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如此在意生命的终点:在印度恒河边的思考
年老之后,人生即将落幕之前,一路旅行,路死路埋,化作泥土。这种告别世界的方式,有些人觉得恐怖,有些人却觉得充满诗意。
2017年春节前夕,我独自到印度旅行。在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我碰到一位美国老人。他终身未婚,七十多岁,正一个人行走世界。玩累了就就地住下来,体力恢复了又继续。他告诉我,他打算让生命在路上终结。至于哪里,他毫不在意。那一刻,我的灵魂被触动了。
那几天,我住在恒河边。每天都会走到焚尸场,坐在凳子上,看着一具一具呼吸停止的印度教徒静静地躺在柴堆上,在人们平静的注视中,被从下往上窜的火焰吞噬,慢慢化成一堆灰烬。全程听不到亲人和朋友们悲伤的痛哭。
在恒河边的石头台阶上,坐着躺着一排排到河边等死的老人和病人。面对随时降临的死亡,他们一个个脸上都透着一股参透人生的安详和淡定。
也许是印度教徒对死亡的态度感染了我,一向看到尸体就浑身瑟缩的我,那一天坐在离一具具尸体几米远的地方竟然毫无畏惧感,但内心却满是苍凉感,因为我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尽头。
连续四年,独身的我都是独自在旅途中过春节,既是为了旅行看世界,也是为了避开春节的氛围。那是一年到头价值观碰撞最剧烈的时刻。
“既然所有人的结局都是化成灰,那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离开恒河,在随后印度之行的旅途中,我的思绪不断地指向这个终极的追问。越追问,独身立场越坚定:“生命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它意义。”
中国人非常忌讳谈论死亡,可事实是,他们一辈子几乎都在默默地为死亡降临之前的最后几年做准备——省吃俭用、存款买房、结婚生子、继续省吃俭用、给孩子买房、带孙子……所思所想无不指向人生的终点——到最后一刻,唯有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群人,流着泪,目送着自己被埋入泥土或推进火化炉,他才死得放心,终觉一辈子没有白活。他们一辈子的人生就这样悬挂在自己闭上眼睛之后无法掌控、无法感知,却大体可以相信的事情上,由此获得稳定感和终极意义。
经常有人指责不结婚生子的人太自私,只图自己痛快。单身的人完全可以反唇相讥:“你结婚的目的是因为惧怕孤独,希望365日有人在你身边陪伴你。你生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他们可以照顾你。你难道不自私吗?”
或许对方可以辩解,自己把小孩带到人间,能说不伟大吗?其实,人活一辈子所经历的苦与乐大体相当。因此,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从娘胎里带入人世间,无所谓幸或不幸。
我从来没有否定所有的爱情和亲情。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人大都天生向往自由。在我们周围,心里装着诗和远方,想独身一辈子的人,其实很多。然而,对孤独(老去)的恐惧,让他们放弃了本心,磨平了棱角,选择追随大多数人。他们的人生和自我意识就这么被群体裹挟,伴侣和子女更像是未来的赌注。
为了这场“赌博”,他们投入大量金钱和感情。然后,努力说服自己“这是爱”。他们从此岸世界(日常生活)的奉献中,获得西方人只有从彼岸世界(宗教世界)才能获得的崇高感。很多人甚至用这种“崇高感”居高自傲地对下一代进行理所当然的价值绑架,导致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陷入循环反复。
大多数人到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耗费了几十年,不过是把自己活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谁都没有认真地活过,尽管看去都活得非常认真。
二三十岁年纪尚轻的时候,我几乎意识不到人生会有终点。从去年开始,到了中年之后,隔三差五就听到或见到身边的亲人、熟人惨遭意外或油尽灯枯,我才清晰地意识到,人是会老的,终将有离开世间的那一天。有时候,看到身躯佝偻,步履蹒跚,拄着拐杖的老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象自己将来老了的样子。那一刻,人生的尽头似乎若隐若现。
很多亲戚、同事、朋友、学生担心:“不结婚,将来很老了,想喝杯水都没人倒,怎么办?” 这些人的疑虑不时会引发我去思考“独身到最后的死法”这个冰冷残酷却无法回避的问题。
有一点是笃定不疑的:追随自我,酷爱自由,终身不想被孩子拖累的我,同样不能容忍自己拖累别人。如果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了,生命也就毫无质量了。有人照顾,多活几年,又有啥意义呢?有子孙后代的老人,哪怕忍受病痛也舍不得撒手人寰,这很好理解:“我现在全身是病,活着非常痛苦,但我舍不得儿孙啊”。在生命已经走到连想喝一杯水都需要别人倒的时候,他们是用对儿孙的恋恋不舍来平衡生活的毫无质量。
独身的人没有这方面的情感牵挂。正如塞涅卡所言:“我不放弃老年,如果大部分身躯尚属完整的话。但如果我的头脑开始动摇,如果器官一个一个地损坏,如果剩下的不是生活而只是呼吸,我情愿离开这座腐烂的、摇摇欲坠的大厦。”
我们投胎到人间就相当于向上天贷了款,最后都要归还。有些人贷款买房。还清之后,才住进新房。没住几天就死去,但大多死得心满意足:“我辛苦了一辈子,任务终于完成了”。有些人则是贷款买房之后,马上住进新房。还清贷款后,没几天就死了。他们同样死得心满意足:“我的生命终于到头了,但总算享受了一辈子”。
两种生命长度相当,起点终点似乎都一样,但是前一种人的生命逻辑是指向未来,后一种人的生命逻辑则是指向当下。仅仅为了最后几年有人照顾或陪伴而结婚生子的人,生命是被前一种逻辑掌控了。
对死后无人收尸,肉体慢慢腐烂,鼻孔、眼睛、耳朵、身上爬满蛆虫、苍蝇乱舞的夸大想象,主宰着绝大多数人包括已婚或独身人士对孤独死亡的恐惧。很多原本打算独身一辈子的人因此放弃初衷,中途随便找个人结婚。
其实,眼睛一旦闭上,对于自己来说,这和在亲人的注视和默哀中被埋入土坑或推入火化炉有区别吗?断气之后,这个过程自己根本就无法感知。所以,几近于无意义。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普遍把这个“无意义”当成了人生最大的意义,生命过程大都指向这个终极的形式而忽视了可控可感的当下。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句台词就说得非常的棒:“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将来都是蛆虫的食物”。
阿贝尔.加缪的一句话同样经典:“对未来的真正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把握现在。与其过多牵挂不确定的未来,不如现在多追逐自己的兴趣和梦想——阅读、音乐、电影、旅行和花花草草相伴。
与其担心将来可能横尸荒野或蝇蛆肆虐,不如现在就让自己住进“花园”,把居室装扮得清新淡雅,把从指尖滑落的日子过成一首诗。换言之,何不把自己一辈子的人生悬挂在这些可控可感的事情上呢?这种“稳定感”和“终极意义”是不是更有意义呢?
澄清一点,奉行独身的我,从来不反对和厌恶别人结婚生子。结婚生子与活出自我并不冲突,但前提是你发自内心拥抱这种人生,而非被大众裹挟,或出于对孤独终老的恐惧,不得已做出选择。
唯希望每个人在做决定之前,能发现自我,追随内心。既参考亲人的意见,更尊重自己的意愿。多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将来,在人生落幕之前或意外突然降临那一刻,让内心的遗憾尽量少一点。但是,无论如何,遗憾肯定是有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留遗憾的人生,不管你走的是什么样的路。所以,已婚人士和独身人士之间没必要相互怜悯。套用著名作家萧伯纳的话说:“要结婚就结婚去吧,要单身就单身去吧,反正最后你们都会后悔的。”
叫虱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 我好想听听您的声音 精选讨论内容
不光是死亡,在大部分需要思考的问题上都停留在社会集体的灌输上,而集体一直以来都对死亡有恐惧,有恐惧才利于管理
因为中国人到死都没活出自己,不甘心呐!
谁都没有认真地活过,尽管看上去都活得非常认真—————这段话适合中国人。
我们中国人活的太急了,太急功近利了,从小到大只能赢,输不起。
我一直在反思这是人的品种问题还是体制文化问题?
信仰让死亡不再恐惧。
批评得有道理,然而我依然结婚了,实在无法忍受孤独和虚无啊,当然前提还是得有共同的语言和爱情。婚姻孩子和日常生活把我从虚无黑暗中拯救了出来,赋予了我生命的意义。不是为了老了有人照顾,而是为了生命当中的每一天有人陪伴。亲密关系对人还是非常重要的。
“不结婚,将来很老了,想喝杯水都没人倒,怎么办?” 呵呵,回望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只有父母死去后的那几天才是他们陪伴父母最多的时候,所以说这个想法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有些可笑
社会的宽容度是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从尊重个体的选择做起,不管是独身还是结婚,都不应该受到歧视,希望各种法律法规制定时能考虑到各种群体的利益。
喜不喜欢孩子和基因有关,正如异性恋还是同性恋也是由基因决定一样,和认知、觉悟无关,也不都是养老的目的,就像喜欢养狗不是因为狗能养老一样
读书与思考还是有用的!比一般人更早、更能读懂生命,而不是活着。
这个时代选择独身太简单不过了。其他还好,最难是父母。因为代沟,观念等原因,你永远无法让他们理解你。父母因为自己单身一人彻夜难眠,终日忧心忡忡,辛苦一辈子确无法安享晚年年。左右为难。
完全同意 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亡 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我本人是选择结婚生子 不后悔 因为带孩子是个很好的经历
生命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而然,谈不上意义不意义。所谓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人生基本上是注定了的,我们顺其自然活一个过程,快乐也罢,痛苦也罢,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如此而已!
走向死亡只能是独自的旅行,婚姻一样无法解决孤独寂寞,子女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即使亲人在身边,病痛孤独也无法感同身受。如何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等到闭眼那一刻觉得自己没有虚度这仅有的短短的一生,才是最好的方式。
理智上认为印度对这事的观念是正确的,现实上在中国很多人很难去做和做到。
有信仰的人生从来不孤独。
逃避死亡的文明是肤浅的文明。
分享给朋友,然后都看了,不错!人生本无意义,要努力让它变得有意义。
其实,眼睛一旦闭上,对于自己来说,这和在亲人的注视和默哀中被埋入土坑或推入火化炉有区别吗?断气之后,这个过程自己根本就无法感知。所以,几近于无意义。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普遍把这个“无意义”当成了人生最大的意义,生命过程大都指向这个终极的形式而忽视了可控可感的当下。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句台词就说得非常的棒:“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将来都是蛆虫的食物”。
老师活的通透
学校应该有死亡教育,人生的意义
每个人和每一种宗教的生死观不同,相比之下有宗教信仰的人在生死面前更加豁达一些,而大多数人都是混混沌沌的过完一生,能够像老师这样清醒的人不多,感谢老师的文章。
喜欢你的犀利准确的分析!
就我而言,不经历爱情也是一种遗憾
老师你好,我长期以来有个疑惑,但又好奇。我今天大胆问你一下,反正如果被你讨厌或者怎样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又不可能相见。你在谈婚论嫁的那个年龄段,你是怎样安抚自己躁动的心的?或者你没有躁动?我们遵循世俗,除了自己没有主见以外,主要还是想特别谈恋爱。
这个成年人都应该知道。不用明说吧。哈哈哈
18年考外语研究生失败后,我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参加了某海外工程的工作。那时候我心情郁闷,抱着“In flight I shall be surely wise”这么一句话,就来到卡拉奇的工地上。这一年里,我经历了繁重而充满世故的工作,也见识到巴籍工人穷苦却欢乐的生活态度,在和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必拘泥一种方式去生活,我也不再思考生活的意义--这没有意义,是我让我的生活有意义。如果我想健康,我今天就可以去锻炼;如果我想追求智慧,我现在就该去读书,幻想未来只是浪费时间。看到作者类似的观点,我感到非常感慨,我已经准备回国了,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但至少我明白我现在该做什么。
生命的意义就是有意义、有质量的活着。我认为的有意义就是造福社会、发现真理;有质量的活着就是能掌控自己的生命和不拖累别人。
喜欢今天的文章,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自己喜欢并承担就行,不必考虑太多,人生短暂,活在当下吧
可以看看贝克尔的反抗死亡,我本科大创课题就是这个。
我还是感觉能有一个人陪着自己挺好,即使最后都是死,但是过程有人陪着自己挺好,经历不一样的生活
我想,不必刻意奉行独身主义,互相爱慕互相欣赏的人走到一起,是冥冥中的恩赐。能吵吵闹闹一辈子,暮年时默默携手、相濡以沫,也不枉一场修行,经历过的都是值得的。更有人带着深深的失望踽踽独行,内心的爱如深海静流。我想,他早已不再羡慕那波涛泛滥。
人生的长度无法预知,只能增加她的丰富度,不断的去拓展未知,赋予带有自我烙印的意义
生来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坦然回归自然就是最好的结果!
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全新世界的起点。如同一个在母腹里的孩子,虽然他不知道,但他是为了母腹之外的世界而生的。我们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不过是那个完美世界的影子。如同路易斯所说,他在这个世界不得满足,证明了他一定是为了那个世界而被造的。
死在床上还是死在路上只是两种选择,没有高下之分。不同的选择可以活出同样的精彩,而同样的选择也可以活出天壤之别。
太喜欢老师写的了,就是心里想的好多东西苦于不会表达,终于看到有人很清晰的写出来了!
说得很中肯了。我对按部就班的人生感到恐惧,正在想给自己的人生找点目标和意义。我真的不甘心这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过去了。我爹妈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有同学的人生居然都差不多是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只有大城市小城市的区别而已,没啥本质上的不同。
存在主义就是终极答案了呗
这个思考,给了我好多思考,感谢!
人生没有定式,是敞开式的。
生,我无法选择。如何活,我希望可以选择,死 亦如是。这似乎不是中国人独有的问题,而是所有人一生都在探索的问题。幸运的人,早早的找到答案;不幸的人,穷极一生也没有找到。但 我认为这本就是这个生命体存在的价值,一个标本的价值!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把握现在。与其过多牵挂不确定的未来,不如现在多追逐自己的兴趣和梦想——阅读、音乐、电影、旅行和花花草草相伴。
有人生不如死,有人死中求生。每个个体对基因的把控抗拒力不同,受环境、向上的文化影响不深,所以都活出不了一样的自己。
“I love him so much, and we will meet again”. When Trump expressed his grief to his younger brother’s death, I was astonished. Because I could never imagine how Chinese people would react with similar comments from our paramount leader. Here, a country constructed of atheism and collectivism turns out to fear death in the profoundest way.
他们从此岸世界(日常生活)的奉献中,获得西方人只有从彼岸世界(宗教世界)才能获得的崇高感。我觉得您这句话讲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一辈子都为了未来的幸福而受苦受累,那么幸福何在。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吧,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可以,如果有缘,爱自己想爱的人,幸福美满。倘若没有这样一个人出现在生命里,那就好好爱自己吧!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不给生命留遗憾!旅行,读书,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快哉乐哉!
同样的,这样一种对于人生意义的考量,不仅仅适用于因为恐惧孤独终老而被大众裹挟,选择结婚生子的人,也适用于那种仅仅出于对大众观念的逆反,或者是对于与一个不确定是否适合自己的人长期相处的恐惧,而不得不选择独身的人。 独身或是结婚,或者以任何一种方式生活在这世界上,都应该是经过了自己认真考量之后,才下定决心选择的,也或许只有这样遗憾才会少一些。时常恐惧着另一种可怕结果而选择这一种,又时常因为外界的声音而心生动摇的人,到最后得到的,总归是遗憾多一些
老师,我相信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生来就是要发光,要照亮,要引导别人,而更多的人是被命运推搡着,被迫向前走,他们就是需要指导,需要引路。而这中间说不定哪一天,有一些人突然开悟了,变成了发光的引路的人,人类社会不就是这样一路向前的吗? 2000多年前的孔子,他的思想之光到今天还照耀着中华大地,这不是神一般的存在吗?我不知道孔子死之前在想些什么,但是对于肉身的消亡,恐怕孔子不是很担忧吧? 一个动物,比如老虎,狮子,豹子,大象,猴子,鸟儿,他们害怕死亡吗?我相信在临死前的那一段时间,他们是很害怕的,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但是在其他时间,它们根本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 人是介于动物和神之间的一种物种,既不能像神一样超脱,又不能像动物那样毫无思考,处在中间状态就是十分痛苦的。印度人之所以能平静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更相信自己接近神。中国人不信神,而且很聪明,但多数人缺少智慧,这就有点麻烦了。
我想加个老师私信。在哪里加。
知己
活在当下,死去的时候少牵挂,少遗憾,就不算白来世间。最好的活,最好的死,应该就是“智深”和尚吧。
生死若能自由,自主……啊!
我也是一名独身主义者,今年30岁了,母亲每天都催促我找对象
觉得作者对生死的看法有点西化。死了死了,常识就是一了百了。
但国人就是希望有人记得他,另一种方式的长生。
如果不是很多人记得,至少子孙后代记得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