有消亡的时候,没人能承诺啥专业能保你一辈子。

 

我们总结一下,在我看来正确的填志愿公式是:

 

理工科:兴趣>高薪专业=学校>地域

 

文科商科:学校≥兴趣>地域>高薪专业

 

 

 

填志愿,要综合多种因素一起去打分,评估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要挑自己最爱的

 

我知道这句话挺烂俗的,但隔了这么多年,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说法。

 

你感兴趣的,你才能坚持下去

 

我们现在选择的专业,至少在未来 4 年需要朝夕相处,要学业有所成,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动力愿意去研究这个专业。在我看来,最好的动力不是所谓的自律,而是自己喜欢热爱这个学科。

 

无论是哪一行哪个岗位哪个专业,都有高峰低谷;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就业前景好」选择了这个行业,一旦行业出现波动的时候,你怎么可能坚持下去?

 

你的信仰是就业前景好,信仰崩塌了,你只会第一时间逃跑。

 

相反,如果是你钟爱的,喜欢的,感兴趣的,充满激情的专业,你有信念坚持下去,而且因为你感兴趣,你才有动力去给这个专业找方向,深挖专业里更有价值的部分,试图创新把原有的专业和最新的科技技术联系在一起。

 

2、工作和(文科商科)专业并没有必然联系

 

我一直认为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它可能决定了你的起点高度,但是专业并不是,尤其是文科和商科专业。

 

当然,工科的人也可以转行做文科,我甚至有学医的同事进了咨询公司做顾问……

 

但文科,甚至理科,基本上是很难绑定未来的工作赛道的,你学的是数学,难道你未来进入职场就是精算师?未必。

 

只要你作为应届生有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很多优质企业愿意从头培养你。

 

我们在企业做校园招聘/实习生招聘的时候,优选看学校。

 

「好学校的学生更勤奋、更聪明、更善于学习」

 

这个判断不见得准确,但经常被企业拿来做为筛选的标准。

 

你在优秀的大学里,但专业和企业的岗位不对口,真的无所谓。清北复交历史系生物系的小伙伴,只要你们在看机会,顾问营销HR等通用类型岗位张开双臂欢迎你们。

 

四大每年招那么多应届毕业生,有多少真正是学财会审计的?

 

大学生朋友们往往有一个误区:

 

我读的 A 专业,如果出去不做和 A 专业相关的工作,我不是就白读了 4 年?

 

对于部分壁垒不高的专业,在大学里学的和工作中实际用到的,差距很大。

 

而企业看重的是应届生的学习能力,真不是你读过某个专业4年。因为你 读A 专业就在毕业时放弃其他好机会,在我看来,并不合算。

 

3、专业选错了,不是世界末日

 

很多小伙伴说,我不知道我感兴趣什么,怕选错。

 

也有人说,高中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兴趣,我不敢苟同,

 

如今的年轻人明显比当年的我更优秀,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更丰富,也更有主见。

 

退一步说,你专业选错了,那又如何?你完全可以尝试:

 

  • 考研;

  • 双学位;

  • 大三早早去优秀企业刷实习经历

 

我最推荐的是实习,在大学生里,有靠谱的实习经验的,尤其有优秀企业实习经验的,在 HR 眼里都是稀缺人才。

 

随着时代进步,我们的选择更多了。

 

在芜湖一中校友群里,我看到比我早 10-20 年进一中的高材生,如今仍在小城市过着安逸稳定的生活,期盼子女高考成功;他们当年考进高校的难度更大,但他们做到了。但因为选择太少,他们又回到了小城市。

 

他们本该有更大的成就,但在那个时候,人生选择本就有限。

 

而今年的年轻人,可以读研,可以就业,可以创业,可以留学,可以 Gap Year。人生有更多选择,有更多可能,也有更多精彩。

 

以上。

所有跟帖: 

合江亭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6/24/2021 postreply 08:51:5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