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沧海事下卷 (31)

一个人真的能击败一万多大军吗?发生在晚清的真实历史!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21-05-18
 
14

群魔乱舞(十四)

晚清沧海事 下卷 14

 作者 | 罗马主义

 
1872年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阿古柏的儿子伯克胡里,率领1万多大军,已经逼近了乌鲁木齐,妥得璘新修的王城之下。
 
阿古柏的大军,中央是一列列整齐的英式步兵纵队,士兵手持各种型号的前膛来复枪,每一列纵队都由来自印度的军官指挥,这些人是在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之后,逃往中亚的原印度殖民地军队里的专业穆斯林军人,他们现在都响应阿古柏的圣战号召,外加他的高薪诱惑,投奔到他的麾下。
 

 

在阵线的后方,是一营一营的炮兵,每营有6门大炮组成,大部分都是12磅的青铜滑膛炮,也就是俗称的拿破仑炮,少量英国制造的三磅后膛山炮,指挥官大多数是俄国的逃兵。
 
在阵线的两翼,分别是由阿富汗人和浩罕人组成的骑兵纵队,他们腰挎阿拉伯式的马刀,背上是一支单管或者双管发射散弹的猎枪,手持三米长的骑矛,上面缀有三角形的小旗,远远望去,旌旗蔽日。
 
伯克胡里骑在浩罕特产的名贵汗血宝马之上,被手持施耐德后膛枪的卫队簇拥着,身后是一队旗手,旁边是两列鼓手和号手,传令兵在不停地来回奔驰。
 
他手持双筒望远镜,观察着他的大军,在印度军官的指挥下,喊着口令,踏着鼓点,整齐地向前缓缓推进,犹如潮水一样,正涌向妥得璘的王城。
 
此情此景让伯克胡里非常的满意,不过让他稍微有点意外的是,他没有看见妥得璘的军队出来应战。伯克胡里心想,难道这帮家伙,还没有吃够他开花大炮的苦头,想龟缩在城里据险死守,等着被他轰得血肉横飞吗?伯克胡里的脸上,露出了鄙夷的笑容。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城门突然打开了,一队士兵走了出来。不过伯克胡里马上就发现,不对,不是士兵,是一群侏儒。也不对,伯克胡里马上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天呐,居然是100多名儿童。
 
这是搞什么鬼?不仅仅伯克胡里惊得目瞪口呆,他手下的士兵也同样摸不着头脑,不由得全都停下了脚步,不知道妥得璘在玩什么把戏?!
 
这100多名儿童很快就来到了阿古柏的大军面前,然后排成了一列,每人拿出了一本书,开始用稚嫩的童音,齐声地朗诵。
 
战场上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被惊呆了,竖起耳朵听这群儿童在念些什么,很快他们就发现,原来念的是《古兰经》。
 
“你们当为主道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过分,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
 
“如果他们退避你们,而不进攻你们,并且投降你们,那么,真主绝不允许你们进攻他们。”
 
“两个穆斯林若举刀相遇,杀人者和被杀者,都必入火狱。”
 
“咬你的是一只蚂蚁,而你却烧掉整整一窝为真主念颂赞美词的蚂蚁。”
 
……
 
伯克胡里为了听清楚这些儿童念的是什么,这时也已经来到了阵线前面。当他听到他们念的是《古兰经》里,劝穆斯林之间不要互相残杀的经文的时候,他差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伯克胡里惊讶地看着眼前这群天真烂漫的儿童,然后又望望自己手下的大军,再看看远处妥得璘的王城,终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不仅他笑了,所有的穆斯林士兵全都笑了。
 
这上万人的齐声大笑,让正在齐声念经的儿童们开始瑟瑟发抖,声音也越来越低,渐渐地变成了哭腔。因为他们已经听出来,这不是善意的笑声,而是充满了杀气的笑声,他们看见,眼前每一个穆斯林士兵的面目,都变得异常的狰狞。
 
伯克胡里觉得,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眼前这么滑稽的场面,他笑得歇斯底里,几乎都直不起腰来了。当他笑够了以后,他长出了一口气,脸上终于恢复了漠然,冷冷地看了一眼,那一张张惊恐的小脸,然后对着骑兵军官挥了一下手。
 
马队瞬间就冲了出去,儿童们丢下《古兰经》,吓得转身就跑,哭喊着叫妈妈,场面凄惨到了极点,但是战马瞬间就把他们踩倒,长矛把他们挑向了天空,马刀把他们劈成了两半……
 
面对一地血肉模糊的娇小身躯,没有人有一点内疚之情,也没有人有一丝恻隐之心,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人,只有一群恶魔!对于极端穆斯林恐怖分子来说,残忍才是他们的内在,嗜血才是他们的本性,这才是真相!
 
那么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呢?
 
……
 
前面我们说到,阿古柏由于害怕触怒了俄国人,所以放了妥得璘一马,没敢在乌鲁木齐久留,匆匆忙忙就赶回了南疆。很快,他就听到了俄军占领伊犁的消息,让他不由得脊背发凉,庆幸自己当机立断,脚底板抹油,跑得快。
 
可是在回去的路上,阿古柏越想越觉得不安,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俄国人的头号敌人,俄国人肯定不会放过他,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他当年曾经在锡尔河上和俄国人打过仗,知道就凭自己手下的这些虾兵蟹将,根本不是俄国人的对手,自己这个鸡蛋,早晚会被俄国人的熊爪,拍得粉碎。
 
阿古柏越想越后怕,不过这个家伙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是属狐狸的,能伸能屈。他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这个道理,于是他就想,既然妥得璘能和俄国人成朋友,自己为什么不能呢?无非就是出卖点利益嘛,大不了就再卖一次菊花,管它什么代价,先逃过这一劫再说。
 
于是阿古柏放低了身段,主动派人给俄国人送了一封信,表示只要俄国人承认自己的合法性,其他一切都好谈。
 
而俄国人在出兵伊犁以后,外交上也陷入了全面被动,来自英国方面的压力山大。而且俄国人自以为耍了一个花招,说是替大清代管,想堵住英国人的嘴,可是万万没想到,大清真的就立刻派了一个官员前来接收伊犁。
 
虽然现在还不知道他走到哪儿了,可是单单就这个消息传到了圣彼得堡,就足以引来谨慎派对这次行动的横加非议,指责这次冒险是肉包子打狗,白费功夫,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搞得行动派被喷了一脸口水。
 
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无法再进行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了,所以面对阿古柏伸出的橄榄枝,俄国人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就坡下驴,化解眼前的困局。
 
于是在1872年,俄国人派出了考尔巴尔使团,前往喀什,在和阿古柏反复讨价还价以后,双方最终签订了《俄阿通商条约》,俄国人承认了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的合法性,而阿古柏反过来也给了俄国人通商特权,这样,双方暂时结束了公开对峙。
 
不过俄国的行动派,特别是突厥斯坦总督考夫曼,西伯利亚总督赫鲁晓夫(不知道是不是后来的苏联那个,说每天能吃上土豆烧牛肉,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的赫鲁晓夫先生的祖先),总觉得阿古柏这个家伙脑后有反骨,早晚会和英国人勾搭到一起,对俄国不利,虽然现在公开不好做什么,可是他们却觉得暗中绝不能闲着。
 
那做点什么好呢?当然是给阿古柏捣乱了。
 
恰好这个时候,妥得璘在得知了俄国人入侵伊犁的消息以后,也开始蠢蠢欲动。他暗中联合了徐学功,然后又为了摆脱马仲的监控,秘密逃出了乌鲁木齐,跑到了玛纳斯,和俄国人恢复了联系,在俄国人的资助下,开始招募旧部,重振旗鼓,准备卷土重来。
 
俄国人对妥得璘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后来徐学功曾经劫过一票俄国商队,不仅仅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光是一个商队给妥得璘带来的资金,就多达价值白银2万多两的俄罗斯卢布(那个时候的卢布可不是纸做的,一样是金银做的,走到哪里都通用)不过这是后话,现在双方还处在蜜月期。
 
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妥得璘和徐学功联合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马仲的耳朵里,这个消息让他非常的高兴,他现在名义上和妥得璘共治北疆,可是阿古柏却把实权全给了他,大军全部由他掌握,实际上他是占了优势的。
 
更何况自古以来,这一山不容二虎就是一个铁律,他早就看着妥得璘碍眼,可是却苦无借口,找不到动手的理由,现在这两个人自己送上门来了,你说他能不高兴吗?
 
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干掉妥得璘了,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趁机把妥得璘和徐学功各个击破,夺取北疆的控制权。
 
可是话虽这么说,但是马仲也知道,妥得璘和徐学功都不是好对付的角色,妥得璘一贯装神弄鬼,拜倒在他脚下的愚夫愚妇多了去了,就连马仲自己的这支大军里,也有好多妥得璘的铁粉,现在明目张胆地去攻打他,说不定哪个鬼迷心窍的家伙,就会在背后打他一黑枪。
 
而徐学功就更不用说了,他在马桥子城的根据地,也就是今天新疆呼图壁县西北90公里,农垦106团的驻地,就算在以前妥得璘极盛时期,由绿营中最能打的穆斯林将领,索焕章,马升,马泰领军的时候,都没有攻下来,更不要说现在的自己了。
 
这么一想,刚刚燃起点希望的马仲,又觉得自己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凉。就在他愁眉苦脸,无计可施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了一个消息,说是有人看见,徐学功只带了500个人,不知道要去哪里,正在今天的乌鲁木齐县境内扎营。
 
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仲忽然觉得天上掉馅饼了,而且恰好砸在了自己头上,乌鲁木齐市到乌鲁木齐县可没有多远,于是马仲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立刻率领了一支上万人的大军,连夜出动,就去偷袭徐学功。
 
1871年6月的一个早上,在乌鲁木齐县仓房沟的一条干涸了的小河旁,刚刚睡了一夜好觉的徐学功,走出了营帐,一轮红日从他的背后升起,他美美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他就愣住了,地平线上,黑压压的全是敌军,远方的两侧,也掀起了尘土,显然是敌人的轻骑兵正在抄他的后路。
 
这时所有的人都走出了营帐,但全都被眼前的情况给惊呆了,正在惊讶中的徐学功,忽然觉得有人在用力拉他,“别发呆了,快跑啊!”
 
徐学功回头一看,原来是他的弟弟徐学策,一脸惊恐地拽着他就往马群走,徐学功挥手摆脱了他,说到:“不急,让我先看看情况”。
 
于是他三脚并作两步,迅速的跑到了一个高地上,掏出了望远镜,开始四下观察,这一下他才发现情况真的不妙,正面的敌军绵延了几里地,两侧的尘土已经飞扬到了他们的后方,正在向他们卷了过来。
 
“别看了!快跑吧!敌人马上就要合围了!”徐学策着急地又来拉他,但是徐学功再次制止了他,指了指两侧的尘土,说道:“恐怕来不及了,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还能有什么办法,赶快硬冲出去吧,能冲出去几个算几个!”徐学策急得直跺脚,可是徐学功却没有理他,反而是拿起了望远镜,再次观察敌军。
 
然后徐学功忽然放下了望远镜,看了看太阳,又看了看敌军,对着徐学策说:“走,我们两个去把马仲杀了,这样我们就解围了。”
 
这时候正面的敌军已经越来越近了,徐学策用肉眼就已经能依稀看得见,敌军的阵线前,一个大大的帅旗之下,马仲身披重甲,在几十名骑兵的环卫之中,走在了阵线的最前方,身后是一条条装备着滑膛枪和火绳枪的步兵战线。
 
“你疯了,你还没有靠近就会被打成筛子,我不跟你一起去送死。”徐学策激动的大喊了起来,所有的士兵也都惊讶地看着徐学功,不知道这个一向谨慎的老大,今天到底是中了什么魔?
 
徐学功笑了笑,拍了拍徐学策的肩膀,然后正色对他说道:“好吧,不去也行,你们现在全体上马,如果我杀掉了马仲,你们就立刻发动冲锋;如果我被乱枪打死,你们就马上全体突围,不得违令。”
 
然后他再次望了望背后刚刚升出地平线的太阳,新疆六月的骄阳,这时已经光芒万丈,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他摸出了腰上的柯尔特转轮手枪,检查了一下里面的子弹,把它插回腰中,然后又拿起了一只马刀,拴在腰上,健步走向了战马,可是就要上马的时候,他突然犹豫了一下,看了看腰中的马刀,又望了望远处的敌军帅旗,想了一会,他又把马刀解了下来,回过身来,目光扫视着手下的士兵,他们手中五花八门的武器。
 
最后他的视线落在了一个士兵手上,那人拿着一个古老的短柄金瓜八棱铁锤,也就是岳云用的那种武器,他要了过来,掂了掂份量,然后用自己的马刀,换走士兵手上的这个铁锤,接着翻身上马,狠狠的抽了一马鞭,越过了干涸的小河沟,身子一扭,就藏身在马下,直奔敌军的帅旗冲了过去。
 
 
所有的士兵都惊呆了,看着徐学功的战马,孤零零的冲向敌军,心想徐学功是不是疯了?全体士兵的心,都紧张得提到了嗓子眼,这都什么时代了,在万军中取敌人上将的首级,还能玩得转吗?
 
……
 
马仲今天很开心,虽然刚刚升出地平线的骄阳,发射出的耀眼光芒非常的晃眼睛,但他还是看清楚了,徐学功的营地就在前方。
 
在夏季里打仗,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穿了盔甲就更难受,一个人头戴七八斤重的铁盔,身披40多斤重的布面甲,就像在一个蒸笼里一样,头顶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涌,不仅仅经常迷住了眼睛,也让衣服全都粘成了一片,浑身上下,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奇痒无比,更要命的是,隔着厚厚的铁甲,想挠挠痒都做不到,而且为了抵御枪弹,胸前的铁甲还被多缝了一层,前重后轻,必须始终费力地挺直腰板,才能维持平衡。
 
尽管穿着很难受,可是命更重要!到了这个时代,士兵早就不穿盔甲了,因为那玩意儿根本挡不住近距离射出来的子弹,不过指挥官却很喜欢穿,一来炫耀身份,二来他们在战线后方,更要小心的,是别被到处乱飞的流弹意外打死。
 
由于这个时候子弹大部分是铅做的,所以多缝一层钢甲以后,还挡得住远处射来的流弹。等到再过一段时间,金属定装弹普及以后,子弹由更硬的金属制造而成,穿什么都挡不住,从此才彻底没人穿盔甲了。
 
所以马仲也不能免俗,全身裹着厚厚的盔甲,虽然又热又痒,但是马仲却越来越兴奋,他发现敌军一直在那里磨蹭,耽误了不少时间,现在他已经确定,敌军肯定跑不掉了,两侧包抄的轻骑兵,就快要合围了。
 
不过天气实在是太热,奔袭了一夜的士兵,这时也疲惫不堪,为了节省体力,经验老道的马仲特意走在了阵列前面,压住了进军的速度,没有发动冲锋,他打算推进到离敌人300米的时候自己停住,然后让步兵上前,乱枪轰死对方。
 
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敌军中一匹战马,孤零零地跑了出来,不过他有点看不清楚,因为阳光太刺眼,正好就从那个方向射了过来。
 
他努力地眯缝着眼看了半天,发现马背上好像没有人,心想可能是一匹受惊了的战马,这在战场上司空见惯,所以他也没有太在意,周围的卫兵也都看见了那匹战马,想法和他差不多,看了一眼也都没当回事。
 
马仲的目光再次回到了敌军身上,他发现敌军已经全部上马,摆出了冲锋队形,这让他不由得有点诧异,但是心里却鄙夷地冷笑了一声。
 
现在离敌军已经不到300米了,马仲勒住了马头,回过头向步兵指挥官挥手,让他们上前。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眼角的余光,猛然看见了刚才那匹孤零零的战马,已经冲到了他的身前,一个人忽然从马肚子底下翻了出来,然后挥舞着一道黑影就冲他砸了过来,他急忙低头一躲,但是还是觉得背心被重重一击,铁甲也被砸凹了,所有的骨头似乎全都断裂了,剧痛中他失去了知觉,被砸瘫在马背上。
 
完成这个传奇一击的,正是徐学功!
 
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件事呢?因为这实在太神奇了,更重要的这是真实的历史,不是什么演绎小说,它是被记录在可信的官方史料里,而且是在晚清真实发生过的所有战争中,最不可思议的一场,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的传奇。
 
接下来,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马仲的卫兵全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给惊呆了,大家只是目瞪口呆地盯着徐学功把马仲砸瘫在马背上,然后又吃惊地大张着嘴,看着徐学功勒转马头,又冲了回来,一把抱起了已经失去了知觉的马仲,把他甩在肩头,又冲了出去。
 
没有一个人,在这个时候做出任何反应,上万名士兵,都被这个匪夷所思的时刻,惊得定在了那里。等到徐学功的战马冲出去了近百米之外以后,士兵们才回过神来,一部分人胡乱地向前开枪,另一部分人则掉转身子就跑。
 
和马仲的士兵一样震惊的,还有徐学功手下的500多人,他们同样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甚至等徐学功已经跑回来了100多米,才想起来要发动冲锋。接下来的事情就没有任何悬念了,失去了主帅的军队,自然是一哄而散,徐学功大获全胜。
 
 
 

 

这在中国的军事史上,甚至在世界的军事史上,凭一己之力,击败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在可信的历史里,这恐怕都是唯一的一次,至于李元霸,赵云,张飞,关羽之类,他们的英雄故事,更多的都是小说家的演绎,唯有徐学功的这次出击,是被记录在《昌吉地方志》里的,所以这也是最可信的一次。
 
因此古往今来,最有资格被称作万人敌的,恐怕唯有徐学功一人!
 
徐学功单骑击杀马仲这件壮举,迅速被传开了,粉丝一波波地蜂拥而至,而与此同时,妥得璘也重新组织起来一支军队,双方合兵一处,迅速攻下了马仲的地盘,更准确地说,是阿古柏的地盘。
 
不久之后,他们就收复了乌鲁木齐,把马仲的儿子马人德,打得落荒而逃,就连远在巴里坤的清军都被鼓舞了,新任乌鲁木齐都统景廉,特意派提督张玉春,率领200骑兵,外加已被清军收编的孔才,赵兴体等民团前来助阵,希望能借机,把北疆重新纳入清朝政府的管理之下。
 
不过在有一个问题上,他们和徐学功分歧很大。景廉认为穆斯林叛党是不可靠的,和他们合作要非常谨慎,而孔才,赵兴体等等这些已经变成了清军将领的民团首领,和妥得璘之间那更是血海深仇,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所以并不积极。
 
很快,战局就发生了变化,被打得走投无路的马人德,开始向阿古柏求救,已经处理好了和俄国关系的阿古柏,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就派他的儿子伯克胡里率军北上,前来支援马人德,就是我们本文开篇的时候,所提到的的那支大军。
 
我们前面说了,阿古柏这个家伙有一个特长,就是特别能延揽人才,现在从中亚招募了大量以前英国殖民地里,参加1858年兵变以后,逃亡到中亚的大量专业军人,这些人都是从英国的正规军里出来的;除了这些人,他还高薪招募了俄国逃兵,久经沙场的阿富汗骑兵,有了他们的助阵,再加上购自英国的先进武器,让阿古柏的军队,战斗力突飞猛进。
 
这支军队一路北上,重创了徐学功和妥得璘的联军,连战连捷,特别是由于大量使用了爆破榴弹,也就是当时俗称的开花大炮,打得徐学功毫无招架之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而且由于这支北上的阿古柏军队,是由一群亡命之徒组成的,所以异常残忍,一路烧杀劫掠,把反抗他们的穆斯林,要不就是成群活埋,要不就是集体烧死,无论男女老幼,他们一个都不放过。
 
当他们逼近乌鲁木齐的时候,死在他们屠刀之下的穆斯林,已经超过了10万人,就连双手沾满了鲜血的,妥得璘手下的穆斯林叛军,也被他们吓得屁滚尿流,很多人开始反水,投入了阿古柏的怀抱。
 
要不是清军将领张玉春提醒,徐学功都差点被反水的穆斯林叛军出卖,他带领手下的人连夜逃跑,才侥幸躲过了一劫。
 
然后这支大军迅速地兵临乌鲁木齐城下,妥得璘再次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绝望之中,他幻想阿古柏的儿子伯克胡里,会像他父亲一样对待他,再给他一个和平投降的机会。
 
可是由于他之前的反复无常,让他又拉不下脸来直接找伯克胡里商谈,所以他就派出了100名儿童,来到了伯克胡里的大军前,朗诵《古兰经》中,宣扬穆斯林之间不要自相残杀的经文,希望能暗示伯克胡里,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可是他没有想到,此一时彼一时,阿古柏已经不再害怕俄罗斯人来找他麻烦,至少他相信,俄国人即便不满,也不会公开出兵,所以他凭什么再给妥得璘一次机会?
 
因此伯克胡里毫不留情地屠杀了这些儿童,彻底粉碎了妥得璘的幻想。他只有再次孤身出逃,又跑到了玛纳斯,而被他留在乌鲁木齐王城里的所有穆斯林,全被杀了一个精光,北疆再次落入了阿古柏的掌控之中。
 
一年之后,这个新疆大叛乱的始作俑者,双手沾满了各族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被以前的某些历史学家,称做“农民起义的杰出领导人”,“爱国民族英雄”的极端宗教恐怖分子妥得璘,在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之中,郁郁而死,也有人说他是服毒自杀的。
 
阿古柏虽然再次控制了北疆,但他的统治是不稳固的,无论在乌鲁木齐东南西北的各个方向上,他都和清朝政府领导下的,各个汉族民团之间展开了游击战,特别是伯克胡里的主力撤退回南疆以后,形势变得更加不明朗。
 

而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恶魔也来到了北疆,再次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那么他是谁呢?

 

===========================================================

 

为什么总有些土耳其人,对新疆垂涎三尺?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21-05-20
 
14

群魔乱舞(十五)

晚清沧海事 下卷 14

 作者 | 罗马主义

 

1873年9月,天气已经渐渐有点冷了,哈密守将魏忠义,拿着望远镜,趴在沙堆上看了半天。但他实在看不出来,眼前这个营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几天之前,朝廷发来了紧急公文,说是有一股悍匪窜入了新疆,这一群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战斗力爆表,千万要小心,务必要设法拦住他们,绝不能让他们和乌鲁木齐的叛匪勾结在一起,不然事态就严重了。

 

看见这个文书,哈密办事大臣文麟忍不住地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心想,这算是什么话?

 

悍匪?战斗力爆表?我们在新疆苦苦支撑了这么多年,哪一个敌人不是悍匪!哪一个敌人又不是战斗力爆表!难道还会有比这些人,更夸张的人出现吗?

 

文麟心中寻思,这恐怕是内地剿匪的官员办事不力,围攻肃州的时候,让一帮匪徒漏网了,所以为了防止别人说闲话,故意夸大事实!“哎”,他忍不住摇了摇头,心想,这都是一些官场陋习呀!

 

不过刚一叹完气,文麟忽然转念一想,发现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既然你们都说这群家伙是“三头六臂”,那我就干脆把他们拿下来,岂不又是奇功一件?

 

于是他就找来哈密守将魏忠义商量,魏忠义一听,哈哈大笑,拍了拍胸脯,保证把这事办好。

 

文麟问他为什么如此有把握?魏忠义回答说,这事还不简单,你想想,从肃州到达哈密,也就是今天的甘肃酒泉进入新疆,途中要穿越一片大沙漠,所以第一,你不用猜对方会走哪条路,因为对方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有水源的那条路。

 

 

第二,要翻过这片大沙漠,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得到的,至少要花10多天的时间。即使天气良好,一步都没有走错,走到沙漠边缘时,那也至少是断水一两天之后了。

 

所以咱们就在绿洲边缘的水源地埋伏好,以逸待劳,等着这群人困马乏,饥渴难耐的敌军一到,立刻就发动突击,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哈密办事大臣文麟,听完了魏忠义的这一番话以后,心想,说得在理,这简直就是神机妙算呀!

 

因此他立刻下令,让魏忠义按自己的计划行动,率领了数千人马,提前到水源地附近埋伏,只等敌人到达,就把他们一举歼灭,自己则留在哈密城里,高高兴兴地等着听捷报了。

 

魏忠义到达了预设阵地几天之后,就听到探马来报,敌人离这里只有一天的路程了。魏忠义有点好奇,这帮被描述成战斗力“爆表”的悍匪,到底长得是不是青面獠牙,三头六臂,于是他就悄悄潜伏到对方的营地旁来侦查。

 

不过他躲在沙丘里,拿着望远镜观察了半天以后,结果实在是让他大失所望,这哪里是什么悍匪?完全是一群盲流!

 

这支部队不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个个都衣衫褴褛,而且好多马的背上,还绑着几个竹篮,里边装着几岁大的孩子,这样的部队会有战斗力?魏忠义实在不敢相信。

 

观察了半天,魏忠义发现,要说有什么地方,让人稍微有点诧异之处的话,那就是这一群人的身上,不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背着枪。

 

虽然这不常见,不过这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毕竟这是战乱年代。

 

看见眼前这个情况,魏忠义心想,之前那个公文,纯粹是瞎扯淡,让人一惊一乍的,白死了好多脑细胞。但与此同时,他也松了一口气,毕竟在没有看到这帮人的真实情况之前,他还是有点儿忐忑不安的,现在他完全放心了。

 

于是他决定修改一下之前的战略,把原定在绿洲边缘袭击对方的计划,改成在沙漠里就动手。

 

现在他已经不再担心,打不打得过这帮盲流,而是怕再让这帮家伙漏网了。所以他不打算让他们,有一点点机会在绿洲上乱窜,他要把一切问题,都在沙漠里解决了……

 

在19世纪70年代的东方人里头,恐怕只有两个人,搞明白了英俄争霸这回事,并且懂得利用这件事,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这两个人,一个是阿古柏,另一个就是左宗棠,其他的人则完全是一头浆糊,根本搞不清楚,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我们敢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俄国人侵占伊犁,是想霸占整个新疆,而且当时清朝政府里面有很多官员,非常担心俄国人会支持阿古柏。

 

可是左宗棠却知道,俄国人最多只能到伊犁了,而且他们的头号敌人,就是阿古柏,只要他入疆攻打阿古柏,俄国人肯定会乐见其成,而且还会给予支持。

 

事实证明,左宗棠是非常有远见的,后来他敢押宝,向俄国人购买军粮,作为解决后勤问题的主要来源,就是因为他搞明白了,英俄争霸这个大背景。

 

由于他这个明智的决定,所以他后来出兵新疆,进展神速,从俄国人那里购买的军粮,虽然给了三倍的高价,可是相比从内地运粮,那还是便宜了10来倍,为清朝政府至少节约了一半的军费。

 

这些在以后的故事中,我们会详细地介绍,不过左宗棠之所以能搞得清楚这些国际问题,那是因为他喜欢和洋人交往。每次有欧洲的探险家路过,他都要盛情款待,打听世界上发生的情况,而且他手下还有一大群法国雇佣军,所以他有消息来源很正常。

 

可是阿古柏又是怎么搞清楚这些问题的呢?他又是怎么知道英俄在争霸,而且他自己就是这中间最关键的棋子呢?

 

大家要知道,阿古柏不过是当时,在新疆无数大小军阀中的一个,虽然他后来发达了,但是他们当时所处的境遇都差不多,即当时新疆几乎是完全闭塞的,外边的人搞不清楚里边的情况,里边的人也搞不清楚外面的情况。

 

按理来说,阿古柏本来也会和这帮家伙一样,浑浑噩噩,根本搞不清楚,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可是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阿古柏的侄子,赛义德.阿古柏.汗。

 

赛义德可不简单,今天新疆的一切问题,始作俑者都是这个家伙。这个家伙原来在浩罕是一个宗教大V,去麦加朝觐过,也去土耳其游学过,在中亚的宗教人物里,算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家伙。

 

1865年,俄国进攻浩罕的时候,这个人为了挽救自己的国家,就跑到阿拉伯世界去找赞助,当然,他的目标主要是当时伊斯兰世界的老大,奥斯曼土耳其。

 

 

可是到了伊斯坦布尔以后,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还没有从克里米亚战争的伤痛中缓过气来。虽然有英法助阵,打赢了这一仗,但是奥斯曼土耳其自身也损失惨重,财政濒临崩溃,哪有精力去管发生在中亚的事情。

 

所以赛义德代表浩罕政府,求见奥斯曼苏丹,回回都吃了闭门羹,在伊斯坦布尔待了三年,一事无成。

 

虽然赛义德在这里一无所获,可是由于伊斯坦布尔靠近欧洲,资讯发达,所以他在这里一下子搞明白了,欧洲各国打来打去,合纵连横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这让他的认知水平,比中亚的那些穆斯林酋长们,一下子就高出了一个维度。

 

不仅仅如此,就在他驻足伊斯坦布尔的这段时间里,正好是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教思想开始兴起的时间,这让他看到了解决中亚穆斯林前途的一个希望

 

1869年,浩罕全境已经彻底沦陷,全都被俄罗斯人掌控,政权也变成了俄罗斯操纵下的傀儡,赛义德看见复国无望,不由得心灰意冷。

 

恰好在这个时候,他在英国人的报纸上看到,一个叫做阿古柏的浩罕人占领了南疆,这让他喜出望外,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应该就是他那个亲戚,以前卖“菊花”的阿古柏。

 

于是他立刻赶往新疆,见到了阿古柏。他的到来,让阿古柏如虎添翼,几乎就跟刘备找到了诸葛亮差不多,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

 

因为前面我们说了,阿古柏虽然在内斗和军事上连连胜利,可是他有两个大问题,威胁着他的生存。

 

第一,就是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要知道阿古柏进入南疆的借口,是扶持和卓素布鲁克,以此换得南疆穆斯林的支持。

 

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和素布鲁克斗得你死我活,虽然双方最后和平解决,素布鲁克被迫出走,可是阿古柏还是不能出头,被迫又扶持了一个,叫做买迈得明的和卓后裔撑门面。

 

没过多久,他又和买迈得明的关系紧张起来,而且不仅仅如此,和卓家的其他后裔,比如曾经入侵新疆的倭里罕等人,全都趁机涌入了新疆,想来摘桃子。

 

这让阿古柏痛苦不已,虽然他靠引入极端派教义、修缮和卓家的墓地、给宗教人士更大的权力,勉强获得了宗教界的支持,可是这些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无论如何,他也得有一个和卓家的后裔帮他撑门面。

 

但问题是,和卓家的这帮家伙,没有一个人心甘情愿地给他当傀儡,都想借机做掉他。这让他一天到晚,神经紧张,坐卧不安,觉都睡不好。

 

第二,他当时还搞不清楚英俄争霸的内幕,随时都有可能触及俄国人的底线,让他这个小强,分分钟都有可能,被北极熊一巴掌拍死。

 

而赛义德的到来,对阿古柏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一下子就为他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首先,赛义德给他解决了合法性问题。以前,阿古柏的口号,是帮助恢复和卓家族的统治,现在赛义德来了以后,提出了泛伊斯兰教主义,鼓吹全世界的伊斯兰教都是一家人。

 

赛义德警告新疆的穆斯林,现在全世界所有伊斯兰教统治的地方,都受到了异教徒的侵略,根源就在于不团结,没有一个共主。

 

要解决这个问题,重新振兴伊斯兰教,就必须紧密团结在伊斯兰教世界最强大的力量,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的领导之下,只有这样,伊斯兰教才有出路,才能摆脱被异教徒奴役的命运,才能建立一个遍及四海的大伊斯兰国。

 

这个口号一提出,立刻就受到了新疆宗教界的支持,因为这个境界和以前的那些口号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而且从此以后,阿古柏是不是新疆人,恢不恢复和卓家族的统治,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在这个理论的忽悠下,对所有的穆斯林来说,现在大哥变了,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才是唯一合法的统治者,那小小的和卓家族,还算得了什么?

 

有了这个理论做后盾,阿古柏终于可以摆脱紧箍咒,开始毫不留情地清洗和卓家族。因为在赛义德的忽悠之下,这些都变成了无关紧要的小事了,只有振兴整个伊斯兰教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大事,才值得大家注意。

 

赛义德的这套理论,不仅让阿古柏解决了合法性问题,还让他在和妥得璘的战斗中,也占了“道义”的上风。

 

对于穆斯林来说,妥得璘的志向和格局实在是太小了,他只不过是想分裂中国,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可是阿古柏却是要拯救全世界的穆斯林,这个口号,光是想想,就让这帮穆斯林激动得一塌糊涂。

 

所以北疆的一些妥得璘手下的穆斯林叛军,后来坚定地站在阿古柏这一边,抛弃了他们昔日的“神仙”妥得璘,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看过的所有史料,以及相关的论文中,以往的学者们,从来都没有注意到赛义德的这个重要作用。要知道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绝对是不可能强大起来的,阿古柏能脱颖而出,几乎占领整个新疆,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套理论的蛊惑。

 

除了解决阿古柏的合法性问题,赛义德还让他搞明白了,自己必须在英俄这两个巨人之间,搞好平衡,在夹缝中求生存。

 

所以你看从1869年以后,阿古柏基本上不再盲动,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出击,什么时候该收手,什么时候必须做出让步,因为在这以后,有赛义德这个军师帮他把脉。

 

不仅仅如此,赛义德还是他外交上的得力干将,阿古柏在最初根本就搞不清楚,国际政治是怎么玩的,但是赛义德知道。

 

赛义德清醒地认识到,阿古柏要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靠山,而这个靠山就是英国人,所以赛义德两次出使印度,促成了英国人两次派出正式使团,前来拜访阿古柏。

 

虽然第一次由于战局紧张,英国驻印度殖民地政府高级政治官员,道格拉斯.福塞斯,没有能见到阿古柏,可是他却受到了良好的接待,被安排住在舒适的庄园里,有大量的奴仆伺候,而且每天晚上还给他们送女人。

 

虽然由于时间的原因,道格拉斯.福塞斯没法一直留在喀什等阿古柏回来,他必须在大雪封山之前动身回印度,可是他却和赛义德,以及阿古柏的副手玉奴思之间谈得很融洽。

 

所以尽管在回去的路上,他在昆仑山口遇到了暴风雪,2/3的牲畜被冻死,自己的手脚也被冻伤,还有一只眼睛也被冻瞎,可是在1873年,他还是再次动身来到了喀什,和阿古柏签订了准同盟条约。

 

在这次出访中,他受到了盛大的欢迎,享受了100响礼炮,还检阅了仪仗队,并且听到了最肉麻的语言,阿古柏亲口向他表示,他对英国的仰望之情,对女王的崇敬之心,以及对英国人民的友好之谊,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他宣布,只要他阿古柏在,新疆的大门,就始终是向英国人敞开的,英国人想在这里干什么都行。

 

这次出访,让道格拉斯.福塞斯感到,他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更让伦敦和德里的政治家们无比振奋,他们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代理人,可以帮助英国人对抗俄国人。

 

从此以后,英国人开始公开援助阿古柏,不仅仅向他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包括数万只步枪,上百门大炮,而且还在喀什为他建立了一个兵工厂。

 

据说这个兵工厂,每周能生产16支步枪,虽然生产的数量不大,但是这个工厂可以帮阿古柏修理武器,大大提高了他的武器完好率,解了他的后顾之忧。

 

1872年,赛义德在印度说动了英国驻印度殖民地政府,派道格拉斯.福塞斯第二次出访新疆,但他本人并没有跟着一起回来,而是趁热打铁,请英国人帮忙,说服奥斯曼土耳其和阿古柏结盟,为阿古柏的政权套上双保险。

 

赛义德的提议,得到了英国驻印度总督诺斯普鲁克的大力支持,为他积极出谋划策,四处写信寻求帮助,并且派出军舰送赛义德去伊斯坦布尔,以壮声威。

 

1873年5月,赛义德再次来到了伊斯坦布尔,这次他的身份不同了,有了英国人这个靠山,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接见了他。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英国人的原因,这个时候,奥斯曼土耳其的政治风向也变了,由于受到了俄国人的不断挤压,帝国的领土日益缩小,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的统治,也遇到了信任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篇第一篇文章提到的那个,奥斯曼土耳其苏丹阿卜杜拉.哈米德二世,在1869年,邀请当时的伊斯兰世界思想家,泛伊斯兰教主义的发明人,哲马路丁.阿富汗尼前往伊斯坦布尔,宣扬这种思想,把它作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官方意识,为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统治的合法性,寻找理论依据。

 

不仅仅如此,就在这个时候,泛突厥主义思想,也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个理论鼓吹所有的中亚人都是突厥人,因为这可以证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是所有突厥人的天然领导者,进一步加强他统治的合法性。
 

所以这次赛义德来到了伊斯坦布尔,他受到了和前一次来访时截然不同的待遇。奥斯曼土耳其苏丹,隆重地接见了赛义德,同意和阿古柏结盟。
 

他封阿古柏为埃米尔.乌尔.马尔明,意思是虔诚的统帅,然后又为阿古柏颁发了一等勋章,赠送了他一把象征权力的宝剑,同时又给赛义德颁发了二等勋章,赠送给他大笔的路费,让他带着1000支单发来福枪,200只弹仓步枪,6门后膛加农炮,以及4名土耳其军官,和赛义德一起回到新疆。


 

 

 

对于阿古柏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让他彻底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他在新疆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成了土耳其苏丹授权下的一个附属国。
为什么今天总有一些土耳其人,对新疆念念不忘,总觉得新疆是他们的土地,不断支持疆独分子干涉中国内政,这就是他们的理论由来。

 

当然,他们这个荒唐说法,根本就不值一驳,因为最简单的一个理由:当年和他们签约的这帮家伙,没有一个是新疆人,他们没有一点点合法性!

 

所以这种理论,没有丝毫能站得住脚的地方,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永远都是某些土耳其人的一场黄粱梦而已。

 

但是我们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土耳其的一些极端宗教组织,直到今天,依然在不断地煽动维吾尔人,叛逃到土耳其,大规模地资助东突恐怖分子,说明他们从来都贼心不死。搞乱新疆的根源,一个是泛突厥主义,一个是泛伊斯兰教思想,并没有消失,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卷土重来,这场战斗还会持续很久很久,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

 

魏忠义看了半天,确定眼前只是一群盲流,根本就不是什么战斗力爆表的悍匪以后,他决定不再固守水源地,直接就在沙漠边缘对这群人动手。

 

然而魏忠义不知道的是,他看到的一切只是别人想让他看见的,他眼前的这些对手,是陕西170万穆斯林叛军中,在长达11年的战争后,硕果仅存的6000人。

 

如果魏忠义知道了这一点,他绝对不会掉以轻心,甚至有可能会肃然起敬,这些人可是经历过无数场战役的洗礼,和无数的名将交过手,最后从100多万人的尸体堆中,侥幸爬了出来的,说他们是悍匪,说他们战斗力爆表,那都是低估他们了。

 

当魏忠义率领着他的主力,主动进入沙漠,去打击这群盲流的时候,也有一个人躲在沙丘背后观察他,这个人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最著名的那个打不死的小强,白彦虎!他身后埋伏着的数千名骑兵,才是真正的精锐!

 

在经历了11年的战争以后,当年那些穆斯林叛军里的风云人物,早已死的死,降的降,只有他还活着,而且只有他还想把这场战争继续下去!

 

所以魏忠义怎么会是他的对手?他只是耍了一个小小的计谋,就让魏忠义上当了,结果不言而喻,魏忠义全军覆没,数千人都变成了沙漠里的白骨。
 

不要说魏忠义不是他的对手,这个时候的新疆,根本就没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
 

随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白彦虎奇袭了哈密城,占领了回城,掳走了哈密王的王妃,然后又接连击败数支清军民团的围堵,跳出了包围圈,扬长而去,顺利地抵达了吐鲁番。

 

白彦虎的这一番表演,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北疆,虽然他初来乍到,可是情报工作比这些本地人做得还好,一路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经常只用数百人,就击溃了对方数千人。

 

要知道白彦虎在内地,那可是屡战屡败的逃跑将军,可是一到了新疆,就立刻变得威风八面,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他在内地面对的都是绝世高手,诸如多隆阿,左宗棠,刘松山,刘锦棠,金顺,张耀,黄鼎,雷政绾……这些人都是打太平天国起家的,这些战役的规模,战争的复杂程度,甚至双方使用的技巧,看来都远远超过了新疆战场,所以白彦虎才能一到新疆,就体会了什么叫做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白彦虎进入新疆,本来是准备投靠妥得璘的,可是他的这一番表现,立刻引起了阿古柏的注意,因为阿古柏这个时候,正急需找一个能帮他镇守北疆的人。

 

有人可能会奇怪了,阿古柏的军队不是很能打吗?为什么他自己不在北疆,把所有的对手都打趴下,还要找别人帮忙?

 

原因很简单,俄国人不允许他这么干,阿古柏的儿子伯克胡里,攻下乌鲁木齐以后,俄国人立刻发出了警告,要他们马上退走,不然的话后果自负。
 

所以阿古柏眼看妥得璘又跑到了玛纳斯,也不敢让人去追,乖乖的把大军再次撤回了南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让马人得自己去解决,就是这个原因。

 

可是马人得真是不给力,虽然阿古柏给他留下了不少部队,又支援了他大量的军火,可是他不仅搞不定妥得璘,也搞不定各地的汉族民团,整个北疆又乱成了一团。
 

所以呢,阿古柏也急需一个代理人,帮他解决北疆的问题,而白彦虎的出现,让他一下子就看到了最佳人选。

 

所以他立刻派人去和白彦虎接上了关系,还许诺把女儿嫁给白彦虎,又用泛伊斯兰教主义给他洗了一番脑,做了一下思想按摩,显得诚意十足。

 

而白彦虎到了北疆以后,发现妥得璘早已被褪了神光,现在要死不活的,在那里苟延残喘,虽然俄国人还在拼命扶持他,可是他看起来,实在是像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而现在新疆最粗的大腿,显然非阿古柏莫属,所以自己要抱也只能抱这根。
 

于是白彦虎做了阿古柏的上门女婿,成了阿古柏镇守北疆的看门狗,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据说妥得璘本来还撑着不想死,一直在等着白彦虎这个救命稻草,准备东山再起,听说白彦虎已经投靠了自己的敌人后,这才心灰意冷,当晚就蹬腿毙命了,也有人说是因为想不开,服毒自杀了的。总之,他终于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白彦虎的到来,让北疆再次陷入了危机,而就在这个时候,肃州战役终于结束了,经历了11年的征战,马化龙掀起的这场穷凶极恶的穆斯林大叛乱,在关内的部分,终于被全部平定了!
 

左宗棠现在终于可以把他的目光投向新疆,收复新疆这个民族大业,终于被提上了日程表。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件让他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是什么事情呢?

所有跟帖: 

【詭事錄】索命天鵝湖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12 bytes) () 05/30/2021 postreply 20:09:5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