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沙龙:所谓躺平,就是穷得理直气壮
2021年06月03日 15:47 分类:生活 阅读:8401
关于躺平的话题,网上已经反反复复说过很多,我就说点额外的问题吧
01 鸡汤的问题
大家应该都知道,前一段“躺平”这个话题忽然热了起来,起因好像是一篇文章《躺平即是正义》:
两年多没有工作了,都在玩。没觉得哪里不对,压力主要来自身边人互相对比后寻找的定位和长辈的传统观念,它们会无时无刻在你身边出现,你每次看见的新闻热搜也都是明星恋爱、怀孕之类的 “生育周边”,就像某些“看不见的生物”在制造一种思维强压给你,人大可不必如此。我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其实把这段话语气改一改,那就是一段很常见的鸡汤啊。
这两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就是放下。放不下金钱,金钱就是一种负担,放不下事业,事业就是一种负担,放不下人情,人情就是一种负担。对物质要看淡,对世俗观念要看淡。口袋里有钱,心里有钱,劳累一辈子;口袋里没钱,心里也没钱,轻松一辈子。什么都比不上一颗自在的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不要问我后面两个排比句啥意思,我也不知道)
这要拿来开禅修课,白岩松老师都会报名啊。
或者改成《菜根谭》版古文:
近年来体认得一番道理,福莫福于无事,祸莫祸于多心。家财万贯,何如事少?子孙满堂,孰胜心闲?食堪果腹,再多尽是无用,衣足蔽体,过此俱为蛇足。不如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这就可以画成漫画,指导人生了。
一般来说,炖鸡汤的有两种,算是鸡汤界的钗黛对峙。
一种是西装党,“我们要努力!我们怎么可以不努力?”
一种是布衫党,“我们要放下!我们一定要放下!”
躺平理论其实就是布衫党一脉啊。食堪果腹,衣足蔽体,无欲无求,事少心闲,
这不就是布衫大师们的理想人生么?怎么事到临头又捏着鼻子嫌人家颓废了?
所以说,大师炖鸡汤,是让你喝完了尿出来,舒畅一下前列腺,不是让你存心里头的。
就像大师们教导你:要放下,要舍得,口袋里没钱,心里也没钱,轻松一辈子。
但你真要听他的,轻松一下,大师又会吃惊:
“你咋穷成这B样了?那下期禅修班你还能续费么?”
02 穷的问题
躺平被大家指责,并不是因为不做事,不奋斗,低欲望。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就是穷。
比如说,古代有隐逸的传统,好多人年纪轻轻地就写诗,说要到山里去隐居,清心寡欲,漱石枕流,再也不出来做事了。大家都觉得这个格调很高雅。但这都是文化人、有钱人。真要是农民跑到山里漱石枕流,闲看花开花落,那就不叫隐逸,叫惰民撂荒,官府是要捉的。
再比如说那篇躺平的文章,如果是王思聪写的,那反应肯定不一样。
王思聪不愿意继承家业,再也不愿意过花天酒地的日子,不想接受别人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想安安静静地躲起来,两年不工作、不泡妞,忘掉小计划,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思考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那就不是颓废了,而是富二代里的一个心灵传奇,说不定还有导演拿他当原型拍成电影呢。
所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躺平,而在于躺穷。
我们可以容忍甚至羡慕一个人的懒散无为混吃等死,但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理直气壮的穷。
按理说,他穷他的,也不碍咱们的事儿。可是从长远来看,确实值得忧虑。
穷人居然都不好好干活了,难道要把活儿留给富人去干?
这么一想,好像还真有点危机。
03 前浪后浪的问题
危机不危机的,那是社会层面的事儿,要是落实到个体的角度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说“我们不能容忍”,其实网上不少人支持躺平的,这里的“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指我这个岁数的前浪们。
前浪们喜欢指导后浪们的人生,虽然人家不爱听,但架不住我们爱说。但指导人生这事儿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看他想过的人生,跟他要做的选择匹配不匹配。比如说一个后浪想要拜马保国老师,成为一代武术家,那你就可以打开马老师被放倒的视频,告诉他这样不现实。
这种劝说是可以的。
但还有一种,是他想过什么样的人生,这个局外人就很难插嘴了。
因为这个东西没有标准答案,而且就算同一个人,想法都会变。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篇外国小说,谁写的我忘了。
它的主人公是个体面的中产阶级,一辈子规规矩矩地上学,规规矩矩地上班,规规矩矩的结婚生子,
规规矩矩地遵守中产阶级的一切道德准则,而且也教育子女像他一样规规矩矩做人。
活到了这个社会的平均寿命,他又规规矩矩地生病死掉了。
临死的时候,孩子问他这辈子有啥遗憾,他说最大的遗憾就是中年的时候,本来有一次机会可以扔下老婆孩子,跟一个姑娘私奔。当时克制住了诱惑,没私奔。现在想想,亏了。
这倒不是说鼓励大家都中年私奔,而是说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对人生的看法都可能不同。四五十岁的岁前浪鼓励后浪“一定要奋斗!人生怎么可以不奋斗?”六七十岁的前前浪说:“奋斗个屁!最重要的就是养生!”
就像东方不败,刚自宫的时候人生终极意义是文成武德圣教主,宫了两年激素下去以后觉得人生终极意义是天人化生杨莲亭。哪个阶段的东方不败才是正确的?他自己也不知道。
人到底该怎么样度过一生?我们当然都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我对躺平这件事就并不赞成,但这只是我此时此刻的个人偏好,并不能证明躺平的选择就一定是错的。
人确定目标以后,选择的路径有对有错,因为有的道路不能通向这个目标。
但是这个目标本身是什么,很难说有明确的对错。
所以说,一个人只要不拖累别人,又清楚地明白其中的代价,那他是站着还是躺平,这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当然,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他们真的明白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么?
但是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问我们自己。人生都是选一弃万的游戏,我们真的知道自己选择的代价么?
我们真的知道自己错过的又是什么吗?可能也不知道吧。
=================================================================
押沙龙:正儿八经说说躺平
2021年06月05日 20:23 分类:生活 阅读:775
对于躺平,有人说这是年轻人“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有人说这无非是年轻人的自嘲而已。那么躺平到底有没有成为大规模的趋势?
在我看来,目前应该还没有,“社畜”还是主流,而躺平更多是一种姿态。但是它是一种预兆,在不久的将来,它有可能会成为规模越来越大的一种潮流。
说到躺平,很多公众号文章都提到了日本的宅男宅女。确实,这有可能会是中国青年的未来。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往往都隐含着这个可能性。
01 为什么躺平?
前浪对此往往不太理解: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奋斗了?为什么居然会躺平呢?我们当年如何如何blahblah……
其实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面临的形势是不一样的。
要想让一个人有奋斗精神,总得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变化,一个是相对变化。
什么叫绝对变化?就是今年你赚了一万,明年你赚了两万,这就叫绝对变化。物质福利有了大幅度增长。
什么叫相对变化?比如说你跟别人的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阶层流动。
我们先说绝对变化。
像我这样的前浪,经历过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期。我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是,有一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4%,像这样的增长率真的是不可复制的,在以后的上百年里可能都不会再出现了。
它是积蓄已久的经济潜力,在短时间内的一次爆发。韩国、日本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但是爆发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它总会有渐渐平息下来的时候,我们目前就处在这个渐趋平稳的阶段。
不可能再有那种增长速度了。
人的幸福感往往不是由状态来决定,而是由变化来决定。你今年天天步行十几里地上班,明年买了一辆凤凰加重自行车,你就觉得很幸福。后年你又换了一辆“突突突”的小木兰摩托,那你就觉得更幸福了。但是如果你如果一直开辆捷达,十几岁的时候开的是捷达,四十几岁的时候开的还是捷达,那你就不会有多少幸福感。
前浪们年轻的时候比现在的后浪更穷。但是他们的生活在不断改善,财富在以肉眼看得见的方式不断增长,今年凤凰加重,明年木兰摩托,后年捷达小汽车,这种幸福感是难以言喻的。所以他们有奋斗的动力。
可是当经济由增量模式进入到存量模式,今年捷达,明年捷达,后年还是捷达,你奋斗的精神就会被消磨掉。这是人性的本能。
02 阶层固化
这是绝对变化,我们再说说相对变化。
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增长并没有快速增长,但是阶层流动性很强,那么也会刺激大家的奋斗精神。你不好好干,就会掉到下层,好好干,就会爬到上层,这会激发人们动物性的竞争本能。
前浪们不光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也见证了阶层剧烈流动。四五十来岁的人,都听说过各种各样的人生起伏故事:以前坐办公室给人签字的科长,下岗以后到澡堂子里给人搓澡去了;原来谁都瞧不上的小混混,变成了当地的大财主。这样的事情大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中国当时在重建自己的经济结构,陈旧的东西在轰然坍塌,新兴的东西在野蛮生长,一切都充满了未知数。就像14%的经济增长率一样,这个过程也是不可复制的。未来很难再有这样大规模的变动。
这个窗口期基本已经过去了。科长不会再去澡堂搓澡,小混混也很难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阶层流动的大洪水已经变成了涓涓细流。那么,社会用什么来鼓动后浪们的奋斗精神呢?
确实很难。
03 资本和技术革命
社会在进入一个缓慢增长的稳定期。凡是这样的阶段,基本都是更有利于资本,而不利于打工者。一个社会平稳多少年以后,如果没有外部的强力干预,会很自然地出现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的现象。这很容易理解。大家都按某种固定规则做竞争,那么一定是有资源的人战胜没资源的人。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外部力量强行干预,比如像北欧那种福利国家,就是通过高累进税收和转移支付,强行拉平贫富差距。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靠经济变革,而这种经济变革往往是由新技术革命刺激起来的。新技术革命一旦出现,经济格局有可能就会被打破。原来积累的资源不那么值钱了,谁能抓住新风向,哪怕没有资源积累也能快速致富。当然,也有一些技术革命的落地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它可能会加强资本的优势,但大部分技术革命都有利于阶层流动。
不过这种变革都是短暂的。就像互联网技术革命,它就曾打破过资本优势,给年轻人提供了无数的上升机会。但是这种破坏性的创造力会渐渐耗竭,技术变革速度减缓,资本方反应过来以后快速跟进,它又会重新确立优势。
比如现在互联网经济就越来越往头部集中。当然,这些财富巨头也让一些员工实现了财富梦想和阶层突破,但是跟当年万马并进的时代比起来,在数量级上有巨大差异。
那么怎么办?就要靠不断的技术革命。每次革命带来的冲击都会被消化掉,然后再来下一次,这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所以,现代社会经受不起技术停滞。一旦几十年没有大规模的技术革命,各种社会矛盾就会积累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04 工作为什么变成了一种折磨
但是,这里还牵涉到一个更特殊的问题。
经济放缓、阶层流动减少,这可能会磨掉年轻人奋斗的激情,但何至于“躺平”呢?
按照道理说,他们完全可以把工作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平静地接受下来,没有太多激情,也没有太多厌恶。尽职尽责地去上班,挣回钱来付账单,如此而已。社会完全可以这样运转。
这是因为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工作太难以忍受了,像是一种折磨。
这里有具体现实的原因,也是文化上的原因。比如说,现在员工很难组织起来,以平等的姿态和企业谈判,所以,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当然,这个问题很难展开谈,但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到。
此外,还存在文化上的原因。
这个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东亚文化的普遍现象。企业内部等级制太强,缺乏对个体的尊重,权力压倒了权利。上级开会的时候当众羞辱下级;老板要上车,下级一个箭步上去,谄媚地拉开车门,这都是东亚企业里是常见的现象。
不光中国,其实日本韩国也是这样。我们在韩国电视剧里就能看到,上级一嘴一个“臭小子”,甚至还会照下级后脑勺来来一下,表示亲热。在西方企业,这是可以直接拨打道德热线,要求处理这位上级的。
酒桌文化、团建文化、996福报,都是它的一种折射。前浪们能忍受,是因为有巨大的利益刺激。就算今天,在回报率超高的企业里,后浪们也能捏着鼻子忍受这些东西。但是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机会的减少,很多企业无法提供这么大的诱惑,却保留了这种文化习惯,对于后浪来说,工作就成了一种难以忍受的苦役。
东亚青年的躺平趋势,跟这种文化习惯绝对有关。
那么中国年轻人会大批大批地躺平么?
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规模不会太大,原因也很简单,中国还不够富裕。
躺平的前提是能维持基本生活,如果没有家庭支援,中国绝大部分年轻人是躺不平的。
而能够提供足够支援的家庭也并不是很多。但是十年、二十年以后,这个就可能成为一种潮流。
那躺平可以成为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博弈手段,来逼迫资本方改善就业条件呢?
从理论上看,确实有这个可能,因为躺平会减少劳动量供应,从而改善劳动力的议价能力。
但是从历史经验看,这个可能性很低。
真正有力的博弈是发生在资本方与在职员工之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躺平青年对此的影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